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1篇文章
< 1 2 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s of water and soil erosion in upstream watershed of Nenjiang River 被引量:2
1
作者 ZHU Dandan MA Yongsheng SHI Qiuyue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7年第3期283-288,共6页
Making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water and soil loss present situation in Daxing'anling area which locates to the upstream region of Nenjiang River, and giving the water and soil loss of this area that have been made n... Making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water and soil loss present situation in Daxing'anling area which locates to the upstream region of Nenjiang River, and giving the water and soil loss of this area that have been made near 20 years, as well as the factors of the water and soil loss. According to the factors corresponding prevention measure and forecast model have been put forward, mak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is model in this article. It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local soil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stream region of Nenjiang River water and soil loss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PREDI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水土保持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
2
作者 许文盛 张文杰 +3 位作者 张志华 李力 蔡道明 杨东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共8页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新时代差异化的城市发展水平、复杂化的城市行业交叉、精细化的城市管理要求对城市水土保持的任务目标、工作内容、范围边界提出新的挑战。为此,笔者力求系统梳理我国城市水土保持...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新时代差异化的城市发展水平、复杂化的城市行业交叉、精细化的城市管理要求对城市水土保持的任务目标、工作内容、范围边界提出新的挑战。为此,笔者力求系统梳理我国城市水土保持的发展历程,诠释新时代城市水土保持的内涵,探讨城市水土流失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并提出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结果表明:我国城市水土保持起步晚、发展快,具有与城镇化同步、与建设行业交叉、与城市治理融合等特点;城市水土流失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圈层分异的规律,其变化与城市内部差异化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现状密切相关;现阶段的城市水土保持需要在维持供给和支撑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其泥沙拦截、水源涵养、人居环境维护等调节和文化服务功能,突出分区、分类、分级的差别化理念,注重水土保持技术措施的有效性和生态性,从设计、施工等环节完善与城市特征、要求相适应的规范标准;未来的城市水土保持发展应重点围绕基础理论研究、行业技术发展、政府监督管理等方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规划 水土流失防治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建国 李晶晶 余红兵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116,共7页
[目的]探究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掌握水土流失分布特征,为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和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汇总形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及其分布特征、动态变化;[... [目的]探究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掌握水土流失分布特征,为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和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汇总形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及其分布特征、动态变化;[结果]2021年水土流失面积为23.13万km^(2),占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89.13%。从水土流失分布来看,该区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多沙区和北部风沙区,两区水土流失面积占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的51.06%;从地类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草地、林地和耕地,共占比86.80%。