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4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sign and micro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nano-SiO_2 strengthened composite coatings towards remanufacturing
1
作者 王红美 刘存龙 +1 位作者 史佩京 徐滨士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5年第S2期190-194,共5页
Nano-SiO2 particles strengthened Ni-based composite coating was designed and prepared on steel substrate. The structures and nanoparticle content of the nano-SiO2/Ni composite coating were determined by SEM, EDS and T... Nano-SiO2 particles strengthened Ni-based composite coating was designed and prepared on steel substrate. The structures and nanoparticle content of the nano-SiO2/Ni composite coating were determined by SEM, EDS and TEM; and the micro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re tested by nano-indentation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 that 56% of particles in the solution are dispersed in size of less than 100nm, the content of nanoparticles co-deposited in the coating doubles and structure of the coating is more compact and uniform than that of Ni coating. Nano-SiO2/Ni coating exhibits excellent micro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the nanohardness and elastic modulus are 7.81GPa and 198GPa, respectively, which are attributed to finer crystal strengthening, dispersion strengthening and high-density dislocation strengthening of nano-SiO2 particles to the composite coat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ANUFACTURING nano-composite coating nano-indentation micro MECHANICAL proper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ropwise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on surfaces micro/nano structured by a two-step electrodeposition process 被引量:4
2
作者 Hamid Reza TALESH BAHRAMI Alireza AZIZI Hamid SAFFAR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065-1076,共12页
Condensation is an important regime of heat transfer which has wide applications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such as power plants,heating,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and refrigeration.Condensation occurs in two diffe... Condensation is an important regime of heat transfer which has wide applications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such as power plants,heating,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and refrigeration.Condensation occurs in two different modes including filmwise (FWC) and dropwise (DWC) condensation.DWC occurring on hydrophobic and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has a much higher heat transfer capacity than FWC.Therefore,wide investigations have been done to produce DWC in recent years.