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UCC黄河流域中游碳储量及脆弱性研究
1
作者 张艳 谢佳楠 崔国屹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9-208,共10页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对区域未来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黄河流域中游2000、201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借助InVEST模型评估碳储量的分布格局及时空演变特征,分...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对区域未来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黄河流域中游2000、201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借助InVEST模型评估碳储量的分布格局及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利用潜在影响指数(PI)探究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服务的脆弱性。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黄河流域中游以耕地、草地分布最为广泛;草地、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转入草地居多,约15965.77 km^(2)。(2)2000-2020年黄河流域中游碳储量分布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总碳储量呈现逐渐减少且变化复杂化的趋势,年均减少2.96×10^(6) t。(3)2000-2020年黄河流域中游林地、草地、耕地为碳储量高值区;耕地总碳储量逐渐减少,建设用地逐渐增加;耕地碳储量亏损最严重,林地盈余最多。(4)2000-2020年黄河流域中游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提高0.91,PI指数分别为6×10^(7)、-4×10^(7),2010-2020年表现负面潜在影响,脆弱性增强。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中游土地利用合理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碳储量 脆弱性 InVEST模型 黄河流域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湿地植物保护与恢复
2
作者 赵素婷 周瑞 +1 位作者 袁赛波 厉恩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6,共9页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是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在维护区域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但该区域人口众多、开发历史悠久,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普遍存在水体富营养...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是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在维护区域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但该区域人口众多、开发历史悠久,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普遍存在水体富营养化、湖泊功能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湿地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从湖泊湿地植物保护修复的角度,梳理了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总体情况及湿地植物保护现状,分析了这些湖泊所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水文过程改变、生境丧失、资源过度利用、水利富营养化、洪涝灾害、入侵种泛滥、流域综合治理及科研观测研究不足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地湿地植物保护修复的对策建议:优化水资源配置、恢复湿地生境、资源合理利用、改善水质、改善江湖关系、防治入侵生物、健全流域管理体系及加强观测研究等。以期推动流域系统治理、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湖泊水生态环境改善和湖泊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物 保护与恢复 水体富营养化 流域综合治理 浅水湖泊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发展及驱动因素研究——以黄河流域中下游21个地级市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蔡洁 赵扬 +1 位作者 杜智民 夏显力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128,共9页
探究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驱动因素对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该文基于2013—2022年黄河流域中下游2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测度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度,分别应用空间自相关... 探究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驱动因素对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该文基于2013—2022年黄河流域中下游2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测度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度,分别应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和灰色关联度模型揭示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格局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各地级市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发展水平提升明显,区域间呈现均衡发展态势,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融合发展过渡;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特征明显,整体呈现“下游高,中游偏低”的分布格局,且正向空间自相关性明显,呈现H-H集聚和L-L集聚;影响黄河流域中下游各地级市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度的因素按作用强度降序排列为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水平、经济驱动和财政支持,并且各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存在地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耦合协调 灰色关联度 黄河流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可持续性的时空分异及其障碍机制
