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9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seeding and soft template effects on the control of polymorph and morphology of HMX micro particles in solvent-antisolvent process 被引量:4
1
作者 Sajjad Damiri Shahriar Namvar Hadi Panah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6期392-396,共5页
A seeding strategy was developed in the preparation of cyclotetramethylenetetranitramine(HMX)explosive micro-particles by solvent-antisolvent method, to control their polymorphs from dangerous gamma(y) type to the des... A seeding strategy was developed in the preparation of cyclotetramethylenetetranitramine(HMX)explosive micro-particles by solvent-antisolvent method, to control their polymorphs from dangerous gamma(y) type to the desired and standard beta(β) form with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10.0 μm, by using a low concentration of β-HMX fine particles as micro-seed in the antisolvent medium. All produc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XR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and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particle size analyzer. In the next step, the effective factors on the sizes and morphologies of micro-particles i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two soft templates of poly(ethylene glycol)-400(PEG-400) polymer and coconut fatty acid diethanolamide(lauramide) surfactant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using of water-soluble PEG-400 in the low antisolvent temperatures leads to the production of very spherical particles. Also non-ionic surfactant of lauramide, direct the crystal growth to needle-like structures. The advantages of this method are its capability for the simple production of β-HMX micro-particles in the large scale production process, with the various crystal structures and particles size distribu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 SEEDING POLYMORPH HMX Explosive micro-particle Solvent-antisolvent proc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on Opt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processing Characteristics of Collodion Thin Film
2
作者 Chang-long CAI Xiong HAN +1 位作者 Xiao-ling NIU Wei-guo LI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13年第3期167-170,共4页
Colorless and transparent thin films of collodion are prepared on silicon wafers and K9 optical glass substrates by using spin-coating technique.The visible light transmittance,IR absorption spectra and optical consta... Colorless and transparent thin films of collodion are prepared on silicon wafers and K9 optical glass substrates by using spin-coating technique.The visible light transmittance,IR absorption spectra and