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have micro/nano structures with low surface energy.In this study,a two-step electrodeposition process is used to produce micro/nano structures on copper specimens.The surface energy of specimens is reduced by a self-assembled monolayer using ethanol and 1-octadecanethiol solu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n optimum condition for electrodeposition parameters.For example,a surface prepared by 2000 s step time has 5 times greater heat transfer than FWC while a surface with 4000 s step time has nearly the same heat transfer as FWC.The surfaces of the fabricated specimens are examined using XRD and SEM analyses.The SEM analyses of the surfaces show that there are some micro-structures on the surfaces and the surface porosities are reduced by increasing the second step electrodeposition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opwise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ELECTRODEPOSITION micro/nano structure POROS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struction and Properties of Structure-and Size-controlled Micro/Nano-energetic Materials 被引量:20
3
作者 HUANG Bing CAO Minhua +2 位作者 NIE Fude HUANG Hui HU Changwen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13年第2期75-103,共29页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f structure- and size-controlled micro/nano-energetic materials is reviewed, which properties are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ir corresponding bulk materials. The development...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f structure- and size-controlled micro/nano-energetic materials is reviewed, which properties are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ir corresponding bulk material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for achieving zero-dimensional (0D), one-dimensional (1D), two-dimensional (2D), and three-dimensional (3D) micro/nanostructures from energetic molecules is introduced. Also, an overview of the unique properties induced by micro/nanostructures and size effects is provided. Special emphasis is focused on the size-dependent propertie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conventional micro-sized energetic materials, such as thermal decomposition, sensitivity, combustion and detonation, and compaction behaviors. A conclusion and our view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icro/nano-energetic materials and devices are giv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plied chemistry structurE SIZE micro/nano-energetic materials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PROPER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PU/Nano-ZnO复合改性沥青的性能研究及微观机制 被引量:2
4
作者 田小革 李光耀 +4 位作者 陈功 姚世林 黄雪梅 王俊杰 陆劲州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98-107,共10页
为促进聚合物/纳米改性沥青在耐久性路面中的应用,在实验室将不同掺量的聚氨酯及纳米氧化锌添加到A-70#基质沥青中制备了复合改性沥青。采用传统物理性能试验、动态剪切流变试验(DSR)、弯曲梁流变试验(BBR)研究了其物理性能与流变特性,... 为促进聚合物/纳米改性沥青在耐久性路面中的应用,在实验室将不同掺量的聚氨酯及纳米氧化锌添加到A-70#基质沥青中制备了复合改性沥青。采用传统物理性能试验、动态剪切流变试验(DSR)、弯曲梁流变试验(BBR)研究了其物理性能与流变特性,基于响应面法的优化设计来明确两种改性剂的最佳掺量。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试验(FTIR)对其微观改性机理进行探讨。采用高压紫外汞灯环境箱对改性沥青进行不同时间的紫外老化,分析其抗紫外老化能力,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老化性能测试指标的显著性。结果表明:聚氨酯与纳米氧化锌的共同作用提高了基质沥青的高温稳定性及低温抗裂性,两种改性剂的最佳掺量分别为5%、3%。根据FTIR结果,复合改性沥青的改性过程既存在物理共混,又有化学加成反应。聚氨酯及纳米氧化锌的加入在基质沥青紫外老化过程中能够抑制羰基、亚砜基等极性基团的生成,复数剪切模量、羰基指数、劲度模量及亚砜基指数对沥青紫外老化性能的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纳米氧化锌 复合改性沥青 宏观性能 微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bimetallic NiMo-and NiW-ZSM-5/MCM-41 composites for production of liquid biofuels
