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4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鞍形索网结构索夹安装位置误差影响分析
1
作者 吴金志 邵玉荣 +1 位作者 薛宇 孙国军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203-1210,共8页
在索网施工过程中,制作和安装误差会对结构的成形态产生影响。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索长误差、拉索刚度误差以及支座安装误差的影响,较少关注索夹安装位置误差影响。为了探究索夹安装位置误差对鞍形索网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首先推导了索... 在索网施工过程中,制作和安装误差会对结构的成形态产生影响。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索长误差、拉索刚度误差以及支座安装误差的影响,较少关注索夹安装位置误差影响。为了探究索夹安装位置误差对鞍形索网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首先推导了索力偏差与索夹安装位置误差的敏感度矩阵,基于敏感度矩阵分析给出最大索力偏差和索夹位置误差的最不利分布求解方法;随后,研究了不同矢跨比、网格尺寸和预应力对最大索力偏差的影响;最后,将提出的方法应用于2个鞍形索网结构工程的索夹安装位置误差影响分析。研究发现,鞍形索网结构的索夹最不利安装位置误差主要分布在靠近支座的索段;随着矢跨比增大、网格尺寸减小,索夹位置误差导致的最大索力偏差亦增大;矢跨比越大,网格尺寸的影响越显著;当网格尺寸达到4 m时,不同矢跨比索网的最大索力偏差均在1%左右;预应力对最大索力偏差影响较小;对于百米级的索网结构,由索夹位置误差引起的最大索力偏差能达到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形索网 索夹误差 索力偏差 最不利误差分布 敏感度矩阵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厦门湾底质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来源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春雷 曹胜伟 +4 位作者 李亚松 张媛静 李剑锋 李静 洪炳义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245,共14页
【研究目的】厦门湾生态环境治理和厦门港口建设,造成厦门湾重金属含量变化较大,查明湾区重金属分布特征、演变及来源分析,对厦门湾重金属污染防治与生态风险管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测定了厦门湾87个海域底质表层沉积物中的... 【研究目的】厦门湾生态环境治理和厦门港口建设,造成厦门湾重金属含量变化较大,查明湾区重金属分布特征、演变及来源分析,对厦门湾重金属污染防治与生态风险管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测定了厦门湾87个海域底质表层沉积物中的7种重金属的含量,分析了重金属分布特征、富集程度,并利用因子分解及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了重金属的主要来源。【研究结果】厦门湾西港区重金属Cu(26.37 mg/kg)、Zn(122.58mg/kg)、Cr(57.25 mg/kg)含量最高,九龙江口区Pb(48.03 mg/kg)、Cd(0.25 mg/kg)、Hg(0.085 mg/kg)、As(9.35mg/kg)含量最高;西港Cu超一类标准率最高,达到25%;九龙江Zn超一类标准率次之,为20.69%。厦门湾重金属富集系数为Cu(1.01)>Cr(0.99)>Cd(0.70)>Zn(0.64)>Pb(0.63)>As(0.48)>Hg(0.33)。Cu表现为轻度富集,Cr与本底值接近。【结论】厦门湾重金属的潜在来源中矿山冶炼贡献率为36.16%、天然母岩风化22.03%、农业与生活污水排放21.98%以及化石燃料燃烧19.83%;Cu、Zn、Cd、Cr主要来源矿山冶炼,As来源分别为燃料燃烧贡献率为85.76%和农业面源污染14.16%。Pb和Hg主要受母岩风化所控制。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中、重度风险区主要集中在九龙江河口及厦门港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底质沉积物 PMF源解析 海岸带 海洋地质调查工程 厦门湾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的污染源解析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被引量:1
3
作者 黎海涛 朱心宇 施加春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29,共9页
通过对最近10年间(2012—2022年)国内外文献资料检索分析,对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在环境污染源解析中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梳理归纳,通过对PMF模型在不同受体和研究对象的污染源解析中应用结果的比较分析,提出了该模型应用存在的缺陷... 通过对最近10年间(2012—2022年)国内外文献资料检索分析,对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在环境污染源解析中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梳理归纳,通过对PMF模型在不同受体和研究对象的污染源解析中应用结果的比较分析,提出了该模型应用存在的缺陷及其未来应用前景展望,可为将来更精准的环境污染源解析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当前,PMF模型在国内主要应用于大气和土壤等介质中的颗粒物、重金属和有机物等污染源解析,而国外则相对更多集中应用于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分析发现PMF模型获得的源分析结果与主成分分析法(PCA)、化学质量平衡法(CMB)和Unmix等方法不同,主要区别是对不确定性参数采用了不同取值方法,其次是对原始数据中的不确定性的反映存在不同。