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8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trol effect of fluid entry pressure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被引量:3
1
作者 聂海宽 张金川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6期1395-1402,共8页
The micromigration of oil-drive-water and gas-drive-water in oil and gas fields was studied,by using core slices and micro-experimental technology,and the migration proces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il and gas in pore... The micromigration of oil-drive-water and gas-drive-water in oil and gas fields was studied,by using core slices and micro-experimental technology,and the migration proces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il and gas in pores and throats were observed,as well as entry pressures of oil/gas migration.Research shows that entry pressures of both oil-drive-water and gas-drive-water increase obviously as porosity decreases,and the statistical regularity observes the power function variation.However,there is a complex chang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orosity and different entry pressure values of the two replacement processes,forming three curve sections,each representing a different accumulation significance.When the porosity is over 10%-12%,the difference between oil-drive-water and gas-drive-water entry pressures is small.Both oil and gas can migrate and accumulate in this kind of reservoir.The probabilities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 formation are nearly equal,forming conventional oil/gas pools.When porosity is between 5% and 10%-12%,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is obvious,which indicates that this kind of reservoir can seal oil,but can also be a reservoir for gas,easily forming unconventional hydrocarbon pools(deep-basin gas pools).When porosity is less than 5%,the difference is indistinct and the entry capillary pressures show the same sealing function for oil and gas.In this condition,both oil and gas pools are difficult to form.Experimental results give a rational explanation for the difference of accumulation probability between deep-basin gas and deep-basin oil,and also for the mechanism of tight sand acting as cap roc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il/gas-drive-water entry pressure micro-experiment secondary migrati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el of Fault Controlling Petroleum Accumulation in Linshang Fault Zone,Huimin Depression
2
