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9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碳”目标下煤矿瓦斯全浓度区间梯级利用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韩颖 单非凡 +1 位作者 张飞燕 宋金星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6-104,共9页
在“双碳”总体目标的要求下,如何切实提高瓦斯利用率并有效降低瓦斯利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是我国煤炭开采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我国煤矿瓦斯全浓度区间梯级利用技术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总结。目前,我国已经形成... 在“双碳”总体目标的要求下,如何切实提高瓦斯利用率并有效降低瓦斯利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是我国煤炭开采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我国煤矿瓦斯全浓度区间梯级利用技术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总结。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高浓度瓦斯直接利用、低浓度瓦斯及乏风瓦斯提纯增浓技术为主的阶梯式综合利用体系,其中,高浓度瓦斯主要用于发电、民用燃料、工业燃料、合成化工产品、提纯生产CNG或LNG,低浓度瓦斯主要采用内燃机发电、直燃和提纯增浓等技术加以利用,而乏风瓦斯主要采用蓄热/催化氧化、热逆流氧化、热逆流催化氧化和乏风助燃等技术加以利用。基于此,指明了下一步的重点研究工作,即研究对高浓度瓦斯利用过程中产生的CO_(2)进行有效捕集、利用和封存,攻克低浓度及乏风瓦斯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发电机组效率低、提纯技术推广难、直燃技术安全性争议大、蓄热氧化装置能耗高等诸多难题,有效提升瓦斯转化与利用装备的智能化、高效性和安全性,进而构建以煤矿瓦斯全浓度区间梯级利用为核心的近零碳排放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煤矿瓦斯 全浓度区间 梯级利用技术 低浓度瓦斯 乏风瓦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长径比对甲烷/空气预混爆炸升压特性影响研究
2
作者 程建华 暴雯雯 +3 位作者 杨小林 丁帅东 翁应康 张紫君 《爆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1,110,共10页
为探究点火位置变化对不同当量下甲烷/空气预混爆炸升压特性的影响,通过自主搭建的爆炸试验系统,开展了多次不同长径比和当量比的甲烷/空气预混爆炸试验,分析了长径比和当量比变化对超压峰值上升速率及正压持续时间的影响,并利用量纲分... 为探究点火位置变化对不同当量下甲烷/空气预混爆炸升压特性的影响,通过自主搭建的爆炸试验系统,开展了多次不同长径比和当量比的甲烷/空气预混爆炸试验,分析了长径比和当量比变化对超压峰值上升速率及正压持续时间的影响,并利用量纲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甲烷/空气预混爆炸升压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甲烷/空气预混爆炸超压峰值上升速率和正压持续时间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甲烷/空气预混爆炸超压峰值上升速率随着当量比的增大呈上升趋势,长径比的增大使超压峰值上升速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衰减速度有所差异;随长径比的增加,正压持续时间逐渐延长,但最长正压持续时间在长径比变化时所对应的当量比不同;基于量纲分析方法得出甲烷/空气预混爆炸超压峰值上升速率和正压持续时间的计算公式,并通过试验值与理论值对比验证公式可行性。研究发现甲烷/空气预混气体爆炸受点火位置与当量比的影响较为显著,研究成果可为甲烷爆炸的威力评估与安全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峰值上升速率 正压持续时间 长径比 甲烷/空气预混 量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_2/Air连续旋转爆震波的起爆及传播过程试验 被引量:25
3
作者 刘世杰 林志勇 +2 位作者 林伟 周朱林 刘卫东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83-489,共7页
