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0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融合改进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和光谱技术的猕猴桃内部品质无损检测
1
作者 陈玮 费文源 +1 位作者 栗超 魏晨曦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6-143,共8页
[目的]干物质、糖度是影响猕猴桃果实品质的两个重要指标,为实现猕猴桃干物质、糖度快速准确检测,提出一种融合改进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和光谱技术的猕猴桃内部品质关键指标无损检测方法。[方法]运用光谱仪采集猕猴桃光谱数据,并利用格拉... [目的]干物质、糖度是影响猕猴桃果实品质的两个重要指标,为实现猕猴桃干物质、糖度快速准确检测,提出一种融合改进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和光谱技术的猕猴桃内部品质关键指标无损检测方法。[方法]运用光谱仪采集猕猴桃光谱数据,并利用格拉姆角场(GAF)变换将光谱数据转换为两类二维图像。构建多空卷积改进卷积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分析猕猴桃品质关键指标,模型具备两个独立的CNN模块并联处理两类二维图像。通过设计多空卷积策略、聚类剪枝方法和引入通道注意力机制,以提升模型检测分析能力。[结果]相比于其他模型,所提检测方法的干物质、糖度平均均方根误差分别降低了20.59%,13.04%,平均决定系数分别提高了6.45%,4.34%,平均相对预测偏差分别提高了6.99%,12.78%。[结论]所提方法具有良好的猕猴桃内部品质关键指标检测分析能力,对猕猴桃内部品质无损检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光谱技术 卷积神经网络 干物质 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教育家精神的教师学科知识二元性建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价值意蕴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旭东 刘乔卉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5,共12页
基于教育家精神建构的教师学科知识二元性这一创新概念,主张教师应同时具有科目学科知识与学术学科知识。教师学科知识二元性概念的生成,孕育于学科教育、学科教师教育实践的二元性,博采于社会实在论的知识观,赓续于党对教师具有扎实学... 基于教育家精神建构的教师学科知识二元性这一创新概念,主张教师应同时具有科目学科知识与学术学科知识。教师学科知识二元性概念的生成,孕育于学科教育、学科教师教育实践的二元性,博采于社会实在论的知识观,赓续于党对教师具有扎实学识的要求,继承于中华传统文化中教师作为“通儒”的学者形象。教师的科目学科知识与学术学科知识间存在辩证统一关系,体现在二者于知识子范畴、知识基础上的联系性,于知识难度、取向、层级上的差异性,以及教师学术学科知识得以促进其科目学科知识深化、结构化与系统化的交互性。教师具备二元学科知识之于教育家精神的践履具有重要价值,彰显于教师使命的践行、师德素养的修炼、教学效能的提升、专业发展动力的激发、教师情感的涵育以及教师信念的树立等六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教师学科知识 学科知识 教师知识 科目学科知识 学术学科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作对青稞籽粒淀粉特性及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3
作者 赵媛 李宏英 +2 位作者 陈加利 李霞 姚有华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3-432,共10页
选取连作2 a(CCY02)、连作5 a(CCY05)和连作10 a(CCY10)地块,种植主栽青稞品种‘昆仑14’,分析不同连作年限的青稞籽粒淀粉特性及干物质转运变化。结果表明,与连作2 a相比,连作5 a与连作10 a青稞籽粒总淀粉、直链淀粉及支链淀粉含量均... 选取连作2 a(CCY02)、连作5 a(CCY05)和连作10 a(CCY10)地块,种植主栽青稞品种‘昆仑14’,分析不同连作年限的青稞籽粒淀粉特性及干物质转运变化。结果表明,与连作2 a相比,连作5 a与连作10 a青稞籽粒总淀粉、直链淀粉及支链淀粉含量均显著降低,且对支链淀粉的影响更大;连作造成青稞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显著降低,连作10 a的青稞籽粒淀粉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淀粉分支酶(SBE)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的活性较连作2 a依次降低30.03%、27.10%、15.21%和44.52%;连作栽培抑制了青稞开花期到成熟期干物质的积累,与连作2 a相比,在开花期、灌浆期与成熟期,连作5 a与连作10 a青稞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下降6.39%和18.98%、5.06%和11.22%、5.99%和14.15%,而且长期连作降低干物质向叶片、籽粒的运输,且对叶片的影响最显著;连作造成青稞千粒质量、穗粒数、主穗长、主穗小穗数、单株穗粒质量及产量的显著降低。