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最大持续产量的几点误区分析
1
作者 王龙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2-94,共3页
针对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量在K/2左右、最大持续产量的最佳捕捞时间点等误区分析与试题例析,纠正师生常见的理解误区,强化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新认识,完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最大持续产量(msy) 中等强度 捕捞量 K /2 最佳捕捞时间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长世代分析法的秋刀鱼渔业资源评估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方磊 花传祥 朱清澄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7,共10页
秋刀鱼(Cololabis saira)分布于西北太平洋亚热带到温带海域,是中国远洋渔业主要的捕捞对象之一。为探究其资源状况,根据2014—2018年西北太平洋秋刀鱼的渔获体长组成和生物学数据,对体长世代分析(Length-based cohort analysis,LCA)模... 秋刀鱼(Cololabis saira)分布于西北太平洋亚热带到温带海域,是中国远洋渔业主要的捕捞对象之一。为探究其资源状况,根据2014—2018年西北太平洋秋刀鱼的渔获体长组成和生物学数据,对体长世代分析(Length-based cohort analysis,LCA)模型和基于生物量的体长世代分析(Biomass-based length-cohort analysis,B-LCA)模型进行性能检验和敏感性分析,并利用蒙特卡洛(Monte Carlo)方法估算模型参数、秋刀鱼资源量、捕捞死亡系数以及最大持续产量。结果表明:1)在5、10和15 mm体长间隔下,LCA和B-LCA模型均表现出优秀的拟合能力,且在5 mm体长间隔下,2种模型的拟合能力均更强;2)LCA模型对于以尾数为单位的渔业数据表现更佳,B-LCA模型对于以质量为单位的渔业数据表现更佳;3)LCA和B-LCA模型对生长因子(b)、渐近体长(L∞)的变化均较敏感,且对b的敏感程度更高;4)LCA模型估算的2014—2018年秋刀鱼平均资源质量约为65.93×10^(4)~171.51×10^(4) t,捕捞死亡系数为0.5292,最大持续产量为37.73×10^(4) t,而B-LCA模型估算的平均资源质量约为47.88×10^(4)~126.25×10^(4) t,捕捞死亡系数为0.5405,最大持续产量为33.02×10^(4) t。2种模型估算的最大持续产量均低于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North Pacific Ocean Commission,NPFC)各成员国年均产量(40.98×10^(4) t),表明2014—2018年秋刀鱼资源处于过度捕捞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刀鱼 渔获体长组成 LCA模型 B-LCA模型 资源量 最大持续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近海渔业资源生产量和最大可持续开发量 被引量:9
3
作者 李雪丁 卢振彬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6-601,共6页
根据2000-2001年福建近海渔业资源的现场调查和检测结果,并结合福建近海多年海洋科学调查研究所获得的初级生产力资料,应用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模型估算渔业资源(包括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生产量和最大可持续开发量.研究结果表明... 根据2000-2001年福建近海渔业资源的现场调查和检测结果,并结合福建近海多年海洋科学调查研究所获得的初级生产力资料,应用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模型估算渔业资源(包括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生产量和最大可持续开发量.研究结果表明:营养动态模型和Cushing模型估算福建近海渔业资源生产量分别为267.91×10^4和294.58×10^4t,平均为281.25×10^4t.Cadima模式估算的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为164.46×10^4t,而1994年以来福建近海实际年渔获量在179.81×10^4~239.39×10^4t,已连续10年超过了渔业资源的最大可持续开发量;投入的捕捞力量也已连续10年超过剩余产量模式估算的最大可持续捕捞力量,呈现渔获量和捕捞力量“双超”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渔业资源 生产量 最大可持续开发量 福建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捕捞策略和动力预测 被引量:18
4
作者 梁仁君 林振山 任晓辉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8-112,共5页
