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藏微生物在CCUS领域的应用前景
1
作者 胡婧 汪卫东 孙刚正 《中国沼气》 CAS 2024年第6期3-10,共8页
CCUS是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关键技术,也是能源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能源行业开展CCUS技术中还存在一些难题,其中CO_(2)驱替技术普遍存在气窜严重,驱替效率低的难题;CO_(2)封存方面也存在地面、注入井泄漏及封存效率低等... CCUS是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关键技术,也是能源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能源行业开展CCUS技术中还存在一些难题,其中CO_(2)驱替技术普遍存在气窜严重,驱替效率低的难题;CO_(2)封存方面也存在地面、注入井泄漏及封存效率低等难题。这些问题是制约我国CCUS技术工业化推广的瓶颈。作为CO_(2)驱替、封存的主要场所,油藏等地下环境存在种类丰富的微生物类群。国内外相关机构和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研究,室内模拟及现场试验证实地下环境中的微生物类群以不同的方式参与CO_(2)地下循环及封存过程,其中腐生菌、厌氧发酵菌、产甲烷古菌与CO_(2)代谢直接相关,它们可以将油藏作为厌氧反应器,通过代谢协同促进CO_(2)的CH_(4)转化,实现资源化利用;同时油藏中普遍存在的硫酸盐还原菌、铁还原菌、硝酸盐还原菌等微生物通过菌体代谢过程参与CO_(2)的封存过程,促进CO_(2)的结构封存、溶解封存和矿化封存。此外,一些微生物可以在地下产生大分子胞外多糖及生物膜结构封堵地下大孔隙及裂缝结构,改善地层非均质,缓解CO_(2)驱替过程中的窜流及CO_(2)封存泄漏难题,从而大幅提高CO_(2)驱效率和封存效率。生物技术是一项绿色、低碳、低成本的高新技术领域,在不同产业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开展CO_(2)与地下微生物间的互作机理研究,加快微生物技术在CCUS技术领域的应用研究,可以有效解决CCUS关键环节的技术瓶颈,提高CCUS地下各环节的效率,对CCUS技术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微生物群落 CO_(2)驱 生物调剖 生物转化 生物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油田中高温高矿化度油藏采油功能菌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徐峰 姚快 +5 位作者 曲瑞雪 牟莎莎 邓舒元 孙珊珊 佘跃惠 王正良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40,共7页
油藏中存在丰富的内源微生物,通过激活内源微生物,利用其生长繁殖的代谢产物与油藏原油的作用实现提高稠油油藏原油采收率的目的。因此,掌握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和多样性信息对于高效采油功能菌的筛选至关重要。利用二代测序... 油藏中存在丰富的内源微生物,通过激活内源微生物,利用其生长繁殖的代谢产物与油藏原油的作用实现提高稠油油藏原油采收率的目的。因此,掌握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和多样性信息对于高效采油功能菌的筛选至关重要。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江汉油田普通稠油油藏的4个中高温高矿化度区块采出液中的细菌和古菌群落组成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4种样品中古菌种类丰富,均高于细菌种类;在属水平上,细菌群落主要以Pseudomonas、Thauera、Halobacillus和Marinobacter为主,古菌群落主要以Halogeometricum、Methanobacterium和Methanothermobacter为主;4种样品中的内源微生物群落均具有降黏和脱氮的性能,表明江汉油田内源微生物具有降黏和脱氮的巨大潜力,可通过不同培养基富集筛选高效的采油功能菌,为其在提高江汉油田采收率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油田 内源微生物 微生物采油 采油功能菌 群落结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及其代谢物提高低渗透油藏渗吸采收率 被引量:2
3
作者 付健 刘宇龙 +4 位作者 张岑茜 王晨月 孙珊珊 佘跃惠 张凡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2-309,共8页
自发渗吸是低渗透油藏采油的重要方法,微生物提高渗吸采收率的主要采油机理详细研究报导较少。使用从油藏环境中分离得到的专利菌株波茨坦短芽孢杆菌BS3096和铜绿假单胞菌LZ3-2,通过自发渗吸实验研究了细菌和培养基的选择、微生物的生... 自发渗吸是低渗透油藏采油的重要方法,微生物提高渗吸采收率的主要采油机理详细研究报导较少。使用从油藏环境中分离得到的专利菌株波茨坦短芽孢杆菌BS3096和铜绿假单胞菌LZ3-2,通过自发渗吸实验研究了细菌和培养基的选择、微生物的生长条件、细菌的代谢产物生物表面活性剂、菌体影响等因素对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含有脂肽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渗吸液可以使油水界面张力从0.8848mN/m降低至0.2055mN/m,接触角由116.4°减小至42.8°,使岩石的润湿性从油湿变为水湿。油水界面张力的降低和岩石润湿性的改变对提高渗吸原油采收率影响显著,BS3096产的脂肽生物表面活性剂渗吸采收率可达60%;铜绿假单胞菌PAO1产的鼠李糖脂渗吸采收率为56.26%;LZ3-2产的糖蛋白类生物乳化剂对原油的具有乳化效果,乳化率为6.96%。