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喷雾干燥法制备微米-纳米复合结构高吸油树脂中空微球 被引量:11
1
作者 黄凯兵 肖侠 +1 位作者 陈振华 李劲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398-1402,共5页
以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十八酯为单体、甲基丙烯酸双环戊二烯酯为交联剂,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高吸油树脂中空微球。表征了高吸油树脂微球的微观形貌,考察了交联剂用量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同时与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的树脂的吸油及疏水... 以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十八酯为单体、甲基丙烯酸双环戊二烯酯为交联剂,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高吸油树脂中空微球。表征了高吸油树脂微球的微观形貌,考察了交联剂用量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同时与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的树脂的吸油及疏水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的微球是由许多纳米粒子聚集而成的中空微米级微球;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增加,树脂吸油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到达饱和吸油率所需时间减少;交联剂用量为3%(质量分数)的树脂吸油性能达到最好,对甲苯、三氯甲烷的饱和吸油率分别为20.78及28.32g/g,4h内对甲苯的吸收基本饱和;而采用悬浮聚合所制备的高吸油树脂,对甲苯和三氯甲烷的饱和吸油率分别为11.26、24.18g/g,12h吸油达到饱和;喷雾干燥及悬浮聚合制备的树脂与水的接触角分别为111.14与85.39°,表面能分别为38.10与42.85mJ/m2,采用喷雾干燥制备的高吸油树脂中空微球表现出较好的疏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吸油树脂 喷雾干燥 微米-纳米复合结构 中空微球 乳液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聚合助稳定剂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细乳液的制备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楠楠 杨建军 +3 位作者 张建安 吴庆云 吴明元 金志来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17,21,共5页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聚醚多元醇、1,4-丁二醇、丙烯酸羟乙酯为主要原料制得两端含C=C双键的非离子型聚氨酯预聚体大分子,然后经细乳液聚合法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丁酯共聚得到聚氨酯-丙烯酸酯(PUA)复合乳液。通过FT-IR、1H-NMR、...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聚醚多元醇、1,4-丁二醇、丙烯酸羟乙酯为主要原料制得两端含C=C双键的非离子型聚氨酯预聚体大分子,然后经细乳液聚合法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丁酯共聚得到聚氨酯-丙烯酸酯(PUA)复合乳液。通过FT-IR、1H-NMR、TEM、SEM等方法对制备的PUA复合物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细乳液聚合中,聚氨酯预聚体大分子具有一定的助稳定作用,单体转化率随其用量的增加而减少;选用油溶性的引发剂制备的复合物PUA的胶粒粒径分布较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丙烯酸酯 细乳液聚合 助稳定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性引发剂浓度对MMA/n-BA/H-PDMS微乳液聚合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王香梅 谢龙 宋海龙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1,共5页
以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和OP-4、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复合乳化剂,正戊醇为助乳化剂,含氢聚二甲基硅氧烷(H-PDMS)、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正丁酯为聚合单体,以水溶性过硫酸铵(APS)-亚硫酸氢钠(NaHSO3)为氧化还原引发剂... 以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和OP-4、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复合乳化剂,正戊醇为助乳化剂,含氢聚二甲基硅氧烷(H-PDMS)、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正丁酯为聚合单体,以水溶性过硫酸铵(APS)-亚硫酸氢钠(NaHSO3)为氧化还原引发剂,采用微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4种引发剂浓度不同的聚合物微乳液,研究了引发剂浓度对MMA/n-BA/H-PDMS的微乳液共聚合的影响。通过FT-IR和1 H-NMR分析证明,微乳液体系中的聚合物含有氢聚硅氧烷/丙烯酸酯共聚物;实验表明,当引发剂浓度太低时,聚合体系存在引发诱导效应;而当引发剂浓度适当提高时,聚合过程存在明显的恒速期;但当引发剂浓度较高时,聚合过程无明显恒速期,继续提高引发剂浓度,聚合速率明显变大,其聚合速率的最大值也更高。