4
作者 黄蓉晖 崔思梦 +2 位作者 王小军 黄萱 操信春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9-379,共11页
[目的]为揭示黄河流域中游地区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演变规律及其障碍因素。[方法]通过构建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解析2010—2021年系统协同演变特征,结合障碍度诊断模型识别关键制约因素。[结果]... [目的]为揭示黄河流域中游地区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演变规律及其障碍因素。[方法]通过构建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解析2010—2021年系统协同演变特征,结合障碍度诊断模型识别关键制约因素。[结果]研究区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的时序演变呈3个典型阶段,2017年成为关键转折点,可持续指数由此前的稳步增长转为快速提升,区域最高值从0.56上升至0.74;空间格局从2010年的“凹”形分布演变为2020年的“凸”形分布,区域发展呈“陕西优势突出、山西稳中有升、内蒙古相对滞后”的特征,其中,宝鸡市可持续指数增幅达117.60%,而太原、包头等传统工业城市呈负增长;障碍因素呈显著的区域差异和动态演变特征,内蒙古自治区由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9.64%)转变为农业灌溉用水和能源消费的双重制约,陕西省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的障碍度显著降低(从11.71%降至0.26%),但能源消费量的制约作用上升(10.13%),山西省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的障碍度大幅下降(从13.90%降至0.15%)。[结论]水-能源-粮食系统协同发展受资源利用效率与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控,研究提出的区域差异化障碍因子识别方法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 可持续发展 时空演变 障碍因素 黄河中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变化环境下汉江中下游地区需水量预测
5
作者 田晶 潘正可 +2 位作者 郭生练 李书飞 刘宝库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4,共9页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的双重影响下,开展需水预测研究对优化水资源管理、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大多数现有研究忽视了需水预测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子及其内在联系。考虑未来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以汉江中下游...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的双重影响下,开展需水预测研究对优化水资源管理、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大多数现有研究忽视了需水预测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子及其内在联系。考虑未来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以汉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DBC偏差校正方法和CA-Markov模型分别预测了流域未来的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景,然后基于2010~2016年第三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数据,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建立了未来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不同组合情景下的流域未来需水量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未来气候变化与未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经济高速发展情景组合下,预测到2035水平年,汉江中下游地区的河道外需水量将达97.59亿m 3。②农业灌溉是气候变化下最敏感的用水需求部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S1)影响下,生活需水量、农业灌溉需水量的预测值与现状气候保持情景(S3)相比将分别增加2.38%、5.53%。③在综合发展情景(S6)下,与历史时期相比,农业灌溉需水有小幅度的减少,生活和工业需水分别有小幅度、较大幅度的增加。建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也适用于其他流域的需水量预测,可为变化环境下水资源的供需分析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需水量预测 未来气候变化 未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系统动力学 汉江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评价
6
作者 周宁 姚苑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60-65,共6页
对汉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选取地质灾害隐患点、坡度、高程、降水量及其人类活动指标,对其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结果表明,汉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类型以滑坡为主,占比为77.85%,地面沉降... 对汉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选取地质灾害隐患点、坡度、高程、降水量及其人类活动指标,对其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结果表明,汉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类型以滑坡为主,占比为77.85%,地面沉降发育最少,仅占0.06%;2000—2021年,地质灾害发生总数和各类型地质灾害发生数年际变化不大,整体上处于波动下降趋势;汉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地质灾害发育集中在陕西省南部山脉及河谷地区,区域内地质灾害发生与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关系较大;地质灾害易发性分为4级,其中,不易发区占总面积比例最大,达42.36%,低易发区次之,占比为25.64%,中易发区占比为25.08%,高易发区占比最小,为6.92%。总体来说,汉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地质灾害大部分地区发育概率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易发性 时空分布 汉江流域 中上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中下游柠条锦鸡儿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7
