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深层戴南组一段三亚段油气富集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书瑜 范立新 +4 位作者 夏连军 张娟 何俊卿 张昊 李越哲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5-462,487,共9页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深层戴南组一段(以下简称戴一段)三亚段下方为阜四段优质烃源岩,是极具潜力的资源接替层系,但其埋藏深、失利井多、构造储备圈闭少,长期以来形成了“难成藏、没潜力、没效益”的传统认识。为了明确戴一段三亚段的成藏...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深层戴南组一段(以下简称戴一段)三亚段下方为阜四段优质烃源岩,是极具潜力的资源接替层系,但其埋藏深、失利井多、构造储备圈闭少,长期以来形成了“难成藏、没潜力、没效益”的传统认识。为了明确戴一段三亚段的成藏关键和勘探潜力,综合钻井、测井、录井、实验、地震等资料,开展了层序地层、沉积体系、储盖组合、圈闭类型、成藏主控因素等多方面的基础研究。研究表明:戴一段三亚段是高邮凹陷断坳—断陷转换初期沉积的首套地层,特殊的地层发育位置使其具有“近源区盖、北洲南扇、孔缝双储、二元控藏”的油气富集特征。具体表现为6个方面:①戴一段三亚段顶部发育稳定的湖侵域泥岩,是独立的成藏单元;②戴一段三亚段下方为阜宁组四段烃源岩,位于阜宁组四段成熟烃源岩范围内,是戴南组供烃最充足的亚段;③北部缓坡带发育大型三角洲,南部陡坡带发育各类扇体,砂体发育程度呈东高西低的特征;④除构造圈闭外,还发育4种隐蔽圈闭类型,隐蔽圈闭个数多、规模大;⑤发育孔隙和裂缝两类储集空间;⑥侧向封堵和有效储层是成藏主控因素。研究新认识带来了该层系勘探思路的两大转变,指明了勘探方向,部署一批探井获得成功,推动高邮凹陷戴一段三亚段成为苏北盆地重要的资源接替阵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盆地 高邮凹陷 戴南组深层 戴一段三亚段 主控因素 油气富集特征 隐蔽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碳酸盐岩大型油气田特征及主控因素
2
作者 肖坤叶 赵宁 +5 位作者 陈亚京 蔺子墨 索晓飞 马雪莹 周鸿璞 欧亚菲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13-424,共12页
大型碳酸盐岩油气田一直以来是全球油气研究的热点。IHS资料统计分析表明,非洲大型碳酸盐岩油气田主要分布于北非锡尔特、佩拉杰、埃拉托色尼和西非下刚果、宽扎等5个盆地,其中锡尔特盆地碳酸盐岩油气储量最为丰富,占非洲的48.2%。通过... 大型碳酸盐岩油气田一直以来是全球油气研究的热点。IHS资料统计分析表明,非洲大型碳酸盐岩油气田主要分布于北非锡尔特、佩拉杰、埃拉托色尼和西非下刚果、宽扎等5个盆地,其中锡尔特盆地碳酸盐岩油气储量最为丰富,占非洲的48.2%。通过对19个大型碳酸盐岩油气田的详细分析,取得以下认识:(1)晚白垩世—始新世期间,新特提斯洋和南大西洋打开的被动陆缘海侵是形成非洲大型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前提,主力储层发育在白垩系、古新统和始新统;(2)与深水碳酸盐岩不同,冈瓦纳大陆裂解后的浅海沉积环境和低纬度温暖湿润气候控制了储层和烃源岩的规模展布,形成以生物碎屑灰岩为主要储层,以白云岩、有孔虫灰岩、鲕粒灰岩和礁灰岩为次要储层的多种类型储层,和以浅海相页岩为主的优质烃源岩;(3)基准面上升期(低位域—海侵体系域)易于形成多套海相页岩-碳酸盐岩-页岩生储盖组合,后期在沉积埋藏及构造作用下主要形成构造圈闭和地层-岩性圈闭并成藏;(4)广泛发育的生物礁灰岩、颗粒灰岩和白云岩,以及成岩作用控制了大型碳酸盐岩油气田的有效储层和物性条件,大型油藏的储层以中—高孔和中—低渗为特征,大型气藏的储层以中—低孔和中—高渗为特征。从油气可采储量分布看,非洲碳酸盐岩仍然具有巨大的勘探空间,接下来的勘探研究可深入借鉴国内碳酸盐岩储层成因与表征方面成熟的理论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储层特征 大型油气田 成藏特征 主控因素 非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典型碳酸盐岩油气田解剖与勘探启示
3
作者 张强 范国章 +5 位作者 王红平 王雪峰 杨志力 张远泽 田洪训 李丽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7-536,共10页
