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EM-FEM耦合模型的质量流量对喷丸强化效果的影响
1
作者 侯宏禹 张闯 +6 位作者 裴悦涵 陈岩 宋华 关士学 汪洋 李捷 王晓雪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86-195,共10页
目的提出一种将有限元(FEM)与离散元(DEM)相耦合的新方法,即通过定义关键字的方式在ABAQUS软件内实现DEM-FEM耦合功能,并应用此方法建立喷丸强化模型。方法将弹丸视为等直径刚体,利用刚体动力学模拟弹丸-弹丸和弹丸-靶材之间相互作用以... 目的提出一种将有限元(FEM)与离散元(DEM)相耦合的新方法,即通过定义关键字的方式在ABAQUS软件内实现DEM-FEM耦合功能,并应用此方法建立喷丸强化模型。方法将弹丸视为等直径刚体,利用刚体动力学模拟弹丸-弹丸和弹丸-靶材之间相互作用以及整个弹丸流。通过建立的DEM-FEM耦合喷丸强化模型研究质量流量对残余应力场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结果质量流量对喷丸强化效果有显著影响,最大残余应力随质量流量的增加而减小,由2 kg/min时的–596.77 MPa下降到6 kg/min时的–581.91 MPa;表面残余应力随质量流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由2 kg/min时的–420.86 MPa增大到4 kg/min时的472.06 MPa,随后减小到6 kg/min时的–450.50 MPa;表面粗糙度Ra随质量流量的增加减小,由2 kg/min时的11.21μm减小到6 kg/min时的9.82μm。设计了喷丸强化实验,对质量流量2 kg/min的结果进行了验证。结论实测值与模拟值吻合较好,所建立的模型可以准确反映实际喷丸强化过程。质量流量对喷丸强化效果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丸 DEM-FEM耦合 质量流量 最大残余应力 表面残余应力 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老年女性下尿路症状调查 被引量:7
2
作者 吴士良 王义 +3 位作者 刘漓波 段继宏 肖云翔 那彦群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85-787,共3页
目的了解社区老年女性的下尿路症状(LUTS)的发生情况及膀胱功能状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包括下尿路症状(LUTS)描述、国际前列腺症状(IPSS)评分和生活质量(QoL)评分;同时对被调查者进行尿流率和残余尿量测定。结果调查总... 目的了解社区老年女性的下尿路症状(LUTS)的发生情况及膀胱功能状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包括下尿路症状(LUTS)描述、国际前列腺症状(IPSS)评分和生活质量(QoL)评分;同时对被调查者进行尿流率和残余尿量测定。结果调查总人数为359人。根据IPSS评分,中、重度LUTS(IPSS≥8)的总发生率39,0%;三年龄段(50~59、60~69、≥70岁)的发生率分别为35.1%、46.2%和54.8%(P=0.034)。以刺激症状为主者占73.8%。各年龄段最大尿流率(Qmax)分别为(24.5±11.5)mL/s、(22.7±11.0)mL/s和(14.5±8.2)mL/s(P〈0,001)。刺激症状、梗阻症状和残余尿量与QoL评分呈正相关(r=0.59,r=0,40,r=0,32;P〈0.001);Qmax与QoL评分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社区老年女性人群中的LUTS发生率很高,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Qmax则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老年女性LUTS以刺激症状为主,且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尿路症状 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最大尿流率 女性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形介质油藏油井产能预测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胜男 李恒 张琪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9-61,共3页