渗吸实验中,BS3096菌体在岩心内大量累积,选择性地封堵大孔喉通道,使渗吸液分流至低渗区的小孔隙中将原油驱替出来,可使采收率提高7.5百分点。在相同的实验条件和表面活性剂浓度下,生物表面活性剂和化学表面活性剂自发渗吸作用强弱顺序为生物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阳离子型,脂肽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渗吸采收率比化学型表面活性剂高11.8百分点~41.5百分点。本研究为低渗透油藏提供了一种高效经济且环境友好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为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现场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田 微生物 提高原油采收率 自发渗吸 生物表面活性剂 采油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J-21菌株在胍胶压裂液体系中破胶驱油的复合性能 被引量:3
4
作者 翟怀建 董景锋 +3 位作者 张凤娟 尹剑宇 孙秀鹏 赵静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1-919,共9页
在储层压裂改造过程中,胍胶压裂液体系低温破胶难,储层改造效果差,是新疆油田油藏开发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针对这一技术难题,将微生物强化采油技术应用于压裂液体系中,从新疆油田吉7井区烧房沟组采集到油泥,通过对样品中微生物的... 在储层压裂改造过程中,胍胶压裂液体系低温破胶难,储层改造效果差,是新疆油田油藏开发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针对这一技术难题,将微生物强化采油技术应用于压裂液体系中,从新疆油田吉7井区烧房沟组采集到油泥,通过对样品中微生物的富集培养及分离,筛选得到一株能够高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将其命名为XJ-21。结合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及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XJ-21菌株被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itlis)。FTIR分析确定XJ-21代谢产物中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与环脂肽类结构一致。XJ-21菌株与外源ZW-027菌株复配后,复配体系对油藏环境条件具有广泛适应性,不仅在温度为35~55℃的范围内可以产生物酶使胍胶冻胶破胶,还可在50℃下降低样品所在区块的原油黏度,降黏率可达95.45%。在水驱后,使用复配体系驱油与仅用水驱技术相比可以提高10.14%的驱油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液 胍胶 微生物强化采油 稠油降黏 表面活性剂 油田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绿色提高采收率技术路径与实践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维波 倪军 +6 位作者 李丛妮 王锰 康宵瑜 冯震 王成俊 崔凯 吕其超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97-1503,共7页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油气生产行业在持续增产稳产、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需要加强负碳、零碳和低碳技术创新,促使产业转型升级。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发赋予了绿色低碳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新的内涵。理论研究与矿场实践表明...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油气生产行业在持续增产稳产、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需要加强负碳、零碳和低碳技术创新,促使产业转型升级。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发赋予了绿色低碳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新的内涵。理论研究与矿场实践表明:CO_(2)驱油、CO_(2)压裂增产、空气(减氧空气或N_(2))驱油、生物质基驱油、微生物基驱油技术碳减排效应明显,为提高原油采收率领域碳中和提供了新路径。未来将继续优化绿色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路径,构建新一代绿色低碳提高采收率工程技术体系,开展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碳减排潜力研究,探索绿色低碳提高采收率技术定量表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提高采收率 绿色低碳 CO_(2)驱油 CO_(2)压裂 空气驱 生物质 微生物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活内源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41
6
作者 包木太 汪卫东 +4 位作者 王修林 孔祥平 李希明 冯时林 刘中云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2-386,361,共6页