5
作者 Maliwan Subsadsana Pitsanuphong Kham-or +2 位作者 Pakpoom Sangdara Pirom Suwannasom Chalerm Ruangviriyachai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05-816,共12页
This work presents a synthesis of bimetallic NiMo and NiW modified ZSM-5/MCM-41 composites and their heterogeneous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crude palm oil( CPO) to biofuels. The ZSM-5/MCM-41 composites were synthesized... This work presents a synthesis of bimetallic NiMo and NiW modified ZSM-5/MCM-41 composites and their heterogeneous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crude palm oil( CPO) to biofuels. The ZSM-5/MCM-41 composites were synthesized through a self-assembly of 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 CTAB) surfactant with silica-alumina from ZSM-5 zeolite,prepared from natural kaolin by the hydrothermal technique. Subsequently,the synthesized composites were deposited with bimetallic NiMo and NiW by impregnation method. The obtained catalysts presented a micro-mesoporous structure,confirmed by XRD,SEM,TEM,EDX,NH_3-TPD,XRF and N_2 adsorption-desorption measurements. The results of CPO conversion demonstrate that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 synthesized catalysts decreases in the series of NiMo-ZSM-5/MCM-41 > NiW-ZSM-5/MCM-41 > Ni-ZSM-5/MCM-41 > Mo-ZSM-5/MCM-41 > W-ZSM-5/MCM-41 > NiMo-ZSM-5 > NiW-ZSM-5 > ZSM-5/MCM-41 > ZSM-5 > MCM-41. It was found that the bimetallic NiMo-and NiW-ZSM-5/MCM-41 catalysts give higher yields of liquid hydrocarbons than other catalysts at a given conversion. Types of hydrocarbon in liquid products,identified by simulated distillation gas chromatography-flame ionization detector( SimDis GC-FID),are gasoline( 150-200 ℃; C5-12),kerosene( 250-300 ℃; C5-20) and diesel( 350 ℃; C7-20).Moreover,the conversion of CPO to biofuel products using the NiMo-and NiW-ZSM-5/MCM-41 catalysts offer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 at 95% confidence level,evaluated by SPSS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f-assembly of surfactant ZSM-5/MCM-41 composite micro-mesoporous structure HYDROCRACKING process LIQUID biofue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升机特定结构先进陶瓷材料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
6
作者 谌广昌 段小明 +12 位作者 朱金荣 龚情 蔡德龙 李宇航 杨东雷 陈彪 李新民 邓旭东 余瑾 刘博雅 何培刚 贾德昌 周玉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5-244,共20页
为进一步拓展先进陶瓷材料在直升机结构领域的应用,本文对国内外直升机结构用先进陶瓷材料进行了审视和回顾,重点关注直升机能量冲击防护部位、能量转换部件及腐蚀防护区域等特定结构部位用各类先进陶瓷材料,对比分析国内外先进陶瓷材... 为进一步拓展先进陶瓷材料在直升机结构领域的应用,本文对国内外直升机结构用先进陶瓷材料进行了审视和回顾,重点关注直升机能量冲击防护部位、能量转换部件及腐蚀防护区域等特定结构部位用各类先进陶瓷材料,对比分析国内外先进陶瓷材料在直升机上述特定结构部位的应用差距,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高速动态冲击能量防护部位应发展反应烧结曲面一体化成型的非透明装甲陶瓷材料和多晶透明装甲陶瓷材料,低能量冲击防护部位应发展与环氧树脂基基材兼容的金属陶瓷复合涂层,热能冲击防护部位应发展陶瓷基/树脂基混杂复合材料(Hybrid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Polymer Matrix Composite, HCMC-PMC),机械能与电能转换部件应发展以高性能微型压电陶瓷薄膜功能器件及柔性混合电子结构复合材料为代表的多功能复合材料,电磁能与热能转换部件应发展与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兼容的纤维增强吸波陶瓷基复合材料,腐蚀防护区域应发展高性能耐磨腐蚀防护用溶胶-凝胶涂层。同时,应大力构建直升机装备高速动态能量冲击防护机理及防护材料抗弹击性能优化机制,并发展垂直起降飞行器多功能复合材料数字试验验证技术,以显著缩短先进陶瓷材料的研发及装机应用周期并降低验证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升机 特定结构 先进陶瓷 微型压电陶瓷 多功能复合材料 数字化试验验证技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飞秒激光在熔融石英雕塑中加工结构色