通过动力学研究,分别得到了聚合速率与产物特性黏度的动力学关系式:Rp∝[APS]0.75,[η]∝[APS]-0.07。另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聚合转化率的提高,乳胶粒径增大。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微乳液聚合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乳液聚合 含氢聚二甲基硅氧烷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丙烯酸正丁酯 聚合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硅-丙烯酸酯微乳液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赵维 陈佑宁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7-68,72,共3页
采用微乳液聚合法,以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带活性有机硅预聚体为单体,K2S2O8作为引发剂,OP-10和SDS作为复合乳化剂,合成了有机硅-丙烯酸酯微乳液,结果表明,有机硅单体参与了有效聚合;当反应温度为80℃时,乳化剂浓度为... 采用微乳液聚合法,以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带活性有机硅预聚体为单体,K2S2O8作为引发剂,OP-10和SDS作为复合乳化剂,合成了有机硅-丙烯酸酯微乳液,结果表明,有机硅单体参与了有效聚合;当反应温度为80℃时,乳化剂浓度为2%,引发剂浓度为0.2%,搅拌速率为70~100r/min,反应3h,单体转化率可达到70%以上,得到稳定的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微乳液,其平均粒径为46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 丙烯酸酯 微乳液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MAH-AA三元共聚物堵剂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定军 郜杰昌 +3 位作者 瞿朝云 冯照喧 张晓婷 王海燕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34,共4页
利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制备出丙烯酰胺(AM)、马来酸酐(MAH)和丙烯酸(AA)的三元共聚物堵剂,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通过研究所制备堵剂在模拟地层环境下吸水率的变化,探讨其稳定性.结果表明:当环境温度为35℃... 利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制备出丙烯酰胺(AM)、马来酸酐(MAH)和丙烯酸(AA)的三元共聚物堵剂,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通过研究所制备堵剂在模拟地层环境下吸水率的变化,探讨其稳定性.结果表明:当环境温度为35℃时,经氨水中和所制备的堵剂在蒸馏水中的吸水性能优于经NaOH中和所制备的堵剂,吸水率为73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堵剂 反相微乳液聚合 马来酸酐 三元共聚物 吸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制备有机-无机复合膜及对丙烯/丙烷的分离性能
6
作者 孙海翔 徐雅静 +2 位作者 马诚 柳云骐 孔瑛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0-23,共4页
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法,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为原料,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F-127或Tween-80为乳化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银盐AgBF4为烯烃载体的条件下进行共聚合反应,制备了有机-无机复合膜,... 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法,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为原料,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F-127或Tween-80为乳化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银盐AgBF4为烯烃载体的条件下进行共聚合反应,制备了有机-无机复合膜,并用于丙烯/丙烷分离的研究。扫描电镜(SEM)显示AgBF4呈小球状均匀分布在复合膜内,粒径约为60nm;X射线衍射(XRD)测试显示,AgBF4的加入使膜的结晶性能明显下降;气体分离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复合膜对丙烯和丙烷的分离因子为5.103,具有明显的促进传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微乳液聚合 促进传递 丙烯 丙烷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莓状聚合物纳微米封堵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宋兆辉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90,共7页