在环缝-喷孔对撞式喷注模型发动机上,采用H2/O2热射流切向喷注的起爆方式,进行了H2/Air组合的连续旋转爆震试验,试验成功起爆并实现了爆震波的持续旋转传播。切向喷注的热射流并没有直接诱导形成旋转爆震波,从点火到形成稳定传播的旋转... 在环缝-喷孔对撞式喷注模型发动机上,采用H2/O2热射流切向喷注的起爆方式,进行了H2/Air组合的连续旋转爆震试验,试验成功起爆并实现了爆震波的持续旋转传播。切向喷注的热射流并没有直接诱导形成旋转爆震波,从点火到形成稳定传播的旋转爆震波之间存在时间间隔。对高频信号的时频分析结果表明,在该试验工况下,旋转爆震波的传播过程非常稳定,其传播频率为5.5~5.95 kHz,平均传播频率为5.75 kHz,对应的平均传播速度为1716.4m/s,为理论预测值的91.14%。在没有测量高频压力的情况下开展了长程试验,结果表明,连续旋转爆震波也可以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稳定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旋转爆震波 H2/air组合 喷注方式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炸过程中预混气体流动状态对甲烷爆炸影响分析
4
作者 张丽 康青春 +2 位作者 杨克 纪虹 方奇明 《消防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0,共6页
通过自主搭建的可视化水平长直管道甲烷爆炸试验平台,利用在管道尾端安装的可变速小风扇制造与火焰传播方向相同、相反的不同流速的预混气气流,研究变速气流对甲烷/空气混合燃料的爆炸火焰传播特性与爆炸超压特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变... 通过自主搭建的可视化水平长直管道甲烷爆炸试验平台,利用在管道尾端安装的可变速小风扇制造与火焰传播方向相同、相反的不同流速的预混气气流,研究变速气流对甲烷/空气混合燃料的爆炸火焰传播特性与爆炸超压特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变速气流对甲烷爆炸燃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气流速度的增加,促进甲烷爆炸燃烧的效果逐渐增加。但是随着气流速度的逐步增加,对于单相对流气体,甲烷爆炸的促进效果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对于单相同流气体,随着气流强度的提高,一直表现出对甲烷爆炸的促进。同时,火焰在接近尾端风扇时发生振荡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爆炸 气流速度 火焰图像 火焰速度 爆炸超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RS反演青藏高原对流层大气甲烷分布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冯冬霞 高晓清 +2 位作者 杨丽薇 惠小英 周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822-2830,共9页
利用AIRS反演结果与瓦里关大气本底站甲烷浓度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2003~2015年青藏高原对流层大气甲烷浓度的分布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AIRS反演资料与瓦里关观测资料具有一致的月、年、季度变化趋势和分段变化特征.... 利用AIRS反演结果与瓦里关大气本底站甲烷浓度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2003~2015年青藏高原对流层大气甲烷浓度的分布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AIRS反演资料与瓦里关观测资料具有一致的月、年、季度变化趋势和分段变化特征.青藏高原甲烷浓度沿羌塘高原东缘——三江源西北地区一线,东南高、西北低,随高度上升呈现显著降低趋势,高原中部偏南地区甲烷浓度变率最大且异常敏感.2003~2015年青藏高原甲烷浓度持续上升,秋季最快、冬季最慢,年增长速度为5.2nmol/(mol?a),2013~2015期间小于全球增速;季节变化为典型单峰分布,夏季最高,春季最低,随着高度上升季节变化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甲烷 时空分布特征 卫星遥感 青藏高原 瓦里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北黄海养马岛养殖区溶解甲烷浓度、影响因素及海-气交换通量
6
作者 周晨霞 温健文 +3 位作者 翟方国 宋昌远 宋国栋 张桂玲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52,共13页
养殖海区是向大气中释放甲烷(CH_(4))的热点区域。本研究于2023年6月底、8月初和8月底对北黄海养马岛养殖区海域进行了3个航次调查,采集了表、底层海水样品,利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对样品进行分析测定,以认识夏季养殖区海水中溶解CH_(4... 养殖海区是向大气中释放甲烷(CH_(4))的热点区域。本研究于2023年6月底、8月初和8月底对北黄海养马岛养殖区海域进行了3个航次调查,采集了表、底层海水样品,利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对样品进行分析测定,以认识夏季养殖区海水中溶解CH_(4)的分布特征并估算其海–气交换通量。结果显示,夏季养马岛养殖区海域表、底层溶解CH_(4)浓度范围分别为3.32~25.29 nmol/L和4.13~33.29 nmol/L,受沉积物释放的影响,底层溶解CH_(4)浓度整体高于表层。