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银花、金银花微毒测试(Microtox)与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华桦 鄢良春 +5 位作者 吴诗惠 刘俐 罗茜 曾安琪 陈雏 赵军宁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2期219-224,共6页
目的:运用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和基于Microtox(微毒)技术的生物综合毒性评价技术对比研究金银花醇提物和山银花醇提物的毒性大小,探索Microtox技术应用于中药毒性快速评价的可行性。方法:小鼠一次性灌胃给予不同浓度的金银花醇提物、山银... 目的:运用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和基于Microtox(微毒)技术的生物综合毒性评价技术对比研究金银花醇提物和山银花醇提物的毒性大小,探索Microtox技术应用于中药毒性快速评价的可行性。方法:小鼠一次性灌胃给予不同浓度的金银花醇提物、山银花醇提物,观察并记录小鼠的毒性反应及死亡情况,计算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利用Microtox技术测定金银花醇提物、山银花醇提物对发光菌发光强度抑制率,计算发光细菌半数抑制浓度(IC50),将2种毒性评价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小鼠灌胃金银花醇提物和山银花醇提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值分别为81.29 g生药/kg、91.0 g生药/kg。采用生物综合毒性评价技术测得对发光细菌的半数抑制率分别为0.0013 g生药/mL、0.0022 g生药/mL。结论:应用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及基于Microtox技术的生物综合毒性评价测试金银花提取物和山银花提取物,2种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将Microtox技术用于金银花提取物和山银花提取物毒性的快速评价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2种毒性评价方法的相关程度还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 山银花 microtox技术 急性毒性 综合毒性 安全性 发光细菌 生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tox(微毒)技术应用于参附注射液综合毒性检测 被引量:3
2
作者 罗荔敏 鄢良春 +3 位作者 侯新莲 华桦 干建伟 赵军宁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3期491-496,共6页
目的:探索Microtox技术应用于独家品种-参附注射液综合毒性检测。方法:以费氏弧菌为测试菌种,通过方法学考察确定最优检测体系及方法学可靠性;在最优检测体系条件下,首次以费氏弧菌对某药厂独家品种参附注射液进行发光菌综合毒性检测。... 目的:探索Microtox技术应用于独家品种-参附注射液综合毒性检测。方法:以费氏弧菌为测试菌种,通过方法学考察确定最优检测体系及方法学可靠性;在最优检测体系条件下,首次以费氏弧菌对某药厂独家品种参附注射液进行发光菌综合毒性检测。结果:2 mL反应体系下,最优复苏液体积0.9 mL/支菌,每个待测样品加入最优菌液体积50μL,最优检测时间为10 min,pH为5-10,且10 min发光强度80-120万;重复性试验、中间精密度试验的RSD,均符合测定要求。9批次待测参附注射液EC50值无显著性差异(41.07%,RSD<5%)。结论:参附注射液对费氏弧菌的毒性存在显著的浓度-效应关系,且不同批次之间成品EC50值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参附注射液不同批次之间质量波动性较小,生产工艺控制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tox技术 发光细菌 参附注射液 综合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水急性毒性测定及评价中的不确定性研究及其改进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林健辉 吴欣颖 +5 位作者 赖伟 李建威 范雪滢 卢嘉慧 梅承芳 杨旭楠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2-274,共13页