与2020年、2011年、1999年和1985年相比,2021年水土流失分别减少0.29万km^(2),3.43万km^(2),16.94万km^(2),22.30万km^(2),与1985年相比,强烈及以上强度等级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6.42万km^(2),减幅83.84%。[结论]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多沙区和北部风沙区,高强度侵蚀减少与年度监测成果未考虑沟道侵蚀有关;该区应以流域水系为单元,持续加强旱作梯田建设,大力开展高标准淤地坝建设,加强病险淤地坝出险加固,实施固沟保塬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动态变化 水土流失治理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输水对台特玛湖生态改善情况分析评价
4
作者 张建国 曹雪峰 李晶晶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6-320,330,共6页
[目的]评价台特玛湖生态输水后受影响区域的生态环境改善状况,为区域植被建设、遏制水土流失、修复湖泊生态等提供支撑。[方法]基于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对比分析台特玛湖生态输水前(1998年)和现状年(2022年)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对... [目的]评价台特玛湖生态输水后受影响区域的生态环境改善状况,为区域植被建设、遏制水土流失、修复湖泊生态等提供支撑。[方法]基于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对比分析台特玛湖生态输水前(1998年)和现状年(2022年)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对应的水土流失变化情况。[结果]与生态输水前相比,台特玛湖受水影响区沙地面积减少454.79 km^(2),减幅70.79%;植被面积增加了304.30 km^(2),增幅100.24%。植被覆盖度由生态输水前的14.83%增加到22.26%;台特玛湖生态输水影响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37.51 km^(2),为254.60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5.18%,均为轻度侵蚀。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37.51 km^(2)。[结论]生态输水后,台特玛湖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区域的土地利用由以沙地为主的单一结构向多样结构转变,植被覆盖度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 台特玛湖 水土流失 动态变化 生态输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往返渗流与干湿循环诱发土壤结构损伤的协同效应分析
5
作者 陈勇 夏雨 +2 位作者 闵泽鑫 夏振尧 王世梅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67,共11页
库水位周期涨落会促使消落带土壤经历往返渗流和干湿循环作用,潜蚀和干裂诱发的土壤结构损伤是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关键诱因。为探究潜蚀和干裂的演化进程和协同效应,采用自主研制的模拟试验系统,针对不良级配土壤,分别完成多周期的往返... 库水位周期涨落会促使消落带土壤经历往返渗流和干湿循环作用,潜蚀和干裂诱发的土壤结构损伤是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关键诱因。为探究潜蚀和干裂的演化进程和协同效应,采用自主研制的模拟试验系统,针对不良级配土壤,分别完成多周期的往返渗流与干湿循环的单独作用及二者交替联合作用,监测土壤内细颗粒流失规律和表层裂隙发育进程。结果表明:往返渗流单独作用下壤中潜蚀通道发展呈现随机性和持续性,干湿循环单独作用下壤表裂隙发育具有记忆性和缓增性,壤中细颗粒流失率和壤表裂隙率均表现为随周期次数而增多并逐渐趋稳;二者交替联合作用下,壤中潜蚀会形成渗流孔洞,并破坏土壤连续性,同时增加表层细粒含量,进而导致裂隙发育加剧;壤表开裂也会加速细颗粒从土中剥离,并增大优势通道的扩展,从而提高随后试验周期的颗粒流失率;经历5个周期联合作用下的颗粒累积流失率比往返渗流单独作用高116.67%、壤表裂隙率比干湿循环单独作用高73.33%,对土壤结构损伤具有显著的协同加剧效应。研究成果对加深消落带土壤结构损伤机制的认知、揭示水土流失和岸线后退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往返渗流 干湿循环 颗粒流失率 裂隙率 结构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蟹共生模式对稻田水分循环和养分淋失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博昊 李英豪 +3 位作者 朱淼淼 张成哲 林世巍 陈涛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7,共14页
稻蟹共生种养是全面推进我国特别是东北地区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但养蟹稻田和常规稻田水分循环和水土环境特征究竟有何差异尚不清楚。为定量表征稻蟹共生种养模式水分循环和水土环境特征,在辽河入海口两处大型养蟹灌区(营口灌区和大洼灌... 稻蟹共生种养是全面推进我国特别是东北地区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但养蟹稻田和常规稻田水分循环和水土环境特征究竟有何差异尚不清楚。为定量表征稻蟹共生种养模式水分循环和水土环境特征,在辽河入海口两处大型养蟹灌区(营口灌区和大洼灌区)布设12个典型田块,以常规稻田为对照,对养蟹稻田逐日蒸腾蒸发量、逐日渗漏量、灌溉定额、水体和表层土壤养分动态、养分淋失以及水稻和螃蟹产量等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稻蟹共生模式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但河蟹产值的增加,使得养蟹稻田综合经济效益比常规稻田显著提高38.89%~76.49%(P<0.05)。