微生物采油技术可按微生物来源分为外源微生物采油和内源微生物采油两大类。本文综述了通过注入营养剂和混气水激活油层内本源微生物的采油技术 ,该项技术的工艺较简单 ,在俄罗斯已进入较大规模的矿场应用试验。综述的论题包括 :绪言 ;... 微生物采油技术可按微生物来源分为外源微生物采油和内源微生物采油两大类。本文综述了通过注入营养剂和混气水激活油层内本源微生物的采油技术 ,该项技术的工艺较简单 ,在俄罗斯已进入较大规模的矿场应用试验。综述的论题包括 :绪言 ;基本原理 ;矿场试验及相关研究 ;矿场试验设计 ;矿场试验跟踪监测 ;对中国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的意义。图 1表 3参 4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微生物 油层微生物群落 激活 地下微生物过程 水驱油藏 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 meor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源微生物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36
7
作者 程海鹰 王修林 +2 位作者 徐登霆 马光东 汪卫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94,110,共5页
为了探讨在胜利油田沾3区块注入以玉米浆为主的营养物刺激内源微生物生长和繁殖从而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用MPN法对油藏内源微生物的群落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在模拟油藏条件下进行了内源微生物培养实验和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腐生菌... 为了探讨在胜利油田沾3区块注入以玉米浆为主的营养物刺激内源微生物生长和繁殖从而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用MPN法对油藏内源微生物的群落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在模拟油藏条件下进行了内源微生物培养实验和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腐生菌、烃类氧化菌、发酵菌等是油藏中存在的主要微生物群落;注入玉米浆可以有效刺激内源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产生表面活性剂和生物气,有利于驱油;硝酸铵可以有效抑制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向岩心注入0.4PV的营养物,玉米浆浓度10~20mL/L,并关闭培养10~20d后,采收率提高约8%。实验证明,利用内源微生物提高沾3区块采收率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浆 内源微生物 提高采收率 微生物群落 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DGGE方法分析原油储层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种群多样性 被引量:51
8
作者 佘跃惠 张凡 +4 位作者 向廷生 刘彬彬 赵立平 周玲革 舒肤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7-242,共6页
使用基于 16 S r DNA的 PCR- 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图谱分析结合条带割胶回收 DNA进行序列分析 ,对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一中区注水井 (12 # 9- 11)和与该注水井相应的两个采油井 (12 # 9- 9S、13# 11- 8)井口样品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进... 使用基于 16 S r DNA的 PCR- 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图谱分析结合条带割胶回收 DNA进行序列分析 ,对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一中区注水井 (12 # 9- 11)和与该注水井相应的两个采油井 (12 # 9- 9S、13# 11- 8)井口样品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并鉴定了部分群落成员。 DGGE图谱聚类分析表明注水井与两油井微生物群落的相似性分别为 30 %和 2 0 % ,而两油井间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似性为 5 4 %。DGGE图谱中优势条带序列分析表明注水井样品和油井样品中的优势菌群为未培养的环境微生物 ,它们与数据库中 α、γ、δ、ε变形杆菌 (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 (Bacteroidetes)有很近的亲缘关系。 DGGE与分子克隆相结合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研究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 (MEOR)机理 ,以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井 油井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多样性 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me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对岩石表面及地层流体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0
