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喀斯特山区城市“三生”空间协调关系及碳排放——以铜仁市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湛京华 杨志远 《绿色科技》 2025年第5期173-180,共8页
明晰喀斯特山区“三生”空间协调关系以及碳排放效应,有助于喀斯特山区城市绿色发展规划。运用耦合协调模型、转移矩阵探析铜仁市31年“三生”空间协调关系和演变特征;采用碳排放系数方法测算铜仁市20年“三生”空间碳排放量。结果表明:... 明晰喀斯特山区“三生”空间协调关系以及碳排放效应,有助于喀斯特山区城市绿色发展规划。运用耦合协调模型、转移矩阵探析铜仁市31年“三生”空间协调关系和演变特征;采用碳排放系数方法测算铜仁市20年“三生”空间碳排放量。结果表明:①1990-2020年,铜仁市县域“三生”空间呈现转型趋势,耦合协调关系也呈现出由西向东转移趋势。两两系统耦合值和耦合协调值呈现“生产-生态”>“生产-生活“>“生活-生态”的现象。②铜仁市生态用地转入趋向增加,转出趋向减少;生产用地转入趋向减少,转出趋向增加。③2000-2020年,铜仁市净碳排放由341.6119万t增长至1137.8190万t,年均增长37.91万t。研究结论可为喀斯特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多系统协调关系 转移矩阵 碳排放 铜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驳地铁站的共享单车碳减排效益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秋平 李浩 王肇飞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671-3678,共8页
为促进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化发展,以接驳地铁站的共享单车为研究对象,量化共享单车在接驳地铁站时替代其他交通方式所降低的碳排放量,构建共享单车碳减排量时空矩阵,根据非负矩阵分解(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NMF)识别共享单... 为促进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化发展,以接驳地铁站的共享单车为研究对象,量化共享单车在接驳地铁站时替代其他交通方式所降低的碳排放量,构建共享单车碳减排量时空矩阵,根据非负矩阵分解(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NMF)识别共享单车碳减排情景,从多情景层面分析共享单车碳减排效益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在全天层面,共享单车单次接驳的碳减排量为62.75 g;在多情景层面,共享单车碳减排效益存在时空差异;在时间上,各情景中碳减排量在不同时段达到峰值,早晚高峰期间的碳减排量占全天碳减排总量的45.26%;在空间上,各情景中均有明显的碳减排量高密度区域和次高密度区域,且不同情景之间这些区域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研究成果可为城市交通减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碳减排效益 共享单车 接驳地铁站 非负矩阵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下的企业政策响应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黄炜 邬梦晓俊 魏丹青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3-160,共8页
具有负外部性的复杂环境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和企业的应对策略之间缺乏联动性的整体研究,因此,论文提出DIIS政策文本分析法、DANP网络分析法和SPACE矩阵融合的企业环境政策响应模型(DDS),对“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形势下浙江省... 具有负外部性的复杂环境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和企业的应对策略之间缺乏联动性的整体研究,因此,论文提出DIIS政策文本分析法、DANP网络分析法和SPACE矩阵融合的企业环境政策响应模型(DDS),对“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形势下浙江省工业企业的政策响应开展研究和实证分析。建立“能耗双控”和“碳排放双控”政策库,通过基于DIIS理论的政策文本分析,形成政策、经济、社会、技术四个维度的18项影响因素;结合问卷调研,通过DANP法分析得到8种企业类别的环境政策影响指标权重;进而将指标与权重映射到SPACE矩阵,最终得到不同企业的应对策略选择。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的企业响应程度不同,国有企业偏向于响应政策调控,民营企业偏向于对市场竞争和技术突破做出响应;(2)产业链低碳转型等社会性的因素受到所有企业的关注,而资源倾斜、低碳人才培养、核算标准制定等因素普遍被企业忽视;(3)综合考虑不同企业响应策略,建议政府部门应针对企业特点精准施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耗双控”转“碳排放双控” 企业环境政策响应策略 DIIS DANP SPACE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电机组碳排放量及碳敏感性通用矩阵模型 被引量:1