说明,长期连作会显著降低青稞籽粒淀粉含量及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阻碍籽粒淀粉的合成能力,并且抑制青稞生长后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改变青稞花前及花后干物质的再分配,使青稞营养器官花前干物质转运被抑制,导致青稞产量及构成因素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连作 淀粉含量 淀粉酶活性 干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5种不同根型树种幼苗干物质分配和根系形态的影响
4
作者 杨佳伟 辜忠春 +5 位作者 胡琦 戴薛 王晓荣 兰竹 何玲 刘学全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547-1557,共11页
近年来亚热带地区季节性干旱频发,根系形态特征可能主导树木抗旱策略形成。为揭示不同根型树种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机制,以亚热带典型的深根型树种樟(Camphora officinarum)、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青冈(Quercus glauca)和浅根型... 近年来亚热带地区季节性干旱频发,根系形态特征可能主导树木抗旱策略形成。为揭示不同根型树种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机制,以亚热带典型的深根型树种樟(Camphora officinarum)、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青冈(Quercus glauca)和浅根型树种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5个树种幼苗为对象,采用持续45 d的自然失水法模拟干旱胁迫过程,研究不同根型树种幼苗时期生物量分配、器官水分动态及根系形态可塑性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深根型树种幼苗通过根系形态优化与干物质再分配显著提升抗旱性。樟在短期胁迫下根生物量和细根比例较试验开始时分别增加28.7%和44.3%(p<0.05),根长与根尖数量随胁迫时间持续增长,以维持茎叶水分稳态;栓皮栎经历长期干旱胁迫后根冠比和细根比例分别升高20.4%和13.3%(p<0.05),其根系直径明显增大;青冈干旱胁迫后期叶生物量比升高44.4%(p<0.05),但根系可塑性不足导致其仅能适应中期干旱。2)浅根型树种幼苗更多依赖地上稳态策略,干旱胁迫导致根系衰退,进而削弱其抗旱能力。杉木根生物量、根冠比、全株含水率分别降低22.0%、29.0%、62.9%(p<0.05);毛竹通过茎部短期储水可短暂延缓干旱胁迫的影响,但随胁迫时间延长,根系性状持续退化,根生物量比降低36.4%,难以在长期干旱条件下存活。3)深根型树种通过根系形态优化与生物量分配的协同变化实现资源高效获取,而浅根型树种因根系收缩导致吸收能力下降。总体而言,深根型树种幼苗时期通过根系主动形态可塑性和干物质分配适应持续干旱,而浅根型树种依赖地上稳态的保守策略难以平衡短期生存与长期抗旱需求。同时根系抗旱优势不仅取决于构型深度,更依赖于生物量分配策略与器官功能可塑性的协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生物量 干物质分配 含水率 根系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照条件对青海湖区域典型粉砂土有机质含量影响研究
5
作者 易科鑫 张蕾 +1 位作者 徐锡铜 陈磊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75-379,共5页
青海湖地区海拔较高,区域内地基土的组分性质受光照条件影响较大。本工作选取青海湖区域典型粉砂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青海湖地区的环境特点,模拟自然光及紫外线光照射条件,进行粉砂土有机质含量受光照条件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连续... 青海湖地区海拔较高,区域内地基土的组分性质受光照条件影响较大。本工作选取青海湖区域典型粉砂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青海湖地区的环境特点,模拟自然光及紫外线光照射条件,进行粉砂土有机质含量受光照条件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连续的自然光和紫外线照射均能导致粉砂土有机质含量的增加,但两种光照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的增幅均呈现先大后小,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其中紫外线照射条件下粉砂土有机质的增幅比自然光照射条件下的增幅大。基于试验数据,运用Python软件对两种光照条件下粉砂土有机质的变化规律进行函数拟合,给出青海典型粉砂土在光照条件下有机质随时间变化的预测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砂土 光照条件 紫外线 自然光 有机质含量 函数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预处理方式下水体悬浮颗粒物碳、氮含量的测试误差分析
