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9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erarchically Porous Polypyrrole Foams Contained Ordered Polypyrrole Nanowire Arrays for Multifunctional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hielding and Dynamic Infrared Stealth
1
作者 Yu-long Liu Ting-yu Zhu +5 位作者 Qin Wang Zi-jie Huang De-xiang Sun Jing-hui Yang Xiao-dong Qi Yong Wang 《Nano-Micro Letters》 2025年第4期399-418,共20页
As modern communication and detection technologies advance at a swift pace,multifunctional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shielding materials with active/positive infrared stealth,hydrophobicity,and electric-thermal... As modern communication and detection technologies advance at a swift pace,multifunctional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shielding materials with active/positive infrared stealth,hydrophobicity,and electric-thermal conversion ability have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Meeting the aforesaid requirements simultaneously remains a huge challenge.In this research,the melamine foam(MF)/polypyrrole(PPy)nanowire arrays(MF@PPy)were fabricated via one-step electrochemical polymerization.The hierarchical MF@PPy foam was composed of three-dimensional PPy micro-skeleton and ordered PPy nanowire arrays.Due to the upwardly grown PPy nanowire arrays,the MF@PPy foam possessed good hydrophobicity ability with a water contact angle of 142.00°and outstanding stability under various harsh environments.Meanwhile,the MF@PPy foam showed excellent thermal insulation property on account of the low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elongated ligament characteristic of PPy nanowire arrays.Furthermore,taking advantage of the high conductivity(128.2 S m^(-1)),the MF@PPy foam exhibited rapid Joule heating under 3 V,resulting in dynamic infrared stealth and thermal camouflage effects.More importantly,the MF@PPy foam exhibited remarkable EMI shielding effectiveness values of 55.77 dB and 19,928.57 dB cm^(2)g^(-1).Strong EMI shielding was put down to the hierarchically porous PPy structure,which offered outstanding impedance matching,conduction loss,and multiple attenuations.This innovative approach provides significant insigh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multifunctional EMI shielding foams by constructing PPy nanowire arrays,showing great applications in both military and civilian fie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pyrrole nanowire arrays Hierarchical foam HYDROPHOBICITY Infrared stealth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hield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nipulating d-d orbital hybridization induced by Mo-doped Co_(9)S_(8) nanorod arrays for high-efficiency water electrolysis 被引量:1
2
作者 Xue Zhou Jing Li +8 位作者 Guangyao Zhou Weiran Huang Yucan Zhang Jun Yang Huan Pang Mingyi Zhang Dongmei Sun Yawen Tang Lin Xu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592-600,I0015,共10页