9
作者 雷光伦 李希明 +1 位作者 陈月明 汪卫东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1-75,共5页
用测接触角的方法研究了 6株微生物菌与 3种不同性质岩石作用后的接触角变化 ,分析了接触角变化对岩石润湿性、水驱油毛管力、剩余油粘附功及提高采收率的影响 ,实验研究了微生物作用后原油烃组分、原油粘度和油水间界面张力的变化。研... 用测接触角的方法研究了 6株微生物菌与 3种不同性质岩石作用后的接触角变化 ,分析了接触角变化对岩石润湿性、水驱油毛管力、剩余油粘附功及提高采收率的影响 ,实验研究了微生物作用后原油烃组分、原油粘度和油水间界面张力的变化。研究表明 ,微生物作用可明显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 ,使接触角降低 ,接触角改变大小与微生物种类、作用时间、岩性有关 ;微生物作用可显著改变水驱油毛管力 ,减少剩余油粘附功 ,使剩余油易于剥落、聚集 ,加速其在毛细管中的流动 ;微生物作用可降低原油高碳链烃含量 ,降低原油粘度 ;微生物作用可增加水中有机酸含量 ,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和油水间界面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岩石表面 地层流体 润湿性 毛管力 粘附力 界面张力 微生物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降黏开采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0
10
作者 包木太 范晓宁 +2 位作者 曹秋芳 马爱青 郭省学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4-288,292,共6页
综述了稠油降黏开采技术的近期进展,重点是乳化降黏法和微生物法中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论题如下。前言:国外、国内稠油油藏及其开采。①稠油组成及其高黏实质。②物理法降黏,包括掺稀油法和蒸汽、电加热法,新疆塔河油田一口井用掺稀... 综述了稠油降黏开采技术的近期进展,重点是乳化降黏法和微生物法中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论题如下。前言:国外、国内稠油油藏及其开采。①稠油组成及其高黏实质。②物理法降黏,包括掺稀油法和蒸汽、电加热法,新疆塔河油田一口井用掺稀油法试油开采。③化学法降黏,包括催化水热裂解、乳化、破乳及油溶性降黏剂,简述了降黏机理,介绍了国内乳化降黏剂研制和应用方面的成果。④微生物法降黏:包括微生物采油机理、生物表面活性剂性质、生物表面活性剂用于EOR、国内产表面活性剂菌种筛选。参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开采 稠油降黏技术 降黏机理 乳化降黏 微生物采油 生物表面活性剂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采油室内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庆忠 张忠智 +2 位作者 王洪君 罗一菁 郭绍辉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78-382,共5页
综述了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 (MEOR)室内研究新进展 ,涉及的论题如下。①MEOR用菌种筛选 :原则 ,要求 ,一种简单筛选程序 ,性能评价项目和方法 ,营养液组成和选择 ;②MEOR机理简述 ;③岩心模拟实验 :装置和程序 ;④MEOR研究中的PCR技术 ... 综述了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 (MEOR)室内研究新进展 ,涉及的论题如下。①MEOR用菌种筛选 :原则 ,要求 ,一种简单筛选程序 ,性能评价项目和方法 ,营养液组成和选择 ;②MEOR机理简述 ;③岩心模拟实验 :装置和程序 ;④MEOR研究中的PCR技术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 :菌种检测 ;⑤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驱油 提高原油采收率 meor 菌种筛选 岩心模拟实验 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进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沾3区块内源微生物激活剂的筛选、优化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27
12
作者 高配科 马挺 +4 位作者 赵玲侠 李国强 曹美娜 王燕森 梁凤来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005-2012,共8页
