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7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f Direction Probability and Algorithm of Improved Marriage in Honey Bees Optimization for Weapon Network System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晨光 涂序彦 陈杰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09年第2期152-157,共6页
To solve the weapon network system optimization problem against small raid objects with low attitude,the concept of direction probability and a new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re proposed.By calculating the whole damagin... To solve the weapon network system optimization problem against small raid objects with low attitude,the concept of direction probability and a new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re proposed.By calculating the whole damaging probability that changes with the defending angle,the efficiency of the whole weapon network system can be subtly described.With such method,we can avoid the inconformity of the description obtained from the traditional index systems.Three new indexes are also proposed,i.e.join index,overlap index and cover index,which help manag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several sub-weapon-networks.By normalizing the computation results with the Sigmoid function,the matching problem between the optimization algorithm and indexes is well settled.Also,the algorithm of improved marriage in honey bees optimization that proposed in our previous work is applied to optimize the embattlement problem.Simulation is carried out to show the efficiency of the proposed indexes and the optimization algorith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系统 优化问题 破坏概率 算法改进 核武器 蜜蜂 婚姻 SIGMOID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BETAN WOMEN──THEIR MARRIAGE AND CHILD-BEARING LIFE
2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4期77-81,共5页
关键词 THEIR marriage AND CHILD-BEARING LIF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oughts of a travelling ecologist 11.The marriage of invasion biology and social science is preordained
3
作者 Gábor L.LOVEI 《生物安全学报》 2016年第4期235-237,共3页
The human race now declared that it rules the world.We'officially'declared the start of a new era in the history of the Earth,the Anthropocene.The Executive 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logical S... The human race now declared that it rules the world.We'officially'declared the start of a new era in the history of the Earth,the Anthropocene.The Executive 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logical Sciences accepted the proposal th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家 社会科学 生物学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 旅行 婚姻 入侵 人类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婚姻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关于抑郁水平变化与分化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宋健 唐田荣 《人口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7,共13页