对于变形介质油藏油井产能预测问题,传统的研究方法均假设地层岩石的变形系数为常数,这导致了目前的变形介质油藏产能预测模型不能准确地反映出油井产能的变化趋势,尤其在生产压差较大的情况下,误差较大。文中研究了变形系数与产能的关... 对于变形介质油藏油井产能预测问题,传统的研究方法均假设地层岩石的变形系数为常数,这导致了目前的变形介质油藏产能预测模型不能准确地反映出油井产能的变化趋势,尤其在生产压差较大的情况下,误差较大。文中研究了变形系数与产能的关系,考虑了生产压差对变形系数的影响,从而改进了变形介质油藏油井产能预测模型。改进后的模型从理论上解释了变形介质油藏矿场系统试井中,油井流入动态曲线在井底压力高于饱和压力时即向压力轴偏转,并出现最大产量点的现象,并对最大产量点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文中还提出了变形介质油藏油井井底最低合理流动压力,为油井确定合理的工作制度提供技术支持,从而更有效地分析及预测油井产能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介质油藏 产能预测 变形系数 最大产量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激素全阻断对前列腺癌患者下尿路症状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钟狂飚 李维 +2 位作者 桂明 龙智 何乐业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49-853,共5页
目的:探寻雄激素全阻断(maximal androgen blockade,MAB)治疗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患者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达到最大改善的时间,为其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指导。方法:对并发下尿路症状的45例PCa患者... 目的:探寻雄激素全阻断(maximal androgen blockade,MAB)治疗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患者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达到最大改善的时间,为其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指导。方法:对并发下尿路症状的45例PCa患者进行雄激素全阻断治疗,分别在雄激素全阻断治疗前、雄激素全阻断3,6,9个月及以后的随访中观察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最大尿流率(Qmax)的变化,分析两者在雄激素全阻断治疗前、雄激素全阻断3,6,9个月及以后的阶段中是否存在差异,并观察前列腺体积的变化,分析雄激素全阻断对前列腺癌患者下尿路症状的改善作用。结果:45例患者雄激素全阻断前和雄激素全阻断3个月后患者IPSS,Q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雄激素全阻断3个月和6个月相比,IPSS,Q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体积在雄激素全阻断3个月与6个月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与9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雄激素全阻断能改善前列腺癌患者的下尿路症状,主要表现在雄激素全阻断治疗后的3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雄激素全阻断 下尿路症状 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最大尿流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尿道下裂TIP手术后近期尿流率变化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郭慧杰 孙雪蕊 +4 位作者 李守林 张铁军 徐万华 尹鉴淳 杨志林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29-133,共5页
目的探讨尿道下裂患儿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tubularized incised plate urethroplasty,TIP手术)术后尿流率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12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行TIP手术的尿道下裂病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 目的探讨尿道下裂患儿尿道板纵切卷管尿道成形术(tubularized incised plate urethroplasty,TIP手术)术后尿流率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12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行TIP手术的尿道下裂病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行尿流率测定,分析尿流率变化。