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ydrogen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the non⁃platinum⁃based MoS_(2)/CuS cathode in microbial electrolytic cells
1
作者 HAO Pingping LI Fangfang +5 位作者 WANG Yawen LI Houfen ZHANG Xiao LI Rui WANG Lei LIU Jianxin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11-1824,共14页
MoS_(2)/CuS composite catalysts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using a one-step hydrothermal method with sodium molybdate dihydrate,thiourea,oxalic acid,and copper nitrate trihydrate as raw materials.The hydrogen pro-d... MoS_(2)/CuS composite catalysts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using a one-step hydrothermal method with sodium molybdate dihydrate,thiourea,oxalic acid,and copper nitrate trihydrate as raw materials.The hydrogen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MoS_(2)/CuS prepared with different molar ratios of Mo to Cu precursors(n_(Mo)∶n_(Cu))as cathodic catalysts was investigated in the two-chamber microbial electrolytic cell(MEC).X-ray diffraction(XRD),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linear scanning voltammetry(LSV),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analysis(EIS),and cyclic voltammetry(CV)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synthesized catalysts for testing and analyzing the hydrogen-producing performan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ydrogen evolution performance of MoS_(2)/CuS-20%(nMo∶nCu=5∶1)was better than that of platinum(Pt)mesh,and the hydrogen production rate of MoS_(2)/CuS-20%as a cathode in MEC was(0.2031±0.0237)m^(3)_(H_(2))·m^(-3)·d^(-1) for 72 h at an applied voltage of 0.8 V,which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of Pt mesh of(0.1886±0.0134)m^(3)_(H_(2))·m^(-3)·d^(-1).The addition of a certain amount of CuS not only regulates the electron transfer ability of MoS_(2) but also increases the density of active s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MoS_(2)/CuS composite catalyst Pt mes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始pH调控对MEC脱硫性能的影响及其微生物作用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郭萌 郭美欣 +2 位作者 魏思佳 赵玉娇 贾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19-2225,共7页
采用微生物电解池(MEC)工艺,在阳极电活性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实现硫化物的脱除,是沼气脱硫新工艺和研究热点。针对长期运行的脱硫MEC工艺,由于非特异性阳离子竞争使阳极产生的质子向阴极转移受阻,造成MEC脱硫效率低、稳定运行难,本研究... 采用微生物电解池(MEC)工艺,在阳极电活性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实现硫化物的脱除,是沼气脱硫新工艺和研究热点。针对长期运行的脱硫MEC工艺,由于非特异性阳离子竞争使阳极产生的质子向阴极转移受阻,造成MEC脱硫效率低、稳定运行难,本研究采用不同初始pH调控脱硫MEC的质子平衡,通过脱硫性能、电化学性能和微生物动力学解析,阐明pH调控对MEC脱硫性能的影响和微生物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初始pH在7~9时均可形成稳定且具有高效脱硫功能的阳极生物膜,最大电流密度相近,脱硫效率均达95%以上,COD去除率80%以上。