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湾海峡海域细菌产量、生物量及其在微食物环中的作用 被引量:39
1
作者 郑天凌 王斐 +1 位作者 徐美珠 洪华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15-423,共9页
分别于 1 997年 8月 1 0— 1 9日 ,1 998年 2月 2 0日— 3月 7日 ,对台湾海峡进行现场调查 ,在 2 0个站位取得水文、化学和生物学综合参数 ,采用改进的3H 胸苷组入DNA法测定细菌产量 ,采用DAPI( 4’ 6 diamidino 2 phenylindole)染色... 分别于 1 997年 8月 1 0— 1 9日 ,1 998年 2月 2 0日— 3月 7日 ,对台湾海峡进行现场调查 ,在 2 0个站位取得水文、化学和生物学综合参数 ,采用改进的3H 胸苷组入DNA法测定细菌产量 ,采用DAPI( 4’ 6 diamidino 2 phenylindole)染色法测定细菌生物量 ,并研究了细菌对葡萄糖的吸收。结果表明 ,1 .夏季台湾海峡南部细菌产量的平均值为 0 .0 9μgC/(L·h) ,冬季海峡北部各站位细菌产量的平均值为 0 .0 4 7μgC/(L·h) ,比夏季北部海区低约 5 0 %。 2 .夏季各站位表层水有相对较高的细菌生物量 ( 9.97— 2 3.1 6μgC/L)。 3.夏季海峡南部细菌生物量受水团的影响显著 ,冬季北部海区上层水体的生物量比夏季南部海区生物量高 ( 1 1 .40— 2 5 .77μgC/L)。 4.细菌产量和生物量的时空分布受多种环境因素和生物过程的影响。 5 .细菌对葡萄糖的最大潜在吸收能力较低 [Vmax=0 .0 0 1 8μgC/(L·h) ],对葡萄糖的周转率 (Tr)为 0 .6%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海峡 细菌产量 细菌生物量 微食物环 夏季 葡萄糖 水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聚球蓝细菌(Synechococcus)的分布特点及在微食物环中的作用 被引量:19
2
作者 肖天 岳海东 +1 位作者 张武昌 王荣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3-43,共11页
利用荧光显微镜技术研究了东海 ( 2 7°— 32°N ,1 2 2°— 1 30°E)中聚球蓝细菌 (Syne chococcus)的数量。结果表明 ,冬季 ( 1 997年 2— 3月 )聚球蓝细菌生物量是 7.2 1— 0 0 1 1mgC/m3(平均为 0 82mgC/m3) ,夏... 利用荧光显微镜技术研究了东海 ( 2 7°— 32°N ,1 2 2°— 1 30°E)中聚球蓝细菌 (Syne chococcus)的数量。结果表明 ,冬季 ( 1 997年 2— 3月 )聚球蓝细菌生物量是 7.2 1— 0 0 1 1mgC/m3(平均为 0 82mgC/m3) ,夏季 ( 1 998年 7月 )聚球蓝细菌生物量是 5 78— 0 1 9mgC/m3(平均为1 43mgC/m3)。夏季聚球蓝细菌的平均值是冬季的 1 7倍。冬季受黑潮水的影响 2 0m层和表层中的聚球蓝细菌数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聚球蓝细菌生物量在总浮游植物生物量 (CB/PB)中占的比例冬季平均是 1 0 % ( 0 5 %— 91 8% ) ,夏季平均是 3% ( 0 6%— 1 0 6% ) ,冬季是夏季的 3 3倍。微型浮游动物 (nanozooplankton)是东海聚球蓝细菌的主要捕食者 ,对聚球蓝细菌捕食率为 0 2 1 8— 0 75 9/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球蓝细菌 生物量 生态分布 微食物环 东海 黑潮 捕食率 微型浮游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域春季浮游细菌和病毒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喆 王晓红 +4 位作者 巩秀玉 刘永 廖秀丽 蔡文贵 黄洪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39-1649,共11页
应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测定了2014年春季南海北部海域浮游细菌和病毒丰度,研究了其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并对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区浮游细菌和病毒丰度分别介于1.28×10~4—9.96×10~5个/m L和4.69... 应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测定了2014年春季南海北部海域浮游细菌和病毒丰度,研究了其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并对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区浮游细菌和病毒丰度分别介于1.28×10~4—9.96×10~5个/m L和4.69×10~5—5.39×10~7个/m L之间,二者丰度随水深的增加基本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水平分布趋势不明显。浮游细菌和病毒丰度与温度、p H和溶解氧显著正相关,与水深、盐度、活性磷酸盐、硅酸盐、硝酸盐和总氮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说明该海域细菌和病毒数量受到上述环境因子的共同调控。