同时收集180例正常男童的尿流率,作为正常对照组。最大尿流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数的2个标准差定义为梗阻尿流。结果共有92例尿道下裂患儿纳入本研究,术前最大尿流率为(10.4±4.3)mL/s,术后1个月为(5.6±2.4)mL/s,术后3个月为(4.9±2.2)mL/s,术后6个月为(7.0±2.5)mL/s,术后1年为(8.1±2.4)mL/s。尿道下裂TIP手术后梗阻型尿流于后期逐渐减少,尿道梗阻减轻。与正常对照组儿童最大尿流率比较,尿道下裂患儿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段尿流率均低于正常男童。结论尿道下裂患儿行TIP手术后尿流率较术前下降,手术后3个月尿流率下降至最低,6个月以后尿流率逐渐升高。尿道下裂TIP手术后梗阻型尿流常见,若无临床症状,无需治疗,大部分可自行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下裂 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排尿频率 最大尿流率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发器中非共沸混合工质的换热特性 被引量:4
6
作者 朱强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4-48,共5页
为了阐明非共沸混合工质在制冷、空调系统蒸发器中的换热过程 ,以及混合工质蒸发时的温度滑移现象为工程实际带来的某些特殊性 ,运用传热及热力学原理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 ,发现非共沸混合工质的蒸发过程中蒸发介质存在极限流量的现象 ... 为了阐明非共沸混合工质在制冷、空调系统蒸发器中的换热过程 ,以及混合工质蒸发时的温度滑移现象为工程实际带来的某些特殊性 ,运用传热及热力学原理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 ,发现非共沸混合工质的蒸发过程中蒸发介质存在极限流量的现象 ,并得到此类工质在可用能角度相比纯工质具有节能效果的结论 (一般情况下 ,相对可用能损失减少 4 0 %~ 5 5 % ) ,最后将理论分析结论应用于几种常用的混合工质上 ,如R4 0 7c、R4 0 5a和R4 14b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器 非共沸混合工质 换热特性 极限流量 非完全蒸发 制冷空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程度的血流限制对递增速度跑运动中心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魏文哲 孙科 +3 位作者 赵之光 丁萌 王明波 肖卓威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13,29,共7页
目的:了解不同程度的血流限制对周期性有氧运动中的心率、无氧阈、最大摄氧量等心肺耐力指标的影响,对于研究和实施限制血流条件下的周期性有氧运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在对受试者下肢进行4种不同压力血流限制的情况下,探究进行... 目的:了解不同程度的血流限制对周期性有氧运动中的心率、无氧阈、最大摄氧量等心肺耐力指标的影响,对于研究和实施限制血流条件下的周期性有氧运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在对受试者下肢进行4种不同压力血流限制的情况下,探究进行递增负荷跑步运动时心肺功能的变化。方法:以8名健康青年男性为实验对象,在腿部近心端用40mmHg捆绑压力捆绑5cm宽专用加压训练绑带,并在加压带气压压力分别为80mmHg、160mmHg、240mmHg条件下进行递增跑运动,直至力竭。运动中通过心肺运动功能评估系统连续测量心率和呼气成分,获得无氧阈强度、最大摄氧量强度和力竭时的各项指标,并将所有结果与不佩戴加压带的递增跑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与不加压条件相比,在80mmHg、160mmHg、240mmHg的加压条件下,1)无氧阈速度均显著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5.4%,8.9%,13.0%(P<0.001);无氧阈强度下的每公里摄氧量均显著提高,提高幅度分别为4.0%,4.9%,5.2%(P<0.05);无氧阈强度下的每公里心脏搏动次数均显著提高,提高幅度分别为8.8%,11.2%和12.6%(P<0.01);2)最大摄氧量速度均显著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4.2%(P<0.05),7.1%(P<0.01),9.1%(P<0.001);最大摄氧量分别下降1.5%(P>0.05),8.3%(P<0.05),9.8%(P<0.05),而最大摄氧量心率则无显著变化;3)最大通气量、最大心率以及运动后血乳酸均无显著变化。