与常规稻田相比,养蟹稻田灌溉定额和渗漏总量分别显著增加3.29%~20.93%(P<0.05)和5.66%~10.83%(P<0.05),水分生产率显著降低1.85%~9.28%(P<0.05),但单位用水综合产值显著增加33.34%~70.23%。与常规稻田相比,养蟹稻田田面水NH_(4)^(+)-N、NO_(3)^(-)-N、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9.99%~37.24%、35.25%~56.22%、18.69%~20.30%和8.12%~9.36%(P<0.05),减轻了地表径流养分面源污染潜在风险。与常规稻田相比,养蟹稻田表层土壤NH_(4)^(+)-N、NO_(3)^(-)-N、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60.00%~83.88%、18.21%~44.97%、28.34%~54.56%和10.47%~21.24%(P<0.05),提升稻田土壤肥力。与常规稻田相比,养蟹稻田NH_(4)^(+)-N、NO_(3)^(-)-N、速效磷和速效钾淋溶损失量分别显著增加20.60%~25.20%、26.24%~44.75%、14.15%~18.83%和4.31%~16.94%(P<0.05),促进养分向深层剖面(20~100 cm)转移。本研究揭示了稻蟹共生系统具有提高单位用水综合产值、降低径流污染风险、提升地力和增加稻田综合经济效益等巨大潜力,但其促进稻田养分淋失的问题不容忽视。本研究可为养蟹灌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蟹共生 水分循环 淋溶损失 土壤养分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下黄精种植对水土及氮、磷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晏慧颖 黎建强 +4 位作者 杨舒媛 赵思倩 刘方严 刘艳娇 汤汶奇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83,共8页
[目的]研究揭示林下黄精种植相关影响,明确降雨和坡度与产流产沙量、氮、磷流失量的关系,为林下种植中药材模式的水土及氮、磷流失评估及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省寻甸县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ett&Hemsl.)种植林... [目的]研究揭示林下黄精种植相关影响,明确降雨和坡度与产流产沙量、氮、磷流失量的关系,为林下种植中药材模式的水土及氮、磷流失评估及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省寻甸县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ett&Hemsl.)种植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径流小区原位观测,分析了自然降雨条件下不同坡度(5°,10°,15°)黄精种植林地水土及氮、磷的流失特征。[结果]黄精种植林地平均年产流产沙量较自然林地分别增加164.44%和251.16%,且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加。黄精种植林地全氮(TN)、全磷(TP)、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平均年流失量是自然林地的2.85,1.75,4.71,2.31倍,TN、TP流失的主要途径是侵蚀泥沙,NH_(4)^(+)-N,NO_(3)^(-)-N流失的主要途径是地表径流。降雨量与径流量、产沙量和氮磷流失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黄精种植显著增加了林地水土和氮、磷流失量,降雨量是影响黄精种植林地径流和氮、磷流失量的主要因素,但黄精种植林地的产沙量远低于西南土石山区的容许土壤流失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种植 黄精 水土流失 氮磷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根系构型和力学特征对生长时间的响应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光沛 魏艳 谌芸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92,共11页
为探究紫色土区紫花苜蓿根系构型和力学特征随生长时间的变化规律,于播种后60、90、120和150 d时采集整株根系进行扫描获取形态与拓扑参数,并进行整株抗拔和单根抗拉试验分别获得根系抗拔和抗拉强度。结果表明:1)随生长时间增加,紫花苜... 为探究紫色土区紫花苜蓿根系构型和力学特征随生长时间的变化规律,于播种后60、90、120和150 d时采集整株根系进行扫描获取形态与拓扑参数,并进行整株抗拔和单根抗拉试验分别获得根系抗拔和抗拉强度。结果表明:1)随生长时间增加,紫花苜蓿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和根尖数均显著增加,其中根长和根尖数增长速率最高的时间段为90~120 d,根表面积和根体积为120~150 d,根系的分形维数和分形丰度亦显著增加,150 d相较于60 d时分别增加了7.50%、28.63%;2)根系抗拔/拉强度与根系直径呈负幂函数关系,且同一直径的根系抗拔/拉强度随生长时间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峰值分别出现在90和120 d;3)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自然含水率与紫花苜蓿根系抗拔/抗拉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平均连接长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冗余分析显示根系分形丰度和分形维数对根系抗拔/拉强度的贡献较显著(P<0.05),分别为75.1%和13.6%。研究结果可为紫色土区坡地水土流失治理中紫花苜蓿科学应用和效果预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草本植物 根系形态 分形丰度 抗拉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流失遥感研究近30a文献计量分析与展望
9
作者 吴娟 王智允 +4 位作者 胡秀娟 尹慧敏 陈文祥 卢顺发 徐涵秋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3-346,共14页