综上所述,PMF模型已经在大气颗粒物、土壤重金属和多环芳烃(PAHs)等的应用中相对广泛,但其在其他环境介质中的除上述讨论污染物以外的源解析中仍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源解析 受体模型 PMF模型 研究进展 应用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trix Pencil的OFDM信号的TOA/AOA定位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奎 黄为勇 田传耕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34-536,540,共4页
为提高估计精度,提出一种基于低复杂度的矩阵束方法(MPM)的OFDM信号超分辨率TOA/AOA二维定位方法。首先,对信道频率响应(CFR)采用MPM方法进行时延估计,得出首径(FAP)时延,即OFDM信号的TOA估计;然后,对天线接收信号的频域阵列信号使用同... 为提高估计精度,提出一种基于低复杂度的矩阵束方法(MPM)的OFDM信号超分辨率TOA/AOA二维定位方法。首先,对信道频率响应(CFR)采用MPM方法进行时延估计,得出首径(FAP)时延,即OFDM信号的TOA估计;然后,对天线接收信号的频域阵列信号使用同样的算法进行AOA/DOA估计;最后,联合TOA、AOA估计结果在二维平面内确定目标的位置。由于载波间的相关性和相干多径的影响,使AOA估计的RMSE偏差比TOA估计大,所以对TOA估计过程中的各径幅值,设置权值对非首径的幅值进行抑制,减少对后续首径AOA估计的影响。利用OFDM信号进行仿真,其结果表明,非首径幅值抑制方法能明显提高AOA估计精度和无偏性,使整体定位误差明显改善,满足单基站或接入点室内定位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阵束 到达时间 到达角度 无线定位 OFD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北海市大气烷烃类挥发性有机物变化特征及来源解析
5
作者 吴琴琴 吴影 +1 位作者 陈福坤 张丽微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09-1621,共13页
北海市是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典型的沿海城市,研究在2022年夏季对烷烃类挥发性有机物进行了观测,共测量了29种烷烃类挥发性有机物。观测发现,北海市夏季烷烃类挥发性有机物的平均体积分数为1.875×10-9,不同烷烃日出峰情况不同,每日出... 北海市是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典型的沿海城市,研究在2022年夏季对烷烃类挥发性有机物进行了观测,共测量了29种烷烃类挥发性有机物。观测发现,北海市夏季烷烃类挥发性有机物的平均体积分数为1.875×10-9,不同烷烃日出峰情况不同,每日出现3~7个峰不等;各烷烃间相关性与含C数、烷烃结构、来源占比相关,含C数相近且来源构成相似的烷烃,相关性较高。研究利用一级反应动力学估算烷烃类有机物寿命,发现其平均反应速率常数为(0.23±0.17) h-1,平均寿命为(10.73±22.59) h。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PMF)进行来源解析发现,北海市夏季烷烃类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来源于油气挥发(35.9%)、汽油车排放(28.9%)、溶剂使用(23.3%)、柴油车船排放(6.5%)和燃烧(5.3%)。其中,溶剂使用是北海市夏季烷烃类挥发性有机物中的臭氧生成潜势估算(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 OFP)最大贡献源,占比为39.70%;次要贡献源包括汽油车排放、油气挥发源、柴油车船排放源和燃烧源,贡献率分别为24.50%、18.87%、10.58%和6.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挥发性有机物 烷烃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 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导航定位信息的掘进迎头图像快速拼接方法研究
6
作者 郝维 朱红达 +2 位作者 李瑞 刘鑫 李响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7-104,共8页
针对煤矿井下掘进工作面大视差、监控相机位置动态变化及大视场快速拼接的特殊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导航定位信息的掘进迎头图像快速拼接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巷道坐标信息,通过像素计算的方式将掘进迎头场景划分为截割断面和地面,提升... 针对煤矿井下掘进工作面大视差、监控相机位置动态变化及大视场快速拼接的特殊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导航定位信息的掘进迎头图像快速拼接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巷道坐标信息,通过像素计算的方式将掘进迎头场景划分为截割断面和地面,提升了画面分割的可靠性。随后利用掘进机导航定位信息,计算出相机与截割平面的空间距离,并采用平面诱导单应性模型,高效求解出截割断面的动态变换矩阵。最终结合DHW(Dual-Homography Warping)方法实现了掘进迎头图像的快速拼接。通过与SURF、SIFT和BRISK 3种经典拼接方法比较,该方法拼接耗时减少60%。井下实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获取完整的迎头拼接图像,实现了“透过”机身和截割头,观察铲板及周围地面情况,大幅提升远程操作的便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进迎头 导航定位 图像拼接 画面分割 单应性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市大寺河沿岸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及溯源解析