现代社会有两个现象引起广泛关注,其一是婚姻制度正遭遇挑战,年轻人普遍晚婚甚至“恐婚“”不婚”;其二是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凸显,抑郁症在全球疾病负担中占据显著位置。既有研究多基于横截面数据分析婚姻对个体的保护作用,难以辨析保护... 现代社会有两个现象引起广泛关注,其一是婚姻制度正遭遇挑战,年轻人普遍晚婚甚至“恐婚“”不婚”;其二是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凸显,抑郁症在全球疾病负担中占据显著位置。既有研究多基于横截面数据分析婚姻对个体的保护作用,难以辨析保护效应和选择效应;健康轨迹相关研究则多将抑郁水平的变化与个体的年龄增长相联系,较少关注抑郁水平随婚姻持续时间增长发生的变化。本文讨论婚姻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跨度8年的纵向追踪调查数据CFPS2012、2016、2018和2020,使用增长曲线模型考察个体的抑郁水平随婚姻持续时间增长的变化轨迹和人群分化。研究发现个体抑郁水平的均值随时间呈现上升态势,离散性增加,具有抑郁倾向的样本比例也有所增加。个体抑郁水平随婚姻持续时间增长而上升,控制人口特征、社会经济地位、自评健康、婚姻质量和家务劳动时长等干扰因素之后,个体抑郁水平随婚姻持续时间增长的变化轨迹从基准模型的“后尾上翘的平缓N型模式”变为“后尾平抑的平缓N型模式”,验证了婚姻对心理健康具有保护作用;进入平台期的拐点大约在结婚后第12年。抑郁水平随婚姻持续时间增长的变化轨迹存在性别和阶层分化。男性初始的抑郁水平和抑郁水平随婚姻持续时间增长的变化速度都低于女性,抑郁水平的性别差异会随着婚姻持续时间的增长而扩大。社会阶层较高的个体初始的抑郁水平较低,且社会经济地位处于中高层的个体抑郁水平随婚姻持续时间增长的变化速度更慢,抑郁水平的阶层差异随着婚姻持续时间的增长而扩大。文章还对上述结论的政策含义进行了讨论:虽然婚姻对男女两性的心理健康均具有保护作用,但对女性心理健康的保护作用不如男性,婚姻中的女性面临的双重约束(作为社会女性的约束和作为家庭女性的约束)是造成抑郁水平随婚姻持续时间增长的变化轨迹存在性别分化的主要原因。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个体通常拥有更多的经济资源和社会支持,这有助于提高婚姻的抗风险能力并降低抑郁水平,其政策含义是通过全面发展提高全人群的社会经济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婚姻持续时间 抑郁水平 变化轨迹 人群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口初婚机会窗口及其影响分析
5
作者 张丽萍 王广州 《人口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77,共18页
随着中国人口初婚时间不断推迟,婚姻模式变化成为影响人口再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人口年龄别未婚比例曲线等数据,提出初婚机会窗口概念,揭示初婚模式变化的人口学含义。初婚机会窗口包含时间跨度、窗口开启... 随着中国人口初婚时间不断推迟,婚姻模式变化成为影响人口再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人口年龄别未婚比例曲线等数据,提出初婚机会窗口概念,揭示初婚模式变化的人口学含义。初婚机会窗口包含时间跨度、窗口开启与关闭的年龄节点、窗口高度三个维度。对中国1990—2020年人口数据进行研究发现:第一,初婚机会窗口已从“早开始快结束”逐渐向“晚开始慢结束”的模式转化。男女初婚机会窗口起始年龄均推迟3岁;机会窗口持续时间明显延长,男性从9年增至14年,女性从6年增至11年;同时单位时间未婚比例降低速度放缓。第二,群体差异分析显示城乡与教育分层对初婚机会窗口影响显著。从分城乡角度看,乡村男性的初婚机会窗口开启最早(22岁)且持续最长(16年),38岁开始进入滞涨期;城市女性停滞期年龄最晚(39岁),显著晚于乡村女性(33岁)。从受教育的角度看,低学历群体初婚机会窗口呈现“早开启、长持续”特征,初中及以下男性窗口从21岁开启,持续17年;高学历女性则面临更突出的婚育挤压,硕士及以上女性滞涨期长达10年,窗口持续时间达21年,乡村低学历男性成为晚期结婚最难的群体。第三,初婚机会窗口变化的人口学影响结果显示:2020年滞涨期未婚人口中,城市男性163.83万人,乡村男性336.16万人,城市女性217.44万人,婚姻挤压问题在乡村男性群体中尤为突出。从生育的角度看,初婚机会窗口开启时间推迟显著降低生育水平,2020年因初婚机会窗口延后导致总和生育率下降18.19%,且35岁后女性生育能力与辅助生殖成功率明显下降,加剧生育水平走低趋势。从代际结构的角度看,初婚推迟延长人口再生产周期,女性初婚机会窗口关闭后的余寿从50.59岁增至52.76岁,亲子共存时间更长。初婚机会窗口变迁是社会经济转型、教育普及、性别结构失衡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时间敏感性”特征导致错过窗口者终身未婚风险激增。这一变化不仅加剧了低生育率与人口负增长趋势,还有可能进一步引发“结婚难”等社会问题,对人口再生产和社会稳定产生深远影响,初婚机会窗口的界定和研究为理解中国婚育模式转型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别未婚比例 初婚机会窗口 婚姻推迟 婚姻匹配 第二次人口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龄未婚群体的内部差异:类别、特征与影响因素
6
作者 杨凡 卢俐君 《人口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42,共15页
