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不同品种接种MDMV后叶片内过氧化物酶及其同工酶的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姜华 刘维志 +1 位作者 安利佳 赵延明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19-222,共4页
对4个感病程度不同的玉米品种接种玉米矮化花叶病毒(MDMV)7d后植株叶片内过氧化物酶(PO)活性经研究表明:玉米接种病毒后PO活性均有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同且酶活变化波形差异大。抗病品种接毒前酶活低且波形变化平稳,接毒后第2天酶... 对4个感病程度不同的玉米品种接种玉米矮化花叶病毒(MDMV)7d后植株叶片内过氧化物酶(PO)活性经研究表明:玉米接种病毒后PO活性均有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同且酶活变化波形差异大。抗病品种接毒前酶活低且波形变化平稳,接毒后第2天酶活急剧增高且波形变化大,而感病品种接毒后酶活变化不大且波形一致。玉米PO同工酶酶谱简单,与对照比较,接毒后抗、感品种带纹数目变化不大,但带纹浓重而重叠。抗病品种接毒后第2天带纹突然加重,且持续增加,而感病品种有持续减弱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品种 矮花叶病毒 过氧化物酶 同工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T-RAA和CRISPR/Cas12a的一管式玉米矮花叶病毒快速检测方法
2
作者 侯雨萌 赵振兴 +4 位作者 王思元 董铮 胡中泽 周涛 张永江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8-275,共8页
玉米矮花叶病毒(Maize dwarf mosaic virus,MDMV)是一种重要的检疫性病毒,严重影响玉米的生产。为了有效防治玉米矮花叶病,本研究基于反转录重组酶介导等温核酸扩增(RT-RAA)技术和CRISPR/Cas12a系统构建了一种MDMV快速检测方法,将所有... 玉米矮花叶病毒(Maize dwarf mosaic virus,MDMV)是一种重要的检疫性病毒,严重影响玉米的生产。为了有效防治玉米矮花叶病,本研究基于反转录重组酶介导等温核酸扩增(RT-RAA)技术和CRISPR/Cas12a系统构建了一种MDMV快速检测方法,将所有试剂集中在一个试管中进行反应,并通过侧向流动试纸条(LFD)检测反应结果。本研究筛选得到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引物添加量2.8μL、FB报告分子浓度100 nmol/L、RT-RAA系统反应时间20 min、CRISPR/Cas12a系统反应时间20 min。本研究构建的基于RT-RAA和CRISPR/Cas12a的一管式玉米矮花叶病毒快速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且所用试验材料方便携带和运输,适用于现场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矮花叶病毒 反转录重组酶介导等温核酸扩增(RT-RAA)技术 CRISPR/Cas12a 侧向流动试纸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矮花叶病毒抗性资源鉴定的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李新海 韩晓清 +1 位作者 张锦芬 张世煌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8-42,共5页
利用人工接毒方法对 70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两年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的抗性鉴定。依据病情指数 ( % )将抗病程度分为高抗、抗、中抗及感病 4个等级。试验筛选出高抗自交系 4份、高抗单交种 3个、抗病毒自交系 10份、抗病单交种 3个 ;... 利用人工接毒方法对 70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两年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的抗性鉴定。依据病情指数 ( % )将抗病程度分为高抗、抗、中抗及感病 4个等级。试验筛选出高抗自交系 4份、高抗单交种 3个、抗病毒自交系 10份、抗病单交种 3个 ;中抗自交系 6份、中抗群体 3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玉米矮花叶病毒 B株系 抗性鉴定 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与矮花叶病毒互作对防御反应酶系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薛春生 肖淑芹 +3 位作者 王国英 高增贵 刘限 陈捷3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10,共5页