6
作者 崔莹 张国森 张丹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4-162,共9页
定量分析了当采用全膜、切割和刮取这3种预处理方式时,元素分析仪测定水体悬浮颗粒物碳、氮含量的测试误差,分析了影响误差大小的因素,并提出了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全膜进样的样品测试误差最低,其次是切膜预处理的样品,刮膜预处理的样品... 定量分析了当采用全膜、切割和刮取这3种预处理方式时,元素分析仪测定水体悬浮颗粒物碳、氮含量的测试误差,分析了影响误差大小的因素,并提出了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全膜进样的样品测试误差最低,其次是切膜预处理的样品,刮膜预处理的样品测试误差最高.碳含量的测试误差低于氮含量的,且与膜上颗粒物的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545,p=0.000).当膜上颗粒物的碳含量达到0.5 mg以上时,测试误差在10%以内,达到1 mg时,测试误差可在5%以内.综合分析,在悬浮颗粒物样品预处理环节中,膜上颗粒物的质量、颗粒物在膜上分布的均匀程度以及颗粒物在玻璃纤维膜孔隙中的残留量是悬浮颗粒物样品碳含量测定的三大影响因素,而氮含量的测定影响因素更为复杂,且在处理过程中易受污染.最终,优选出测试误差相对较低的样品收集、预处理和测试方案,即用直径25 mm的玻璃纤维膜(Glass Fiber Filter,GF/F)收集样品,全部包样上机测试,且保证膜上颗粒物的碳含量在0.5 mg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颗粒物 预处理 碳含量 氮含量 元素分析仪 测试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荒漠草原优势植物叶形态性状与地上生物量对多资源协同的响应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晓雪 左小安 +4 位作者 岳平 宋兆斌 郭新新 王怀海 汪正蛟一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811-2820,共10页
探究多资源添加数量对荒漠草原优势植物叶片形态特征与生物量的影响,对于揭示荒漠草原植被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特征和适应规律具重要意义。为分析不同的资源添加的数量是否会影响植物功能性状与地上生物量,通过设置资源添加数量的梯度(0(对... 探究多资源添加数量对荒漠草原优势植物叶片形态特征与生物量的影响,对于揭示荒漠草原植被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特征和适应规律具重要意义。为分析不同的资源添加的数量是否会影响植物功能性状与地上生物量,通过设置资源添加数量的梯度(0(对照(Cont,自然降水));1(氮(N)添加、磷(P)添加、钾(K)添加、+50%降水);2(PK添加、NP添加、NK添加、N+50%降水);3(NPK添加);4(NPK+50%降水)),研究多资源添加数量对荒漠草原优势植物碱韭(Allium polyrhizum)和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叶性状及其生物量的影响,为荒漠草原植物响应多种全球变化因子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碱韭和沙生针茅叶干物质含量(LDMC)与叶片氮含量(LNC)对多资源添加数量响应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多资源添加数量增加,碱韭和沙生针茅LMDC显著降低(P<0.05),但株高和比叶面积没有发生显著改变(P>0.05)。此外,碱韭叶鲜重和叶片氮含量随着多资源添加数量增加显著升高(P<0.05),叶鲜重、株高和比叶面积在添加四种资源要素时达到最高,而LDMC则最低。(2)多资源添加数量对两种优势植物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影响(P>0.05)。(3)两种优势物种地上生物量与株高、植株密度显著正相关(P<0.05);与SLA、LDMC和LNC无相关性(P>0.05)。(4)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多资源添加数量通过提高碱韭和沙生针茅植株密度、比叶面积和叶片氮含量来间接增加地上生物量。综上所述,相比单一资源添加,多资源添加会对荒漠草原优势植物功能性状和生物量产生复杂影响;在多种资源变化背景下,植物功能性状是预测地上生物量的有效指标,这种研究对于在持续的全球变化背景下管理沙漠草原植被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资源添加 比叶面积 叶干物质含量 荒漠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播量对小麦各生育时期农艺性状及干物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孙联合 王素奇 +7 位作者 马红珍 许海涛 王文文 李阳奇 白冬 陈杰 赵立尚 朱统泉 《种业导刊》 2025年第1期52-55,共4页
