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煤沉陷区建筑物抗变形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1
作者 夏军武 周宇 +1 位作者 王玉婧 杨晗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52-3368,共17页
随着采煤沉陷区范围的不断扩大,矿山城市建设土地日益紧张,建筑物抗变形技术是解决采煤沉陷区工程建设利用的重要措施。但是由于采煤沉陷区地质条件的复杂多变、地表移动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规律异常复杂及建筑结构形式多样等诸多困难,... 随着采煤沉陷区范围的不断扩大,矿山城市建设土地日益紧张,建筑物抗变形技术是解决采煤沉陷区工程建设利用的重要措施。但是由于采煤沉陷区地质条件的复杂多变、地表移动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规律异常复杂及建筑结构形式多样等诸多困难,导致建筑物抗变形技术推广应用呈现起伏。首先,梳理了采煤沉陷区的地表变形特征、地表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分类、地基与建筑物的相互作用机理、土与结构界面的本构模型、地基-基础-结构相互作用力学模型、建筑物抗变形技术及工程运用实例方面取得的成效和关键技术进展,分析了建筑抗变形的原理与技术应用。然后,总结了目前建筑物抗变形技术面临的难题与挑战:地表沉陷预测模型准确性有待提升;采煤沉陷区地基-基础-结构相互作用机制不明确;地基充填材料力学及变形特性尚不能满足工程建设地基用土的要求;基础类型、基础刚度及构造等对结构抗变形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结构耗能和吸收地表变形的新型建筑物抗变形技术待完善与研发。最后,针对现阶段我国建筑物抗变形技术应用面临的难题和挑战,提出了一套基于物理模拟试验平台研发、框架结构抗变形的规律及机理、共同作用力学模型、框架结构抗变形技术及自适应变形技术的研究与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地表变形 抗变形技术 本构模型 力学模型 加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数据源的采煤沉陷区早期识别及地面形变特征监测——以神木市大柳塔镇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曾光 张鹏飞 +1 位作者 王海恒 王耀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1-126,共6页
煤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实现采煤沉陷区精准、高效、经济的早期识别和动态监测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在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00—2022年5期DEM数据进行差分解算,同时利用2015年6月15日至2023年7月15日共计... 煤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实现采煤沉陷区精准、高效、经济的早期识别和动态监测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在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00—2022年5期DEM数据进行差分解算,同时利用2015年6月15日至2023年7月15日共计164期长时间序列Sentinel-1数据,对煤矿区地面沉降进行动态监测,查明了神木市大柳塔镇采煤沉陷区现状分布与地面沉降特征,形成了一套基于多数据源的采煤沉陷区早期识别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大柳塔镇采煤沉陷区分布面积为252.70 km 2,包括地面塌陷、采空区悬顶两种类型,神华公司石圪台、哈拉沟、大柳塔、活鸡兔4大矿区煤矿塌陷问题严重;②将分辨率为2 m的DEM数据重采样为5 m后进行差值运算,误差为0.01 m,精度较高且计算高效;③DEM差分解算、SBAS-InSAR技术均能对地面塌陷范围进行精准识别,匹配度高,且各方法间互为补充,相互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差值解算 SBAS-InSAR技术 采煤沉陷区 大柳塔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沉陷区框架结构抗变形研究现状与展望
3
作者 夏军武 周宇 +2 位作者 朱致淳 何源 于峻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0-107,共8页
针对我国矿山城市采煤沉陷区土地资源工程建设利用难的问题,在统计采煤沉陷区发展现状、综合治理及其工程建设利用率的基础上,分析了利用采煤沉陷区场地进行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从框架结构抗变形原理、共同作用机理、混凝土框架结构及钢... 针对我国矿山城市采煤沉陷区土地资源工程建设利用难的问题,在统计采煤沉陷区发展现状、综合治理及其工程建设利用率的基础上,分析了利用采煤沉陷区场地进行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从框架结构抗变形原理、共同作用机理、混凝土框架结构及钢框架结构抗变形技术等4个方面,总结分析了框架结构建筑物变形损害与保护技术的研究发展历程与不足之处;并展望了框架结构建筑物抗变形技术的发展方向:地表移动变形下大跨及多高层框架结构附加效应的动态演化规律,地表移动变形下地基-基础-结构共同作用的力学行为及变形协同机制,框架结构建筑物新型抗变形技术,框架结构建筑物抗震抗变形调控技术,以便形成地表移动变形下框架结构建筑物的综合理论与技术体系,为实现采煤沉陷区进行大型框架结构建筑物工程建设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框架结构 损伤机理 共同作用 抗变形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联合时序InSAR技术的矿区沉降隐患区识别 被引量:3