与初始pH为8、9相比,初始pH为7时,脱硫过程pH波动最小,MEC运行稳定,S^(2-)去除最高达100%;阳极生物膜的氧化还原峰最显著,质子与电子转移速率加快;优势微生物Thiomonas与Desulfovibrio丰度更高,主要参与硫化物的氧化脱除。可见,通过脱硫MEC阳极室初始pH的调控,可有效提高MEC脱硫工艺性能和运行稳定性,为沼气微生物电化学脱硫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电解池 脱硫 初始pH 传质 生物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联合MEC处理市政污泥运行性能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晶 田东军 +2 位作者 刘芳 孙彩玉 边喜龙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1-64,共4页
以微波预处理污泥为底物,厌氧消化污泥为接种物,构建单室无膜微生物电解池(MEC)进行批式实验,考察外加电压对系统运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外加电压为0~1.2 V的范围内,系统甲烷产量、溶解性有机物(SCOD)去除率及挥发性悬浮物(VSS)去... 以微波预处理污泥为底物,厌氧消化污泥为接种物,构建单室无膜微生物电解池(MEC)进行批式实验,考察外加电压对系统运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外加电压为0~1.2 V的范围内,系统甲烷产量、溶解性有机物(SCOD)去除率及挥发性悬浮物(VSS)去除率均随电压的升高而升高,最大值分别为286 mL、85.1%和59.6%,比0 V电压组分别提高了89.4%、56.9%和39.9%。更高的外加电压(1.6 V)则对微生物代谢活性产生抑制作用,导致系统运行性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微生物电解池 污泥 外加电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区式MEC处理低C/N比轻度污染废水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赵芝清 严新杰 +3 位作者 李新宇 陶海波 陈晓慧 许宁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74-1082,共9页
以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为主体,构建了微氧-缺氧双区式微生物电解池MEC(R1),并以缺氧单区MEC(R2)作为对照组,采用连续进水方式,研究其对低C/N比轻度污染废水的脱氮处理效果及微生物强化机制。结果表明,在进水COD 70~80 mg/L、TN质量浓... 以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为主体,构建了微氧-缺氧双区式微生物电解池MEC(R1),并以缺氧单区MEC(R2)作为对照组,采用连续进水方式,研究其对低C/N比轻度污染废水的脱氮处理效果及微生物强化机制。结果表明,在进水COD 70~80 mg/L、TN质量浓度35~40 mg/L、电流3m A、溶解氧(DO)质量浓度0. 5~1. 0 mg/L的条件下,连续运行约1个月后,R1出水COD、TN质量浓度即可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当C/N比为2~5时,R1出水TN质量浓度为(4. 90±1. 08)^(14. 50±0. 133) mg/L,COD为(8. 20±2. 36)^(12. 53±5. 03) mg/L,均达到了一级A标准,硝化-好氧反硝化及弱电强化作用是脱氮和COD去除的主要途径。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R1中细菌多样性虽与R2相当,但细菌丰富度明显大于R2;而且,R1中的贫营养硝化反硝化菌属Zoogloea丰度明显大于R2,且含有自养型反硝化菌属Moheibacterm、好氧反硝化菌属Ferruginibacter和Denitratisoma及可为反硝化提供聚β-羟丁酸的Plasticicumulans菌属。研究表明双区式MEC可有效处理低COD、低TN、低C/N比的废水,且具有启动快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低C/N比 轻度污染废水 双区式mec 微氧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电解池对厌氧消化影响的研究概述
5
作者 杜若青 岳欣 +5 位作者 叶炳南 李再兴 李佩琪 徐晗 芦悦 赵茜雅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4-49,共6页
系统阐述了微生物电解池施加电压激活产甲烷菌系、电极促进直接电子传递强化厌氧消化的作用机理,探讨了优化微生物电解池强化厌氧消化的关键技术,包括最适电压选择、电极间距最小化、单室构造的设计以及改性电极材料的开发;分析了微生... 系统阐述了微生物电解池施加电压激活产甲烷菌系、电极促进直接电子传递强化厌氧消化的作用机理,探讨了优化微生物电解池强化厌氧消化的关键技术,包括最适电压选择、电极间距最小化、单室构造的设计以及改性电极材料的开发;分析了微生物电解池提升厌氧消化稳定性的积极作用,为实现其工程化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电解池 厌氧消化 厌氧微生物 电子传递 电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场对MEC生物阴极CO_(2)还原性能与产物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徐沛 贾璇 +3 位作者 王勇 亓雪娇 赵玉娇 李鸣晓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816-3823,共8页
