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自然人智交互的共享心智模型
1
作者 张亮 王晓宇 +2 位作者 刘舫 马翠霞 王宏安 《心理学探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5-202,共8页
自然而智能的人机交互是未来人机协同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智能体具备理解人类意图和实现类人协作的能力。然而,现有认知模型在应对动态性、复杂性和社会性交互需求方面存在局限,难以有效支持自然人-智能体交互系统的设计与评估。因此,... 自然而智能的人机交互是未来人机协同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智能体具备理解人类意图和实现类人协作的能力。然而,现有认知模型在应对动态性、复杂性和社会性交互需求方面存在局限,难以有效支持自然人-智能体交互系统的设计与评估。因此,基于经典认知模型框架,并结合心理理论等社会认知机制,共享心智模型在感知、认知、行为三大模块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引入共享空间模块,构建了包含共同经验、心理理论等模块的多维理论框架。通过共享外部空间的情境同步和共享内部空间的认知对齐,该模型能够动态描述人智交互过程中的协同机制,为设计具有社会智能的交互系统提供理论支撑,并为交互自然性的量化评估与优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智交互 自然交互 认知模型 心理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性信仰:中国文化信仰的心理学解读
2
作者 彭彦琴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87,共12页
作为“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构建全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至关重要,中国文化自有的信仰内蕴可为其提供坚实的心理基础。“心性信仰”概念的提出,一方面源于信仰发生及发展脉络,另一方面立... 作为“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构建全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至关重要,中国文化自有的信仰内蕴可为其提供坚实的心理基础。“心性信仰”概念的提出,一方面源于信仰发生及发展脉络,另一方面立足于中国传统心性论文化语境,本质上是对本土文化信仰特质的析取和概括。以高级心智机能为内核的心性信仰不仅精准嵌入中国文化信仰的精髓,更成为信仰研究由传统宗教转换为心理学范式的一个重要标识。具体表现为:在认知层面通过体认无我实现认知重构,推动高级心智机能发展;在情感层面通过激活与普遍性的深度联结,强化高级心智机能的情感基础;道德监控机能的自然衍生则是心性信仰得以生成的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信仰 中国文化信仰 传统心性论 心理学范式 高级心智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主体观: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文化基因及其创新
3
作者 成龙 陈婵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8,共12页
互主体观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基因,它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独有的精神气质,突出表现为“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天人观,“群己合一、成己成人”的人我观,“形神一体、身心和谐”的身心观... 互主体观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基因,它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独有的精神气质,突出表现为“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天人观,“群己合一、成己成人”的人我观,“形神一体、身心和谐”的身心观,使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观、价值观上与西方现代化迥然不同,并因而改变了世界现代化的版图,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主体观 中国式现代化 天人观 人我观 身心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互主体观及其价值意蕴
4
作者 成龙 张登彬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3,共11页
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人类中心主义、唯我主义、主客二分的“单主体观”,本质上蕴含着一种强调多元主体间相互平等的“互主体观”。其突出表现:在天人关系维度上,呈现出人与自然万物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互主体天人观;在人我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人类中心主义、唯我主义、主客二分的“单主体观”,本质上蕴含着一种强调多元主体间相互平等的“互主体观”。其突出表现:在天人关系维度上,呈现出人与自然万物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互主体天人观;在人我关系维度上,体现为人与人、国与国以及文明之间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互主体人我观;在身心关系维度上,表现为身与心、德与行、物质与精神全面发展的互主体身心观。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互主体观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为“第二个结合”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为解决世界现代化危机提供了新型思维方式,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哲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互主体观 天人观 人我观 身心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灵存在何以可能?——杜威-米德的心灵发生学探讨 被引量:4