有关南海新生界碳酸盐岩油气藏形成条件、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的总结与对比的研究相对较少,制约了南海及同类地区碳酸盐岩油气的勘探。基于构造背景与基底控制因素,将南海碳酸盐台地划分为稳定型、断块型与反转型等3类,并选取每类台地中... 有关南海新生界碳酸盐岩油气藏形成条件、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的总结与对比的研究相对较少,制约了南海及同类地区碳酸盐岩油气的勘探。基于构造背景与基底控制因素,将南海碳酸盐台地划分为稳定型、断块型与反转型等3类,并选取每类台地中的典型油气田进行解剖,分析其源储盖条件、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研究认为:(1)南海碳酸盐岩油气藏烃源岩多为渐新统及中新统的煤岩和煤系泥岩;储层多为中—上中新统生物礁灰岩、砂屑灰岩,储层孔隙度主要介于20%~25%,渗透率主体介于(100~200)×10^(-3)μm^(2);盖层为晚中新世以来的海相泥岩。(2)3类台地具有不同的成藏模式:稳定型台地碳酸盐岩油气藏为“下生侧储”远距离输导成藏模式;断块型台地碳酸盐岩油气藏为“下生侧储”近距离输导成藏模式;反转型台地碳酸盐岩油气藏为“下生上储”近距离成藏模式。(3)3类碳酸盐台地具有不同的潜在勘探领域:稳定型台地侧重于不整合面或砂体之上发育的碳酸盐岩建隆;断块型台地应聚焦于地垒上与断陷相邻的碳酸盐岩建隆;反转型台地则宜优先关注直接发育于凹陷之上的碳酸盐岩建隆,这也是目前南海最重要的碳酸盐岩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台地 油气田解剖 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 勘探启示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油气藏差异聚集的动态盆地模拟——以塔里木塔河油田为例
4
作者 钟笠 李斌 +4 位作者 郑斌嵩 陈泽熙 吕海涛 杨素举 徐勤琪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1-777,共17页
为揭示深层复杂油气差异聚集过程,以塔河油田为例,基于钻录井资料、地球物理资料等,利用盆地动态模拟技术恢复塔河油田下寒武统烃源岩热演化史、生烃史及油气运聚史。塔河油田下寒武统烃源岩热演化与流体相态有着良好的正相关性,体现出... 为揭示深层复杂油气差异聚集过程,以塔河油田为例,基于钻录井资料、地球物理资料等,利用盆地动态模拟技术恢复塔河油田下寒武统烃源岩热演化史、生烃史及油气运聚史。塔河油田下寒武统烃源岩热演化与流体相态有着良好的正相关性,体现出“源控”特征。走滑断裂和不整合面输导体系控制了油气垂向充注、侧向调整过程,NNW向走滑断裂和油气汇聚的低势区有利于汇聚成藏,NNW向断裂主要起到输导作用。保存条件差异影响了油气的聚集规模和相态,北西部盖层缺失区内油气发生大规模逸散,是重质油形成的重要原因。在“源-运-聚-保”多因素耦合下,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整体具有“北西重-南东轻、南东运-北西聚”的差异聚集特征。其中主体区具有“多源汇聚、继承富集、古隆控富”的规律。艾丁区、于奇西区则具有“早期破坏、原位充注、纵向运聚”的充注历史。托普台区、于奇区具有“侧向调整、断裂控制、晚期成藏”的特征。含油气系统动态演化数据揭示了深层油气赋存量和逸散量一直处于动态平衡,一间房组、鹰山组仍具有较好的勘探开发潜力,肖尔布拉克组和下丘里塔格组具有一定的资源前景,是轻质油-凝析油勘探开发潜力层位。托普台区、于奇区奥陶系不整合面附近及沿走滑断裂缝洞易捕获晚期轻质油,值得进一步深入评价。研究成果也可为深层油气动态定量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多相态油气藏 盆地模拟 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凹陷天然气勘探历程与大中型气田形成主控因素
5
作者 高阳东 汪旭东 +4 位作者 徐乐意 张应鳞 李孔森 张博 陈聪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共15页
白云凹陷是珠江口盆地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区和产区,也是中国目前最重要的深水油气勘探区之一。基于白云凹陷40多年来的勘探实践以及石油地质条件认识,系统回顾了白云凹陷油气勘探历程,总结了大中型气田形成主控因素,并分析了下一步中深层... 白云凹陷是珠江口盆地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区和产区,也是中国目前最重要的深水油气勘探区之一。基于白云凹陷40多年来的勘探实践以及石油地质条件认识,系统回顾了白云凹陷油气勘探历程,总结了大中型气田形成主控因素,并分析了下一步中深层天然气勘探有利方向。白云凹陷天然气勘探历经了早期地质调查研究、反向断层控藏-“亮点”找气、深水扇系统探索和新区带新领域及深水深层探索4个阶段。白云凹陷大中型气田形成控制因素主要包括:高热地温场、超压-断裂、断砂复合输导体系以及大型鼻状构造带。分析认为“近源超压、源断匹配、砂脊联运”是白云凹陷中深层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并指出洼陷内超压封存箱及洼陷边缘泄压带地层超覆圈闭及古潜山是中深层油气勘探的有利方向。