分析浮游细菌和病毒的相互关系发现,VBR(Virus to bacteria ratio)平均32.23,最小值位于S11站位25m层,最大值则位于S7站位75m层,分别为4.80和264.63,VBR值小于100的站位占到调查站位总数的95.6%。VBR值除与细菌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外(P<0.01),与其它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明显(P>0.05),说明该海区细菌是病毒的主要寄主,病毒可能主要是以噬菌体的状态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食物环 浮游病毒 浮游细菌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微生物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1
4
作者 郑天凌 田蕴 +6 位作者 苏建强 李可 刘慧杰 杨小茹 郑伟 王桂忠 李少菁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A02期150-157,共8页
报道了本课题组近年来基于新理念、新技术在海洋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海洋赤潮灾害的微生物调控、海洋微生物对海域生物生产力的调控、海洋微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研究方面的新成果;介绍了微生态制剂在海水养殖中的应用和海洋极端... 报道了本课题组近年来基于新理念、新技术在海洋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海洋赤潮灾害的微生物调控、海洋微生物对海域生物生产力的调控、海洋微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研究方面的新成果;介绍了微生态制剂在海水养殖中的应用和海洋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的新趋势;展示了海洋中的微小生物对地球的巨大贡献.强调进一步开展海洋微生物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微生物 生物修复 赤潮控制 水产微生态制剂 微食物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病毒与浮游植物相互关系及其对海洋地球化学循环的作用 被引量:22
5
作者 周玉航 潘建明 +1 位作者 叶瑛 周怀阳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1年第3期340-345,共6页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海洋地球化学循环 ,特别是微生物环研究方面的发展现状 ,探讨了浮游植物、细菌、病毒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海洋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 .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细菌 病毒 海洋地球化学 微生物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夏季基础生物生产力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6
作者 宋星宇 刘华雪 +3 位作者 黄良民 谭烨辉 柯志新 周林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6409-6417,共9页
2008年夏季对南海北部不同海区的基础生物生产力(初级生产力及细菌生产力)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表层初级生产力(C)和真光层水柱初级生产力平均值(C)分别为(0.83±1.15)mg·m-·3h-1和(225.39±136.64)mg·m-·... 2008年夏季对南海北部不同海区的基础生物生产力(初级生产力及细菌生产力)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表层初级生产力(C)和真光层水柱初级生产力平均值(C)分别为(0.83±1.15)mg·m-·3h-1和(225.39±136.64)mg·m-·2d-1;表层细菌生产力(C)和真光层水柱细菌生产力平均值(C)分别为(0.14±0.19)mg·m-·3h-1和(128.14±74.86)mg·m-·2d-1。基础生产力的平面分布整体呈由近岸向深海降低的趋势,同时在西沙群岛邻近水域存在一个基础生物生产力的高值区。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温度、营养盐不是影响南海细菌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细菌生产力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及初级生产过程密切相关IBP:IPP比平均值为(67.55±37.13)%。与细菌生产力的分布规律不同,IBP:IPP比值在深海海域明显高于近岸水域,在吕宋海峡附近水域发现了IBP:IPP>100%的高比值区,说明异养细菌在南海寡营养海域碳循环体系中的重要生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细菌生产力 初级生产力 微食物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蓝细菌在微食物环中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肖天 张武昌 王荣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8-50,共3页
