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踝关节跖背屈疲劳任务中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于常晓 占江龙 +3 位作者 沈斌 周俊鸿 徐琳峰 傅维杰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298,共6页
目的探究踝关节跖背屈疲劳任务中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igh-definition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HD-tDCS)对H-反射和M-波的调控效果,为HD-tDCS减轻神经肌肉疲劳的实际应用提供方向。方法招募20名健康青年男性受试者,... 目的探究踝关节跖背屈疲劳任务中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igh-definition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HD-tDCS)对H-反射和M-波的调控效果,为HD-tDCS减轻神经肌肉疲劳的实际应用提供方向。方法招募20名健康青年男性受试者,随机分为真刺激组和假刺激组各10名。对受试者采取连续5 d的单盲HD-tDCS干预(时间20 min;强度2 mA;靶点Cz),干预前1天采集受试者安静条件下的H-反射和M-波,跖屈肌最大自主收缩(maximal voluntary isometric contraction,MVIC)时的M-波,跖屈肌和背屈肌MVIC力矩,并进行一次踝关节跖背屈运动性疲劳任务,以确定受试者达到该任务疲劳的时间。干预后1天进行与第1次疲劳任务相同的运动时间,并进行后测的数据采集。采用重复测量双因素(刺激方案×疲劳前后)方差分析其自变量对受试者肌肉力学特性、α运动神经元传导特性各指标的影响。结果相较于疲劳前,两组疲劳后的自主激活值(voluntary activation,VA)、H-反射最大值(maximal H-reflex,H_(max))、M-波最大值(maximal M-wave,Mmax)、跖屈肌和背屈肌MVIC力矩均显著降低(P<0.05),但相比于真刺激组,假刺激组的VA和背屈肌MVIC力矩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连续5 d的HD-tDCS干预有助于提高脊髓节段α运动神经元的活性,且能抑制跖背屈疲劳诱发的外周“神经-肌肉”接头处信息传递能力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 最大自主收缩 神经冲动 皮质-脊髓通路 α运动神经元活性 肌肉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肢体电刺激或随意力量训练对双侧足背屈力量和肌肉动员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于俊海 周石 +2 位作者 黄力平 刘军 胡喜莲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77-781,共5页
目的:观察单侧肢体电刺激训练与随意力量训练是否可产生类似交叉迁移的现象,并采用电刺激与随意收缩叠加法(Twitch Interpolation,TI)评价神经系统动员肌肉力量的能力。方法:实验对象为18-30岁未经专项体育训练的健康男子大学生30名,随... 目的:观察单侧肢体电刺激训练与随意力量训练是否可产生类似交叉迁移的现象,并采用电刺激与随意收缩叠加法(Twitch Interpolation,TI)评价神经系统动员肌肉力量的能力。方法:实验对象为18-30岁未经专项体育训练的健康男子大学生30名,随机分为电刺激训练组、随意收缩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10名。训练选择右侧胫骨前肌,采用重复等长收缩模式。随意收缩训练组训练强度定为其最大随意收缩力量(MVC)的60%-70%;电刺激组的训练强度为其MVC的60%-70%;每周训练3次,每次3-5组共20min,隔日进行,周日休息,共训练6周。对照组保持日常生活和学习,期间不参加剧烈体育活动。结果:电刺激组训练侧和未训练侧的足背屈力量在训练后均有显著提高(右13.3%,左15.6%),且与随意收缩训练组相似(右15.3%,左14.8%),并与对照组(右2.5%,左-2.7%)差异有显著性(P<0.05);电刺激训练组双侧肌肉动员能力均有明显增强(右9.0%,左9.9%),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随意收缩训练组的肌肉动员能力(7.4%,5.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6周单侧肢体电刺激训练和随意等长收缩训练不仅能够明显提高训练侧的肢体力量,亦能提高对侧未受训练肢体的肌肉力量,产生显著的交叉迁移效果。同时,训练导致的力量增长,特别是在电刺激组,与使用TI法观察到的肌肉动员能力的增长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迁移 肌肉电刺激 随意收缩叠加法 最大随意收缩力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姿势对单手拉叉车肌肉疲劳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易灿南 谢泽均 +3 位作者 李开伟 唐范 胡鸿 胡奇龄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8-73,共6页
