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炉煤气精脱硫工艺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永金 廖俊杰 +2 位作者 常丽萍 鲍卫仁 马静红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22,28,共6页
基于工业应用或示范的高炉煤气脱硫工艺进行了技术归纳总结,从工艺原理、COS水解转化、H_(2)S吸收/吸附脱除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双碳”目标背景下高炉煤气高价值利用和超低排放提供参考和借鉴。结果表明,脱硫工艺可有效降低... 基于工业应用或示范的高炉煤气脱硫工艺进行了技术归纳总结,从工艺原理、COS水解转化、H_(2)S吸收/吸附脱除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双碳”目标背景下高炉煤气高价值利用和超低排放提供参考和借鉴。结果表明,脱硫工艺可有效降低高炉煤气中的硫含量,达到超低排放的要求。结合具体工艺需求,提高硫的脱除效率和降低成本是以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煤气 脱硫工艺 羰基硫 硫化氢 催化水解 吸附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液体在非光气法合成异氰酸酯过程中的应用
2
作者 马旭彤 王桂荣 +3 位作者 赵茜 赵新强 安华良 王延吉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2-409,共8页
综述了以离子液体为催化剂、助催化剂、溶剂和热载体,在采用氨基甲酸酯催化热分解路线制备异氰酸酯反应过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阐述了离子液体阴阳离子种类及取代基等对其应用效果的影响规律,总结了离子液体在该路线各步骤中作为不同角... 综述了以离子液体为催化剂、助催化剂、溶剂和热载体,在采用氨基甲酸酯催化热分解路线制备异氰酸酯反应过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阐述了离子液体阴阳离子种类及取代基等对其应用效果的影响规律,总结了离子液体在该路线各步骤中作为不同角色发挥作用的效果与机理,以期为异氰酸酯合成过程的绿色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非光气法 氨基甲酸酯 异氰酸酯 羰基化 热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大肠杆菌S3-2产羰基还原酶发酵工艺优化及动力学研究
3
作者 田俊 龚大春 饶振辉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30,43,共7页
以重组大肠杆菌S3-2为发酵菌株,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重组大肠杆菌S3-2产羰基还原酶的1 L发酵罐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通过Logistic方程和Luedeking-Piret方程对重组大肠杆菌S3-2分批发酵产羰基还原酶的动力学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 以重组大肠杆菌S3-2为发酵菌株,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重组大肠杆菌S3-2产羰基还原酶的1 L发酵罐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通过Logistic方程和Luedeking-Piret方程对重组大肠杆菌S3-2分批发酵产羰基还原酶的动力学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重组大肠杆菌S3-2的最佳发酵工艺为:IPTG在OD600值为1.0时诱导、IPTG终浓度为0.30 mmol·L^(-1)、种子液OD600值为3.0时接种、诱导温度为26℃,在此条件下,菌体细胞干重为1.586 g·L^(-1)、羰基还原酶酶活为0.712 U·mL^(-1);菌体生长、羰基还原酶酶活及甘油消耗的动力学模型的拟合度分别为0.9883、0.9917和0.9807,说明该模型对重组大肠杆菌S3-2的发酵动力学模型拟合良好,为后续中试放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大肠杆菌S3-2 羰基还原酶 发酵工艺优化 正交实验 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羰基化法合成有机碳酸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4
作者 马新宾 黄守莹 +1 位作者 王胜平 张萍波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97-705,共9页