optical constants of collodion thin film are measured by UV-3501Spectrophotometer,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FTIR)and spectroscopic ellipsometry.The measured results show that its average visible light transmittance is 91.9%,and its average infrared absorptivity is better than 0.69/um.In the visible light region,the refractive index of collodion thin film changes in the range of 1.5—1.53,which accords with normal dispersion.The collodion films are etched using oxygen gas plasma.The surface morphology and thickness of etched thin film are measured by the polarizing microscope and MP-100S thickness measurement system,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llodion thin film is etched out in the oxygen gas plas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性能 火棉胶 薄膜 加工特性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可见光透射率 厚度测量系统 红外吸收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 Evolutionary Processes and Adaptation
3
作者 SHADMANOV R K RUBAN I N VOROPAEVA N L SHADMANOVA A R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112-,共1页
It would be well to note that in the absence of clear data about the formation of adaptation systems,or mechanisms of their occurrence,all that is recognized i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micro evolutionary processes.Ther... It would be well to note that in the absence of clear data about the formation of adaptation systems,or mechanisms of their occurrence,all that is recognized i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micro evolutionary processes.There is no well-defined connection between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 Evolutionary processes and Adapt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D C_(f)/SiC复合材料与SiC陶瓷微磨削性能对比试验研究
4
作者 巩亚东 李远峰 +1 位作者 温泉 任启震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60,共9页
为探究2.5D C_(f)/SiC复合材料与SiC陶瓷的微尺度磨削过程,对比2种材料在同一工艺参数下表面显微形貌、表面粗糙度与磨削力的差异,并分析工艺参数变化对磨削性能评价参数的影响;采用直径为0.9 mm的500#电镀金刚石微磨具对2种材料分别进... 为探究2.5D C_(f)/SiC复合材料与SiC陶瓷的微尺度磨削过程,对比2种材料在同一工艺参数下表面显微形貌、表面粗糙度与磨削力的差异,并分析工艺参数变化对磨削性能评价参数的影响;采用直径为0.9 mm的500#电镀金刚石微磨具对2种材料分别进行单因素微磨削试验.结果表明,2.5D C_(f)/SiC复合材料去除过程不同于SiC陶瓷,这是因为复合材料增强纤维的存在,有效抑制了微磨削过程中裂纹的扩展;在同一工艺参数下,2.5D C_(f)/SiC复合材料表面微观形貌较好、缺陷少、表面粗糙度小,而无纤维增强的SiC陶瓷表面微观形貌较差、缺陷多、表面粗糙度大;SiC陶瓷的平均磨削力大于2.5D C_(f)/SiC,并且在微磨削过程中,2.5D C_(f)/SiC的实时磨削力信号较平稳,而SiC陶瓷的实时磨削力信号存在尖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D C_(f)/SiC复合材料 SIC陶瓷 微磨削过程 表面微观形貌 表面粗糙度 磨削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磨具磨抛叶片叶尖圆角工艺研究
5
作者 田凤杰 齐子建 +1 位作者 张彦智 李论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82,共7页