为分析不同姿势下单手拉车作业肌肉疲劳情况,设计并完成模拟手拉叉车试验,测量拉车前与拉车过程中单臂拉力的变化,记录基于Borg CR-10主观疲劳量表的身体疲劳度。选取20名男大学生作为被试。结果表明,手臂姿势和拉车时间均显著影响拉力;... 为分析不同姿势下单手拉车作业肌肉疲劳情况,设计并完成模拟手拉叉车试验,测量拉车前与拉车过程中单臂拉力的变化,记录基于Borg CR-10主观疲劳量表的身体疲劳度。选取20名男大学生作为被试。结果表明,手臂姿势和拉车时间均显著影响拉力;Duncan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手臂伸直姿势下的拉力值显著高于手肘屈曲姿势下的值;手肘屈曲姿势下,手臂拉力的最大自主收缩力(MVC)下降更快;手肘屈曲姿势和手臂伸直姿势下的疲劳速率分别为(0.137±0.065)和(0.133±0.057)。构建起以指数函数为基础的2种姿势下单臂拉车作业肌肉疲劳预测模型,其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车作业 最大自主收缩力(mvc) 肌肉疲劳 疲劳速率 主观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态单手拉车作业最大耐受时间建模 被引量:14
4
作者 易灿南 李开伟 +3 位作者 施式亮 唐范 胡鸿 陈成锋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4-69,共6页
为分析单手拉车作业肌肉疲劳情况,设计并完成模拟静态手拉叉车试验:通过测量拉车前后单臂拉力的变化及最大耐受时间(MET),记录基于Borg CR-10主观疲劳评分表(RPE)的身体疲劳度,探讨负荷和身体质量指数(BMI)对MET、剩余拉力、力量衰减程... 为分析单手拉车作业肌肉疲劳情况,设计并完成模拟静态手拉叉车试验:通过测量拉车前后单臂拉力的变化及最大耐受时间(MET),记录基于Borg CR-10主观疲劳评分表(RPE)的身体疲劳度,探讨负荷和身体质量指数(BMI)对MET、剩余拉力、力量衰减程度和RPE的影响;并基于试验数据构建单手拉车作业肌肉疲劳MET预测方程。试验结果表明,仅负荷显著影响MET;所构建的以指数函数和幂函数为基础的MET方程与现有方程具有一致性;用所建方程得到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偏差优于用现有MET方程得到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车作业 最大耐受时间(MET) 最大随意收缩(mvc) 肌肉疲劳 主观疲劳评分表(RP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估肌肉疲劳的中枢和外周起源 被引量:8
5
作者 蔡斌 戴尅戎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2-196,共5页
疲劳是很多内科及神经疾患的常见表现,理解这些疾病肌肉疲劳的中枢或者外周起源对制定针对性的肌肉疲劳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综述肌肉疲劳发生的中枢因素(包括脊髓水平和激素上水平所有可以导致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下降的因素)、外... 疲劳是很多内科及神经疾患的常见表现,理解这些疾病肌肉疲劳的中枢或者外周起源对制定针对性的肌肉疲劳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综述肌肉疲劳发生的中枢因素(包括脊髓水平和激素上水平所有可以导致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下降的因素)、外周因素(包括神经肌肉的传播、肌肉动作电位的扩散、兴奋-收缩偶联),并讨论采用直接(最大自主收缩、抽搐力)和间接(抽搐叠加、肌电图、运动皮质刺激)的检测方法评估肌肉疲劳的中枢和外周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疲劳 中枢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 最大自主收缩 抽搐力 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关节角度肌肉等长最大自主收缩抗阻力训练的神经适应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梁成军 马静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9-135,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关节角度下肌肉等长最大自主收缩(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MVC)抗阻力训练神经适应特点。