在渤海、汇泉湾小型浮游动物 (Microzooplankton)对蓝细菌(Synechococcus spp.)有明 显的捕食压力。春季,有小型浮游动物的实验水体中蓝细菌的日生长率为0.02~0.28/d,清 除小型浮... 在渤海、汇泉湾小型浮游动物 (Microzooplankton)对蓝细菌(Synechococcus spp.)有明 显的捕食压力。春季,有小型浮游动物的实验水体中蓝细菌的日生长率为0.02~0.28/d,清 除小型浮游动物的实验水体中蓝细菌的日生长率为0.38~0.70/d。汇泉湾有小型浮游动物 的实验水体中蓝细菌日生长率为-0.122~0.180/d。而无小型浮游动物的蓝细菌生长率为 0.133~0.285/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细菌 微食物环 海洋 浮游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冷水团新生产力及微食物环作用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李杰 吴增茂 万小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3-199,共7页
为了进一步揭示黄海冷水团水域浮游生态系统能流、物流循环的基本动力学特征,利用水层-底栖耦合生态系统垂直3层模型,模拟分析了该水域生源要素的基本特征及年变化特点,并着重分析了初级生产力、新生产力及微食物环作用。通过对黄海冷... 为了进一步揭示黄海冷水团水域浮游生态系统能流、物流循环的基本动力学特征,利用水层-底栖耦合生态系统垂直3层模型,模拟分析了该水域生源要素的基本特征及年变化特点,并着重分析了初级生产力、新生产力及微食物环作用。通过对黄海冷水团水域初级生产力和新生产力的模拟分析,估算出黄海冷水团年平均初级生产力为228.47mg.m-2.d-1,并根据模型中营养盐的来源估算出f比约为33%。分析模拟结果还表明,在黄海冷水团存在的季节,冷水团水域水层营养盐匮乏,浮游植物生产受限制,仅在晚秋出现了不十分明显的“秋华”。然而,在此时段内,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基本和浮游植物为同一量级且量值比较接近,由此可推断微食物环在黄海冷水团能流、物流循环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模拟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生长所需的碳约有60%是通过微食物环供给的。与实测及文献结果相比较,模型的模拟结果是合理可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冷水团 水层-底栖耦合生态系统 初级生产力 f比 新生产力 微食物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獐子岛海域浮游植物的粒径结构及碳流途径 被引量:5
9
作者 蒋增杰 杜美荣 +6 位作者 姜绪 梁峻 赵学伟 刘毅 张媛 张晓芳 方建光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5-43,共9页
根据2011年6月、10月、12月和2012年4月4个航次对獐子岛海域水温、分粒径Chl a浓度、透明度等参数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Chl a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浮游植物的粒径结构、光合固碳能力及碳流途径。研究结果显示,獐子岛海域表、底... 根据2011年6月、10月、12月和2012年4月4个航次对獐子岛海域水温、分粒径Chl a浓度、透明度等参数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Chl a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浮游植物的粒径结构、光合固碳能力及碳流途径。研究结果显示,獐子岛海域表、底层Chl a浓度年变化范围分别为0.07–6.28μg/L和0.16–5.28μg/L,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60±1.38)μg/L和(1.31±1.10)μg/L,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P<0.05)和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表、底层Chl a含量秋、春季节差异极显著(P<0.01)。表、底层浮游植物粒径组成均以微型浮游植物(Nano-phytoplankton)为主,贡献率分别为50.85%和44.64%。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NO3?、PO43?和NH4+的3种形态无机营养盐对微型浮游植物有显著的影响,而水温和NO2-对微微型浮游植物(Pico-phytoplankton)影响显著。该海域初级生产力变化范围为40.31–1017.64 mg C/(m2·d),平均为(386.07±281.80)mg C/(m2·d)。超过38.3%的总初级生产通过微食物环向高营养级传递并入经典食物链,微食物环在獐子岛虾夷扇贝养殖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径结构 浮游植物 微食物环 虾夷扇贝 獐子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草场的生态功能 被引量:47
10
作者 李文涛 张秀梅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33-939,共7页
