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D147、MMP-2、MVD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侯翌杰 何志超 夏苗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6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微血管密度(MVD)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中的表达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在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实施手术治疗的SACC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微血管密度(MVD)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中的表达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在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实施手术治疗的SACC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留取SACC组织和癌旁组织,比较SACC组织、癌旁组织CD147、MMP-2阳性率及MVD表达水平;分析SACC组织CD147、MMP-2阳性及MVD高表达的影响因素。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SACC组织中CD147、MMP-2阳性表达率及MVD水平更高(P<0.05)。TNM分期为Ⅲ、Ⅳ期,有神经侵犯,发生淋巴转移,组织学分型为腺管型是SACC组织CD147阳性、MMP-2阳性、MVD高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SACC组织中CD147、MMP-2阳性率高,MVD呈高表达,与组织学分型、TNM分期、神经侵犯情况、淋巴转移情况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腺样囊性癌 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癌CT灌注成像与VEGF、MVD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周永 余莹莹 +2 位作者 郭云泉 文智 张忠双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2期299-303,共5页
目的探讨宫颈癌CT灌注成像参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临床拟诊为宫颈癌的患者35例行宫颈CT灌注扫描,并与11例宫颈良性病变作对照。根据灌注所得图像得到时间-密度曲线,分析CT灌... 目的探讨宫颈癌CT灌注成像参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临床拟诊为宫颈癌的患者35例行宫颈CT灌注扫描,并与11例宫颈良性病变作对照。根据灌注所得图像得到时间-密度曲线,分析CT灌注参数并结合病理、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宫颈癌灌注时间-密度曲线特点为速升缓降或中高位强化型,短时间达峰值,峰值高于宫颈良性对照组。宫颈癌组的灌注参数BF、BV、PEI、PMB、MTT、TTP与宫颈良性病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VD与宫颈癌灌注参数BF、BV、PEI、PMB呈正相关,与MTT、TTP呈负相关。宫颈癌Ⅰ期与Ⅱ期MVD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病变组之间、不同的肿瘤临床分期之间及不同病理类型之间,VEGF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病变组之间、不同的肿瘤临床分期之间,MVD计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同分化程度的宫颈癌之间VEGF表达及MVD计数有差异(P<0.05),但组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宫颈癌为富血供、高灌注肿瘤,CT灌注成像参数结合VEGF、MVD分析,对宫颈癌的诊断、分期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癌组织中MMP-7表达和MVD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周天贵 周承贵 +3 位作者 陈先国 胡敬祖 宋兴福 袁红纲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0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基质溶解素(MMP-7)及微血管密度(MVD)在肾癌肿瘤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肾癌组织(163例)、正常肾组织(101例)中MMP-7表达和MVD,并分析其与肾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肾癌组织中MMP-7表达及MVD均... 目的探讨基质溶解素(MMP-7)及微血管密度(MVD)在肾癌肿瘤浸润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肾癌组织(163例)、正常肾组织(101例)中MMP-7表达和MVD,并分析其与肾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肾癌组织中MMP-7表达及MVD均显著高于正常肾组织(P<0.05),且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341,P<0.01);MMP-7表达和MVD均与肾癌分期、肾包膜侵袭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MMP-7、MVD与肾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降低MMP-7表达水平及抗肿瘤微血管形成是肾癌治疗的新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MMP-7 mvd 免疫组织化学 肿瘤浸润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喉癌血清VEGF水平与癌组织中VEGF表达及MVD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彭晓林 王斌全 +1 位作者 刘涛 郝峻巍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2期31-32,共2页
目的探讨喉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sVEGF)水平与喉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50例喉癌、20例喉良性病变组织的sVEGF水平,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相应喉癌和喉良性病变组织中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表达水平... 目的探讨喉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sVEGF)水平与喉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50例喉癌、20例喉良性病变组织的sVEGF水平,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相应喉癌和喉良性病变组织中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表达水平,并分析sVEGF水平与VEGF及MVD表达的关系。结果喉癌组sVEGF、VEGF及MVD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喉良性病变组(P<0.01或P<0.05)。喉癌患者sVEGF水平与癌组织中VEGF及MVD表达均呈正相关(P均<0.01)。结论喉癌患者sVEGF水平与癌组织中VEGF及MVD表达呈正相关,sVEGF水平或许可作为判断喉部疾病良恶性及预后的一个辅助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喉肿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食管病变组织中TGFβ1、α-SMA、smad4、VEGF蛋白表达及MVD比较 被引量:9