7
作者 陈靖 周鸿溦 +1 位作者 宋云鹏 程亚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5-311,共7页
颜色是艺术家们创作时的重要艺术语言。长久以来艺术家们通过颜料在艺术品表面展示出创作的颜色。结构色是颜色显示的另一种技术方案,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文中在熔融石英材料内部,利用飞秒激光加工出高精度的周期光栅,基于光栅衍... 颜色是艺术家们创作时的重要艺术语言。长久以来艺术家们通过颜料在艺术品表面展示出创作的颜色。结构色是颜色显示的另一种技术方案,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文中在熔融石英材料内部,利用飞秒激光加工出高精度的周期光栅,基于光栅衍射效应,实现了在某观察角度上的结构色呈现;在此基础上,展示了该结构色在雕塑领域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飞秒激光加工技术不仅可以对透明石英材料表面进行3D打印雕刻,制作出雕塑;还可以在材料内部进行彩色三维结构加工,为雕塑艺术的内在表达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 熔融石英材料 三维微纳加工 光栅衍射 结构色 雕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合金表面氟硅烷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超疏水耐蚀涂层的制备和表征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恒阳 张蕾 +2 位作者 史洪微 宋影伟 韩恩厚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212,共11页
目的制备得到具有超疏水特性的聚氨酯涂层。方法以羟基丙烯酸树脂1198、固化剂N75-脂肪族聚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缩二脲)、1H,1H,2H,2H-全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PFOTES)和二氧化硅(SiO_(2))纳米颗粒为材料,采用简单的喷涂技术制备... 目的制备得到具有超疏水特性的聚氨酯涂层。方法以羟基丙烯酸树脂1198、固化剂N75-脂肪族聚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缩二脲)、1H,1H,2H,2H-全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PFOTES)和二氧化硅(SiO_(2))纳米颗粒为材料,采用简单的喷涂技术制备了一种耐用的铝合金表面超疏水涂层。首先制备了用于构筑超疏水涂层微纳结构的低表面能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iO_(2)-PFOTES)。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和表面分析手段对其微观结构和化学成分进行表征。将SiO_(2)-PFOTES分散后加入1198树脂中,再加入N75固化剂获得铝合金表面超疏水涂层。采用接触角测量仪对材料表面润湿性进行测试。同时,对SiO_(2)-PFOTES/聚氨酯(PU)涂层进行紫外线老化、盐雾试验测试。结果当SiO_(2)-PFOTES与PU质量比为1∶4时,所制备的超疏水涂层的水接触角为154°,滑动角小于5°。SiO_(2)-PFOTES微纳结构层可在复合涂层表面形成明显的乳突状微纳结构,从而使涂层实现超疏水特性。此外,该涂层可有效排斥复杂混合物或有机液体,如牛奶、菜籽油和染料等。经过紫外线老化、盐雾试验,20 d后涂层仍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超疏水性。结论以PFOTES为改性剂,以SiO_(2)纳米颗粒为填料构筑粗糙表面,在铝合金表面成功制备了具有稳定性的耐蚀超疏水复合涂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硅烷改性 二氧化硅 超疏水 微纳结构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刻蚀处理的池沸腾传热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菊萍 匡纯纯 刘妮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0-188,共9页
为探究刻蚀处理铜板表面对池沸腾传热性能的改善效果,搭建了可视化实验平台,制备不同刻蚀浓度和刻蚀时间处理的表面,采用去离子水为工质,进行饱和池沸腾实验.结果表明,氨水刻蚀浓度越大,表面的换热性能越强,氨水刻蚀时间越长,表面换热... 为探究刻蚀处理铜板表面对池沸腾传热性能的改善效果,搭建了可视化实验平台,制备不同刻蚀浓度和刻蚀时间处理的表面,采用去离子水为工质,进行饱和池沸腾实验.结果表明,氨水刻蚀浓度越大,表面的换热性能越强,氨水刻蚀时间越长,表面换热性能越强.热流密度为43.2 W/cm^(2)时,0.05 mol/L氨水刻蚀4 h表面、0.05 mol/L氨水刻蚀5 h表面、0.05 mol/L氨水刻蚀8 h表面、0.03 mol/L氨水刻蚀4 h表面、0.05 mol/L氨水刻蚀4 h表面和0.10 mol/L氨水刻蚀4 h表面上的换热系数分别提高了46%、92%、105%、36%、45%、78%.此外,对其表面进行表征,结果说明了其优异的沸腾性能.刻蚀处理增强了表面粗糙度,有效面积,从而促进液体的补充,能够在较小的过热度下达到更高的临界热流密度.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刻蚀表面具有更多的成核位点,更小的气泡离开直径和离开频率.这些结果显示出刻蚀表面强化池沸腾换热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沸腾 刻蚀 传热性能 气泡动力学 微纳结构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no-diamond/Ni复合电刷镀层的组织形貌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赵盟月 李颖 +3 位作者 位星 邹文俊 董企铭 王小品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3-66,共4页