4
作者 彭一桂 艾东 +1 位作者 曾斌 刘诗雅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1-201,共11页
针对目前单一InSAR解译技术方法在复杂地表形变解译中精度及可靠性有限的难点,提出了利用PS-InSAR(persist scatterers InSAR)、SBAS-InSAR(small base-line subsets InSAR)这2种时序InSAR技术联合进行山地矿区地面沉降隐患区圈划的方... 针对目前单一InSAR解译技术方法在复杂地表形变解译中精度及可靠性有限的难点,提出了利用PS-InSAR(persist scatterers InSAR)、SBAS-InSAR(small base-line subsets InSAR)这2种时序InSAR技术联合进行山地矿区地面沉降隐患区圈划的方法。以湖北省宜都市松宜矿区为例,基于大样本理论,利用矿区内高精度的PS点形变结果,校正具有高空间覆盖率的SBAS-InSAR处理结果,从而进一步提高地表形变监测精度并增加形变靶区范围圈划的准确度。通过对比使用单一PS-InSAR技术和经过PS-SBAS联合方法处理后得到的典型形变点时序曲线及野外实地调查,验证了解译结果的可靠性。研究表明:联合时序InSAR技术可以提高地表沉降监测精度并增加地表变形靶区范围圈划的准确度,为类似山地矿区的地面沉降隐患监测与分析提供新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山地 矿区地面沉降 形变监测 联合时间序列InSAR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北刘桥矿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 被引量:13
5
作者 裴文明 姚素平 +4 位作者 董少春 胡奎 段中稳 王继华 彭龙超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7-72,共6页
基于多时相的遥感影像数据,采用遥感技术动态监测皖北刘桥矿区近20 a来土地覆盖变化、塌陷积水区水深及分布和水环境富营养化状态。监测结果表明:2012年矿区塌陷积水面积已达到研究区总面积的23.86%,最大积水水深超过4 m,积水区水质已... 基于多时相的遥感影像数据,采用遥感技术动态监测皖北刘桥矿区近20 a来土地覆盖变化、塌陷积水区水深及分布和水环境富营养化状态。监测结果表明:2012年矿区塌陷积水面积已达到研究区总面积的23.86%,最大积水水深超过4 m,积水区水质已达到轻度—中度富营养化状态。在此基础上,根据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的原则,对塌陷水域进行划分,提出建立以生态农业为核心,集成景观湿地、休闲娱乐和调蓄功能的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桥矿区 采煤塌陷区 遥感技术 动态监测 生态修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隔震技术的桥梁结构抗采动变形抗地震保护 被引量:8
6
作者 刘书贤 魏晓刚 +1 位作者 张弛 麻凤海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6-93,170,共8页
为了提高采动区桥梁在竖向开采沉陷变形作用下的抗变形隔震能力,提出抗开采沉陷变形隔震保护控制的思想,首先分析了桥梁抗开采沉陷变形隔震保护控制的原理,提出一种新型的抗开采沉陷变形隔震保护控制装置,并分析了其抗采动变形抗地震的... 为了提高采动区桥梁在竖向开采沉陷变形作用下的抗变形隔震能力,提出抗开采沉陷变形隔震保护控制的思想,首先分析了桥梁抗开采沉陷变形隔震保护控制的原理,提出一种新型的抗开采沉陷变形隔震保护控制装置,并分析了其抗采动变形抗地震的保护原理,其次利用数值分析软件建立一座三跨连续板桥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了在开采沉陷变形和地震耦合作用下该装置的竖向抗变形隔震效果,并量化分析了开采沉陷和地震对桥梁结构损害程度,提出的抗变形隔震双重保护装置可以有效地抵御煤矿采动对桥梁的损害,减小桥梁结构的地震动力响应。抗变形隔震双重保护装置有效改善了采动区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抗开采沉陷变形性能,为我国矿区桥梁工程的安全建设和运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采动变形 开采沉陷 隔震技术 采动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山地采煤沉陷区土地整治关键技术研究——以重庆松藻矿区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黄晶晶 张坤 +2 位作者 魏朝富 胡斐南 钟茫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4-174,共11页