白云凹陷天然气勘探历程及大中型气田成藏主控因素的梳理总结,为该区天然气勘探进军中深层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天然气勘探历程 大中型气田 成藏条件 主控因素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评价页岩油产能主控因素——以庆城油田西233区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齐银 李佳馨 +3 位作者 陈强 涂志勇 赵国翔 韩学良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68,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气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针对庆城油田西233区内的15个平台共55口水平井,运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了页岩油水平井单井累产油量与其地质和工程参数的多元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并深入分析了各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气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针对庆城油田西233区内的15个平台共55口水平井,运用机器学习方法构建了页岩油水平井单井累产油量与其地质和工程参数的多元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并深入分析了各因素间的联合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单井累产油量受地质与工程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且这些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程度随开发进程而动态变化。在生产约15个月后,油井生产状态趋于稳定,此时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单井产能,满足精度要求。产能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地质因素中,对产油量影响最显著的是钻遇率,其次是油层段长、含油饱和度及地层系数;而工程因素则以加砂强度影响最大,其后依次为压裂段数、压裂簇密度、排量及进液强度。该研究明确了不同生产阶段下的地质工程因素对产量影响变化情况、单因素影响机理分析、主控因素优选,为优化压裂工艺参数配置及准确预测单井产能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城页岩油 机器学习 地质工程参数 主控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刚果—刚果扇浊积水道沉积演化与成藏主控因素——以A油田下中新统X砂组为例
7
作者 刘丽军 周瑞 +4 位作者 胡俊峰 程学峰 任朝波 方建明 张红霖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87-288,共2页
下刚果—刚果扇盆地为深水浊积岩油气勘探成功的典型含油气盆地。盆内广泛发育的浊积水道为重要储层类型,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前人从构造和沉积等角度对深水水道沉积模式及控制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Henry et al.,2019;... 下刚果—刚果扇盆地为深水浊积岩油气勘探成功的典型含油气盆地。盆内广泛发育的浊积水道为重要储层类型,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前人从构造和沉积等角度对深水水道沉积模式及控制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Henry et al.,2019;陈华等,2021)。然而也有大量实钻资料表明水道体系内部砂体期次的沉积发育和叠置关系非常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很强(张文彪等,20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积水道 沉积演化 油气成藏 主控因素 下中新统 下刚果—刚果扇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页岩油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61
8
作者 张廷山 彭志 +2 位作者 杨巍 马燕妮 张洁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0,共10页