7
作者 杨正水 杨丽原 +2 位作者 代杰瑞 王红晋 刘恩峰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5-331,338,共8页
为了研究济南市大寺河沿岸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在大寺河沿岸布置68个土壤采样点,分析As、Cd、Cr、Cu、Hg、Ni、Pb、Zn元素含量,利用地累积指数、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正定矩阵因子分析开展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评价和来源解析。结果表... 为了研究济南市大寺河沿岸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在大寺河沿岸布置68个土壤采样点,分析As、Cd、Cr、Cu、Hg、Ni、Pb、Zn元素含量,利用地累积指数、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正定矩阵因子分析开展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评价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所选8种元素的含量都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但As、Cd、Hg、Zn元素含量均值相对济南土壤背景值较高,具有不同程度的富集趋势和变异性;地累积指数由高到低的元素顺序为Cd、As、Zn、Hg、Cr、Cu、Pb、Ni,研究区土壤以Hg、Cd元素污染为主,也存在不同程度的Cu、Pb、Zn元素污染;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109.35,综合生态风险较低;自然源、自然-工业源、农业源、交通源和综合源为土壤重金属的主要来源,贡献率分别为29.1%、22.5%、10.1%、22%和16.3%。目前大寺河沿岸土壤处于未受污染或轻度污染状态,环境质量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元素 污染特征 正定矩阵因子 源解析 大寺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冬季西咸新区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8
作者 李凡 刘立忠 +2 位作者 李养养 刘济铭 易鹏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87,共12页
为探究秋冬季西咸新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22年7月25日至12月21日进行了VOCs在线监测,分析了西咸新区秋冬季VOCs污染特征、反应活性及来源贡献。结果显示,西咸新区秋季与冬季VOCs体积分数分别为41.51×10^(-9... 为探究秋冬季西咸新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于2022年7月25日至12月21日进行了VOCs在线监测,分析了西咸新区秋冬季VOCs污染特征、反应活性及来源贡献。结果显示,西咸新区秋季与冬季VOCs体积分数分别为41.51×10^(-9)与64.47×10^(-9)。在秋季,占比最高的组分依次为烷烃(29.6%)、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29.2%)和卤代烃(19.5%);在冬季,烷烃(44.7%)、OVOC(16.8%)和烯烃(15.7%)占比最高。VOCs日变化趋势整体与细颗粒物(PM_(2.5))、二氧化氮(NO_(2))接近,呈早晚高、午间低的特征;臭氧(O_(3))日变化趋势与之相反。综合分析VOCs的羟基自由基(·OH)消耗速率及对O_(3)、PM_(2.5)生成的贡献发现,秋季光化学反应活性最高的VOCs物种为乙醛、丙烯、间/对二甲苯、甲苯、邻二甲苯、乙烯、异戊二烯、正己醛、丙醛,冬季为丙烯、甲苯、苯、乙醛、间/对二甲苯、乙烯等。通过基于光化学损失校正的正交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开展源解析研究,识别出5个主要大气污染源:机动车排放源(28.8%)、工业排放源(11.4%)、溶剂使用源(9.6%)、燃煤排放源(19.9%)以及液化石油气/天然气(LPG/NG)源(30.3%)。LPG/NG源与机动车排放源管控应作为西咸新区VOCs污染防控工作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咸新区 挥发性有机物 污染特征 化学活性 光化学损失 正交矩阵因子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输电系统控制对差动保护影响及优化策略
9
作者 史艳刚 朱海勇 +3 位作者 陆立文 陆翌 邱德锋 林艺哲 《电力工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0-169,共10页