目前,我国针对废水处理及排放的环境影响评估体系逐渐向生物毒性综合指标完善,然而传统的评价方法可能存在错误的接受和错误的拒绝2种风险,根据“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1:2018)的要求,实验室在进行合格判定时,应考虑... 目前,我国针对废水处理及排放的环境影响评估体系逐渐向生物毒性综合指标完善,然而传统的评价方法可能存在错误的接受和错误的拒绝2种风险,根据“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1:2018)的要求,实验室在进行合格判定时,应考虑相关的风险水平。为研究分析废水急性毒性评价中存在的风险,采用发光细菌法测试废水急性毒性,选取接近排放限值的制药废水样品,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并依据“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工件的测量检验和测量设备第1部分:按规范检验一致性或不一致性的判定规则”(ISO 14253-1:2017)有关合格判定的思路,对废水急性毒性评价中的合格区、不确定区和不合格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废水急性毒性评价中,合格区、不确定区及不合格区会随着标准曲线|r|值和测量精密度的变化而变化,随着|r|值的降低或精密度的降低,合格区会变小,不确定区会变大,这导致了无法通过设置“保护带”的方法降低误判风险,对废水急性毒性评价的准确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为准确开展废水急性毒性的测试与评价,可采用双样本t检验,通过比较废水样品的相对发光度与0.07 mg·L^(-1)氯化汞溶液的相对发光度来判断废水急性毒性是否合格,当废水样品的相对发光度≥0.07 mg·L^(-1)氯化汞溶液的相对发光度时,废水急性毒性合格,否则不合格。本研究通过开展方法的不确定度研究,阐明了现行国标分析方法及废水急性毒性评价方法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改进方案,为废水急性毒性的科学评判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水急性毒性评价 发光细菌法 氯化汞毒性当量 不确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化学分析和生物毒性监测方法综合评价污水污泥环境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娟英 苏磊 +2 位作者 陈洁芸 李振华 何培民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50-656,共7页
利用化学分析和发光细菌生物毒性联合检测方法评价了上海地区7处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分别用S1~S7表示)中主要污染物水平和毒性大小。结果表明,污水污泥样品S5和S7的重金属超过CJ/T 309—2009《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农用泥质》标准和... 利用化学分析和发光细菌生物毒性联合检测方法评价了上海地区7处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分别用S1~S7表示)中主要污染物水平和毒性大小。结果表明,污水污泥样品S5和S7的重金属超过CJ/T 309—2009《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农用泥质》标准和全国平均水平,主要超标重金属为Cd、Hg和Cu;污水污泥中多氯联苯、有机氯农药和二英类含量与组成则处于安全水平;样点S1~S6的多环芳烃(PAHs)平均含量低于CJ/T 309—2009中A级标准与欧盟和美国关于污水污泥的土地倾倒标准,但样点S7的w(ΣPAHs)达到34.61 mg·kg-1,超过CJ/T 309—2009最高允许限值的6倍。污水污泥浸出液化学分析结果表明,PAHs和重金属含量低于GB 5085.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和欧盟EN 12457.2—2002《废弃物表征浸出颗粒废弃物和污泥浸出一致性试验》标准,但所有样点的溶解性总有机碳均超过欧盟EN 12457.2—2002标准。发光细菌综合生物毒性结果表明:样点S3的综合毒性最高,S1、S6和S7次之,S2、S4和S5较低,以生活污水为主要来源的污水污泥的综合生物毒性较高。该结果可为污水污泥的后续处理和处置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分析 发光细菌毒性检测 重金属 污水污泥 浸出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光细菌法在环渤海污水样品遗传毒性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5
作者 崔志松 栾晓 +3 位作者 高伟 李倩 杨官品 郑立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28-232,共5页
建立了以经过遗传改造的发光细菌Acinetobacter sp.Rec A为受试物种的环境污染物遗传毒性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最快可在3h内得到毒性评价结果。采用该方法评价了环渤海排污口12份污水样品的遗传毒性。环渤海12个排污口的污水样品均表现... 建立了以经过遗传改造的发光细菌Acinetobacter sp.Rec A为受试物种的环境污染物遗传毒性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最快可在3h内得到毒性评价结果。采用该方法评价了环渤海排污口12份污水样品的遗传毒性。环渤海12个排污口的污水样品均表现出了不同水平的遗传毒性,并呈现出一定的分布特征。其中,高毒水质集中出现在山东半岛污水样品中,中毒水质集中出现在辽东半岛地区,而低毒水质主要集中于京津冀地区。综上,在环渤海的污水样品遗传毒性检测中,这种新型发光细菌法具有快速、灵敏、简便等优点,可为以后近海环境的水质生物毒性检测提供参考依据,具有应用于近海环境水质快速监测与评价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细菌 污水 毒性检测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泥疏浚对湖泊沉积物的生态毒性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爱菊 孔繁翔 +2 位作者 史小丽 于洋 谭啸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65-569,共5页