Precisely refining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electrocatalysts represents a powerful approach to further optimize the electrocatalytic performance.Herein,we demonstrate an ingenious d-d orbital hybridization concept ... Precisely refining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electrocatalysts represents a powerful approach to further optimize the electrocatalytic performance.Herein,we demonstrate an ingenious d-d orbital hybridization concept to construct Mo-doped Co_(9)S_(8) nanorod arrays aligned on carbon cloth(CC)substrate(abbreviated as Mo-Co_(9)S_(8)@CC hereafter)as a high-efficiency b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st toward water electrolysis.It has experimentally and theoretically validated that the 4d-3d orbital coupling between Mo dopant and Co site can effectively optimize the H_(2)O activation energy and lower H^(*)adsorption energy barrier,thereby leading to enhanced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HER)and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activities.Thanks to the unique electronic and geometrical advantages,the optimized Mo-Co_(9)S_(8)@CC with appropriate Mo content exhibits outstanding bifunctional performance in alkaline solution,with the overpotentials of 75 and 234 mV for the delivery of a current density of 10 mA cm^(-2),small Tafel slopes of 53.8 and 39.9 mV dec~(-1)and long-term stabilities for at least 32 and 30 h for HER and OER,respectively.More impressively,a water splitting electrolylzer assembled by the self-supported Mo-Co_(9)S_(8)@CC electrode requires a low cell voltage of 1.53 V at 10 mA cm^(-2)and shows excellent stability and splendid reversibility,demonstrating a huge potential for affordable and scalable electrochemical H_(2) production.The innovational orbital hybridization strategy for electronic regulation herein provides an inspirable avenue for developing progressive electrocatalysts toward new energy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d orbital hybridization Transition metal sulfides Nanorods arrays Water electro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ovel self-alignment method for high precision silicon diffraction microlens arrays preparation and its integration with infrared focal plane arrays
3
作者 HOU Zhi-Jin CHEN Yan +2 位作者 WANG Xu-Dong WANG Jian-Lu CHU Jun-Hao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9-594,共6页