作者 Wei Chen,Zhiping Wu,Zheng Huang Faculty of Geo-Resource and Inform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Dongying 257061,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49-149,共1页
Fault controlling petroleum accumulation is mainly reflected in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sealing in accumulation periods.By fault activity rate analysis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sealing evaluation in different places ... Fault controlling petroleum accumulation is mainly reflected in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sealing in accumulation periods.By fault activity rate analysis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sealing evaluation in different places of Linshang Fault Zone(LFZ),LFZ controlling petroleum accumulation shows a lot of spatiotemporal differences:(1) main branch 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carbon migration FAULT activity FAULT sealing SPATIOTEMPORAL differences accumulation mo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气田山西组2段砂岩储层致密化与天然气成藏关系
3
作者 郭兰 郭顺 +1 位作者 丁超 马志武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31,共10页
为了寻找致密储层的有利砂岩储层类型,利用岩心铸体薄片、X-衍射、高压压汞、扫描电镜、物性等资料,精细划分砂岩储层类型,分析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结合包裹体测试分析,对不同砂岩储层类型的成岩演化与烃类充注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为了寻找致密储层的有利砂岩储层类型,利用岩心铸体薄片、X-衍射、高压压汞、扫描电镜、物性等资料,精细划分砂岩储层类型,分析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结合包裹体测试分析,对不同砂岩储层类型的成岩演化与烃类充注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组2段划分为5种砂岩储层类型,其中纯石英砂岩和富石英低塑性岩屑砂岩形成于距今220~190 Ma的第1次油气充注时期,储层孔隙度相对较高,为20.1%~22.9%,有利于烃类充注;储层在早白垩世开始进入致密化窗口,此时烃类大量充注成藏,为边致密化边成藏阶段;在早成岩阶段,高凝灰质杂基石英砂岩、富塑性颗粒岩屑砂岩及碳酸盐致密胶结砂岩已基本被压实,在距今190~100 Ma的烃类大规模成藏的窗口期,孔隙度小于等于4.4%的储层被致密化,不利于烃类充注;不同砂岩类型的成岩过程导致油气充注的选择性与储层含油气的差异性。研究成果可为该区寻找天然气富集的有利砂岩储层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致密化 成藏期次 山西组2段 延安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叠合盆地油气动力场划分及其与勘探的关系——以塔西南坳陷为例
4
作者 孙耀玺 庞雄奇 +6 位作者 成湘 金玉洁 王雷 陈君青 姜福杰 熊飞 杨高喜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2,共8页
塔西南坳陷构造复杂,对油气藏分布规律认识不清,油气成藏动力边界和油气藏类型不明,严重制约了油气藏高效勘探开发。文中以150余口井的岩心分析、高压压汞测试、镜质组反射率分析、岩电实验及测井解释等资料为基础,利用统计分析法、最... 塔西南坳陷构造复杂,对油气藏分布规律认识不清,油气成藏动力边界和油气藏类型不明,严重制约了油气藏高效勘探开发。文中以150余口井的岩心分析、高压压汞测试、镜质组反射率分析、岩电实验及测井解释等资料为基础,利用统计分析法、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束缚水饱和度法等方法,对油气藏类型进行了划分,并指出下步油气勘探思路。结果表明:1)塔西南坳陷主要发育4类油气藏,即常规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裂缝油气藏和地层不整合油气藏。2)浮力成藏下限对应埋深为4000 m、孔隙度为9.04%、镜质组反射率为0.62%;油气成藏底限对应埋深为9225~9785 m、临界孔喉半径为0.01μm、孔隙度为1.11%~1.36%。3)当埋深小于4000 m时,油气勘探应集中于圈闭构造高点;当埋深在4000~9225 m时,油气勘探应集中于斜坡等“甜点区”;当埋深大于9225 m时,油气勘探风险较大,须谨慎开采。研究结果可为塔西南坳陷油气勘探开发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力成藏下限 油气成藏底限 油气动力场划分 埋深 塔西南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洞体:非碳酸盐岩区油气大规模运聚的可能空间