结论:在下肢近心端捆绑5cm宽度的加压绑带产生的动作改变,会使无氧阈速度和最大摄氧量速度下降约1.5%和1.7%。而加压绑带的气压压力每升高100mmHg则会使无氧阈速度和最大摄氧量速度均下降约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压 血流限制 心率 无氧阈 最大摄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密单丝滤布透水速率与截留精度的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都丽红 朱企新 王士勇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4-47,77,共5页
为进一步了解液固分离用织造滤布的过滤性能,以液固分离用新型过滤介质精密单丝滤布为研究对象,对滤布结构、开孔大小、丝径、孔隙率等因素对透水速率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讨论;并采用国际标准规定的鼓泡孔径、透水速率和截留精度的... 为进一步了解液固分离用织造滤布的过滤性能,以液固分离用新型过滤介质精密单丝滤布为研究对象,对滤布结构、开孔大小、丝径、孔隙率等因素对透水速率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讨论;并采用国际标准规定的鼓泡孔径、透水速率和截留精度的测试方法,对几种精密单丝滤布的孔径大小、透水速率、截留精度、透水阻力、孔隙度、分离效率进行了实验测定;同时介绍了不同孔隙度及截留精度的测定方法和结果,并对截留精度经验计算进行了实验验证,对正确选择与科学使用过滤介质单丝滤布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水速率 孔隙率 截留精度 最大透过粒径 分离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尿流计评估膀胱过度活动儿童排尿功能的临床研究
9
作者 杨静 吕磊 +4 位作者 蒲青崧 杨帅 王庆伟 陆伟 文建国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24-128,共5页
目的使用家庭尿流计评估膀胱过度活动(overactive bladder,OAB)儿童排尿功能,探讨儿童家庭尿流率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21年5月至2021年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尿动力门诊就诊,诊断为OAB的7~10岁患儿20例,设为OAB组,男、女各10... 目的使用家庭尿流计评估膀胱过度活动(overactive bladder,OAB)儿童排尿功能,探讨儿童家庭尿流率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21年5月至2021年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尿动力门诊就诊,诊断为OAB的7~10岁患儿20例,设为OAB组,男、女各10例;收集30例同龄健康体检儿童为正常对照组,男、女各15例;所有儿童进行家庭尿流率测定,同期对五所中小学520名同龄正常学龄儿童的排尿频率(voiding frequency,VF)进行问卷调查。对24 h、白天和夜间VF,平均每次排尿量(voided volume,VV)、最大尿流率(maximum urine flow rate,Q_(max))、排尿时间(voiding time,VT)和24 h尿量(24 h-VV)等参数进行分析。结果OAB组24 h、白天和夜间VF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VV、Q_(max)、VT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收有效VF调查问卷490份,24 h VF为(6.30±0.96)次,白天VF为(5.60±0.90)次,夜间VF为(0.70±0.59)次。男童、女童的24 h、白天和夜间VF比较及不同年龄V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尿流计测得OAB组VF显著高于问卷调查VF(P<0.05),正常对照组VF比问卷调查的VF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尿流测定能准确评估OAB儿童排尿功能的变化,该项检查在家庭实施能更真实记录排尿功能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过度活动 排尿 排尿频率 最大尿流率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庄矿选煤厂流量限制点的分析及改造
10
作者 赵平胜 冯晋丽 王然风 《洁净煤技术》 CAS 2012年第3期26-28,共3页