5
作者 陈亚军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6-132,共7页
杜威米德的心灵概念的产生,有着希腊哲学家的世界观的哲学背景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科学背景。在笛卡儿的世界图画中,心灵和世界是两个独立的实体,心灵没有发生学的问题。而在杜威那里,心灵是从世界中演变出来的,由此心灵具有发生学的自... 杜威米德的心灵概念的产生,有着希腊哲学家的世界观的哲学背景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科学背景。在笛卡儿的世界图画中,心灵和世界是两个独立的实体,心灵没有发生学的问题。而在杜威那里,心灵是从世界中演变出来的,由此心灵具有发生学的自然维度。在米德那里,心灵的问世和语言密不可分,心灵的本质是社会交往过程在个体中的内化,这种内化借助语言得以完成,并随着社会交往的变化,心灵也在不断变化。由此表明,心灵具有发生学的社会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威-米德 心灵 语言 发生学 自然维度 社会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父母低头行为如何影响幼儿的自然联结?——基于父母正念和家庭亲密度的叠加作用分析
6
作者 陈颖娇 刘晶波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9-58,共10页
采用父母低头行为量表、父母正念注意觉知量表、家庭亲密度量表以及幼儿自然联结量表,对550名幼儿及其父母进行调查,以探讨父母低头行为与幼儿自然联结之间的关系以及父母正念和家庭亲密度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父母低头行... 采用父母低头行为量表、父母正念注意觉知量表、家庭亲密度量表以及幼儿自然联结量表,对550名幼儿及其父母进行调查,以探讨父母低头行为与幼儿自然联结之间的关系以及父母正念和家庭亲密度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父母低头行为与幼儿自然联结呈显著负相关;(2)父母低头行为对幼儿自然联结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3)父母低头行为既可通过家庭亲密度的单独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幼儿的自然联结,也可以通过父母正念和家庭亲密度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幼儿的自然联结。启示:父母应正确使用手机,避免低头行为对幼儿自然联结的潜在负面影响;重视家庭亲密度在父母和儿童双方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关注父母正念和家庭亲密度的叠加作用,为幼儿与自然的联结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母低头行为 父母正念 家庭亲密度 幼儿自然联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原道》之“道-德-圣-文”含义及其关系疏解 被引量:5
7
作者 李凯 缪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9-168,共10页
通过细读文本并结合中西哲学有关理论,文章评述了前人对《原道》之"道"的不同解释及其存在的缺憾;重新解读了《原道》之"道"的内涵并梳理了《原道》之"道"与儒释道之道的区别与联系;分析了刘勰征儒家之... 通过细读文本并结合中西哲学有关理论,文章评述了前人对《原道》之"道"的不同解释及其存在的缺憾;重新解读了《原道》之"道"的内涵并梳理了《原道》之"道"与儒释道之道的区别与联系;分析了刘勰征儒家之圣、宗儒家之经与视老子为贤、《道德经》为子书的理由。通过上述工作,文章重新梳理了《原道》之"道—德—圣—文"内涵及其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原道》 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心性命:宋明理学的历史阐释与现代建构
8
作者 邓国坤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10,共9页
身心性命之学乃是宋明理学的一种历史阐释范式,也是现代学者对于宋明理学的新建构。身心性命阐释为宋代至今的学者一直使用,它不仅是宋明理学的概称,而且指向宋明理学的主要内涵或旨向,包括身心之学、性理之学、天命之学。它既包含内圣... 身心性命之学乃是宋明理学的一种历史阐释范式,也是现代学者对于宋明理学的新建构。身心性命阐释为宋代至今的学者一直使用,它不仅是宋明理学的概称,而且指向宋明理学的主要内涵或旨向,包括身心之学、性理之学、天命之学。它既包含内圣的维度,也包含外王的维度。身心性命阐释涵具身心—性理—天命的思想结构:由身心而通达性理,由性理而通达天命。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新理论可称为身心性命之学。它的特征包括以身、心、性、命的统一体为研究领域;以身心、性理、天命的次第研究为进路;具有体用合一,由实践而超越的途径,以天人合一为终极理想的基本特征。它指明了宋明理学的研究领域、思想结构、主要特征等,为今人阐释与重构宋明理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与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身心 性理 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端”是心还是情?——戴震与朱熹心性论的差异