受陆源输入、物理过程、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CH_(4)的水平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其中,近岸河口处CH_(4)浓度明显高于远岸海域,贝类养殖区明显高于非养殖区。室内受控培养实验和现场调查结果显示,浮游植物产CH_(4)等有氧产生过程是夏季该海域表层富氧水体中过剩甲烷ΔCH_(4)的来源。夏季3个航次的表层海水CH_(4)的平均饱和度分别为(364±201)%、(499±212)%和(402±134)%,均处于过饱和状态,同时利用W2014公式估算出养马岛养殖区海域夏季表层海水CH_(4)的海-气交换通量为(18.87±28.82)μmol/(m^(2)·d),表明夏季该海域是大气CH_(4)的净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马岛养殖区 甲烷 水产养殖 海-气交换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裂缝网络联通性对其中支撑剂输送的影响
7
作者 徐加祥 赵洋 +2 位作者 王玫珠 付万鑫 朱星元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2-323,共12页
煤层气开发过程中采用的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会在煤层内与割理共同形成复杂裂缝网络,且由于割理发育和开启程度不同,各簇缝网之间的联通性存在差异,直接影响支撑剂在缝网内的输送。为了探究煤层内各簇缝网的联通情况对支撑剂铺置情况的影... 煤层气开发过程中采用的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会在煤层内与割理共同形成复杂裂缝网络,且由于割理发育和开启程度不同,各簇缝网之间的联通性存在差异,直接影响支撑剂在缝网内的输送。为了探究煤层内各簇缝网的联通情况对支撑剂铺置情况的影响,建立了联通和未联通两种裂缝网络,该裂缝网络由水平井段串联两簇水力裂缝并与正交割理组合,两簇缝网之间的联通情况取决于二级裂缝的联通性。在考虑支撑剂球度的基础上,采用Eulerian-Eulerian的多相流模型中的Mixture模型模拟不同携砂液黏度、携砂液排量和支撑剂粒径条件下联通和未联通裂缝网络中支撑剂在各级裂缝中的分布特征,并对比两种裂缝网络中支撑剂的填砂比例明确裂缝网络联通性对裂缝内支撑剂铺置特征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由于联通缝网中分别由两簇裂缝进入的携砂液在缝网联通部分互相干扰,该联通部分几乎没有支撑剂分布。但是与未联通裂缝相比,支撑剂在联通缝网的主裂缝内输送距离更远。就裂缝网络整体的填砂比例而言,未联通缝网的整体填砂比例要远高于联通缝网,在本研究的模拟参数条件下平均高出53.3%。联通和未联通裂缝网络中各级裂缝内铺砂浓度小于5%的区域均占较大比例,其次是铺砂浓度大于10%的区域,铺砂浓度介于5%~10%的区域最小。同时降低携砂液黏度、提高携砂液排量、使用粒径较小的支撑剂均可以有效改善两种缝网中支撑剂的铺置情况,特别是联通缝网中携砂液排量应不小于12 m^(3)/min,支撑剂粒径不大于100目(0.15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水力压裂 裂缝网络 支撑剂输送 混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hazards of gas leakage and explosion in a full-scale residential building
8
作者 Chengjun Yue Li Chen +2 位作者 Zhan Li Bin Feng Ruizhi X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2025年第1期168-181,共14页
The gas explosion in residential building has always been a highly concerned problem.Explosions in homogeneous mixtures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However,mixtures are often inhomogeneous in the practical scenarios... The gas explosion in residential building has always been a highly concerned problem.Explosions in homogeneous mixtures have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However,mixtures are often inhomogeneous in the practical scenarios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densities of methane and air.