分析了影响成庄矿选煤厂生产效率的因素,提出实现选煤厂高效生产的关键在于从系统流量的最大化入手,找出限制系统流量的关键设备并进行改造。依据网络最大流理论,通过对选煤厂生产系统设备网络的分析,得到了成庄矿选煤厂的流量限制点,... 分析了影响成庄矿选煤厂生产效率的因素,提出实现选煤厂高效生产的关键在于从系统流量的最大化入手,找出限制系统流量的关键设备并进行改造。依据网络最大流理论,通过对选煤厂生产系统设备网络的分析,得到了成庄矿选煤厂的流量限制点,即主输送带和307,308,309,310筛分设备。通过更换3套900 kW的驱动装置及配套变频器,选用型号YK3052的307,308筛子,选用型号2ZK3052的309,310筛子等措施,提升了主井胶带输送机的生产能力和筛子的处理能力。最后对选煤厂改造效果进行了分析,成庄矿选煤厂改造完成后,网络最大流可达1500 t/h,生产能力由原先的400万t/a提高至目前的804万t/a,节电5386.8万kWh/a。在不增加其他设备投资的情况下,选煤厂发挥了设备的最大潜能,为其它选煤厂的扩能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限制点 网络最大流 主输送带 带载率 带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电网中功率管理与潮流控制方法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纯江 吕道正 +1 位作者 董杰 王晓寰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5-72,共8页
本文以混合微电网为研究对象。在FFC控制方式下,当微源输出功率达到最大值时,微电网和大电网之间的馈线潮流以及孤岛时系统频率都将随着负载的变化而变化,不利于微电网的稳定运行。脱网时系统频率会产生偏差,大电网和微电网之间的馈线... 本文以混合微电网为研究对象。在FFC控制方式下,当微源输出功率达到最大值时,微电网和大电网之间的馈线潮流以及孤岛时系统频率都将随着负载的变化而变化,不利于微电网的稳定运行。脱网时系统频率会产生偏差,大电网和微电网之间的馈线潮流越大,频率偏差就越大,甚至超出系统允许频率偏差范围。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功率优化控制策略,当FFC控制模式下的微源达到最大输出功率时,将UPC控制模式下的微源的功率给定值由额定输出功率状态切换到最大输出功率状态,减轻对FFC控制模式下微源的输出功率要求;而当负载减小到一定程度时,再将UPC控制模式下微源的功率给定值由最大输出功率状态切换回额定输出功率状态。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网 馈线潮流控制 单元输出功率控制 最大输出功率 额定输出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压加载下煤体裂隙渗流数值模拟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治豪 陈世江 +2 位作者 冯宇迪 郭文彬 姬长兴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255-2261,共7页
为研究煤体在不同水压加载下内部裂隙的渗流运动和孔隙变形规律,应用纽迈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扫描与图像重构技术建立煤岩微孔隙渗流模型,而后借助COMSOL软件,在煤体两侧为固定边界,其上部边界分别进行1~10 MPa水... 为研究煤体在不同水压加载下内部裂隙的渗流运动和孔隙变形规律,应用纽迈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扫描与图像重构技术建立煤岩微孔隙渗流模型,而后借助COMSOL软件,在煤体两侧为固定边界,其上部边界分别进行1~10 MPa水压逐级加载的条件下,对煤体的微观裂隙通道进行渗流运动的数值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煤体中只有贯通裂隙参与渗流运动,非贯通孔裂隙不参与渗流运动;渗流过程最大流速先是呈现较大速率的正比例增长,在水压达到4 MPa时会突然保持稳定,在水压超过5 MPa后又呈现出较小速率的正比例增长。裂隙介质最大变形会在水压接近4 MPa时到达一个峰值然后突然反弹减小,又逐渐缓慢增大直至最后趋于稳定。应力云图特征表明,渗流过程中应力场变化趋势与裂隙位移变形趋势一致,渗流过程中的水力耦合作用是水压在4 MPa时渗流规律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变形 核磁共振(NMR) 最大流速 最大变形 水力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pula函数的1977—2014年广东省年最大洪峰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梁媛媛 孙鹏 张强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7,共17页