对氧化羰基化法合成绿色化学品有机碳酸酯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有机碳酸酯的性质和用途、催化剂的开发、反应机理和工艺过程的研究进展。在现有的非光气法合成有机碳酸酯的工艺路线中,氧化羰基化法生产相对安全、原子经济性... 对氧化羰基化法合成绿色化学品有机碳酸酯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有机碳酸酯的性质和用途、催化剂的开发、反应机理和工艺过程的研究进展。在现有的非光气法合成有机碳酸酯的工艺路线中,氧化羰基化法生产相对安全、原子经济性高、副产物为水,符合绿色化学的原则,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开发设计高效、稳定的催化剂,进一步加强对该工艺多方位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对我国大力发展煤化工和一碳化工将起到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酸酯 氧化羰基化 碳酸二甲酯 碳酸二乙酯 反应机理 工艺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二氧化碳的绿色高新精细化工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节能减排 被引量:12
5
作者 田恒水 李峰 +7 位作者 陆文龙 何国锋 丁同梅 赵贺猛 王旭涛 魏永梅 朱云峰 王贺玲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77-983,共7页
介绍了华东理工大学从烯烃生产环氧烷烃,二氧化碳合成碳酸二甲酯联产二元醇,以绿色化学原料碳酸二甲酯代替剧毒的光气,开发了碳酸甲乙酯、二乙酯、二丙酯、二丁酯、二苯酯、呋喃唑酮、碳酰肼、苯胺基甲酸甲酯、苄胺基甲酸甲酯、对苯二... 介绍了华东理工大学从烯烃生产环氧烷烃,二氧化碳合成碳酸二甲酯联产二元醇,以绿色化学原料碳酸二甲酯代替剧毒的光气,开发了碳酸甲乙酯、二乙酯、二丙酯、二丁酯、二苯酯、呋喃唑酮、碳酰肼、苯胺基甲酸甲酯、苄胺基甲酸甲酯、对苯二胺二甲酸甲酯、间羟苯胺基甲酸甲酯、间甲苯胺基甲酸甲酯、二胺基甲酸甲酯二苯甲烷、己二胺二甲酸甲酯、烷基胺甲酸甲酯、肼基甲酸甲酯、异氰酸酯、聚氨酯、聚碳酸酯、嘧黄隆、甲黄隆、氯黄隆等一系列绿色清洁生产新工艺。华东理工大学开发的新成果间接实现了二氧化碳替代剧毒的光气,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二氧化碳的绿色高新精细化工产业链,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节能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羰基反应 清洁生产 替代光气 绿色化工产业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硫天然气净化技术现状及研究方向 被引量:52
6
作者 陈昌介 何金龙 温崇荣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2-115,共4页
高含H2S和CO2的"双高"天然气净化技术面临天然气气质和尾气排放标准的双重挑战,脱除有机硫,减缓溶剂变质。进一步提高硫磺回收装置总硫回收率是"双高"天然气净化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回顾国内外高含硫天然气脱硫... 高含H2S和CO2的"双高"天然气净化技术面临天然气气质和尾气排放标准的双重挑战,脱除有机硫,减缓溶剂变质。进一步提高硫磺回收装置总硫回收率是"双高"天然气净化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回顾国内外高含硫天然气脱硫脱碳和硫磺回收技术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高含硫天然气净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即硫、碳含量"双高"天然气净化脱硫溶剂循环量大、装置能耗高、脱硫溶液易变质、新标准下硫磺回收尾气排放难以达标和硫磺回收装置效率难以提升等,进而提出了物理溶剂脱硫脱碳技术、天然气脱硫脱碳溶剂变质与复活技术、高效H2S直接氧化工艺技术和天然气中COS水解技术等新的研发方向,以期形成适用于"双高"天然气净化的系列配套技术,助推我国高含硫天然气的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硫 天然气 净化 脱硫 脱碳 硫磺回收 物理溶剂法 直接氧化COS水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醇合成碳酸二甲酯产物的分离 被引量:8
7
作者 张宗飞 马正飞 姚虎卿 《石油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48-552,共5页
