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粗糙表面非极性辐射器近场热光伏系统性能
1
作者 李松 赵军明 刘林华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3-301,共9页
研究粗糙表面效应对由非极性辐射器石墨以及砷化铟(In As)电池构成的近场热光伏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其中的系统性能与辐射换热过程、光电转换过程的量化关系。针对辐射换热过程,利用等效多层近似法以及涨落电动力学求得不同粗糙度下的... 研究粗糙表面效应对由非极性辐射器石墨以及砷化铟(In As)电池构成的近场热光伏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其中的系统性能与辐射换热过程、光电转换过程的量化关系。针对辐射换热过程,利用等效多层近似法以及涨落电动力学求得不同粗糙度下的辐射换热量。对于光电转换过程,使用解析近似法获得系统的功率密度及效率。分析表明,一定的表面粗糙度可提升系统的性能,在50~200 nm的平均距离下,5 nm以内的粗糙度最多能提升10.7%的功率密度以及1.5%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辐射换热 粗糙表面 近场热光伏 有效介质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风-极片耦合的湿涂层热-质传递数理模型
2
作者 王佳骏 曾月 +2 位作者 麻宏强 谢越 王圣寻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7-87,共11页
为解决对流干燥过程中极片湿涂层热-质传递过程数值计算复杂的问题,综合考虑热风和基材铝板对湿涂层热-质传递特性的共同影响,基于多孔介质多场耦合理论,采用无网格并行方法建立三维热风-极片湿涂层热-质传递数理模型,提出湿涂层热-质... 为解决对流干燥过程中极片湿涂层热-质传递过程数值计算复杂的问题,综合考虑热风和基材铝板对湿涂层热-质传递特性的共同影响,基于多孔介质多场耦合理论,采用无网格并行方法建立三维热风-极片湿涂层热-质传递数理模型,提出湿涂层热-质传递过程的差分计算方法。由于数理模型对计算精度要求较高,模拟计算时间长,为提高计算效率,基于相似理论提出缩尺模拟方法,并通过对比不同缩尺比例湿涂层的温、湿度变化规律验证其可靠性。结果表明:不同缩尺比例下湿涂层湿度判定系数R^(2)均大于0.99;原尺模型的模拟时间为5 h,缩尺倍数为800的缩尺模型的模拟计算时间为2.77 h,相比原尺模型减少了44.6%,有效提高了数值计算效率。最后,基于缩尺模拟方法对数理模型进行可靠性验证,结果表明,热风-极片湿涂层热-质传递数理模型温、湿度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的误差均在±15%以内,仅个别数据点偏大,说明该模型具有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传质 湿涂层热-质传递数理模型 多孔介质多场耦合理论 差分计算方法 缩尺模拟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向柱塞泵热特性及热力学建模实验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明尧 刘贝垚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07-1214,共8页
针对轴向柱塞泵在高压和高速工况下发热过快的问题,对柱塞泵热特性和热力学建模进行了仿真分析与实验研究。首先,在摩擦副发热理论基础上,考虑了泵内油液搅动摩擦与轴承摩擦发热源,研究了柱塞泵内发热机理和传热分析的热特性理论;然后,... 针对轴向柱塞泵在高压和高速工况下发热过快的问题,对柱塞泵热特性和热力学建模进行了仿真分析与实验研究。首先,在摩擦副发热理论基础上,考虑了泵内油液搅动摩擦与轴承摩擦发热源,研究了柱塞泵内发热机理和传热分析的热特性理论;然后,根据柱塞泵部件复杂和固流态域区分度高的特点,阐述了所采用的控制体积法原理,将泵划分为5个控制体积后,建立了以各个控制体温度变化为导向的热力学模型;最后,采用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和蓝牙无线温度传感器,针对不同的控制体节点设计了传感器封装结构和布置方法,共同组成了轴向柱塞泵在线热监测系统,并进行了在不同压力条件下的对照实验,对理论模型进行了有效性验证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比实验和仿真结果,模型温度变化与实际误差值在5%左右,验证了该模型能准确地反映和预测泵热力学变化过程。该结果为柱塞泵热力学状态监测提供了故障诊断基础,并为液压系统热管理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柱塞泵发热 高压和高速工况 热力学建模 温度计算 传热理论 热力学状态在线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槽式太阳能聚光集热器热力学分析及聚光集热系统动态特性仿真 被引量:1
4
作者 董晓明 吴玉庭 +2 位作者 张灿灿 鹿院卫 马重芳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07-1026,共20页