页岩油是指以游离态、吸附态及少量溶解态赋存于泥页岩层系中的原油,目前已在美国实现商业开采,而我国页岩油研究起步晚,相关基础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在页岩油一般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美国海相页岩油勘探开发实践,总结了国内外... 页岩油是指以游离态、吸附态及少量溶解态赋存于泥页岩层系中的原油,目前已在美国实现商业开采,而我国页岩油研究起步晚,相关基础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在页岩油一般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美国海相页岩油勘探开发实践,总结了国内外在页岩油形成条件、储层特征、成藏机理及评价方法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重要认识.对中国和美国页岩油发育特征的系统对比与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湖相暗色泥页岩分布广、厚度大、结构复杂,与砂质互层频繁;富有机质泥页岩发育较好,TOC质量分数一般大于2%,但成熟度普遍偏低(Ro为0.5%~1.2%);细粒碳酸盐和黏土矿物含量较高(质量分数大于50%),储集物性较差;页岩油成藏主要受生烃条件(特别是成熟度)和储集条件控制,而在断陷等构造强烈地区还受保存条件的影响;混合岩性型和裂缝型页岩油总体显示好,勘探潜力较大,基质型次之.建议在理论研究基础上,重点在页岩油赋存机理、微观孔隙结构、页岩油滞留成藏机理、构造保存条件、勘探评价体系和资源评价方法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我国页岩油勘探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储层特征 成藏条件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长8段致密砂岩油藏成藏孔隙度下限研究 被引量:31
9
作者 潘高峰 刘震 +1 位作者 赵舒 王菁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1-278,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长8段现今含油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下限分别为4%和0.03×10-3μm2,属于特低孔低渗油藏。主成藏期、成岩作用、埋藏史及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高致密油藏缘于成藏后储层致密化。传统方法是通过统计现今含油物性...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长8段现今含油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下限分别为4%和0.03×10-3μm2,属于特低孔低渗油藏。主成藏期、成岩作用、埋藏史及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高致密油藏缘于成藏后储层致密化。传统方法是通过统计现今含油物性下限作为成藏物性下限,这种方法不适用于成藏后再致密油藏的研究。以现今储层含油物性下限为切入点,利用砂岩孔隙度演化规律,对现今储层含油物性下限进行成藏后孔隙度损失量补偿,从而求取油气成藏孔隙度下限,利用该方法得出镇泾地区长8段石油成藏孔隙度下限为10.5%。研究表明成藏物性下限是镇泾地区长8段成藏的主控因素之一,只有成藏期孔隙度大于成藏孔隙度下限时油气才可能进入圈闭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泾地区 致密砂岩油藏成因 成藏孔隙度下限 成藏主控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断控复式油气聚集的差异性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53
10
作者 江同文 韩剑发 +5 位作者 邬光辉 于红枫 苏洲 熊昶 陈军 张慧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3-224,共12页