基于广东省51个水文站的1977—2014年的年最大洪峰流量数据,分析了年最大洪峰流量序列的特征和趋势,综合运用MK和Pettitt等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年最大洪峰流量的变化趋势,同时基于单变量和多变量Copula函数进一步分析洪水重现期及洪水联合... 基于广东省51个水文站的1977—2014年的年最大洪峰流量数据,分析了年最大洪峰流量序列的特征和趋势,综合运用MK和Pettitt等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年最大洪峰流量的变化趋势,同时基于单变量和多变量Copula函数进一步分析洪水重现期及洪水联合分布,揭示土地利用对广东年最大洪峰流量频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广东省29(22)个站点年最大洪峰流量有增加(减小)的趋势,且北江的三水、石角、高道和西江的小罗年最大洪峰流量呈显著增加趋势,站点大多数集中于北江流域和西江流域;(2)Inverse Gaussian和Log-logistic是年最大洪峰流量拟合最优的单变量分布函数,Clayton Copula是年最大洪峰流量拟合最优的Copula函数;(3)在1977—2014年间,51个站点中有10个站点(其中六个集中在鉴江和漠阳江水系,其余集中在北江和西江水系)发生了百年一遇的洪水,有的甚至远远超过百年一遇,剩余的站点洪水的重现期多集中在20~30 a一遇;(4)选取考虑两站点(高道站与石角站、连平站与顺天站、马口站与三水站、潮安站与东桥园站、合江站和高州站)间年最大洪峰流量的联合分布情况,超过20 a一遇的洪水发生的概率很低,同时5种年联合分布情况下联合重现期和同现重现期随着流量增大而增大,同现重现期总体大于联合重现期。广东省51个站点中,无论是年最大洪峰流量的空间分布还是发生年份的时间分布上都受到了城市化进程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影响,二者在空间和时间上存在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最大洪峰流量 COPULA 频率分析 土地利用 广东省 洪水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天然气井放喷管汇弯管冲蚀磨损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敬佳佳 唐曦 +3 位作者 陈文斌 张志东 万夫 何莎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29-339,355,共12页
目的研究高产天然气井气固两相流对放喷管汇的冲蚀机理及规律。方法利用CFD软件对放喷管汇冲蚀进行研究,使用雷诺平均Navier-Stokes(RANS)方程求其气相的运动状态,并用离散相模型(DPM)计算出颗粒运动轨迹。然后使用Oka冲蚀磨损模型开展... 目的研究高产天然气井气固两相流对放喷管汇的冲蚀机理及规律。方法利用CFD软件对放喷管汇冲蚀进行研究,使用雷诺平均Navier-Stokes(RANS)方程求其气相的运动状态,并用离散相模型(DPM)计算出颗粒运动轨迹。然后使用Oka冲蚀磨损模型开展弯管角度、弯管位置、放喷量等5种因素与壁面冲蚀规律研究,最后使用最大冲蚀速率、壁面质量损失以及管汇刺漏时间等3种指标评价管汇的冲蚀特性。结果在控制单因素变量的前提下,随着含砂率从1%增长到5%时,弯管最大冲蚀速率增加了约4倍;随着放喷量从3.0×10^(5)m^(3)/d增加到5.1×10^(6)m^(3)/d时,最大值出现在1.0×10^(6)m^(3)/d附近,弯管最大冲蚀速率相比3.0×10^(5)m^(3)/d增加了3.7倍;当弯管角度从90°增加到165°时,最大冲蚀速率下降了85%,但120°弯管最大冲蚀速率最大;随着弯管距出口距离从5 m增加到30 m时,最大冲蚀速率下降了86%;当颗粒形状系数从0.67增加到1时,最大冲蚀速率增大了5倍。结论含砂率与最大冲蚀速率相关度最大,弯管位置与最大冲蚀速率的相关度最小。最大冲蚀速率随含砂率、颗粒形状系数的增加而增大,随弯管角度和距出口直管段长度的增加而减小,但120°弯管冲蚀最严重。随放喷量的增加,弯管最大冲蚀速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平稳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天然气井 放喷管汇 气固两相流 最大冲蚀速率 壁面质量损失 DPM模型 Oka冲蚀磨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丘里管冲刷腐蚀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杨鸿麟 吴玉国 +1 位作者 蒋硕硕 刘萌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93-199,共7页