以45#钢为基体,制备了普通镍镀层和nano-diamond/Ni复合刷镀层,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金相显微镜等设备对比研究了两种镀层的组织形貌。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与普通镍镀层相比,nano-diamond/Ni复合刷镀层的... 以45#钢为基体,制备了普通镍镀层和nano-diamond/Ni复合刷镀层,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金相显微镜等设备对比研究了两种镀层的组织形貌。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与普通镍镀层相比,nano-diamond/Ni复合刷镀层的表面更加平整、致密,组织更加细化;nano-dia-mond/Ni复合刷镀层表面呈典型的"菜花头"形状,弥散分布的纳米金刚石被镍包裹。能谱仪分析结果表明,nano-diamond/Ni复合刷镀层中纳米颗粒特征元素C的质量分数为7.37%。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纳米金刚石加入量的增加,镀层表面晶粒尺寸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金刚石 复合电刷镀 组织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超疏水表面耐久性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姚思雨 朵永超 +3 位作者 牛家嵘 钱晓明 金欣 王闻宇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66,72,共6页
超疏水材料因具有非凡的润湿特性而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目前制备的大部分超疏水表面耐久性较差,因而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从超疏水机理出发,介绍了超疏水表面的失效机理,综述了近年来提高超疏水表面耐久性的方法,包括在材料表面构建... 超疏水材料因具有非凡的润湿特性而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目前制备的大部分超疏水表面耐久性较差,因而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从超疏水机理出发,介绍了超疏水表面的失效机理,综述了近年来提高超疏水表面耐久性的方法,包括在材料表面构建多级的微纳米粗糙结构、加入粘合剂、制备一体化结构或者自修复性能的超疏水表面。最后总结了超疏水表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 耐久性 微纳米结构 粘合剂 自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闪烁体微纳结构及制备技术研究综述
12
作者 王玉洁 吴国新 +2 位作者 黄骥 王坤 张国龙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闪烁体广泛应用于核医学成像、工业无损检测、高能物理放射性测量等众多领域,极大推动了基础科学、医疗科学和工业技术等领域的科技进步与创新。随着应用需求的不断提高,对闪烁体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更高的光输出产额。将闪烁体... 闪烁体广泛应用于核医学成像、工业无损检测、高能物理放射性测量等众多领域,极大推动了基础科学、医疗科学和工业技术等领域的科技进步与创新。随着应用需求的不断提高,对闪烁体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更高的光输出产额。将闪烁体与微纳光子学技术研究相结合,通过在闪烁体表面制备微纳结构,利用其对电磁波的调控作用改变光子出射的临界角,能够有效解决因全内反射效应导致闪烁体光输出产额低的技术难题,以实现在更小的剂量下实现相同的辐射效果。本文通过阐述近年来闪烁体微纳结构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全面综述微纳结构调控闪烁体光输出增强的作用机理,归纳总结现有微纳结构制备技术方法,分析不同类型微纳结构对闪烁体光输出产额的影响,并根据闪烁体微纳结构的尺寸对制备技术进行归纳总结,论述了各类型闪烁体微纳结构制备技术的研究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烁体 光输出产额 微纳结构 全内反射 制备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E-g-MA对nano-CaCO_3/PA66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成园 周松 +4 位作者 刘志鹏 李治民 游宇 邱海燕 代加林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47,共5页
通过双螺杆熔融共混法制备了纳米碳酸钙/马来酸酐接枝乙烯-辛烯共聚物/尼龙66(nano-CaCO3/POE-g-MA/PA66)三元复合材料,采用SEM、DSC和XRD等手段表征了材料的形貌和结构,研究了弹性体POE-g-MA的含量和物料共混顺序对nano-CaCO3/PA66(20/... 通过双螺杆熔融共混法制备了纳米碳酸钙/马来酸酐接枝乙烯-辛烯共聚物/尼龙66(nano-CaCO3/POE-g-MA/PA66)三元复合材料,采用SEM、DSC和XRD等手段表征了材料的形貌和结构,研究了弹性体POE-g-MA的含量和物料共混顺序对nano-CaCO3/PA66(20/80)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加工性能和复合材料形貌的影响。研究表明,POE-g-MA与尼龙基体具有较好的相容性,能细微地分散在复合材料中。POE-g-MA能促进复合材料中PA66的结晶,有效改善nano-CaCO3/PA66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断裂伸长率和加工性能。与一步同时共混法相比较,nano-CaCO3先与PA66共混后再与POE-g-MA共混的二步共混法,更有利于提高nano-CaCO3的分散程度和nano-CaCO3/POE-g-MA/PA66(20/10/70)三元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酸酐接枝乙烯-辛烯弹性体 纳米碳酸钙/尼龙66复合材料 结构和性能 共混顺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应变速率对微纳结构贝氏体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陈海龙 周雯 +2 位作者 张绍龙 胡锋 吴开明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8-149,共12页