为探讨不同播量对小麦各生育时期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播量187.5(B1)、225.0(B2)、262.5 kg/hm^(2)(B3)对小麦各生育时期农艺性状及干物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各生育时期的单株干物质量、拔节期-成熟期小麦株高和单株叶面... 为探讨不同播量对小麦各生育时期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播量187.5(B1)、225.0(B2)、262.5 kg/hm^(2)(B3)对小麦各生育时期农艺性状及干物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各生育时期的单株干物质量、拔节期-成熟期小麦株高和单株叶面积、孕穗期-成熟期小麦的质量增加比均以B2最高,B1居中,B3最低。越冬期小麦株高B3较B1提高1.98 cm,小麦单株叶面积降低15.2 cm^(2),越冬期和拔节期小麦的质量增加比分别降低0.95、0.55 g/cm,小麦穗长和可育小穗数B3较B1和B2显著降低。总之,适宜播量可提高小麦单株叶面积,增加小麦单株干物质量,从而增加质量增加比,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播量 农艺性状 干物质量 质量增加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基有机肥对植烟红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9
作者 王攀宇 王勇 +3 位作者 陈玉蓝 徐强 李冰 蔡艳 《农学学报》 2025年第8期53-58,共6页
研究炭基有机肥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明确炭基有机肥在植烟红壤改良培肥及烤烟生产上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以四川攀西地区典型植烟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设置对照CK(T_(1))、单施生物炭(T_(2))、单施腐熟牛粪(T_(3))、... 研究炭基有机肥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明确炭基有机肥在植烟红壤改良培肥及烤烟生产上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以四川攀西地区典型植烟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设置对照CK(T_(1))、单施生物炭(T_(2))、单施腐熟牛粪(T_(3))、腐熟牛粪50%复配生物炭50%炭基有机肥(T_(4))、腐熟牛粪70%复配生物炭30%炭基有机肥(T_(5))5个处理,测定其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烤烟生育时期的推移,植烟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呈先升后降趋势,由<0.053 mm粒级团聚体向0.25~2 mm和0.053~0.25 mm粒级转化,并以0.25~2 mm粒级为主。在烤烟成熟期,T_(4)和T_(5)处理耕层土壤(0~20 cm)0.25~2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比T_(2)、T_(3)增加1.99~4.19个百分点,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提升4.41%~19.67%,大于0.25 mm团聚体含量(R0.25)提升4.67~17.57个百分点。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0.25~2 mm和0.053~0.25 mm团聚体的粒径分布均显著正相关,是影响植烟红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和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综上,炭基有机肥能提高植烟红壤有机质含量,进而促进大团聚体形成,并提升团聚体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炭基有机肥 团聚体稳定性 植烟土壤改良 有机质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实干物质含量与成熟度的关系及判定
10
作者 丁小玲 刘翠华 《果树资源学报》 2025年第4期109-113,116,共6页