为了实现航空发动机叶片叶尖圆角的自动化磨抛加工,进行了基于弹性磨具的微弧圆角磨抛加工研究,提出了一种可控性良好的叶尖微弧圆角加工方法。以聚酯纤维作为基体材料的弹性磨抛轮,在加工过程中,利用磨抛轮弹性变形的特点使涂附于基体... 为了实现航空发动机叶片叶尖圆角的自动化磨抛加工,进行了基于弹性磨具的微弧圆角磨抛加工研究,提出了一种可控性良好的叶尖微弧圆角加工方法。以聚酯纤维作为基体材料的弹性磨抛轮,在加工过程中,利用磨抛轮弹性变形的特点使涂附于基体表面的磨料将叶尖顶角磨抛加工成微小半径圆角。基于弹性接触理论与Preston去除理论,建立了磨抛轮与叶尖顶角加工状态下的理论接触模型和材料去除模型,采用Abaqus软件对模型进行了接触区域应力仿真分析,并对去除分布函数进行了仿真。理论证明,弹性磨抛轮与叶尖顶角通过自适应包络接触变形,在加工区域与磨抛轮之间形成“微面触切”,从而实现微小半径圆弧的圆角加工。进行了叶片叶尖顶角的圆角磨抛试验,对实现微小圆弧圆角加工的可行性与可控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弹性磨抛轮的自适应包络变形使叶尖顶角加工接触区域形成圆弧状应力分布,涂附于基体上的磨料可以良好地磨抛去除,实现圆角加工。此加工方法实现了叶片叶尖微弧圆角的自动化加工,加工后的叶片尺寸精度高,表面质量一致性良好,表面粗糙度稳定在0.20~0.28μm之间,圆角半径大小变化稳定在16μm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磨抛 航空发动机叶片 叶尖 微弧圆角 工艺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矩形微同轴工艺研究与器件制备
6
作者 马强 王锐 +1 位作者 吴伟 马思阅 《半导体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08-914,共7页
在需要大带宽和低损耗的微波传输系统中,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工艺参数对矩形微同轴结构的射频(RF)性能影响较大。仿真分析了该微同轴内部导体表面粗糙度、内导体宽度、侧壁倾斜度与传输损耗、特性阻抗等射频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表面... 在需要大带宽和低损耗的微波传输系统中,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工艺参数对矩形微同轴结构的射频(RF)性能影响较大。仿真分析了该微同轴内部导体表面粗糙度、内导体宽度、侧壁倾斜度与传输损耗、特性阻抗等射频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表面粗糙度增大导致传输损耗单调增大,内导体宽度减小和侧壁倾斜度增大均导致特性阻抗变大。通过工艺实验验证了仿真结果并优化了相关参数。制作了矩形微同轴功分器、多零点带通滤波器样品并进行测试,验证了理论分析和工艺实验结果的一致性。本文研究结果可为下一代高频微系统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微同轴 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 工艺参数 功分器 滤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飞秒激光在熔融石英雕塑中加工结构色
7
作者 陈靖 周鸿溦 +1 位作者 宋云鹏 程亚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5-311,共7页
颜色是艺术家们创作时的重要艺术语言。长久以来艺术家们通过颜料在艺术品表面展示出创作的颜色。结构色是颜色显示的另一种技术方案,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文中在熔融石英材料内部,利用飞秒激光加工出高精度的周期光栅,基于光栅衍... 颜色是艺术家们创作时的重要艺术语言。长久以来艺术家们通过颜料在艺术品表面展示出创作的颜色。结构色是颜色显示的另一种技术方案,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文中在熔融石英材料内部,利用飞秒激光加工出高精度的周期光栅,基于光栅衍射效应,实现了在某观察角度上的结构色呈现;在此基础上,展示了该结构色在雕塑领域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飞秒激光加工技术不仅可以对透明石英材料表面进行3D打印雕刻,制作出雕塑;还可以在材料内部进行彩色三维结构加工,为雕塑艺术的内在表达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秒激光 熔融石英材料 三维微纳加工 光栅衍射 结构色 雕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晶SiC微纳力学性能测试与材料去除机制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敬谦 柴鹏 +1 位作者 耿宝龙 曹国立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15,共8页
单晶SiC是第三代半导体的核心材料,广泛应用于微/纳机电系统、传感器和柔性电子器件的组件制备。单晶SiC的微纳力学性能与宏观尺度下不同,表现出显著的尺寸效应,而且其硬度高、脆性强,导致微纳加工效率低、成本高、质量差。研究单晶SiC... 单晶SiC是第三代半导体的核心材料,广泛应用于微/纳机电系统、传感器和柔性电子器件的组件制备。单晶SiC的微纳力学性能与宏观尺度下不同,表现出显著的尺寸效应,而且其硬度高、脆性强,导致微纳加工效率低、成本高、质量差。研究单晶SiC的微纳力学性能与材料去除机制是实现高效、高精度微纳加工,进而提高器件功能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总结了微纳力学性能测试方法,归纳了微纳加工材料去除机制类型,综述了试验与模拟研究微纳加工材料去除机制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单晶SiC微纳加工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加工 脆塑转变 材料去除 力学行为 分子动力学 单晶S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涂层微磨具磨削力热特性仿真研究