海洋渔业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由于陆地资源匮乏、空间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出现,人类开发海洋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使得海洋资源和环境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本文运用非线性理论建立了... 海洋渔业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由于陆地资源匮乏、空间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出现,人类开发海洋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使得海洋资源和环境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本文运用非线性理论建立了海洋渔业资源二次非线性捕捞的动力模式,研究了渔业资源生物量(资源量)增长与增长率和捕捞强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海洋渔业资源生物量与其增长率成正相关关系,与捕捞强度成负相关关系.在相同的资源生物量下,渔业资源的捕捞强度越大,所要求的资源生物量增长率就要越大.为了保证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把捕捞强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采用合理的捕捞策略,我们才可以得到持续的最大产量,才能避免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枯竭.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渔业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非线性动力模式 捕捞策略 最大可持续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区带鱼限额捕捞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徐汉祥 刘子藩 周永东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1期1-6,共6页
根据历年带鱼资源的调查和监测资料,运用数理模式和以往带鱼研究成果,计算了东海区带鱼的资源量、可捕量、最大持续渔获量,分析了资源状况,确定了东海区带鱼的总许可渔获量,探讨了东海区实行带鱼限额捕捞的可行性。
关键词 东海 带鱼资源 数理模式 可捕量 最大持续渔获量 限额捕捞 总许可渔获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体长结构VPA评估东海西部日本鲭种群资源量 被引量:19
6
作者 严利平 李建生 +2 位作者 凌建忠 叶孙忠 张洪亮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22,共7页
为了摸清东、黄海日本鲭的资源量和渔业利用状况,以2007年5~12月在东海近海和黄海中南部海域渔获的日本鲭叉长的测定数据为基础材料,结合东、黄海区的渔业产量统计资料,应用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法(VPA)估算了2007年东海西部日本鲭种... 为了摸清东、黄海日本鲭的资源量和渔业利用状况,以2007年5~12月在东海近海和黄海中南部海域渔获的日本鲭叉长的测定数据为基础材料,结合东、黄海区的渔业产量统计资料,应用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法(VPA)估算了2007年东海西部日本鲭种群的资源量,并分析了该资源的结构和利用程度。结果表明,中国利用东海西部日本鲭种群的年龄结构以当年生幼鱼(31.87%)和1龄鱼(49.90%)为主,现存年平均资源尾数和资源量分别为3.68×109N和39.55×104t;该资源的利用程度处于中度偏低开发状态,最大持续产量(MSY)为24.08×104t,年渔获量已超过MSY,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不大;禁止利用当年生的幼鱼,能使资源处于更佳状态。通过分析该资源的渔业利用时间和年龄结构,认为年产量即使超过MSY,该资源群体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西部日本鲭种群 体长结构VPA 资源量 最大持续产量 年龄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台湾浅滩海域鱼类资源生产量 被引量:15
7
作者 卢振彬 戴泉水 肖方森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0-66,共7页
以海洋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为理论依据,根据调查所获得的有关闽南—台湾浅滩海域的初级生产力资料,检测了该海域的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测算了生态效率,检测了 52 种主要经济鱼类营养级及其有机碳含量。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 Cushing模型估... 以海洋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为理论依据,根据调查所获得的有关闽南—台湾浅滩海域的初级生产力资料,检测了该海域的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测算了生态效率,检测了 52 种主要经济鱼类营养级及其有机碳含量。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 Cushing模型估算了该海域生态系统中鱼类资源的生产量(自然生产量),同时采用 Cadima模式和 MSY简单模式估算鱼类资源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估算结果如下:鱼类资源生产量为98.63×104t,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为48.35×104t。1997年以来实际年渔获量为 48.64×104 t —53.83×104 t,超过了鱼类资源的最大可持续开发量,呈现过度捕捞态势。还讨论了加强该渔场渔业资源管理的7项重要措施,以促进鱼类资源的较快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资源 生产量 最大可持续开发量(msy)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体长股分析法估算东海区日本鲭资源量 被引量:9