基于三维地震精细解释、构造与沉积特征剖析、流体性质及生产动态研究,探讨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油气成藏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塔中隆起油气具有以断裂为主控因素的复式成藏特征,80%以上油气储量沿断裂带富集;塔中隆起发育大型... 基于三维地震精细解释、构造与沉积特征剖析、流体性质及生产动态研究,探讨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油气成藏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塔中隆起油气具有以断裂为主控因素的复式成藏特征,80%以上油气储量沿断裂带富集;塔中隆起发育大型逆冲及走滑断裂,断裂形成演化与成藏耦合关系决定了复式油气聚集的差异性,断裂活动规模与期次决定了圈闭的充满程度与相态平衡,即输导体系的不畅通、油气充注的不充分、流体聚集的非平衡等受控于断裂,多期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了断裂带圈闭条件的差异性,多期油气运聚成藏控制了断裂带流体分布的差异性。断控复式油气差异性聚集理论是塔中隆起整体评价、立体开发与增储上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隆起 断裂带 复式油气聚集 油气分布 差异性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系泉头组扶余油层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70
11
作者 黄薇 梁江平 +2 位作者 赵波 孙国昕 杨庆杰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35-644,共10页
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白垩系泉头组扶余油层发育河流—浅水三角洲环境下形成的低渗透致密砂岩储集层。在已提交的探明储量中,储集层孔隙度平均为11.8%,渗透率平均为2.30×10-3μm2,以岩性油藏为主;剩余勘探目标以赋存于孔隙度小于10... 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白垩系泉头组扶余油层发育河流—浅水三角洲环境下形成的低渗透致密砂岩储集层。在已提交的探明储量中,储集层孔隙度平均为11.8%,渗透率平均为2.30×10-3μm2,以岩性油藏为主;剩余勘探目标以赋存于孔隙度小于10%、渗透率小于1×10-3μm2储集层中的致密油为主。从烃源岩、构造、断裂和储集层4个方面阐述了扶余油层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认为成熟烃源岩控制了研究区致密油分布范围,构造高部位是油气运聚指向区,北西向断裂带控制油气富集,河道砂体控制致密油"甜点"区。采用类比法进行致密油资源潜力评价,初步估算扶余油层致密油资源潜力为13.09×108t,是大庆油田资源接替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成藏主控因素 资源潜力 扶余油层 泉头组 白垩系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西海上坎波斯与桑托斯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对比研究 被引量:40
12
作者 熊利平 邬长武 +1 位作者 郭永强 李嵩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9-425,共7页
坎波斯与桑托斯盆地油气资源非常丰富。2个盆地均经历了裂谷、过渡、被动大陆边缘3个构造阶段,发育盐下陆相层序、盐岩层序、盐上海相层序,形成盐下、盐上2套成藏组合。由于盆地构造格架不同,导致盐岩分布、盐下储层发育程度的差异,加... 坎波斯与桑托斯盆地油气资源非常丰富。2个盆地均经历了裂谷、过渡、被动大陆边缘3个构造阶段,发育盐下陆相层序、盐岩层序、盐上海相层序,形成盐下、盐上2套成藏组合。由于盆地构造格架不同,导致盐岩分布、盐下储层发育程度的差异,加之盐上储层分布的不同,造成2个盆地油气分布特征的巨大差异。桑托斯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外部高地带的盐下领域,而坎波斯盆地油气主要富集在中部低凸带的盐上储层中。通过分析2个盆地的构造演化及地层发育特征、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优选了盐下、盐上成藏组合的有利区,剖析了2个盆地成藏条件的异同,可指导我国石油公司在这2个盆地新项目评价和在执行区块的勘探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膏岩 成藏主控因素 油气成藏 坎波斯盆地 桑托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 被引量:88
13
作者 王红军 马锋 +7 位作者 童晓光 刘祚冬 张新顺 吴珍珍 李登华 王勃 谢寅符 杨柳燕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50-862,共13页