果实成熟度的传统判定方法包括种皮颜色、果皮颜色、果实硬度、淀粉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等,但这些方法受多种因素影响,准确性有限。干物质含量作为判断果实成熟度的重要指标,与果实的食用品质和贮藏性密切相关。干物质含量的检... 果实成熟度的传统判定方法包括种皮颜色、果皮颜色、果实硬度、淀粉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等,但这些方法受多种因素影响,准确性有限。干物质含量作为判断果实成熟度的重要指标,与果实的食用品质和贮藏性密切相关。干物质含量的检测方法,包括烘干法、比重法、折光法和无损检测法等。无损检测技术如近红外光谱技术因其快速、无损、高效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多种水果的品质检测。综合应用干物质含量与其他成熟度指标,可提高果实成熟度判断的准确性,对提升果实品质、降低采后损失和促进水果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果实成熟度 干物质含量 无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对黄土包气带中三氯乙烯气体扩散迁移的影响
11
作者 谢晓涵 李小倩 +1 位作者 王兴华 何宁洁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7-268,共12页
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TCE)气体在土壤包气带中的垂向扩散迁移,不仅是污染地块中TCE自然衰减的重要过程,而且还与蒸气入侵暴露和风险评估密切相关。为探究TCE气体在黄土包气带中向上扩散迁移的规律,通过土柱模拟试验,定量刻画了... 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TCE)气体在土壤包气带中的垂向扩散迁移,不仅是污染地块中TCE自然衰减的重要过程,而且还与蒸气入侵暴露和风险评估密切相关。为探究TCE气体在黄土包气带中向上扩散迁移的规律,通过土柱模拟试验,定量刻画了黄土包气带中TCE的土-气分配与界面扩散通量,并揭示了土壤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与TCE气相有效扩散系数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的增加,TCE蒸气穿透土柱和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延长,土柱吸附量增加,土-气界面TCE气体扩散浓度降低;当含水率从5%增加至20%和有机质含量从0.1%增加至3.0%时,TCE气相有效扩散系数分别由0.0212 cm^(2)/s减小至0.0022和0.0126cm^(2)/s;Sallam模型能够准确预测不同土壤含水率下黄土中TCE气相有效扩散系数;TCE气相有效扩散系数(y)与土壤含水率(x_(1))和土壤有机质含量(x_(2))的定量关系可表示为y=0.026-0.126x_(1)-0.253x_(2)。研究成果可为西北生态脆弱区污染场地TCE呼吸暴露风险评估与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乙烯 黄土状粉土 含水率 有机质 气相有效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草原旅游开发对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的影响分析
12
作者 王建平 高照明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0-161,共12页
荒漠草原旅游开发日益增多,但人类活动可能影响土壤,尤其是有机质与养分含量,进而影响草原生态稳定与可持续性。为了分析荒漠草原旅游开发对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以内蒙古京二线以西地区的荒漠草原区域为依托,测定了土壤中的有... 荒漠草原旅游开发日益增多,但人类活动可能影响土壤,尤其是有机质与养分含量,进而影响草原生态稳定与可持续性。为了分析荒漠草原旅游开发对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以内蒙古京二线以西地区的荒漠草原区域为依托,测定了土壤中的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土壤的生物质有机质及胡敏素腐殖质有机质为正相关影响,碎屑有机质为负相关影响,土壤的氮养分含量为正相关影响,磷养分含量为负相关影响,钾养分含量则未有明显的影响关系。因此,在荒漠草原的旅游开发中,需要根据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的影响关系,科学合理地规划旅游开发的具体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土壤养分含量 荒漠草原旅游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辅酶Q10渣营养价值评估
13
作者 徐绍华 宋丹丹 +7 位作者 严俊 唐士茹 李勇 周桂莲 杨青 孙春华 燕磊 来金良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6-171,共6页