为解决硬脆性泥页岩地层井壁失稳问题,国内外通过乳液聚合方法研发了纳微米封堵剂,但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纳微米尺寸不易保持、钻井液易起泡等问题。为此,以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为聚合反应单体,二乙烯基苯作为聚合反应内交联剂,以淀... 为解决硬脆性泥页岩地层井壁失稳问题,国内外通过乳液聚合方法研发了纳微米封堵剂,但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纳微米尺寸不易保持、钻井液易起泡等问题。为此,以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为聚合反应单体,二乙烯基苯作为聚合反应内交联剂,以淀粉纳米粒子为乳液稳定剂,通过Pickering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一种用于水基钻井液的树莓状纳微米封堵剂(即表面吸附淀粉纳米粒子的交联P(St-co-MMA)微球)。对树莓状纳微米封堵剂的粒子直径、形貌及结构特点进行了表征分析,并对其性能进行了室内评价试验,结果发现,树莓状纳微米封堵剂能显著降低聚合物氯化钾钻井液的API滤失量和渗透封堵仪(PPA)滤失量,可有效封堵地层纳微米级孔隙,解决了钻井液的起泡问题,且对钻井液流变性能影响较小,能够满足页岩油气钻井井壁稳定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页岩 井壁稳定 Pickering乳液 乳液聚合 纳微米封堵剂 淀粉 封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液聚合在油田开发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建莉 王金良 +1 位作者 周晓楠 邢彦君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3-247,共5页
概述了乳液聚合的特点,对常用乳液聚合方法进行了分类介绍。综述了乳液聚合产品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如钻井液处理剂、酸液稠化、堵水调剖及调驱、钻井防漏堵漏、油田固沙以及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应用。探讨了乳液聚合产品在油田开发领域的... 概述了乳液聚合的特点,对常用乳液聚合方法进行了分类介绍。综述了乳液聚合产品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如钻井液处理剂、酸液稠化、堵水调剖及调驱、钻井防漏堵漏、油田固沙以及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应用。探讨了乳液聚合产品在油田开发领域的不足和应用前景。为了满足开发深井超深井的需求,乳液聚合产品应具有良好的抗温、抗盐及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液聚合 反相乳液聚合 反相微乳液聚合 核壳乳液聚合 浓乳液聚合 油田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胶囊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48
9
作者 庄秋虹 张正国 方晓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8-391,396,共5页
微/纳米胶囊相变材料是将微胶囊化技术和纳米胶囊化技术应用到相变材料中而形成的新型复合相变材料。系统地介绍了微/纳米胶囊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和应用领域;分析了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并指出了制备微/纳米胶囊相变材料中... 微/纳米胶囊相变材料是将微胶囊化技术和纳米胶囊化技术应用到相变材料中而形成的新型复合相变材料。系统地介绍了微/纳米胶囊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和应用领域;分析了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并指出了制备微/纳米胶囊相变材料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最后对微/纳米胶囊相变材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材料 微胶囊 纳米胶囊 原位聚合法 界面聚合法 细乳液聚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性涂料用苯丙微乳液的合成 被引量:18
10
作者 张心亚 蓝仁华 陈焕钦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10-413,共4页
以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丁酯为主要单体,采用过硫酸盐作引发剂,合成了新型水性涂料用苯丙微乳液。分析了苯丙微乳液的组成以及组成对其性质的影响,并讨论了乳化剂种类及用量、单体种类和配比以及功能性单体对微乳液聚合过程... 以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丁酯为主要单体,采用过硫酸盐作引发剂,合成了新型水性涂料用苯丙微乳液。分析了苯丙微乳液的组成以及组成对其性质的影响,并讨论了乳化剂种类及用量、单体种类和配比以及功能性单体对微乳液聚合过程和微乳液产品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涂料 苯丙微乳液 合成 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丙烯酸丁酯 单体 过硫酸盐 引发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量聚苯胺水性微乳液的制备 被引量:12
11
作者 黄美荣 李新贵 杨海军 《涂料工业》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6,共6页
利用分批滴加单体式微乳液聚合法制备了高含量聚苯胺水性纳米微乳液及纳米粒子.所得微乳液中聚苯胺含量达1.0%(质量分数),是其他微乳液聚合的1.25~27.8倍.研究了合成工艺条件对聚苯胺纳米粒子的粒径、产率、相对分子质量、电导率等的影... 利用分批滴加单体式微乳液聚合法制备了高含量聚苯胺水性纳米微乳液及纳米粒子.所得微乳液中聚苯胺含量达1.0%(质量分数),是其他微乳液聚合的1.25~27.8倍.研究了合成工艺条件对聚苯胺纳米粒子的粒径、产率、相对分子质量、电导率等的影响.发现前后两次滴加的单体比例、酸浓度以及酸种类是主要影响因素.当滴加的单体比例为80:20、盐酸浓度为0.1 mol/L时,在20℃下反应24 h,可获得稳定的聚苯胺微乳液,放置至少半年不分层.该纳米聚苯胺的粒径为10~40nm,电导率为0.12 S/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胺 单体 高含量 微乳液聚合 水性 制备 粒径 合成工艺条件 电导率 酸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中空多孔聚合物微球 被引量:8