4
作者 冉鹏 王静 +3 位作者 李政 刘旭 曾庆华 李伟起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47-955,共9页
为实现火电机组碳排放量的简便准确计量及掌握运行因素对机组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在排放因子法技术上,参考传统q-γ-τ矩阵结构形式,根据求解火电机组碳排放量的需要,并掌握运行参数对发电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建立了火电机组碳排放量及碳敏... 为实现火电机组碳排放量的简便准确计量及掌握运行因素对机组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在排放因子法技术上,参考传统q-γ-τ矩阵结构形式,根据求解火电机组碳排放量的需要,并掌握运行参数对发电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建立了火电机组碳排放量及碳敏感性通用矩阵模型,确定了矩阵填写规则。采用热平衡法结合物料衡算法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并与排放因子法核算结果对比;核算了某火电机组24 h的碳排放量,分析了排烟氧量、主蒸汽温度和压力波动时的发电碳排放强度的扰动量ΔM CO_(2)。结果表明:相较于排放因子法,本文所提模型缩短了碳排放量核算的时间跨度,且能提高碳排放量核算的精度;该机组24 h的碳排放量为5780.644 t;当排烟氧量降低0.1%时,ΔM CO_(2)为1.7726 g/(kW·h);当主蒸汽温度升高0.5 K时,ΔM CO_(2)为3.0206 g/(kW·h);当主蒸汽压力增加0.2 MPa时,ΔM CO_(2)为0.3788 g/(kW·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量 碳敏感性通用矩阵 发电碳排放强度 碳排放计量方法 火电机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滤池的炼化企业反渗透浓水处理研究
5
作者 宋志敏 常成 +3 位作者 高峰 桑军强 赵锐 孙钰林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1-156,共6页
在炼化企业进行侧线试验考察反硝化生物滤池和碳基曝气生物滤池(CBAF)组合工艺对炼化企业污水回用过程中产生的反渗透浓水中总氮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并分析处理过程中的有机物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组合工艺可以有效去除反渗透浓水中的总... 在炼化企业进行侧线试验考察反硝化生物滤池和碳基曝气生物滤池(CBAF)组合工艺对炼化企业污水回用过程中产生的反渗透浓水中总氮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并分析处理过程中的有机物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组合工艺可以有效去除反渗透浓水中的总氮(平均去除率为51.25%),降低化学需氧量(降低幅度为59.44%);反渗透浓水中主要污染物为腐殖酸类物质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通过CBAF工艺处理后的污水中主要污染物的荧光强度显著降低;经过CBAF处理后,小分子酸类物质、构造块、小分子中性类物质、腐殖酸类物质和生物聚合物等亲水性有机碳的浓度分别可以降低81.65%,68.58%,63.85%,60.83%,49.30%;同时,由于载体的吸附作用,CBAF反应器对亲水性、疏水性有机碳都有较高的去除率(分别为64.20%和74.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基曝气生物滤池 反渗透浓水 三维荧光 亲水性有机碳 腐殖酸类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排放流在电力网络中分布的特性与机理分析 被引量:74
6
作者 周天睿 康重庆 +3 位作者 徐乾耀 陈启鑫 辛建波 吴越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39-44,共6页
碳排放流的分析与计算是基于电力网络拓扑结构而实现的。在此基础上,可以研究碳排放流在电力网络中的分布特性与机理,揭示和辨识电力系统中的高碳要素,以便进一步实现相应的优化决策。为此,文中定义了电力系统碳排放流的2种分布因子,可... 碳排放流的分析与计算是基于电力网络拓扑结构而实现的。在此基础上,可以研究碳排放流在电力网络中的分布特性与机理,揭示和辨识电力系统中的高碳要素,以便进一步实现相应的优化决策。为此,文中定义了电力系统碳排放流的2种分布因子,可以清晰地表征碳排放流的分布特性。提出了3种关联矩阵的概念和定义,结合电力网络分析手段,分析了电力系统中发电机组的碳排放与流过支路、节点以及与电力负荷相对应的碳排放流的等量关联关系,揭示了碳排放流在电力系统中的产生、传输和消费的机理。提出了碳排放流关联矩阵的计算方法,用IEEE 14节点系统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电力技术 碳排放流 分布特性 碳流分布因子 碳排放流关联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IO-LCA方法的2007年与2012年中国碳排放结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万宇 李杨 侯晓梅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1-25,共5页