5
作者 罗群 王千军 +5 位作者 桂诗琦 贺小标 胡婉婧 张曰静 汪亮 曹旭明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8-260,共13页
碳酸盐岩沿断裂发育溶洞形成断溶体是很好理解的,毕竟碳酸盐岩容易被沿断裂活动的流体溶蚀,但在非碳酸盐岩区,流体对非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有限,是否也能形成沿断裂发育的洞穴并能运聚和富集油气?为了证明在非碳酸盐岩区沿断裂也存在大... 碳酸盐岩沿断裂发育溶洞形成断溶体是很好理解的,毕竟碳酸盐岩容易被沿断裂活动的流体溶蚀,但在非碳酸盐岩区,流体对非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有限,是否也能形成沿断裂发育的洞穴并能运聚和富集油气?为了证明在非碳酸盐岩区沿断裂也存在大型的洞穴,能形成油气运聚的重要空间,以准噶尔盆地西部车排子隆起为例,通过野外考察、岩心观察、钻井分析、地震解释和物理模拟实验等途径和手段,开展了断裂内部结构、洞穴分布发育特征及油气差异运聚的研究,提出了在非碳酸盐岩区沿断裂的核部能够发育大型洞穴地质体即断洞体的观点。断裂活动中因断裂两盘活动而产生相对位移形成的空洞空间,即断洞体,它可以是断层两盘沿起伏的断层面(带)错动而产生,也可以是两盘沿断裂的倾向拉分而产生。断洞体的形成与溶蚀无关,与断裂面(带)起伏、走向断距或倾向断距、断裂产状及断裂两盘的运动方向有关。断洞体规模可能很大,主要分布于走滑断裂产状发生变化的部位或不同断裂的交叉部位,也可以发育在伸展或张扭应力集中且倾向断距明显的部位,断洞体能够聚集油气形成断洞体油气藏。断洞体的提出有利于解放思想,即在广大的碎屑岩、火山岩、变质岩等溶蚀作用不发育的非碳酸盐岩区,同样可以找到像塔河、顺北(富满)碳酸盐岩地区油气丰富的大型断层体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内部结构 油气运聚 断洞体 车排子隆起 准噶尔盆地 非碳酸盐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地盐席发育区输导体系油气运聚物理模拟--以墨西哥湾博格斯盆地Perdido构造带为例
6
作者 樊妍 向才富 +7 位作者 杨松岭 逄林安 陈经覃 李爱山 陈亮 蒋善斌 司永康 杨明慧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7-361,共15页
博格斯盆地是墨西哥湾西部典型的含盐被动陆缘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其Perdido构造带异地盐席发育区形成了由异地盐席底部构造、断层和古新统—始新统Wilcox组构成的油气输导体系。由于Perdido构造带水体较深且盐构造活动复杂,其异地盐席... 博格斯盆地是墨西哥湾西部典型的含盐被动陆缘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其Perdido构造带异地盐席发育区形成了由异地盐席底部构造、断层和古新统—始新统Wilcox组构成的油气输导体系。由于Perdido构造带水体较深且盐构造活动复杂,其异地盐席发育区的油气输导特征和输导效率不明。因此,定量评价Perdido构造带异地盐席发育区油气输导体系的输导效率、厘清不同类型输导体系输导效率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对减少勘探风险尤为重要。基于地震、钻井和测井等资料,对Perdido构造带异地盐席发育区发育的下倾型、波浪型和上倾型三种形态的油气输导体系开展了油气运聚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表明,与盐席底部砂泥岩相比,三种形态油气输导体系中Wilcox组均呈现更高的输导效率,是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不同形态油气输导体系的输导效率在油气运移的不同时期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始新世末期下倾型输导体系的输导效率最高;渐新世末期上倾型输导体系的输导效率最高。始新世末期和渐新世末期,研究区断层活动性强,促进油气输导。Perdido构造带异地盐席发育区的油气输导效率受输导体系的物性、油气运移距离和源储压差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源储压差为主要控制因素,油气运移距离为次要控制因素,输导体系物性的影响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导效率 油气运聚物理模拟 盐构造 Perdido构造带 博格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勘探新领域
7
作者 刘志峰 李林致 +2 位作者 李峰 廖计华 祁鹏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81,共11页