5
作者 徐志彬 冯军波 +2 位作者 郑秀丽 王士杰 吴明利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12,共3页
目的比较正常食管组织、低级别食管上皮内瘤变、高级别食管上皮内瘤变、早期食管癌和进展期食管癌组织中TGFβ1、α-SMA、smad4、VEGF蛋白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方法选取正常食管组织标本20份(NC组),低级别食管上皮内瘤变组织标本30份... 目的比较正常食管组织、低级别食管上皮内瘤变、高级别食管上皮内瘤变、早期食管癌和进展期食管癌组织中TGFβ1、α-SMA、smad4、VEGF蛋白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方法选取正常食管组织标本20份(NC组),低级别食管上皮内瘤变组织标本30份(LGIEN组),高级别食管上皮内瘤变组织标本50份(HGIEN组),早期食管癌组织标本25份(CIS组)和进展期食管癌组织标本25份(SCC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标本中的TGFβ1、α-SMA、smad4、VEGF蛋白,用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测算各组MVD。结果从NC组到SCC组,食管间质成纤维细胞α-SMA、TGFβ1、VEGF阳性表达率和MVD逐渐升高(P均<0.05);上皮细胞smad4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下降(P均<0.05),上皮细胞TGFβ1阳性表达率先升后降,CIS组最高(P均<0.05)。结论随着正常食管组织向进展期食管癌组织转变,其中间质成纤维细胞的表型和功能发生改变,TGFβ1/smad4蛋白通路和血管新生可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上皮内瘤变 转化生长因子 SMAD4蛋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MMP2、COX-2、VEGF和MVD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6
6
作者 贾宗良 朱宏升 +1 位作者 柴明明 贾一凡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2-367,382,共7页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环氧合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计数与PTC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用以评估恶性程度、预后。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32例PTC和18例...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环氧合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计数与PTC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用以评估恶性程度、预后。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32例PTC和18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COX-2、VEGF、MMP2表达和MVD计数,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COX-2、VEGF、MMP2和MVD在PTC中的表达分别为(中位数和四分位距表示):M(Q3-Q1)=5(1),M(Q3-Q1)=5.5(2),M(Q3-Q1)=5.5(1)和M(Q3-Q1)=28(5.7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VEGF、MMP2、MVD的计数表达与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OX-2与VEGF还与性别有关(P<0.05);VEGF、MMP2的表达及MVD的计数还与患者肿瘤大小有关(P<0.05)。COX-2、VEGF、MMP2和MVD在被膜浸润组中的表达分别为:M(Q3-Q1)=6(2),M(Q3-Q1)=6.5(2),M(Q3-Q1)=6(1.75)和M(Q3-Q1)=30(7.75),被膜未浸润组中的表达为:M(Q3-Q1)=5(1.75),M(Q3-Q1)=5(1.75),M(Q3-Q1)=5(1.75)和M(Q3-Q1)=26.5(4);COX-2、VEGF、MMP2和MVD在被膜浸润组与未浸润组之间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C中COX-2、MMP2、VEGF和MVD的表达相互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0.5)。结论甲状腺组织中MMP2、COX-2、VEGF的高表达可能促进了PTC的发生和肿瘤淋巴结转移;这与调控肿瘤新生血管有关。检测其表达对评估PTC的恶性程度及预后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环氧合酶-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喉鳞癌caveolin-1和MVD表达及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5
7
作者 黄清丽 皇甫辉 +1 位作者 史敏 靳阳子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8期25-26,28,共3页
目的:探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aveolin-1 mRNA及蛋白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aveolin-1、CD34表达,并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semi-RT-PCR)技术检测以上组... 目的:探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aveolin-1 mRNA及蛋白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aveolin-1、CD34表达,并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semi-RT-PCR)技术检测以上组织中caveolin-1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不伴颈淋巴结转移的喉癌组(第1组)的caveolin-1 mRNA相对A值为0.450±0.050,伴有颈淋巴结转移的喉癌组(第2组)的caveolin-1 mRNA相对A值为0.701±0.073;caveolin-1蛋白第1组中阳性表达率为25.0%,第2组为65.0%,不论从基因还是蛋白水平,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第2组的MVD值为30.19±2.60显著高于第1组值21.34±4.62(P<0.05)。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aveolin-1高表达与MVD升高呈正相关(r=0.875,P<0.05),且二者与颈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caveolin-1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可能在肿瘤转移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与肿瘤血管形成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VEOLIN-1 喉鳞状细胞癌 微血管密度 淋巴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母细胞瘤组织中MVD、VEGF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田俊严 雷学锋 张素兰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6-7,共2页