槽式太阳能聚光集热器是槽式集热系统关键部件之一,因此对其热力学性能分析至关重要。利用分布参数法构建了集热器的一维稳态模型,分别研究了熔盐进口流量、日照辐射量、环形空间压力等因素对集热器的火积耗散率、熵产率、(火用)损失率... 槽式太阳能聚光集热器是槽式集热系统关键部件之一,因此对其热力学性能分析至关重要。利用分布参数法构建了集热器的一维稳态模型,分别研究了熔盐进口流量、日照辐射量、环形空间压力等因素对集热器的火积耗散率、熵产率、(火用)损失率以及热损失率的影响。结果发现火积耗散率和熵产率均随熔盐进口流量、发射率的增大而减小,随日照辐射量增大而增大。当日照辐射量增大67%时,火积耗散率和熵产率分别增大191.4%和177.7%;(火用)损失率随各个参数的变化趋势与熵产率基本相同;热损失率随熔盐进口流量、环境温度的增大而减小,随日照辐射量、环形空间压力、环境风速、发射率的增大而增大,并且发射率影响最大,当发射率增大28.6%时,热损失率增大18.9%。同时为探究集热系统的动态特性,构建了双罐集热系统和单罐集热系统的动态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计算,结果发现双罐系统的动态响应时间要明显长于单罐系统;熔盐罐的数量和位置仅会对初始阶段系统的动态响应造成影响,不会对稳定时系统各部件工质出口温度造成影响。从火积耗散率和熵产率2个角度对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换热器的火积耗散率与熵产率均随时间先增大后保持不变,集热器以及熔盐罐的火积耗散率与熵产率均随时间先减小后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热器 火积理论 分布参数 动态仿真 传热 熔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液相变材料的封装制备及在建筑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5
作者 成鑫磊 穆锐 +3 位作者 孙涛 刘元雪 胡志德 蒋昊洋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83,共15页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建筑环境的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但建筑能耗已逐渐成为绿色建造节能的突出性问题。相变储能技术是指通过相变材料的储热特性来储存或释放热量的热储能方式,最终实现调控温度的目标。近年来,相变材料凭借其...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建筑环境的舒适度要求越来越高,但建筑能耗已逐渐成为绿色建造节能的突出性问题。相变储能技术是指通过相变材料的储热特性来储存或释放热量的热储能方式,最终实现调控温度的目标。近年来,相变材料凭借其储热密度高、等温相变等特性,常以潜热形式放出或吸收热量,从而在建筑领域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使相变储能技术在建筑领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随着相变材料的制备、复合、封装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相变材料与建筑材料、构件结合使用,为建筑领域的保温储能材料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鉴于此,本文从建筑领域中常见的相变材料出发,以固液相变材料为例,对相变材料的传热理论、封装方法、传热储能、工程应用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情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与综述,提出了相变材料未来在建筑领域的推广应用中可能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面临的风险挑战,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液相变材料 传热机理 封装 保温隔热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扭曲椭圆管内强化传热及熵产特性
6
作者 冯俊奇 田果 +4 位作者 王梦轩 谈莹莹 王占伟 王林 李修真 《新能源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3-481,共9页
为探究扭曲椭圆管内强化传热及熵产特性,基于实验验证,在雷诺数(Re)为710~4790范围内,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着重分析了包含扭曲比(P/D)和长短轴比(A/B)在内的结构参数及Re对扭曲椭圆换热管内传热和流动阻力性能的影响规律,并依据熵产理论分... 为探究扭曲椭圆管内强化传热及熵产特性,基于实验验证,在雷诺数(Re)为710~4790范围内,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着重分析了包含扭曲比(P/D)和长短轴比(A/B)在内的结构参数及Re对扭曲椭圆换热管内传热和流动阻力性能的影响规律,并依据熵产理论分析扭曲椭圆管内的熵产特性,以期揭示扭曲椭圆管内流体对流传热强化机理。结果表明:扭曲椭圆管内对流传热性能、流动阻力及总熵产随Re的增大而分别增大、减小及增大,随P/D的减小或A/B的增大均增大,且总熵产主要由传热过程不可逆损失引起;当A/B=2.16和P/D=11.90时,传热系数(h)和压降(Δp)均达到最大值;此外,当P/D=26.33和A/B=1.34时,总熵产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曲椭圆管 强化传热 数值模拟 熵产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钻孔注热时序下煤层温度场变化规律研究