采用淡水沉积物质量基准和微生物毒性试验方法,对疏浚前后五里湖沉积物提取液和全底泥沉积物的生态毒性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疏浚后,沉积物中各重金属污染物的总体含量均显著降低,但是铬、铅和镍的含量仍然分布在阈值效应低... 采用淡水沉积物质量基准和微生物毒性试验方法,对疏浚前后五里湖沉积物提取液和全底泥沉积物的生态毒性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疏浚后,沉积物中各重金属污染物的总体含量均显著降低,但是铬、铅和镍的含量仍然分布在阈值效应低值(TEL)和可能效应水平值(PEL)之间的灰色区域,仍可能对水体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疏浚后1个月,沉积物提取液中发光菌发光试验的EC50值降低约50%,毒性增加近1倍;与疏浚前相比,全底泥沉积物的细菌毒性试验的EC50值降低11%-30%;全底泥月芽藻毒性试验的EC50值也有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浚 沉积物质量基准 发光菌法 全底泥微生物试验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条件对2种发光菌毒性测试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陈水松 王英才 +2 位作者 胡文 章纯 刘辉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1-5,36,共6页
文章通过研究2种发光菌在不同条件下对4种毒物的毒性大小,寻找不同条件对发光菌毒性测试的影响。研究发现费氏弧菌的最佳测试条件为25℃、培养时间为15~22 h之间,对于鳆鱼杆菌则为25℃、培养时间为18~22 h之间。重金属毒性物质对2种发... 文章通过研究2种发光菌在不同条件下对4种毒物的毒性大小,寻找不同条件对发光菌毒性测试的影响。研究发现费氏弧菌的最佳测试条件为25℃、培养时间为15~22 h之间,对于鳆鱼杆菌则为25℃、培养时间为18~22 h之间。重金属毒性物质对2种发光菌的毒性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大,在25℃时最大,随后趋于稳定或者略有降低;有机酚类对2种发光菌的毒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重金属对2种发光菌的毒性随着pH的升高而增大,有机酚类物质对2种发光菌的毒性随着pH的升高而降低;实验表明营养盐水平的差异不会对2种发光菌的毒性测试造成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测试 发光菌 影响因子 最佳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发光细菌的细颗粒物(PM_(2.5))可溶性提取液综合生物效应测试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孙成华 石爱军 +6 位作者 刘保献 张大伟 陈添 刘建武 刘康 周健楠 洪姗姗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53-361,共9页
为科学评估PM_(2.5)对生物体综合生物效应,研究建立了利用费氏弧菌检测PM_(2.5)水溶性提取液的毒性测试方法,确立了PM_(2.5)样品提取液发光细菌毒性测试实验质量控制办法。对春节烟花爆竹燃放和沙尘污染过程的PM_(2.5)实样测试表明:烟... 为科学评估PM_(2.5)对生物体综合生物效应,研究建立了利用费氏弧菌检测PM_(2.5)水溶性提取液的毒性测试方法,确立了PM_(2.5)样品提取液发光细菌毒性测试实验质量控制办法。对春节烟花爆竹燃放和沙尘污染过程的PM_(2.5)实样测试表明:烟花爆竹燃放期间的PM_(2.5)样品提取液发光抑制率值与微量金属元素等有毒有害组分浓度显著相关;沙尘污染期间的PM_(2.5)样本提取液中地壳元素浓度和发光抑制率值显著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细菌 生物毒性测试 发光抑制率 PM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光菌毒性实验在本科实验教学中的探索 被引量:3
9
作者 唐贤春 王士芬 +1 位作者 施鼎方 张娴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1-143,共3页