选取抗、感甘蔗花叶病毒-玉米矮化株系的玉米自交系黄早四和Mo 17,与国内流行的甘蔗花叶病毒-玉米矮化B株系组成的非亲合性和亲合性互作体系为研究对象,以未接种为对照,对两类互作类型的防御反应酶系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 选取抗、感甘蔗花叶病毒-玉米矮化株系的玉米自交系黄早四和Mo 17,与国内流行的甘蔗花叶病毒-玉米矮化B株系组成的非亲合性和亲合性互作体系为研究对象,以未接种为对照,对两类互作类型的防御反应酶系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变化规律进行系统研究.非亲合性互作中PAL活性始终高于对照,整个互作过程中形成两个较大的峰,亲合性互作中除96 h高于对照外,其它时间均比对照低;非亲合性互作中POD活性先升后降,形成1个明显的峰值,亲合性互作中POD活性与对照相比没有明显变化,144 h形成1个明显酶活高峰;非亲合性互作体系中多元酚氧化酶除24 h外,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形成1个酶活高峰,亲合性互作中酶活与对照相比没有较大变化;非亲合性互作中CAT活性始终低于对照,亲合性互作中在接种24~120 h内形成两个酶活高峰均高于对照;非亲合性互作中SOD活性先降后升,72 h达到酶活高峰,亲合性互作中变化趋势与非亲合性互作相似,酶活高峰出现在120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作 亲合性 玉米 POD活性 矮化 株系 矮花叶病毒 对照 防御反应 高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水稻NibT基因玉米植株的获得及抗病性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杜建中 孙毅 +3 位作者 王景雪 郝曜山 王亦学 张丽君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93-901,共9页
以玉米(Zea maysL.)自交系金黄96B为受体材料,供体为质粒pWM101并携带有水稻矮缩病病毒复制酶基因Nib的提前终止突变体基因NibT,采用超声波处理花粉介导植物基因转化方法将NibT-基因导入受体,经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分析证实获得转... 以玉米(Zea maysL.)自交系金黄96B为受体材料,供体为质粒pWM101并携带有水稻矮缩病病毒复制酶基因Nib的提前终止突变体基因NibT,采用超声波处理花粉介导植物基因转化方法将NibT-基因导入受体,经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分析证实获得转基因植株,进而对T1-T3代转基因植株(株系)进行分子分析、田间抗病鉴定和农艺性状调查.逐代分子检测分析结果证明,目的基因可稳定遗传.抗病鉴定结果证明转基因植株(株系)各代抗病水平基本一致,抗病性比对照提高3级.农艺性状调查分析表明,与对照比较,转基因植株株高增加7-18cm、穗位高增高0-13 cm、穗长增加0.7-2.1 cm、穗粒数多8-35粒、百粒重增加1.1-2.6 g,转基因株系与阴性对照间、各代转基因株系相互间都差异显著(P〈0.05);调查还发现转基因植株的株高和穗位高随着世代的增加,与对照间的差异逐代减少.研究也说明,超声波处理花粉介导植物基因转化方法是一种简捷、快速和有效的植物转化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NibT基因 超声波处理花粉介导植物基因转化 抗病性 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粮食作物病毒病发生与防控现状 被引量:10
6
作者 燕飞 孙丽英 +1 位作者 尚佑芬 陈剑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3-37,共5页
近年来,我国水稻、小麦、玉米病毒病发生严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文就近年来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上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小麦黄花叶病以及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现状、防控情况,以及防控过程... 近年来,我国水稻、小麦、玉米病毒病发生严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文就近年来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上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小麦黄花叶病以及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现状、防控情况,以及防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简要概述,并展望下一阶段防控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条纹病毒 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小麦黄花叶病毒 玉米粗缩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抗矮花叶病毒B株系的QTL定位 被引量:5