12
作者 罗付生 丁建东 +3 位作者 杨光成 王玉 宋洪昌 李风生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341-343,共3页
用分散聚合法制得粒径约为 3μm的聚苯乙烯种子微球 ,通过溶胀、种子乳液聚合及萃取得到中空多孔聚合微球 ,使用扫描电镜检测了其中空多孔形貌和粒径 。
关键词 中空多孔微球 聚苯乙烯 种子乳液聚合 制备 聚合物微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液聚合制备氨基硅油乳液及微乳液的工艺探讨 被引量:4
13
作者 徐志远 成文 +2 位作者 程建华 谢培镇 张鹏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1-76,共6页
以简化设备及药品为目的,以D4、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等为原料,用乳液聚合方法,通过改变工艺条件制备得到氨值0.15~0.30 mmol/g,pH值6.0~7.0,粒径分布10~45μm的乳液及粒径分布10~35 nm的微乳液.确定了乳液制备的... 以简化设备及药品为目的,以D4、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等为原料,用乳液聚合方法,通过改变工艺条件制备得到氨值0.15~0.30 mmol/g,pH值6.0~7.0,粒径分布10~45μm的乳液及粒径分布10~35 nm的微乳液.确定了乳液制备的有利条件:反应温度70~80℃,降低初始水相含量,高速搅拌条件下加快油相滴加速率;微乳液制备的有利条件:反应温度80~90℃,高速搅拌条件下延长均质后的油相滴加时间.考察了工艺条件的改变对乳液及微乳液的透光率曲线及转化率曲线的影响;测定了粒径分布并将破乳离心所得氨基硅油进行红外表征.结果表明,无需增加药品,通过工艺条件的改变可以成功得到氨基硅油乳液及微乳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液聚合 工艺 乳液 微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硅丙乳液的制备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金辉 彭丹 +2 位作者 牟秋红 张利 张荣军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3-25,共3页
综述了高性能硅丙乳液的制备路线、制备技术及组成特征,重点分析了微乳液聚合、无皂乳液聚合、纳米技术等在高性能硅丙乳液制备中的应用,探讨了制备硅丙乳液的新型单体的研究进展,展望了高性能硅丙乳液的制备方向。
关键词 硅丙乳液 微乳液聚合 无皂乳液聚合 纳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液聚合法制备PMMA/HD相变储热微胶囊 被引量:9
15
作者 杨改霞 宋晓秋 +3 位作者 叶琳 刘钦矿 段玉萍 曹龙迪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13,共5页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PMMA/HD相变储热微胶囊,讨论乳化剂用量、芯壁比及交联剂用量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扫描电镜(SEM)测试了微胶囊的化学结构、耐热性能、相变...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PMMA/HD相变储热微胶囊,讨论乳化剂用量、芯壁比及交联剂用量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扫描电镜(SEM)测试了微胶囊的化学结构、耐热性能、相变温度、相变焓及形貌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得到的微胶囊呈类球形,平均粒径为0.7μm,包埋率达64%。相变温度和相变焓分别为17.61℃、150.1 J/g,加入交联剂能够将微胶囊的耐热温度由100℃提高至1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液聚合 相变微胶囊 包埋率 耐热温度 相变温度 相变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合成聚苯胺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国祥 刘鹏丽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26,共4页
以环已烷为溶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H2O2为氧化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浓盐酸使苯胺质子化,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合成聚苯胺。研究了SDS,KPS,浓盐酸,反应时间对聚苯胺产量的影响,用循环伏安法、差热分析法对聚苯胺进行了... 以环已烷为溶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H2O2为氧化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浓盐酸使苯胺质子化,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合成聚苯胺。研究了SDS,KPS,浓盐酸,反应时间对聚苯胺产量的影响,用循环伏安法、差热分析法对聚苯胺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较佳的工艺条件:SDS用量为0.50 g,KPS用量为0.64 g,浓盐酸用量为3.90 g,反应时间为15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胺 微乳液 反相微乳液聚合法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基有机硅微乳液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春姣 王树根 《印染》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6期10-12,共3页