采用最大可能数法(MPN)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解析胜利油田沾3区块注入水和产出液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采用离子色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技术分析了油藏地层水的离子组成,从而确定了该区块实施内源微生物激活的基础背景资料... 采用最大可能数法(MPN)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解析胜利油田沾3区块注入水和产出液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采用离子色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技术分析了油藏地层水的离子组成,从而确定了该区块实施内源微生物激活的基础背景资料。以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机理为基础,同时考虑在激活过程中抑制有害菌———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繁殖,确立了以激活前后水样中总菌浓的变化、硫酸盐还原菌数量变化和对原油的乳化效果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进行激活剂效果评价。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最陡爬坡实验逼近最大响应区域,并成功将Box-Benhnke中心组合实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应用到激活剂体系各因素的优化组合,最终得到玉米浆干粉0.33 g.(100 ml)-1、磷酸氢二铵0.312 g.(100 ml)-1和硝酸钠0.2 g.(100 ml)-1的激活配方,此时总菌浓达到1.57×108cells.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微生物 提高原油采收率 菌浓 乳化作用 响应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对采油微生物生长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登庆 郭辽原 +3 位作者 刘涛 段传慧 张君 宋智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4-117,127,共5页
影响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的油藏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压力、温度、矿化度和pH值等。以葡萄糖为主要碳源,对河口采油厂沾3x24井产出水中的内源微生物进行高压(10 MPa)和常压下的静态激活试验,对培养前后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代谢产生的低... 影响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的油藏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压力、温度、矿化度和pH值等。以葡萄糖为主要碳源,对河口采油厂沾3x24井产出水中的内源微生物进行高压(10 MPa)和常压下的静态激活试验,对培养前后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代谢产生的低分子有机酸及表面张力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微生物在不同压力下的生长代谢有较大的差异,压力不仅显著影响微生物群落的结构,而且影响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活性和速度,以及整体群落的代谢方式;与高压相比,常压下微生物种类较多,丰度较高,代谢高峰提早14 d,变化周期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压力 采油微生物 生长代谢 群落结构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采油技术在大庆油田低渗透油藏的应用 被引量:20
14
作者 盖立学 王艳玲 +1 位作者 柏璐璐 窦绪谋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5-149,共5页
针对大庆外围低渗透油田开发的诸多不利因素,探索适合低渗透油田开发的有效方法。室内研究筛选出一组以短短芽孢杆菌和蜡状芽孢杆菌为主的配伍菌,并利用上述配伍菌在大庆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展了微生物吞吐和微生物驱现场试验。微生物吞... 针对大庆外围低渗透油田开发的诸多不利因素,探索适合低渗透油田开发的有效方法。室内研究筛选出一组以短短芽孢杆菌和蜡状芽孢杆菌为主的配伍菌,并利用上述配伍菌在大庆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展了微生物吞吐和微生物驱现场试验。微生物吞吐矿场试验93口井,有效率74.2%,累计增油1.38×10^4t,单井平均增油148t;2注10采微生物驱矿场试验10口井,7口井见效,累计增油1.45×10^4t。2009年10月,开展了9注24采扩大试验,已有15口生产井含水明显下降,产油量上升41.6%。通过对试验井的分析,确定注采关系、层问差异、供液能力是影响微生物吞吐效果的主要因素。微生物驱试验效果表明,沿主河道砂体和裂缝发育方向注采关系完善的油井见效早,增产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油田 低渗透油藏 微生物采油 微生物吞吐 微生物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潍北油田昌74井微生物采油室内性能评价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马宝东 王其伟 +3 位作者 王红艳 涂文利 李素稳 韩仁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4-67,共4页