7
作者 刘小红 何道文 +3 位作者 张红伟 张红梅 谭振波 荣廷昭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6-59,共4页
为明确玉米对矮花叶病的抗病机制,以代表国内外两大玉米杂种优势类群的优良自交系黄早4和Mo 17为亲本,构建了含239个重组自交系的F9代分离群体,并利用该群体构建了包含101个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图谱全长1422.7 cM,标记间的平均图距为... 为明确玉米对矮花叶病的抗病机制,以代表国内外两大玉米杂种优势类群的优良自交系黄早4和Mo 17为亲本,构建了含239个重组自交系的F9代分离群体,并利用该群体构建了包含101个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图谱全长1422.7 cM,标记间的平均图距为15.6 cM。通过人工接种病毒鉴定,评价了亲本及群体对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的抗性反应。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玉米矮花叶病抗性QTL进行了定位及其遗传效应分析,在第5、6染色体上,各定位了控制发病率的1个微效QTL和1个主效QTL,分别与标记Bnlg602和Bnlg161连锁,其遗传效应能分别解释表型方差的2.3%和3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重组自交系 数量性状位点 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矮花叶病毒原的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7
8
作者 高文臣 魏宁生 +1 位作者 郭明 景岚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50-255,共6页
对我国西北的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 (maizedwarfmosaicvirus B ,MDMV B)进行了系统的鉴定。MDMV B侵染玉米 (Zeamays)、高粱 (Sorghumvulgare)和狗尾草 (Setariaviridis)等禾本科杂草 ,但不侵染普通烟 (Nicotianatabacum )、心叶烟 (Nico... 对我国西北的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 (maizedwarfmosaicvirus B ,MDMV B)进行了系统的鉴定。MDMV B侵染玉米 (Zeamays)、高粱 (Sorghumvulgare)和狗尾草 (Setariaviridis)等禾本科杂草 ,但不侵染普通烟 (Nicotianatabacum )、心叶烟 (Nicotiana glutinosa)、苋色藜(Chenopodiumamaranticolor)和曼陀罗 (Daturastramonium)。MDMV B对鉴别寄主天玉 1号、熊岳 191、忻粱 7号、忻粱 52号、Atlas、Rio、Tamaran、Trudex和苏丹草 (Sorghumsudanese)的症状反应不同 ,不侵染鉴别寄主约翰逊草 (Sorghumhalepense)和燕麦 (Avenaesativa)Clintland .MDMV B呈线形 ,大小为 (72 0~ 76 0 )nm× 13nm ,提纯的MDMV B呈典型的核蛋白吸收曲线 ,MDMV B外壳蛋白亚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6 30 0 ,是由 17种氨基酸组成的 .琼脂双扩散实验结果表明 ,MDMV B和其兔抗血清及SCMV MDB的抗血清 (美国 )都形成免疫沉淀线 .ELISA试验中 ,MDMV B和SCMV MDB的抗血清呈阳性反应 ,免疫电镜的实验结果是SCMV MDB的抗血清既能捕获MDMV B ,也能修饰MDMV B ,DIBA实验证实MDMV B与SCMV MDB的抗血清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具有免疫反应 .在MDMV B侵染的玉米病叶的超薄切片中观察到病毒粒子以及风轮状 (pinwheel)和柱状 (cylindrical)内含体 .根据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矮花叶病毒 鉴定 mdmv-B 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矮花叶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8
9
作者 高文臣 魏宁生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6-91,共6页
介绍了玉米矮花叶病的症状、分布、危害、寄主范围、病毒株系、病毒传播及防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玉米矮花叶病 传播 症状 危害 防治 病毒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抗矮花叶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夏宗良 吴建宇 +4 位作者 丁俊强 李建新 张法泉 扶定 董莲心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4-8,共5页