以投入产出分析表和生命周期评价(EIO-LCA)模型为基础,结合IPCC的清单方法,分别构建中国2007年和2012年的碳排放矩阵,对生产满足国民经济最终消费的产品服务量所需要的直接或间接碳排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的直接碳排量较2007... 以投入产出分析表和生命周期评价(EIO-LCA)模型为基础,结合IPCC的清单方法,分别构建中国2007年和2012年的碳排放矩阵,对生产满足国民经济最终消费的产品服务量所需要的直接或间接碳排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的直接碳排量较2007年明显增长,但碳排放强度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强度远超其他行业;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依旧以煤炭为主;制造业的隐含碳排放量最高,但已有下降趋势,而服务业的隐含碳排量有一定幅度的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IO-LCA 碳排放矩阵 能源结构 直接碳排放 隐含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阵阴极寻址型三极场发射器件的制作 被引量:4
8
作者 靳孝峰 张琦 +1 位作者 李玉魁 武超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18-521,共4页
结合丝网印刷工艺,通过制备绝缘层和布线层的层叠式,在玻璃基底上实现了大面积的点阵阴极寻址结构。应用碳纳米管作为阴极材料,研发了三极结构的场致发射平板显示器件样品。通过点阵阴极寻址结构,可直接对发光像素进行逐点控制,从而实... 结合丝网印刷工艺,通过制备绝缘层和布线层的层叠式,在玻璃基底上实现了大面积的点阵阴极寻址结构。应用碳纳米管作为阴极材料,研发了三极结构的场致发射平板显示器件样品。通过点阵阴极寻址结构,可直接对发光像素进行逐点控制,从而实现整体器件的图像显示。该器件可与现有的驱动集成电路相结合进行控制,具备良好的场致发射特性和高的显示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致发射 阴极 寻址 点阵 碳纳米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结构变动对中国碳排放影响——基于IO-SDA方法的分析 被引量:49
9
作者 顾阿伦 吕志强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45,共9页
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对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出了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经济结构得到了一定的改变,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产业经济结构自身还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本文基于1992、1997、2002、2007、2010... 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对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出了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经济结构得到了一定的改变,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产业经济结构自身还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本文基于1992、1997、2002、2007、2010年的投入产出表,采用IO-SDA方法(Input-Output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将碳排放量的变化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增加值效应、Leontief逆矩阵效应、最终需求效应,从而得到经济结构历史变化对于CO2排放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能源消耗导致的排放增加主要是最终需求效应与Leontief逆矩阵效应;除2002-2007年,能源强度效应始终为负,且为促进CO2排放减少的主要因素;我国终端能源结构除了1997-2002年得到了优化,其他阶段却一直在朝着高碳化的方向发展。