重点评价全球非常规油气可采资源潜力,揭示非常规油气富集主控因素及潜力区。完善重油、油砂、致密油、油页岩、页岩气、致密气、煤层气7类资源划分标准,利用全球含油气盆地商业数据库、北美地区单井资料包及中国石油公司在全球非常规... 重点评价全球非常规油气可采资源潜力,揭示非常规油气富集主控因素及潜力区。完善重油、油砂、致密油、油页岩、页岩气、致密气、煤层气7类资源划分标准,利用全球含油气盆地商业数据库、北美地区单井资料包及中国石油公司在全球非常规油气区块的勘探开发基础数据,通过对7类非常规油气资源关键参数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上进行空间图形插值运算,形成可采资源丰度等值线图,系统评价全球7类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评价结果揭示:1全球7类资源主要分布在363个含油气盆地的476套层系内。2全球非常规石油可采资源量为4 421′108 t,非常规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227′1012 m3。3非常规油气资源可分为"源控型"和"层控型"两类。"源控型"资源主要受全球6套优质烃源岩控制,其中致密油气资源具有"源储一体"的特征,开发利用前景最优;"层控型"的油砂和重油资源受后期构造改造作用的控制,主要分布于中新生代盆地斜坡带,浅层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好。4未来非常规油气的发展除目前北美热点地区外,西西伯利亚盆地和内乌肯盆地的致密油、阿拉伯盆地的重油等也将是全球未来非常规油气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 资源评价 评价参数 评价方法 可采资源量 富集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低渗透砂岩油藏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46
14
作者 杨伟伟 柳广弟 +3 位作者 刘显阳 冯渊 独育国 程党性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2-139,共8页
低渗透油藏在国内外分布十分广泛,逐渐成为未来石油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领域。与常规油藏不同,低渗透砂岩油藏具有以下特征:(1)含油饱和度低,与储层物性关系复杂;(2)油水关系复杂,无明显的油水界面;(3)大面积广泛分布,受构造高低控制不明... 低渗透油藏在国内外分布十分广泛,逐渐成为未来石油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领域。与常规油藏不同,低渗透砂岩油藏具有以下特征:(1)含油饱和度低,与储层物性关系复杂;(2)油水关系复杂,无明显的油水界面;(3)大面积广泛分布,受构造高低控制不明显;(4)距离源岩越远,石油富集程度越差。陇东地区延长组低渗透砂岩油藏的成藏机理研究表明:低渗透砂岩储层排替压力较大,浮力很难驱动石油发生明显的运移,石油在优质烃源岩生烃作用产生的剩余压力驱动下,向上、向下连续充注进入邻近砂体,近源聚集,形成原生油藏;裂缝发育条件下,已聚集石油可在浮力驱动下沿裂缝进行垂向、侧向运移调整,远源成藏,形成次生油藏。综合石油成藏期次、裂缝特征及形成时间、储层孔隙演化史以及成藏动力演化等特征,建立了陇东地区延长组油藏的成藏模式:早期低熟油小规模充注模式、中期成熟油大规模充注成藏模式、晚期构造抬升调整成藏模式。其主要控制因素为源储大面积广泛接触奠定了低渗透砂岩储层石油富集的基础,优质烃源岩生排烃范围控制了原生油藏分布范围,裂缝发育特征控制了次生油藏分布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油藏特征 成藏机理 成藏模式 主控因素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长9致密油成藏机理与主控因素 被引量:23
15
作者 白玉彬 赵子龙 +2 位作者 赵靖舟 刘鹏 李树垚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127-3136,共10页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9致密油为近年来新发现的含油层位,认为其不具备形成大面积分布的准连续型致密砂岩油藏的形成条件,为此,以陕北斜坡中东部安塞地区长9油藏为例,探讨这种非准连续型致密砂岩油藏的形成机理与主控...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9致密油为近年来新发现的含油层位,认为其不具备形成大面积分布的准连续型致密砂岩油藏的形成条件,为此,以陕北斜坡中东部安塞地区长9油藏为例,探讨这种非准连续型致密砂岩油藏的形成机理与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安塞地区长9油藏烃源岩质量较好、大面积分布但厚度较小,储层广泛分布,与烃源岩互层接触但非常致密,综合认为其成藏条件为较好—中等;早白垩世(120-100 Ma)时,长9暗色泥岩达到成熟阶段,油气生成并充注到长9致密砂岩储层中,近源运移并形成非常规油气聚集;长9油藏分布主要受控于烃源岩、储层和鼻状隆起背景控制,其中有效烃源岩分布范围控制油藏分布范围,储层展布及非均质性控制油气富集地区及含油层段,鼻状隆起背景对油气的富集高产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安塞地区 长9油层组 致密油 成藏机理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排子凸起火山岩油藏成藏主控因素和模式 被引量:27