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gas explosions in inhomogeneous mixtures,experimental studies involving gas leakage and explosion are conducted in a full-scale residential building to reproduce the process of gas explosion.By fitting the dimensionless buoyancy as a function of dimensionless height and dimensionless time,a distribution model of gas in large-scale spaces is established,and the mechanism of in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of methane is also be revealed.Furthermore,the stratified reconstruction method(SRM)is introduced for efficiently setting up inhomogeneous concentration fields in FLACS.The simulation results highlight that for the internal overpressure,the distribution of methane has no effect on the first overpressure peak(ΔP1),while it significantly influences the subsequent overpressure peak(ΔP2),and the maximum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verpressure of homogeneous and in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is174.3%.Moreover,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also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external overpress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hane distribution Inhomogeneous mixture Gradient layer Gas explosion Explosive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预混甲烷掺氨双旋流燃烧的实验研究
9
作者 王健 尚天坤 +5 位作者 王文欢 姚宁宁 亢连伟 韦立明 许奇宇 潘卫国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96-1402,共7页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在全球碳减排的大背景下,无碳燃料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氨能源的开发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措施,在10 kW(输入功率)甲烷掺氨实验台上,进行了甲烷和氨气掺混扩散燃烧实验研究,并且结合化学反应器...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在全球碳减排的大背景下,无碳燃料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氨能源的开发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措施,在10 kW(输入功率)甲烷掺氨实验台上,进行了甲烷和氨气掺混扩散燃烧实验研究,并且结合化学反应器网络(CRN)分析了不同输入功率、当量比和掺氨比例等条件下的氨气/甲烷燃烧和排放特性。结果表明:甲烷对氨气的燃烧起到了明显的促进和稳定作用,然而仅掺入热值分数为9.1%的氨气即可使NO排放量急剧增加;采用轴向空气分级策略可显著降低NO_(x)排放和未燃氨气的逃逸,并且随着氨气比例的提高,燃烧室出口温度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掺氨 NO_(x)排放 空气分级 旋流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乏风瓦斯掺混煤粉蓄热氧化规律及灰色关联性分析研究
10
作者 聂百胜 付昊仑 +4 位作者 张豪 黄继江 尹斐斐 张志刚 柳先锋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37,46,共9页
乏风瓦斯(VAM)因其浓度低而难以利用,往往以通风的方式直接排放至大气中,造成了资源浪费。针对该问题,利用自建的乏风瓦斯氧化实验系统,开展了乏风瓦斯在不同浓度、进气流量、初始温度条件下掺混3种煤粉蓄热氧化实验研究,并对影响乏风... 乏风瓦斯(VAM)因其浓度低而难以利用,往往以通风的方式直接排放至大气中,造成了资源浪费。针对该问题,利用自建的乏风瓦斯氧化实验系统,开展了乏风瓦斯在不同浓度、进气流量、初始温度条件下掺混3种煤粉蓄热氧化实验研究,并对影响乏风瓦斯转化率的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掺混的煤粉放热量越高,乏风瓦斯转化率越高;不同乏风瓦斯浓度条件下,掺混煤粉可显著提高乏风瓦斯转化率,延长反应稳定时间;当乏风中甲烷体积分数为0.6%时,在煤粉蓄热作用下,转化率可提高50%,反应稳定持续时间提升36%;1.5 m^(3)/h的进气量可实现乏风瓦斯转化率超过50%,但稳定时间不长;初始温度越高,乏风瓦斯最大转化率越高,可达57.14%,稳定持续时间也越长,超过35 min。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初始温度和乏风瓦斯浓度对转化率的影响程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乏风瓦斯 煤粉 蓄热氧化 转化率 灰色关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状高分子材料对卧式储罐油气爆炸抑制试验研究