为分析辅酶Q10渣的营养价值,试验收集国内辅酶Q10生产厂家的辅酶Q10渣样品共12个,分析辅酶Q10渣养分含量,并采用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SDS-Ⅲ)测定辅酶Q10渣鸡、鸭、猪干物质消化率、总能消化率和酶水解物能值。结果显示:辅酶Q10渣粗蛋... 为分析辅酶Q10渣的营养价值,试验收集国内辅酶Q10生产厂家的辅酶Q10渣样品共12个,分析辅酶Q10渣养分含量,并采用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SDS-Ⅲ)测定辅酶Q10渣鸡、鸭、猪干物质消化率、总能消化率和酶水解物能值。结果显示:辅酶Q10渣粗蛋白质含量平均为71.92%,氨基酸总和平均为67.34%,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含量分别为3.08%、2.17%、3.30%,胱氨酸含量最低,为0.28%,谷氨酸含量最高,为8.04%,氨基酸组成与谷氨酸渣相似。辅酶Q10渣总能平均为24.74 MJ/kg,猪干物质消化率、总能消化率及酶水解物能值显著高于鸡、鸭,鸡、鸭间无显著性差异。辅酶Q10渣鸡、鸭、猪干物质消化率分别为61.30%、61.85%、70.51%,总能消化率分别为66.52%、66.95%、72.66%,酶水解物能值分别为16.45、16.58、17.98 MJ/kg。综上所述,辅酶Q10渣是能值较高的优质蛋白质原料,可作为较好的非常规蛋白原料替代畜禽饲料中部分豆粕,以缓解我国蛋白饲料资源短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酶Q10渣 养分含量 干物质消化率 总能消化率 酶水解物能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相优质烃源岩中硅钙质来源:生物骨壁壳及其碎屑 被引量:1
14
作者 卢龙飞 陶国亮 +3 位作者 万俊雨 申宝剑 潘安阳 秦建中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7-1165,共9页
应用超显微有机岩石学等技术,从生物分子构成及其稳定性的角度,探讨硅质、钙质骨壁壳等生物碎屑与优质烃源岩的关系。常见的具有生物硅及硅质衍生物的生物主要是放射虫等原生动物、海绵动物、硅藻、金藻及某些似鱼鳞藻疑源类等浮游藻类... 应用超显微有机岩石学等技术,从生物分子构成及其稳定性的角度,探讨硅质、钙质骨壁壳等生物碎屑与优质烃源岩的关系。常见的具有生物硅及硅质衍生物的生物主要是放射虫等原生动物、海绵动物、硅藻、金藻及某些似鱼鳞藻疑源类等浮游藻类的硅质骨壁壳及其碎屑。在优质烃源岩中能保存下来的生物钙主要来源于浮游有孔虫、翼足虫等动物和颗石藻等浮游藻类或疑源类的钙质骨壁壳及其碎屑。这些生物硅质、钙质骨壁壳碎屑颗粒中常常含有不等量的有机质(果胶或硬蛋白,相当于Ⅲ型有机质),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可生成一定量烃气,并可保存于生物结构的原生孔隙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骨壁壳生物 硅质生屑 钙质骨壁壳生物 钙质生屑 有机质含量 生物结构原生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湖相沉积泥炭土参数测定与剪切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阮永芬 蔡斯 +3 位作者 李荣玉 程芸 乔文件 蔡龙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9-268,共10页
有机质含量和含水率对泥炭及泥炭质土(简称泥炭土)的力学性质及工程特性影响都很大,但现有的规范、规程及标准对高有机质含量土的含水率(ω)及有机质含量(w u)测定标准不明确,各单位测试结果差异较大。为明确高有机质含量土的ω及w u测... 有机质含量和含水率对泥炭及泥炭质土(简称泥炭土)的力学性质及工程特性影响都很大,但现有的规范、规程及标准对高有机质含量土的含水率(ω)及有机质含量(w u)测定标准不明确,各单位测试结果差异较大。为明确高有机质含量土的ω及w u测定标准,开展不同灼烧温度及灼烧时间下的测试试验。滇池湖相沉积土的场地一般都有3~5层层状分布的泥炭土,现对不同埋深的5层泥炭土进行从低至高围压下的三轴固结不排水(CU)试验,探究不同埋深及围压下其应力-应变的变化规律及演化机理。试验发现:泥炭土随围压增大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呈现“分层”现象,最大偏应力对应的应变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线型随围压和土样埋深而发生改变,孔隙压力系数总体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并提出CU试验泥炭土破坏应变控制标准。以上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泥炭土力学特性的认识,也为明确ω及w u的测定标准提供了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及泥炭质土(简称泥炭土) 含水率 有机质含量 剪切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因子及其响应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梦棋 王冬梅 +6 位作者 王彦辉 云慧雅 张莹莹 王宇 张鹏 李志鑫 刘亚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206-11219,共14页