16
作者 商丰凯 陈林 +2 位作者 王林 韩梓航 刘子超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22,85,共11页
以录井、测井、薄片和地震资料为基础,解剖车排子凸起已发现火山岩油藏,分析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建立成藏模式.结果表明:石炭系火山岩油藏储集空间有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等类型.油气沿油源断层和"毯砂"进行复式输导,石炭... 以录井、测井、薄片和地震资料为基础,解剖车排子凸起已发现火山岩油藏,分析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建立成藏模式.结果表明:石炭系火山岩油藏储集空间有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等类型.油气沿油源断层和"毯砂"进行复式输导,石炭系顶面"硬壳"为良好盖层.车排子凸起火山岩油藏成藏主控因素为"毯砂"、岩性、"硬壳",物性优越的"毯砂"为石炭系油气富集提供良好的输导条件,有利岩性为油气提供优质的赋存条件,石炭系顶面区域性"硬壳"是油气大面积成藏的关键.车排子凸起火山岩油藏成藏模式为昌吉凹陷二叠系油源、断层和"毯砂"复式输导、有利岩相富集、"硬壳"封盖的断块油藏.将该成果应用于勘探部署中,多口探井钻探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排子凸起 火山岩油藏 储集特征 成藏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17
作者 平贵东 吕延防 +3 位作者 范立民 付晓飞 孙永河 高煜婷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4167-4178,共12页
在含油气系统划分的基础上,对油气富集区带进行刻画,分析总结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油气富集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藏具有两期成藏,伊敏组晚期烃源岩大量排烃,控制早期原生油藏的形成,伊... 在含油气系统划分的基础上,对油气富集区带进行刻画,分析总结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油气富集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藏具有两期成藏,伊敏组晚期烃源岩大量排烃,控制早期原生油藏的形成,伊敏组末—青元岗组沉积时期盆地反转,受活动断层调整形成次生油藏。纵向上发育中下部两套含油气系统(被动裂陷含油气系统与主动裂陷含油气系统)和一套上部含油组合,油主要分布在被动裂陷含油气系统。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1)"断-盖"共控油气富集层位,盆地发育南一段上部和大一段两套区域性优质泥岩盖层,控制了中下部含油气系统油气富集。晚期盆地反转,部分断裂活动使得油气穿越盖层运移至大磨拐河组形成次生油藏;(2)"源-储"共控油气分布范围,中下部含油气系统均发育一套烃源岩,其中南一段中部源岩为优质源岩。受大气水淋滤和有机酸溶蚀作用部分区域发育优质储层,烃源岩与优质储层的时空配置控制了油气的分布范围,油气以短距离侧向运移为主,洼陷中生成的油气优先在附近优质储层中聚集。(3)"断-隆-扇"共控油气聚集部位,中央背斜带控制潜山油藏聚集,滚动背斜带控制形成构造油藏,反向断层下盘掀斜隆起带与中央隆起带控制中下部含油气系统油气聚集,受反转构造影响活动的断裂控制上部含油组合油气聚集,近岸水下扇及三角洲前缘砂体控制洼漕中心油气成藏形成岩性油气聚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尔逊—贝尔凹陷 油气富集规律 主控因素 隆起带 油气聚集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12
18
作者 钱志 金强 +1 位作者 王锐 王圣柱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0-42,共3页
油源对比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D1井侏罗系头屯河组超压油藏原油主要来源于下伏侏罗系西山窑组烃源岩。油藏与油源的分布特征表明:生烃和成岩等多种因素产生的穿层性超压而导致的层间、层内小断裂在油气垂向运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 油源对比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D1井侏罗系头屯河组超压油藏原油主要来源于下伏侏罗系西山窑组烃源岩。油藏与油源的分布特征表明:生烃和成岩等多种因素产生的穿层性超压而导致的层间、层内小断裂在油气垂向运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超压与断裂共同控制了油气的幕式运聚成藏,此外,该区继承性鼻状构造背景,也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对比 断裂 异常高压 成藏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德尔特基岩潜山油藏类型及其形成主控因素 被引量:6