煤矿的井工开采引起地表沉陷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很多不利影响.本文以重庆松藻矿区3个典型区域的采煤沉陷区土地整治为例,采用三区划分法对采煤沉陷区进行预测,探讨了采煤沉陷区预测及土地整治关键技术问题,以期为喀... 煤矿的井工开采引起地表沉陷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很多不利影响.本文以重庆松藻矿区3个典型区域的采煤沉陷区土地整治为例,采用三区划分法对采煤沉陷区进行预测,探讨了采煤沉陷区预测及土地整治关键技术问题,以期为喀斯特山地采煤沉陷区土地整治技术提供参考和借鉴.结果表明:(1)赶水沉陷区涉及稳定、非稳定和未来影响三类,安稳沉陷区涉及非稳定和未来影响两类,打通沉陷区涉及稳定和非稳定两类;(2)水源破坏是松藻矿区较突出的问题之一,而相应的水利工程技术成为松藻矿区沉陷区整治的重点,同时也是沉陷区整治是否有效的重要评定标准之一;(3)沉陷区土地整治工程规划关键技术为:土地平整工程主要规划布局在未来影响区内;水利工程的规划布局要尽量避开易于发生拉裂和垮塌的断层附近.沉陷区土地整治工程设计关键技术在于:在土地平整技术上,土地平整设计更强调耕作田块的稳定性,防止田面沉降;在水利工程技术上,非稳定区和未来影响区的工程设计C20砼浇筑厚度应大于稳定区;对于道路工程设计,非稳定区和未来影响区生产路主要采取预制钢筋砼板方式,而稳定区内生产路路面采用C20砼浇筑.科学地分析预测采煤沉陷区对合理制定土地整治技术及土地整治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喀斯特地区 土地整治 工程技术 三区划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nSAR技术在相山铀矿山沉降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朱煜峰 张明 +1 位作者 臧德彦 鲁铁定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3期297-300,共4页
针对目前热门的D-InSAR高效率监测手段,对收集到的相山铀矿山ALOS PALSAR的L波段卫星影像数据,采用二轨法进行差分处理,得到矿区沉降信息并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D-InSAR技术克服了传统的监测手段困难的问题,能够获取该矿区地表面状... 针对目前热门的D-InSAR高效率监测手段,对收集到的相山铀矿山ALOS PALSAR的L波段卫星影像数据,采用二轨法进行差分处理,得到矿区沉降信息并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D-InSAR技术克服了传统的监测手段困难的问题,能够获取该矿区地表面状的形变场,大大提高传统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技术 二轨法 矿区沉降 沉降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宝山矿采空塌陷区安全采矿爆破技术 被引量:3
9
作者 叶图强 陈晶晶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9-101,共3页
大宝山采空区塌陷后,周边矿床开采作业存在安全隐患。同时,由于塌陷岩体整体性受到破坏,裂隙发育,使爆破挖运工序无法正常进行。针对以上技术难题,在大宝山矿形成了一套超前勘探方法:采用GY-200-1型工程钻机和宣化CM351潜孔钻机联合勘... 大宝山采空区塌陷后,周边矿床开采作业存在安全隐患。同时,由于塌陷岩体整体性受到破坏,裂隙发育,使爆破挖运工序无法正常进行。针对以上技术难题,在大宝山矿形成了一套超前勘探方法:采用GY-200-1型工程钻机和宣化CM351潜孔钻机联合勘探采空塌陷区,通过降低爆破台阶高度,优化爆破参数和装药结构解决泄爆问题,辅以挖掘机、液压破碎锤、手持式风动凿岩机作业,有效地解决了塌陷区破碎岩体对钻探、装药、爆破效果等带来的影响,最终实现矿石的安全回采,实现了矿山的正常生产,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宝山矿 采空塌陷区 采矿技术 爆破技术 安全隐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采煤沉陷区建筑利用关键技术及展望 被引量:21
10
作者 胡炳南 郭文砚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7-74,共8页
采煤沉陷区建筑利用是解决资源城市转型发展用地和沉陷区村庄搬迁选址土地资源短缺难题的重要途径。系统进行采煤沉陷区情况调研、城镇建设建筑利用需求分析和工程发展历程回顾总结。归纳采煤沉陷区建筑利用关键技术,首先凝练提出采空... 采煤沉陷区建筑利用是解决资源城市转型发展用地和沉陷区村庄搬迁选址土地资源短缺难题的重要途径。系统进行采煤沉陷区情况调研、城镇建设建筑利用需求分析和工程发展历程回顾总结。归纳采煤沉陷区建筑利用关键技术,首先凝练提出采空区精准勘察的多种物探勘察、钻探勘察、钻孔彩色电视和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并给出了5种物探方法适用条件;通过整体分析评价技术中采动空间和采动时间稳定性问题,并基于场地稳定性、地基稳定性评价判据提出了工程建设5种(不适宜作地基的区域、暂不适宜作地基的区域、要求井下采空区处理的区域、可作地基的区域和推荐作地基的区域)适宜性分类;总结列出采空区加固治理与地面建筑抗变形结构设计的井上下措施及其关键技术;最后,针对采煤沉陷区城镇建设中建筑利用技术难题和不足,提出加强采煤沉陷区城镇建设和建筑利用的空间整体规划统筹引领作用,提升采空区精准勘探和地基加固治理技术装备水平,拓展移动期后采空区残余移动变形时空规律研究,加强采空区与建筑结构变形协同作用机理和效果优化研究,加强建设场地和建(构)筑物监测监控技术装备研发等今后研究发展方向,为推动采煤沉陷区城镇化建设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建筑利用 地基稳定性评价 加固治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采煤沉陷区治理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51
11
作者 李凤明 《煤矿开采》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10,共3页