近年来我国人口表现出明显的结婚推迟趋势,未婚率持续升高,晚婚和终身不婚的群体规模逐渐扩大。然而,在大龄未婚群体内部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造成其晚婚或不婚结果的因素各有不同。已有研究多为基于育龄群体的普遍分析,可能会掩盖群体内... 近年来我国人口表现出明显的结婚推迟趋势,未婚率持续升高,晚婚和终身不婚的群体规模逐渐扩大。然而,在大龄未婚群体内部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造成其晚婚或不婚结果的因素各有不同。已有研究多为基于育龄群体的普遍分析,可能会掩盖群体内部固有的差异。本文将研究对象直接定位于我国的大龄未婚群体,采用中国不婚、不育及少育群体专项调查数据,选取30~45岁从未结过婚的样本,使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对大龄未婚人群进行分类。描述不同类别人群在个人、经济和社会等层面的主要特征,并使用Logistic回归考察大龄未婚人群类型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大龄未婚群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别,分别是消极受阻型、积极受控型和中性自由型。其中占比最高的是消极受阻型,这类人对婚姻的态度相对消极,在婚姻决策的过程中也受到了经济压力和职业发展等阻碍。第二类是积极受控型,他们对婚姻态度积极,但恋情受到家庭的干预或反对,难以自主掌握婚姻决策权。第三类是中性自由型,该类型人群的婚姻态度处于中间位置,其婚姻决策受到的阻碍和干预最小。三类人群均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职业忧虑和择偶困难。相比于婚姻态度,婚姻打算对婚姻行为有更好的预测性,因此本文又估计了不同潜在类别对结婚打算的影响,结果显示中性自由型有明确结婚打算的概率最高,消极受阻型最低。在考察大龄未婚人群类型的影响因素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更高的个体成为中性自由型的概率更高,结婚经济压力感知会提高成为消极受阻型或积极受控型的概率。对大龄未婚人群的类别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晚婚不婚现象,从而针对不同类型人群精准施策。对于结婚意愿较低的个体,应该首先满足其进入婚姻的客观条件,降低结婚的经济成本以及婚恋和择偶难度;而对于结婚意愿较高但未婚的个体,家庭和个人均应认识到晚婚已经并不少见,需要在减轻婚恋焦虑的同时,给予个体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和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龄未婚群体 婚姻推迟 晚婚 终身不婚 潜在类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生育率条件下推进婚育友好环境建设 被引量:1
7
作者 原新 丁琪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52,共11页
中国生育率已降至全球罕见的极低水平,生育行为呈现出全方位结构性低迷。尽管“单独二孩”“全面两孩”政策实施时期,二孩生育率有所上升,但随着政策的实施效果逐渐释放,生育率在政策后期逐步下降,尤其是一孩和二孩的生育率显著回落,三... 中国生育率已降至全球罕见的极低水平,生育行为呈现出全方位结构性低迷。尽管“单独二孩”“全面两孩”政策实施时期,二孩生育率有所上升,但随着政策的实施效果逐渐释放,生育率在政策后期逐步下降,尤其是一孩和二孩的生育率显著回落,三孩生育率始终处于低位,终身生育率持续下降。这一现象深刻嵌入婚育环境的多重结构性变迁之中。婚育本为一体,不能因事权的分属而割裂,婚育环境的共同演变构成了低生育率形成的关键因素,婚育友好要协同推进。在人口层面,适婚人口规模萎缩与性别比失衡,婚姻推迟与婚姻不稳定加剧,育龄妇女数量减少且高龄化趋势显现,以及女性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带来婚育观念转变;在经济层面,婚育相关成本上升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扩张共同构成生育现实阻力;在社会层面,公共服务保障滞后与人口流动频繁加剧生育负担;在文化层面,传统家庭价值观的松动与性别平等观念的深化对生育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在此背景下,构建多维度、协同化的婚育友好型环境成为缓解结构性生育抑制、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关键路径。应从夯实人口基础、缓解经济压力、健全社会保障与重塑婚育文化等方面系统发力,推动制度环境与个体生育选择之间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两孩”后期 低生育率 婚育友好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婚姻法修正、匹配模式与配偶间收入差距--基于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研究
8
作者 李静 陈思齐 潘丽群 《人口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38,共13页
婚姻法等相关法律的修正调整,尤其是家庭财产安排的改变,将有力冲击婚姻匹配的决策过程进而影响家庭收入状态。基于2011年婚姻法修正案--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出台,考察修正案前后家庭内部收入差距变动的趋势,并从婚姻匹配模式探究其变动... 婚姻法等相关法律的修正调整,尤其是家庭财产安排的改变,将有力冲击婚姻匹配的决策过程进而影响家庭收入状态。基于2011年婚姻法修正案--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出台,考察修正案前后家庭内部收入差距变动的趋势,并从婚姻匹配模式探究其变动的原因。研究发现:法案出台后的新婚家庭配偶间收入差距相比法案出台前已婚家庭配偶间收入差距缩小,该结论在替换被解释变量、排除其他政策干扰、处理样本偏差问题后,保持稳健。影响机制主要是婚姻匹配模式发生变化,受教育水平的“正向匹配”趋势是新婚家庭相较法案出台前已婚家庭收入差距缩小的重要原因。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这种缩小趋势在传统文化观念强的地区、房价更低的地区更为显著。研究为阐释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出台冲击婚配观念进而改变择偶匹配模式和配偶间收入差距提供了坚实的现实依据,也拓展了部分少婚、晚婚等家庭问题的思考空间和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 收入差距 婚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婚恋同构抑或分离:基于年轻人恋爱和婚姻偏好的选择实验研究