针对微生物电解池(microbial electrolysiscell,MEC)CO_(2)还原过程阴极CO_(2)还原速率低的问题,本文通过改变阴极室的流场环境,探究流场对生物阴极启动、运行、产物及功能微生物的影响,阐明MEC生物阴极CO_(2)还原性能、产物转化、微生... 针对微生物电解池(microbial electrolysiscell,MEC)CO_(2)还原过程阴极CO_(2)还原速率低的问题,本文通过改变阴极室的流场环境,探究流场对生物阴极启动、运行、产物及功能微生物的影响,阐明MEC生物阴极CO_(2)还原性能、产物转化、微生物群落对流场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流场不仅增强了生物阴极还原CO_(2)能力(电子消耗量提高了10%,其中CO_(2)产乙酸途径消耗电子量提高了30%),还使生物阴极的CO_(2)还原途径由启动阶段的CO_(2)还原产甲烷转变为运行阶段产乙酸。高通量分析表明,流场改变了生物阴极和阴极液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使阴极生物膜的嗜氢型产甲烷菌(Methanobacterium)向嗜乙酸型产甲烷菌(Methanosaeta)主导的群落演变。产乙酸菌群落(Petrimonas、Candidatus_Caldatribacterium)丰度较对照组提高了3.8%,在CO_(2)产乙酸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可为MEC还原CO_(2)产乙酸的定向调控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电解池 生物阴极 CO_(2)还原 流场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两种不同电极材料MEC处理实际垃圾渗滤液的运行特性 被引量:4
7
作者 付成林 伍永钢 +1 位作者 胡谦 程玉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402-410,共9页
构建了以碳毡(A-MEC)和碳刷(B-MEC)为电极材料的微生物电解池(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MEC)处理实际垃圾渗滤液,研究不同外加电压条件下反应器的运行特性。结果表明,外加电压对MEC系统污染物去除率有显著影响且呈正相关性,外加电... 构建了以碳毡(A-MEC)和碳刷(B-MEC)为电极材料的微生物电解池(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MEC)处理实际垃圾渗滤液,研究不同外加电压条件下反应器的运行特性。结果表明,外加电压对MEC系统污染物去除率有显著影响且呈正相关性,外加电压升高到1.2V时,A-MEC和B-MEC对垃圾渗滤液中COD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48.23%±0.22%和70.21%±1.12%,NH_(4)^(+)-N最大去除率分别为88.83%±1.19%和84.55%±2.08%,运行时A-MEC和B-MEC的最大电流密度分别为11.12A/m^(3)、12.52A/m^(3),相比于A-MEC系统,B-MEC的内阻更低;两种MEC系统对浊度和色度均有明显的去除效果,但B-MEC色度去除率比A-MEC高出47.83%±1.62%;紫外-可见光谱结果表明,两种MEC处理后垃圾渗滤液的特征波长波峰明显低于初始垃圾渗滤液,说明不饱和键被破坏,结构复杂程度下降。通过电镜扫描进一步发现碳刷电极的微生物形态要比碳毡电极丰富。本文为高效处理垃圾渗滤液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电解池 垃圾渗滤液 色度 碳刷 碳毡 电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C耦合AnMBR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陈妹 杨阳 王鑫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共9页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是一种集约型污水处理技术,因具有诸多优点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膜污染问题是制约AnMBR进一步推广的关键影响因素。微生物电解池(MEC)耦合AnMBR技术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其可通...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是一种集约型污水处理技术,因具有诸多优点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膜污染问题是制约AnMBR进一步推广的关键影响因素。微生物电解池(MEC)耦合AnMBR技术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其可通过利用MEC阴极产氢原位冲刷污染物、增强污染物与膜面之间静电斥力的方式缓解AnMBR运行过程中的膜污染问题。基于此,系统综述了MEC-AnMBR耦合技术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介绍了MEC-AnMBR反应器的构成及基本原理,总结并分析了耦合系统在污染物去除、膜污染控制及能源回收中的应用情况,最后讨论了MEC-AnMBR耦合技术运行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对未来MEC-AnMBR耦合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 微生物电解池 膜污染控制 生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FC-MEC生物电化学耦合系统回收钴 被引量:3