双端低频输电系统中低频线路故障时,换频器采用负序电流抑制策略抑制故障电流,线路两侧电流表现为弱馈和穿越特性,造成传统基于相量的线路差动保护灵敏度降低甚至拒动。为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在基于模块化多电平矩阵变换器(modular multi... 双端低频输电系统中低频线路故障时,换频器采用负序电流抑制策略抑制故障电流,线路两侧电流表现为弱馈和穿越特性,造成传统基于相量的线路差动保护灵敏度降低甚至拒动。为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在基于模块化多电平矩阵变换器(modular multilevel matrix converter,M3C)拓扑的双端低频输电系统中,分析低频线路单相接地和两相短路的故障电气特征及相量差动保护适应性;然后,提出一种故障控制策略,通过抑制功率站正序电流输出显化故障特征,改善差动保护动作性能,进而提高保护灵敏度;最后,搭建某低频输电工程实时数字仿真(real-time digital simulator,RTDS)模型,针对典型故障对所提控制策略开展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故障控制策略可以有效解决低频线路故障下相量差动保护灵敏度不足的问题,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块化多电平矩阵变换器(M3C) 低频输电系统 正序电流抑制策略 低频线路故障特征 低频线路保护 相量差动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适应NLOS信号抑制联合卡尔曼滤波的UWB定位算法
10
作者 曾纪钧 温柏坚 张小陆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5-360,共6页
由于非视距(Non-Line of Sight,NLOS)信号的存在,基于卡尔曼滤波(Kalman Filter,KF)的超宽带室内定位方法会出现定位精度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NLOS信号抑制联合KF的UWB定位算法。对UWB接收信号进行建模,并估计得到NLOS信号的协方... 由于非视距(Non-Line of Sight,NLOS)信号的存在,基于卡尔曼滤波(Kalman Filter,KF)的超宽带室内定位方法会出现定位精度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NLOS信号抑制联合KF的UWB定位算法。对UWB接收信号进行建模,并估计得到NLOS信号的协方差矩阵;利用该协方差矩阵对接收信号进行“白化”抑制;利用KF进行室内定位,同时针对KF滤波发散、误差较大的问题,利用RBF神经网络对误差进行在线修正,提升滤波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NLOS环境下能够获得亚米级的定位精度,并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宽带 室内定位 卡尔曼滤波 协方差矩阵 信号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门市臭氧重污染日特征与成因分析
11
作者 沈劲 陈多宏 +5 位作者 常旺 蔡日东 林玉君 黄泳熙 赵芯 周炎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99-2412,共14页
以江门市为例,通过整合污染物浓度、气象数据、光解数据以及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浓度等多元资料,综合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PMF)和基于观测的模型耦合CB06化学机制(OBM-CB06),对臭氧(O_(3))重污染日特征与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 以江门市为例,通过整合污染物浓度、气象数据、光解数据以及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浓度等多元资料,综合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PMF)和基于观测的模型耦合CB06化学机制(OBM-CB06),对臭氧(O_(3))重污染日特征与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江门臭氧重污染主要由于气象条件导致清晨前体物累积,之后光化学反应有利,臭氧浓度峰值后扩散不利所致,尤其清晨氮氧化物(NO_(x))和一氧化碳(CO)浓度显著高于周边城市.VOCs源解析显示移动源(29.91%~31.25%)和液化石油气(LPG)使用源(28.8%~30.73%)是主要贡献来源.臭氧敏感性分析发现,重污染天气下江门市臭氧更倾向于对NO_(x)敏感,NO_(x)下降20%可有效避免重度污染,进一步降低60%则有望将臭氧浓度控制在轻度污染范围内.前体物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也反映了重污染天气下NO_(x)控制的相对重要性,即NO_(x)的RIR值最高(0.95~0.99).重污染日臭氧收支分析则揭示了区域影响,除年末在有力管控下,江门重污染天受区域影响较小,其他时段的重污染天受上风向地区(如珠三角中部广佛地区)的贡献显著;且日变化中,重污染日15:00之后区域贡献普遍显著上升(贡献率>60%).江门市在臭氧重污染天气下,应强化NO_(x)等前体物排放控制,并与上风向城市如佛山、中山、广州等实施区域联防联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重污染事件 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PMF) 基于观测的模型(OBM) 污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颅内动脉延长扩张症的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12
作者 关晓芳 张道培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9-166,共8页