选取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近30 a水土流失遥感领域的3058篇论文,利用CiteSpace和R语言等文献计量软件对论文发表的期刊分布、合作网络、关键词聚类、关键词时区变化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 选取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近30 a水土流失遥感领域的3058篇论文,利用CiteSpace和R语言等文献计量软件对论文发表的期刊分布、合作网络、关键词聚类、关键词时区变化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①全球发文量质心正逐渐由西向东迁移,中国和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对水土流失遥感领域的学术影响力最大;②CNKI数据库中的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分析黄土高原和三峡库区等典型水土流失区的植被信息、土地侵蚀模型、土地利用等方面,WOS数据库中的研究热点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对小流域和集水区坡面产流、河道汇流的关注;③两大数据库的研究主题演化特征存在差异,不同阶段的研究热点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未来利用高光谱数据并结合新兴技术来精细化治理水土流失是该领域今后的重要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遥感 文献计量分析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西大别山区土壤抗蚀与抗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0
作者 张卫 刘亚 +1 位作者 夏小林 刘刚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5,共6页
[目的]评估皖西大别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壤的抗蚀与抗冲特征,揭示影响该区土壤抗侵蚀能力的主要因素,为该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基于文献查阅及实地调研,选择2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的4种典型土壤。利用原位... [目的]评估皖西大别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壤的抗蚀与抗冲特征,揭示影响该区土壤抗侵蚀能力的主要因素,为该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基于文献查阅及实地调研,选择2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的4种典型土壤。利用原位冲刷和室内试验,观测各土壤抗蚀和抗冲性及其主要物理性质。[结果]①不同土壤抗冲性表现为:黄棕壤>紫色土>棕壤>粗骨土,抗蚀性表现为:紫色土>粗骨土>棕壤>黄棕壤。②林地土壤具有更好的物理性质,其抗冲性显著高于园地,而抗蚀性略有差异。③5~2 mm及1~0.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是影响不同土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抗蚀抗冲性差异的主导因素。[结论]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是评价皖西大别山区土壤抗侵蚀能力的理想指标,在今后研究中应同时考虑土壤抗冲性及抗蚀性以综合反映土壤抗蚀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土壤抗蚀性 土壤抗冲性 大别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0年藏东南地区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
11
作者 李超 骆师堂 +5 位作者 喻雅雯 万丹 周金龙 刘忠元 高鑫 周金星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3-115,共13页
降雨作为导致土壤流失的关键因素之一,对藏东南地区水土流失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利用藏东南地区10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0年的逐日降雨数据,综合采用日降雨侵蚀力模型、M-K趋势检验、累积距平法以及小波分析、协同克里金插值等方法,... 降雨作为导致土壤流失的关键因素之一,对藏东南地区水土流失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利用藏东南地区10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0年的逐日降雨数据,综合采用日降雨侵蚀力模型、M-K趋势检验、累积距平法以及小波分析、协同克里金插值等方法,探讨近60年来藏东南地区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藏东南地区年均降雨侵蚀力为2161.2 MJ·mm/(hm^(2)·h),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其速率为13.76 MJ·mm/(hm^(2)·h);2)年降雨侵蚀力近60 a显出5~15 a和20~30 a周期变化,降雨侵蚀力的变化呈上升—上下波动—下降;3)藏东南地区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范围为1342.7~2979.7 MJ·mm/(hm^(2)·h),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的趋势;4)藏东南地区降雨侵蚀力夏季最高,占全年的72.93%,而冬季最低。气象站台的降雨侵蚀力变异系数在0.13~0.31之间。这些结果有助于指导藏东南地区采取降雨侵蚀防治措施,以便对不同时段的水土流失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为该地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降雨侵蚀力 时空特征 藏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对稻田氮磷流失的影响及机制分析