方法将30名健康男性大学生随机分成3组,每组分别做肘关节角度在45°、90°、135°MVC等长收缩抗阻力训练,测量训... 目的研究不同关节角度下肌肉等长最大自主收缩(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MVC)抗阻力训练神经适应特点。方法将30名健康男性大学生随机分成3组,每组分别做肘关节角度在45°、90°、135°MVC等长收缩抗阻力训练,测量训练前后肱二头肌的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 EMG)信号,并分析s EMG信号的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和中位频率(median frequency,MF)。结果肘关节45°、90°、135°训练前后肱二头肌s EMG的RMS标准化值存在显著性差异。训练后不同角度之间RMS相比,45°与90°、135°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90°与135°之间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训练后各角度MF标准化值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s EMG的RMS呈现角度特异性变化,而s EMG的MF不具有角度特异性。当肱二头肌处于中、大肘关节角度时,等长抗阻力训练产生的神经适应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角度 最大自主收缩 抗阻力训练 神经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关节运动的局部肌肉疲劳与肌电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吴飞 王健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以腕-肘关节为例,探讨不同水平运动负荷诱发尺侧腕屈肌(FCU)和肱二头肌(BB)疲劳过程中sEMG信号与各关节最大屈肌肌力的关系。方法采集10名青年男性受试者在不同负荷水平(30%、55%、80%MVC)下疲劳过程中尺侧腕屈肌(FCU)和肱二头肌(BB... 目的以腕-肘关节为例,探讨不同水平运动负荷诱发尺侧腕屈肌(FCU)和肱二头肌(BB)疲劳过程中sEMG信号与各关节最大屈肌肌力的关系。方法采集10名青年男性受试者在不同负荷水平(30%、55%、80%MVC)下疲劳过程中尺侧腕屈肌(FCU)和肱二头肌(BB)的表面肌电信号和各关节在疲劳前后的MVC。结果不同运动负荷强度分别诱发前臂和上臂肌肉疲劳过程中,腕、肘关节最大屈肌肌力明显下降且具有明显负荷强度效应;BB和FCU的MPF与MF单调递减且下降率具有明显的负荷强度效应;不同负荷强度下BB和FCU的MPF和MF下降斜率与肘、腕关节最大屈肌肌力的下降比值之间有明显相关。结论局部肌肉疲劳过程中MPF和MF下降率变化能够对相应关节最大肌力变化作出比较准确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关节运动 最大随意肌力 表面肌电信号 肌肉疲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人最大等长随意收缩肌力与人体测量因素、工作类型等关系的量化研究
8
作者 窦祖林 陶勤丰 +1 位作者 丘卫红 万桂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2期59-62,共4页
使用MVC1型电子肌力仪,对348名健康人四肢6组肌群最大等长随意收缩肌力进行定量测定,借此决定健康人群最大等长随意收缩肌力正常参考值,全面评价肌力与人体测量学因素、工作类型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所测肌力15~49... 使用MVC1型电子肌力仪,对348名健康人四肢6组肌群最大等长随意收缩肌力进行定量测定,借此决定健康人群最大等长随意收缩肌力正常参考值,全面评价肌力与人体测量学因素、工作类型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所测肌力15~49岁年龄组男性大于女性(P<0001),体重对肌力的影响最大(r=0.36~0.78,P<0.001);工作类型中以体力活动对肌力影响较大(r=0.17~0.27)。作者认为功能活动水平是人体测量学因素和工作类型对肌力产生影响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力 人体测量学 职业 mv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强度身体训练结合运动表象训练对老年人肌肉和大脑的积极效应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君梅 岳光辉 姚家新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9-67,共9页