9
作者 吴丹菁 潘璐璐 刘维平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36-1542,共7页
为回收含Co(Ⅱ)溶液中的金属钴,以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降解有机物产生的电能驱动微生物电解池(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MEC),实现MFC-MEC耦合系统自驱动运行。同时,在MEC的阴极还原Co(Ⅱ),研究不同MEC阴极电... 为回收含Co(Ⅱ)溶液中的金属钴,以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降解有机物产生的电能驱动微生物电解池(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MEC),实现MFC-MEC耦合系统自驱动运行。同时,在MEC的阴极还原Co(Ⅱ),研究不同MEC阴极电极材料、pH值以及电极极距等条件对Co(Ⅱ)处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碳纸为MEC阴极电极材料时,可得到较小的内阻1359.6Ω,库伦效率CE和阴极效率ηca分别为33.1%和21.6%,钴比收率为2.99gCo/gCOD,阴极Co(Ⅱ)去除率为62.5%;MEC阴极液pH为3时,ηca为43.9%,钴比收率为0.73gCo/gCOD,Co(Ⅱ)去除率为88%;MEC极距为16cm时,可得到较高的阳极库伦效率20.5%和钴比收率0.85gCo/gCOD,阴极Co(Ⅱ)去除率可以达到97.4%。经XRD分析,阴极产物为金属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微生物电解池 生物电化学 耦合系统 钴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种量对MEC阳极生物膜氢气产率的影响
10
作者 刘洪周 杨思霞 +2 位作者 刘海波 王楠 李建昌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5-139,共5页
以葡萄糖为底物,采用单池MEC反应器探究不同接种量下MEC阳极生物膜的氢气产率与阳极表面电活性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无电解电压的对照组并未有阳极生物膜形成,对照组、20%、30%和40%接种量下产生的最大电流分别为0、7.5、13.6、0... 以葡萄糖为底物,采用单池MEC反应器探究不同接种量下MEC阳极生物膜的氢气产率与阳极表面电活性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无电解电压的对照组并未有阳极生物膜形成,对照组、20%、30%和40%接种量下产生的最大电流分别为0、7.5、13.6、0.7 mA,氢气产率分别为0.1、0.87、1.52、1.28 mol H_(2)/mol-G,其中,30%接种量下的阳极膜表现出较好的氢气产率和微生物多样性。16S rRNA测序结果表明,各实验组阳极生物膜中占主导的产电菌均以Clostridium和Geobacter为主,30%接种量条件下阳极膜微生物种类、优势菌丰度及生物量都最丰富,其中电活性微生物丰度为64.9%,且相对丰度不受接种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种量 微生物电解池 阳极生物膜 产氢 电活性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种量对MEC阳极膜形成及胞外聚合物的影响
11
作者 郑金柱 李建昌 +4 位作者 许坤德 龙宪钢 孙和临 杨思霞 李洪斌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85-992,共8页
本文采用单池微生物电解池(MEC)反应器,以活性污泥为接种物,葡萄糖为底物,研究了不同接种量对MEC阳极膜形成及胞外聚合物的影响。实验研究显示:10%、20%、30%和40%接种量下最大电流密度为0.315A·m^-2、5.94A·m^-2、12.28A... 本文采用单池微生物电解池(MEC)反应器,以活性污泥为接种物,葡萄糖为底物,研究了不同接种量对MEC阳极膜形成及胞外聚合物的影响。实验研究显示:10%、20%、30%和40%接种量下最大电流密度为0.315A·m^-2、5.94A·m^-2、12.28A·m^-2和0.64A·m^-2。表明,一定范围内增加接种量能提高阳极膜产电能力,接种量过多(达到40%)阳极膜产电能力反而下降。阳极生物膜电化学活性和氢气产率与MEC电流密度变化趋同,一定范围内增加接种量有利于提高阳极生物膜电化学活性和阳极膜氢气产率。进一步分析阳极膜生物量与胞外聚合物(EPS)成分结果表明:增加接种量有利于阳极膜生物量提高,大量的阳极附着细菌可以产生更高的电流密度和EPS含量,阳极膜EPS中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多糖,且随着蛋白质含量增加,产电密度也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电解池(mec) 接种量 阳极生物膜 制氢 胞外聚合物(E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极材料对MEC-AD体系产甲烷性能的影响评估
12
作者 陈文佳 孟圣奥 +3 位作者 刘雯 邵婷 叶婧柔 林春绵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6-152,共7页