11
作者 蒋新生 周磊 +3 位作者 王赛 林科宇 储汇 李润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1-48,105,共9页
为了探究网状高分子材料对卧式储罐油气爆炸抑制影响,设计搭建了(L/D≈3.1,V=1000 L)卧式储罐试验系统,分析了抑爆材料填充率对油气爆炸特征参数的影响规律,探究了抑爆材料对油气爆炸的抑制机理。结果表明:装填网状高分子材料后,卧式储... 为了探究网状高分子材料对卧式储罐油气爆炸抑制影响,设计搭建了(L/D≈3.1,V=1000 L)卧式储罐试验系统,分析了抑爆材料填充率对油气爆炸特征参数的影响规律,探究了抑爆材料对油气爆炸的抑制机理。结果表明:装填网状高分子材料后,卧式储罐油气爆炸威力被显著削弱,火焰传播受到明显的阻滞作用,火焰传播速度下降;随着填充率的增加,爆炸超压最大值、平均升压速率、爆炸威力指数逐渐下降,最大超压值到达时间逐渐延长;火焰在抑爆材料内传播过程中,因受到“冷壁效应”、“器壁效应”和材料热分解作用影响,导致油气爆炸发展过程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状高分子材料 卧式储罐 油气爆炸 特征参数 火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共沸混合工质闭式热泵干燥旁通系统性能试验
12
作者 梁坤峰 李琳琳 +3 位作者 高春艳 陈浩远 安家旺 杨晨光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9-268,共10页
干燥技术对于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具有关键作用。为突破传统干燥技术运行能耗高且干燥性能不佳的技术瓶颈,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的闭式热泵干燥系统,通过空气旁通优化热能回收来改善干燥性能和系统运行能效。采用白萝卜为试... 干燥技术对于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具有关键作用。为突破传统干燥技术运行能耗高且干燥性能不佳的技术瓶颈,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的闭式热泵干燥系统,通过空气旁通优化热能回收来改善干燥性能和系统运行能效。采用白萝卜为试验材料,以热泵干燥系统的传热系数、干燥速率、除湿能耗比、物料最终湿基含水率及[火用]效率等指标作为优化目标,构建动力学与热力学分析模型,探讨干燥温度、空气旁通率及非共沸混合工质配比对系统干燥性能与能效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空气旁通率为60%时,蒸发器传热系数与物料干燥速率达到峰值,系统综合性能最优,此时当干燥温度为55℃,白萝卜最终湿基含水率有最低值,为23.4%;非共沸混合工质的引入进一步提升了系统能效与干燥性能。在最优配比(即R32质量分数为0.70)时,系统性能系数达到最大值3.21,相较于其他工况,物料的最终湿基含水率最低,干燥时间缩短14.3%以上;热力学分析表明,蒸发器与冷凝器[火用]损失约占系统总[火用]损失的50%,其中冷凝器[火用]损失最大,约为总[火用]损失的32%。而最优工质配比可使系统[火用]效率达到最高,为40.37%。该研究明确了空气旁通率与非共沸混合工质配比等参数对系统干燥性能和热泵热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为热泵干燥系统的性能优化和高效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泵干燥 ?分析 非共沸混合工质 空气旁通率 最优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超细水雾对CH_4/Air初期爆炸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13
作者 裴蓓 韦双明 +4 位作者 陈立伟 潘荣锟 王燕 余明高 李杰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6-175,共10页
为了研究CO_2和超细水雾对9.5%甲烷/空气初期爆炸特性的影响,采用高速纹影系统和定容燃烧弹对9.5%甲烷/空气初期爆炸特性进行了研究。分别改变CO_2稀释体积分数和超细水雾质量浓度,分析在二者单独和共同作用下球形火焰传播过程、火焰传... 为了研究CO_2和超细水雾对9.5%甲烷/空气初期爆炸特性的影响,采用高速纹影系统和定容燃烧弹对9.5%甲烷/空气初期爆炸特性进行了研究。分别改变CO_2稀释体积分数和超细水雾质量浓度,分析在二者单独和共同作用下球形火焰传播过程、火焰传播速度和爆炸超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58.3g/m^3超细水雾增强了火焰不稳定性,促进了火焰加速和爆炸超压增加,表明超细水雾不足能产生促爆作用,只有当超细水雾充足时才会抑制甲烷爆炸;CO_2和超细水雾共同作用时能避免因超细水雾带来的促爆现象,可以明显减弱火焰不稳定性,减小火焰传播速度,降低爆炸超压和平均压升速率,以及明显推迟超压峰值来临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超细水雾 甲烷/空气 初期爆炸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luence of abrasive hardness on erosion wear of abrasive air jets 被引量:8