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油气藏整体呈现“小、断、贫、散”的特征,综合利用录井、测井、地震、生产等多种资料,分析总结西部斜坡带已发现油气的分布规律,提出西部斜坡带具有“南北分区、上下分层、近源富集”的油气分布特点。通过西部斜坡... 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油气藏整体呈现“小、断、贫、散”的特征,综合利用录井、测井、地震、生产等多种资料,分析总结西部斜坡带已发现油气的分布规律,提出西部斜坡带具有“南北分区、上下分层、近源富集”的油气分布特点。通过西部斜坡带典型油气藏解剖和失利井地质原因分析,认为圈闭和运移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构造样式决定圈闭的类型和有效性,进而控制了不同区域的油气藏类型和差异富集;不同油气运移模式和两期充注、蒸发分馏作用控制了研究区近源成藏和“上油下气”的特征。通过成藏条件分析,指出平湖斜坡潜山、天台斜坡北段和杭州斜坡迎翠轩断裂带具有较好的圈闭和运移条件,是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的勘探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圈闭类型 主控因素 勘探领域 西部斜坡带 西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主洼东油气运聚过程与成藏模式
8
作者 彭光荣 张丽丽 +3 位作者 陈聪 龙祖烈 徐乐意 李孔森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8-99,共12页
白云凹陷为珠江口盆地面积最大、沉积地层最厚的凹陷,整体处于深水区,是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的主要地区,但其油气成藏过程复杂,具有油气兼生、多层系成藏、多类型成藏的特点。为深入认识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主洼东油气运聚过程及成藏模式,... 白云凹陷为珠江口盆地面积最大、沉积地层最厚的凹陷,整体处于深水区,是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的主要地区,但其油气成藏过程复杂,具有油气兼生、多层系成藏、多类型成藏的特点。为深入认识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主洼东油气运聚过程及成藏模式,系统分析了该区油气藏特征和油气藏次生改造作用,利用盆地模拟软件恢复了烃源岩热演化过程,并对油气输导体系及运聚过程开展了模拟和定量评价,最终重建了白云凹陷主洼东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白云凹陷主洼东油气藏具有“上气下油”的分布特征,早期为低成熟度油充注,晚期为高成熟度天然气充注,深层油气藏晚期受次生改造作用影响;②白云凹陷主洼东古近系文昌组烃源岩具有“高热快熟”、不同区域接力生烃的特点,通源断裂具有长期活动的特征,在成藏期有效输导油气,包裹体指示W3-1气田存在油气快速充注,充注期为距今时间14.1~6.5 Ma,运聚模拟揭示白云凹陷主洼、白云凹陷东洼及荔湾3-2地堑区域文昌组烃源岩均可向白云凹陷主洼东圈闭供烃;③揭示了白云凹陷主洼东“上气下油”的油气分布成因,古近系文昌组烃源岩在距今33.0 Ma进入生油阶段,早期原油向古近系文昌组及恩平组等中深层储层充注,晚期中浅层新近系珠江组储盖组合形成后烃源岩进入生气阶段,该时期生成的天然气在活动通源断裂控制下快速垂向运移,受珠江组上段厚层泥岩遮挡后发生侧向运移,向珠海组上段及珠江组下段储层充注,最终形成现今的油气分布格局。结论认为,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主洼东油气运聚过程的恢复与成藏模式建立,深化了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主洼东油气成藏机理认识,对我国海域深水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白云凹陷主洼东 烃源岩热演化 上气下油 油气运聚 油气分布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新近系大气田群“多级接力”成藏主控因素
9
作者 甘军 梁刚 +1 位作者 庹雷 肖鸿议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69,共9页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上中新统峡谷—第四系海底扇已发现多个大气田,其成藏过程、动力及运移通道有待进一步厘清。综合应用油气源对比、构造-沉积充填及成藏动力分析方法,深入剖析大气田群形成的时空演化关系及其有序分布的主控因素。结果表...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上中新统峡谷—第四系海底扇已发现多个大气田,其成藏过程、动力及运移通道有待进一步厘清。综合应用油气源对比、构造-沉积充填及成藏动力分析方法,深入剖析大气田群形成的时空演化关系及其有序分布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1)中央峡谷L17-y、L18-x、L25-x气田与陵南低凸起L36-x气田气源相同,均主要来自乐东-陵水凹陷渐新统陆源海相烃源岩;(2)乐东-陵水凹陷富生气高压凹陷成藏动力强,黄流组—乐东组发育的多期峡谷水道砂、水道壁及海底扇组成多级复合优势输导体系,控制天然气“多级穿层接力”运移,形成中浅层—超浅层多个大型气田;(3)盖层质量及地层坡度控制天然气聚集的场所和规模,在相同气柱高度条件下,地层平缓区的圈闭有利于形成大气田。研究成果为类似盆地富油气区向浅层拓展勘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深水区 新近系 大气田 成藏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三段超压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磊 李莎 +5 位作者 罗波波 吕伯强 谢敏 陈新平 陈冬霞 邓彩云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70,共14页