目的检测肾母细胞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 VD)的表达,并探讨二者与肾母细胞瘤病理分型的关系。方法手术切取50例肾母细胞瘤患儿的肿瘤组织,其中为组织结构良好型(FH型)40例,组织结构不良型(UH型)10例。采用免疫... 目的检测肾母细胞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 VD)的表达,并探讨二者与肾母细胞瘤病理分型的关系。方法手术切取50例肾母细胞瘤患儿的肿瘤组织,其中为组织结构良好型(FH型)40例,组织结构不良型(UH型)1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染色法检测其M VD及VEGF表达。结果M VD值FH型为50.57±13.01,UH型为85.92±14.36,两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35,P<0.05)。VEGF表达率在FH型为65.00%,UH型中为60.00%,两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7,P>0.05)。VEGF阳性者M VD值为65.70±16.88,VEGF阴性者为48.18±18.13,两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34,P<0.05)。结论肾母细胞瘤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率和M VD较高。M VD与肾母细胞瘤病理分型有关,是判断肾母细胞瘤预后较为理想的指标。VEGF可能在促进肿瘤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母细胞瘤 微血管密度 血管皮内生成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率多普勒成像与MVD、VEGF检测乳腺肿块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艳丽 聂宏娟 张翠明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9年第4期311-314,共4页
目的探讨功率多普勒成像(PDI)与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检测乳腺肿块血管形成的相关性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5年9月~2006年3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乳腺科乳腺肿块患者39例,均为女性,年龄22~71岁,平均年... 目的探讨功率多普勒成像(PDI)与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检测乳腺肿块血管形成的相关性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5年9月~2006年3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乳腺科乳腺肿块患者39例,均为女性,年龄22~71岁,平均年龄44.5岁(良性组39.2岁,恶性组48.8岁)。良性17例,恶性22例。对全部患者行超声检测,采用计算机Photoshop7.0软件对肿块功率多普勒血流信号进行定量分析,测定彩色像素密度(CPD);用抗CD34因子及抗VEGF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肿块MVD及VEGF阳性表达率,对CPD与MVD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恶性组CPD、MVD及VEGF阳性表达率较良性组高,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CPD与MVD间具有良好相关性(r=0.822,P<0.01)。结论PDI所测CPD可较好反映乳腺肿块血流情况,有助于乳腺疾病的鉴别诊断,与MVD计数、VEGF测定相结合,能全面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功率多普勒成像 彩色像素密度 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P表达及MVD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彩虹 袁建青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26期11-12,共2页
目的研究胸苷磷酸化酶(TP)、微血管密度(MVD)在正常胃黏膜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项指标与胃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以便为临床诊治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胃黏膜及胃癌组织中TP、CD34的表达情况,并测定MVD... 目的研究胸苷磷酸化酶(TP)、微血管密度(MVD)在正常胃黏膜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项指标与胃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以便为临床诊治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胃黏膜及胃癌组织中TP、CD34的表达情况,并测定MVD。结果胃癌组TP阳性表达率及MVD高于正常胃黏膜组差异显著;胃癌TP阳性表达率、MVD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有无转移、TNM分期显著相关,与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无关;胃癌TP表达阳性组MVD高于TP表达阴性组,差异非常显著。结论TP阳性表达及MVD值与胃癌的生长、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胃癌生物学行为的预测因子;TP的表达对胃癌组织中的血管生成可能起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微血管密度 胸苷磷酸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组织PTEN、VEGF和MVD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强 姚晖 +1 位作者 徐亮 孙晓霞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6期5-6,共2页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中第10染色体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酶基因(PTE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 VD)表达,探讨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胃癌标本中PTEN、VEGF、M VD的表达,分析各指标与胃癌临...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中第10染色体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酶基因(PTE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 VD)表达,探讨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胃癌标本中PTEN、VEGF、M VD的表达,分析各指标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①胃癌组织中PTEN的阳性表达率为46.7%,VEGF为66.6%,M VD为(64±26)条/HP;PTEN的表达与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呈正相关(r=0.556,P<0.01),与肿瘤大小、分型、淋巴结转移、分期有关(P均<0.05),与VEGF的表达无相关性(r=-0.136,P>0.05);VEGF和PTEN对胃癌患者预后有不同的影响。②VEGF和M VD的表达与胃癌的大小、分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分期有关(P均<0.05);与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r=-0.398,P<0.05)。结论PTEN、VEGF、M VD的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第10染色体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酶基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5-LOX、MVD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12