颅内动脉延长扩张症(IADE)是一种表现为动脉延长、扩张和弯曲的动脉疾病,病理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与IADE的发病密切相关。因此,本文从MMPs激活与IADE发生发展、MMPs激活与正性重构引起IADE的相关性... 颅内动脉延长扩张症(IADE)是一种表现为动脉延长、扩张和弯曲的动脉疾病,病理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与IADE的发病密切相关。因此,本文从MMPs激活与IADE发生发展、MMPs激活与正性重构引起IADE的相关性、血流动力学改变、MMPs激活与IADE关系、IADE临床相关疾病与MMPs的关系4个方面对MMPs促进IADE的可能病理机制进行综述,为有效防治IADE提供更多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延长扩张症 基质金属蛋白酶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正性重构 Willis环变异 颅内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典型生态功能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与源解析
13
作者 岳瑞 张梦林 +3 位作者 段佳辉 宁墨奂 陈星 陈国栋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917-2927,共11页
为探明重庆市生态功能区重金属污染状况和分析其污染来源,以石柱县(2129 km^(2))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层土样5716件、岩样100件和5件矿渣,分析研究区重金属质量比和分布特征。利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单因子污染指数对研... 为探明重庆市生态功能区重金属污染状况和分析其污染来源,以石柱县(2129 km^(2))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层土样5716件、岩样100件和5件矿渣,分析研究区重金属质量比和分布特征。利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单因子污染指数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分析和评价,进而通过相关性分析和正矩阵分解(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模型分析研究区重金属来源。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土壤中As、Cd、Cr、Cu、Hg、Ni、Pb和Zn超农用地土壤风险筛选值的比率分别为0.0625%、28.24%、0.09%、0.4%、0.185%、1.8%、0.055%和0;在空间分布上,重金属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和东部的二叠系和三叠系地层中,表明重金属富集与地层构成有关;单因子指数评价表明,研究区Cd环境质量较差,有31.24%面积的土壤受到污染;内梅罗综合评价显示,研究区土壤环境污染等级以清洁和轻微污染为主;地积累指数显示,主要污染物为Cd、As和Hg,分别有23.31%、11.24%和10.85%的点位出现污染,表明Cd在研究区内存在明显富集现象;PMF模型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壤表层重金属来源主要为3种,分别是自然来源、工农业和交通混合源、工业源,所占比例分别为47.83%、25.37%和26.78%。土壤中Cd元素的质量比会随着岩石中Cd元素质量比的变化而变化,工矿企业周边矿渣中重金属质量比显著高于研究区平均值,这进一步表明重金属富集形成与自然背景值和工业活动有关。重金属污染评价与源解析表明,由自然源和工业源造成的Cd污染问题较为突出,风险较大。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土壤污染防治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土壤重金属污染 重庆市 污染评价 正矩阵分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的洱海污染源解析
14
作者 李明民 王俊松 +5 位作者 和弦 鲍智弥 杨顺涛 孔燕 冯海涛 唐诚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6-153,共8页
【目的】解析洱海污染物来源并量化源贡献,为流域水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洱海多年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其污染特征,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ositive matrix factori... 【目的】解析洱海污染物来源并量化源贡献,为流域水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洱海多年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其污染特征,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进行污染来源及其贡献率解析。【结果】洱海2015—2021年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雨季营养状态指数显著高于旱季,9、10月处于最大值。PCA和PMF源解析结果表明:按贡献率从大到小排序,造成洱海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为农田面源、畜禽养殖、生活污水和气象因素。【结论】洱海处于中营养状态,但整体呈现营养化趋势,污染主要集中在雨季,应当加强汛期污染防控。主要污染源为农业面源,应加强农业面源系统治理,形成“源头减量—过程拦截—养分再利用—末端修复”的全过程防控体系。其中,源头部分是重点,应当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植物养分利用效率,推动流域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 源解析 洱海 农业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监测数据的PMF源解析数据输入量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牛明芬 商莹 +4 位作者 王镜然 周强 陈欣 王颜红 柴美云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22-2431,共10页