Silicon(Si)diffraction microlens arrays are usually used to integrating with infrared focal plane arrays(IRFPAs)to improve their performance.The errors of lithography are unavoidable in the process of the Si diffrac-t... Silicon(Si)diffraction microlens arrays are usually used to integrating with infrared focal plane arrays(IRFPAs)to improve their performance.The errors of lithography are unavoidable in the process of the Si diffrac-tion microlens arrays preparation in the conventional engraving method.It has a serious impact on its performance and subsequent applications.In response to the problem of errors of Si diffraction microlens arrays in the conven-tional method,a novel self-alignment method for high precision Si diffraction microlens arrays preparation is pro-posed.The accuracy of the Si diffractive microlens arrays preparation is determined by the accuracy of the first li-thography mask in the novel self-alignment method.In the subsequent etching,the etched area will be protected by the mask layer and the sacrifice layer or the protective layer.The unprotection area is carved to effectively block the non-etching areas,accurately etch the etching area required,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errors.The high precision Si diffraction microlens arrays are obtained by the novel self-alignment method and the diffraction effi-ciency could reach 92.6%.After integrating with IRFPAs,the average blackbody responsity increased by 8.3%,and the average blackbody detectivity increased by 10.3%.It indicates that the Si diffraction microlens arrays can improve the filling factor and reduce crosstalk of IRFPAs through convergence,thereby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RFPAs.The results are of grea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ir performance through opti-mizing the preparation level of micro nano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F-ALIGNMENT diffraction microlens arrays high precision INTEGRATION SI IRFP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拓扑优化的稀疏阵列天线方向图综合设计方法
4
作者 王力 王奇 +1 位作者 于大群 刘书田 《现代雷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26,共6页
文中提出了基于拓扑优化的稀疏阵列天线方向图综合设计方法,构造了基于拓扑优化的稀疏阵列天线布局优化模型以及基于梯度优化算法的优化模型的求解方法。考虑由于布局形式变化导致的阵元间互耦效应的变化,在优化方法中有效集成了参数化... 文中提出了基于拓扑优化的稀疏阵列天线方向图综合设计方法,构造了基于拓扑优化的稀疏阵列天线布局优化模型以及基于梯度优化算法的优化模型的求解方法。考虑由于布局形式变化导致的阵元间互耦效应的变化,在优化方法中有效集成了参数化矩量法以实现阵列天线辐射方向特性的解算和性能的精准设计。为了利用梯度优化算法有效求解优化问题,将各个天线单元等效为一系列等效电阻层,采用正切型材料插值模型建立虚拟电阻与设计变量之间的插值关系,保证离散拓扑变量连续化后的自动0-1分化。优化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求解低副瓣稀疏阵列天线布局优化设计问题,且在实现阵列天线副瓣电平降低的同时减少了天线单元数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扑优化 天线阵列 稀疏阵列 优化设计 矩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 V可编程约瑟夫森结阵特性与激励系统研究
5
作者 王曾敏 李红晖 +4 位作者 段梅梅 吴然 王思云 廖福剑 王磊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5,共7页
研究了10 V可编程约瑟夫森结阵的结构和低温超导特性,分析了10 V可编程结阵的激励算法和激励系统结构,提出了数字多用表的结阵超导特性扫描方法,与传统基于示波器的观测方法相比,大幅提升了结阵超导特性扫描和评估的准确性。实验结果表... 研究了10 V可编程约瑟夫森结阵的结构和低温超导特性,分析了10 V可编程结阵的激励算法和激励系统结构,提出了数字多用表的结阵超导特性扫描方法,与传统基于示波器的观测方法相比,大幅提升了结阵超导特性扫描和评估的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各子阵列的临界电流均大于4 mA,在注入微波后,各子阵列正向和负向量子电压台阶宽度均大于1.5 mA,设计和研制的10 V可编程结阵激励和超导特性扫描系统,能够较好地为10 V约瑟夫森结阵提供激励,为开展无液氦10 V量子电压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学计量 量子电压标准 10 V可编程约瑟夫森结阵 结阵激励系统 结阵超导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DRC的水下机器人平面粘附策略