海草场作为特殊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尽管其面积占海洋总面积的比例很小,但其具有极高的初级生产力,在地球系统碳循环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海草本身还可以作为其他附着生物的附着基,进一步提高了海草场的初级生产力,并为许多海洋动物... 海草场作为特殊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尽管其面积占海洋总面积的比例很小,但其具有极高的初级生产力,在地球系统碳循环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海草本身还可以作为其他附着生物的附着基,进一步提高了海草场的初级生产力,并为许多海洋动物提供了适宜的食物。海草场的存在,改变了海草场内的流体动力过程,加速了悬浮颗粒的沉降,对稳定海底底质和净化水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海草本身可以作为一些海洋动物的食物,同时其复杂的地下和地上结构还为一些海洋动物提供了庇护和栖息场所。而海草植物体的大部分,将最终被微生物分解利用,所产生的营养盐可以满足其它初级生产者生长所需。本文通过总结世界范围内海草场生态学研究成果,旨在阐述海草场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功能,以提高人们对海草场生态功能的认识,唤起人们对海草场的重视与保护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 初级生产力 附生生物群落 沉降 庇护所 栖息场所 微生物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冰洋海域微食物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何剑锋 崔世开 +2 位作者 张芳 何培民 林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7279-7286,共8页
海洋微食物环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北冰洋因常年为海冰所覆盖,对微食物环的研究较为有限。现有研究表明,微食物环在北冰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海域和季节相关。近年来环境的快速变化、特别是夏季海冰覆盖面积的迅速减少,会对... 海洋微食物环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北冰洋因常年为海冰所覆盖,对微食物环的研究较为有限。现有研究表明,微食物环在北冰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海域和季节相关。近年来环境的快速变化、特别是夏季海冰覆盖面积的迅速减少,会对微食物环的结构和功能产生重大影响,已有研究显示其生态作用有望进一步提高。综合近年来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北冰洋微食物环的主要类群:原核生物、真核浮游植物、原生动物和浮游病毒等的基本生态特征进行了概述,讨论了各类群间的相互关系,并对未来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 微食物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毛原生动物研究的经济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娅宁 施心路 +2 位作者 刘桂杰 齐桂兰 张志兵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6期72-75,共4页
纤毛原生动物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和社会经济价值。纤毛原生动物不仅可以监测与净化水体,维持反刍动物瘤胃的内环境稳定,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可以作为海洋抗菌活性物质及遗传学研究的材料。通过将其在... 纤毛原生动物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和社会经济价值。纤毛原生动物不仅可以监测与净化水体,维持反刍动物瘤胃的内环境稳定,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可以作为海洋抗菌活性物质及遗传学研究的材料。通过将其在以上各方面的应用价值进行初步的探讨性总结,以期得到人们更多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毛虫 指示生物 瘤胃内环境 土壤生态系统 微食物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长海浮筏养殖对聚球藻蓝细菌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洪波 梁玉波 袁秀堂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21-225,共5页
1引言 辽宁省长海县海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是辽宁省的水产养殖重点海域。浮筏养殖和底播增殖虾夷扇贝,已发展成为长海县的支柱经济产业,其产值占全县渔业总产值的90%以上。但是,近几年来长海海域生态环境存在急剧恶化趋势,增养殖海域... 1引言 辽宁省长海县海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是辽宁省的水产养殖重点海域。浮筏养殖和底播增殖虾夷扇贝,已发展成为长海县的支柱经济产业,其产值占全县渔业总产值的90%以上。但是,近几年来长海海域生态环境存在急剧恶化趋势,增养殖海域自身污染越来越为严重,养殖病害频繁发生,成为限制海洋生态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细菌 浮筏养殖 颗粒有机物 微食物环 长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浮游生态系统中DMSP的来源及在食物链中的传递和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于娟 来敬广 +4 位作者 田继远 许瑞 王雪丹 熊婕 杨桂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0-89,共10页