12
作者 骆美 李静 +6 位作者 高庭峰 Nebiyou Legesse 刘莹 张可欣 赖锡军 马友华 胡宏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9,共14页
为探讨秸秆还田、缓释肥和水溶性肥料配施化肥对稻田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及机制,于2022—2023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施肥(CK)、推荐施肥(OF)、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SF)、缓释肥与化肥配施(SRF)和水溶性肥料与化肥配施(WSF)5个处理,对... 为探讨秸秆还田、缓释肥和水溶性肥料配施化肥对稻田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及机制,于2022—2023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施肥(CK)、推荐施肥(OF)、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SF)、缓释肥与化肥配施(SRF)和水溶性肥料与化肥配施(WSF)5个处理,对稻田径流氮磷流失、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RF和WSF处理较OF处理均降低径流氮磷流失量,年平均总氮流失量分别降低43.73%和45.10%,总磷流失量分别降低57.34%和62.36%,而SF处理2022年总氮和总磷流失量分别提高了11.64%和25.00%;与OF处理相比,SF、SRF和WSF处理水稻产量分别提高1.78%、2.67%和1.45%,各施肥处理对稻田土壤肥力指标均有提升效果,总体表现为SRF处理提升效果最佳。相关性分析表明稻田径流总氮流失量和总磷流失量均与径流量、径流氮磷浓度、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呈正相关,而与氮磷浓度比、土壤pH、全氮、全磷、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磷含量呈负相关。因此,缓释肥配施化肥和水溶性肥料配施化肥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减少氮和磷径流损失,是促进巢湖地区农业可持续生产和减少稻田面源污染的有效农艺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缓释肥 水溶性肥料 水稻产量 氮磷流失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耦合模型的钦江流域水土流失模拟研究
13
作者 张志勇 李勋贵 +5 位作者 杨其永 孙剑 李政昌 赵张 甘富万 陈立华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7-298,共12页
为了研究平陆运河所在的钦江流域水土流失变化规律,建立了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通过土壤与水评估工具(SWAT)模型模拟了2005—2019年钦江径流和泥沙输移过程,并耦合水文工程中心-河流分析系统(HEC-RAS)模型对钦江流域上游河道(陆屋水文... 为了研究平陆运河所在的钦江流域水土流失变化规律,建立了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通过土壤与水评估工具(SWAT)模型模拟了2005—2019年钦江径流和泥沙输移过程,并耦合水文工程中心-河流分析系统(HEC-RAS)模型对钦江流域上游河道(陆屋水文站以上长度约12 km的干流)开展水动力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SWAT模型在径流和泥沙模拟结果中纳什效率系数(NSE)值均大于0.561,表明该模型在钦江流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2)HEC-RAS模型在5次洪水事件的流量、水位模拟中,NSE值均大于0.758(除2017-07-09场次的NSE值为0.420外),表明模型在河道洪水演进模拟中具有较强的稳健性;(3)钦江流域的主要沙源位于陆屋江上游,该区域为土壤侵蚀严重敏感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模拟 水文水动力耦合 土壤与水评估工具 水文工程中心-河流分析系统 钦江流域 平陆运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坡面溶解性碳流失特征及其对水土保持措施的响应
14
作者 王璞 任宗萍 +3 位作者 马晓妮 王凯博 董彭蓓 贺国凯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6,64,共10页
[目的]为系统认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碳的流失过程、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野外模拟降雨试验,对比分析梯田、草地、上梯下草、上梯下裸等水土保持措施下黄土坡面溶解性有机碳与无机碳随降雨过程的流失特征及影响因素,量... [目的]为系统认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碳的流失过程、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野外模拟降雨试验,对比分析梯田、草地、上梯下草、上梯下裸等水土保持措施下黄土坡面溶解性有机碳与无机碳随降雨过程的流失特征及影响因素,量化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坡面溶解性碳流失的拦蓄效益。[结果]各水土保持措施下坡面溶解性碳浓度随降雨过程无明显变化规律,但溶解性碳流失通量均较裸地显著降低(p<0.05),且以溶解性无机碳流失为主,其贡献碳流失量的79.5%~83.1%;草地、上梯下草、梯田和上梯下裸措施对坡面溶解性碳的拦蓄效益分别为76.9%、56.3%、47.6%和18.0%;坡面产流量是影响溶解性碳流失通量的决定因素,碳流失量与产流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研究结果深化对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土壤碳流失过程的认识,为黄土高原坡面水土保持碳汇效益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雨 溶解性碳 流失过程 拦蓄效益 水土保持措施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nn-Kendall方法的水土流失时空格局变化 被引量:4