6
作者 李宗刚 赵锐 +1 位作者 王超 夏广庆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1-219,共9页
考虑到水下机器人粘附在目标平台的过程中,需沿期望轨迹运动并精确调整姿态以保证粘附过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问题,设计了一种结合粘附策略的LADRC轨迹跟踪控制方法。首先,结合仿生水凝胶吸盘设计了水下粘附机器人,并建立ROV动力学和运动... 考虑到水下机器人粘附在目标平台的过程中,需沿期望轨迹运动并精确调整姿态以保证粘附过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问题,设计了一种结合粘附策略的LADRC轨迹跟踪控制方法。首先,结合仿生水凝胶吸盘设计了水下粘附机器人,并建立ROV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型。其次,提出水下机器人粘附在目标平台上的控制策略,设计LADRC控制器对ROV在纵垂面内的位姿进行精确控制。在实现精确轨迹跟踪基础上,按照ROV与目标平台之间的距离调整纵倾角的变化范围。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具有较好的鲁棒性能,能够实现对纵垂面轨迹的精确跟踪且纵倾角变化范围远小于±5°。实验结果表明:本文中使用的仿生水凝胶吸盘能够保证ROV可靠地粘附在目标平台上,所设计的控制器能够使ROV按照所设定的期望轨迹运行,且纵倾角始终保持在±5°的范围内变化,进而说明了实际作业环境中所提粘附策略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V LADRC 粘附 水凝胶 阵列式吸盘 轨迹跟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高集成可压缩电缆组件设计制造及互联阵列实施
7
作者 周三三 朱建军 +1 位作者 曹志伟 苏扬 《现代雷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61,共4页
机载雷达综合层的层间空间狭小,层内器件布局密集,实现有限空间各模块、元器件间的互联互通结构复杂,装配工艺难度高。常规的导线对接方式如分线环转接、焊锡环对接、U型搭接等的对接区域约30 mm,无法满足高集成空间内电信号的多点互联... 机载雷达综合层的层间空间狭小,层内器件布局密集,实现有限空间各模块、元器件间的互联互通结构复杂,装配工艺难度高。常规的导线对接方式如分线环转接、焊锡环对接、U型搭接等的对接区域约30 mm,无法满足高集成空间内电信号的多点互联。文中提出一种基于嵌入微型电路板的微型高集成可压缩、互联阵列的电缆组件的转接方式,创新性地将微型电路板引入电缆组件中,由微型电路板作为转接媒介实现电缆组件的多孔位转接,同时将电缆组件的导线束预成型使电连接器头部可浮动伸缩,实现了可压缩功能,通过多个电缆组件组合可实现互联阵列,解决了低矮空间内的高可靠性电信号转接与机载雷达综合层间的高密度、高集成的电缆互联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电缆组件 高集成 可压缩 微型电路板 互联阵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化RCS增强雷达反射器设计
8
作者 陈强 姚哲元 +4 位作者 张雪 郑月军 张贵生 马嘉海 付云起 《雷达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41,共6页
雷达反射器对入射雷达波具有很强的反射能力,其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RCS)较大,在雷达电子防御中具有广泛应用。但是传统雷达反射器的RCS一般受体积制约,难以小型化。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RCS增强功能的小型化雷达反射器设计... 雷达反射器对入射雷达波具有很强的反射能力,其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RCS)较大,在雷达电子防御中具有广泛应用。但是传统雷达反射器的RCS一般受体积制约,难以小型化。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RCS增强功能的小型化雷达反射器设计,能够以更小的结构尺寸实现更大的RCS。该雷达反射器基于有源Van‐Atta阵列,收发天线阵元采用宽带宽波束的磁电偶极子天线,在每个收发链路中加载高增益放大器,将入射波放大后沿入射方向反射回去。收发阵列间设计了基于损耗材料的隔离模块,减小收发互耦引起的自激。制备了最大边长为30 cm雷达反射器样机,实测获得10 GHz的最大RCS为5240 m^(2),大于边长1 m的三角形角反射器的最大RCS(4650 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反射器 Van‐Atta阵列 雷达散射截面(RCS)增强 小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数字阵列雷达搜索工作模式设计方法
9
作者 朱新国 巫书航 吴道庆 《现代雷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8,共8页
针对新一代防空雷达论证中搜索工作模式设计问题,首次从理论上系统地推导了数字阵列雷达俯仰波位编排解析式,并给出了传统设计搜索时间资源分配设计。指出在数字阵列雷达搜索工作模式设计中,单一的波束形状设计不能发挥数字阵列体制带... 针对新一代防空雷达论证中搜索工作模式设计问题,首次从理论上系统地推导了数字阵列雷达俯仰波位编排解析式,并给出了传统设计搜索时间资源分配设计。指出在数字阵列雷达搜索工作模式设计中,单一的波束形状设计不能发挥数字阵列体制带来的优势,提出了采用低角笔形、高角赋形对时间资源进行优化设计,理论推导了笔形和赋形之间的分界角以及优化后的时间资源分配过程,优化后搜索时间资源利用率将大幅提升。最后通过计算机仿真和实例应用验证了文中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对新一代防空情报雷达、目标指示雷达、制导雷达论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现役防空雷达数字化升级改造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阵列雷达 搜索工作模式 波位编排 时间资源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回波控制的阵列布局设计与优化