9
作者 李慧子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54,198,共8页
朱熹将孟子所言“四端”理解为情;戴震则视其为心,且进一步指出“四端”属心之才。这一理解分歧体现了两人心性论的差异。在人何以作恶的问题上,朱子认为心之本体纯善,但心感物而动后,会产生善情与不善情,而“四端”是性所发用之善情。... 朱熹将孟子所言“四端”理解为情;戴震则视其为心,且进一步指出“四端”属心之才。这一理解分歧体现了两人心性论的差异。在人何以作恶的问题上,朱子认为心之本体纯善,但心感物而动后,会产生善情与不善情,而“四端”是性所发用之善情。戴震则通过区分血气、心知,将“四端”归源于心知,将情欲归因于血气,认为私欲遮蔽心知才导致恶,因此“四端”非情。在人何以存在差异的问题上,朱子将其归因于气质之性的清浊,而戴震以“才于性无所增损”驳斥气质说,强调才质无差别,把智愚归因于后天修为。朱子认为人因义理之性而能为善,戴震则以“非心外别有一理”驳斥“义理之性”。在修养论上,戴震批评朱子存养心之虚灵本体的方法近于佛老,主张以去私、解蔽、求知、问学的方式成就仁义礼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端 心性论 朱熹 戴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心—事”:胡宏思想体系的《易》道基础与理论特质
10
作者 李先义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109,共8页
学界对胡宏的研究可以分为以牟宗三为代表的哲学进路和以湖湘学者为代表的理学进路。前者许胡宏为儒门正宗,后者将其定性为理学分支或地方之学。以《中庸》为中心文本,从“本体—工夫—境界”的概念范畴和学科框架来描述评估胡宏思想则... 学界对胡宏的研究可以分为以牟宗三为代表的哲学进路和以湖湘学者为代表的理学进路。前者许胡宏为儒门正宗,后者将其定性为理学分支或地方之学。以《中庸》为中心文本,从“本体—工夫—境界”的概念范畴和学科框架来描述评估胡宏思想则是其共同之处。但胡宏所传承的是《易传》《春秋》“孔子—董仲舒—宋初三先生”的历史传统,其坚守儒家“乾父坤母”的宇宙图景,以天为最高存在,并用“心以成性”的实践活动来重建天人之间的连接,将心性之学内嵌于天人之学的理论框架。其“天(性)—心—物(事)”的理论不仅是对“天生—地养—人成”传统的维护传承,也是对此的深化拓展。而以尧等六君子为“成性者”的典范,又使其理论呈现出政治哲学的品格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传》 胡宏 宇宙图景 天人之学 心性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造五公祠——双泉、围墙与琼园变迁研究
11
作者 许家瑞 陈小锋 +1 位作者 汪耀龙 许先升 《广东园林》 2025年第2期87-95,共9页
琼园是海南现存最早的民国园林,在艺术风格上延续中式古典传统,多被视为五公祠的附属园林,其造园手法与意匠有待深入了解。通过梳理五公祠及琼园变迁,结合文字与图像史料,复原民国初年到20世纪末琼园在初创、微调和复建3个时期的园林布... 琼园是海南现存最早的民国园林,在艺术风格上延续中式古典传统,多被视为五公祠的附属园林,其造园手法与意匠有待深入了解。通过梳理五公祠及琼园变迁,结合文字与图像史料,复原民国初年到20世纪末琼园在初创、微调和复建3个时期的园林布局结构,探讨并对比各时期布局与功能属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琼园布局与浮粟、洗心双泉紧密相关,洗心轩前鲤化池水源即洗心泉;2)琼园以鲤化池为中心,围绕水池布置洗心轩、羡鱼台、游仙洞、粟泉亭与林木花卉,从而形成“洗心去欲、儒道互补”的景观空间;3)琼园用围墙隔开浮粟泉,不仅是为了分开教化、游赏与饮用、灌溉功能,还避免了心性哲学与民俗信仰的混杂。朱为潮通过再造五公祠,利用心性哲学弥补清末民初儒家一体化结构被破坏后的城乡公共空间,反映出其对海南道德空间的重塑;以海南简称“琼”为园名,在景观表象下隐藏着救亡图存的家国思想与政治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园林 五公祠 琼园 心性哲学 道德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VID-19,“想要”与“能要”的治理权衡——基于“乔姆斯基命题”的思考 被引量:2
12
作者 谢晖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4-37,157,共15页
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给人们带来了重大灾难,也引致学者们的深沉反思。其中享誉世界的语言学家、政治批评家乔姆斯基在批判新自由主义及其政府应对COVID-19的糟糕表现的同时,提出"我们应该更深入地思考我们想要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 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给人们带来了重大灾难,也引致学者们的深沉反思。其中享誉世界的语言学家、政治批评家乔姆斯基在批判新自由主义及其政府应对COVID-19的糟糕表现的同时,提出"我们应该更深入地思考我们想要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中"这一问题,笔者称之为"想要命题",或"乔姆斯基命题"。但该命题仍是一个自由主义的命题。针对人类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更应该思考的是"想要"和"能要"的关系,进而以事物的规定性节制人类的欲望,以之启动身心商谈、群己(我他)商谈和天人(主客)商谈。人类的治理活动,只有在"想要"和"能要"的商谈及妥协中,才能更好地权衡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要 能要 商谈 身心 群己 天人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心·格己·古雅:《溪山琴况》中的乐境创构观--兼论与明代江南审美文化的关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田婧媛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5-129,I0003,共6页