利用发光菌的生物毒性实验能对环境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进行较快速、简便地监测与评价其毒性程度。在环境专业本科实验教学中开展发光菌毒性实验的探索,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准备工作、进行实验设计、开展实验、撰写实验报告及分析总结等各环... 利用发光菌的生物毒性实验能对环境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进行较快速、简便地监测与评价其毒性程度。在环境专业本科实验教学中开展发光菌毒性实验的探索,学生通过参与实验准备工作、进行实验设计、开展实验、撰写实验报告及分析总结等各环节的锻炼,既理解与掌握了发光菌毒性实验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培养了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细菌 毒性实验 实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光细菌法检测经次氯酸钠处理的模拟压载水的生物毒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硕慧 王琦 +3 位作者 陈轩 高会 李艳 郎宇鹏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062-1064,共3页
应用发光细菌法检测了经次氯酸钠处理的压载水的生物毒性,制备了模拟海水并用于试验中。在模拟压载水样中加入人工孵化的卤虫作为水生物活体,用明亮发光杆菌T3小种作为检测用的发光菌。取压载水样多份,分别用不同有效氯浓度(5,10,20 mg.... 应用发光细菌法检测了经次氯酸钠处理的压载水的生物毒性,制备了模拟海水并用于试验中。在模拟压载水样中加入人工孵化的卤虫作为水生物活体,用明亮发光杆菌T3小种作为检测用的发光菌。取压载水样多份,分别用不同有效氯浓度(5,10,20 mg.L-1)的次氯酸钠处理不同的时间(2,6,16,24 h)。在处理过程中每隔6 h检测其有效氯,要求始终保持有效氯在设定的浓度。处理结束后,用滤网除去水中的残留虫体,并加入硫代硫酸钠使残余氯还原。定量分取此溶液,按国家标准GB/T 15441-1995中所述方法测定其发光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当用有效氯浓度为10 mg.L-1的次氯酸钠,经6 h以内的时间处理的压载水具有最低的生物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细菌测试法 生物毒性 压载水 次氯酸钠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发光细菌N1株开展珠江入海排污口水质的比较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谢海平 陈成桐 +3 位作者 林颂雄 李刘冬 黄珂 徐润林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4年第5期10-15,共6页
分别利用从发光鱼肉中分离得到的一株鳆发光杆菌N1株和美国Microtox急性毒性检测系统,对HgCl2标准溶液和珠江陆源入海排污口污水进行急性毒性测试,结果表明,利用鳆发光杆菌N1株的急性毒性测试结果和美国Microtox毒性检测系统的急性... 分别利用从发光鱼肉中分离得到的一株鳆发光杆菌N1株和美国Microtox急性毒性检测系统,对HgCl2标准溶液和珠江陆源入海排污口污水进行急性毒性测试,结果表明,利用鳆发光杆菌N1株的急性毒性测试结果和美国Microtox毒性检测系统的急性毒性测试结果有较好的相关性。对珠江陆源入海排污口9个监测站位污水的急性毒性测试结果,依据急性毒性大小进行排序,其中6个监测站位的排序结果相一致。利用尼梅罗污染指数法,对排污口水质化学分析结果进行水质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发光细菌急性毒性测试结果进行比较,表明基于理化指标的尼梅罗污染指数评价结果与急性毒性测试结果既有一致性,也存在一定差异,二者在水质状况和污染效应评价中,可以相互补充。本研究为利用鳆发光杆菌N1株开展排污口有毒污染物污染效应和生态损害风险监测提供方法学基础,所建立的方法与美国Microtox毒性检测系统的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并具有快速和低成本的特点,显示了很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鳆发光杆菌N1株 microtox(R)毒性检测系统 发光细菌 急性毒性 尼梅罗污染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光细菌毒性检测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胡欣颖 贺稚非 李洪军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9-184,共6页
阐述了发光细菌及其检测有毒有害物质的机理,综述了近年来发光细菌在毒性评估及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指出了发光细菌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指明了该技术领域应用研究方向。
关键词 发光细菌 检测机理 毒性评估 食品安全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样发光细菌急性毒性测试的方式与表征 被引量:7
13
作者 孙成华 刘康 +1 位作者 衡丽娜 刘保献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3-128,共6页