作者 华晓琴 马鸿文 +2 位作者 俞天泉 闫海旺 李浩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61-67,共7页
为研究石羊河流域中下游5个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种群的遗传结构和多样性,利用ITS与psbA-trnH联合序列对石羊河流域中下游5个柠条锦鸡儿种群中样本进行物种鉴定,再对5个柠条锦鸡儿种群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 为研究石羊河流域中下游5个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种群的遗传结构和多样性,利用ITS与psbA-trnH联合序列对石羊河流域中下游5个柠条锦鸡儿种群中样本进行物种鉴定,再对5个柠条锦鸡儿种群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个种群中优势种为柠条锦鸡儿;(2)柠条锦鸡儿种群共存在20个单倍型,以原始单倍型Hap1为节点形成了一个大分支,以Hap9、Hap10和Hap12为节点形成了3个小分支,其中,阿拉古山种群中单倍型最为丰富,阿拉古山种群与扎子沟种群中单倍型突变方向差异最大;(3)柠条锦鸡儿群体间变异为14.28%,群体内的变异为85.72%,柠条锦鸡儿群体分化指数在0.02~0.27之间。群体间存在遗传分化,其中,八步沙种群与阿拉古山、扎子沟种群间的群体遗传分化最大。由此可见,柠条锦鸡儿阿拉古山种群、扎子沟种群、八步沙种群群体遗传结构存在差异,可以作为下一步柠条锦鸡儿育种的种质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流域中下游 柠条锦鸡儿 单倍型 ITS序列 群体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利用强度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以黄河流域中游25个地级市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张艳 吕韬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5-116,共12页
研究目的:厘清耕地利用强度和碳排放之间的关联反馈,明确实现低碳增长的可能性。研究方法:以黄河流域中段的25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基于IPCC排放系数法核算耕地利用碳排放量并采用Tapio脱钩模型评估耕地利用碳排放与耕地利用强度之间的关... 研究目的:厘清耕地利用强度和碳排放之间的关联反馈,明确实现低碳增长的可能性。研究方法:以黄河流域中段的25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基于IPCC排放系数法核算耕地利用碳排放量并采用Tapio脱钩模型评估耕地利用碳排放与耕地利用强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1)研究期间黄河流域中游耕地利用强度持续上升,从0.42增加至0.66,耕地利用强度空间聚集效应显著;(2)黄河流域中游耕地利用碳排放量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变化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基本呈“南部高、北部和西部低”的特征,且碳排放强度水平相近的城市呈相邻分布;(3)黄河流域中游耕地利用碳排放与耕地利用强度经历了弱脱钩—扩张负脱钩—强脱钩三种状态,代表着由不理想状态向理想状态的转变。研究结论:耕地利用强度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在不同阶段和地区有明显差异,实现低碳增长应因地制宜采用差异性管控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 碳排放 脱钩分析 黄河流域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中游3A级及以上山地景区空间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2
9
作者 胡炜霞 耿梦杰 +2 位作者 杨阳 郝至烨 赵萍萍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65,共8页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基于景区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地理联系率和空间叠加分析等方法,探究黄河流域中游170个3A级及以上(以下简称“3A级以上”)山地景区的空间...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基于景区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地理联系率和空间叠加分析等方法,探究黄河流域中游170个3A级及以上(以下简称“3A级以上”)山地景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中游3A级以上山地景区集中分布在晋、陕、豫三省,景区密度大.3A级山地景区高密度区主要分布在豫北、豫南、晋东南;4A级山地景区呈向右旋转90°的“Y”型分布;5A级山地景区主要集中在晋、陕、豫交界处,组团状分布,由东北向西南展布.②自然地理环境方面,3A级以上山地景区主要分布在海拔300~1200 m处,坡度为15°~45°,偏南坡.河流水系、植被指数、空气质量对景区分布的影响效果显著.③社会经济环境方面,交通区位、固定资产投资、旅游收入和文化遗产禀赋是景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景区 黄河流域中游 空间特征 核密度分析 地理联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22年黑河流域中下游绿洲荒漠区域碳水通量及气象要素观测数据集
10
作者 徐自为 刘绍民 +3 位作者 车涛 任志国 谭俊磊 张阳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4期364-375,共12页
绿洲-荒漠系统碳水循环的观测和研究对绿洲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黑河流域中游人工绿洲荒漠和下游天然绿洲荒漠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在该区域建立的12个观测站点,系统整理了2013-2022年11套涡动相关仪、12套自动气象站... 绿洲-荒漠系统碳水循环的观测和研究对绿洲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黑河流域中游人工绿洲荒漠和下游天然绿洲荒漠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在该区域建立的12个观测站点,系统整理了2013-2022年11套涡动相关仪、12套自动气象站和2组闪烁仪观测获取的碳水通量和气象要素数据。观测项目包括生态系统净碳交换量、蒸散发(潜热通量)、感热通量、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向下/上短波辐射、向下/上长波辐射、净辐射、大气压、降水、红外辐射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廓线、土壤热通量、平均土壤温度等。本数据集经过了严格的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可用于干旱区绿洲荒漠区域生态水文过程、碳水通量变化特征及耦合机制等研究,并为相关模式或遥感产品的真实性检验提供可靠的验证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中下游 绿洲荒漠区域 涡动相关仪 自动气象站 闪烁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2022年黑河流域上游碳水通量及气象要素观测数据集
