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2007年10—12月,为探讨食物中多氯联苯126(3,3′,4,4′,5-pentachlorobiphenyl,PCB 126)对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的致死效应及代谢胁迫作用,将72尾南方鲇幼鱼分为6个实验组,配制PCB126含量分别为0、50、100、200、400和80...于2007年10—12月,为探讨食物中多氯联苯126(3,3′,4,4′,5-pentachlorobiphenyl,PCB 126)对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的致死效应及代谢胁迫作用,将72尾南方鲇幼鱼分为6个实验组,配制PCB126含量分别为0、50、100、200、400和800μg/kg的6组饲料,采用室内养殖系统,在(27.5±0.2)℃水温条件下以3%BW/d的日粮水平单尾喂养8周。观测结果表明:PCB126含量为0、50和100μg/kg的饲料组在实验期间无实验鱼死亡,至实验结束时的PCB126总摄入量分别为0、30.56和66.66μg/kg;而200、400和800μg/kg的饲料组有实验鱼死亡,半致死时间(Medianlethaltime,LT50)分别为34d、16d和11d,与饲料中PCB126水平呈负相关,至半致死时PCB126总摄入量分别为90.18、92.05和94.11μg/kg,三者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无实验鱼死亡饲料组的PCB126总摄入量(p<0.05);肝指数(Hepatosomatic index,HSI)及静止代谢率随饲料中PCB126水平的增加而升高;在无实验鱼死亡的饲料组,肝线粒体代谢耗氧率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CCO)活性随饲料中PCB126水平的增加而升高,而在有实验鱼死亡的饲料组,肝线粒体代谢耗氧率和CCO活性则随饲料中PCB126水平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本研究提出,PCB126对南方鲇的致死临界累计摄入量在92μg/kg左右;PCB126对南方鲇在整体水平表现为使静止代谢增强的胁迫效应,但在肝线粒体水平表现为低浓度使其代谢耗氧率增强,这应当是该种鱼应对多氯联苯类污染物的一种生理调节结果,而高浓度的PCB126则使肝脏功能受到不可耐受的损害,不能对胁迫做出进一步的代谢调节。展开更多
【目的】探明莱氏野村菌Nr0815对不同龄期斜纹夜蛾幼虫的毒力。【方法】采用浸渍法分别测定莱氏野村菌菌悬液对斜纹夜蛾2~5龄幼虫的致病死亡率。【结果】从校正死亡率来看,对同一龄期斜纹夜蛾幼虫接种时,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均随着接种浓...【目的】探明莱氏野村菌Nr0815对不同龄期斜纹夜蛾幼虫的毒力。【方法】采用浸渍法分别测定莱氏野村菌菌悬液对斜纹夜蛾2~5龄幼虫的致病死亡率。【结果】从校正死亡率来看,对同一龄期斜纹夜蛾幼虫接种时,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均随着接种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不同接种浓度间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各龄期间的校正死亡率在10~7 m L–1接种密度下无显著性差异(P>0.05),10~3~10~6和10~8 m L–1接种密度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以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最高。从致死中密度来看,不同龄期的致死中密度LC50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5)。且龄期敏感性随龄期的增大而减弱;对2~5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2.63±0.25)×10~4、(4.79±0.18)×10~5、(8.04±0.21)×10~5、(2.20±0.25)×10~6 m L–1。从致死中时来看,接种密度为2.18×10~8 m L–1时,对2~5龄幼虫的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4.72、6.24、6.09、6.88 d。【结论】莱氏野村菌Nr0815对斜纹夜蛾2~5龄幼虫具有一定的致病效果,且对2龄幼虫的致病力最强。展开更多
文摘于2007年10—12月,为探讨食物中多氯联苯126(3,3′,4,4′,5-pentachlorobiphenyl,PCB 126)对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的致死效应及代谢胁迫作用,将72尾南方鲇幼鱼分为6个实验组,配制PCB126含量分别为0、50、100、200、400和800μg/kg的6组饲料,采用室内养殖系统,在(27.5±0.2)℃水温条件下以3%BW/d的日粮水平单尾喂养8周。观测结果表明:PCB126含量为0、50和100μg/kg的饲料组在实验期间无实验鱼死亡,至实验结束时的PCB126总摄入量分别为0、30.56和66.66μg/kg;而200、400和800μg/kg的饲料组有实验鱼死亡,半致死时间(Medianlethaltime,LT50)分别为34d、16d和11d,与饲料中PCB126水平呈负相关,至半致死时PCB126总摄入量分别为90.18、92.05和94.11μg/kg,三者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无实验鱼死亡饲料组的PCB126总摄入量(p<0.05);肝指数(Hepatosomatic index,HSI)及静止代谢率随饲料中PCB126水平的增加而升高;在无实验鱼死亡的饲料组,肝线粒体代谢耗氧率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CCO)活性随饲料中PCB126水平的增加而升高,而在有实验鱼死亡的饲料组,肝线粒体代谢耗氧率和CCO活性则随饲料中PCB126水平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本研究提出,PCB126对南方鲇的致死临界累计摄入量在92μg/kg左右;PCB126对南方鲇在整体水平表现为使静止代谢增强的胁迫效应,但在肝线粒体水平表现为低浓度使其代谢耗氧率增强,这应当是该种鱼应对多氯联苯类污染物的一种生理调节结果,而高浓度的PCB126则使肝脏功能受到不可耐受的损害,不能对胁迫做出进一步的代谢调节。
文摘【目的】探明莱氏野村菌Nr0815对不同龄期斜纹夜蛾幼虫的毒力。【方法】采用浸渍法分别测定莱氏野村菌菌悬液对斜纹夜蛾2~5龄幼虫的致病死亡率。【结果】从校正死亡率来看,对同一龄期斜纹夜蛾幼虫接种时,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均随着接种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不同接种浓度间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各龄期间的校正死亡率在10~7 m L–1接种密度下无显著性差异(P>0.05),10~3~10~6和10~8 m L–1接种密度下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以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最高。从致死中密度来看,不同龄期的致死中密度LC50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5)。且龄期敏感性随龄期的增大而减弱;对2~5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2.63±0.25)×10~4、(4.79±0.18)×10~5、(8.04±0.21)×10~5、(2.20±0.25)×10~6 m L–1。从致死中时来看,接种密度为2.18×10~8 m L–1时,对2~5龄幼虫的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4.72、6.24、6.09、6.88 d。【结论】莱氏野村菌Nr0815对斜纹夜蛾2~5龄幼虫具有一定的致病效果,且对2龄幼虫的致病力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