7
作者 杨旭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7-195,共9页
分析评价煤矿井下采用不同的注热时序进行钻孔注热时,煤层温度场的动态演变规律对于优化注热抽采瓦斯工艺及方案、进一步提高煤矿井下注热抽采瓦斯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基于渗流力学、传热学等理论,建立流热耦合数值计算模型,... 分析评价煤矿井下采用不同的注热时序进行钻孔注热时,煤层温度场的动态演变规律对于优化注热抽采瓦斯工艺及方案、进一步提高煤矿井下注热抽采瓦斯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基于渗流力学、传热学等理论,建立流热耦合数值计算模型,针对单一钻孔间歇注热及相邻钻孔交替注热的两种注热工艺条件下煤层温度场变化规律开展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单一钻孔间歇注热过程中,煤层温度场呈现单峰形态。当注热总时长相同时,在钻孔周边一定范围内,间歇注热周期越长,钻孔附近煤体温度的均值越低,温度场非均匀性越弱。相邻钻孔交替注热时,煤层温度场呈现出双峰形态。当注热总时长相同时,在钻孔周边一定范围内,交替注热周期越长,钻孔附近煤体温度的均值越低,温度场非均匀性越弱;在钻孔附近一定范围内,当交替注热周期相同时,钻孔间距越大,煤体温度越高,温度场非均匀性越强。对于不同的注热方式及钻孔布置的煤层加热效率为:单一钻孔间歇注热<钻孔间距2 m相邻钻孔交替注热<钻孔间距4 m相邻钻孔交替注热。研究结果对于注热开采瓦斯技术优化与效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孔 注热 瓦斯抽采 温度场 传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路面温度场数值预估模型 被引量:44
8
作者 贾璐 孙立军 +1 位作者 黄立葵 秦健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39-1043,共5页
为了准确预估在环境因素作用下沥青路面的温度分布状况,根据热传导基本理论,建立了沥青路面温度场数值预估模型,并使用有限差分方法对其求解.为了验证该模型的精度,在全国多个地区设立观测站,埋设温度传感器,实测沥青路面温度分布数据... 为了准确预估在环境因素作用下沥青路面的温度分布状况,根据热传导基本理论,建立了沥青路面温度场数值预估模型,并使用有限差分方法对其求解.为了验证该模型的精度,在全国多个地区设立观测站,埋设温度传感器,实测沥青路面温度分布数据并收集与其相关的各种气象数据,如气温、太阳辐射、风速等.结果表明,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预估不同地区、不同季节沥青路面内的温度分布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路面 温度场 数值预估模型 热传导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塑料换热技术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上的应用展望 被引量:15
9
作者 胡亚才 张雪东 +1 位作者 王建平 洪荣华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4-48,共5页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在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但换热装置腐蚀及其引起的冷量衰减一直以来是人们难以解决的问题。根据现有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的性能 ,结合塑料换热装置的一些特点 ,提出了采用塑料换热装置代替金属换热装置来解决溴...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在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但换热装置腐蚀及其引起的冷量衰减一直以来是人们难以解决的问题。根据现有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的性能 ,结合塑料换热装置的一些特点 ,提出了采用塑料换热装置代替金属换热装置来解决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这个难题 ;并以研制一台制冷量为 3.4 9× 10 4W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为例 ,对塑料换热装置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与传统金属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相关部件的参数进行比较。