11
作者 徐自为 刘绍民 +3 位作者 车涛 张阳 谭俊磊 任志国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4期353-363,共11页
黑河上游是黑河流域的“水塔”区域,认识和理解上游碳水通量和气象要素的时序变化及影响机制,对维持中、下游绿洲的生态平衡、水资源管理等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黑河流域上游高寒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在该区域建立的9个观测站点,系统... 黑河上游是黑河流域的“水塔”区域,认识和理解上游碳水通量和气象要素的时序变化及影响机制,对维持中、下游绿洲的生态平衡、水资源管理等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黑河流域上游高寒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在该区域建立的9个观测站点,系统整理了2013-2022年4套涡动相关仪和9套自动气象站和1组闪烁仪观测获取的碳水通量和气象要素数据。观测项目包括生态系统净碳交换量、蒸散发(潜热通量)、感热通量、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向下/上短波辐射、向下/上长波辐射、净辐射、大气压、降水、红外辐射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廓线、土壤热通量、平均土壤温度等。本数据集经过了严格的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可用于高寒区域生态水文过程、碳水通量变化特征及耦合机制等研究,并为生态水文过程建模等提供必要的驱动和验证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上游 高寒区 涡动相关仪 自动气象站 闪烁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夏季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高温异常的影响
12
作者 金大超 管兆勇 +1 位作者 王子佳 闫尊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3-720,共8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ERSST v5海表温度资料和大气环流模式,分析了2022年夏季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事件的影响机理及相对贡献。研究表明,此次高温异常事件受La Ni a事件和负位相IOD事件的共同影响,长江...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ERSST v5海表温度资料和大气环流模式,分析了2022年夏季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事件的影响机理及相对贡献。研究表明,此次高温异常事件受La Ni a事件和负位相IOD事件的共同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温度异常为1.52℃、为近40年来最高,温度正异常的极大值位于河南和湖北两省交界处的西侧。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温异常引起了长江中下游约0.39℃的增温,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次高温异常的贡献为25.66%。La Ni a事件和负位相IOD事件可通过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而有利于维持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异常下沉运动,为高温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夏季 长江中下游地区 高温异常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 海温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及其与植被覆盖的关系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雪雯 董晓华 +4 位作者 马耀明 龚成麒 魏冲 陈玲 安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364-9378,共15页
充分掌握大尺度流域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对流域水土保持、防洪减灾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基于长江中下游的119个气象站点57a逐日降雨资料,通过Xie模型计算各站降雨侵蚀力,使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法对降雨侵蚀力进行区域划分... 充分掌握大尺度流域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对流域水土保持、防洪减灾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基于长江中下游的119个气象站点57a逐日降雨资料,通过Xie模型计算各站降雨侵蚀力,使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法对降雨侵蚀力进行区域划分;结合Mann-Kendal检验、重标极差(R/S)法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长江中下游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揭示其与植被覆盖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长江中下游降雨侵蚀力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降雨侵蚀力为5643MJ mm hm^(-2)h^(-1)。(2)不同季节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存在差异。冷季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不均,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流域的西部和东北部,而暖季降雨侵蚀力则表现为以江西省为中心沿西北方向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在鄱阳湖环湖区(III区)和长江干流武汉以下段及太湖水系(IV区)。(3)长江中下游相邻地理分区间降雨侵蚀力变化速率差异较大,降雨侵蚀力区域性差异显著。其中III区、湘江及赣江流域(I区)和IV区年均降雨侵蚀力呈显著增长趋势(P<0.05)且未来将保持该趋势,为水土保持重点关注区域。(4)研究所发现的长江中下游水土保持重点关注区域的降雨侵蚀力与植被覆盖度存在负相关。但值得注意的是I区在冷季呈现正相关,而且其中的湘江上游流域出现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降雨侵蚀力是影响地表侵蚀过程的关键因素,侵蚀性降水会影响植被覆盖情况,进而影响地表的侵蚀过程。因此在重点关注高降雨侵蚀力地区的同时还需加强植被保护工作。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下游区域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流域 降雨侵蚀力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植被覆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AT模型的黑河中游蓝绿水安全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韩子言 蒙吉军 邹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473-6486,共14页