14
作者 LIU Yong CHEN Chang-jiang +2 位作者 WEI Jian-ping LIU Xiao-tian WANG Xiang-d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2期356-371,共16页
To make clear the influence of abrasive hardness on the erosion effect,the erosion experiments of abrasive air jet with the same impact energy were carried out.The influence of abrasive hardness on the erosion effect ... To make clear the influence of abrasive hardness on the erosion effect,the erosion experiments of abrasive air jet with the same impact energy were carried out.The influence of abrasive hardness on the erosion effect is clarified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erosion depths.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Under the same mass flow rate and mesh number,the abrasive with a higher density needs greater pressure irrespective of hardness.After erosion damage,the abrasive size exhibits a Weibull distribution.The shape parameterβand Weibull distribution function of four types of abrasives are derived by the least squares method;moreover,βis found to have a quadratic relation with abrasive hardness.The results of the erosion experiments show that abrasive hardness and erosion depth are quadratically related.By calculating the increase in surface energy after abrasive erosion crushing,it is found that abrasive hardness has a quadratic relation with surface energy and that the increases in erosion depth and surface energy consumption are basically identical.In conclusion,the effect is a soft abrasive impact when the ratio of abrasive hardness(Ha)to the material hardness(Hm)is<2.6,and it is a hard abrasive impact when Ha/H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rasive air jet abrasive hardness rock erosion abrasive size distribution coal bed methan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烷-空气预混区外含钾细水雾抑爆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晓玲 刘震起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0-157,共8页
为了解含钾细水雾在综合管廊燃气泄漏场景下的抑爆能力,采用自制的爆炸试验系统,开展含添加剂细水雾位于甲烷-空气爆炸区域外的抑爆试验,分析纯水及草酸钾、碳酸钾、氯化钾3种含钾化合物细水雾对9.5%甲烷-空气爆炸超压与过火范围的影响... 为了解含钾细水雾在综合管廊燃气泄漏场景下的抑爆能力,采用自制的爆炸试验系统,开展含添加剂细水雾位于甲烷-空气爆炸区域外的抑爆试验,分析纯水及草酸钾、碳酸钾、氯化钾3种含钾化合物细水雾对9.5%甲烷-空气爆炸超压与过火范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纯水细水雾的临界抑爆雾化质量浓度区间为320~480 g/m^(3);含草酸钾条件下超压下降率随质量分数增加呈现正态累积分布函数(NormalCDF)变化,最佳抑爆质量分数为10%;当雾化质量浓度为480 g/m^(3)、雾滴D32为61.7μm、化合物质量分数为10%时,对应抑爆能力均大于纯水细水雾条件,其中,含草酸钾抑爆能力最强,其次为碳酸钾与氯化钾,峰值超压下降率较纯水细水雾条件分别提高2.32、1.88与1.53倍,过火范围分别缩减46.7%、40%与13.3%。相较于碳酸钾与氯化钾条件,爆炸气体预混区域外含草酸钾细水雾能够吸收更多的爆炸热量、消耗更多的活性自由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空气 含钾化合物 预混区域 细水雾 抑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8月北黄海北部溶解甲烷分布、海-气交换通量及影响因素