通过构建碳排放影响力系数和碳排放感应度系数对各个部门的评价结果显示,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行业大多是高耗能的行业,未来节能减排重点需要逐步降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但在具体部门层次上应制定有所区别的政策: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部门应保持一定的比重,不可一味降低,可更多从技术进步方面制定节能政策;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等部门可以考虑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改进;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部门可以在保证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上来尽可能地降低比重;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等第二产业部门及房地产业至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部门应大力提高其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SDA方法 碳排放 Leontief逆矩阵效应 最终需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玉米淀粉废水为反硝化碳源的污染物降解特征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郭晓娅 年跃刚 +3 位作者 闫海红 殷勤 高鹏 陈光伟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427-433,共7页
以玉米淀粉废水为反硝化碳源,研究了反硝化过程中硝态氮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利用三维荧光光谱(EEMs)结合平行因子方法(PARAFAC)分析了反硝化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的降解特征,利用高通量测序法研究了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 以玉米淀粉废水为反硝化碳源,研究了反硝化过程中硝态氮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利用三维荧光光谱(EEMs)结合平行因子方法(PARAFAC)分析了反硝化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的降解特征,利用高通量测序法研究了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以玉米淀粉废水为反硝化碳源时,NO-x-N(NO-3-N与NO-2-N浓度之和)的去除率可达96.80%;应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方法,可以识别出反硝化系统中的2个荧光组分,分别为类络氨酸荧光组分〔组分1(230 nm/310 nm、275nm/310 nm)〕和类色氨酸荧光组分〔组分2(220 nm/350 nm、280 nm/350 nm)〕。组分1荧光峰强度呈下降趋势直至荧光峰完全消失,表明组分1可被微生物完全降解;组分2荧光强度逐渐升高,推测组分2为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经淀粉废水驯化后的污泥中三大优势菌群为未经培养菌种(uncultured bacterium)、伯克氏菌目(Burkholderiales)和红环菌目(Rhodocyclales),其相对丰度分别为18.54%、14.65%和14.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 碳源 玉米淀粉废水 三维荧光光谱 平行因子分析 微生物群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解酸化废水作为反硝化碳源的过程特征及其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郭晓娅 年跃刚 +2 位作者 闫海红 殷勤 高鹏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539-546,共8页
将淀粉废水预处理过程中的水解酸化调节池出水引入到缺氧池中作为反硝化碳源,在解决脱氮过程中碳源不足的同时实现污水的资源化利用。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优操作条件:温度为40℃,p H为7,C/N为7。测定了最优条件下水解酸化废水作为碳源... 将淀粉废水预处理过程中的水解酸化调节池出水引入到缺氧池中作为反硝化碳源,在解决脱氮过程中碳源不足的同时实现污水的资源化利用。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优操作条件:温度为40℃,p H为7,C/N为7。测定了最优条件下水解酸化废水作为碳源的反硝化速率为4.66~14.22 mg/(g·h)(以修正NO-3-N浓度计)。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研究了水解酸化废水作为碳源的反硝化过程,结果表明:系统中可识别出3个荧光组分,包括类色氨酸荧光组分1(225、275nm/350 nm)和组分3(220、275 nm/335 nm)、类络氨酸荧光组分2(230、275 nm/305 nm);组分1和组分2的荧光强度随时间先升高后降低,直至最后荧光峰消失;组分3与组分1的荧光强度显著负相关;总荧光强度随时间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解酸化废水 碳源 反硝化速率 三维荧光光谱 平行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物不同提取态有机物特征及水文地球化学意义——以河套盆地典型研究区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晓萌 郭华明 +2 位作者 曹永生 张迪 修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0-47,共8页