为了研究阴极材料对微生物电解池(MEC)耦合厌氧消化(AD)体系产甲烷性能的影响,分别将不锈钢、钛、泡沫铜、泡沫镍作为阴极,分析不同阴极材料所处体系在不同电压条件下的产气性能、阴极材料的电化学特性以及阳极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阴极材料对微生物电解池(MEC)耦合厌氧消化(AD)体系产甲烷性能的影响,分别将不锈钢、钛、泡沫铜、泡沫镍作为阴极,分析不同阴极材料所处体系在不同电压条件下的产气性能、阴极材料的电化学特性以及阳极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在4种阴极材料中,泡沫铜和泡沫镍所处的体系产甲烷、析氢性能最强,电子传递效率及电化学活性较不锈钢和钛强,所处体系中阳极产甲烷功能菌含量明显高于不锈钢和钛,故直接电子传递效率较强。由于泡沫铜易被氧化,故泡沫镍作为阴极材料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电解池 阴极材料 厌氧消化 甲烷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电解池催化CO_(2)电转化为甲烷:影响因素、电子传递和展望
13
作者 王佳懿 陆雪琴 甄广印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3-404,共12页
化石燃料作为能源供应的主要来源,燃烧导致大量CO_(2)的释放和温室效应,CO_(2)的捕获和再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微生物电解池(MEC)作为一种新的CO_(2)再利用技术,可通过将电活性微生物与电化学刺激相结合,将CO_(2)通过生物电化学作... 化石燃料作为能源供应的主要来源,燃烧导致大量CO_(2)的释放和温室效应,CO_(2)的捕获和再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微生物电解池(MEC)作为一种新的CO_(2)再利用技术,可通过将电活性微生物与电化学刺激相结合,将CO_(2)通过生物电化学作用回收为低碳燃料(如CH_(4)),从而实现CO_(2)固定和能量回收.尽管近年来MEC领域有较多研究,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该技术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本文梳理了CO_(2)电化学产甲烷的工作原理、性能影响的关键因素、生物阴极电活性功能微生物及其胞外电子传递机制、电催化耦合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MEC辅助CO_(2)电甲烷化技术的未来研究需求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电解池(mec) CO_(2)电甲烷化 阴极材料 电活性功能菌 胞外电子传递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S_2/石墨烯复合阴极材料的制备及微生物电解池催化产氢性能 被引量:13
14
作者 代红艳 杨慧敏 +4 位作者 刘宪 简选 郭敏敏 曹乐乐 梁镇海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51-358,共8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系列MoS_2/石墨烯(Gr)复合物,并制成碳基复合电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线性扫描伏安法等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研究了MoS_2/Gr电极作为微生物电解池(MEC)阴极的产氢性能.结果表明,MoS_2/Gr复合材料呈...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系列MoS_2/石墨烯(Gr)复合物,并制成碳基复合电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线性扫描伏安法等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研究了MoS_2/Gr电极作为微生物电解池(MEC)阴极的产氢性能.结果表明,MoS_2/Gr复合材料呈现三维层状结构,且负载在石墨烯上的MoS_2为无定形MoS_2.(NH_4)_2MoS_4和氧化石墨烯的最佳原料配比为1∶1,当滴涂量为1.5mg/cm^2时,电极的析氢催化能力最强.在MEC产氢实验中,MoS_2/Gr阴极MEC的平均产氢电流密度、产氢率、库仑效率、氢气回收率和阴极氢气回收率分别为(9.96±0.65)A/m^2,(0.424±0.041)m^3H_2/(m^3·d),(89.11±5.87)%,(70.47±6.78)%和(78.86±2.49)%,均高于Pt/C阴极MEC;其能量回收率也与后者相媲美.另外,MoS_2/Gr具有良好的长期稳定性,且价格便宜,适于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化钼/石墨烯 碳基电极 微生物电解池 产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微生物燃料电池耦合系统处理染料废水性能 被引量:10
15
作者 边喜龙 于景洋 +1 位作者 王宇清 齐世华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9-62,共4页