10
作者 杨龙 王文杰 +2 位作者 李濠君 向粤 赵旭 《兵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3-345,共13页
针对水下航行器覆盖层厘米级厚度与米级低频探测波长的尺度矛盾难题,通过超磁致伸缩换能器次级发射阵元研制及发射单元表面构型优化,基于相控阵的主动回波控制方法开展水下大试样主动回波控制效果的仿真评估。通过声学有限元模型数值仿... 针对水下航行器覆盖层厘米级厚度与米级低频探测波长的尺度矛盾难题,通过超磁致伸缩换能器次级发射阵元研制及发射单元表面构型优化,基于相控阵的主动回波控制方法开展水下大试样主动回波控制效果的仿真评估。通过声学有限元模型数值仿真与大型压力消声水罐中的试验数据对比,验证空间声场中3个位置的声压级与声压云图,并研究不同阵列布局在300~2000 Hz的低频带范围内6个频率点的声场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频率越高,形成的平面声场一致性越差;以方盘为阵元的阵列形成的平面声场一致性优于圆盘阵列;最优阵列布局可在10 m后形成较好的平面声场,配合发射单元的最优构型进一步改善主动回波控制下的声场均匀程度,以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回波控制 主动发射单元 阵列布局优化 相控阵 声场一致性 低频大宽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控阵列扬声器实验系统设计与研究
11
作者 温怀疆 罗明从 《应用声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4-215,共12页
为实现对一定频率范围声波的指向性进行定量控制,研究这些声波的受控特性,借鉴天线相控阵原理,提出了相控阵列扬声器实验系统的设计思路:该相控阵列扬声器实验系统包含6个大小不等的线阵列以及分频移相处理电路等,每个线阵列有7个阵元... 为实现对一定频率范围声波的指向性进行定量控制,研究这些声波的受控特性,借鉴天线相控阵原理,提出了相控阵列扬声器实验系统的设计思路:该相控阵列扬声器实验系统包含6个大小不等的线阵列以及分频移相处理电路等,每个线阵列有7个阵元。分频电路通过数字信号处理技术(DSP)芯片AUDU1667将频率为200 Hz-12:8 kHz的6个倍频程音域进行6×4路的1/4倍频程分频,移相电路进行7路等相位差的移相处理,最后将同一倍频程内(如200-400 Hz)的4个相邻1/4倍频程分频通道中相位相同的信号合并,形成7路混合输出信号,经放大后驱动本阵列的7个阵元,按倍频程信号不同分别驱动相应线阵列组还音。6个线阵列同时工作可实现声音在空间中某一区域内的定向传播。在实践方面,对DSP分频、移相电路和阵列声学等进行了大量仿真与实验测试,实测数据结果显示设计方案基本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阵列 指向性 移相 声压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子范数的阵元故障MIMO雷达差分共阵角度估计方法
12
作者 陈金立 张金璨 +2 位作者 姚昌华 涂刚毅 李家强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301,共9页
双基地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雷达阵元故障会导致三阶观测张量中出现缺失切片数据,严重影响目标角度估计性能。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原子范数的阵元故障MIMO雷达差分共阵角度估计方法。首先,对MIMO雷达三阶... 双基地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雷达阵元故障会导致三阶观测张量中出现缺失切片数据,严重影响目标角度估计性能。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原子范数的阵元故障MIMO雷达差分共阵角度估计方法。首先,对MIMO雷达三阶观测张量进行PARAFAC分解得到收发阵列的不完整因子矩阵;然后,利用收发阵列的因子矩阵分别获得发射和接收差分共阵的导向矩阵,并利用差分共阵的冗余度对故障阵元缺失数据进行填充,从而得到等效虚拟收发阵列的虚拟因子矩阵;最后,为了填补等效虚拟阵列中的空洞,分别对等效虚拟收发阵列的虚拟因子矩阵建立原子范数约束下的低秩矩阵重构模型,并将其表述为半正定规划(Semi-definite Programming, SDP)问题,利用交替方向乘子法(Alternating Direction Method of Multipliers, ADMM)求解该矩阵重构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有效重构出不完整因子矩阵中的缺失数据,从而改善MIMO雷达阵元故障下的角度估计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基地MIMO雷达 阵元故障 差分共阵 原子范数 角度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伏阵列故障在线诊断技术的研究
13
作者 邓云 《科学技术创新》 2025年第2期60-63,共4页
针对光伏阵列裂纹、热斑、开路、短路等故障,人工巡检方式存在检查效率低、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光伏组件故障在线检测及诊断方法,通过提取光伏组件故障特征参数,建立故障类型与故障原因映射关系网,并反映在神经网络的结构、连... 针对光伏阵列裂纹、热斑、开路、短路等故障,人工巡检方式存在检查效率低、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光伏组件故障在线检测及诊断方法,通过提取光伏组件故障特征参数,建立故障类型与故障原因映射关系网,并反映在神经网络的结构、连接权值和阈值之中,将故障数据录入到经过训练的神经网络模型中,进而实现光伏组件的故障监测及诊断。本文对提高光伏发电运维效率,以及降低运维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阵列 故障诊断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阵列雷达时空多维域编码抗主瓣转发式欺骗干扰方法