作者 廖圣恺 黄全顺 +4 位作者 李建成 承泽龙 陈永锋 刘亮 吴志刚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2期7-8,共2页
目的观察5-脂氧合酶(5-LOX)、微血管密度(MVD)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MEC)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40例涎腺MEC、20例多形性腺瘤、20例癌旁2 cm正常组织中的5-LOX、CD34(以此标记MVD)。结果涎腺MEC... 目的观察5-脂氧合酶(5-LOX)、微血管密度(MVD)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MEC)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40例涎腺MEC、20例多形性腺瘤、20例癌旁2 cm正常组织中的5-LOX、CD34(以此标记MVD)。结果涎腺MEC中5-LOX的阳性表达率为67.5%(27/40)、MVD为(24.825±9.685)条/HP,多形性腺瘤、癌旁正常组织分别为0(0/20)和(8.20±1.735)条/HP、5.0%(1/20)和(9.9±1.373)条/HP,前者与后两者的两个指标相比,P均<0.05。5-LOX的表达与涎腺MEC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MVD的表达与涎腺MEC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1)。结论5-LOX、MVD在涎腺MEC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以作为诊断涎腺MEC及判断其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脂氧合酶 微血管密度 涎腺黏液表皮样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 MVD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3
作者 柴琳 陈乔尔 李倩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2期92-94,共3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与微血管密度 (MVD)在口腔鳞状细胞癌 (OSCC)发生发展中的相关关系。方法 运用兔抗人VEGF多克隆抗体和鼠抗人CD3 4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技术标记VEGF、微血管内皮细胞。结果 在 76例OSCC中Ⅰ...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与微血管密度 (MVD)在口腔鳞状细胞癌 (OSCC)发生发展中的相关关系。方法 运用兔抗人VEGF多克隆抗体和鼠抗人CD3 4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技术标记VEGF、微血管内皮细胞。结果 在 76例OSCC中Ⅰ、Ⅱ、Ⅲ、Ⅳ期VEGF阳性表达率无显著差异 ,Ⅳ期VEGF阳性表达级别与Ⅰ、Ⅱ、Ⅲ期病例中VEGF阳性级别有显著差异。不同分化病例中的VEGF表达无显著差异。颈淋巴结转移组与无颈淋巴结转移组的VEGF、MVD表达 ,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Ⅲ、Ⅳ期的MVD表达与Ⅰ、Ⅱ期有显著差异。不同分化病例中的MVD表达有显著差异。MVD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口腔鳞癌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改变是导致口腔鳞癌病灶内微血管密度改变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瘤周交界区MVD与其超声生物学征象的相关性研究
14
作者 崔新伍 杨利霞 +1 位作者 郭晓霞 甄艳华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0年第1期62-64,共3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瘤周交界区微血管密度(MVD)与其超声生物学征象的相关性。方法:53例行根治性或姑息性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肝癌患者,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肿块大小、边界特征,静脉癌栓、肝内卫星灶、淋巴结转...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瘤周交界区微血管密度(MVD)与其超声生物学征象的相关性。方法:53例行根治性或姑息性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肝癌患者,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肿块大小、边界特征,静脉癌栓、肝内卫星灶、淋巴结转移情况、并观察瘤周及瘤内血流信号。术后对瘤周交界区组织取病理标本,行HE染色观测瘤周有无浸润、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计数MVD。结果:①瘤周浸润组的MVD高于瘤周无浸润组;②肿块直径>3.0 cm、边界模糊不清、门脉癌栓、子灶、淋巴结转移、瘤体高血流级别与瘤周浸润、MVD呈正相关。结论:增多的新生血管为肿瘤的浸润提供了必要的支持,超声生物学征象间接反映瘤周新生血管的活跃程度,为预测HCC的预后和指导手术、消融范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超声检查 病理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FI鉴别男性乳腺良恶性肿瘤价值及与CXCL1、Gab2、MVD的相关性探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吴肖升 刘洋 吴葆辉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9-144,共6页
本研究选取18例男性乳腺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组,纳入同期41例男性良性乳腺肿瘤及50例健康体检男性分别作为良性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研究组CDFI参数[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血流速度(PSV)]高于良性对照组和健康... 本研究选取18例男性乳腺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组,纳入同期41例男性良性乳腺肿瘤及50例健康体检男性分别作为良性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研究组CDFI参数[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血流速度(PSV)]高于良性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PI、RI、PSV联合诊断男性乳腺恶性肿瘤的AUC高达0.854,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研究组患者PI、RI、PSV与CXC型趋化因子配体1(CXCL1)、GRB相关蛋白2(Gab2)、微血管密度(MVD)水平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由此可见,CDFI在鉴别男性乳腺良恶性肿瘤方面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且与患者CXCL1、Gab2、MVD表达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男性 彩色多普勒超声 CXC型趋化因子配体1 GRB相关蛋白2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E-MRI和DWI检查在术前诊断脑胶质瘤病变恶性程度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晓敏 张清恒 张海三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探究利用磁共振动态造影技术预测术前脑胶质瘤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关联。