9
作者 陶林 温雪龙 +1 位作者 李欣妍 奚克波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1-145,150,共6页
在磨削过程中,产生的磨削力和磨削热对微磨具的加工寿命和加工表面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这里通过建立涂层微磨具单颗磨粒磨削仿真模型,探究不同磨削加工参数对不同涂层厚度的涂层微磨具磨削力与磨削温度的影响规律。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 在磨削过程中,产生的磨削力和磨削热对微磨具的加工寿命和加工表面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这里通过建立涂层微磨具单颗磨粒磨削仿真模型,探究不同磨削加工参数对不同涂层厚度的涂层微磨具磨削力与磨削温度的影响规律。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得到:磨削深度的扩大令涂层微磨具受到的磨削力也呈增长趋势,同时磨削力随磨削线速度的增大而减小;磨削深度与磨削速度的增大,导致涂层微磨具的磨削温度升高;磨削速度的增大与磨削深度的减小会使磨削力不断减小,工件表面的磨损深度降低;利用涂层微磨具加工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涂层厚度,确保能够获得需要的表面质量。在需要综合考虑磨削力和磨削温度时,应选择较低的磨削深度和磨削速度来进行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层微磨具 磨削加工参数 磨削力 磨削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技术的多能场复合制造的分子动力学仿真综述
10
作者 刘豪 谢万达 +3 位作者 丁烨 陈珂 于子翔 杨立军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64-77,共14页
激光技术在航空航天制造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激光单独作用于加工过程外,还有多种基于激光技术的多能场复合制造方法。然而,这些复合制造方法的内在机理仍有待深入探索。分子动力学(MD)方法作为一个强大的工具,被用于探寻多能场... 激光技术在航空航天制造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激光单独作用于加工过程外,还有多种基于激光技术的多能场复合制造方法。然而,这些复合制造方法的内在机理仍有待深入探索。分子动力学(MD)方法作为一个强大的工具,被用于探寻多能场之间的耦合机制,优化复合制造方法的加工参数并探索其他微纳加工方法。回顾了MD在基于激光技术的多能场复合制造中的应用,针对不同的复合制造方法,概述了其相应加工原理及其MD模拟方案。讨论了不同加工场景下,MD仿真的模型设计及基于激光技术复合加工的全过程。此外,还介绍了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及解决办法,根据现有的知识和技术,尝试确定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航天 激光技术 多能场复合制造 微纳加工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型光波导场增强的高灵敏折射率传感器
11
作者 李正大 李辉 +4 位作者 邓成钊 林雪莹 鹿姚 肖莹 万洪丹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113,共13页
提出并研究了混合型光波导高灵敏折射率(RI)传感器。通过光纤包层抛磨、化学腐蚀以及熔融拉锥三种方法压缩中间段光子晶体光纤(PCF)包层厚度,增强倏逝场强度,进一步提高单模-光子晶体-单模光纤(SMF-PCF-SMF)混合型光波导结构RI传感性能... 提出并研究了混合型光波导高灵敏折射率(RI)传感器。通过光纤包层抛磨、化学腐蚀以及熔融拉锥三种方法压缩中间段光子晶体光纤(PCF)包层厚度,增强倏逝场强度,进一步提高单模-光子晶体-单模光纤(SMF-PCF-SMF)混合型光波导结构RI传感性能。理论分析了其传感原理,结合微流控夹具封装传感器,实验测试和对比了三种压缩中间段PCF包层厚度方法实现的高灵敏度液态样本RI传感特性。实验结果证明,三种微纳加工方式均提高了RI传感的线性度,且通过熔融拉锥法压缩SMF-PCF-SMF中间段PCF包层厚度,获得的液态样本RI灵敏度最高,达1405.36 nm/RIU,提高了~24倍。该RI传感器具有体积小、便于集成、灵敏度高等优势,在RI传感、工业生产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型光波导 倏逝场增强 高灵敏 折射率传感 微纳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刚石等离子体刻蚀技术研究进展
12
作者 焦硕沛 张旭芳 +2 位作者 李明坤 张雪恰 张静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4-49,共16页