目的预防液固两相流冲刷腐蚀对管道内表面性能的影响,特别是在发生冲刷腐蚀可能性较大的变径管处。方法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和流固耦合原理,通过CFD中流固耦合技术,利用标准k-?涡流进行数值分析与离散相模型(DPM)进行流场分析。探究冲蚀角... 目的预防液固两相流冲刷腐蚀对管道内表面性能的影响,特别是在发生冲刷腐蚀可能性较大的变径管处。方法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和流固耦合原理,通过CFD中流固耦合技术,利用标准k-?涡流进行数值分析与离散相模型(DPM)进行流场分析。探究冲蚀角度、流体速度、固体颗粒粒径、颗粒质量流量对文丘里管冲刷腐蚀行为的影响规律,预测变径管处发生冲刷腐蚀行为的位置及严重程度。结果文丘里管收缩角度从10°增加至70°时,最大冲蚀率先增加到3.82?10^(-5 )kg/(m^2?s),而在45°降到最小,后再次增加至6.23?10^(-5 )kg/(m^2?s);入口流速从8 m/s增加至20 m/s时,最大冲蚀率从9.44?10^(-7 )kg/(m^2?s)增加到5.09?10^(-6 )kg/(m^2?s);冲刷固体颗粒粒径从6.25μm增加至300μm时,最大冲蚀率从8.32?10^(-7 )kg/(m^2?s)减小7.64?10^(-8 )kg/(m^2?s);质量流量从0.002 kg/s增加到0.008 kg/s时,最大冲蚀率从8.41?10^(-8 )kg/(m^2?s)增加到4.21?10^(-7 )kg/(m^2?s)。结论冲刷腐蚀行为随着冲蚀角度增大,先增强后减弱,再增强;随流速增大而显著增强;随着粒径增大而逐渐减弱;随着质量流量的增大而增强。在文丘里管的收缩段(节流区)最易发生冲刷腐蚀行为,且管道下半部冲刷腐蚀行为更严重。应采用收缩角为45°的文丘里管、控制流体速度、减少小粒径颗粒及降低质量流量,来抑制冲刷腐蚀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 颗粒 冲刷腐蚀 文丘里管 液固两相流 最大冲蚀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π型管的冲刷腐蚀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彦骅 吴玉国 +1 位作者 张绍川 张婉莹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59-266,共8页
目的基于液固两相流体在管道流输的情况,研究π型管在不同影响因素作用下的冲刷腐蚀程度。方法目前对π型管的研究尚少,因此确定模型为π型管。针对输气管道中π型管冲蚀磨损失效的问题,运用Ansys fluent软件中的DPM模型和k-ε模型,针... 目的基于液固两相流体在管道流输的情况,研究π型管在不同影响因素作用下的冲刷腐蚀程度。方法目前对π型管的研究尚少,因此确定模型为π型管。针对输气管道中π型管冲蚀磨损失效的问题,运用Ansys fluent软件中的DPM模型和k-ε模型,针对通入气液两相流介质时,液体中颗粒冲击π型管壁面的问题开展数值模拟研究。运用控制变量(管道进口流速、颗粒质量流量、颗粒直径)的方法,观察不同参数对π型管磨损的影响情况。结果π型管存在A、B两处腐蚀。在一定范围内增加π型管的入口流速,整体最大冲蚀率也发生明显改变,且逐渐递增。在一定范围内增加π型管内固体颗粒粒径,整体最大冲蚀率也发生明显改变,且逐渐减少。在一定范围内增加π型管的质量流量,整体最大冲蚀率也发生明显改变,且逐渐递增。结论A处的腐蚀范围大于B处的腐蚀范围。整体的最大冲蚀率随着流速的增大而增大。速度越大,流体的曳力越强,对腐蚀程度造成的影响越大。整体的最大冲蚀率随着质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速度增长与最大腐蚀率近似可以看成线性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改变几组不同粒径颗粒的质量流量,观察整体最大冲蚀率与质量流量近似成线性相关,存在正相关关系。整体的最大冲蚀率随着颗粒直径的减少而逐渐减弱。颗粒直径越小,流体所携带的颗粒能力越强,造成的腐蚀程度越强。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参数腐蚀程度,从而预测出冲蚀最容易发生腐蚀的位置为A、B两个弯头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管 冲蚀磨损 数值模拟 液固两相流 最大冲蚀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弯径比挠性弯管内气固两相流冲蚀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霍志远 王跃社 苏敏文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4-442,共9页
以90°大弯径比挠性弯管为研究对象,基于离散相模型和General冲蚀模型,利用Fluent数值仿真软件,开展不同工况下气相进口速度、夹带固体颗粒质量流量、弯管肋条及弯径比等影响因素对弯管内气固两相流冲蚀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 以90°大弯径比挠性弯管为研究对象,基于离散相模型和General冲蚀模型,利用Fluent数值仿真软件,开展不同工况下气相进口速度、夹带固体颗粒质量流量、弯管肋条及弯径比等影响因素对弯管内气固两相流冲蚀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弯管纵切面气固两相流场速度分布存在分离现象;弯管的最大冲蚀速率随气相进口速度的增长呈指数关系,随颗粒质量流量的增长呈线性关系,随肋条数目的增长先减小后略微增大最后趋于稳定;大弯径比弯管内部流场二次流强度小且肋条的存在使弯管的耐冲蚀性能得到一定的提升;弯管冲蚀最严重区域发生在弯管沿流动方向偏转26°左右夹角的区域且呈现出V型冲蚀形貌,这种现象是由于弯管处独特的颗粒运动轨迹决定的;在弯管沿流动方向60°~80°夹角范围内出现沟槽状冲蚀形貌,它是由于颗粒在弯管内的二次及多次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蚀磨损 