通过对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的传热面积、管道阻力的计算和安全强度的校核 ,发现塑料换热装置应用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上是可行的 ,塑料换热技术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上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 制冷量 塑料 换热 装置 金属 性能 传热面积 代替 应用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接触热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7
10
作者 张平 宣益民 李强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35-349,共15页
界面接触热阻(TCR)是电子器件冷却、低温超导薄膜等领域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综合评述了对接触热阻传热机理的研究方法、测量方法以及减小接触热阻的主要措施,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对接触热阻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现有的研究表明:对于界面... 界面接触热阻(TCR)是电子器件冷却、低温超导薄膜等领域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综合评述了对接触热阻传热机理的研究方法、测量方法以及减小接触热阻的主要措施,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对接触热阻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现有的研究表明:对于界面接触热阻这一特殊物理问题,其理论研究既要从宏观上定量分析又要在微观上综合考虑声子、电子的散射、辐射等机理;在实验方面,目前的测量精度不够高,实验测量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减小接触热阻方面,除了常用的方法外,可以通过在接触表面生长新型的高性能导热材料(碳纳米管等)来实现。对已报道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热阻 微纳米尺度传热 电子散热 接触热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概率分析的混凝土箱梁温度梯度模式 被引量:29
11
作者 陶翀 谢旭 +2 位作者 申永刚 吴冬雁 周荫庭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353-1361,共9页
为了建立混凝土箱梁的温度梯度模式,以位于浙江省千岛湖地区的一座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梁的温度场长期监测数据为基础,对箱梁的竖向最大正温差与环境气温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依据日最高气温与日气温变化幅度估算混凝土箱梁竖向最... 为了建立混凝土箱梁的温度梯度模式,以位于浙江省千岛湖地区的一座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梁的温度场长期监测数据为基础,对箱梁的竖向最大正温差与环境气温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依据日最高气温与日气温变化幅度估算混凝土箱梁竖向最大正温差的经验公式.根据极值统计理论提出箱梁的正温度梯度曲线,并与现行公路桥梁规范的温度梯度曲线进行比较.以实测气温、太阳辐射理论值为温度边界条件,根据二维热传导理论分析测试截面的理论温度场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现行规范的温度梯度曲线不能涵盖实测桥位地区50年一遇的气温条件,规范采用的温度梯度偏于不安全.按二维传热理论计算得到的理论温度场与实测值符合良好,理论分析能够模拟混凝土箱梁内部的温度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箱梁 温度梯度 极值理论 热传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辐射散热器含液滴介质的辐射特性和辐射传热 被引量:8
12
作者 阮立明 谈和平 +2 位作者 王平阳 刘林华 夏新林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2-38,共7页
