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应力敏感及变井筒储集效应的水平井油气两相流试井模型
1
作者 聂仁仕 张雨晴 +5 位作者 周杰 袁安意 蔡明金 张焘 卢聪 曾凡辉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4-191,共8页
考虑具有应力敏感特性的均质储层和井筒流体的变井筒储集效应,建立了水平井油气两相流试井模型,绘制了典型的试井样板曲线,分析了各参数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1)运用Laplace变换、Duhamel原理、摄动变换及Stehfest数值反演等数学方... 考虑具有应力敏感特性的均质储层和井筒流体的变井筒储集效应,建立了水平井油气两相流试井模型,绘制了典型的试井样板曲线,分析了各参数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1)运用Laplace变换、Duhamel原理、摄动变换及Stehfest数值反演等数学方法对所建模型进行求解,可获得真实空间中的数值解。(2)根据该模型得出的试井理论曲线可识别4个主要的流动阶段,即变井储和表皮效应影响段、早期径向流阶段、水平井线性流阶段及晚期拟径向流阶段。(3)变井筒储集效应主要影响早期渗流段,变井储系数越大总导流能力越强;水平井长度主要影响早期水平井线性流阶段,水平井长度越大泄流面积越大,压力降落幅度越小;应力敏感性主要影响晚期径向流阶段,随应力敏感系数增大渗透率下降幅度增大;含油饱和度越大,油气两相流流动阻力越大。(4)利用该模型拟合实测压力恢复试井数据,拟合精度高,解释的储层参数和地质认识一致性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敏感 变井筒储集效应 油气两相流 渗流方程 水平井 试井 数学模型 物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输水系统水气两相流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2
作者 陈文学 穆祥鹏 +1 位作者 崔巍 谭水位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0,共10页
复杂输水系统通常由明流输水隧洞、暗涵、明渠、渡槽、倒虹吸、有压管道等建筑物构成。合理确定明流隧洞的洞顶余幅,是长距离明流输水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鉴于输水工程中水流流速相对较低,水气界面清晰,水流流型通常为光滑分层流或波... 复杂输水系统通常由明流输水隧洞、暗涵、明渠、渡槽、倒虹吸、有压管道等建筑物构成。合理确定明流隧洞的洞顶余幅,是长距离明流输水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鉴于输水工程中水流流速相对较低,水气界面清晰,水流流型通常为光滑分层流或波状分层流,利用一维水气两相流模型可以模拟分析复杂输水系统的水流运动特性和气流运动特性。本文以一维水气两相流控制方程为基础,提出了水气两相流耦合迭代算法,利用追赶法计算复杂输水系统内的水流和气流运动特性。案例分析表明,对于长距离输水隧洞而言,应考虑气流运动对水流运动的影响,设置通气孔,可改善隧洞内的水流运动特性。建议今后开展低流速输水隧洞洞顶余幅阈值研究,为低流速输水隧洞的设计和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输水系统 水气两相流 数学模型 通气量 洞顶余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ow-3D的多阶明渠工程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大鸣 贾明灏 +4 位作者 张弘强 李彦卿 孙仲谋 栗琪程 熊继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8-138,共11页
[目的]研究灌区多级阶梯明渠水流的水动力特性及泥沙淤积问题,并评价其对多阶明渠工程的影响.[方法]基于VOF方法,在Flow-3D平台上建立了山东省德州市牛角店输水工程的三维数学模型,通过模拟不同工况下的三维多阶明渠水流,对比分析水流... [目的]研究灌区多级阶梯明渠水流的水动力特性及泥沙淤积问题,并评价其对多阶明渠工程的影响.[方法]基于VOF方法,在Flow-3D平台上建立了山东省德州市牛角店输水工程的三维数学模型,通过模拟不同工况下的三维多阶明渠水流,对比分析水流流速分布、水面线变化及渠底泥沙淤积情况.[结果]水流流态平稳后,最大流速出现在第二级阶梯上,挟沙水流流速较清水流速大0.50~0.86 m/s;在挑坎及第二级阶梯上,水面线变化幅度较大;随着时间推移,泥沙主要淤积于挑坎前及第三级阶梯底部,200 s时淤积厚度最高达0.143 mm.[结论]在牛角店输水工程施工及后期运行中,适当加固第二级阶梯渠底,提升第二级侧墙高度,并通过调控下游水位以保证灌渠的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阶明渠 三维数学模型 flow-3D 流速分布 水面线 泥沙淤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KN模型的致密油藏注水诱导裂缝数值模拟方法
4
作者 石登科 程时清 +3 位作者 赵丹凤 汪洋 刘秀伟 徐泽轩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85,共12页