探究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和响应关系,为研究刺槐林土壤碳汇功能提供科学依据。从1994—2022年发表的136篇有关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国内外期刊和学位论文中收集了共330块样地数据,利用外... 探究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和响应关系,为研究刺槐林土壤碳汇功能提供科学依据。从1994—2022年发表的136篇有关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国内外期刊和学位论文中收集了共330块样地数据,利用外包线法及地理探测器法分析主要因子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外包线分析表明: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含量受到多个因子的非线性影响,随海拔高度、年均气温和林龄增加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先快速降低后缓慢降低,随年均降水量增大呈先快速增加后逐渐缓慢增加,随坡度增加呈线性降低。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表明: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的单因子贡献率依次为:海拔高度>年均降水>年均气温>土层深度>林龄>坡度,任何两个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解释力均大于单一因子的解释力,其中海拔高度与土层深度的交互作用增加效应最大。综合来看,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含量受到多个因子的非线性影响,其中区域环境因子(海拔高度、年均降水、年均气温)的影响大于局地因子(土层深度、林龄、坡度)的影响,需要考虑主要影响因子间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刺槐 土壤有机质含量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持式马铃薯干物质含量无损检测装置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1
17
作者 丛杰 张悦如 +3 位作者 李禧龙 潘宇轩 吕黄珍 吕程序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43-951,共9页
面向马铃薯品质抽检的需求,研发了手持式马铃薯干物质无损检测装置。装置硬件部分包括光谱采集模块、电路控制模块、控制与显示模块、外壳模块,装置设计为枪形,尺寸为180 mm×85 mm×210 mm。利用装置采集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面向马铃薯品质抽检的需求,研发了手持式马铃薯干物质无损检测装置。装置硬件部分包括光谱采集模块、电路控制模块、控制与显示模块、外壳模块,装置设计为枪形,尺寸为180 mm×85 mm×210 mm。利用装置采集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比较Savitzky-Golay卷积平滑(SM)、一阶导数(first-order derivative,FD)、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e scattering correction,MSC)和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tandard normal variate transformation,SNV)的预处理方式,SM结果较优。采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competitive adapative reweighted sampling,CARS)筛选27个特征波长,建立马铃薯干物质含量的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预测模型,结果显示,验证集决定系数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802和0.98%。基于QT开发工具编写装置软件,包括黑白校正与测量模块、电量显示模块、光谱数据显示模块、保存数据模块、光谱数据刷新模块、检测结果显示模块。开展装置验证,预测均方根误差为1.01%,单次测量平均耗时为0.62 s。结果表明,手持式马铃薯干物质无损检测装置可快速、准确检测干物质含量,具有在马铃薯生产源头与加工现场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干物质含量 手持式装置 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有机质土-金属界面黏附特性与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俊宇 裴利华 桂跃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5-615,共11页