本文从米氏电磁散射理论出发, 计算了含液滴介质的辐射特性。考察了各向同性散射能量传递份额的再分配, 导出了吸收、发射、各向同性散射介质的辐射传递系数。计算了空间辐射散热器液滴层瞬态辐射换热, 经与文献 [4, 5] 的比较... 本文从米氏电磁散射理论出发, 计算了含液滴介质的辐射特性。考察了各向同性散射能量传递份额的再分配, 导出了吸收、发射、各向同性散射介质的辐射传递系数。计算了空间辐射散热器液滴层瞬态辐射换热, 经与文献 [4, 5] 的比较表明, 本文所导出的辐射传递系数计算方法正确, 精度高。用计算机辅助实验, 分析液滴发生器产生粒子的大小、粒径分布对瞬态辐射换热的影响, 可减少空间辐射散热器设计过程中的实验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辐射散热器 液滴层 辐射换热 辐射传递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湿多孔生物材料干燥过程的传热传质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阳春 陈光明 +1 位作者 王剑锋 高广春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2-85,共4页
建立了用以描述含湿多孔生物材料干燥过程传热传质特性的数学模型 ,并以马铃薯片为实验材料 ,采用有限差分法进行了干燥工况下的温度和湿度分布数值模拟计算。模拟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精确性。
关键词 含湿多孔生物材料 干燥过程 传热传质分析 数学模型 有限差分法 数值模拟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液固三相流动沸腾传热系统的非线性特性 被引量:6
14
作者 强爱红 刘明言 孙永利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79-785,共7页
运用功率谱分析、自相关分析、相图、关联维数和K熵等非线性分析技术对汽液固三相流动沸腾传热系统中的温度波动信号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研究表明:此类系统具有非线性混沌特性;定量计算结果表明,系统存在2~3个分维,K熵的变化也具有... 运用功率谱分析、自相关分析、相图、关联维数和K熵等非线性分析技术对汽液固三相流动沸腾传热系统中的温度波动信号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研究表明:此类系统具有非线性混沌特性;定量计算结果表明,系统存在2~3个分维,K熵的变化也具有同样的趋势,且为有限正值;传热特性和非线性特征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即颗粒体积含量越大,非线性特征量越大,传热系数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液固三相 流动沸腾 非线性 确定性混沌 分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梯度作用下纵连板式无砟轨道疲劳应力谱 被引量:17
15
作者 徐庆元 孟亚军 +2 位作者 李斌 娄平 闫斌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36-741,共6页
为了研究服役期间温度梯度作用下纵连板式无砟轨道疲劳应力谱,建立基于传热学理论的纵连板式无砟轨道温度梯度计算模型和温度梯度作用下疲劳应力谱计算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以广州气象数据为例,首先利用经过验证的温度梯度计算模型... 为了研究服役期间温度梯度作用下纵连板式无砟轨道疲劳应力谱,建立基于传热学理论的纵连板式无砟轨道温度梯度计算模型和温度梯度作用下疲劳应力谱计算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以广州气象数据为例,首先利用经过验证的温度梯度计算模型计算服役期间轨道板温度梯度时程曲线,然后将所计算的温度梯度时程曲线输入经过验证的疲劳应力谱计算模型,得到服役期间自重和温度梯度时程曲线作用下不同板厚和裂缝间距的纵连板式无砟轨道疲劳应力谱。研究结果表明:服役期间温度梯度作用下纵连板式无砟轨道疲劳应力谱具有明显的时变特性;板厚对温度梯度作用下服役期间纵连板式无砟轨道疲劳应力谱影响较小,裂缝间距对其影响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工程 传热学 温度梯度 纵连板式无砟轨道 疲劳应力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位垂直进气转静系旋转盘流动与换热计算 被引量:11
16
作者 徐国强 詹国治 +2 位作者 丁水汀 陶智 罗翔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0-43,共4页