裂缝性致密油藏注水过程中天然裂缝开启,能够扩大水驱波及体积,同时易形成水淹通道。因此,阐明天然裂缝开启对注水开发的影响,对于提高致密油藏水驱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一种将PKN模型与油水两相渗流模型耦合的方法,即利用嵌入式离散... 裂缝性致密油藏注水过程中天然裂缝开启,能够扩大水驱波及体积,同时易形成水淹通道。因此,阐明天然裂缝开启对注水开发的影响,对于提高致密油藏水驱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一种将PKN模型与油水两相渗流模型耦合的方法,即利用嵌入式离散裂缝建立精细表征水驱过程中裂缝动态变化的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将其结果与解析解对比验证其准确性。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定压注水时井底处裂缝扩展速度呈现初期快后期慢的特征。注水诱导裂缝的扩展过程中,伴随着裂缝的开启闭合,裂缝内平均压力呈现波动。一注一采模式下,存在裂缝长度临界值,低于临界值有利于扩大水驱波及体积,高于临界值易引起水窜。利用提出的裂缝扩展耦合模型对X低压致密油藏开展不稳定注水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不稳定注水能够适度诱导裂缝开启,增大水驱波及体积,避免油井快速水淹,极大地改善致密油藏水驱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KN模型 两相渗流 致密油藏 数值模拟 不稳定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坳陷湖盆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模式及控制因素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为例
5
作者 王岚 王秀娟 +5 位作者 李文厚 惠萧 刘羽汐 杨文敬 夏晓敏 白斌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91-1103,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长7深水沉积是大型坳陷湖盆深水重力流的典型代表。基于多口取心井厘米级岩心描述和测录井、薄片资料,对长7深水重力流沉积的类型、特征、流体性质和沉积演化过程进行探索。明确深水沉积包括4种类型:深湖泥页岩沉积、滑塌... 鄂尔多斯盆地长7深水沉积是大型坳陷湖盆深水重力流的典型代表。基于多口取心井厘米级岩心描述和测录井、薄片资料,对长7深水重力流沉积的类型、特征、流体性质和沉积演化过程进行探索。明确深水沉积包括4种类型:深湖泥页岩沉积、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剖面上三角洲前缘砂体在外力触发条件下发生滑塌,转变为砂质碎屑流,最终演化为浊流。平面上三角洲前缘坡折带末端发育大面积砂质碎屑流舌状体,其前端的浊流沉积呈扇状分布。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独特的构造背景、气候条件以及强烈的造山活动,造就了鄂尔多斯盆地特有的重力流沉积模式。砂质碎屑流和浊流砂体分别对应长7页岩油的一类、二类砂体,具有近源成藏的优势,油气资源量可观,目前已产生规模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长7油层组 深水重力流 沉积环境 成因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管内分层流压力梯度的幂律相关性研究
6
作者 王秋月 敬加强 孙杰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59-1765,共7页
采用自主设计并搭建的实验管路模拟油水混合液在水平管道中的流动特性,基于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和无量纲分析方法,提出了水平管道油水分层流压力梯度的无因幂律关系。采用综合评价指标-相对性能因子(RPF)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评估,RPF平均... 采用自主设计并搭建的实验管路模拟油水混合液在水平管道中的流动特性,基于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和无量纲分析方法,提出了水平管道油水分层流压力梯度的无因幂律关系。采用综合评价指标-相对性能因子(RPF)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评估,RPF平均值为1.76,说明所建立的模型具有可靠性。所提出的幂律方程不局限于流体性质、实验条件等参数,较好地预测界面光滑分层流、界面波动分层流和界面混合分层流的压力梯度,为油水两相混输管路设计和安全运行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两相 分层流 压力梯度模型 幂律方程 压力梯度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弯道水流对桥墩下游水流流态的影响与改进
7
作者 杨焘铭 王志国 +3 位作者 张才杰 李鑫垚 郑东 刘立龙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05-1213,共9页