金刚石因其优越的电学、物理及化学性质,如超宽的禁带宽度、高硬度、高热导率和高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光学元件及微机电系统(MEMS)等领域。然而,由于其高度稳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得金刚石的加工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在众多金... 金刚石因其优越的电学、物理及化学性质,如超宽的禁带宽度、高硬度、高热导率和高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光学元件及微机电系统(MEMS)等领域。然而,由于其高度稳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得金刚石的加工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在众多金刚石刻蚀方法中,等离子体刻蚀技术因其高精度和低损伤的优势,成为金刚石微加工的重要手段。综述了不同类型等离子体刻蚀金刚石的研究进展,分别介绍了氧等离子体、氢等离子体以及其他混合气体的刻蚀特点,详细阐明了各种等离子体刻蚀金刚石的刻蚀机理。此外,还分析了影响刻蚀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压、功率、温度和金刚石类型等,这些参数共同决定了刻蚀的速率、粗糙度和选择比。最后,探讨了等离子体刻蚀拓展工艺的研究进展,说明了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刻蚀的工作原理和其在金刚石加工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金属催化等离子体刻蚀的刻蚀机理及此方法在金刚石薄膜图案化上的应用前景。通过总结不同刻蚀气体及工艺参数对刻蚀效果的影响,本文旨在为实现对金刚石的精确刻蚀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不同用途的金刚石器件的制备提供参考。最后,展望了等离子体刻蚀技术在金刚石微纳加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新型刻蚀气体的探索、与其他加工技术的结合以及工艺参数的进一步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 等离子体刻蚀 微纳加工 金属催化 图案化 激光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残差网络的目标参数预测
13
作者 朱昊伟 吴龙 +3 位作者 杨旭 徐璐 张勇 陈淑玉 《无线电通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2-843,共12页
空间锥形目标的参数估计在目标姿态确定、再入后落点预测和目标识别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深度学习方法,预测在多种假目标干扰下空间锥形目标的几何参数和运动参数。根据物理光学中的面元剖分思想,建立了多种目标的面散射模型,仿真... 空间锥形目标的参数估计在目标姿态确定、再入后落点预测和目标识别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深度学习方法,预测在多种假目标干扰下空间锥形目标的几何参数和运动参数。根据物理光学中的面元剖分思想,建立了多种目标的面散射模型,仿真了各目标的回波信号,利用短时傅里叶变换(Short-Time Fourier Transform,STFT)对回波信号进行时频分析,以获取由目标微动引起的微多普勒时频谱。根据提出的基于空间金字塔的多层残差网络(Spatial Pyramid Pooling-Residual Network,SPP-ResNet),实现对空间锥形目标的参数预测。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对各项参数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Mean Relative Error,MRE)在15%以内,为实现空间锥形目标运动轨迹的预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微多普勒 光信号处理 深度学习 参数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φ0.75 mm深小孔微镗削刀具角度参数仿真优化分析
14
作者 李肖 孟庆新 +4 位作者 齐广东 李旭 张俊 周豫宁 石广丰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5-81,共7页
05Cr17Ni4Cu4Nb不锈钢活门座是航空发动机用燃油电磁阀的重要零件,活门座上控制燃油流量的深小孔(φ0.75 mm,深4 mm)尺寸要求严格。现加工用德国Horn硬质合金微镗刀为系列化进口采购,刀具尺寸较小、刚度较差,在加工时易产生振动,导致加... 05Cr17Ni4Cu4Nb不锈钢活门座是航空发动机用燃油电磁阀的重要零件,活门座上控制燃油流量的深小孔(φ0.75 mm,深4 mm)尺寸要求严格。现加工用德国Horn硬质合金微镗刀为系列化进口采购,刀具尺寸较小、刚度较差,在加工时易产生振动,导致加工尺寸不合格,批量化产品的合格率低。文章采用优化刀具角度参数的方法来减小切削力,进而减小刀具的颤振。基于DEFORM 3D仿真软件建立深小孔微镗削的有限元模型,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和正交实验法,探究刀具角度参数对切削力的影响规律,并选取最优的刀具角度组合。结果表明,在所选研究参数范围内,切削力大小随着前角、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增大而减小;前角对切削力影响最大,后角最小,影响主次顺序为前角>主偏角>副偏角>后角;最优刀具角度组合为前角γ_(o)=6°,后角α_(o)=7°,主偏角κr=95°,副偏角κr′=5°;优化后刀具加工深小孔时轴向力降低了66.90%,径向力降低了53.58%,切向力降低了40.69%;刀具最大颤振变形量降低了41.81%,刀具的轴向最大振幅降低了约44.67%,径向最大振幅降低了约39.84%,切向最大振幅降低了约41.80%;刀具颤振时刀尖位置处于允许尺寸范围内,能够有效提高产品的合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小孔 微镗削 颤振 有限元分析 刀具角度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喷涂技术及在食品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薇 韦昀姗 +2 位作者 朱广素 刘昆仑 张辉艳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18-430,共13页