14
作者 兰岚 张翔 +1 位作者 许京伟 廖桂生 《雷达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9-455,共17页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雷达面临的电磁环境日益复杂。当存在主瓣有源欺骗干扰时,传统相控阵雷达自适应波束形成抗干扰失效,主瓣干扰抑制已成为雷达领域亟待解决的共性难题。该文针对来自主瓣的自卫式转发干扰,提出了一种时空多维域编...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雷达面临的电磁环境日益复杂。当存在主瓣有源欺骗干扰时,传统相控阵雷达自适应波束形成抗干扰失效,主瓣干扰抑制已成为雷达领域亟待解决的共性难题。该文针对来自主瓣的自卫式转发干扰,提出了一种时空多维域编码抗主瓣欺骗式干扰方法。首先,设计发射通道-脉冲-子脉冲编码,在接收端采用多普勒分多址方法实现了发射信号分离。针对目标高速运动导致的分离错位现象,提出一种基于波束形成能量差的移位数估计方法。随后,利用目标与干扰的延时相位差,设计收发联合的双重编码相位补偿方法,在发射空间频率域实现对真实目标、跨脉冲转发干扰、脉内转发干扰的区分,并且通过构建联合发射-接收权矢量,对主瓣欺骗式干扰进行空域滤波抑制。针对实际中波达角度(DOA)误差造成的抗干扰性能下降问题,构建了以最大化输出信干噪比(SINR)为目标函数的约束优化问题,基于交替迭代算法对接收权矢量,发射编码系数、接收编码系数分别进行优化。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相比于其他雷达体制在抗主瓣欺骗干扰方面的有效性,其中相比于传统MIMO雷达,所提阵列时空多维域编码技术在4个主瓣干扰存在的情况下SINR可提升34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列雷达 主瓣欺骗干扰抑制 时空多维域编码 DOA误差 收发联合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地层阵列感应测井响应特征
15
作者 郭洪波 郭云龙 +1 位作者 周磊 曹富华 《测井技术》 2025年第1期17-30,共14页
裂缝性地层裂缝尺度各异、测井响应正演难度大、量化裂缝参数困难且表征难度大。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Formation Micro Scanner Image,FMI)测井和双侧向测井是识别和评价裂缝性地层的重要手段,但阵列感应测井裂缝响应模拟难度大且响应... 裂缝性地层裂缝尺度各异、测井响应正演难度大、量化裂缝参数困难且表征难度大。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Formation Micro Scanner Image,FMI)测井和双侧向测井是识别和评价裂缝性地层的重要手段,但阵列感应测井裂缝响应模拟难度大且响应特征尚不明确。系统开展了裂缝性地层阵列感应测井响应特征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简化模型快速正演方法。首先,将三维严格正演模型等效为一维偶极子发射与点接收的层状模型,分别建立单一裂缝、多条裂缝和等间距平行板状缝这3种模型;其次,借助简化模型快速正演方法实现了裂缝性地层的子阵列及合成信号响应;最后,对比了不同裂缝模型响应特征,进而对比阵列感应测井对裂缝性地层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在单一低阻裂缝情况下,裂缝倾角越小、基岩与裂缝电阻率的对比度及裂缝张开度越大,响应幅值越大且变化越明显;阵列感应测井对高阻裂缝响应不敏感;具有多条裂缝时,裂缝数量会影响浅探测曲线,裂缝较近时合成曲线无法分辨裂缝数量。这些响应规律为识别裂缝性储层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阵列感应测井 模型简化 响应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压缩激光条纹图像的FPGA实现
16
作者 何继爱 石麟泰 辛家乐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34,共7页
激光测量技术普遍应用于工业焊接、质量控制等领域中。针对激光条纹图像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所面临的存储空间受限和传输速度缓慢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的图像无损压缩系统。首先,... 激光测量技术普遍应用于工业焊接、质量控制等领域中。针对激光条纹图像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所面临的存储空间受限和传输速度缓慢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的图像无损压缩系统。首先,利用Hampel滤波滤除图像噪声,通过灰度统计的方法实现条纹识别。然后,结合高斯加权窗口技术改进JPEG-LS(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Lossless)算法,提高像素估计的准确度。最后,在Artix-7系列FPGA平台上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平均压缩率为25%,系统成本降为原来40%的基础上实现232 Mpixles/s的压缩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激光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图像压缩 JPEG-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数字阵列雷达相位一致性工程测定方法
17