地下水系统中有机物(OM)特征和活性对于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形成和演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将内蒙古河套盆地表层湖相沉积物按10 cm间隔采集,并对沉积有机质的性质及来源进行重点分析。测量了不同深度上不同岩性沉积物的色度、水溶性有机... 地下水系统中有机物(OM)特征和活性对于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形成和演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将内蒙古河套盆地表层湖相沉积物按10 cm间隔采集,并对沉积有机质的性质及来源进行重点分析。测量了不同深度上不同岩性沉积物的色度、水溶性有机物(WEOM)和盐溶性有机物(SEOM)含量及其光谱学特性。结果显示,沉积物的色度(R530-520)与TOC含量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色度值较大时,TOC含量反而较小。相对于细砂层,黏土层的色度值较低,但TOC含量较高。相同的沉积物中,SEOM含量高于WEOM,但WEOM更易迁移至地下水中。有机物的光谱指数表明,WEOM以微生物来源为主,而SEOM以陆源为主。通过三维荧光光谱分析发现,荧光强度和沉积物有机碳(SOC)含量呈正相关;黏土层沉积有机物荧光强度更高;WEOM和SEOM均含类腐殖质成分和类蛋白成分,但SEOM中腐殖质成分较高;类腐殖质是所研究的沉积物中OM最主要的存在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地下水 有机碳 光谱指数 三维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对不同分区溶解有机物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梁艳红 陈寅儒 周达诚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27,共5页
选用单壁碳纳米管、多壁碳纳米管两种吸附剂,对广州市3种地表水体(城市径流、农田径流、森林径流)中不同分区溶解性有机物(DOM)进行吸附研究,并以腐殖酸溶液作为标准对照组。以UV254、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溶解性有机碳质量浓度作为... 选用单壁碳纳米管、多壁碳纳米管两种吸附剂,对广州市3种地表水体(城市径流、农田径流、森林径流)中不同分区溶解性有机物(DOM)进行吸附研究,并以腐殖酸溶液作为标准对照组。以UV254、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溶解性有机碳质量浓度作为吸附效果的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在UV254上,单壁碳纳米管比多壁碳纳米管平均多吸附11%的DOM。3种地表水样中均无Ⅰ区荧光峰,而有明显的Ⅱ、Ⅲ、Ⅳ区荧光峰。水样中II区、III区、IV区、Ⅴ区荧光峰的位置分别为Ex230/Em345、Ex245/Em445、Ex275/Em320、Ex335/Em380,误差在40 nm内。多壁碳纳米管吸附溶解性有机物的动力学模式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决定系数高达0.994 7。Langmuir方程相对于Freundlich方程更适合描述MWNT-1030对DOM的吸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碳纳米管 溶解性有机物 吸附 荧光激发-发射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通过产出调整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关键行业再辨识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文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9-109,共11页
为重新辨识中国通过产出调整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关键行业并制定差异化减排策略,避免对经济增长和就业造成负面冲击,编制2012年细化社会核算矩阵,计算了各细分行业产出调整的总碳排放、总增加值和总就业影响乘数。同时,设计并计算了31个细... 为重新辨识中国通过产出调整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关键行业并制定差异化减排策略,避免对经济增长和就业造成负面冲击,编制2012年细化社会核算矩阵,计算了各细分行业产出调整的总碳排放、总增加值和总就业影响乘数。同时,设计并计算了31个细分行业的碳减排增加值牺牲系数和碳减排就业牺牲系数,在此基础上,把所有细分行业分为低牺牲组、高牺牲组和中等牺牲组三个组别,其中低牺牲组和高牺牲组是中国通过产出调整实施碳减排目标的关键行业。对于低牺牲组5个行业,宜采用强制减排策略,对高牺牲组9个行业,宜采用低排放发展策略,而对中等牺牲组,宜采用限排策略。依增加值牺牲系数和就业牺牲系数进行碳减排行业分组比传统的依行业碳排放总量进行分组要全面、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出调整 碳减排 经济增长 就业 社会核算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阻法诊断碳布/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压缩损伤
15