8
作者 周永东 张洪亮 +1 位作者 徐汉祥 潘国良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2期91-94,共4页
根据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2004-2005年对浙江群众近海灯光围网和外海机轮围网作业生产的监测调查数据,结合渔业统计资料,用体长股分析法对东海区日本鲭的资源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日本鲭的自然死亡系数M=0.295,捕捞死亡系数F=1.6;东... 根据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2004-2005年对浙江群众近海灯光围网和外海机轮围网作业生产的监测调查数据,结合渔业统计资料,用体长股分析法对东海区日本鲭的资源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日本鲭的自然死亡系数M=0.295,捕捞死亡系数F=1.6;东海区日本鲭的平均资源尾数为31.73×108 ind,折合资源重量为18.27×104 t,最大持续产量(MSY)为12.27×104 t;初始(最大)资源量为70.87×108 ind,折合资源重量为40.81×104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日本鲭 资源量 最大持续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海鱼类资源管理的经济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孟军 张汉江 +1 位作者 高麟 邵云华 《系统工程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114-119,共6页
从经济学和生物学角度用数学方法分析了我国近海渔业系统,认为造成近海渔业资源过度开发的主要原因是渔业生产的开放性质、渔业生产对产量的追求以及渔业生产系统内部资本、人力转移的困难;选择正确的休渔方式是恢复近海鱼类种群数量... 从经济学和生物学角度用数学方法分析了我国近海渔业系统,认为造成近海渔业资源过度开发的主要原因是渔业生产的开放性质、渔业生产对产量的追求以及渔业生产系统内部资本、人力转移的困难;选择正确的休渔方式是恢复近海鱼类种群数量、增加鱼类资源可持续产量的关键;在休渔期内对捕捞能力发展进行限制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鱼类资源管理 经济分析 鱼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滞差分模型与剩余产量模型的应用比较--以南大西洋长鳍金枪鱼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魁 陈作志 +1 位作者 黄梓荣 许友伟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共6页
将剩余产量模型和时滞差分模型分别应用于南大西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渔业数据,结果表明,比起剩余产量模型,时滞差分模型拟合的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曲线能够更好地捕捉到CPUE随着时间的波动... 将剩余产量模型和时滞差分模型分别应用于南大西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渔业数据,结果表明,比起剩余产量模型,时滞差分模型拟合的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曲线能够更好地捕捉到CPUE随着时间的波动。赤池信息量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的结果显示,时滞差分模型比Schaefer模型的评估效果要好。时滞差分模型评估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中值为22 490 t,80%置信区间为21 756~23 408 t;剩余产量模型评估的MSY中值为27 520 t,80%的置信区间为26 116~28 959 t。生物学参考点的结果表明目标群体在1985年以前资源状态较好;1985年~2005年的20年里处于过度捕捞状态;2005年后资源状况得到改善,但仍需加强管理。比起剩余产量模型,时滞差分模型给出了更为有效且保守的评估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产量模型 时滞差分模型 长鳍金枪鱼 最大可持续产量 生物学参考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年龄结构的单种群模型单一捕获的优化问题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静 王克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共6页
 研究了一个具有年龄结构(幼年和成年)的单种群模型,分别对其幼年种群和成年种群捕获的问题,给出以最大可持续均衡收获(MSY)为管理目标的最优捕获策略.同时,对经济学中的Gordon理论做了分析.