为探究数据输入量的变化对源解析结果的影响,以上海某工业区的大气重金属高通量监测数据为例,按不同数据量将监测数据分别输入至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PMF)模型中,通过考察模型中Q理论值(Qtheo)与Q计算值(Qt... 为探究数据输入量的变化对源解析结果的影响,以上海某工业区的大气重金属高通量监测数据为例,按不同数据量将监测数据分别输入至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PMF)模型中,通过考察模型中Q理论值(Qtheo)与Q计算值(Qtrue)的接近程度、源分类以及源贡献与研究区污染源分布特点的吻合情况,分析数据输入量对源解析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该区域大气重金属污染受工业生产主导(64.44%),其次是扬尘(19.60%)和交通运输(15.96%)。通过对数据量的考察,发现输入量为60~120时能够得出研究区域的污染源数量与贡献率,但考虑到测试成本、获取数据的时间,认为输入量为60~80时,也能得出合理的源解析结果。短期高通量的分钟级数据集,有益于PMF模型输出高精密度、高时效性的源解析结果,是解决应急污染监控的最佳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大气重金属污染物 高通量监测数据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 数据输入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自适应IMM算法的高速列车组合定位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小敏 雷筱 张亚东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7-825,共9页
针对列车高精度定位问题,该文提出基于改进自适应交互多模型(IMM)的高速列车高精度组合定位方法。首先,根据列车定位需求和各传感器特点,设计了卫星接收器、轮轴测速传感器、测速雷达以及单轴陀螺仪4种传感器的组合定位方案。然后,针对... 针对列车高精度定位问题,该文提出基于改进自适应交互多模型(IMM)的高速列车高精度组合定位方法。首先,根据列车定位需求和各传感器特点,设计了卫星接收器、轮轴测速传感器、测速雷达以及单轴陀螺仪4种传感器的组合定位方案。然后,针对IMM融合滤波算法因先验信息不准导致固定参数设置不当的问题,引入Sage-Husa自适应滤波和转移概率矩阵(TPM)自适应更新集成为自适应IMM算法。针对多模型切换的滞后问题,利用子模型似然函数值能快速反映模型变化趋势的特点,将似然函数值设为判定标志,并引入判定窗对TPM矩阵元素进行修正,有效提升了模型的切换速度。最后,基于改进自适应IMM算法对4种传感器定位信息进行融合滤波,实现高速列车的高精度组合定位。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相比其他自适应IMM算法提升定位精度1.6%~14.7%,并且能通过提高模型间切换速度来有效降低位置误差峰值,同时具备较好的抗噪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定位 交互式多模型 Sage-Husa自适应滤波算法 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 判定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悬臂截割机器人相对动力学建模与力位混合控制研究
17
作者 刘鹏 周昊晨 +7 位作者 马宏伟 曹现刚 张旭辉 段学超 毛清华 田海波 薛旭升 王川伟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0-89,共10页
双悬臂截割机器人可解决传统单臂掘进机在截割大尺寸断面时效率低下的难题,但其与煤岩的动态交互影响控制性能。现有研究以双臂接触同一对象形成运动闭链为前提,无法满足双悬臂截割机器人双臂运动及末端截割头输出力的控制要求。针对该... 双悬臂截割机器人可解决传统单臂掘进机在截割大尺寸断面时效率低下的难题,但其与煤岩的动态交互影响控制性能。现有研究以双臂接触同一对象形成运动闭链为前提,无法满足双悬臂截割机器人双臂运动及末端截割头输出力的控制要求。针对该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机器人相对动力学模型的力位混合控制系统。建立双悬臂截割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基于机器人的相对雅可比矩阵及虚位移与虚功原理推导出机器人的相对动力学模型,通过单一变量同时描述机器人双臂的运动状态,将机器人双臂独立的动力学模型整合为一个整体。基于机器人的相对动力学模型,设计了机器人双臂力位混合控制系统,通过李雅普诺夫函数验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行性。仿真结果表明:双悬臂截割工艺较单悬臂截割拥有更大的工作空间,具有一次性实现大断面截割的能力;双悬臂截割机器人力位混合控制系统能够完成对期望相对位置和期望相对力的同步跟踪,对截割头期望位置跟踪的绝对误差在0.3132 m以内,均方根误差为0.1447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巷道掘进 双悬臂截割机器人 力位混合控制 相对动力学 相对雅可比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灌区地表水污染溯源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姜泉良 赵成如 +7 位作者 王媛媛 刘昕 张凯 王晓 黄龙涛 夏瑞 贾晓波 后希康 《环境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01,共10页