东濮凹陷深部储层致密,超压广泛发育,油气生运聚过程复杂。利用测井、录井、钻井及地球化学分析等资料,对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三段超压的形成机制、超压对源岩与储层的影响以及油气运移动力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阐明深层超压岩性油气藏的... 东濮凹陷深部储层致密,超压广泛发育,油气生运聚过程复杂。利用测井、录井、钻井及地球化学分析等资料,对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三段超压的形成机制、超压对源岩与储层的影响以及油气运移动力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阐明深层超压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东濮凹陷北部古近系沙三段超压岩性油气藏类型主要包括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砂岩透镜体油气藏、裂缝油气藏3种纯岩性油气藏和岩性-构造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2种复合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主要分布于东濮凹陷北部地区,尤其在前梨园洼陷、海通集洼陷、柳屯洼陷及濮城—卫城洼陷周边,具有“环洼有序分布”的特征。(2)研究区厚层膏盐岩发育及生烃过程产生的深层超压对烃源岩的生烃具有抑制作用,有效扩大了生油窗,增强了深部源岩的生烃能力,促进了其对环洼岩性油气藏的大规模近源供烃;膏盐岩发育、早期快速埋藏、超压的抗压实作用和晚期发育的溶蚀作用控制了优质储层的分布;深部广泛发育的超压和浮力协同作用为深层油气运移提供了有效动力。(3)研究区东部洼陷带为“单洼单源、早混相晚气相、自生自储、超压驱动运聚”成藏模式;东部陡坡带为“单洼多源、早混相晚气相、超压-浮力驱动侧向运聚”成藏模式;西部斜坡带为“单洼多源、油相、超压-浮力驱动侧向运聚”成藏模式;西部洼陷带为“单洼单源、油相、超压-浮力驱动侧向运聚”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油气藏 近源供烃 膏盐岩 超压驱动 浮力驱动 侧向运聚 沙三段 古近系 东濮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富满地区超深层走滑断裂带碳酸盐岩油气差异成藏成因探讨 被引量:4
11
作者 乔俊程 常少英 +9 位作者 曾溅辉 曹鹏 董科良 王孟修 杨冀宁 刘亚洲 隆辉 安廷 杨睿 文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6-1246,共21页
塔里木盆地北部超深层走滑断裂体系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富满油田油气分布与富集特征差异显著,走滑断裂控制下的超深层油气差异成藏机理尚不清楚。研究了富满地区走滑断裂几何结构及其演化过程,探讨其在油... 塔里木盆地北部超深层走滑断裂体系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富满油田油气分布与富集特征差异显著,走滑断裂控制下的超深层油气差异成藏机理尚不清楚。研究了富满地区走滑断裂几何结构及其演化过程,探讨其在油气运聚成藏中的作用,分析油气成藏富集机理,提出了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走滑断裂经历了早期伸展或弱挤压,中期压扭、伸展或平移走滑,晚期定型、继承发育或张扭反转的动力学演化过程。FI5断裂带和FI17断裂带挤压、剪切和拉张应力交替发育,不同部位演化差异明显,FI7断裂带和FI16断裂带以剪切应力和拉张应力为主,演化过程相对简单。(2)演化过程不同的断裂形成了不同的几何结构,造成通源性、输导性与储集性强弱差异配置不同,从而形成了3种不同的油气充注方式。FI5断裂带和FI16断裂带油气以垂向充注为主,FI7断裂带油气以侧向运移调整为主,FI17断裂带为垂向充注-侧向运移复合型。(3)断裂演化过程差异控制了油气充注过程。东部断裂晚期活动性强,喜马拉雅期高成熟裂解气大量充注成藏,形成了“西油东气”的格局。断裂带内不同部位演化过程差异加剧了断裂内油气性质变化的复杂性。(4)垂向充注型油气藏中通源性、输导性和储集性的耦合配置关系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充注期次差异控制了油气性质变化,油气侧向运移为主的油气藏中储集性及侧向连通程度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及油气性质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聚能力 成藏富集机理 走滑断裂 超深层 碳酸盐岩油气藏 富满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前陆冲断带构造分层变形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徐振平 杨宪彰 +4 位作者 能源 段云江 张文 胡建宁 张梦洋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5-515,共11页