方法本次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12年9月~2020年5月收治的76例脑胶质瘤患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级和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将患者分为低级别... 目的探究利用磁共振动态造影技术预测术前脑胶质瘤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关联。方法本次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12年9月~2020年5月收治的76例脑胶质瘤患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级和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将患者分为低级别胶质瘤(32例)和高级别胶质瘤(44例)。对不同分级患者的(Ktrans)容积转运参数、(Ve)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ADC)表观扩散系数以及MVD进行比较。经ROC分析,(Ktrans值、Ve、ADC、MVD)预测高级别脑胶质瘤的意义,整理(Ktrans值、Ve、ADC与MVD)的相关性。结果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Ktrans值、Ve、MVD与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及ACD对比后,前两者对比后者属于较高的,后两者对比是后者较高的。对ROC分析中,Ktrans值、Ve、ADC、MVD对于高级的曲线下面积是(0.746、0.812、0.682、0.668)。Ktrans值和Ve与MVD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ADC与MVD呈现负相关。结论DCE-MRI术前可用于诊断脑胶质瘤相关参数,并显示其与患者的微血管密度(MVD)以及病变恶性程度之间的关联,为手术方案制定和预后评估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动态造影技术 脑胶质细胞瘤 容积转运速率 细胞外分数容积 弥散率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托吡卡胺对健康人视网膜微循环参数的影响
17
作者 张鹏宇 陶黎明 《临床眼科杂志》 2024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无视网膜疾病的健康人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前后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定量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散瞳药物对健康人视网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在我院收集无视网膜疾病的健...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无视网膜疾病的健康人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前后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定量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散瞳药物对健康人视网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在我院收集无视网膜疾病的健康受试者39例。所有受试者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分别于散瞳前及瞳孔充分散大后采用OCTA仪进行黄斑区及视盘区Angiography 6 mm×6 mm模式扫描,测量黄斑区浅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VD)、深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VD)、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AZ旁300μm内血流密度(FD-300)、FAZ周长(PERIM)、圆度指数(CI)以及视盘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平均血流密度。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散瞳前后测得的OCTA参数。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受试者共39例,其中男性受试者25例,女性受试者14例,年龄(26.21±1.47)岁(20~35岁)。OCTA检查结果显示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前后黄斑区SVD、DVD、FAZ面积、FD-300、PERIM、CI指数以及视盘旁RNFL平均血流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复方托吡卡胺对无视网膜疾病的健康人黄斑区SVD、DVD、FAZ面积、FD-300、PERIM、CI指数以及视盘旁RNFL平均血流密度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 复方托吡卡胺 微血管密度 血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患者弥漫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敬文 刘妍 郝静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8-122,共5页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HM)患者进展为弥漫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DCA)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8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哈尔滨二四二医院眼科收治的169例338眼HM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组时均进行全面眼...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HM)患者进展为弥漫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DCA)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8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哈尔滨二四二医院眼科收治的169例338眼HM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组时均进行全面眼科检查,根据近视眼黄斑病变国际摄影分类及分级系统评估HM患者DCA患病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M患者发生DCA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构建HM患者发生DCA的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H-L)检验预测模型的校准度。