综述了玉米抗矮花叶病基因染色体定位及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并对RFLP ,RAPD ,SSR 。
关键词 玉米 矮花叶病 基因定位 分子标记 抗病基因 染色体 抗病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抗矮花叶病QTL的定位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小红 张红伟 +4 位作者 张红梅 郑祖平 荣廷昭 王富荣 谭振波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44-548,共5页
以黄早四(抗)和Mo 17(感)为亲本建立了239个RIL系的群体,利用该群体构建了包含101个SSR标记的遗传图谱,覆盖玉米基因组1 422.7 cM,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15.6cM。通过人工接种鉴定,评价了亲本及239个RIL系对MDMV病毒B株系的抗性反应。采... 以黄早四(抗)和Mo 17(感)为亲本建立了239个RIL系的群体,利用该群体构建了包含101个SSR标记的遗传图谱,覆盖玉米基因组1 422.7 cM,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15.6cM。通过人工接种鉴定,评价了亲本及239个RIL系对MDMV病毒B株系的抗性反应。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叶玉米矮花叶病抗性QTL进行了定位及其遗传效应分析,在第5,6染色体上各定位了控制发病率的1个微效QTL和一个主效QTL,分别与标记bnlg 602,bnlg 161连锁,其遗传效应能分别解释表型方差的2.3%和33.8%。在第6染色体上定位了控制病情指数的2个主效QTL,分别与标记bnlg 161,ylssr连锁,其遗传效应分别能解释表型方差的56.5%和7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 人工接种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17在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单明珠 胡必德 +1 位作者 任志龙 郝引川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95-97,共3页
大量资料分析表明,过去十余年,以引进的美国自交系Mo17及其改良系为亲本的玉米品种数目众多,种植面积广大,居其它自交系之首,引起了国内玉米品种的一次更新换代。1988年以后,Mo17及其改良系的组合在不同地区的种植面... 大量资料分析表明,过去十余年,以引进的美国自交系Mo17及其改良系为亲本的玉米品种数目众多,种植面积广大,居其它自交系之首,引起了国内玉米品种的一次更新换代。1988年以后,Mo17及其改良系的组合在不同地区的种植面积表现出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玉米普遍发生矮花叶病,Mo17感病严重,给生产造成了损失。目前国内玉米育种尚未选出骨干替换系,这已成为广大育种工作者急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M017自交系 配合力 矮花叶病 抗病性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矮花叶病遗传育种研究现状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建宇 盖钧镒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11-121,共11页
介绍了玉米矮花叶病的病原、症状、发生、传播和分布等情况,进一步分析了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办法,对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鉴定和抗性遗传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玉米抗病育种的几个发展方向.
关键词 玉米 玉米矮花叶病毒 抗病遗传 抗病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矮花叶病抗源筛选和抗病育种策略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建宇 陈伟程 +1 位作者 丁俊强 杜彦修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08-312,共5页