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从江南审美文化中萌生与形成,呈现出独特的美感经验与批评旨趣。从主体的角度来看,《溪山琴况》延续江南审美强化自然生机对蒙养人格精神的重要性,也突出强调以自然之音安顿心灵,创构鸢飞鱼跃的乐境。从技艺角度来... 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从江南审美文化中萌生与形成,呈现出独特的美感经验与批评旨趣。从主体的角度来看,《溪山琴况》延续江南审美强化自然生机对蒙养人格精神的重要性,也突出强调以自然之音安顿心灵,创构鸢飞鱼跃的乐境。从技艺角度来看,明代江南审美普遍注重“格物”与“格己”,精致和严谨的审美意识,推动《溪山琴况》专注雕琢与研习技艺,并明确审美感知贯穿于研习和演奏的整个路径。最后,从批评角度来看,江南审美文化与《溪山琴况》都以古为雅延续文脉,以期打破奢靡、虚弱的社会风气,创造独属明人的审美意境。可以说,《溪山琴况》将江南审美文化的独特性融入乐论,以古琴之音营造出空灵、古雅和闲适的江南审美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审美 自然 心性 “格己” 崇古为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dataset of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affected area and grain loss in China(1949–2015)
14
作者 Guo Jingpeng Chen Huiqian +4 位作者 Zhang Xiaorong Zhao Yinghui Mao Kebiao Li Ning Zhu Liang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18年第2期62-68,共7页
As a big agricultural country,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s experienced a series of natural disasters since its founding,such as the 1959–1961 Great Famine,the 1998 floods and the 2008 snowstorm.Here we present... As a big agricultural country,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s experienced a series of natural disasters since its founding,such as the 1959–1961 Great Famine,the 1998 floods and the 2008 snowstorm.Here we present a dataset summarizing four categorie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affected area at provincial level in China from 1949 to 2015:mildly-affected area,moderately-affected area,heavily-affected area,and total affected area.Based on crop-planting data and natural disaster data,grain losses are also evaluated by using a grain loss assessment model.The datase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uture prediction,prevention,and reduction of 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ural disasters grain loss PROVINCIAL China 1949-20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伦理学发展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杜治政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2,共7页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伦理学的主轴。当今医学伦理学面临崭新的境遇,资本、技术、权力和全民健康等问题,已经构成医学伦理学应对和挑战的主要课题。新形势向医学伦理学提出了种种新任务,探索完成这些新任务的政策建议和伦理举措;适应新...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伦理学的主轴。当今医学伦理学面临崭新的境遇,资本、技术、权力和全民健康等问题,已经构成医学伦理学应对和挑战的主要课题。新形势向医学伦理学提出了种种新任务,探索完成这些新任务的政策建议和伦理举措;适应新形势医学伦理学如何加强自身理念的充实、创新和提高;在新情境下如何促进医学伦理学在医学领域内的全面覆盖,让医学伦理学在医学中深深扎根,促进医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健康,都是开启医学伦理学新征程面临的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的双重性 身心非自然化 伦理实践范式 伦理效应 伦理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心学的多重意蕴 被引量:1
16
作者 蔡方鹿 刘祺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31,211,212,共11页