作者 谢小林 洪珍 +2 位作者 李志鹏 权红英 范红青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6-100,共5页
采用电阻法与声发射技术研究了压缩载荷对不同规格的碳布/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影响,得出电阻法诊断复合材料压缩损伤的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当受到压缩载荷作用时,碳布/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中的导电网络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复合材料电阻的变... 采用电阻法与声发射技术研究了压缩载荷对不同规格的碳布/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影响,得出电阻法诊断复合材料压缩损伤的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当受到压缩载荷作用时,碳布/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中的导电网络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复合材料电阻的变化。同时,复合材料的声发射能量会增加。当电阻变化幅度超过一定值时,则可诊断复合材料中存在压缩损伤。电阻法诊断复合材料压缩损伤能够提高复合材料的使用安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布/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压缩损伤 电阻变化 声发射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部门经济体低碳运行长期均衡的决定及路径分析
16
作者 刘家顺 朱轶斌 朱洪瑞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15,共5页
采用一般动态均衡的分析方法,基于微观视角,构建了两部门经济体低碳运行的经济模型,研究了低碳运行模式长期均衡的决定及发展路径,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和改进措施。首先先,只消耗资本和清洁空气的两部门经济体运行的长期均衡路径是存... 采用一般动态均衡的分析方法,基于微观视角,构建了两部门经济体低碳运行的经济模型,研究了低碳运行模式长期均衡的决定及发展路径,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和改进措施。首先先,只消耗资本和清洁空气的两部门经济体运行的长期均衡路径是存在的的,它是由微观主体最优化选择导出和决定的。其次,低排放运行模式长期均衡的条件是资本的边际产出等于资本折旧率与效用函数贴现率之和,以及碳排放的边际产出等于空气损失率与效用函数贴现率之和,两者缺一不可。第三,低排放运行模式的长期均衡发展路径主要是由资本和碳排放同向变动的互动机制所决定的的,并且使经济体必然朝向稳态均衡收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部门经济体两部门经济体 低排放 长期均衡均衡 路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撑电力系统全环节碳流追踪的节点导纳矩阵算法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毕瀚文 范晓舟 +3 位作者 肖海 方连航 律方成 耿江海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7881-7891,共11页
为助力电力系统低碳化改革,电力系统碳计量应在测量发电侧直接碳排放的基础上,将碳排放责任从发电侧扩展至负荷侧和线路侧,得到电力系统全环节碳排放分摊责任。该文提出一种利用节点导纳矩阵运算实现碳流追踪的解析算法。结合潮流与碳... 为助力电力系统低碳化改革,电力系统碳计量应在测量发电侧直接碳排放的基础上,将碳排放责任从发电侧扩展至负荷侧和线路侧,得到电力系统全环节碳排放分摊责任。该文提出一种利用节点导纳矩阵运算实现碳流追踪的解析算法。结合潮流与碳流的换算关系,经矩阵运算得到电源、负荷及线路网损三者之间碳排放量分布关系的解析表达式。通过IEEE 30节点系统算例及与其他算法的对比分析,验证碳流追踪模型的正确性。此外,比较发电侧、负荷侧及线路侧计量方式下的节点和线路碳排放量,以及引入可再生能源及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后系统全环节碳排放量的分布变化,并针对影响碳减排比例的因素展开分析,为后续碳排放责任分摊及系统低碳改造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点导纳矩阵 潮流追踪 碳排放流 碳排放强度 可再生能源 碳捕集与封存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事件对不同流域背景河流DOM组成及入海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魏珈 郭卫东 +3 位作者 王志恒 徐静 陈能汪 洪华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37-744,共8页