病圃鉴定结合接种鉴定和苗期叶片的ELISH检测结果表明 ,87份接种材料中筛选出了 4份高抗材料 ,2 4份抗病材料 ,2 6份中抗材料 ;4 6份病圃鉴定材料中筛选出 9份高抗材料 ,2 1份抗病材料 ,4份中抗材料 ;5份苗期ELISH检测的材料中鉴定出 2... 病圃鉴定结合接种鉴定和苗期叶片的ELISH检测结果表明 ,87份接种材料中筛选出了 4份高抗材料 ,2 4份抗病材料 ,2 6份中抗材料 ;4 6份病圃鉴定材料中筛选出 9份高抗材料 ,2 1份抗病材料 ,4份中抗材料 ;5份苗期ELISH检测的材料中鉴定出 2份抗病材料 .结合血缘追踪发现 ,热带、亚热带种质以及美国先锋海外种子公司育成的玉米杂交种 785 99,870 0 1和786 98等衍生系中蕴涵着抗病基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玉米矮花叶病毒 抗源 亚热带种质 抗病育种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玉米矮花叶病毒原的检测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文臣 魏宁生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31-34,共4页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 ELISA)测定了采自陕西省杨陵、武功、大荔、太白等地的玉米品种及玉米自交系毒原标样共 58份 ,结果表明 ,毒原均为 SCMV-
关键词 玉米矮花叶病 毒原检测 ELISA 抗病育种 病毒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玉米矮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序列分析及株系鉴定
16
作者 姜华 高小蓉 +2 位作者 安利佳 刘维志 陆敏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498-502,共5页
对辽宁地区近年发生的玉米矮花叶病毒株系进行了鉴定。电镜下病毒粒子形态呈线条状 ,大小为 (420~750)nm×(13~15)nm ,超薄切片中有风轮状内含体。以病毒RNA为模板 ,按已知的玉米矮花叶病毒外壳蛋白 (CP)基因核苷酸序列合成引物 ... 对辽宁地区近年发生的玉米矮花叶病毒株系进行了鉴定。电镜下病毒粒子形态呈线条状 ,大小为 (420~750)nm×(13~15)nm ,超薄切片中有风轮状内含体。以病毒RNA为模板 ,按已知的玉米矮花叶病毒外壳蛋白 (CP)基因核苷酸序列合成引物 ,逆转录合成cDNA ,以此为模板进行PCR ,扩增出了1kb左右的CP基因片段 ,将这一片段插入到载体pUC19中转化E.coliDH5a菌株 ,得到了CP基因克隆。cDNA序列分析表明 ,和中国已报道的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 (MDMV -B)外壳蛋白基因序列同源率达98.4% ,氨基酸序列同源率99.4%。由此认为引起辽宁地区玉米矮花叶病的毒原为MDMV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矮花叶病毒 毒原鉴定 电镜观察 CP基因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矮花叶病病原河北株系的分子鉴定和外壳蛋白基因的序列分析
17
作者 吴志明 赵和 +2 位作者 王云逸 温春秀 谢晓亮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8-62,共5页
从河北省石家庄地区田间表现典型的矮花叶症的玉米病叶中得到分离物MD-HB,按照报道的马铃薯Y病毒属CP基因前后保守区序列的比较,设计合成了一对引物,采用RT-PCR法扩增了1 2kb的全长外壳蛋白(CP)和病毒基因组的3′末端非编码区(3′-URT)... 从河北省石家庄地区田间表现典型的矮花叶症的玉米病叶中得到分离物MD-HB,按照报道的马铃薯Y病毒属CP基因前后保守区序列的比较,设计合成了一对引物,采用RT-PCR法扩增了1 2kb的全长外壳蛋白(CP)和病毒基因组的3′末端非编码区(3′-URT)的cDNA序列,将其克隆到pGEM-T载体上,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CP基因由939个碱基组成,编码313个氨基酸并含有与蚜虫密切相关的DAG(Asp-Ala-Gly)序列。Nib/CP基因交界处的蛋白酶切位点为Q/S。与侵染禾本科作物的马铃薯Y病毒属甘蔗花叶病毒亚组的4种病毒代表株系甘蔗花叶病毒(SCMV-Ger)、SCMV-MDB、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A)、高粱花叶病毒(SrMV-H)和约翰逊草花叶病毒(JGMV-O)对应的序列进行比较,结果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依次为94 4%、84 3%、67 5%、74 2%和60 1%,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依次为95 5%、87 9%、67 1%、70 3%和58 8%;另一方面,此病毒分离物与来自甘蔗的SCMV株系SCMV-A和MDMV-SC的核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2%、81 1%和83 1%、82 8%,说明它们具有较远的亲源关系。认为应将我国SCMV玉米分离物单独从SCMV划分出来,作为SCMV亚组的一个新病毒种而不是SCMV的一个株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矮花叶病毒 CP基因 克隆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6份玉米杂交种抗矮花叶病鉴定与评价