库车前陆冲断带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具有多解性。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钻井、油气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库车前陆冲断带地层组合进行系统描述,精细解释构造模型,深入剖析油气成藏体系,认为库车前陆冲断带发育古近系和新近系膏盐岩层及三叠... 库车前陆冲断带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具有多解性。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钻井、油气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库车前陆冲断带地层组合进行系统描述,精细解释构造模型,深入剖析油气成藏体系,认为库车前陆冲断带发育古近系和新近系膏盐岩层及三叠系和侏罗系煤层2套滑脱层,具有分层滑脱、垂向叠置、多期变形的特征,浅层构造发育盖层滑脱褶皱,深层发育基底卷入式叠瓦状逆冲构造,膏盐岩层和煤层发生滑脱塑性变形,发育加里东运动期、海西运动晚期—印支运动期和燕山运动期—喜马拉雅运动期3期断裂,海西运动晚期—印支运动期构造控制中生界沉积,由北向南具有超覆减薄的特征。库车前陆冲断带分层构造变形控制油气分层运聚,煤层以上的油气主要来自侏罗系烃源岩,煤层之下的油气主要来自三叠系,三叠系烃源岩生烃量占60%,大量油气仍保存在煤层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前陆冲断带 煤层 膏盐岩层 滑脱层 构造分层变形 油气分层运聚 深层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STRACTS OF THE PRESENT ISSUE (JXSYU ISSN 1673-064X)
13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I0001-I0007,共7页
关键词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英文摘要 期刊 编辑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含油气盆地不同构造样式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齐军 邓铭哲 +3 位作者 张晨雨 单帅强 倪春华 王斌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9-621,共13页
多类型构造样式的控油气作用是油气勘探面临的重要科学问题。基于前人研究认识成果、勘探经验的总结,对中国含油气盆地内不同构造样式的演化及成因模式进行了系统梳理,解析了不同构造样式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①中国含油气... 多类型构造样式的控油气作用是油气勘探面临的重要科学问题。基于前人研究认识成果、勘探经验的总结,对中国含油气盆地内不同构造样式的演化及成因模式进行了系统梳理,解析了不同构造样式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①中国含油气盆地主要发育伸展构造、收缩构造、走滑构造和叠加构造4种构造样式。伸展构造主要控制盆地建造过程,收缩构造、走滑构造主要控制盆地改造过程。②不同构造类型的控油气作用差异明显,伸展构造主要控制盆地烃源岩、有利储集体和盖层等油气聚集成藏要素的发育,收缩构造、走滑构造和叠加构造主要控制油气运移与圈闭条件的演化。③在构造与其他要素复合作用下,断裂自身也可以作为一类储集体,成为油气聚集的空间,这一类断裂油气藏是当前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油气作用 伸展构造 收缩构造 走滑构造 叠加构造 构造样式 石油勘探 含油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运移轻烃地球化学示踪--以鄂尔多斯盆地东胜气田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小奇 倪春华 +3 位作者 马亮帮 王付斌 贾会冲 王萍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284,共12页
基于天然气中轻烃化合物组成分析和区域性对比,结合组分和甲烷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揭示轻烃地球化学特征对鄂尔多斯盆地东胜气田上古生界天然气运移和水溶及逸散等示踪作用,探讨运移作用对特定轻烃指标的关联效应。研究表明:①东胜气田二... 基于天然气中轻烃化合物组成分析和区域性对比,结合组分和甲烷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揭示轻烃地球化学特征对鄂尔多斯盆地东胜气田上古生界天然气运移和水溶及逸散等示踪作用,探讨运移作用对特定轻烃指标的关联效应。研究表明:①东胜气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天然气C5−7异构烷烃含量高于正构烷烃,C6−7轻烃组成呈链烷烃优势分布且芳香烃含量明显偏低(小于4.0%),C7轻烃主体呈甲基环己烷优势分布,整体表现出煤成气特征且受到了水溶等作用影响;②东胜气田天然气经历了自南向北的游离相运移,并在充注后发生不同程度的水溶作用,其中泊尔江海子断裂以北什股壕地区天然气在聚集后具有明显的散失;③长距离的游离相运移导致天然气C7轻烃中甲基环己烷相对含量和甲苯/正庚烷值降低、正庚烷/甲基环己烷值和庚烷值增大,水溶作用导致轻烃异庚烷值增大,天然气散失导致什股壕地区天然气中C5−7正构烷烃相对异构烷烃含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东胜气田 二叠系下石盒子组 轻烃化合物 成熟度 天然气成因 运移相态 散失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盖配置组合下、中、上部油气运聚空间纵向分布刻画方法及其应用