在实际工程中,经常将桥墩设置于弯道水流影响范围之内。当桥墩上游存在偏流现象时,桥墩下游漩涡脱落产生的低流速区与偏流相互影响,导致下游流速分布呈现极不均匀状态,从而对下游边坡与相关建筑物构成危害。为改善弯道水流引起的桥墩下... 在实际工程中,经常将桥墩设置于弯道水流影响范围之内。当桥墩上游存在偏流现象时,桥墩下游漩涡脱落产生的低流速区与偏流相互影响,导致下游流速分布呈现极不均匀状态,从而对下游边坡与相关建筑物构成危害。为改善弯道水流引起的桥墩下游水流流态紊乱,基于ANSYS Fluent建立k-ωSST三维数值模拟与物理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桥墩尾部形态对下游流速分布的影响,并对下游偏流加剧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上游来流发生偏移,偏流与桥墩尾部的低流速区之间相对流速差增大时,将导致下游水流紊乱增强;改进桥墩尾端形态可以改善下游流速分布状况,桥墩尾端长度与稳流效果在本研究范围内呈正相关关系,桥墩前端圆弧半径与稳流效果呈负相关关系。本研究成果可为弯道水流中桥墩修建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墩 弯道水流 流速分布 尾部流态 分布影响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驱油微观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29
8
作者 贾忠伟 杨清彦 +1 位作者 兰玉波 张洪兴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2年第1期46-49,共4页
应用与地层孔隙结构相似的微观仿真模型进行驱油实验 ,通过微观驱油动态彩色图象量化处理系统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 ,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水驱油渗流规律、水驱油剩余油形式及这些剩余油形式对三次采油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应用与地层孔隙结构相似的微观仿真模型进行驱油实验 ,通过微观驱油动态彩色图象量化处理系统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 ,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水驱油渗流规律、水驱油剩余油形式及这些剩余油形式对三次采油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在水驱油过程中 ,由于润湿性的不同 ,注入水表现出不同的入孔机理。在强亲水的孔隙内 ,注入水沿着孔壁“爬入” ;在亲油孔隙内 ,注入水沿孔隙的中心突入。由于油层非均质性的影响 ,水驱后剩余油可分为连片状剩余油和分散型剩余油两类。具体形式有簇状、柱状、角状、膜状和“孤岛”状等。对于不同的剩余油形式 ,各种化学驱的效果有所不同 ,聚合物驱主要驱替连片状剩余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油 微观 渗流规律 剩余油 三次采油 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湖泊平面二维水流-水质-底泥污染模型研究 被引量:27
9
作者 龚春生 姚琪 +2 位作者 赵棣华 吴云海 丰茂武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6-501,共6页
从三维对流-扩散方程出发,推导包含底泥污染的水质控制方程,并与浅水流动方程耦合,建立相应的浅水湖泊平面二维水流-水质-底泥污染的数学模型。运用伽辽金加权余量法推导出数学模型方程组的有限元公式,开发了实时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 从三维对流-扩散方程出发,推导包含底泥污染的水质控制方程,并与浅水流动方程耦合,建立相应的浅水湖泊平面二维水流-水质-底泥污染的数学模型。运用伽辽金加权余量法推导出数学模型方程组的有限元公式,开发了实时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利用模型计算玄武湖混合流、水质动态变化过程,结果与实测值较吻合,从而为浅水湖泊混合流、包含底泥污染的水质模拟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湖泊 混合流 平面二维数学模型 水流-水质-底泥污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油过程中形成油墙的动力学机理研究 被引量:27
10
作者 王锦梅 陈国 +1 位作者 历烨 马沫然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66,共3页