构建电解-微生物燃料电池耦合系统处理偶氮染料废水,考察了该系统的运行性能。运行结果表明:电解池的最优运行电压为2.0 V,在此条件下,其对废水中重氮基团的破解和色度的去除效果最佳。该耦合系统对废水色度和COD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1.0... 构建电解-微生物燃料电池耦合系统处理偶氮染料废水,考察了该系统的运行性能。运行结果表明:电解池的最优运行电压为2.0 V,在此条件下,其对废水中重氮基团的破解和色度的去除效果最佳。该耦合系统对废水色度和COD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1.0%和86%,且能够输出电压(0.66±0.03)mV,产电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废水 电解 微生物燃料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水同步生物处理与微生物电解池产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利勇 叶晔捷 +2 位作者 陈英文 祝社民 沈树宝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31-35,共5页
微生物电解池(MEC)制氢技术可以将有机废水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最清洁的氢能,同时又能处理污水,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较详细介绍了MEC的原理和组成,综述了MEC制氢的关键材料和核心技术,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 生物制氢 微生物电解池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含油废水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刚 詹亚力 王赫名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4,11,共5页
介绍了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的产电机理,总结了不同含油废水处理方法的特点以及微生物燃料电池对含油废水的处理效果。指出未来在含油废水处理领域MFC的发展重点是优化反应器性能,开发高效廉价的阴极催化剂,研究产电微生物与油类降解菌... 介绍了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的产电机理,总结了不同含油废水处理方法的特点以及微生物燃料电池对含油废水的处理效果。指出未来在含油废水处理领域MFC的发展重点是优化反应器性能,开发高效廉价的阴极催化剂,研究产电微生物与油类降解菌之间的协同作用,并阐明油类物质在MFC中的降解机理以及与传统的水处理工艺耦合使用,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含油废水处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微生物电解池 含油废水 废水资源化 电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电解池处理PTA废水及同步产氢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源 王利勇 +3 位作者 蒋阳月 陈英文 祝社民 沈树宝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16-720,共5页
将微生物电解池应用于PTA废水的处理,系统研究PTA降解程度及同步产氢情况,并通过伏安曲线对电子传递机制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电解池可实现PTA废水的同步处理及产氢,当底物COD浓度为1000mg/L时,在外加电压0.900V的条件下,微生... 将微生物电解池应用于PTA废水的处理,系统研究PTA降解程度及同步产氢情况,并通过伏安曲线对电子传递机制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电解池可实现PTA废水的同步处理及产氢,当底物COD浓度为1000mg/L时,在外加电压0.900V的条件下,微生物电解池运行43h后,TA降解率和COD去除率分别为92.0%和80.3%,氢气产率为0.04m3/(m3·d),库仑效率为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电解池 PTA废水 生物反应器 生物制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废水处理及产氢的微生物电解池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利勇 叶晔捷 +2 位作者 徐源 陈英文 沈树宝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30-33,共4页
利用微生物电解池产氢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新技术。本文详细介绍了它的工作原理和特点,综述了用于微生物电解池的产氢微生物、阴极催化剂、阳极、反应器及操作参数优化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展望了发展前景。
关键词 生物制氢 微生物电解池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电解池在氢气制备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薄涛 翟洪艳 季民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0-54,共5页
对生物电化学系统进行了简单介绍,并从电极、催化剂、外加电压和电解液体系4个方面对MEC产氢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展望了利用MEC产氢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 生物电化学 微生物燃料电池 微生物电解池 生物氢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