蓝水和绿水是淡水资源循环的两个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可利用水资源,用来评估区域水资源的安全状况,优化区域水资源管理。然而,目前对于同时揭示蓝绿水资源安全之间潜在联系的空间规律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地处西北内陆干旱... 蓝水和绿水是淡水资源循环的两个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活动和生态系统可利用水资源,用来评估区域水资源的安全状况,优化区域水资源管理。然而,目前对于同时揭示蓝绿水资源安全之间潜在联系的空间规律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区的黑河中游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用水矛盾日益加剧,导致水资源供需关系渐趋紧张,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以黑河中游为研究区,采取多源地理数据,基于SWAT模型分析了黑河中游2000—2020年期间子流域尺度上蓝水和绿水资源的可用性,进而结合用水需求,定量评估了蓝水资源和绿水资源安全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率定期和验证期R2与NSE均>0.7,说明观测径流与模拟径流之间一致性较好,构建的SWAT模型在蓝绿水安全研究中较为可靠。(2)黑河中游的年平均绿水资源量是蓝水资源量的4倍,是该地区的主要水资源。从空间分布来看,蓝绿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蓝水资源大多分布于南部林草地和干流两侧的农田灌区,而绿水从南部向北部呈现递减趋势(2)由于水资源供给和需求的空间不匹配,蓝水资源的安全性较低,不安全地区位于中部农田集中区,而绿水资源安全性较高且整体较为稳定,空间差异不大。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水资源持续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水 绿水 水安全 SWAT模型 黑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清涧河流域径流及含沙量预测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雪 胡宏昌 +3 位作者 刘慧 刘先锋 刘亚平 董志强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0-529,538,共11页
为分析黄河中游水沙特征及趋势,预报径流及泥沙的变化,本研究选取黄河中游清涧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选用梯度提升回归(GBR)、支持向量回归(SVR)、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和随机森林回归(RFR)四种机器学习模型,对延川和子长水文站未来3小时... 为分析黄河中游水沙特征及趋势,预报径流及泥沙的变化,本研究选取黄河中游清涧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选用梯度提升回归(GBR)、支持向量回归(SVR)、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和随机森林回归(RFR)四种机器学习模型,对延川和子长水文站未来3小时的径流和泥沙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根据流域产汇流规律对训练样本方案进行优化有助于提升预测能力。对于流量预报,XGBoost模型表现最好,子长和延川未来第1、2、3小时流量预报的平均NSE分别为0.76和0.90,MAE分别为1.53 m^(3)/s和2.64 m^(3)/s;对于含沙量预报,GBR模型表现最好,子长和延川未来第1、2、3小时含沙量预报的平均NSE分别为0.82和0.90,MAE分别为10.02 kg/m^(3)和6.83 kg/m^(3)。本研究结果可为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黄河流域中游水文泥沙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径流预报 含沙量预报 黄河中游 清涧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流域实际蒸散发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2
16
作者 曹新 邢万秋 +1 位作者 傅巧妮 杨丽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46,55,共12页
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江中下游6个子流域蒸散发量时空演变特征,以及气候和下垫面因子改变对蒸散发量变化的影响,基于GRACE重力卫星观测数据和水量平衡法重建了长江中下游6个子流域实际蒸散发ET序列,评估并融合了3种ET数据集,获得1992—2015... 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江中下游6个子流域蒸散发量时空演变特征,以及气候和下垫面因子改变对蒸散发量变化的影响,基于GRACE重力卫星观测数据和水量平衡法重建了长江中下游6个子流域实际蒸散发ET序列,评估并融合了3种ET数据集,获得1992—2015年高精度的逐月蒸散发量,分析了6个子流域蒸散发量年值和季节值的变化趋势,引入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La,基于通径分析法定量评估了气候和下垫面因子对各子流域蒸散发量变化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结果表明:①3种数据集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适用性较好,基于最小二乘权重法的数据融合方法减小了ETrecon与ETNOAH、ETGLEAM的平均差和均方根误差,减小了ETNOAH、ETCR的标准差。②长江中下游流域多年平均蒸散发量为728.7 mm,空间上自西北向东南递增;6个子流域不同季节的蒸散发量均呈升高趋势,其中春、夏季的增幅最大。③各子流域年蒸散发量增加主要由La增强和气温升高所致,气温、La和植被覆盖率等要素的间接作用致使太湖流域风速降低对蒸散发量的影响从正向变为负向。④气温升高促进了NDVI对6个子流域春、夏季蒸散发量增加的正向效应,太湖流域、长江中游和下游干流区秋、冬季降水的增加削弱了辐射降低对蒸散发量变化的作用,而风速上升是洞庭湖流域、中游干流区冬季蒸散发量微弱增加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将为长江中下游流域水资源管理、干旱预测和生态功能评估等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散发 下垫面 气候变化 驱动机制 长江中下游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中游耕地变化与节水灌溉对地表耗水与地下水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震域 唐娜 +2 位作者 吴彦昭 董国涛 赵沛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4-109,共6页