9
作者 吴帆 高旭瑶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9,共15页
中国年轻一代的婚恋观念正在转型,恋爱与婚姻的同构性被打破,年轻人选择偏好的分化成为驱动婚恋分离的关键因素。基于选择实验法,对431名未婚青年的6825个观测值进行分析,考察年轻人恋爱和婚姻偏好的共性与差异。结果显示:年轻人在无约... 中国年轻一代的婚恋观念正在转型,恋爱与婚姻的同构性被打破,年轻人选择偏好的分化成为驱动婚恋分离的关键因素。基于选择实验法,对431名未婚青年的6825个观测值进行分析,考察年轻人恋爱和婚姻偏好的共性与差异。结果显示:年轻人在无约束条件下对婚恋选择持积极态度;恋爱和婚姻的选择偏好既有一致又有差异,婚恋同构和婚恋分离并存。对方的家庭背景、外在形象和价值观一致性是共同的影响因素,而差异体现在年轻人在恋爱选择上更注重情感满足,在婚姻选择上则更强调经济稳定和住房保障。恋爱与婚姻的选择偏好在性别和恋爱经历等个体属性上呈现群体差异。研究为深入理解当代年轻人从恋爱进入婚姻的决策机制及其变化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轻人 恋爱 婚姻 选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并家婚”实践及学理思考——以浙北地区为例
10
作者 张静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7-85,共9页
随着20世纪70年代中国内地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社会人口构成和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呈现出少子化、老龄化趋势。这使得传统婚姻和家庭承担的功能不能如常发挥。为了因应这种情形,中国各地农村流行起“并家婚”形式。该种婚姻以婚前... 随着20世纪70年代中国内地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社会人口构成和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呈现出少子化、老龄化趋势。这使得传统婚姻和家庭承担的功能不能如常发挥。为了因应这种情形,中国各地农村流行起“并家婚”形式。该种婚姻以婚前协商为前提,以婚后“双系兼顾”为原则,在安排居住、子代姓氏冠名、祖辈亲属称呼、养老均担等方面表现出实践性特征。浙北地区更以家庭生计基础和传统家文化理念推动具体实践,并通过亲属称呼调整体现血亲、姻亲的平衡。“并家婚”策略彰显出中国父系继嗣的灵活性及实践的亲属关系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家婚 家庭策略 亲属关系 双系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夫妻间赠与协议合同编规范的适用
11
作者 徐洁 林彦佐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81,共13页
司法解释将夫妻间赠与协议作为财产协议论处,造成司法实务中“温情”夫妻关系与“理性”合同编规范的碰撞。夫妻间赠与协议的法律性质应为家庭性财产协议,且并非夫妻财产制约定的一部分,不当然具备道德义务性质。家庭内部行为结果与动... 司法解释将夫妻间赠与协议作为财产协议论处,造成司法实务中“温情”夫妻关系与“理性”合同编规范的碰撞。夫妻间赠与协议的法律性质应为家庭性财产协议,且并非夫妻财产制约定的一部分,不当然具备道德义务性质。家庭内部行为结果与动机交织,夫妻间赠与协议应受到“动机”影响。夫妻间赠与协议参照适用时应在恪守诚信原则基础上引入动态系统论,以应对其伦理性,实现家事正义并避免财产法的过度入侵,即在区分经营性与非经营性赠与的基础上,考察赠与“隐形”对价、财产价值及占比、婚姻存续时间、赠与场景及财产象征意义等因素后判定。建议在强调夫妻间赠与协议性质的判断、落实参照适用的技术、扩大赠与财产适用范围等方面修改当前司法解释条文之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夫妻间赠与 夫妻财产制约定 婚姻家庭伦理 司法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人口为何回流?——基于社会因素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也 董小琦 +1 位作者 吴群锋 贾珅 《经济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67,共27页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的回流规模增大、增速上升,对城镇化模式与人口空间布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既有文献较少关注这一重要转变,也尚未对此做出有效解释。本文将婚配压力引入流动人口决策过程以对上述转变进行有效解释,以期扩展对社会性因...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的回流规模增大、增速上升,对城镇化模式与人口空间布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既有文献较少关注这一重要转变,也尚未对此做出有效解释。本文将婚配压力引入流动人口决策过程以对上述转变进行有效解释,以期扩展对社会性因素在经济中重要作用的认知。