采煤沉陷使矿区生态和地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制约了矿区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煤炭资源开采、采煤沉陷现状及采煤沉陷区治理技术及应用进行了研究及论述。结合煤炭发展需求,深入分析了我国采煤沉陷区治理技术的未来发展趋... 采煤沉陷使矿区生态和地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制约了矿区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煤炭资源开采、采煤沉陷现状及采煤沉陷区治理技术及应用进行了研究及论述。结合煤炭发展需求,深入分析了我国采煤沉陷区治理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对我国采煤沉陷区的治理技术的应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治理技术 现状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动区地表减沉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凤明 《煤矿开采》 2006年第1期3-7,共5页
我国目前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为0.08hm2,不足世界人均耕地占有面积的1/3,而耕地面积却以每年400000hm2的速度减少。在每年减少的400000hm2的耕地中由于煤炭开采造成耕地减少的面积则达到125000hm2。此外,煤炭开采造成土地塌陷不仅是耕地... 我国目前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为0.08hm2,不足世界人均耕地占有面积的1/3,而耕地面积却以每年400000hm2的速度减少。在每年减少的400000hm2的耕地中由于煤炭开采造成耕地减少的面积则达到125000hm2。此外,煤炭开采造成土地塌陷不仅是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且还带来环境的破坏。因此开发和应用采动区地表减沉技术是增加耕地面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着重分析了目前我国比较成熟的采动区减沉技术的使用条件和应用效果,并对采动区减沉技术及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区 减沉技术 应用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沉陷区动态预复垦理论分析及工程实践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李学良 杜亚敏 +1 位作者 郭鑫 余洋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6-91,共6页
在我国东部高潜水位矿区,由于单一厚煤层和多煤层的长时间无序开采,形成了大面积的非稳沉区及积水区,致使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若不及时治理则会导致治理成本增加、复垦效率降低等一系列问题。本着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过程管... 在我国东部高潜水位矿区,由于单一厚煤层和多煤层的长时间无序开采,形成了大面积的非稳沉区及积水区,致使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若不及时治理则会导致治理成本增加、复垦效率降低等一系列问题。本着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过程管理”与“防治结合”的理念,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动态预复垦从原理、优势、关键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工程实例对动态预复垦的整体技术体系与实施方法进行深入剖析。结果表明:动态预复垦能够将采矿与复垦有效结合,通过合理分区、科学确定标高、表土有效剥覆等手段,可有效保护和利用浅部耕作土层的土地资源,缩短土地恢复治理时间,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潜水位矿区 开采沉陷 动态预复垦 关键技术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潜水位煤矿区地表沉陷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新举 周晶晶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5-112,共8页
准确、快速、高效地获取采煤沉陷信息对矿区土地复垦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针对极易形成大面积的地表沉陷积水区以及非积水区的高潜水位煤矿区,土地复垦工作更为严峻。以高潜水位矿区--鲍店煤矿为研究对象,结合并改进水体和非水体提取方法... 准确、快速、高效地获取采煤沉陷信息对矿区土地复垦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针对极易形成大面积的地表沉陷积水区以及非积水区的高潜水位煤矿区,土地复垦工作更为严峻。以高潜水位矿区--鲍店煤矿为研究对象,结合并改进水体和非水体提取方法,获取整个矿区的地表沉陷信息。在改进归一化水体指数(MNDWI)的基础上,针对采煤沉陷水体边缘易于和水体信息混淆的特点,提出了增强型改进归一化水体指数(E-MNDWI)。利用Landsat 8数据通过E-MNDWI提取沉陷积水区域;利用哨兵1号A星数据(Sentinel-1A),通过小基线集技术(SBAS-In SAR)提取出沉陷非积水区域;最后进行克里金插值获取矿区下沉量为10 mm的等值线。结果表明:利用E-MNDWI提取沉陷水体精度较高,Kappa系数为85.07%。鲍店矿区西部基本达到稳沉状态,东部地表沉陷较为明显,南部地表略有抬升。监测期内矿区最大地表平均下沉速率为41.69 mm/a,最大下沉量为85.16 mm。截至2017年矿区因采煤造成的沉陷区域面积共10.1 km2,其中沉陷积水区为4.6 km2,非积水区域为5.5km2。选取若干基准点验证沉陷非积水区的提取结果,得到决定系数R2为0.92。利用多源多时相数据,结合多种方法获取矿区沉陷信息,可为煤矿城市生态修复和土地整治复垦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今后快速高效监测采煤沉陷区地表形变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潜水位煤矿区 地表沉陷 水体信息提取 增强型改进归一化水体指数 小基线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山西省采煤沉陷区调查监测体系构建 被引量:5