目前关于聚合物驱油过程是否形成油墙可以根据产出液含水率曲线的变化特征进行推断,也可以通过在物理模拟模型上直接动态监测含油饱和度的方法判断,这些方法没有从理论上系统说明油墙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为了从理论上系统研究油墙的形成... 目前关于聚合物驱油过程是否形成油墙可以根据产出液含水率曲线的变化特征进行推断,也可以通过在物理模拟模型上直接动态监测含油饱和度的方法判断,这些方法没有从理论上系统说明油墙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为了从理论上系统研究油墙的形成,利用分流理论,在分流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聚合物驱油过程中形成油墙的动力学机理数学模型,根据聚合物驱油的基本规律,利用所建立的形成油墙动力学机理数学模型,证明了水驱过程含油饱和度表现出非增的现象,不会形成油墙;而在聚合物驱过程中,含油饱和度表现出增加的现象,有油墙形成。利用所建立的油墙形成动力学机理数学模型可以研究聚合物驱油过程油墙形成的时机,油墙规模大小的影响因素,从而为聚合物驱油过程分子量和注入浓度的选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油 分流理论 油墙 动力学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分离装置内油水两相流流动分离特性 被引量:9
11
作者 蒋文明 边江 +3 位作者 石念军 刘杨 王文奇 李琦瑰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1-25,共5页
介绍了油水混合液在电磁场下的分离过程原理,建立了电磁场油水分离物理及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油水分离特性模拟研究,重点研究磁场强度、电流密度、入口流速、油滴粒径等关键因素对油水分离过程和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他条件不变时... 介绍了油水混合液在电磁场下的分离过程原理,建立了电磁场油水分离物理及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油水分离特性模拟研究,重点研究磁场强度、电流密度、入口流速、油滴粒径等关键因素对油水分离过程和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磁场强度或电流密度的增大,分离效果增强,且存在一个临界电磁力值,只有当实际电磁力大于临界电磁力时,才能实现预期的分离效果;随入口流速的增大,油水混合流在电磁场中的分离作用时间减少,分离效果减弱;随油滴粒径的增大,分散油相受到的浮力增大,分离效果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混合流 电磁场 油水分离 数值模型 流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变微观水驱液流方向提高剩余油采收率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刘志宏 鞠斌山 +3 位作者 黄迎松 吴聃 贾俊山 刘海成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0-96,共7页
为了弄清特高含水油藏微观剩余油类型及提高剩余油的动用效果,进行了微观水驱油特征试验研究。在分析剩余油的几何特征和建立孔喉特征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剩余油分类。采用微观可视化驱替试验、图像识别与统计等方法,定量分析了改... 为了弄清特高含水油藏微观剩余油类型及提高剩余油的动用效果,进行了微观水驱油特征试验研究。在分析剩余油的几何特征和建立孔喉特征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剩余油分类。采用微观可视化驱替试验、图像识别与统计等方法,定量分析了改变液流方向对微观剩余油的影响。试验结果分析表明:不改变液流方向的水驱剩余油饱和度为20.90%;改变液流方向后,继续水驱后剩余油饱和度降为9.69%;改变液流方向后原油采收率可提高11.2百分点。研究表明,改变液流方向后,随着注水量增加,分支状和连片型剩余油饱和度呈指数递减,油膜状、柱状和滴状剩余油饱和度先增大后减小,符合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研究结果为水驱提高剩余油采出程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模型 水驱 改变液流方向 剩余油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水气贫凝析气体系的相态及渗流特征 被引量:11
13
作者 熊钰 张烈辉 +1 位作者 史云清 陈擎东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3-85,共3页
常规凝析气体系的相态分析忽略了水气的影响,而在实际生产中发现水气对凝析气井的生产产生的影响已不可忽视。文章针对低含凝析油的凝析气体系,采用实验的方法对比研究了含水气体系和不含水气体系的相态特征,发现水气的存在使低含油的... 常规凝析气体系的相态分析忽略了水气的影响,而在实际生产中发现水气对凝析气井的生产产生的影响已不可忽视。文章针对低含凝析油的凝析气体系,采用实验的方法对比研究了含水气体系和不含水气体系的相态特征,发现水气的存在使低含油的凝析气体系的相态发生较大变化,凝析液量的析出区间与常规相态分析不重合,存在较大的偏移。在此基础上,提出用水膜的形式来描述低渗凝析气藏的开发过程中凝析水对油气渗流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用一实际体系研究了凝析水析出对相渗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凝析水的析出改变了凝析油气的渗流,它使其相渗曲线发生偏移,加速了近井地带凝析油饱和度的聚集速度。研究认为,凝析气中水气的存在会加速重烃的凝析,改变凝析气的反凝析区间,渗流过程中水气形成的凝析水将加剧近井地带凝析油饱和度的聚集作用,大幅度降低低渗凝析气井的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油气田 相态 渗透率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洞型油藏大尺度可视化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及机理 被引量:12