研究发现:第一,流动人口所面临的婚配压力会显著促进流动人口回流,本文通过各类检验并运用工具变量方法验证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第二,婚配压力同时在统计上和经济上对流动人口回流有巨大解释力,在2010年之后的解释力度更大,表明近年来婚配压力等社会性因素对流动人口回流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解释宏观形态上回流人口增多的趋势;第三,房价越高、传宗接代观念越重、彩礼嫁妆费用越高的地区,婚配压力对流动人口回流的影响越大。为流动人口提供更为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针对性减轻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教育、医疗、社保、婚配等社会需求所面临的可得性约束,是新时期下构建和谐稳定新型城镇化格局、平衡区域人口分布的重要政策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回流 婚配压力 社会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家庭视角看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下降趋势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耀辉 毕汝岱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5,共13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深刻调整,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发生了显著变化。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显著高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但近年来大幅下降,已接近其平均值。研究发现,已生育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下降是整体趋势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深刻调整,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发生了显著变化。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显著高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但近年来大幅下降,已接近其平均值。研究发现,已生育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下降是整体趋势的主要驱动力,而婚育模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趋势起到了缓冲作用。对于已婚女性而言,学龄前子女的照料负担逐渐成为劳动市场参与的核心制约因素。女性教育水平的提升通过禀赋和系数效应显著促进了劳动参与,但配偶教育水平的影响由正向转为负向,说明家庭收入能力的提高减弱了女性劳动参与的经济动机,强化了性别分工的传统趋势。优化育儿支持体系、促进性别平等以及营造职场友好环境,是缓解婚育负担对女性劳动市场参与约束的关键政策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劳动参与率 婚育模式 育儿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知健康能力与婚姻宽恕在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感知伴侣回应性与主动控制感间的链式中介效应
14
作者 陈湘军 邹如意 +3 位作者 刘丽萍 李诗 王文杰 王冬华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26,共5页
目的探讨感知健康能力、婚姻宽恕在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感知伴侣回应性与主动控制感间的链式中介作用,为制订提升患者主动控制感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23年7—8月,便利抽样湖南省及广东省共6个村庄的422名老年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感知健康能力、婚姻宽恕在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感知伴侣回应性与主动控制感间的链式中介作用,为制订提升患者主动控制感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23年7—8月,便利抽样湖南省及广东省共6个村庄的422名老年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感知伴侣回应性量表、感知健康能力量表、婚姻特定侵犯宽恕量表及主动控制感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感知伴侣回应性、感知健康能力、婚姻宽恕、主动控制感得分分别为67.50(62.00,72.00)分、33.00(31.00,36.00)分、51.00(47.00,53.00)分和54.00(52.00,56.00)分;各变量间均呈正相关(r=0.305~0.418,均P<0.001);感知健康能力和婚姻宽恕在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感知伴侣回应性与主动控制感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总间接效应量为0.260,占总效应的46.3%。结论感知伴侣回应性可通过感知健康能力与婚姻宽恕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主动控制感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知伴侣回应性 感知健康能力 婚姻关系 宽恕 主动控制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务服务改革的试点选择逻辑及其变迁——基于婚姻登记“跨省通办”的多时段组态分析