目的通过对高应变速率和准静态速率下微纳结构贝氏体钢的组织与力学性能进行研究,探明高应变速率下微纳结构贝氏体钢的强塑性机理,为推广微纳结构贝氏体钢等先进高强钢在高应变率工况下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方法对微纳结构贝氏体... 目的通过对高应变速率和准静态速率下微纳结构贝氏体钢的组织与力学性能进行研究,探明高应变速率下微纳结构贝氏体钢的强塑性机理,为推广微纳结构贝氏体钢等先进高强钢在高应变率工况下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方法对微纳结构贝氏体钢进行准静态和高应变速率拉伸试验,利用扫描电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及透射电镜(TEM)等试验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表征。结果相较于准静态拉伸,试验钢在高应变速率拉伸条件下的延伸率大幅度提高,从6.7%提升至12.7%,但抗拉强度从1665 MPa降低到1553 MPa,屈服强度由1088 MPa降低至1070 MPa。高应变速率拉伸时,在真应变小于0.04阶段,绝热升温效应使断口附近组织软化程度加深,断口附近应力松弛,更有利于韧窝的形核和长大;当真应变超过0.04后,TRIP效应处于主导位置,更多的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试验钢在2种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塑性提高。高应变速率下的位错密度低于准静态拉伸的位错密度,这是由于在高应变速率拉伸过程中,贝氏体基体塑性变形程度较大,减少了与形变诱导马氏体之间的变形不相容,不需要产生额外的位错。结论高应变速率拉伸后,微纳结构贝氏体钢中残余奥氏体含量大幅减小,贝氏体板条发生较大塑性变形,使强塑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结构贝氏体钢 拉伸变形 应变速率 残余奥氏体 相变诱发塑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复合改性对真空沿面闪络的双重抑制
15
作者 霍艳坤 刘文元 +3 位作者 何亚姣 王红洁 柯昌凤 程军 《强激光与粒子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9-105,共7页
为提升绝缘材料真空沿面耐压,提出了一种由微槽与分子自组装膜结合的复合结构,并采用激光微刻蚀、超声清洗、分子自组装等方法,在氧化铝真空绝缘子表面制备了该表面复合结构。作为对比,同时制备了仅有微槽或分子自组装膜的绝缘子。二次... 为提升绝缘材料真空沿面耐压,提出了一种由微槽与分子自组装膜结合的复合结构,并采用激光微刻蚀、超声清洗、分子自组装等方法,在氧化铝真空绝缘子表面制备了该表面复合结构。作为对比,同时制备了仅有微槽或分子自组装膜的绝缘子。二次电子发射系数测试结果表明,表面微槽结构和表面分子自组装膜都可以降低绝缘子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而他们相结合形成的复合结构能够进一步降低绝缘子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相应地,闪络电压测试结果表明表面微槽结构和表面分子自组装膜都可以提升绝缘子的真空沿面闪络电压,而两者相结合形成的复合结构能够进一步提升闪络电压。该结果证明了复合结构中分子自组装膜和微槽能够对真空沿面闪络的发展进行双重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面闪络 氧化铝陶瓷 分子自组装 表面微槽 复合表面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乳酸和纳米纤维素的微纳复合膜微包装的保鲜机理研究
16
作者 黎海凌 彭国兴 +2 位作者 郭艳平 高艳飞 高志强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5-41,共7页
目的开发和评估一种基于聚乳酸(PLA)和纳米纤维素(NFC)的微纳复合膜包装材料,以提高果蔬保鲜效果,并减小对环境的影响。方法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替代果蔬进行定量化测试,通过改变NFC(质量分数为0.5%)与不同浓度、粒径PLA... 目的开发和评估一种基于聚乳酸(PLA)和纳米纤维素(NFC)的微纳复合膜包装材料,以提高果蔬保鲜效果,并减小对环境的影响。方法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替代果蔬进行定量化测试,通过改变NFC(质量分数为0.5%)与不同浓度、粒径PLA微粒的混合液喷涂次数,研究它对PET薄膜氧气透过率、水蒸气透过率和辐射散热效果的影响。结果NFC(质量分数为0.5%)喷涂5次时,复合膜的氧气和水蒸气透过率最低;纤维素中加入适中浓度和粒径(如30μm)的PLA微粒能够增强氧气阻隔性能,降低PET薄膜的水蒸气透过率;5次喷涂为平衡点,过多喷涂,其阻湿性能反而下降;NFC和PLA微粒的添加使得PET薄膜具有一定的辐射散热效果。结论适当的NFC和PLA微粒浓度、粒径,以及喷涂次数可显著提高复合膜的性能,该微纳复合膜通过提升纤维素膜均匀性增强阻氧、阻湿性能,具有潜在的辐射降温作用,为果蔬保鲜微包装材料的开发提供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纳米纤维素 微纳复合膜 微包装 氧气透过率 水蒸气透过率 辐射散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技术的多能场复合制造的分子动力学仿真综述
17
作者 刘豪 谢万达 +3 位作者 丁烨 陈珂 于子翔 杨立军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64-77,共14页
激光技术在航空航天制造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激光单独作用于加工过程外,还有多种基于激光技术的多能场复合制造方法。然而,这些复合制造方法的内在机理仍有待深入探索。分子动力学(MD)方法作为一个强大的工具,被用于探寻多能场... 激光技术在航空航天制造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激光单独作用于加工过程外,还有多种基于激光技术的多能场复合制造方法。然而,这些复合制造方法的内在机理仍有待深入探索。分子动力学(MD)方法作为一个强大的工具,被用于探寻多能场之间的耦合机制,优化复合制造方法的加工参数并探索其他微纳加工方法。回顾了MD在基于激光技术的多能场复合制造中的应用,针对不同的复合制造方法,概述了其相应加工原理及其MD模拟方案。讨论了不同加工场景下,MD仿真的模型设计及基于激光技术复合加工的全过程。此外,还介绍了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及解决办法,根据现有的知识和技术,尝试确定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航天 激光技术 多能场复合制造 微纳加工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纤维素基三明治结构复合薄膜的电磁屏蔽性能