气固两相流 颗粒轨迹 最大冲蚀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CRC磨损模型的离心泵壁面磨损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赖芬 王凤鸣 +2 位作者 朱相源 常沛然 李国君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19-728,共10页
为了探索离心泵内液固两相流动及固体颗粒引起的壁面磨损特性,本文基于E/CRC磨损模型进行了数值预测,获得了设计工况下离心泵各个区域的磨损形态并对比不同区域的最大和平均磨损率,分析了磨损率变化规律并预测了最大磨损率发生位置,讨... 为了探索离心泵内液固两相流动及固体颗粒引起的壁面磨损特性,本文基于E/CRC磨损模型进行了数值预测,获得了设计工况下离心泵各个区域的磨损形态并对比不同区域的最大和平均磨损率,分析了磨损率变化规律并预测了最大磨损率发生位置,讨论了颗粒粒径及浓度对离心泵叶轮磨损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磨损最严重的区域在叶片前缘及叶片压力侧尾缘附近;后盖板的平均磨损率最大,叶片及后盖板的最大磨损率最大,最大磨损率在叶片与后盖板交界处叶片曲率角59.8°附近;颗粒粒径及浓度均对叶轮磨损特性有显著的影响,随颗粒粒径的增大,前盖板及叶片的磨损区域面积显著减小,而后盖板的磨损区域面积几乎不变,磨损率呈减小趋势;随颗粒浓度的增大,叶轮磨损区域面积几乎不变,磨损率呈增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液固两相流 固体颗粒 磨损特性 磨损模型 磨损形态 最大磨损率 颗粒粒径 颗粒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Z形管路液-固两相流冲蚀特性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孙键琳 张忠义 +3 位作者 何彤 石岩 高培鑫 于涛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43,共10页
空间Z形管路是油气开采过程典型的结构形式,在工程作业中受到高压高速液-固两相流的作用,容易导致管路系统产生冲蚀磨损失效。基于液-固两相流冲蚀磨损理论,选取合适的冲蚀磨损理论模型,讨论了流速、颗粒直径、质量流量、黏度以及重力... 空间Z形管路是油气开采过程典型的结构形式,在工程作业中受到高压高速液-固两相流的作用,容易导致管路系统产生冲蚀磨损失效。基于液-固两相流冲蚀磨损理论,选取合适的冲蚀磨损理论模型,讨论了流速、颗粒直径、质量流量、黏度以及重力等不同流体参数对管路系统弯头处的冲蚀磨损情况。结果表明:管路弯头处的冲蚀区域受内流场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出口端弯头处的最大冲蚀率大于进口端弯管端。流速、颗粒直径、质量流量与整体管路最大冲蚀率呈正相关关系,黏度与整体管路最大冲蚀率呈负相关关系。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空间Z形管路的冲蚀特性,获得了流体参数对管路冲蚀的影响规律,为工程实际复杂管路系统冲蚀磨损寿命预测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Z形管路 液-固两相流 冲蚀磨损 最大冲蚀率 寿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磁控内置式尿道阀仿真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付青云 李笑 +2 位作者 李树 彭伟鸿 关婷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6-162,170,共8页
为克服人工尿道括约肌长时间压闭尿道引起组织坏死等问题,设计了一种体外磁控内置式尿道阀。建立了流量-压差特性及磁驱动力数学模型,应用有限元法计算分析了流场分布、液阻和磁驱动力的影响因素。搭建了下尿路模拟实验平台,研究了尿流... 为克服人工尿道括约肌长时间压闭尿道引起组织坏死等问题,设计了一种体外磁控内置式尿道阀。建立了流量-压差特性及磁驱动力数学模型,应用有限元法计算分析了流场分布、液阻和磁驱动力的影响因素。搭建了下尿路模拟实验平台,研究了尿流率-膀胱压特性、磁驱动力特性。结果表明:增大阀口开度和阀芯半锥角均能增加尿流率;增大外磁体厚度、减小气隙均能增大磁驱动力;最大尿流率可达28.7 mL/s,符合人体尿动力学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道阀 有限元法 磁驱动力 最大尿流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