为探究黑河中游耕地面积变化与节水灌溉影响下地表水耗水及地下水动态演变特征,基于1985—2022年黑河莺落峡、正义峡水文站实测径流量月数据和中游地区49眼地下水观测井埋深月数据,结合对节水灌溉的实地调研结果,利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分... 为探究黑河中游耕地面积变化与节水灌溉影响下地表水耗水及地下水动态演变特征,基于1985—2022年黑河莺落峡、正义峡水文站实测径流量月数据和中游地区49眼地下水观测井埋深月数据,结合对节水灌溉的实地调研结果,利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地表水耗水和地下水埋深对耕地面积变化与节水灌溉的响应。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变化、节水灌溉和水量统一调度多重影响下,黑河中游地表水耗水量略有下降;黑河中游地下水埋深总体呈增大趋势,扩耕较大的大满灌区东南部与东北部及友联灌区中部地下水埋深明显增大;不同灌溉方式对地下水埋深也有较大影响,河灌区地下水埋深随地表水入渗补给量变化,井灌区和混灌区地下水埋深随地下水开采量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耗水 地下水埋深 耕地面积变化 节水灌溉 黑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中游荒漠化地区植被动态变化及其自然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赵玉红 兰天 +5 位作者 雷军 郭彩霞 赵明 王艺林 武龙庆 兰晓东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8期110-114,118,共6页
对2019—2023年黑河中游4个类型荒漠区样地植被生长状况和监测区气温、空气湿度、蒸发量、土壤含水率等自然因子进行监测,分析监测区植被动态变化及其与自然驱动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降水量大、空气湿度大、蒸发量小、风速低的年份... 对2019—2023年黑河中游4个类型荒漠区样地植被生长状况和监测区气温、空气湿度、蒸发量、土壤含水率等自然因子进行监测,分析监测区植被动态变化及其与自然驱动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降水量大、空气湿度大、蒸发量小、风速低的年份和月份,植被状况相对较好,盖度、高度、密度和生物量都比较高;相反,降水量小、空气湿度小、蒸发量大、风速高的年份和月份,植被状况相对较差。从年际变化趋势看,各样地植被变化规律很不稳定,总体来说由于降水、气温、空气湿度等关键气象因子数据的不稳定性,植被变化规律也表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从月际数据分析,各样地均表现出5月、6月、7月、8月和9月盖度、生物量、高度较大的特性。4个样地之间植被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说明气象因子对不同类型荒漠化土地植被的影响是不同的。单从2023年数据看,4个样地植被状况和往年纵向相比有明显长势变弱的趋势,2023年出现持续高温、少雨现象,植被生长量下降,一些植物受高温、干旱影响而死亡,造成植被盖度降低。5年监测数据显示,土壤含水率不论年际还是月际数据变化都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只随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变化而变化;土壤含水率明显降低的年份和月份,植被生长也相应缓慢,植被高度、盖度、密度和生物量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各类数据均表明,样地2土壤含水率明显高于其他3个样地,说明盐碱区(沼泽草地)土地的持水能力要好于其他土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动态变化 自然驱动因素 定位监测 黑河中游 荒漠化地区 甘肃张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人-歌”三重互联:对长江中下游流域民歌的考察
19
作者 向清全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1-140,共10页
基于对长江中下游民歌的沿江调查及研究,从“流域-人-歌”三者关系出发,可以发现作为自然区域、作为文化“通道”和“界限”以及作为经济带三种视域下,流域-人-歌三者之间存在互联。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民歌的存承方式也在发生... 基于对长江中下游民歌的沿江调查及研究,从“流域-人-歌”三者关系出发,可以发现作为自然区域、作为文化“通道”和“界限”以及作为经济带三种视域下,流域-人-歌三者之间存在互联。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民歌的存承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在国家大力建设长江经济带背景下,应立足于新兴的流域(水域)音乐文化研究,加强对长江流域民歌文化带的保护,进而打造良好的长江经济带文化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流域 民歌 长江经济带 民歌文化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江流域中下游典型土壤分类及养分特征分析——以惠城区为例
20
作者 康轩 杨佛新 +5 位作者 张桂兴 严学东 李静娟 温武东 曾远平 黄铁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8期126-132,共7页
以惠城区为例,对东江流域中下游典型土壤进行分类,通过采集1 619个土壤样品进行化验分析,研究东江流域中下游典型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惠城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均属中等偏上水平;青泥格田、花岗岩红泥田等土属有机质含量较高... 以惠城区为例,对东江流域中下游典型土壤进行分类,通过采集1 619个土壤样品进行化验分析,研究东江流域中下游典型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惠城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均属中等偏上水平;青泥格田、花岗岩红泥田等土属有机质含量较高,而乌泥底田、砂页岩赤红地、红色砂页岩赤红地等土属含量较低;青泥格田、花岗岩红泥田、石质土、花岗岩红黄泥田等土属全氮含量较高,而乌泥底田、砂页岩赤红地等土属含量较低;土壤全氮含量与有机质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Y=0.039 8X+0.376 9,相关系数为0.65;有机质、全氮含量累积基本符合不同分类土壤形成规律。土壤碱解氮含量总体上属中等偏上水平,平均含量水平达到三级标准;土壤有效磷含量总体上属上中等水平,平均含量水平达到一级标准;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不同土属类型的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差异均较明显,没有明显规律可循,主要是受人为施用化肥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江流域 中下游平原 惠城区 土壤分类 养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