15
作者 祝辰浪 陈水生 《公共行政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42,196,197,共25页
政策试点是驱动我国政务服务改革的关键机制。由于缺乏对中央“选点”环节的实证关注,既有研究难以勾连政策试点“由点到面”的理论跳跃,并陷入关于试点选择标准的争论。为此,在对选点机制进行理论建构的基础上,论文引入多时段定性比较... 政策试点是驱动我国政务服务改革的关键机制。由于缺乏对中央“选点”环节的实证关注,既有研究难以勾连政策试点“由点到面”的理论跳跃,并陷入关于试点选择标准的争论。为此,在对选点机制进行理论建构的基础上,论文引入多时段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结合案例分析,以婚姻登记“跨省通办”为例探索中央试点选择逻辑及其演化规律。研究发现,两轮试点分别存在创新引领型、执行保障型、行动响应型,以及经济支持型、普适扩展型和边缘探索型六种组态。中央遵循因需而置、因时制宜、多元条件配置和以经济为参照系等复杂逻辑进行试点选择,由此形成各具差异而互补的地方试点群落以承接多重试点目标,通过政策与行动互置、时间与空间互促的“点面互构”驱动改革的纵深演进和全局扩展。以上发现为解释中央的试点选择拓展了更具现实性和整全性的认知,为理解中央在政务服务改革中的试点设计与统筹规划提供了新颖的理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试点 政务服务改革 试点选择 跨省通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就业市场人力资本错配的额外惩罚——婚育行为的视角
16
作者 宋扬 陈媛媛 《南开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5-228,共24页
晚婚、晚育和家庭少子化已成为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的瓶颈,厘清婚育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对于推动我国人口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0—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展示了我国劳动力人力资本错配程度在不同... 晚婚、晚育和家庭少子化已成为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的瓶颈,厘清婚育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对于推动我国人口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0—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展示了我国劳动力人力资本错配程度在不同行业和职业上的分布,并实证检验了个体人力资本错配对婚姻和生育的惩罚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人力资本错配显著降低个体的结婚率和生育率,拖后个体的结婚和生育时间,并减少生育子女的数量,婚姻推迟是造成生育水平下降的核心原因。这一影响在男女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女性并没有因为工作上的人力资本错配而选择回归家庭。个体收入下降与工作不确定性增加是个体人力资本错配对婚育行为造成负面影响的主要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本错配 过度教育 初婚年龄 初育年龄 生育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位匹配与庇护共享:宋代国家构建下的精英家族婚姻
17
作者 王阳 《社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130,共35页
国家构建与精英家族再生产之间一直存在着张力,厘清早期国家权力扩张下精英家族组织合作的基本策略及其变化是理解传统国家治理与社会结构互动的关键。本文采用指数随机图模型,利用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中的宋代人物数据,考察宋代精... 国家构建与精英家族再生产之间一直存在着张力,厘清早期国家权力扩张下精英家族组织合作的基本策略及其变化是理解传统国家治理与社会结构互动的关键。本文采用指数随机图模型,利用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中的宋代人物数据,考察宋代精英家族基于地位匹配和庇护共享的两种婚姻逻辑,并探究熙宁变法对两种逻辑下“门当户对”和“累世嘉盟”婚姻模式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早期国家构建的进程会促使精英群体的婚姻策略变得更加开放和不畏风险:一方面,社会开放性的增加会削减精英家族间基于地位正向匹配的同质婚;另一方面,国家权力的扩张会加强精英建设家族共同体的外在压力和内在需求,促进家族前代间庇护关系对后代联姻的正向影响。这些发现揭示了传统中国国家构建进程中“国”与“家”之间互动、协调与统合的复杂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英家族 婚姻 国家构建 宋代 指数随机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对初婚进入的影响——来自2010-2021年CGSS数据的新证据
18