关键词 年龄结构 最大可持续均衡收获 Gordon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非平衡产量模型对卡塔尔渔业的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群 任一平 +1 位作者 王艳君 尤凯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6-210,共5页
剩余产量模型是鱼类种群动力学的主要模型之一。本文应用 1个非平衡产量模型分析了卡塔尔渔业。结果表明当前鱼类生物量是最大持续产量时生物量的 1/4,当前捕捞死亡率是最大持续产量时捕捞死亡率的 2倍。经估算最大持续产量是 782 6t( 8... 剩余产量模型是鱼类种群动力学的主要模型之一。本文应用 1个非平衡产量模型分析了卡塔尔渔业。结果表明当前鱼类生物量是最大持续产量时生物量的 1/4,当前捕捞死亡率是最大持续产量时捕捞死亡率的 2倍。经估算最大持续产量是 782 6t( 80 %置信区间为 6767~ 7993t) ,最佳捕捞努力量是 2 4 8艘船 ( 80 %置信区间为 2 2 5~ 2 86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模型 最大持续产量 卡塔尔渔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大持续产量原理在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可新 王翠平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8-30,共3页
文章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要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其中较重要的就是最大持续产量原理。最大持续产量原理在农业、林业、渔业、有害生物防治、生物资源保护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 最大持续产量 可持续发展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中渔场鱼类资源生产量和最大可持续开发量 被引量:5
14
作者 卢振彬 《南方水产》 2006年第2期6-14,共9页
以海洋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为理论依据,依据历次台湾海峡海洋科学调查在闽中渔场所获得的初级生产力为基础,通过2000~2001年对该渔场的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和生态效率及61种主要经济鱼类的营养级,58种主要鱼类有机碳含量的调查、检测... 以海洋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为理论依据,依据历次台湾海峡海洋科学调查在闽中渔场所获得的初级生产力为基础,通过2000~2001年对该渔场的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和生态效率及61种主要经济鱼类的营养级,58种主要鱼类有机碳含量的调查、检测,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Cushing模型估算鱼类资源生产量;进而采用Cadima模式和剩余产量模式估算鱼类资源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估算结果:营养动态模型估算鱼类资源潜在生产量为38.59×10^4 t,Cushing模型估算为43.68×10^4 t;Cadima模式估算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为25.32×10^4 t;Schaefer和Fox模式估算最大可持续开发量分别为23.96×10^4 和25.28×10^4 t,估算的最大持续捕捞力量换算为以福建单拖渔船艘为标准分别为3372和3983艘;1994年以来实际年渔获量在27.00×10^4 ~40.01×10^4 t,实际捕捞力量在3897~5967艘标准单拖渔船,已连续11年超过了鱼类资源最大可持续开发量和鱼类资源可承载的最大持续捕捞力量。主要鱼类种群结构出现简单化、小型化和低龄化,生态学参数渐近体长L∞和渐近体重形。趋小,个体生长速率K加大,体重生长拐点tr提前,初次性成熟年龄提早,捕捞死亡系数提高和开发比率上升,资源明显衰退。必须加强对该渔场鱼类资源的管理,采取有力措施控制捕捞力量的投入和渔获量的产出,以防鱼类资源进一步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鱼类 生产量 msy 闽中渔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子湖乌鳢种群动态及最大持续渔获量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陶武 谢从新 龚双娇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91-599,共9页
根据1997年3月—1998年2月在梁子湖取得的672尾乌鳢标本研究了其种群动态及最大持续渔获量。用鳞片鉴定年龄,鳞径与体长的关系为L=2.7683+9.0184S;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0.0126L^(3.0197),体长与体重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_t=81.... 根据1997年3月—1998年2月在梁子湖取得的672尾乌鳢标本研究了其种群动态及最大持续渔获量。用鳞片鉴定年龄,鳞径与体长的关系为L=2.7683+9.0184S;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0.0126L^(3.0197),体长与体重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_t=81.03×[1-e^(-0.1755(t+0.5690))];W_t=7310×[1-e^(-0.1755(t+0.5690))]^(3.0197)。种群的年总死亡率为0.5232,自然死亡率为0.3049,捕捞死亡率为0.2182。通过比较各种捕捞强度和最小捕捞规格的不同的总渔获量和群体的相对数量,提出获得持续渔获量的捕捞强度F=0.40和最小捕捞年龄t_c=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鳢 种群动态 最大持续渔获量 梁子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密度制约和阶段结构的单种群模型 被引量:2