对甲醇气相氧化羰基化法合成碳酸二甲酯(DMC)产物的分离进行了研究。根据甲醇气相氧化羰基化产物的特性提出了预分离-全变压精馏工艺和预分离-倾析工艺。以NRTL方程作为活度系数方程,使用A spen P lus模拟软件优化了分离工艺中的主要参... 对甲醇气相氧化羰基化法合成碳酸二甲酯(DMC)产物的分离进行了研究。根据甲醇气相氧化羰基化产物的特性提出了预分离-全变压精馏工艺和预分离-倾析工艺。以NRTL方程作为活度系数方程,使用A spen P lus模拟软件优化了分离工艺中的主要参数并对工艺流程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两种分离工艺均能得到合格的DMC、甲醇和缩甲醛产品,得到各精馏塔的主要操作参数,预分离-倾析工艺比预分离-全变压精馏工艺的能耗约低35%。提出的工艺方案可为工业装置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碳酸二甲酯 精馏 分离 过程模拟 ASPEN PLUS软件 气相氧化 羰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釜羰基合成丙二酸二乙酯 被引量:2
8
作者 谢荣锦 刘泺 王丽华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4-197,共4页
在反应釜中,加入铁锰合金粉、氯化钴、硫代硫酸钠、乙醇及通入CO气体,制备四羰基钴钠。接着在同一反应釜中,加入氯乙酸乙酯及溶剂,合成了丙二酸二乙酯。该法极大地简化了生产工艺。
关键词 氰化法 四羰基钴钠 羰化法 丙二酸二乙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醇液相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反应工艺条件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任军 李忠 +1 位作者 周媛 谢克昌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z1期228-230,234,共4页
采用固态离子交换法制备SiO2-TiO2复合氧化物负载铜催化剂STCu(Ⅰ),在间歇反应装置中进行甲醇液相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反应研究。优化的反应条件为催化剂质量浓度0.04 g/mL、反应时间90 min、反应温度140℃、压力3.6 MPa、CO/O2进... 采用固态离子交换法制备SiO2-TiO2复合氧化物负载铜催化剂STCu(Ⅰ),在间歇反应装置中进行甲醇液相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反应研究。优化的反应条件为催化剂质量浓度0.04 g/mL、反应时间90 min、反应温度140℃、压力3.6 MPa、CO/O2进料比3、搅拌速率700 r/min。各因素对反应结果影响的顺序为压力>温度>进料比>转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液相法 氧化羰基化 碳酸二甲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羰基法从含镍废催化剂中回收镍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滕荣厚 刘思林 《中国有色冶金》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1-63,共3页
进行了从废雷尼镍催化剂中回收镍的研究,重点研究了废雷尼镍催化剂的预处理条件以及羰基合成的温度、CO压力等对羰化合成率的影响。
关键词 废催化剂 羰基镍 羰基法 合成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中COS的脱除 被引量:15
11
作者 王开岳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8-36,共9页
在评述COS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各种胺法与砜胺法脱除COS的工业经验和实验室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就MDEA法处理含有相当量COS的原料天然气使净化气总硫含量达标而可能采取的措施及相应带来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 天然气处理 羰基硫(COS) MDEA 砜胺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羰基法精炼镍技术的发展方向 被引量:5
12
作者 滕荣厚 《中国有色冶金》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7-23,共7页
叙述了国外羰基法精炼镍的典型工艺流程,评述了常压法、中压法及高压法的优缺点。结合目前国内羰基法精炼镍的生产状况,总结多年的研究成果指出,我国镍资源的特点及所提供的合金最适合采用中压羰基法精炼镍工艺。
关键词 精炼镍 羰基化 中压羰基法 铜镍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缸内燃烧过程对羰基物排放的影响
13
作者 许广举 陈庆樟 +3 位作者 孟杰 杨保成 焦洪宇 吕正兵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104-106,共3页