15
作者 杜玉河 杨文府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3-138,共6页
为助力健全自然资源监测体制、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各项要求、提供优质高效的用地保障服务,采煤沉陷区调查监测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结合传统测量和现代遥感技术,构建了山西省采煤沉陷区调查监测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基本摸... 为助力健全自然资源监测体制、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各项要求、提供优质高效的用地保障服务,采煤沉陷区调查监测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结合传统测量和现代遥感技术,构建了山西省采煤沉陷区调查监测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基本摸清了山西省采煤沉陷区分布情况,其总面积为6500 km^(2),与山西省矿区及采空区分布高度重叠;土地利用以林地、耕地及草地为主;土地损毁以轻、中度为主。受采煤沉陷的影响,拟搬迁村庄1221个,仍有400多个村庄未搬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调查监测 INSAR技术 土地利用 土地损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技术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宏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6-119,共4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已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针对采煤沉陷损毁土地引发的生态环境及土地利用问题,对我国采煤沉陷区建设利用、沉陷积水区生态修复及西部干旱半干旱区生态修复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结合我国国民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已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针对采煤沉陷损毁土地引发的生态环境及土地利用问题,对我国采煤沉陷区建设利用、沉陷积水区生态修复及西部干旱半干旱区生态修复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煤炭发展规划,探讨了未来我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方面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成果可为我国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生态修复 治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金属矿山地面塌陷监测技术研究:以冷水江锡矿山地区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梅金华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2-96,101,共6页
以冷水江锡矿山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为基础,结合采空塌陷区的分布特征,布置了地表形变、岩层内部、地表和建筑物裂缝的监测点与监测设施,通过各监测数据分析,对研究区内现有的监测设备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区内的监测网... 以冷水江锡矿山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为基础,结合采空塌陷区的分布特征,布置了地表形变、岩层内部、地表和建筑物裂缝的监测点与监测设施,通过各监测数据分析,对研究区内现有的监测设备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区内的监测网点与监测频率进行了有效优化,提出了同类矿山监测网点布设的总体思路,为同类矿山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矿山 地面塌陷 监测技术 锡矿山地区 冷水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嘴山市惠农采煤沉陷区植被恢复造林技术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晓平 柳飞 许玥 《宁夏农林科技》 2016年第9期24-25,共2页
从树种选择、精细整地、节水灌溉、栽植管护等方面介绍了惠农采煤沉陷区植被恢复造林技术。为今后采煤沉陷区、干旱地区植被恢复造林提供借鉴。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植被 造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