β-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MSP)是一种在海洋中普遍存在的重要生源有机硫化物,其降解产物二甲基硫(DMS)挥发到大气中会形成云凝结核,进而对大气温度产生负反馈效应。DMSP主要由浮游植物和部分细菌生物合成,在浮游食物链和微食物环中进行... β-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MSP)是一种在海洋中普遍存在的重要生源有机硫化物,其降解产物二甲基硫(DMS)挥发到大气中会形成云凝结核,进而对大气温度产生负反馈效应。DMSP主要由浮游植物和部分细菌生物合成,在浮游食物链和微食物环中进行传递和转化,并进一步通过食物网进入更高营养级。浮游生物是驱动全球碳、硫循环的关键环节,在DMSP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针对DMSP的来源、归宿及在浮游食物链中的传递和转移等方面进行综述,介绍了浮游食物链和微食物环在DMSP传递、转化中的作用。DMSP在海洋食物链中仍有不少传递和降解途径为研究空白,今后应针对目前的研究不足深入开展DMSP的产生、传递和转化机制研究,进一步完善DMSP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MSP) 二甲基硫(DMS) 食物链 微食物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沟湾养殖生态系统微食物环对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碳需求的贡献 被引量:1
15
作者 杜美荣 李凤雪 +4 位作者 方建光 高亚平 房景辉 蒋增杰 王同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34-1342,共9页
采用海域大规模调查和模拟现场流水法测定了桑沟湾海域微食物环主要组分生物(微微型浮游生物、微型鞭毛虫和纤毛虫)在桑沟湾的季节分布和对长牡蛎食物来源的贡献。对桑沟湾海域浮游生物现存量的调查结果显示:微食物环生物丰度和生物量... 采用海域大规模调查和模拟现场流水法测定了桑沟湾海域微食物环主要组分生物(微微型浮游生物、微型鞭毛虫和纤毛虫)在桑沟湾的季节分布和对长牡蛎食物来源的贡献。对桑沟湾海域浮游生物现存量的调查结果显示:微食物环生物丰度和生物量以冬季最低(P<0.05)。微食物环组成生物的生物量以微型鞭毛虫最大,占51.69%(无色素体微型鞭毛虫HNF贡献37.31%,有色素体微型鞭毛虫PNF贡献14.38%),其次是异养细菌(39.03%),纤毛虫和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贡献较小,分别为2.31%和0.66%。使用模拟现场流水法,测定了长牡蛎对浮游生物的摄食,其清滤率变化范围为0.26-3.50L/(g·h),随着粒径的增大,长牡蛎对浮游生物的清滤率增加。长牡蛎对不同浮游生物的清滤率由大到小依次为:2μm以上有色素体浮游生物>纤毛虫>2μm以下有色素体浮游生物>无色素体微型鞭毛虫>异养细菌,长牡蛎对2μm以上有色素体浮游生物碳截留最大(289.20±62.36μg/(g·h)),其次是无色素体微型鞭毛虫,异养细菌和纤毛虫。传统的对于贝类食物来源的测定忽略了异养细菌、HNF以及纤毛虫,对微食物环框架的研究得出三种生物对长牡蛎的碳贡献为1563.58μg/(g·d)(17.94%),指示原生动物(异养鞭毛虫和纤毛虫)在长牡蛎的食谱组成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异养细菌除了参与微食物环,还能被长牡蛎直接或者间接的摄食,成为长牡蛎的食物来源之一。本文结果为长牡蛎的养殖容量评估和微食物环生物对养殖生态系统的贡献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食物环 微微型浮游生物 原生动物 纤毛虫 长牡蛎 碳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寄生性甲藻——阿米巴藻Amoebophrya spp.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才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9,共9页
寄生性甲藻阿米巴藻Amoebophrya是一类广泛寄生于纤毛虫类、放射虫类、甲藻类等海水浮游生物的原生生物,在北大西洋、北太平洋和地中海等营养盐丰富、宿主密度较高的河口和近海水环境中普遍存在,是海洋浮游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 寄生性甲藻阿米巴藻Amoebophrya是一类广泛寄生于纤毛虫类、放射虫类、甲藻类等海水浮游生物的原生生物,在北大西洋、北太平洋和地中海等营养盐丰富、宿主密度较高的河口和近海水环境中普遍存在,是海洋浮游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寄生性甲藻能够特异性感染海洋浮游甲藻,在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HAB)的发生过程中起下行控制作用,将逃脱了浮游动物摄食的浮游植物补充到微食物环(microbial loop)中去。