采用乳液聚合法 ,由D4开环聚合、硅烷偶联剂KH5 60共聚改性制得透明的环氧基改性有机硅微乳液。讨论了反应温度、保温时间、催化剂用量与单体转化率的关系及乳化剂用量、滴加时间对乳液透光率的影响。应用结果表明 。
关键词 柔软剂 乳液聚合 有机硅微乳液 改性 制备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微射流预乳化法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殿微 崔永珠 +2 位作者 王晓 刘国军 魏春艳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7-51,共5页
采用含氟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甘油酯、N,N-二甲基甲酰胺、丙烯酸丁酯、一缩二丙二醇为单体,以NP-10、NP-8、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为乳化剂,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作为引发剂,使用微射流纳米分散仪预乳化法制备拒水拒油含氟丙烯酸酯乳液,... 采用含氟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甘油酯、N,N-二甲基甲酰胺、丙烯酸丁酯、一缩二丙二醇为单体,以NP-10、NP-8、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为乳化剂,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作为引发剂,使用微射流纳米分散仪预乳化法制备拒水拒油含氟丙烯酸酯乳液,并研究了预乳化工艺对乳液粒径及其应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3.425 MPa压力下微射流预乳化2次得到的整理剂的粒径均匀分布在50 ~ 57 nm之间,整理剂带正电荷,物化性能稳定.用其整理后的棉织物,对水和对油接触角分别达到140&#176;和125&#176;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射流法 预乳化 乳液聚合 接触角 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Ⅲ)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3
19
作者 齐晶瑶 李欣 边疆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67-769,773,共4页
饮用水中的重金属是给水处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以油酸为功能单体,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乙腈为溶剂,应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Fe(Ⅲ)印迹聚合物微球.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和比表面积测定仪等进行了该印迹聚合物微球的表... 饮用水中的重金属是给水处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以油酸为功能单体,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乙腈为溶剂,应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Fe(Ⅲ)印迹聚合物微球.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和比表面积测定仪等进行了该印迹聚合物微球的表征.研究表明:该聚合物微球外观形貌和内部孔隙清晰分明,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对水中的重金属Fe(Ⅲ)具有良好的识别和吸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Ⅲ) 反相微乳液聚合法 分子印迹聚合物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分散PS微球的制备及其在多孔炭材料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蔡江涛 陈晨 +3 位作者 张亚婷 刘国阳 邱介山 周安宁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2-26,共5页
在超声波辅助下通过微乳液法聚合出纳米聚苯乙烯(PS)微球,利用重力沉降法组装出PS胶晶阵列,并以该胶晶为大孔模板剂,制备出大孔–介孔分级炭材料。通过激光粒度仪、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红外光谱及N2物理吸附与解吸附技术对产品... 在超声波辅助下通过微乳液法聚合出纳米聚苯乙烯(PS)微球,利用重力沉降法组装出PS胶晶阵列,并以该胶晶为大孔模板剂,制备出大孔–介孔分级炭材料。通过激光粒度仪、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红外光谱及N2物理吸附与解吸附技术对产品的粒度、形貌、微观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与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超声波辅助微乳液聚合,有利于单分散PS微球的可控制备。且增大过硫酸钾、聚乙烯吡咯烷酮的用量,PS微球粒径均会变小,而苯乙烯/十二烷基磺酸钠则要有适合的比例才能保证PS粒径小且均一单分散。以300 nm的PS胶晶为大孔模板剂,三嵌段共聚物P123和F127(质量比为1∶3)做介孔模板剂,酚醛树脂预聚体和模板剂的质量比为3∶2,制得大孔与介孔梯级分布的炭材料,其比表面积为510.5 m2/g,比容为0.252 7 cm3/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微球 微乳液聚合 超声波辅助 模板剂 多孔炭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