16
作者 付广 丁云浩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15-2023,共9页
为了搞清含油气盆地断裂与盖层配置(简称断盖配置)组合下、中、上部油气纵向分布规律,在断盖配置组合封闭特征及其下油气运聚空间纵向分布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油源断裂输导油气部位和油源断裂与上中下区域性泥岩盖层配置封闭和不封闭部位... 为了搞清含油气盆地断裂与盖层配置(简称断盖配置)组合下、中、上部油气纵向分布规律,在断盖配置组合封闭特征及其下油气运聚空间纵向分布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油源断裂输导油气部位和油源断裂与上中下区域性泥岩盖层配置封闭和不封闭部位叠合,建立了一套断盖配置组合下、中、上部油气运聚空间纵向分布的刻画方法,并利用其刻画了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港东断裂与沙河街组一段中亚段(简称沙一中亚段)、东营组二段(简称东二段)和明化镇组区域性泥岩盖层配置组合油气运聚空间纵向分布,结果表明:港东断裂与沙一中亚段、东二段和明化镇组区域性泥岩盖层配置组合沙一下亚段油气运聚空间纵向分布主要在其东部和西部,港东断裂与沙一中亚段、东二段和明化镇组区域性泥岩盖层配置组合东三段和馆陶组油气运聚空间纵向分布主要在其中部。港东断裂与沙一中亚段、东二段和明化镇组配置组合沙一下亚段油气运聚空间纵向分布相对发育,有利于油气运聚成藏,港东断裂与沙一中亚段、东二段和明化镇组配置组合东三段和馆陶组油气运聚空间纵向分布相对不发育,不利于油气运聚成藏,与目前港东断裂处沙一下亚段、东三段和馆陶组内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刻画断盖配置组合下、中、上部油气运聚空间纵向分布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盖配置组合 下、中、上部 油气运聚 纵向分布 刻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锦旗地区二叠系储层油气成藏期次及流体势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晓光 倪智勇 +4 位作者 宋到福 张旋 韩子敬 张威 安川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0-1123,共14页
杭锦旗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重要的含油气区,油气成藏期次及流体势研究有利于探究油气充注的世代以及流体势的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判定成藏期油气的运移方向。本文以什股壕区块和十里加汗区块5口井的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一段储层砂岩为... 杭锦旗地区是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重要的含油气区,油气成藏期次及流体势研究有利于探究油气充注的世代以及流体势的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判定成藏期油气的运移方向。本文以什股壕区块和十里加汗区块5口井的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一段储层砂岩为研究对象,基于流体包裹体分析厘定油气成藏期次,并结合流体势理论计算研究区关键成藏期的流体势并揭示油气的运移方向。研究结果显示:什股壕区块盒一段储层油气的成藏时间为132~102 Ma;十里加汗区块盒一段储层油气的成藏时间为132~101 Ma。杭锦旗北部的什股壕盒一段储层油气的流体势为18 128~22 872 J/kg;杭锦旗南部的十里加汗区块盒一段储层油气的流体势为22 975~27 153 J/kg。本文认为研究区二叠系盒一段储层油气成藏时间在早白垩世,十里加汗区块整体的流体势要高于什股壕区块,油气具备由南部向北部运移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成藏期 流体势 油气运移 储层 杭锦旗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东凹陷新生代伸展-走滑叠合断裂时空差异演化模式及控藏效应 被引量:2
18
作者 董柔 李坤 +3 位作者 殷际航 薛煜恒 江涛 徐国盛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6-116,共11页