采用生物柴油、柴油及其调合油进行柴油机台架试验,测量了缸内瞬变压力随曲轴转角的变化情况,通过放热规律计算,结合柴油机羰基物排放的测量结果,分析了缸内燃烧过程与羰基类污染物生成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预混燃烧阶段发生... 采用生物柴油、柴油及其调合油进行柴油机台架试验,测量了缸内瞬变压力随曲轴转角的变化情况,通过放热规律计算,结合柴油机羰基物排放的测量结果,分析了缸内燃烧过程与羰基类污染物生成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预混燃烧阶段发生燃料氧化反应,形成甲醛、C7、C5、CO、C2H2等燃烧中间产物;随着负荷的增加,扩散燃烧期延长,成为羰基类燃烧中间产物再次氧化分解的主要阶段;随着负荷的增大,缸内温度、压力提高,滞燃期缩短,在高温、高压区域的滞留时间延长,羰基类污染物被再次氧化、转化几率增加;高负荷时,排气温度较高,有利于羰基类物质发生再次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燃烧过程 羰基物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催化羰基化反应若干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金铸 彭爱东 陆世维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73-84,共12页
采用廉价的催化剂代替昂贵的金属,低成本的一氧化碳代替氢气乃至光气,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综述了非金属硒在含碳、氮、氧、硫类有机化合物中的催化羰基化反应,以及在Se/CO/H2 O体系中一些有机化合物的高选择性还原反应,介绍了近期的... 采用廉价的催化剂代替昂贵的金属,低成本的一氧化碳代替氢气乃至光气,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综述了非金属硒在含碳、氮、氧、硫类有机化合物中的催化羰基化反应,以及在Se/CO/H2 O体系中一些有机化合物的高选择性还原反应,介绍了近期的一些新进展.催化剂量的硒在温和条件下,即可活化一氧化碳而直接进行羰基化和还原反应,特别是发展了将硝基化合物的还原羰基化与胺的氧化羰基化相结合,合成一系列精细化学品和生物化学品.催化剂硒在催化反应中表现出反应过程相转移的特性,兼具了多相催化与均相催化的优点,是反应过程相转移概念中的典型实例.硒催化反应的特点是反应物转化率高,反应选择性专一,原子经济性高,对环境友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羰基化反应 选择性还原 非对称脲 羰基交换反应 反应过程 相转移催化 硒催化剂 一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植被羰基硫通量估算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研究进展
15
作者 王鹏远 王绍强 +6 位作者 陈斌 汪磊 杨风亭 乔云峰 陈敬华 王震宇 刘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7841-7860,共20页
羰基硫(COS)是大气中的长周期痕量气体,其分子结构、对流层大气混合比的昼夜和季节动态类似于二氧化碳(CO_(2))。植物光合作用及其水解过程中,受扩散通路导度和酶活性影响,气孔的COS与CO_(2)吸收紧密相关,同时,植物自养呼吸并不释放COS... 羰基硫(COS)是大气中的长周期痕量气体,其分子结构、对流层大气混合比的昼夜和季节动态类似于二氧化碳(CO_(2))。植物光合作用及其水解过程中,受扩散通路导度和酶活性影响,气孔的COS与CO_(2)吸收紧密相关,同时,植物自养呼吸并不释放COS。最新研究中,采用植被COS通量直接指示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综述了植被COS通量与光合作用中碳固定过程的关联机制,以及采用涡度相关观测、整合大气COS监测和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等方法开展植被COS通量与GPP研究的最新进展,探讨了关键生态过程和参数,发现方法存在以下瓶颈:(1)生理过程、尺度效应和解析效应影响了COS与CO_(2)的叶片相对吸收率,(2)观测与模拟手段有待进一步耦合,(3)全球COS观测密度限制了方法验证,(4)硫循环过程影响了多区域模拟精度。方法发展的前沿领域包括:(1)开展重点地区植被COS通量观测,(2)提高COS卫星柱浓度的覆盖范围,(3)完善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的COS吸收机理。展望未来研究关注的科学问题是:对于亚热带等尚待开展COS连续观测的区域,采用植被COS通量直接代理GPP的精度和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羰基硫 通量 涡度相关 生态系统过程模型 总初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羰基镍(铁)生产技术及产品应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芳镇 《中国有色冶金》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4-36,45,共4页