16
作者 徐雪梅 王明丽 +4 位作者 何宗财 韩建波 邢庆会 王心怡 陈虹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2-793,共12页
科学评估陆架边缘海溶解甲烷(CH_(4))的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对于认识陆架边缘海CH_(4)的释放对大气CH_(4)的区域性贡献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2年8月的现场调查数据和资料,研究北黄海北部海水溶解CH_(4)的分布、海-气交换通量及影响因素... 科学评估陆架边缘海溶解甲烷(CH_(4))的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对于认识陆架边缘海CH_(4)的释放对大气CH_(4)的区域性贡献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2年8月的现场调查数据和资料,研究北黄海北部海水溶解CH_(4)的分布、海-气交换通量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溶解CH_(4)浓度为4.0~63.3 nmol/L,饱和度为168%~2 360%,高值区位于鸭绿江口附近海域,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表层海水溶解CH_(4)浓度迅速降低。鸭绿江等陆源冲淡水的输入耦合海水及沉积物有机质的降解致使近岸海域海水CH_(4)升高;陆源冲淡水与海水混合过程中海水CH_(4)的氧化消耗也是控制CH_(4)浓度和分布不容忽视的重要过程。离岸海域海水及沉积物有机质厌氧降解耦合黄海冷水团的作用使得底层海水溶解CH_(4)浓度高于表层海水。研究海域海-气CH_(4)交换通量为18.4~578.8μmol/(m^(2)·d),是大气CH_(4)的源;鸭绿江口附近海域海-气CH_(4)交换通量高于离岸海域。由此可见,受陆源冲淡水输入的影响研究海域溶解CH_(4)浓度和海-气交换通量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且变幅高于世界其他海域;加强河口以及近海调查研究对于准确评估陆架边缘海CH_(4)的排放,明确CH_(4)排放源项的构成及制定CH_(4)减排的有效措施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黄海 溶解甲烷 海-气CH_(4)交换通量 冲淡水输入 有机质厌氧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空气监测用氮中甲烷气体标准物质质量评估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翀 吕怡兵 +7 位作者 杨婧 谭铃 吴海 丁萌萌 杨静 王德发 李和通 马焕敏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36,共7页
为了解和掌握当前环境空气非甲烷总烃监测所使用的氮中甲烷气体标准物质的质量状况,通过对全国范围内开展环境空气非甲烷总烃监测的实验室中的99家进行使用情况调查,发现共涉及35家制造商。选择其中使用占比较高的10家,另外再随机选取6... 为了解和掌握当前环境空气非甲烷总烃监测所使用的氮中甲烷气体标准物质的质量状况,通过对全国范围内开展环境空气非甲烷总烃监测的实验室中的99家进行使用情况调查,发现共涉及35家制造商。选择其中使用占比较高的10家,另外再随机选取6家,通过匿名采购等方式获取31瓶氮中甲烷气体标准物质。经两家测试单位分别测试后,采用归一化偏差(E_(n))法和相对偏差法两种方法评价所选标准物质的量值准确性和监测适用性,同时依照相关国家计量技术规范评估其证书完整性和规范性。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一致。16家制造商中,14家的27瓶气体标准物质定值准确,2家的4瓶气体标准物质定值不准确;9家证书相对完整、规范,其余7家普遍存在缺少标准物质唯一标识等问题,部分制造商甚至存在涉嫌冒用证书、证书中的定值浓度超出认定范围等问题。鉴于氮中甲烷气体标准物质是保障非甲烷总烃监测结果准确性、可比性和可溯源性的重要基础,且制造商数量众多,建议使用者加强标准物质质量评估工作,并审查其所附证书的规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空气监测 非甲烷总烃 气体标准物质 质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DLAS技术的甲烷气体泄漏成像检测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正友 袁明君 +3 位作者 徐洋 杨沅锦 孙思齐 杨炳雄 《激光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53,共6页