以三维地震精细解释为基础,通过构造剖面恢复,系统分析了渤东凹陷新生代伸展-走滑叠合断裂的时空差异演化特征及控藏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渤东凹陷新生代广泛发育以NNE向为主干、NE向为派生、NW向为叠加的伸展-走滑叠合断裂体系,可划... 以三维地震精细解释为基础,通过构造剖面恢复,系统分析了渤东凹陷新生代伸展-走滑叠合断裂的时空差异演化特征及控藏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渤东凹陷新生代广泛发育以NNE向为主干、NE向为派生、NW向为叠加的伸展-走滑叠合断裂体系,可划分为强伸展-弱走滑断裂和强走滑-弱伸展断裂2类;整体具有深浅分层、南北分段的特征,纵向上,古近系主要发育强伸展-弱走滑断裂,断裂大而稀,新近系—第四系主要发育强走滑-弱伸展断裂,断裂小而密;平面上,同一断裂在不同段的构造组合样式存在差异。(2)研究区新生代伸展-走滑叠合断裂的演化主要表现为北部断裂活动强度“早强晚弱”,中部断裂继承性持续发育,南部断裂活动强度“早弱晚强”;演化模式分为初始断陷(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期)、强烈断陷(沙三段—东营组沉积期)和走滑坳陷(馆陶组—平原组沉积期)3个阶段,初始断陷阶段,NNE—NE向强伸展与弱走滑叠合,NE向强伸展-弱走滑断裂为主控,NW向先存断裂活化,分割凹陷;强烈断陷阶段,NNE—NE向强伸展与弱走滑叠合,NNE向强伸展-弱走滑断裂变为主控,NW向断裂活动减弱或停止;走滑坳陷阶段,NNE向强走滑与弱伸展叠合,断裂不控制沉积,但对地层展布具有调整作用。(3)研究区伸展-走滑叠合断裂的发育演化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整体具有“早期伸展控源、晚期走滑控运、多期叠加控圈”的特征,东部斜坡带是油气运聚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走滑叠合断裂 断裂演化 油气运聚 断裂控藏 沙河街组 东营组 新生代 渤东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外层系油气运聚关键环节研究与评价方法——以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明化镇组下段为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宏国 杨海风 +3 位作者 宿雯 徐春强 黄志 程燕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1-292,共12页
油气运聚是源外层系规模性成藏的关键之一。利用渤海湾盆地渤中地区丰富的三维地震和钻井数据分析,从断裂带深层垂向输导、馆陶组二次汇聚及明化镇组下段(明下段)侧向分流3个主要运聚环节分析入手,对明下段砂体烃柱高度进行分析。研究认... 油气运聚是源外层系规模性成藏的关键之一。利用渤海湾盆地渤中地区丰富的三维地震和钻井数据分析,从断裂带深层垂向输导、馆陶组二次汇聚及明化镇组下段(明下段)侧向分流3个主要运聚环节分析入手,对明下段砂体烃柱高度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烃源超压-断层活动耦合作用是断裂带垂向输导的关键,在烃源充足条件下断裂带分形维数大于0.7时,油气垂向输导能力较强;富砂型层系形成的早期油藏控制油气二次汇聚能力,利用馆陶组圈闭面积和有效幅度等计算汇聚系数,当馆陶组汇聚系数大于700 km3时,对应明下段具备发育大、中型油田的基础;断层的泄压控制浅层砂体侧向分流环节,利用砂体高部位和低部位断-砂接触面积计算泄压系数,当明下段砂体泄压系数大于2.0时,砂体烃柱高度可超过30 m。3个主要运聚环节紧密配合,是富生烃凹陷源外层系高丰度油藏形成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维数 汇聚能力 高丰度油气藏 油气运聚 明化镇组下段 渤中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石臼坨凸起秦皇岛27-3大型油田发现与地质新认识 被引量:10
20
作者 周家雄 徐春强 +4 位作者 杨海风 张宏国 张震 柳永军 张德龙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5,共12页
渤海湾盆地石臼坨凸起历经50余年勘探,在凸起高部位背斜区发现了3个浅层亿吨级大油田,而低部位斜坡区浅层由于构造圈闭不发育,勘探程度较低,近10年无规模性发现。随着渤海海域勘探程度提高,现已全面进入岩性勘探阶段,针对石臼坨凸起东... 渤海湾盆地石臼坨凸起历经50余年勘探,在凸起高部位背斜区发现了3个浅层亿吨级大油田,而低部位斜坡区浅层由于构造圈闭不发育,勘探程度较低,近10年无规模性发现。随着渤海海域勘探程度提高,现已全面进入岩性勘探阶段,针对石臼坨凸起东段顺向断裂斜坡区浅层油气运移、岩性圈闭刻画和油气成藏规律等展开了深入系统研究。研究认为:(1)研究区南北两侧被富生烃凹陷夹持,凸起边界大断层晚期强烈活动和陡坡带近源扇体普遍发育使凸起区成为规模性油气运聚的最终指向区;(2)凸起边界大断层在馆陶组开启系数最小,馆陶组含砾砂岩输导层是石臼坨凸起之上主要的油气横向运移通道;(3)馆陶组输导脊坡度和切脊断层组合控制顺向斜坡区油气的垂向输导,当坡度小于1°且断层长度大于2.50 km、成藏期断距大于40 m时斜坡区可产生规模性的油气垂向运移,突破顺向断裂斜坡区“过路不留”的传统认识;(4)在凸起斜坡区,与构造脊方向斜交的砂体有利于油气保存,同时,提出井约束谱蓝化整形高分辨率处理技术,实现了对斜坡区岩性圈闭有效刻画,优选出保存条件较好的斜向砂体开展钻探部署。基于上述新认识、新技术,2023年在石臼坨凸起东段顺向斜坡区成功评价了秦皇岛27-3亿吨级油田,实现了勘探老区浅层挖潜的重大突破,为渤海湾盆地高成熟探区持续油气发现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皇岛27-3 顺向斜坡区 油气运聚 岩性圈闭刻画 石臼坨凸起 渤海海域 浅层 油田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