16
作者 章培军 杨颖慧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6-89,共4页
考虑了具有密度制约和阶段结构的单种群模型,通过动力学分析,得到了种群持久生存时捕获努力量应满足的条件、最大可持续产量下的最优捕获努力量.根据Gordon理论,以成年捕获系统为例,将机会成本、可变价格因素同时考虑,得到了政府应征税... 考虑了具有密度制约和阶段结构的单种群模型,通过动力学分析,得到了种群持久生存时捕获努力量应满足的条件、最大可持续产量下的最优捕获努力量.根据Gordon理论,以成年捕获系统为例,将机会成本、可变价格因素同时考虑,得到了政府应征税额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种群 最大持续产量 最优捕获策略 机会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海域渔业资源评估 被引量:20
17
作者 卢振彬 《热带海洋》 CSCD 2000年第2期51-56,共6页
以初级生产力和渔业统计资料为材 ,分别应用Tait沿岸海域生态系能流分析法、营养动态法和Cushing等 3种模式 ,估算厦门沿岸海域的渔业资源自然生产量。同时 ,分别应用Schaefer和Fox两种剩余产量模式估算最大持续产量和最大持续捕捞力量... 以初级生产力和渔业统计资料为材 ,分别应用Tait沿岸海域生态系能流分析法、营养动态法和Cushing等 3种模式 ,估算厦门沿岸海域的渔业资源自然生产量。同时 ,分别应用Schaefer和Fox两种剩余产量模式估算最大持续产量和最大持续捕捞力量。前 3种模式估算该海域的资源生产量分别为 2 0 1 0 5t,1 8463t和 1 7489t,平均 1 8686t。后两种模式估算最大持续产量平均值分别为 9639t和 91 0 4t。估算的最大持续捕捞力量 :5种作业综合总功率为 1 5976kW ;以厦门机定置渔船单位功率渔捞效率为标准估算的总功率为 2 7351kW ;以厦门机刺网渔船单位功率渔捞效率为标准估算的总功率为 432 1 3kW。 1 997年实际渔获量和捕捞力量均超过了估算的最大持续产量和最大持续捕捞力量。文中还讨论了捕捞力量的调整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海域 渔业资料 评估 生产力 捕捞力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河水库鲢、鳙群体动态研究 Ⅱ.最大持续渔获量估计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宇庭 董双林 《莱阳农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31-134,共4页
根据可持续捕获量模型,在假定放养规模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用不同的捕捞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开捕年龄求得清河水库的最大可持续渔获量,即在将开捕年龄从3龄推迟到4龄时,鲢、鳙的捕获量能达到到65kg/hm2/a和64kg/hm2/a。
关键词 清河水库 群体动态 最大持续渔获量 可持续捕获量模型 捕捞死亡系数 开捕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已充分开发渔业中估计最大可持续产量的一种近似方法
19
作者 冯波 陈新军 许柳雄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1-145,共5页
以印度洋黄鳍金枪鱼渔业为例,应用Grainger和Garcia提出的年渔获量相对增长率(RRCI)的概念,估算其最大可持续产量(MSY)近似值,并与利用其它方法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当RRCI=0时,印度洋黄鳍金枪鱼渔业MSY近似值为33.75 t,比... 以印度洋黄鳍金枪鱼渔业为例,应用Grainger和Garcia提出的年渔获量相对增长率(RRCI)的概念,估算其最大可持续产量(MSY)近似值,并与利用其它方法估算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当RRCI=0时,印度洋黄鳍金枪鱼渔业MSY近似值为33.75 t,比Pella-Tomlinson模型的预测结果低3%。用本文方法只需计算年渔获量相对增长率,即可获得MSY的近似值,因此本方法可作为对常规评估模型方法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评估 渔获量年相对增长率 最大可持续产量 黄鳍金枪鱼 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口水库红鲌鱼资源最大持续渔获量及其开发利用和控制方法的研究
20
作者 李长春 彭赐莲 +1 位作者 彭志勇 李云 《江西农业学报》 CAS 1989年第2期68-72,共5页
本文采用剩余产量模式研究了江口水库红鲌鱼资源,其结果是:最大持续产量可达97.41吨,即比该库历史最高产的1986年还可增加94.9%,其相应努力量为标准化小渔船1700只,文中详述了利用红鲌鱼来吞食库中耗食量而经济价值不高的非放养小野杂鱼... 本文采用剩余产量模式研究了江口水库红鲌鱼资源,其结果是:最大持续产量可达97.41吨,即比该库历史最高产的1986年还可增加94.9%,其相应努力量为标准化小渔船1700只,文中详述了利用红鲌鱼来吞食库中耗食量而经济价值不高的非放养小野杂鱼,减少天然饵料资源非有效流失,变危害最大的凶猛鱼类为利的一整套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鲌鱼资源 最大持续获量 控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