结果169例338眼HM患者中34例68眼为DCA组,135例270眼为非DCA组,DCA组和非DCA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DCA组患者眼轴长度(AL)、模式标准差(PSD)、碳酸酐酶2(CAII)抗体阳性比例均大于非DCA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野平均缺损(MD)、等效球镜度(SE)、视网膜深层微血管密度(MVD)、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均小于非DC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年龄较大、AL较长、CAII抗体阳性均是HM患者发生DCA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视网膜深层MVD较大、25(OH)D较高均是其保护因素(均为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预测模型预测HM患者发生DCA的曲线下面积为0.864(95%CI:0.802~0.911,P<0.001),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29%、88.15%。H-L检验预测模型预测HM患者发生DCA与实际结果具有较好的符合度(P>0.05)。结论HM患者发生DCA受年龄、AL、CAII抗体、视网膜深层MVD和25(OH)D水平影响,通过以上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DCA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弥漫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 眼轴长度 微血管密度 血清25羟维生素D 视网膜自身抗体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AIP1、EDIL3表达变化观察
19
作者 马志飞 陈文 +2 位作者 张爱平 沈晓康 郑琳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5期30-34,共5页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相互作用蛋白1(AIP1)、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3(EDIL3)表达变化,分析其与微血管密度(MVD)、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为NSCLC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干预靶点。方法纳入155例NSCLC患者,...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相互作用蛋白1(AIP1)、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3(EDIL3)表达变化,分析其与微血管密度(MVD)、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为NSCLC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干预靶点。方法纳入155例NSCLC患者,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AIP1、EDIL3蛋白,Weidner法检测癌组织MVD。比较不同AIP1、EDIL3表达的NSCLC患者MVD值及不同临床病理特征NSCLC患者癌组织AIP1、EDIL3表达水平。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AIP1、EDIL3表达的NSCLC患者生存情况,多因素Cox回归分析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NSCLC癌组织中EDIL3阳性表达率高、AIP1阳性表达率低(P均<0.05)。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TNM分期的NSCLC患者癌组织中AIP1、EDIL3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P均<0.05。AIP1阳性表达的NSCLC患者癌组织MVD值低于AIP1阴性表达者(P<0.05),EDIL3阳性表达的NSCLC患者癌组织MVD值高于EDIL3阴性表达者(P<0.05)。EDIL3阳性表达的NSCLC患者3年总生存(OS)率低于EDIL3阴性表达者(P<0.05),AIP1阳性表达的NSCLC患者3年OS率高于AIP1阴性表达者(P<0.05)。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ⅢA期、EDIL3阳性表达是NSCLC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均<0.05),AIP1阳性表达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NSCLC癌组织中AIP1阳性表达率降低,EDIL3阳性表达率升高;癌组织中AIP1、EDIL3阳性表达率与MVD、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TNM分期有关,是NSCLC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相互作用蛋白1 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3 微血管密度 非小细胞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癌中EZH2的表达与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莹 高庆 +5 位作者 高艳娥 常黎华 张卫华 董小章 杨军 李牧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80-584,共5页
目的检测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2(EZH2)、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和微血管密度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和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EZH2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ZH2、Ki67和CD3... 目的检测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2(EZH2)、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和微血管密度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和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EZH2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ZH2、Ki67和CD34在20例正常宫颈、35例CIN和50例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EZH2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特征、Ki67和CD34之间的关系。结果 EZH2染色主要位于细胞核,在正常宫颈、CINⅠ、CINⅡ、CINⅢ和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5.0%、20.0%、40.0%、66.7%和70.0%,呈上升趋势,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EZH2与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淋巴结转移呈显著相关性(P<0.05)。EZH2表达阳性率随分化程度的增高而降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均无关(P>0.05)。结论 EZH2与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有关,可能在宫颈癌的发展、浸润、转移和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2(EZH2) 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 CD34 宫颈癌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