W3、G12、S11是为潍北油田昌74断块筛选的采油菌种。本文报道这几种菌在油藏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与昌74井原油的作用及岩心驱油结果:使原油含蜡量降低7%—11%,使界面张力降低10.7%—44.0%,使高碳数正构烷... W3、G12、S11是为潍北油田昌74断块筛选的采油菌种。本文报道这几种菌在油藏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与昌74井原油的作用及岩心驱油结果:使原油含蜡量降低7%—11%,使界面张力降低10.7%—44.0%,使高碳数正构烷烃含量下降,低碳数正构烷烃含量增多,产酸产气,提高岩心采收率8.2%—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油 潍北油田 微生物采油 细菌采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李糖脂发酵条件优化和采油应用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夏文杰 董汉平 俞理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2-489,共8页
铜绿假单胞菌WJ-1是从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林油藏地层水中经筛选和驯化得到的一株兼性厌氧高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烃降解菌株.经薄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及红外光谱分析,发现该菌株发酵的表面活性剂主要为鼠李糖脂(rhamnolipid,RL).运用单因... 铜绿假单胞菌WJ-1是从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林油藏地层水中经筛选和驯化得到的一株兼性厌氧高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烃降解菌株.经薄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及红外光谱分析,发现该菌株发酵的表面活性剂主要为鼠李糖脂(rhamnolipid,RL).运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菌株WJ-1合成RL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获得最佳培养基,碳源为葵籽油80g/L,氮源为NaNO310g/L、K2HPO42g/L、CaCl20.12g/L、MgSO40.24g/L、FeSO40.12g/L、Na2MoO40.08g/L和酵母膏1.2g/L.菌体生长最适pH为7.0,最适温度为37℃;RL合成最适pH为7.5,最适温度为34℃,最适发酵时间为90~100h.在最优条件下使用3T智能发酵罐发酵,RL的产量达到55.1g/L.RL粗品能将水表面张力从72.14mN/m降至25.01mN/m,临界胶束浓度为22mg/L.物理模拟驱油试验表明,铜绿假单胞菌WJ-1产出的RL在微生物采油上将有良好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表面活性剂 鼠李糖脂 驱油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水驱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13
17
作者 宋智勇 郝滨 +2 位作者 赵凤敏 高光军 汪卫东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4-50,8,共7页
根据胜利油田的油藏特点,在温度(55~91℃)、矿化度(3 000~20 000 mg/L)及渗透率((207~6 900)×10^(-3)μm^2)等油藏条件下,利用16S rDNA克隆测序技术研究了10个水驱油藏的内源微生物种群及分布规律.结果显示,油藏内源微生物由种... 根据胜利油田的油藏特点,在温度(55~91℃)、矿化度(3 000~20 000 mg/L)及渗透率((207~6 900)×10^(-3)μm^2)等油藏条件下,利用16S rDNA克隆测序技术研究了10个水驱油藏的内源微生物种群及分布规律.结果显示,油藏内源微生物由种类丰富的细菌和古菌组成.其中,细菌以变形杆菌门为主(其中Gammaproteobacteria数量占总菌数的41.4%,Betaproteobacter记数量占总菌数的25.0%),共计114个属;另外,古菌共计14个属.整体上涵盖了烃降解、产生物表面活性物质、产甲烷等多种驱油功能微生物,其中,石油烃降解菌Achromobacter、Arcobacter几乎分布于所有研究区块.群落结构受到油藏温度、矿化度、渗透率、水驱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较高温度的油藏中古菌种类以及细菌中Thermu.s、Thermincola、Thermanaeromonas等嗜热菌含量均显著提升.其中:90℃油藏的嗜热细菌数量占总菌数的23%,并出现了极端嗜热古菌Geoglobus;矿化度10 000 mg/L以上的区块,耐盐菌数量占总菌数的30%左右,约为该矿化度以下油藏的2倍,而较高矿化度下的严格厌氧、反硝化等代谢形式未形成优势;油藏渗透率提高和水驱时间的延长会显著提高微生物多样性,种属数量增幅可达1倍以上.以上结果表明:研究的各水驱油藏普遍具有实施内源微生物驱油的生物基础;不同的油藏环境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微生物驱油的激活配方及注入工艺需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 内源微生物 微生物群落 群落结构 群落分布 水驱油藏 16S rDNA克隆测序技术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株原油降解细菌鉴定及其降解和驱油特性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马鑫 高卉 +2 位作者 张俊会 王平 薛泉宏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3-174,共12页