18
作者 周天旺 王春明 +1 位作者 闫筱苗 郭成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43-1250,共8页
为明确96份玉米杂交种对甘蔗花叶病毒(SCMV)引起的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差异,于2011-2015年间通过苗期人工摩擦接毒和成株期自然感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未发现高抗材料(HR);‘兴达糯1号’‘五谷2010’‘2011’‘正德... 为明确96份玉米杂交种对甘蔗花叶病毒(SCMV)引起的玉米矮花叶病的抗性差异,于2011-2015年间通过苗期人工摩擦接毒和成株期自然感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未发现高抗材料(HR);‘兴达糯1号’‘五谷2010’‘2011’‘正德306’‘豫丰96-68’‘818’‘临早杂1号’‘正德305’‘甘农963’和‘金穗51216’等10份材料表现抗病(R),占供试材料的10.4%;‘CN8706’‘甘农821’‘东单339’‘NF09’‘玉源209’等22份材料表现中抗(MR),占供试材料的22.9%;‘宁玉524’‘潞玉36’‘陇单026’‘9909’‘龙生1号’等22份材料表现感病(S),占供试材料的22.9%;‘龙单1号’‘平玉8号’‘金518’‘登海605’‘超甜603’等42份材料表现高感(HS),占供试材料的4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矮花叶病 抗性评价 病株率 病情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矮花叶病毒山东和北京两分离物的比较鉴定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向东 李怀方 +2 位作者 范在丰 郭兴启 竺晓平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3期239-243,共5页
引起北京和山东玉米矮花叶病的北京分离物 (MDM -BJ)和山东分离物 (MDM -SD)主要侵染禾本科植物 ,二者的寄主范围和症状反应又有一定的差异。提纯MDM—BJ的最大吸收峰在 2 6 0nm ,最小吸收峰在 2 40nm ,OD2 60 /OD2 80 =1 1 8。提纯... 引起北京和山东玉米矮花叶病的北京分离物 (MDM -BJ)和山东分离物 (MDM -SD)主要侵染禾本科植物 ,二者的寄主范围和症状反应又有一定的差异。提纯MDM—BJ的最大吸收峰在 2 6 0nm ,最小吸收峰在 2 40nm ,OD2 60 /OD2 80 =1 1 8。提纯病毒产量为 1 5mg/ 1 0 0 g鲜病叶。病毒粒体弯曲线状 ,平均长度为71 0nm。在感病组织内可以观察到风轮状、卷旋状和片层凝集状内含体。MDM—BJ和MDM—SD都能与玉米矮花叶病毒 (MDMV)的抗血清反应。上述结果表明 ,北京和山东的两个分离物都是玉米矮花叶病毒 (MD M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矮花叶病 分离物 MDM 病毒 新株系 侵染 寄主范围 SD 组织内 CD28
全文增补中
2个玉米抗矮花叶病分子标记的有效性评价 被引量:8
20
作者 宋茂兴 瞿会 +7 位作者 闫伟 张旷野 李凤海 朱敏 钟雪梅 王宏伟 杜万里 吕香玲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55-561,共7页
玉米矮花叶病是玉米重要的病毒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将常规育种方法与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抗病育种的效率。本研究利用前期研究开发的2个分子标记Indel186-9和SCAR112,检测100份常用玉米自交系的标... 玉米矮花叶病是玉米重要的病毒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将常规育种方法与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抗病育种的效率。本研究利用前期研究开发的2个分子标记Indel186-9和SCAR112,检测100份常用玉米自交系的标记基因型,结合100份玉米自交系抗性表型鉴定结果进行2个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种质资源中高抗病材料较少,亟待进行抗病改良。本试验所用的自交系包括不同血缘,抗源主要来源于PB和四平头种质。Indel186-9标记和SCAR112标记的选择符合率均达到80%,同时使用两者选择符合率达到91.67%,其中抗病选择符合率达到100%。Indel186-9和SCAR112标记分别可以使抗病级别从平均7.26级提高到平均2.4级,平均7.63级提高到平均4.27级。试验证明2个标记均可用于对玉米抗矮花叶病材料的选择,正确组合使用可提高对玉米抗矮花叶病材料的选择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矮花叶病 甘蔗花叶病毒(SCMV) 分子标记 选择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