Amoebophrya在近海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独特作用日益受到国际上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并逐渐成为国际上海洋微型生物研究的新热点之一。近年来,已有初步调查研究表明这类寄生性甲藻在我国近海海域广泛存在;然而,目前我国尚缺乏该类寄生性甲藻的相关研究。本文系统综述了国际上该类寄生性甲藻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有害藻华发生机制相关研究的现状做出了分析和展望,以期推动我国该类寄生性甲藻的相关研究,为进一步阐释寄生性甲藻等海洋微型生物在有害藻华消长过程和海洋微食物环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性甲藻 有害藻华 微食物环 生活史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压气升循环流反应器与完全混合式反应器运行效果及微生物种群结构比较 被引量:4
17
作者 万立国 边德军 +3 位作者 卢文喜 肖艳波 任庆凯 林巧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4,18,共5页
微压气升循环流反应器(MP-ALR)是在完全混合式反应器(CMR)基础上开发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装置。对比研究了MP-ALR和CMR对COD和氨氮的去除效果,并分析了微生物的种群变化和相似性。结果表明,MP-ALR对COD与氨氮的去除效果比CMR更强,抗有机... 微压气升循环流反应器(MP-ALR)是在完全混合式反应器(CMR)基础上开发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装置。对比研究了MP-ALR和CMR对COD和氨氮的去除效果,并分析了微生物的种群变化和相似性。结果表明,MP-ALR对COD与氨氮的去除效果比CMR更强,抗有机负荷冲击的能力也更强,更适合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的处理。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表明,MP-ALR和CMR微生物种群结构差异较大,第91、103、116、124个周期末,MP-ALR内的微生物种群数均小于CMR。进一步聚类分析表明,MP-ALR和CMR内的种群均呈现出了逐渐演替的过程,且MP-ALR的演替程度大于CM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压气升循环流反应器 完全混合式反应器 COD 氨氮 微生物种群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微食物环生态模型的建立与校验
18
作者 张力鸥 王玉衡 +2 位作者 魏皓 黄邦钦 肖天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7-476,共20页
细菌降解有机物又由小型浮游动物摄食回到主食物链的微食物循环被认为是海洋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因素,是主食物链的必要补充,而对该作用的认识需要模型量化。本研究在已有黄海浮游生态系统模型基础上,增加微食物环过程(打开已有模型中营... 细菌降解有机物又由小型浮游动物摄食回到主食物链的微食物循环被认为是海洋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因素,是主食物链的必要补充,而对该作用的认识需要模型量化。本研究在已有黄海浮游生态系统模型基础上,增加微食物环过程(打开已有模型中营养物质转化的隐形参数关系,建立异养细菌与有机物和浮游动物之间的能量流动联系),考虑黄海营养状况,建立了1个基于磷、硅循环,包括细菌、浮游植物(小型和大型)、浮游动物(小型、大型和捕食性)生物量、磷营养盐浓度(磷酸盐、溶解态有机磷和颗粒态有机磷)及硅营养盐浓度(硅酸和生物硅)共11个生态变量的二维微食物环生态模型。在普林斯顿海洋模型模拟的黄海气候态天平均二维温度场和流场的驱动下,以该模型模拟了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量分布的季节变化,分析了食物网能量流动关系,其结果符合黄海生态系统变化规律;模拟的溶解有机磷浓度、颗粒有机磷浓度、细菌生物量等与相关文献观测中结果相比在合理范围内或变化一致,证明模型是可信的,可为进一步研究陆架海微食物环作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微食物环 生态模型 改进的NEMUR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驱成套设备研究
19
作者 沈君芳 杨万成 +2 位作者 金奇光 王书义 林万臣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5-18,94,共4页
依据吉林油田微生物驱的工艺要求,研制了橇装微生物驱成套设备。这种专用设备实现了功能模块化,解决了3泵并联多种介质比例喂入、多泵恒压闭环控制、井组同时多井注入等技术难题,提高了微生物驱现场注入能力。介绍了设备的结构组成与工... 依据吉林油田微生物驱的工艺要求,研制了橇装微生物驱成套设备。这种专用设备实现了功能模块化,解决了3泵并联多种介质比例喂入、多泵恒压闭环控制、井组同时多井注入等技术难题,提高了微生物驱现场注入能力。介绍了设备的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自动控制原理以及现场应用情况,总结了其关键技术特点,并指明了下一步的改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驱油 成套设备 橇装 闭环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