中国心学具有多重意蕴:一是广义的心学,凡重视心,对心及心与诸范畴的关系展开系统论述的即是广义之心学,包括儒家心性之学等;二是佛教、道教心学,其以心本论为特征,并对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三是心本论心学,指以心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万... 中国心学具有多重意蕴:一是广义的心学,凡重视心,对心及心与诸范畴的关系展开系统论述的即是广义之心学,包括儒家心性之学等;二是佛教、道教心学,其以心本论为特征,并对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三是心本论心学,指以心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据的心学,这是比较典型的心学,以陆王心学等为代表,当然也包括了佛教、道教心学。多重意蕴之心学,包括儒佛道三教融合与互动,促进了中国心学的演变发展,体现了中国哲学重视哲学思辨和主体意识,注重道德理性,突出主体思维,强调内省修养,培养理想人格等基本特征,是合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人性论和修养论为一体的思辨性哲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心学 多重意蕴 广义的心学 佛教、道教心学 心本论心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漱溟的“真道德”论
17
作者 赵昆 张金铭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31,159,共13页
“真道德”是横贯梁漱溟人心论与人生论的核心议题。“真道德”主要表现为:人类个体生命的自觉向上、“以身从心”,以及人类社会生命之自觉恪尽伦理义务。梁漱溟以生物进化论为方法,揭示出“真道德”根源于人心之理性,并以本体——宇宙... “真道德”是横贯梁漱溟人心论与人生论的核心议题。“真道德”主要表现为:人类个体生命的自觉向上、“以身从心”,以及人类社会生命之自觉恪尽伦理义务。梁漱溟以生物进化论为方法,揭示出“真道德”根源于人心之理性,并以本体——宇宙论的方式建构了“真道德”的先天根据。“真道德”之归趣隐含了梁漱溟对新文明形态的憧憬,寄托了一种儒家式的社会人生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漱溟 “真道德” 道德 生命本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徐渭“本体自然观”的来源及表现
18
作者 陈伟 官彬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6-170,共5页
“本体自然观”是宋克夫在2009年《徐渭与阳明心学》一文中所提出的,徐渭从王龙溪那里继承了“以自然为宗”的哲学思想,在行为学中逐渐形成了“自然本体”的思想,通过徐渭在《读龙惕书》中的论述对其“自然本体观”形成的过程进行论述,... “本体自然观”是宋克夫在2009年《徐渭与阳明心学》一文中所提出的,徐渭从王龙溪那里继承了“以自然为宗”的哲学思想,在行为学中逐渐形成了“自然本体”的思想,通过徐渭在《读龙惕书》中的论述对其“自然本体观”形成的过程进行论述,并以此观点观照徐渭的绘画创作,可以分析其绘画美学特征与哲学思想的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渭 心学 本体自然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澄怀味象: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期的电影表演美学
19
作者 冯果 韩鸿滨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4,共9页
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期,人们身处社会巨变之中,这一时期的银幕表演呈现出澄怀味象的美学风格。澄怀味象作为道家美学的复归与再发展,指向自然而然之美,相较于强调道德比附的儒家美学,更追求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的自然显现。身处价值... 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期,人们身处社会巨变之中,这一时期的银幕表演呈现出澄怀味象的美学风格。澄怀味象作为道家美学的复归与再发展,指向自然而然之美,相较于强调道德比附的儒家美学,更追求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的自然显现。身处价值观驳杂多变的转型时期,城市青年向内关照心灵的言行与传统根脉相碰撞后,显现出任其自然、依其本性的青年角色塑造及表演范式,建构了青年一代虽游离于主流社会价值观之外,但如其所是、自由生存的情感模式与价值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表演 表演美学 澄怀味象 自然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禅宗心性思想与西方形式论美学的“主体”之辩——以默斯·坎宁汉的舞蹈艺术为例
20
作者 张仁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4-189,I0003,共7页
美国现代舞蹈家默斯·坎宁汉在东方禅宗思想影响下,以禅宗之“心性”思想彰显主体的存在价值。坎宁汉通过对“自我”的强调,以看似荒诞的行为实践了主体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形式论美学建基于西方现代性思想主客二分的基础上,通过对... 美国现代舞蹈家默斯·坎宁汉在东方禅宗思想影响下,以禅宗之“心性”思想彰显主体的存在价值。坎宁汉通过对“自我”的强调,以看似荒诞的行为实践了主体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形式论美学建基于西方现代性思想主客二分的基础上,通过对艺术“自足独立”的强调遮蔽了主体的在场,但却在彼此相对的意义上进一步强化了主体的霸权主义与主、客分裂的二元对立。“心性”思想与形式论美学具有本质性差异,坎宁汉借助心性思想瓦解了舞蹈艺术的意义外指,通过对事物本身的强调,实践了主体生命的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默斯·坎宁汉 形式论 心性 荒诞 主体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