选取不同类型的环境和污染源水样开展了发光细菌毒性测试,针对不同环境管理目标,探讨了急性毒性定量表征方式。发光细菌急性毒性测试在环境应急监测、水源早期生物预警中,采用绘制毒性预警基线图的方式比较可行。在污染源监督监测中,对... 选取不同类型的环境和污染源水样开展了发光细菌毒性测试,针对不同环境管理目标,探讨了急性毒性定量表征方式。发光细菌急性毒性测试在环境应急监测、水源早期生物预警中,采用绘制毒性预警基线图的方式比较可行。在污染源监督监测中,对于发光抑制率低于60%、无法求出EC50的样品,采用等效毒性参照物的质量浓度表征废水的毒性;对于发光抑制率高于60%,采用稀释因子表示样品的毒性更直观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细菌 急性毒性 生物毒性测试 毒性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重组发光菌应用于环境样品毒性的测试 被引量:3
14
作者 方贵桢 胡立新 +2 位作者 黄国勇 赵建亮 应光国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0-67,共8页
选取基因重组发光菌E.coli HB101 pUCD607和费氏弧菌为试验生物,采用急性毒性微孔板法,发光抑制率为测试指标,分别用锌离子、汞离子作为阳性对照,研究8种重金属分别对基因重组发光菌和费氏弧菌产生的生物毒性,结果显示:锌离子毒性小、... 选取基因重组发光菌E.coli HB101 pUCD607和费氏弧菌为试验生物,采用急性毒性微孔板法,发光抑制率为测试指标,分别用锌离子、汞离子作为阳性对照,研究8种重金属分别对基因重组发光菌和费氏弧菌产生的生物毒性,结果显示:锌离子毒性小、稳定性高、变异系数小,更适合作为阳性对照.利用基因重组发光菌比较了离子液体和有机溶剂的生物毒性效应,同等条件下的毒性测试结果表明:基因重组发光菌半数效应质量浓度(EC50)比费氏弧菌高,灵敏度更高;在铜离子、锰离子、铁离子和镉离子的毒性作用下,作为受试生物,基因重组发光菌的灵敏度显著高于费氏弧菌(EC50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离子液体对基因重组发光菌的毒性显著高于有机溶剂.综上所述,基因重组发光菌应用于环境样品的毒性检测可行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重组发光菌 毒性测试 半数效应质量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S屋面径流生物毒性分析与检测
15
作者 高玉婵 赵乐军 +1 位作者 宋现才 金星龙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27-230,共4页
针对屋面降雨径流水质安全问题,以天津市某大学SBS(改性沥青)屋顶径流为研究对象,结合固相萃取技术,利用发光菌急性毒性试验及SOS/umu遗传毒性试验等生物检测方法,分析了2018年8月两场屋面降雨径流中生物毒性随降雨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 针对屋面降雨径流水质安全问题,以天津市某大学SBS(改性沥青)屋顶径流为研究对象,结合固相萃取技术,利用发光菌急性毒性试验及SOS/umu遗传毒性试验等生物检测方法,分析了2018年8月两场屋面降雨径流中生物毒性随降雨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初期径流水质较差,具有较高的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随着时间的延长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均呈现降低的趋势,且8月30日径流样品毒性大于8月19日样品毒性;两场降雨中不同时间段径流样品诱导率IR检测结果均大于2,表现为致突变阳性结果,会引发DNA损伤效应。研究结果为雨水水质安全评价及资源的循环利用提供了可靠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屋面径流 发光菌试验 SOS/umu试验 急性毒性 遗传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发光细菌的2种便携式生物毒性检测仪器的性能测试
16
作者 张琳琳 刘刚 方俊 《湖南农业科学》 2020年第6期86-88,共3页
对市面上常用的国产Lux-T020型和美国DeltaToxⅡ型2种生物毒性检测仪器进行性能测试,检测指标为仪器暗计数、阴性质控、阳性质控和光电倍增管的线性范围,同时对4种不同类型的水样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费氏弧菌冻干粉,在相同的测... 对市面上常用的国产Lux-T020型和美国DeltaToxⅡ型2种生物毒性检测仪器进行性能测试,检测指标为仪器暗计数、阴性质控、阳性质控和光电倍增管的线性范围,同时对4种不同类型的水样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费氏弧菌冻干粉,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2台仪器的暗计数、阴性质控均能达到指标要求,但在测试阳性质控时,美国DeltaToxⅡ型仪器获得的相对抑制率比国产Lux-T020型仪器获得的平均偏高20.28个百分点,尤其是在测试养殖污水时,其毒性分级存在等级差异,国产Lux-T020型仪器的毒性级别为中毒,而美国DeltaToxⅡ型仪器的毒性级别为重毒,主要是由于2种仪器所用光电倍增管的线性区间范围不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细菌 便携式生物毒性仪 水样 性能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