采用混合长度模型 ,用共轭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高位垂直进气转静系旋转盘、腔内的流动与换热 ,得到了盘、腔内的流场、温度场、转盘表面的平均努赛尔特数 ,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显示 :扩展的混合长度模型对高位垂直进气转... 采用混合长度模型 ,用共轭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高位垂直进气转静系旋转盘、腔内的流动与换热 ,得到了盘、腔内的流场、温度场、转盘表面的平均努赛尔特数 ,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显示 :扩展的混合长度模型对高位垂直进气转静系旋转盘流动与换热的计算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涡轮盘 流动理论 换热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汽车电池冷板微小通道结构优化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靖宇 严伟 +3 位作者 李颂 胡兴军 桑涛 王漠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72-680,共9页
为对车用电池微小通道冷板结构进行优化,探究冷板流道中流场和温度场的相互作用机理,本文中首先采用正交试验得到了冷板整体的最优布局。使用面向中心的中心复合设计响应面法(FCCCD)研究发现,当波纹通道振幅为1 mm、周期数为4时,波纹通... 为对车用电池微小通道冷板结构进行优化,探究冷板流道中流场和温度场的相互作用机理,本文中首先采用正交试验得到了冷板整体的最优布局。使用面向中心的中心复合设计响应面法(FCCCD)研究发现,当波纹通道振幅为1 mm、周期数为4时,波纹通道的综合热力水力性能达到最大,相对平直通道的增幅为17.4%。CFD分析表明,场协同角和通道努塞尔数一致的变化规律证明了场协同理论可以用于解释微小通道内的强化换热。波纹通道曲率的存在导致的流道内的对流混乱大大增强了流体的混合,并破坏了剪切层。该剪切层在流道内分离了主体流和再循环流,因而导致了传热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空气动力学 波纹通道 场协同理论 传热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耦合热泵系统模型试验台设计 被引量:7
18
作者 余延顺 张少凡 +1 位作者 马娟 杨柳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3-617,共5页
该文基于线热源理论建立了考虑地下水渗流的土壤耦合热泵地下埋管换热系统的传热模型,并利用传热相似理论对传热模型进行了相似转换,得出与原型试验相似的无量纲准则数,结果表明模型系统的试验时间与几何尺度之平方Cl2成正比。依相似准... 该文基于线热源理论建立了考虑地下水渗流的土壤耦合热泵地下埋管换热系统的传热模型,并利用传热相似理论对传热模型进行了相似转换,得出与原型试验相似的无量纲准则数,结果表明模型系统的试验时间与几何尺度之平方Cl2成正比。依相似准则设计和建立了土壤耦合热泵系统的模型试验台,实现了以较小的人力物力和较短的时间对土壤耦合热泵系统长周期运行特性的测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埋管换热器 传热 相似理论 模型试验台 土壤耦合热泵系统 区域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传热原理的电厂阀门泄漏量计算方法 被引量:14
19
作者 袁镇福 吴骅鸣 +4 位作者 浦兴国 周洁 桑如波 李根银 张永苗 《动力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25-728,共4页
研究了通过测量阀前管道外壁面温度,应用传热原理来估算阀门泄漏的方法。通过现场试验验证,具有较好的准确度。检查计算了壁温测量误差和环境风速对泄漏量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准确度影响较小。进行环境风速测量有利于阀门泄漏量的精... 研究了通过测量阀前管道外壁面温度,应用传热原理来估算阀门泄漏的方法。通过现场试验验证,具有较好的准确度。检查计算了壁温测量误差和环境风速对泄漏量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准确度影响较小。进行环境风速测量有利于阀门泄漏量的精确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机械工程 电厂 阀门 内泄漏 计算 传热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埋管热湿传递线源模型的建立及其计算条件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玲 陈光明 黄奕沄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1-145,共5页
现有的土壤传热模型忽略了水分迁移对传热的影响,根据质量与能量守恒原理,在原有的垂直埋管土壤源热泵一维线源模型上发展了传热传湿数学模型,并对模型中土壤的各参数进行了分析,为下一步的数值模拟计算以及进一步研究土壤含水率对传热... 现有的土壤传热模型忽略了水分迁移对传热的影响,根据质量与能量守恒原理,在原有的垂直埋管土壤源热泵一维线源模型上发展了传热传湿数学模型,并对模型中土壤的各参数进行了分析,为下一步的数值模拟计算以及进一步研究土壤含水率对传热影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源热泵 热湿传递 土壤含水率 线源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