18
作者 张婷 吴翠玲 +2 位作者 籍冰晗 韩梦瑶 杜雪岩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9-244,共6页
电磁辐射污染在工业、民用及军事等领域日趋严重,高性能的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屏蔽材料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以再生纤维素(Regenerated cellulose,RC)为基体,石墨烯(Graphene,GE)为导电填料,纳米Fe_(3)O_(4)为磁... 电磁辐射污染在工业、民用及军事等领域日趋严重,高性能的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屏蔽材料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以再生纤维素(Regenerated cellulose,RC)为基体,石墨烯(Graphene,GE)为导电填料,纳米Fe_(3)O_(4)为磁性填料,采用沉浸相转化法和压制成型法制备了三明治结构GE/RC-Fe_(3)O_(4)/RC-GE/RC复合薄膜。研究了GE含量和薄膜厚度对复合薄膜EMI屏蔽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其屏蔽机制。结果表明,随着GE含量和薄膜厚度的增大,复合薄膜的电导率和EMI屏蔽性能逐渐提高。当GE含量为20%(质量分数,如无特殊说明,下同)、薄膜厚度为0.84 mm时,复合薄膜的EMI屏蔽效能(Shielding effectiveness,SE)达到24.7 dB。同时,GE的添加增强了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其最大值为12.2 MPa。本研究为绿色纤维素基电磁屏蔽复合薄膜的构筑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纤维素 三明治结构复合薄膜 电磁屏蔽 石墨烯 纳米Fe_(3)O_(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窄线宽光谱结构参数优化
19
作者 富小鸥 王原丽 +1 位作者 杜庆国 付琴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8-443,共6页
为了解决传统光学结构设计需要大量的建模计算和仿真优化时间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相结合的窄线宽光谱结构参数优化方法.以Y形全介质超表面结构为试验对象,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仿真生成4096组数据集,构建并训练正... 为了解决传统光学结构设计需要大量的建模计算和仿真优化时间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相结合的窄线宽光谱结构参数优化方法.以Y形全介质超表面结构为试验对象,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仿真生成4096组数据集,构建并训练正向预测网络;进一步将训练好的网络与遗传算法相结合,实现超表面结构参数优化.仿真结果表明:训练好的预测网络在测试集上的损失值仅为5.6×10^(-4),且结合优化算法寻优得到的结果比原始数据集中最小半高全宽减小了0.040 nm.新方法相较于传统方法提升了复杂超表面结构的优化效率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表面 微纳结构设计 Fano共振 深度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冷喷涂制备微纳米双尺度SiCp/6061Al复合涂层
20
作者 周长壮 银谱馨 +2 位作者 巩春志 刘启明 田修波 《中国表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6-315,共10页
冷喷涂制备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涂层在材料防护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单一尺度增强相对复合涂层性能的强化作用有限。为了进一步增强复合涂层力学性能,采用微米+纳米双尺度增强相模式,通过纳米颗粒的加入进一步增强SiC颗... 冷喷涂制备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涂层在材料防护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单一尺度增强相对复合涂层性能的强化作用有限。为了进一步增强复合涂层力学性能,采用微米+纳米双尺度增强相模式,通过纳米颗粒的加入进一步增强SiC颗粒对复合涂层的各自尺度优势和耦合效应,制备出综合性能优异的复合涂层,从而满足对其强度、耐磨性等性能的综合要求。通过高压冷喷涂技术设计并制备微纳米SiC/6061Al复合涂层,系统研究微纳米增强复合涂层制备及微观组织及性能变化。结果表明:冷喷涂可实现微纳米双尺度SiC/6061Al复合涂层的制备,所制备SiC/Al纳米复合涂层组织致密,微米及纳米级SiC弥散分布在6061Al基体之上;相比于单一微米增强SiC/6061Al复合涂层,纳米颗粒SiC颗粒对6061Al基体有明显强化作用,冷喷涂微纳米增强SiC/6061Al复合涂层的硬度相比微米增强SiC/6061Al复合涂层提高了14%,且耐磨损性能明显增强,磨损率降低了41.92%。随着气体压力逐渐增大,微纳米增强SiC/6061Al复合涂层的硬度逐渐升高,磨损率逐渐降低。当气体压力达到5 MPa时,磨损率降低到3.0919×10^(-4)mm^(3)/(N·m)。所提出的冷喷涂制备双尺度SiC/6061Al复合涂层方可为未来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涂层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冷喷涂 微纳米增强SiCp/6061Al复合涂层 气体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