筛选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细菌,进而考察其降解、发酵及增油性质。以原油为唯一碳源,采用稀释平板法分离增油菌株;通过观察原油平板上的菌落生长状况、发酵瓶中原油性质变化筛选具有增油潜力的菌株;通过菌落与细胞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筛选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细菌,进而考察其降解、发酵及增油性质。以原油为唯一碳源,采用稀释平板法分离增油菌株;通过观察原油平板上的菌落生长状况、发酵瓶中原油性质变化筛选具有增油潜力的菌株;通过菌落与细胞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 D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利用气相色谱法、柱层析等方法分析菌株对原油化学组成的影响;并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供试菌株发酵液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从分离自原油及油污土壤的17株细菌中筛选出3株有增油潜力的细菌,经鉴定分别为Dietzia cerrcidiphylli(X10)、Micrococcus yunnanensis(X19)及Pseudomonas aeruginosa(X22);3株细菌作用后原油化学成分产生了显著变化,X19对沥青的降解率高达到65.7%,X10对胶质、芳香烃的降解分别达到84.4%、32.15%,烷烃类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X22可合成糖脂类表面活性物质;Pseudomonas aeruginosa发酵液在模拟试验中的驱油率较水驱提高了33.5%,且在低渗及非均质模拟介质中驱油效率较高;筛选得到的3株细菌中均有较好的增油潜力,其中Pseudomonas aeruginosa在室内模拟试验中驱油效果较好,适宜于微生物增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强化采油 石油 细菌 生物表面活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采油技术与油田化学剂 被引量:15
19
作者 汪卫东 宋永亭 陈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3-296,共4页
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和现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前景良好。本专论叙述了微生物采油与油田化学剂之间的关系 ,共分 6个部分 :①影响微生物采油的油田化学剂简介 ;②化学剂对微生物的不良作用 ,包括对微生物呼吸作用 ,蛋白质、核酸、结构大... 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和现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前景良好。本专论叙述了微生物采油与油田化学剂之间的关系 ,共分 6个部分 :①影响微生物采油的油田化学剂简介 ;②化学剂对微生物的不良作用 ,包括对微生物呼吸作用 ,蛋白质、核酸、结构大分子合成及细胞壁功能的直接影响和通过改变环境介质渗透压、氧化还原位 ,pH值对微生物生长的间接影响 ;③化学剂影响的评价 ,包括测定最低影响浓度、作用持续时间 ,并考虑化学剂在地层内的变化 ;④化学剂不利影响的消除 ,包括筛选具有抗某种化学剂的菌种 ,培育具有特定性能的菌种 ,如可用于聚合物驱后油田的可降解聚合物的菌种。⑤微生物采油需要的化学剂 :碳源、氮源、磷源等 ,利用内源微生物的驱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技术 油田化学剂 采油微生物 微生物生长 化学剂 菌种选育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17
20
作者 林军章 汪卫东 +4 位作者 胡婧 吴晓玲 谭晓明 丁明山 曹功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26,共9页
胜利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历经二十多年的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机理研究取得深入认识,技术体系日趋完善,已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微生物界面趋向性、嗜烃乳化、界面润湿改性等主导驱油机理认识更加深入,并实现了量化表征,为菌种(群)改造和... 胜利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历经二十多年的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机理研究取得深入认识,技术体系日趋完善,已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微生物界面趋向性、嗜烃乳化、界面润湿改性等主导驱油机理认识更加深入,并实现了量化表征,为菌种(群)改造和调控指明了方向;建立系统的油藏菌群结构分子生物学分析、采油功能菌激活调控、三维物理模拟驱油等微生物采油技术体系;现场试验从单井吞吐到微生物驱,从外源微生物到内外源微生物共同作用,近几年通过微生物+其它工艺组合的方式大幅提高了该技术油藏适应性。目前已进入全面先导实验向工业化应用的转化阶段。截至2019年12月胜利油田微生物驱油已实施10个区块,累积增油量为30×10^(4) t。微生物驱技术在沾3普通水驱稠油油藏现场试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又在辛68高温高盐稠油油藏和草13热采低效稠油油藏微生物驱现场试验取得突破。针对不同类型稠油油藏建立了微生物复合气体等复合吞吐工艺,扩大微生物单井吞吐技术应用规模,到2019年12月已实施400余口油井单井吞吐,累积增油量为8×10^(4)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 微生物驱 单井吞吐 采油机理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