探讨了低强度身体训练结合运动表象训练(MIT)对于老年人肌肉力量的作用及其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应性改变。将27名健康老年人(年龄为75±7.9岁,其中8名女性)随机分为3组:低强度身体训练结合运动表象训练组(MIT组),传统力量训练组(CST组)... 探讨了低强度身体训练结合运动表象训练(MIT)对于老年人肌肉力量的作用及其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应性改变。将27名健康老年人(年龄为75±7.9岁,其中8名女性)随机分为3组:低强度身体训练结合运动表象训练组(MIT组),传统力量训练组(CST组),以及无训练的对照组(CTL组)。整个训练持续12周(5个单元/周)。在训练前、后对所有研究参与者的右肘屈曲肌肉力量、表面肌电图(EMG)、运动相关的皮质电位(MRCP)、脑电频率谱都进行了测量。训练结束后,CST组的力量出现了最大的增长(17.6%,P<0.001),MIT组的肌肉力量也出现了显著性增加(13.8%,P<0.001),而且2组的力量增长无显著性差异。CTL组的肌肉力量无显著性改变。然而,训练结束后只有MIT组在MRCP数值上出现了显著性增加(28.6%,P<0.001);CST组尽管力量增加最大,但MRCP却无显著性增加(9.9%,P>0.05),CTL组的改变最小(4.9%,P>0.05)。研究结果表明,运动表象训练结合低强度身体训练对老年人力量增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对大脑皮层运动控制中心的训练可以增强到目标肌肉的下行指令,进而引起老年人肌肉力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强度身体训练 运动表象训练 老年人 中枢神经系统 积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表象训练时不同大脑活动强度对老年人肌肉力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君梅 岳光辉 姚家新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92-496,共5页
探讨运动表象时训练不同大脑活动强度对老年人肌肉力量增长的效应。将26名健康老年人(平均年龄:74±8.3,7名女性)随机分为3组:低强度身体训练(30%最大自主收缩)结合高强度大脑活动组(HME组),低强度身体训练结合低强度大脑活动组(LME... 探讨运动表象时训练不同大脑活动强度对老年人肌肉力量增长的效应。将26名健康老年人(平均年龄:74±8.3,7名女性)随机分为3组:低强度身体训练(30%最大自主收缩)结合高强度大脑活动组(HME组),低强度身体训练结合低强度大脑活动组(LME组),无训练控制组(CTL组),整个训练持续12周(10 min/天,5天/周)。在训练前后分别测试研究参与者右肘屈肌的肌肉力量、表面肌电图(EMG)以及运动相关的皮层电位(MRCP)。训练结束后,HME组的力量显著性增加(13.8%,P=0.002),而LME组的肌肉力量只增长5.0%(P=0.045),控制组的肌肉力量没有显著性改变;只有HME组的MRCP出现显著性增加(28.6%,P<0.005),但LME组(-2.9%,P=0.803)和CTL组(4.9%,P=0.539)均无显著性改变。因此,研究者认为与肌肉最大自主收缩相关的大脑活动强度在老年人肌肉力量的增长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表象 肌肉力量 最大自主收缩(mvc) 运动相关皮层电位(MRC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骨关节炎患者肌电标准化方法的信度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庞娅娅 李立 +1 位作者 孙威 宋祺鹏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04-810,共7页
目的评估标准等长收缩(standard isometric contraction,SIC)与最大随意等长收缩(maximum voluntary isometric contraction,MVIC)应用于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肌电标准化的重测信度。方法采用无线肌电测试系统收集KO... 目的评估标准等长收缩(standard isometric contraction,SIC)与最大随意等长收缩(maximum voluntary isometric contraction,MVIC)应用于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肌电标准化的重测信度。方法采用无线肌电测试系统收集KOA患者患侧腿在慢跑、SIC测试和MVIC测试时臀大肌、半腱肌、股直肌、股外侧肌、胫骨前肌、外侧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肌电数据。