19
作者 周广胜 张立含 +2 位作者 佟奎 姜子杰 史彦尧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7-100,共4页
在苏德尔特基岩潜山油藏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油成藏主控因素、时期和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苏德尔特基岩潜山油藏类型主要有顶部基岩风化壳油藏和内部油藏,内部油藏又可分为断块和断层岩性油藏;油成藏主要受源岩供油及... 在苏德尔特基岩潜山油藏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油成藏主控因素、时期和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苏德尔特基岩潜山油藏类型主要有顶部基岩风化壳油藏和内部油藏,内部油藏又可分为断块和断层岩性油藏;油成藏主要受源岩供油及其充足程度、连接源岩和基岩潜山圈闭的输导通道和裂缝储集空间的控制,油成藏时期主要为伊敏组沉积末期;油成藏模式主要有2种,一种是洼槽中南屯组源岩生成的油在伊敏组沉积末期沿不整合面侧向运移至基岩潜山顶部基岩风化壳圈闭中聚集成藏模式,另一种为洼槽中南屯组源岩生成的油在伊敏组沉积末期沿源断裂垂向运移至基岩潜山的内部断块和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德尔特基岩潜山 油藏 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 成藏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10
20
作者 付丽 梁江平 +2 位作者 白雪峰 霍秋立 赵棣颖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32,共10页
为了落实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常规油与致密油的资源潜力,明确勘探方向,在系统总结烃源岩、储层等基本石油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常规油与致密油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采用类比法和成因法计算了常规油与致密油资源量,研究了剩余资源分布特... 为了落实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常规油与致密油的资源潜力,明确勘探方向,在系统总结烃源岩、储层等基本石油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常规油与致密油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采用类比法和成因法计算了常规油与致密油资源量,研究了剩余资源分布特征,指出了下步勘探方向。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发育青山口组和嫩江组2套分布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好的优质烃源岩。中央坳陷区青山口组一段、二段烃源岩处于成熟阶段,生排烃能力强,是常规油和致密油的主力烃源岩。大型湖泊三角洲-河流沉积的各种砂体与烃源岩形成了良好的生储盖配置,构成了盆地的上、中、下3套含油气组合,其中致密油主要分布于中部含油组合的高台子油层和下部含油组合的扶余油层。常规油成藏主要具有下生上储、上生下储及异地生储3种模式,致密油成藏主要有自生自储和上生下储2种模式,有效烃源岩控制了常规油油藏和致密油油藏分布,沉积相带控制了常规油油藏类型,储层物性控制了致密油富集。在烃源岩精细评价的基础上,采用盆地模拟法计算的石油总资源量为102×10^8t;通过系统解剖6个常规油和3个致密油区带刻度区,采用类比法精细评价的常规油资源量为88.7×10^8t,致密油资源量为12.7×10^8t。常规油中的葡萄花油层剩余资源潜力大,是近期勘探的主力层系,古龙、长垣和三肇等地区是主要的勘探有利区;长垣、三肇和齐家-古龙的扶余油层是致密油勘探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条件 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 资源潜力 勘探方向 石油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