14
作者 郑小敏 孙雷 +3 位作者 王雷 易敏 杨大千 董国敏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7-81,共5页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由于其缝洞组合关系的复杂性,使得储层流体的渗流规律有别于常规油藏。根据某油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的实际情况设计制作了大尺度可视化物理模型,并按照现场实际设计了二注三采的实验井网及注采方案,以应用物理模...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由于其缝洞组合关系的复杂性,使得储层流体的渗流规律有别于常规油藏。根据某油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的实际情况设计制作了大尺度可视化物理模型,并按照现场实际设计了二注三采的实验井网及注采方案,以应用物理模拟实验来研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特征及油井生产规律。结合实验结果,利用J.Cruz-Hernández建立的数学模型对生产数据进行拟合,以研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中流体的渗流机理,J.Cruz-Hernández数学模型中的空间系数和流动速度对采收率影响较大,提出模型的改进应考虑重力分异作用、溶洞比例等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碳酸盐岩 大尺度可视化物理模型 水驱油机理 模拟实验 油水两相流动系统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复合聚结板式油水分离器数学模型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鹏飞 杨连成 +2 位作者 汪九山 朱慧铭 王树楹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7-42,共6页
通过对油水分离过程中油滴在聚结板间浮升和在聚结板表面聚结的过程机理的研究,建立了关于聚结板式油水分离器的油水分离过程数学模型,求得分散相液滴分离所需的时间。该模型充分考虑了油水两相的物性以及两相分层流动对分离过程的影响。
关键词 油水分离 浮升 聚结 分层流动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压器油流带电数学模型的研究及其应用第一部分:数学模型的推导 被引量:11
16
作者 涂愈明 王赞基 +1 位作者 江缉光 肖达川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4-38,共5页
由油流带电引发的变压器事故或故障引起了各国电力部门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家纷纷开展变压器油流带电的研究,大量的油流带电的机理模型也就应运而生。本文在国外学者提出的流动作用机理和电动作用机理两种机理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变压... 由油流带电引发的变压器事故或故障引起了各国电力部门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家纷纷开展变压器油流带电的研究,大量的油流带电的机理模型也就应运而生。本文在国外学者提出的流动作用机理和电动作用机理两种机理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变压器油流带电的数学模型,与目前存在的几种典型的油流带电计算模型相比,本模型的特点在于它可综合反映起电的流动作用和电动作用,并可基本反映油流流速、油品电导率、外加交流电场强度和系统温度等因素对油流带电的影响。关于本模型的应用实例及与实验的比较见第二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变压器 油流带电 数学模型 变压器 变压器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断陷湖盆深水重力流沉积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23
17
作者 操应长 金杰华 +5 位作者 刘海宁 杨田 刘可禹 王艳忠 王健 梁超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7-257,共11页