静电喷涂是一种利用高压静电场连续制备微/纳米颗粒的非热加工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条件温和、包封效率高等优势,在食品市场受到极大的关注。然而,其在食品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要广泛研究者的深入探索。因此,本文简要概述了静... 静电喷涂是一种利用高压静电场连续制备微/纳米颗粒的非热加工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条件温和、包封效率高等优势,在食品市场受到极大的关注。然而,其在食品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要广泛研究者的深入探索。因此,本文简要概述了静电喷涂技术的工作原理,重点介绍了聚合物溶液条件、工艺参数和环境条件对静电喷涂效果的影响。对常用的包埋材料,包括蛋白质类(如玉米醇溶蛋白、乳清蛋白、明胶等)、多糖类(如藻酸盐、壳聚糖、普鲁兰多糖等)进行总结。综述了该技术在活性物质包埋和食品包装方面的应用现状。最后讨论了静电喷涂技术现有的局限性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该技术在食品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喷涂 微纳米颗粒 非热加工技术 活性物质包埋 食品包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辅助条件下微织构刀具铣削力预测方法研究
16
作者 佟欣 王佰艺 +1 位作者 李鑫宇 杨树财 《仪器仪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4-287,共14页
刀具表面织构化处理能够显著改善刀具的切削性能。但激光加工有着急速升温与骤冷的加工特点,这会导致重熔层堆叠和微裂纹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引入热辅助激光加工技术。由于钛合金是难加工材料,因此铣削过程中刀具承受较大的铣削力,这... 刀具表面织构化处理能够显著改善刀具的切削性能。但激光加工有着急速升温与骤冷的加工特点,这会导致重熔层堆叠和微裂纹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引入热辅助激光加工技术。由于钛合金是难加工材料,因此铣削过程中刀具承受较大的铣削力,这会导致机械系统的动态响应及振动,进而影响刀具寿命和加工表面质量。因此,准确预测铣削力可以及时调整切削参数,在保证加工质量的同时,使铣削力处于合理范围,从而提高加工效率、降低刀具磨损。综上,以硬质合金球头铣刀为研究对象,将热辅助工艺与激光加工技术相结合,搭建铣削试验平台,提出一种基于蜣螂算法(DBO)优化变分模态分解(VMD)参数,并结合小波包阈值降噪(WPT)的方法来对原始信号进行降噪处理;使用希尔伯特-黄变换(HHT)进行时频分析,探讨不同热辅助温度下的刀具铣削性能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贝叶斯优化(BO)、卷积神经网络(CNN)、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以及多头注意力机制(Multihead-Attention),建立回归分析模型用于实时监测和预测铣削力;通过验证,该模型在训练集上的R^(2)值达到了0.9967,而在测试集上R^(2)值达到了0.99194,证明了该模型的准确性。为微织构制备过程中的缺陷修复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同时为钛合金铣削加工中的铣削力预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织构刀具 钛合金 热辅助激光加工 铣削力 BO-CNN-BiLSTM-Multihead-Attention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浮旋流中油滴与气泡的运动规律
17
作者 汪威 白旭 +5 位作者 褚晓丹 赵翔 马学良 林纬 龚程 喻九阳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2,共8页
微气泡气浮旋流技术是将气浮分离与旋流分离相结合的一种新型高效分离方法。利用微气泡气浮旋流技术进行油水分离,探究了溶气水微气泡、旋流场、絮凝剂3种因素对油水分离效果的影响,并用高速成像技术考察了微气泡与油滴、微气泡与絮体... 微气泡气浮旋流技术是将气浮分离与旋流分离相结合的一种新型高效分离方法。利用微气泡气浮旋流技术进行油水分离,探究了溶气水微气泡、旋流场、絮凝剂3种因素对油水分离效果的影响,并用高速成像技术考察了微气泡与油滴、微气泡与絮体的结合过程。结果表明,溶气水微气泡可大幅缩短油水分离时间,相比纯水静置缩短了50%。在油水混合物初始质量浓度为400 mg/L时,气浮+旋流+絮凝剂组合工艺的最佳实验条件为油水混合物与溶气水的体积比1∶4、旋流速度370 r/min、复合絮凝剂(PAC∶CPAM)的复配比2∶1,此条件下污水最终含油质量浓度低于10 mg/L,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静水条件下,微气泡-絮体结合体的平均投影面积约为微气泡-油滴结合体的6倍,投加絮凝剂有利于提升油水分离效果。交互实验证明,相比纯水静置处理,经微气泡气浮、气浮+旋流以及气浮+旋流+絮凝剂3种工艺处理后,污水含油率分别降低38.7%、71.4%、76.5%。就最终油水分离效果来说,3因素组合>溶气水微气泡+旋流场>溶气水微气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气泡 气浮旋流工艺 油田采出水 油水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图像导引头抗干扰稳定跟踪融合设计方法研究