15
作者 江振蓝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0-65,72,共7页
实时准确把握水土流失的时空变异规律是制定合理有效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基础。利用RUSLE方程对浙江省安吉县2000—2012年的水土流失风险进行估算,获取共13期(每年1期)的水土流失时间序列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Mann-Kendall方法进行水土... 实时准确把握水土流失的时空变异规律是制定合理有效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基础。利用RUSLE方程对浙江省安吉县2000—2012年的水土流失风险进行估算,获取共13期(每年1期)的水土流失时间序列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Mann-Kendall方法进行水土流失时空格局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安吉县水土流失风险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遭受水土流失风险范围呈现显著增长的同时,遭受水土流失的风险等级也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利用Mann-Kendall方法进行水土流失变化分析,较空间叠加分析方法更能真实地反映水土流失的时空格局变异规律,所得结果更为详实,更符合实际,可为水土流失的长时间序列动态变化分析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n-Kendall方法 水土流失 时空格局 趋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A-KELM的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量预测研究
16
作者 雷磊 呼梦颖 +3 位作者 董子晗 师一卿 万昊 王良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9-196,共8页
针对输变电工程中水土流失量在线监测刚起步导致智能预测预警困难的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基于麻雀搜索算法和核极限学习机的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量智能预测方法。利用麻雀搜索算法(sparrow search algorithm,SSA)优化核极限学习机(kernel-ba... 针对输变电工程中水土流失量在线监测刚起步导致智能预测预警困难的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基于麻雀搜索算法和核极限学习机的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量智能预测方法。利用麻雀搜索算法(sparrow search algorithm,SSA)优化核极限学习机(kernel-based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KELM)的正则化系数和核函数参数,以降雨量环境因子作为样本输入,构建SSA-KELM水土流失量预测模型。利用该预测模型对某变电站水土流失情况进行预测,并与核极限学习机和支持向量机预测方法对比。利用自主研发的现场监测系统获取水土保持监测数据,对所提预测算法进行长期测试,结果表明,基于SSA-KELM的水土流失量预测是有效的,而且比当前其他方法的预测精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量 麻雀搜索算法 核极限学习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保措施下红壤坡地泥沙及氮磷流失对雨型的响应
17
作者 梁媛 陈晓安 +2 位作者 伍冰晨 奚同行 徐晓晗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8,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保持措施下地表径流泥沙及氮磷流失对雨型的响应机制,优化南方红壤坡地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为该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南方红壤区为研究区域,基于2019—2022年自然降雨数据,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定位观测试验... [目的]探究不同保持措施下地表径流泥沙及氮磷流失对雨型的响应机制,优化南方红壤坡地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为该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南方红壤区为研究区域,基于2019—2022年自然降雨数据,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定位观测试验方法,针对果园清耕对照、植物措施(M_(1))、横坡间作(M_(2))、顺坡间作(M_(3))、梯田工程措施(M_(4))、梯田工程+植物措施(M_(5))等不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系统分析径流泥沙及氮磷流失对雨型的响应特征。[结果]研究区雨型构成以短历时、大雨强的前峰型(发生频率41.18%)和中历时、中雨强的中峰型(47.06%)为主,长历时、小雨强的后峰型占比最小。植物措施(M_(1))与梯田工程+植物措施(M_(5))均能显著减少径流泥沙及氮磷流失。前峰型下,M_(1)径流深、泥沙流失量分别削减61.2%,91.3%,M_(5)削减58%,94%;中峰型下,二者径流深削减70.6%和54.2%,泥沙量削减80.8%和82.6%;后峰型中,M_(1)仍削减径流深60.5%和泥沙量74.7%。氮磷流失控制方面,M_(1)和M_(5)显著降低了所有雨型下的总磷浓度,其中,前峰型分别削减32.5%和36.1%,M_(5)对总氮削减达16.3%~21.3%。顺坡间作(M_(3))因垄向与坡向一致,前峰型下泥沙量(0.424 kg)和总磷浓度(0.127 mg/L)较CK增加42.3%和53.0%,加剧了侵蚀风险。[结论]南方红壤坡地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中,植物措施和梯田工程+植物措施通过植被截留与工程截蓄作用,可高效阻控多雨型下的水土流失,在南方红壤坡地水土流失治理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型 产流产沙 氮、磷流失 水土保持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象优先序划分的方法——以四川省越西县为例