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和综合分析开展断陷湖盆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演化过程、形成机制和沉积模式研究。断陷湖盆深水重力驱动沉积作用可分为滑动、滑塌块体搬运沉积和碎屑流、浊流流体搬运沉积,碎屑流与浊流之间的相互转化、浊流的超临... 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和综合分析开展断陷湖盆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演化过程、形成机制和沉积模式研究。断陷湖盆深水重力驱动沉积作用可分为滑动、滑塌块体搬运沉积和碎屑流、浊流流体搬运沉积,碎屑流与浊流之间的相互转化、浊流的超临界态与亚临界态之间的转化是深水重力流主要的动力学机制。超临界浊流的侵蚀作用控制了深水重力流水道的形成,碎屑流沉积作用不发育水道,而以舌形体沉积为特征。深水重力流沉积包含盆内和盆外两种成因,前者表现为单一舌形体或多个舌形体叠加的扇形体,后者表现为水道发育的湖底扇沉积或单一水道砂体沉积,但近岸水下扇沉积以发育无水道舌形体叠置扇形体沉积为特征。近岸水下扇沉积相带分异导致的差异成岩作用形成成岩圈闭,盆外成因的深水重力流沉积是湖盆深水砂体富集的重要原因,紧邻三角洲前缘的滑动块体沉积是被忽视的重要岩性圈闭类型,流体转化成因的细粒沉积是页岩油气潜在的"甜点"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流 碎屑流 深水重力流沉积 沉积模式 油气地质意义 断陷湖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水旋流分离器流场模拟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贺会群 杨振会 +3 位作者 吴刚 牛贵峰 艾志久 肖莉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5,83,共5页
采用流场模拟方法研究了油水混合物在旋流分离器中的流动状况,湍流模型采用多相流中湍流Reynold应力输运方程模型(DSM),基本方程的离散和求解采用SIMPLEC算法。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分析程序,对油水旋流分离器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 采用流场模拟方法研究了油水混合物在旋流分离器中的流动状况,湍流模型采用多相流中湍流Reynold应力输运方程模型(DSM),基本方程的离散和求解采用SIMPLEC算法。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分析程序,对油水旋流分离器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模拟流场的特征与理论描述和物理实验所得到的特征一致,并定量分析了流量对压降、流体粒径对分离效率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所用方法为深入揭示旋流分离器中油水的分离规律提供了有效手段,可用于预测和分析旋流分离器的分离性能,结构优化及揭示特性参数影响旋流分离器性能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旋流分离器 CFD 流场模拟 油水分离 湍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动数学模型初探 被引量:9
19
作者 孙玉平 修乃岭 +3 位作者 熊伟 高树生 王学武 胡志明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5-68,共4页
针对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特点,结合渗流和流体力学知识,建立了缝洞型油藏渗流、管流和平板径向流耦合数学模型,揭示了储集体内流体的流动规律。对一维流动、弹性开发和注水开发进行了模拟计算。模拟结果表明,弹性能是封闭... 针对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特点,结合渗流和流体力学知识,建立了缝洞型油藏渗流、管流和平板径向流耦合数学模型,揭示了储集体内流体的流动规律。对一维流动、弹性开发和注水开发进行了模拟计算。模拟结果表明,弹性能是封闭性油藏主要的驱动方式,而注水开发油藏含水率会呈台阶式增长,模拟结果与实际开发效果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油气藏 管内流动 弹性驱动 注水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圆管内油气水三相流摩擦阻力的模型与结构关系式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西民 郭烈锦 +2 位作者 于立军 李广军 黄建春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9-63,共5页
以双流体分相模型为基础,对水平放置圆管内油气两相流及油气水三相流摩擦阻力压降的特性的数理模型开展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建立了各种流型下的摩擦阻力压降关联式,揭示了摩擦阻力压降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 油气水三相流 摩擦阻力 水平圆管 数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