通过调查2014年7月"麦德姆"台风影响期间福建九龙江北溪(流域以林地为主)和西溪(农业流域和城市背景)下游定点站DOM的时间序列,测定样品的DOC含量及其吸收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以评估不同流域背景对河流DOM动力学降雨响应的差... 通过调查2014年7月"麦德姆"台风影响期间福建九龙江北溪(流域以林地为主)和西溪(农业流域和城市背景)下游定点站DOM的时间序列,测定样品的DOC含量及其吸收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以评估不同流域背景对河流DOM动力学降雨响应的差异性,并为流域-河口系统的一体化管理提供重要参考。降雨期间,两条河流DOC浓度、吸收系数aCDOM(350)以及总荧光强度均随径流量升高而增大,并在水位下降期持续增加,且西溪增加量明显高于北溪,说明受人类活动扰动大的流域河流有机质对暴雨事件的响应更为灵敏;北溪和西溪的SUVA254分别显示出增大和减小的相反变化趋势,表明林地背景的流域主要冲刷芳香度高的DOM到河流,农业和城市背景则相反;降雨期西溪对九龙江DOM入海通量的贡献率高于北溪,与基流期北溪贡献率占主导恰巧相反,这种碳通量的逆转表明暴雨事件会放大人类活动对下游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事件 流域背景 溶解有机质 吸收光谱 三维荧光光谱 碳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分布估计算法求解低碳分布式流水线调度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杨晓林 胡蓉 +1 位作者 钱斌 吴丽萍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03-815,共13页
针对低碳分布式流水线调度问题(DFSP–LC),提出了一种基于序关系的增强分布估计算法(OEEDA),用于最小化最大完成时间和总碳排放量.在OEEDA的第1 阶段,利用基于贝叶斯统计推断的分布估计算法(BEDA)在问题解空间进行一定时间的搜索,用于... 针对低碳分布式流水线调度问题(DFSP–LC),提出了一种基于序关系的增强分布估计算法(OEEDA),用于最小化最大完成时间和总碳排放量.在OEEDA的第1 阶段,利用基于贝叶斯统计推断的分布估计算法(BEDA)在问题解空间进行一定时间的搜索,用于发现优质解并将其保存于非劣解集中.在OEEDA的第2 阶段,提出了基于序关系的四维矩阵(OFDM)对优质解的序关系(即工件块结构及其位置信息)进行有效学习和积累,进而设计了在解中固定部分块结构的采样机制,可更加明确地指导算法的全局搜索方向.同时,引入基于解、工厂间、工厂内的3种不同Insert融合的搜索方式,对2个阶段全局搜索得到的优质解区域进行较为细致的局部搜索.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和算法对比验证了OEEDA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流水线调度 序关系 四维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土中水溶性有机碳对铁还原过程的贡献 被引量:7
20
作者 曲植 李丽娜 贾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6-356,共11页
【目的】淹水稻田中Fe(Ⅲ)还原过程与有机质的厌氧分解和氮、磷、硫等营养元素的有效性密切相关。通过探讨水溶性有机碳(DOC)对Fe(Ⅲ)还原过程的贡献,以期为深入理解淹水稻田中铁循环耦联的碳、氮、磷、硫循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 【目的】淹水稻田中Fe(Ⅲ)还原过程与有机质的厌氧分解和氮、磷、硫等营养元素的有效性密切相关。通过探讨水溶性有机碳(DOC)对Fe(Ⅲ)还原过程的贡献,以期为深入理解淹水稻田中铁循环耦联的碳、氮、磷、硫循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集我国不同植稻区的20个典型水稻土,通过有机碳分析仪及三维荧光光谱扫描比较分析不同水稻土DOC的含量及荧光特性;并模拟稻田淹水过程对水稻土进行厌氧淹水培养,采用微生物生长模型对不同水稻土厌氧培养过程中Fe(Ⅲ)还原特征进行表征;依据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明确水稻土DOC与Fe(Ⅲ)还原过程的关系。【结果】不同水稻土DOC含量为0.250~1.082 g/kg,仅占土壤有机碳的2.06%~6.86%。三维荧光光谱扫描鉴定得到不同水稻土DOC中4个共有的类腐殖酸荧光组分,其中陆源的UVC类腐殖酸和UVC+UVA类腐殖酸组分在不同水稻土中具有较高荧光强度,分别为0.799~4.570和0.830~5.273。水源的可见光区类腐殖酸和UVA腐殖酸的含量相对较低。各类腐殖酸来源以外源输入为主,内源输入为辅。不同水稻土铁还原潜势a、最大Fe(Ⅲ)还原速率(Vmax)及达到最大Fe(Ⅲ)还原速率对应的时间(TVmax)间均差异显著,淹水5 d时水稻土中易被还原的非晶态氧化铁已基本被还原。DOC的腐殖化系数与Fe(Ⅲ)还原特征参数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以陆源的大分子量UVC类腐殖酸对a和Vmax的贡献最高,陆源的UVC+UVA类腐殖酸和水源的UVA腐殖酸与a和Vmax的相关关系也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DOC含量的贡献最小。【结论】水稻土DOC的腐殖化程度及其中陆源腐殖酸类组分的荧光强度与Fe(Ⅲ)还原潜势和Fe(Ⅲ)还原反应速率呈正相关。水稻土DOC除了作为Fe(Ⅲ)还原过程的电子供体外,其还以电子穿梭体的形式在Fe(Ⅲ)还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有机碳 三维荧光光谱 Fe(Ⅲ)还原 水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