18
作者 杨云刚 闫晓东 +2 位作者 李琪 乔浩 裴培 《弹箭与制导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8-322,335,共6页
针对图像导引头跟踪目标过程存在的不稳定、丢目标等技术难题,融合手动跟踪模式下“人在回路”可靠稳定控制的优势,以及自动跟踪模式下信息自动化处理、射手操作简便的优点,文中提出一种图像导引头抗干扰稳定跟踪融合设计方法。该方法... 针对图像导引头跟踪目标过程存在的不稳定、丢目标等技术难题,融合手动跟踪模式下“人在回路”可靠稳定控制的优势,以及自动跟踪模式下信息自动化处理、射手操作简便的优点,文中提出一种图像导引头抗干扰稳定跟踪融合设计方法。该方法在导引头自动跟踪模式下,当出现目标跟踪失败或丢目标等偶发异常情况时,通过人工手动调整的方式对跟踪点进行稍微修正,既充分降低了射手的操作压力,又最大程度提高了复杂背景、不良天候等条件下自动跟踪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同时以介入连续性、修正敏捷性和自动跟踪平稳性为原则,采用层次分析法,设计了微修间隔时间和修正周期最优方案。半实物仿真结果表明,微修优选方案在不同仿真条件下,使导弹命中率达到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导引头 自动跟踪 微修 层次分析法 抗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役晶体硅光伏电池碱法回收工艺研究
19
作者 谢文浩 李欢 +2 位作者 谢建军 顾菁 袁浩然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560-3569,共10页
对铝背场晶体硅光伏电池片的碱法回收过程进行热力学分析,并采用响应曲面(Box-Behnken)法,以浸出温度、浸出时间和NaOH浓度为影响因子,铝浸出率、硅保存率和硅铝合金脱除率为响应值,开展回收工艺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铝浸出率和硅... 对铝背场晶体硅光伏电池片的碱法回收过程进行热力学分析,并采用响应曲面(Box-Behnken)法,以浸出温度、浸出时间和NaOH浓度为影响因子,铝浸出率、硅保存率和硅铝合金脱除率为响应值,开展回收工艺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铝浸出率和硅铝合金脱除率影响最显著的因素为NaOH浓度(0.2~2.0 mol/L),对硅保存率影响最显著的因素为浸出温度(20~80℃)。此外,在浸出温度为49℃,浸出时间为25 min,NaOH浓度为1.6 mol/L的优化条件下,铝浸出率、硅保存率和硅铝合金脱除率分别达到97.08%、94.79%和100%,并与模型预测数据吻合度高(相对误差均小于3%),证实了优化方案的可靠性。最后,利用拜耳法通过结晶、分离、煅烧等步骤将铝转化为氧化铝,经过表征发现回收所得微纳米氧化铝为χ相。本研究可为退役光伏电池的资源化回收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电池 碱法回收 响应曲面法 微纳米氧化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观视觉和神经网络的汽车零部件防伪特征提取算法自动匹配技术
20
作者 洪颖 杨博 +4 位作者 黄家才 江鹏飞 侯若涵 王金陵 方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8158-8166,共9页
针对当前汽车零部件多特征提取智能溯源与真伪鉴别系统在提取多种汽车零部件材料表面纹理(如连续型、非连续型等)特征时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一种基于微观视觉和神经网络的汽车零部件防伪特征提取算法自动匹配技术。该算法结合人工智能自... 针对当前汽车零部件多特征提取智能溯源与真伪鉴别系统在提取多种汽车零部件材料表面纹理(如连续型、非连续型等)特征时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一种基于微观视觉和神经网络的汽车零部件防伪特征提取算法自动匹配技术。该算法结合人工智能自动匹配技术与微观视觉图像处理及神经网络混合算法,对汽车零部件进行防伪特征提取与识别。首先对采集的汽车零部件材料表面微观视觉特征图像进行频域变换、滤波和降噪处理;然后根据二维频域特征判断纹理类型(包括连续型、非连续型和轮廓型);针对不同纹理类型,从算法库中选择适合的算法,提取并分析关键属性特征点。最后,构建深度学习框架,搭建汽车零部件微观视觉特征识别模型,并与先验特征库进行匹配,完成分类与真伪判定。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提取并识别汽车零部件表面的防伪特征,准确率较传统方法有显著提升。通过与先验特征库的匹配,算法能够准确区分真伪,提供可靠的防伪验证结果。该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多种汽车零部件材料表面纹理特征提取的复杂性,提升了防伪和溯源系统的准确性。基于微观视觉和神经网络的自动匹配技术显著增强了汽车零部件真伪鉴别的精确度,为汽车零部件的防伪提供了一种创新且高效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提取 微观图像处理 神经网络 自动匹配 微观视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