叙述了国内外羰基镍(铁)的生产技术和特点,以及羰基镍(铁)在电池、粉末冶金、硬质合金、电子等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 羰基镍 羰基铁 工艺 发展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片形羰基铁粉热处理工艺及其吸波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袁江杭 曲兆明 +3 位作者 赵芳 许宝才 孙肖宁 王庆国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126-131,共6页
本工作以粒径3~5μm原始羰基铁粉(Carbonyl iron,CI)为原料,对羰基铁粉进行球磨和热处理,制备出片形化改性吸波剂,分析了其电磁参数,并仿真预测了热处理温度和涂层厚度对其吸波性能的影响规律。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 本工作以粒径3~5μm原始羰基铁粉(Carbonyl iron,CI)为原料,对羰基铁粉进行球磨和热处理,制备出片形化改性吸波剂,分析了其电磁参数,并仿真预测了热处理温度和涂层厚度对其吸波性能的影响规律。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矢量网络分析仪分别表征了各阶段样品的微观形貌、物相、静磁性能、电磁参数,研究了球磨工艺和热处理工艺对羰基铁粉的吸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球磨工艺能使羰基铁粉形貌发生片形化转变,400℃内的热处理温度对羰基铁粉微观形貌没有影响。球磨工艺减弱了原始羰基铁粉的结晶度,使其矫顽力增加,而热处理工艺能提高铁粉的结晶度并使其矫顽力减小。球磨工艺和热处理工艺都会使羰基铁粉的最低反射率向低频移动。球磨3 h后再经过400℃热处理后的样品具有最强的吸波性能。2 mm厚的材料有效吸波带宽分布在5.11~11.36 GHz;3 mm厚的材料有效吸波带宽分布在2.45~6.84 GHz,此时材料在S波段和C波段吸波性能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羰基铁粉 吸波材料 球磨工艺 热处理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辛醇装置工艺技术改造 被引量:3
18
作者 郭凤琴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8-41,共4页
介绍了低压羰基合成法生产丁辛醇的工艺技术改造特点。
关键词 丁辛醇 工艺 羰基合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RIZ理论的二甲醚制乙醇工艺改进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伟斌 焦蓬 +1 位作者 殷志敏 赵亚维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21年第9期62-65,共4页
自主开发的二甲醚羰基化制乙醇项目已完成实验室研究,目前处于千吨级中试阶段。在中试过程中,列管式反应器内催化剂活化过程控温不稳,催化剂上下床层温差超过20℃。运用TRIZ理论中的九屏幕法提出整改方案,增加列管式反应器外壁保温层厚... 自主开发的二甲醚羰基化制乙醇项目已完成实验室研究,目前处于千吨级中试阶段。在中试过程中,列管式反应器内催化剂活化过程控温不稳,催化剂上下床层温差超过20℃。运用TRIZ理论中的九屏幕法提出整改方案,增加列管式反应器外壁保温层厚度,以汽包为第二热源加热反应器管程,实现了反应器催化剂上下床层温差不超过5℃,满足了催化剂的活化条件,为后续工业化开发提供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管式反应器 乙醇 二甲醚羰基化 工艺改进 催化剂活化 TRIZ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纯度氧硫化碳的制备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建长 夏致远 许进荣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1-53,共3页
在对目前氧硫化碳(COS)合成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新的可用于工业生产高纯度COS的技术。该合成工艺以一氧化碳和单质硫为原料,二硫化铁(FeS_2)为催化剂,通过预纯化控制原料杂质含量,催化剂干燥脱水,设备预处理(钝化、吹扫、脱... 在对目前氧硫化碳(COS)合成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新的可用于工业生产高纯度COS的技术。该合成工艺以一氧化碳和单质硫为原料,二硫化铁(FeS_2)为催化剂,通过预纯化控制原料杂质含量,催化剂干燥脱水,设备预处理(钝化、吹扫、脱水),反应后粗纯化(冷冻分离、吸附)和低温精馏等过程,制得的产品φ(COS)>99.95%,质量完全能满足市场要求。该COS制备过程被介绍,通过实验确定了较为适宜的工艺参数,并对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描述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硫化碳 制备工艺 一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