使用组内相关系数和95%置信区间评估重测信度。结果KOA患者执行SIC测试时7块肌肉的重测信度均较好,执行MVIC测试时5块肌肉重测信度一般,2块肌肉重测信度较好,7块肌肉在SIC测试中的重测信度均高于MVIC测试;KOA患者慢跑时7块肌肉经SIC标准化后的重测信度均高于经MVIC标准化的重测信度,且股直肌经SIC标准化后的重测信度显著高于经MVIC标准化的重测信度。结论对于KOA患者,SIC是一种比MVIC更为可靠的表面肌电标准化方案,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 标准化 信度 膝骨关节炎 最大随意等长收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度及负荷对动态拉力作业肌肉疲劳影响建模 被引量:3
12
作者 唐范 易灿南 +3 位作者 李开伟 左华丽 尹丽霞 李婉琪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91-196,共6页
为探究速度、负荷对动态拉力作业肌肉疲劳发展的影响,构建描述动态拉力作业肌肉疲劳发展的预测模型,设计动态拉力作业模拟试验;招募10名男性大学生作为被试,并测量试验前后的最大随意收缩(MVC)、最大耐受时间(MET)以及记录身体多个部位... 为探究速度、负荷对动态拉力作业肌肉疲劳发展的影响,构建描述动态拉力作业肌肉疲劳发展的预测模型,设计动态拉力作业模拟试验;招募10名男性大学生作为被试,并测量试验前后的最大随意收缩(MVC)、最大耐受时间(MET)以及记录身体多个部位的主观疲劳评分(RPE);探讨速度和负荷对拉力变化、MET和RPE的影响,并基于试验数据构建MET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速度显著影响MET、拉力衰减值(ΔF)、拉力衰减程度(DFD)以及多个部位的RPE,负荷仅显著影响MET;所建预测模型能描述MET与负荷强度、行走速度之间的关系,且相较其他MET预测模型,其偏差最小,更适用预测和评估动态拉力作业人员肌肉疲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拉力作业 肌肉疲劳 最大随意收缩(mvc) 最大耐受时间(MET) 主观疲劳评分(RP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皮神经损伤后屈肘肌力与针极肌电图指标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东 卓佩佩 +3 位作者 田东 冉聃 夏晴 夏文涛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37-143,共7页
目的研究肌皮神经损伤者的屈肘肌力变化及其与针极肌电图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单侧臂丛神经损伤(累及肌皮神经)致屈肘肌力降低案例30例,根据Lovett肌力分级标准进行徒手肌力评定,并将30例受试者分为A组(伤侧徒手肌力1级和2级,16例)和B... 目的研究肌皮神经损伤者的屈肘肌力变化及其与针极肌电图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单侧臂丛神经损伤(累及肌皮神经)致屈肘肌力降低案例30例,根据Lovett肌力分级标准进行徒手肌力评定,并将30例受试者分为A组(伤侧徒手肌力1级和2级,16例)和B组(伤侧徒手肌力3级和4级,14例)。对所有受试者的伤侧和健侧肱二头肌行针极肌电图检测。记录肱二头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的潜伏期和波幅。受试者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记录募集反应类型以及募集电位的平均转折数和平均波幅,并采用microFET 2便携式肌力测试仪检测屈肘定量肌力。计算残存屈肘肌力百分比(伤侧与健侧定量肌力的比值)。比较各针极肌电图指标、定量肌力、残存屈肘肌力百分比在两组之间和组内伤侧与健侧之间的差异。分别分析屈肘徒手肌力分级、定量肌力与针极肌电图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肌皮神经损伤后B组的伤侧残存屈肘肌力百分比为23.43%,A组的伤侧残存屈肘肌力百分比为4.13%。伤侧徒手肌力分级与募集反应类型相关,相关系数为0.886(P<0.05)。伤侧定量肌力与CMAP潜伏期、波幅以及募集电位的平均转折数和平均波幅均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28、0.588、0.465、0.426(P<0.05)。结论残存屈肘肌力百分比可作为肌力分级的依据,针极肌电图指标的综合分析可用于推断屈肘定量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 肌力 针极肌电图 最大随意收缩 募集电位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肌皮神经损伤 肱二头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