作者 王楠 王华林 +1 位作者 周彦铭 杨长山 《无线互联科技》 2025年第5期11-14,共4页
在数字阵列雷达固有相位的工程测定过程中,信号源与雷达阵列之间的位置关系通常存在一定的误差。这种误差可能会导致雷达固有相位测量结果的不准确,从而影响雷达系统的整体性能和数据处理效果。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文章将位置误差因素引... 在数字阵列雷达固有相位的工程测定过程中,信号源与雷达阵列之间的位置关系通常存在一定的误差。这种误差可能会导致雷达固有相位测量结果的不准确,从而影响雷达系统的整体性能和数据处理效果。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文章将位置误差因素引入测量模型,提出了一种适应位置误差的相位一致性测定方法。该方法结合了信号处理和误差补偿技术,能够有效地修正因位置偏差导致的相位测定错误。通过理论推导和实测验证,文章证明了该方法在复杂环境下的适用性与有效性。实测结果显示,应用该方法后,雷达固有相位的测量精度显著提高,从而为数字阵列雷达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提供了重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阵列雷达 固有相位 工程测定 相位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矩阵扰动法和传感器优化配置的光伏阵列故障定位方法
18
作者 陈伟 丁聪 +1 位作者 裴婷婷 张馨尹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1-653,共13页
针对现有光伏阵列故障定位方法难以同时考虑组件的定位精度与成本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信息熵原理的传感器优化配置法和矩阵扰动法的光伏阵列故障定位方法。首先根据光伏系统在不同故障状态下的特征数值,通过基于信息熵的传感器配置方法... 针对现有光伏阵列故障定位方法难以同时考虑组件的定位精度与成本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信息熵原理的传感器优化配置法和矩阵扰动法的光伏阵列故障定位方法。首先根据光伏系统在不同故障状态下的特征数值,通过基于信息熵的传感器配置方法布置传感器并获取光伏阵列侧的输出值;然后构建响应矩阵并将矩阵的迹与谱半径作为故障特征,以响应矩阵的迹与谱半径随光伏阵列输出值在不同故障状态下的对应关系准确定位故障的位置;最后通过实验和仿真对提出的传感器配置和矩阵扰动法进行验证,实验与仿真结果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系统 故障定位 传感器 最小二乘拟合 矩阵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测声学成像原理与技术综述
19
作者 张楠 许才彬 邓明晰 《应用声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5,共23页
声学成像是现代检测领域当中的一门常用的技术。它利用超声波强大的穿透能力获取反映被测区域内部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声学信息,能够提供直观的结构二维或三维图像,从而为医学诊断、工业无损检测和水下探测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该... 声学成像是现代检测领域当中的一门常用的技术。它利用超声波强大的穿透能力获取反映被测区域内部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声学信息,能够提供直观的结构二维或三维图像,从而为医学诊断、工业无损检测和水下探测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该文从成像结果的维度出发,通过将现有的检测声学成像方法划分二维厚度截面成像、二维水平截面成像和三维成像三种类型,对包含扫描成像、相控阵成像、合成孔径聚焦成像和超声层析成像在内的各方法的原理和技术特点进行了综述,阐述了这些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并归纳了其优缺点。最后综合分析了影响这些方法准确性、实时性和经济性的主要因素,并给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测 声学成像 扫描成像 相控阵 超声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用于高性能FPGA的多功能I/O电路
20
作者 罗旸 刘波 +3 位作者 曹正州 谢达 张艳飞 单悦尔 《半导体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5-272,共8页
为了满足等效系统门数为亿门级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高速率、多功能数据传输需求,设计了一种用于高性能FPGA的多功能输入输出(I/O)电路,工作电压为0.95 V,单个I/O电路的最高数据传输速率为2 Gbit/s。通过在输入逻辑电路中设计同一... 为了满足等效系统门数为亿门级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高速率、多功能数据传输需求,设计了一种用于高性能FPGA的多功能输入输出(I/O)电路,工作电压为0.95 V,单个I/O电路的最高数据传输速率为2 Gbit/s。通过在输入逻辑电路中设计同一边沿流水技术的双倍数据速率(DDR)电路,可以使数据不仅能在相同的时钟沿输出,而且能在同一个时钟周期输出。通过分级采样结合时钟分频和偏移技术,仅需4个时钟周期即可完成8∶1数据的转换。另外,该I/O电路还可以对数据输入输出的延时进行调节,采用粗调和细调相结合的方式,共提供512个延时抽头,并且延时的分辨率达到4 ps。仿真和实测结果表明,该多功能I/O电路能为高性能FPGA提供灵活、多协议的高速数据传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 输入输出(I/O)电路 多电平标准 双倍数据速率(DDR) 串并转换器(SerD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