土中有机质的存在对土-金属界面黏附有显著影响,但其影响规律及机制尚缺乏系统研究。通过在蒙脱石、伊利石和高岭土中添加泥炭,配置了不同矿质、有机质含量的黏性土样。利用MC-100型拉力试验机测试了不同含水率土-金属界面黏附力。试验... 土中有机质的存在对土-金属界面黏附有显著影响,但其影响规律及机制尚缺乏系统研究。通过在蒙脱石、伊利石和高岭土中添加泥炭,配置了不同矿质、有机质含量的黏性土样。利用MC-100型拉力试验机测试了不同含水率土-金属界面黏附力。试验结果表明:在塑限至液限含水率范围内,黏附力F与含水率w的关系曲线为典型的“钟型”;有机质含量wu增大会导致F-w曲线由高陡变扁平;土样峰值黏附力Fmax随有机质含量wu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波动或缓慢下降(上升)阶段、急剧下降阶段和趋于稳定阶段。利用傅积平法测试了3种黏土矿物对有机质的饱和吸附量,从而明确了有机质在土中赋存形态随有机质含量变化的过程。机理分析表明:除了有机质含量外,有机质在土中的赋存形态对土样宏观黏附力也有显著影响。最后对分布于昆明地铁5号线沿线的天然泥炭土-金属界面黏附力进行了测试,得出其黏附力较小、黏附风险较小的结论,盾构机穿越泥炭土层没出现严重黏附刀盘或堵塞现象验证了该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附力 黏土矿物 拉力试验 稠度指数 有机质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有机质含量及分解度的草炭土导热系数模型改进
19
作者 贺元源 何玟 +5 位作者 王力 王世梅 吕岩 徐燕 陈勇 张先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20-128,共9页
土壤导热系数是决定土层传热性能的主要参数,影响到地温分布、土壤环境及作物生长。高有机质土的导热系数受到有机质组分直接影响,而目前土壤导热系数模型缺乏对有机质含量及分解度的考虑。该研究采用稳态比较法测定了未冻结及冻结状态... 土壤导热系数是决定土层传热性能的主要参数,影响到地温分布、土壤环境及作物生长。高有机质土的导热系数受到有机质组分直接影响,而目前土壤导热系数模型缺乏对有机质含量及分解度的考虑。该研究采用稳态比较法测定了未冻结及冻结状态下的草炭土导热系数,分析了不同层位原状草炭土性质对导热系数的影响,对比了10余种土体导热系数计算模型对草炭土的适用性,并以此提出了改进模型。结果表明:1)各层位草炭土在未冻结状态下导热系数相近(0.51~0.66 W/(m·K)),而冻结后导热系数层间差异明显(1.00~1.62 W/(m·K)),表明冻结极大地改变了土体物质组成,而有机质含量及分解度显著影响着土体的传热性质;2)考虑了干密度及组分权重的土体导热系数模型对草炭土的预测适用性更佳,但准确度仍然难以达到理想效果;3)基于土体性质的影响程度及计算模型的原理,引入草炭土有机质含量O_(c)及分解度D_(d)计算草炭土导热系数,建立了改进模型,提高了参数模型准确率(R^(2)>0.75)。研究成果可为季冻草炭土分布区的农业耕作及工程建设提供参数依据,同时可作为高有机质土体热物理性质研究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模型 导热系数 有机质含量 分解度 草炭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变电工程表土剥离技术指标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晓娟 郑树海 +4 位作者 姚姬璇 王昕宇 段金贵 陈卓 田堪良 《中国水土保持》 2024年第2期40-44,I0005,共6页
表土是植物赖以生存的表层土壤,表土剥离和保护是水土保持的重要任务,研究输变电工程表土剥离厚度指标对指导绿色电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将白鹤滩—江苏±800 kV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沿线不同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实测值与根据90 m分... 表土是植物赖以生存的表层土壤,表土剥离和保护是水土保持的重要任务,研究输变电工程表土剥离厚度指标对指导绿色电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将白鹤滩—江苏±800 kV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沿线不同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实测值与根据90 m分辨率全国土壤有机碳分布数据集得到的有机质含量预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预测值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可以作为表土剥离等级划分的依据。将90 m分辨率全国土壤有机碳分布数据集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土壤有机质分级标准划分出土壤养分等级,利用ArcGIS软件绘制出全国范围的土壤养分分级图及表土剥离分级图,并参照表土利用方式确定出表土剥离厚度,即:有机质含量<10 g/kg的地区,土壤养分等级为5~6级,表土的剥离等级为2级,对应的剥离厚度为20~30 cm;而有机质含量≥10 g/kg的地区,土壤养分等级为1~4级,表土的剥离等级为1级,对应的剥离厚度根据需要加深10~20 cm。同时,针对水土保持区划一级区的表土剥离分级和水土保持功能,提出了适宜的表土剥离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 剥离厚度 有机质含量 技术指标 输变电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