针对河套灌区地表水污染来源不清、贡献不明的问题,本文基于9个监测断面月度水质数据,分析灌区地表水环境特征,引用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解析污染来源及其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有机污染指标(COD_(Mn)、COD、BOD_(5))和总氮是河套灌... 针对河套灌区地表水污染来源不清、贡献不明的问题,本文基于9个监测断面月度水质数据,分析灌区地表水环境特征,引用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解析污染来源及其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有机污染指标(COD_(Mn)、COD、BOD_(5))和总氮是河套灌区的主要超标因子,总氮指标低于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的样品数量占比超过67%,整体来说支排干水质差于总排干.其中,七排干入总排干口污染最重,COD_(Mn)与总磷浓度分别超GB 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限值的109%和160%;其次是五排干入总排干口和三排干入总排干口.(2)散养畜禽粪污和秸秆还田以及生产生活污水输入分别是河套灌区地表水有机污染和氮的主要来源,贡献率分别达56.22%和47.82%.(3)河套灌区地表水污染来源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种植业磷肥输入是影响二排干、三排干和总排干上游水质的主要因素,生产和生活污水输入是影响五排干、七排干和总排干下游水质的主要因素.本文依托监测断面常规监测指标结合数学模型方法,实现了对河套灌区沟渠系统地表水污染的定量溯源,并分析了各监控断面的主要污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灌区 污染源解析 正定矩阵因子分析 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污染源解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9
作者 冉泽宇 贾永锋 +5 位作者 姜永海 史浙明 尚长健 臧永歌 陈帆 廉新颖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3-162,共10页
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污染过程缓慢且难以治理,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支撑“以防为主”保护理念的地下水污染源解析技术研究已成为地下水污染防治领域的研究热点。介绍了国内外地下水污染源解析方面的主要技术方法... 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污染过程缓慢且难以治理,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支撑“以防为主”保护理念的地下水污染源解析技术研究已成为地下水污染防治领域的研究热点。介绍了国内外地下水污染源解析方面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同位素法、荧光光谱法、地质统计学法、主成分分析法、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自组织映射技术6种常用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在地下水污染识别领域的应用和研究动态,总结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与适用性,并就上述方法在地下水污染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污染 源解析 同位素法 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 自组织映射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标定视觉伺服多轴孔装配定位方法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焦建军 李宗刚 +2 位作者 李龙雄 陈引娟 夏广庆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731-3741,共11页
针对机器人多轴孔铆接装配件装配过程易出现装配件定位不准、孔与铆钉对准困难和装配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鲁棒卡尔曼滤波和前馈神经网络的铆接件视觉伺服精确定位方法,实现多轴孔铆接工件的自动定位。首先,搭建以工件顶点为特征... 针对机器人多轴孔铆接装配件装配过程易出现装配件定位不准、孔与铆钉对准困难和装配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鲁棒卡尔曼滤波和前馈神经网络的铆接件视觉伺服精确定位方法,实现多轴孔铆接工件的自动定位。首先,搭建以工件顶点为特征点的机器人视觉伺服定位系统;其次,利用鲁棒卡尔曼滤波在线预测图像雅可比矩阵,并借助前馈神经网络在线动态补偿系统的估计误差,解决未知系统噪声的互相关性及“图像-操作空间”延时性造成的图像雅可比矩阵辨识精度低的问题;最后,采用最小二乘法设计无标定视觉伺服深度估计器,通过机器人的运动状态和图像特征的变化数据估计深度,解决铆接件定位时的深度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采用传统卡尔曼滤波的视觉伺服方法,机器人末端速度收敛时间减少30%,收敛曲线平滑,机器人末端运行轨迹平稳且接近直线,无振荡回馈现象,图像特征点定位误差绝对值最大为0.228像素,能够实现公板和母板快速定位,保证机器人快速完成铆接件的定位对准及后续装配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轴孔 铆接 机器人定位 无标定视觉伺服 卡尔曼滤波 图像雅可比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