传统的甲烷气体泄漏检测方法主要以单点测量和红外热成像为主。前者由于测量点密度小且气体易于流动,很难确定泄漏点;后者根据气体云团与周围环境温度差异检测成像,温差较小时,成像对比度低、分辨力弱。根据以上局限性,提出一种甲烷气... 传统的甲烷气体泄漏检测方法主要以单点测量和红外热成像为主。前者由于测量点密度小且气体易于流动,很难确定泄漏点;后者根据气体云团与周围环境温度差异检测成像,温差较小时,成像对比度低、分辨力弱。根据以上局限性,提出一种甲烷气体泄漏成像检测技术。该技术结合TDLAS(Tunable diode laser absorption spectroscopy)遥测技术与激光主动成像方法对气体泄漏区域进行主动探测,然后采用SSIM(Structural Similarity)与混合高斯背景建模法相结合的算法对气体泄漏区域进行提取,实现对甲烷气体泄漏气团的成像检测。实验中对甲烷气体在不同泄漏流量、不同视频记录长度、不同环境下进行了检测。实验表明,该技术可实现对甲烷气体泄漏的主动成像检测,并且成像清晰、检测率高、实时性好、可准确呈现气体泄漏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DLAS 甲烷气体泄漏 检测 SSIM 混合高斯背景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ray CT图像的沥青混合料车辙过程空隙分布评估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宇 王伟成 +3 位作者 方珑 刘晋周 肖传语 于斌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8-522,共15页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X-ray CT)技术作为一种无损测试方法,已被广泛用于评估沥青混合料中的空隙结构和与空隙有关的病害。基于X-ray CT和图像处理技术,从细观结构层面探讨了车辙变形过程中沥青混合料的空隙...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X-ray CT)技术作为一种无损测试方法,已被广泛用于评估沥青混合料中的空隙结构和与空隙有关的病害。基于X-ray CT和图像处理技术,从细观结构层面探讨了车辙变形过程中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结构特征。提出了体积等效球棍模型来表征空隙连通性的变化,用改进的环扇分割变异系数、位置偏心率和球度分别描述了空隙的分布和形状特征。结果表明,车辙对沥青混合料空隙结构的影响机制因混合料类型而异。与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13)相比,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中的空隙更加不均匀和离散,尤其是那些体积小于0.01 mm^(3)的空隙。此外,SMA-13中的空隙连通性和分布更容易受到外部荷载的影响,其粗集料在变形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定向移动进而改变初始位置。尽管车辙变形同时增加了2种混合料中空隙的水平不均匀性,但AC-13的竖向不均匀性减少,而SMA-13的竖向不均匀性增加。加载使AC-13混合料的空隙几何形状变得复杂和分散,而SMA-13则相反,预示着与AC混合料相比,SMA混合料在加载1 h后仍保持抵抗车辙破坏的潜力。总体而言,沥青混合料中空隙的拓扑特征及其在车辙变形过程中的动态响应主要取决于混合料的级配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混合料 空隙 三维分布 连通性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车辙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粉管动压和煤粉分配的热态条件下中速磨煤机入口风量标定试验方法
20
作者 许积庄 沈志刚 +4 位作者 沈娅芳 王洋 潘胜中 陈模 张钧玮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81,共7页
针对中速磨煤机输运介质特点及入口管路、空间等限制,冷态纯空气条件下的测试方法无法保证磨煤机入口风量标定测试及时性的问题,热态运行工况下,选取流场稳定的磨煤机出口管道,采用等截面网格法测试各粉管动压和煤粉分配特性,并用循环... 针对中速磨煤机输运介质特点及入口管路、空间等限制,冷态纯空气条件下的测试方法无法保证磨煤机入口风量标定测试及时性的问题,热态运行工况下,选取流场稳定的磨煤机出口管道,采用等截面网格法测试各粉管动压和煤粉分配特性,并用循环迭代法获取风粉混合物流速,最终以实测的磨煤机出口风粉混合物流量与煤量、设计密封风量的差值对磨煤机入口风量进行标定。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实测原始数据基础上,采用上述方法获取的磨煤机入口流量更接近真实值,准确性较采用冷态纯空气条件下的计算结果提升约15百分点。该方法测试简单,实操性强,可有效提升中速磨煤机入口风量标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对相似工业环境中含粉气流流量的测试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速磨煤机 风粉混合物 一次风量 电站锅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