18
作者 陈逸方 李仁华 +3 位作者 姚赫 黄立文 顾朝军 孙奇石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2-98,共7页
当前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无法充分应用于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存在治理对象不明确,监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基于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对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象进行优先序划分,提出基于聚集度分析的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 当前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无法充分应用于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存在治理对象不明确,监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基于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对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象进行优先序划分,提出基于聚集度分析的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象多尺度识别方法。以四川省越西县为例,综合考虑耕地水土流失面积、侵蚀强度、坡度等级等因素,根据各变量的取值范围,设置合适的决策因素阈值,得到综合治理区域优先序划分的5级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区域,不同等级土地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占比及土壤侵蚀强度随治理等级升高,治理难度也相应增大。研究表明,综合考虑上述3个因素影响所提取的综合治理区域,可覆盖该县耕地水土流失分布较严重区域,反映了该县耕地水土流失空间分布特征,明确了耕地治理力度的优先序等级。同时,适当增加其他决策因素,可提高研究的准确性与适用性,为地方部门对耕地水土流失面积的科学规划、分区施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水土流失 动态监测 优先序划分 侵蚀强度 坡度 综合治理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红壤丘陵区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期水土流失特点及监测重点
19
作者 郝智如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25年第2期61-64,共4页
高速公路项目的水土流失特点是确定项目水土保持监测重点的重要依据。文章以“全州—容县公路(平乐至昭平段)”为例,采用《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测算导则》(SL 773—2018)中的方法,对项目各防治区建设期土壤流失量进行预测,同时根据... 高速公路项目的水土流失特点是确定项目水土保持监测重点的重要依据。文章以“全州—容县公路(平乐至昭平段)”为例,采用《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测算导则》(SL 773—2018)中的方法,对项目各防治区建设期土壤流失量进行预测,同时根据预测结果确定项目的重点监测区域和重点监测部位,旨在为同类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 建设期 土壤流失量 水土保持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轨道交通环线项目水土流失特征及水土保持措施探讨
20
作者 汪三树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6期29-32,I0007,共5页
重庆市轨道交通环线是主城区“九线一环”的主骨架,是连接主城组团的重要轨道交通骨干线,对优化城市结构、增大城市“骨架”、缓解市区交通拥堵、促进主城区整体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保障作用。由于轨道建设项目占地面积大、施工周期长、扰... 重庆市轨道交通环线是主城区“九线一环”的主骨架,是连接主城组团的重要轨道交通骨干线,对优化城市结构、增大城市“骨架”、缓解市区交通拥堵、促进主城区整体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保障作用。由于轨道建设项目占地面积大、施工周期长、扰动地表强烈、开挖土石方量大等,因此项目建设极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基于重庆市轨道交通环线项目的自然地理特征和施工方法,将重庆市轨道交通环线项目区划分为区间工程防治区、车站工程防治区、停车场工程防治区、车辆段工程防治区、变电所工程防治区和施工生产生活防治区6个一级防治区,分析各防治区的水土流失特点,提出各分区水土保持工程、植物、临时措施配置和工程量,明确水土保持监测范围、内容和方法。预计项目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为158.81 hm^(2),栽植植被面积28.12 hm^(2),将减少水土流失量16042 t,其水土保持工作可有效防治水土流失、降低洪涝灾害、提高土壤蓄水保土能力、改善周边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措施 轨道交通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