作者 陆杰华 孙杨 《人口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共16页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教育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越来越成为建立婚姻关系的重要基础。当前普遍存在的初婚推迟现象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带来了持续挑战。既有以初婚年龄考察教育水平提升与婚姻推迟间关系的研究存在忽视教育发展客观性和...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教育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越来越成为建立婚姻关系的重要基础。当前普遍存在的初婚推迟现象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带来了持续挑战。既有以初婚年龄考察教育水平提升与婚姻推迟间关系的研究存在忽视教育发展客观性和必然性、计量模型内生性问题难以解决、无法解释教育对婚姻市场的实际影响等一系列问题,既没有为现代社会婚姻匹配机制提供强有力的经验证据,也难以客观反映中国教育发展与婚配市场的实际状况,需要重新审视教育与婚姻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2010—2021年5期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在实际初婚年龄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最高学历毕业时间作为观察时点,从“毕业-初婚间隔”维度探究高等教育带来的初婚自然推迟以外的社会经济净效应。研究结果发现:在剔除了上学的自然推迟之后,高等教育显著正向影响初婚风险,缩短毕业-初婚间隔,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果依然成立。上学的“禁闭效应”最终会转化为婚配市场中的社会经济优势效应、年龄追赶效应和同群社交效应,一定程度上促进年轻人更快进入婚姻。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生相对于专科和本科毕业生具有更明显的婚配优势。相对于女性,高等教育对男性的初婚优势主要体现在专科和本科学历层次,但在研究生学历层次出现逆转。随着人口出生队列的推移,大学专科和本科学历层次的婚配优势减弱,研究生学历层次的婚配优势增强。受中国传统婚姻文化的深刻影响,高学历的婚配优势愈加凸显,逐渐抵消甚至扭转上学对初婚造成的自然推迟,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外在约束力逐渐超越自然推迟效应,成为当代中国初婚年龄推迟的主要动因。研究表明单纯从初婚年龄角度推测教育与婚姻的关系无法估计出高等教育对初婚推迟形成的净影响,为解释中国社会经济语境下的婚配行为和婚姻市场状况提供了有力新证据和新理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初婚 婚姻市场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育友好型公共服务政策的供需错位与症结分析——基于LDA主题模型的文本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肖涵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5,共12页
公共政策作为供给端主体向需求端主体提供资源支持的制度性安排,其供需匹配程度是影响政策效果的关键要素。基于LDA主题模型对中央与东南沿海五省份生育友好型相关政策文本和受访者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探究我国生育友好型公共政策的供需... 公共政策作为供给端主体向需求端主体提供资源支持的制度性安排,其供需匹配程度是影响政策效果的关键要素。基于LDA主题模型对中央与东南沿海五省份生育友好型相关政策文本和受访者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探究我国生育友好型公共政策的供需匹配症结和优化方案。当前生育公共政策呈现复杂的界面特征,住房保障、劳动就业等政策指标匹配度不佳,家庭照料与婚育文化两项政策指标匹配度异常。深入的剖析发现,生育公共服务政策在设计、转译、回应、联动、瞄准和传播等方面存在实践症结,应当全过程式改善政策供给的不同环节,进而主动耦合政策供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友好型公共服务政策 供需匹配 家庭照料 婚育文化 LDA主题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城市初婚模式变迁趋势及机制——以北京、上海和香港地区为例
20
作者 陈蓉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5-128,共14页
使用人口普查数据,从“何时初婚”和“是否结婚”两个维度分析21世纪以来的20年间以北京、上海和香港地区为典型代表的中国大城市初婚模式变迁趋势,并借鉴RWA理论框架解析变迁机制。结果显示:三个城市初婚推迟趋势普遍且比全国更为凸出... 使用人口普查数据,从“何时初婚”和“是否结婚”两个维度分析21世纪以来的20年间以北京、上海和香港地区为典型代表的中国大城市初婚模式变迁趋势,并借鉴RWA理论框架解析变迁机制。结果显示:三个城市初婚推迟趋势普遍且比全国更为凸出,京沪第二个十年比第一个十年的推迟趋势更为加速,香港地区初婚推迟进程早于京沪二三十年,当前初婚推迟程度最为突出,但推迟速度有所放缓。女性初婚年龄小于男性,但最近20年京沪女性初婚推迟加速,类似于20世纪最后20年的香港地区。年轻世代进入婚姻的紧迫感均有所减弱,香港地区终身不婚率较高,京沪当前的终身不婚率与香港地区相比较低,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现出越年轻世代不婚率越高之势。当前中国社会仍属于“晚婚普婚”模式,但初婚推迟仍有空间,动摇普婚模式的力量也正在年轻世代中形成,普婚模式可能首先从大城市被打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婚年龄 婚姻模式 低生育率 人口负增长 人口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