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环烷烃类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1
作者 孟宪新 卢鸿 +1 位作者 敖添 彭平安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64-1274,共11页
【意义】大环烷烃是一类具有单环结构而环碳数较大(n>10)的饱和脂肪烃类化合物,在油页岩、原油、土壤及高等植物中均有检出,其具有确切的生物母源信息,可以清晰地指示样品的原始沉积环境。大环烷烃碳数范围不固定,与长链烷基烯烃、... 【意义】大环烷烃是一类具有单环结构而环碳数较大(n>10)的饱和脂肪烃类化合物,在油页岩、原油、土壤及高等植物中均有检出,其具有确切的生物母源信息,可以清晰地指示样品的原始沉积环境。大环烷烃碳数范围不固定,与长链烷基烯烃、烷基环己烷等化合物相比,不仅在色谱上具有相同的等间距流出特征,而且它们的质谱分子离子(C_(n)H_(2n))和特征碎片离子(m/z 97、111、125)也一模一样,极易造成误判,亟须对其结构特征进行精准厘定。【进展】系统梳理了相关的文献,并以澳大利亚悉尼盆地藻烛煤(torbanite)为对象,分离纯化单体化合物后完成核磁(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结构解析;类比环己烷断裂模式,提出三条质谱裂解途径,完整阐释了其特征碎片的生成机制;进一步归纳了大环烷烃可能的生物合成路线。【结论与展望】NMR结构鉴定表示大环烷烃具有特殊的单体饱和环烷烃结构。Torbanite中丛粒藻来源的大环烷烃类化合物最初的生物前体可能是长链的油酸,经长链不饱和聚醛中间体最终环化而成。未来可以逐步完善高等植物来源的大环烷烃的生物合成途径,并对其相关比值参数进行归纳总结以应用于实际地质样品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环烷烃类化合物 torbanite NMR结构鉴定 质谱碎片断裂规律 生物化学合成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氮冻融过程无烟煤未冻水分布及温度-应力场演化规律
2
作者 秦雷 张弦 +4 位作者 林海飞 王伟凯 李博涛 王裴 李树刚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76-86,共11页
煤体在冻融过程中孔隙未冻水含量和分布直接影响煤体微观孔隙结构和宏观力学性能,决定煤层增透效果与煤层气抽采效率。以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基于二维核磁共振技术研究无烟煤在冻结及融化过程未冻水分布特征,综合测量T_(1)-T_(2)谱图、T_... 煤体在冻融过程中孔隙未冻水含量和分布直接影响煤体微观孔隙结构和宏观力学性能,决定煤层增透效果与煤层气抽采效率。以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基于二维核磁共振技术研究无烟煤在冻结及融化过程未冻水分布特征,综合测量T_(1)-T_(2)谱图、T_(2)曲线以及3D峰图,定量分析煤样冻融过程孔隙结构及未冻水分布空间演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液氮冻结煤体过程中,冻结时间对孔隙内不同流体分布空间演化过程作用不同。自由水分布空间随冻结时间呈指数下降关系,受冻结时间影响较大,束缚水次之;结构水和吸附水分布空间几乎不受冻结时间的影响,主要附着于煤基质表面,其分布空间仅取决于煤样孔隙结构特征。根据流体空间分布情况将冻结过程划分为2个阶段:加速冻结阶段(0~20 s)和稳定阶段(20~60 s)。冻结饱水煤样融化时,孔隙未冻水含量受温度与热应力2个因素影响。煤样的融化从小孔开始,直至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大孔开始融化。针对上述分析,建立温度场改变引起热应力的产生及演化过程模型。总结基于液氮冻结煤样融化过程孔隙扩张收缩以及孔隙流体分析体系,涉及T_(2)图谱分析、3D峰图计算等问题,分析融化过程未冻水含量变化规律。计算得出,煤样融化过程,孔隙结构逐渐复杂,孔隙水含量随温度呈指函数上升关系。其中自由水含量从24%增长到44%,增幅最大,束缚水含量增加了11%,吸附水和结构水含量均增加了6%,孔隙水含量由孔隙大小及总孔隙体积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核磁共振 冻融过程 孔隙水传热 T1-T2谱图 热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小波阈值算法对岩土核磁共振信号降噪处理
3
作者 翁瀚尧 田慧会 杨文洲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34-1041,共8页
核磁共振(NMR)探测技术能够测得岩土微观结构和孔隙流体分布(T_(2)谱),但快速扫描采集的信号夹杂着噪声。本文为提高信号质量和反演精度,改进小波阈值算法对NMR信号进行降噪处理。基于tanh(x)构造出新的阈值函数,在小波变化时阈值位置... 核磁共振(NMR)探测技术能够测得岩土微观结构和孔隙流体分布(T_(2)谱),但快速扫描采集的信号夹杂着噪声。本文为提高信号质量和反演精度,改进小波阈值算法对NMR信号进行降噪处理。基于tanh(x)构造出新的阈值函数,在小波变化时阈值位置更加平滑和连续,缓解梯度消失问题。同时在阈值中引入收缩因子,根据小波分解层数自适应调整,准确分辨信号或噪声对应小波系数,提升降噪效果。处理模拟及实验信号验证了本文改进算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快速扫描测得的低信噪比NMR信号,反演出高质量谱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NMR信号 降噪处理 小波阈值算法 T_(2)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信号标定法的致密油藏渗吸实验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唐慧莹 第凯翔 +4 位作者 张烈辉 郭晶晶 张涛 田野 赵玉龙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2-413,424,共13页
基于一种新的核磁共振信号标定法开展了致密砂岩岩样的油水渗吸实验,该方法可以根据回归模型将核磁信号总量换算为含油体积,相较常规方法计算更方便、更准确。研究发现渗吸过程可划分为过渡渗吸和稳定渗吸2个阶段,低黏度煤油渗吸样品最... 基于一种新的核磁共振信号标定法开展了致密砂岩岩样的油水渗吸实验,该方法可以根据回归模型将核磁信号总量换算为含油体积,相较常规方法计算更方便、更准确。研究发现渗吸过程可划分为过渡渗吸和稳定渗吸2个阶段,低黏度煤油渗吸样品最佳渗吸时间集中在68 h左右,高黏度致密油渗吸样品最佳渗吸时间集中在188 h左右。渗吸时间充足的情况下,煤油和致密油的最终换油率相差不大,但如果渗吸时间较短,则黏度越大换油率越低。同层位、同黏度的样品具有相似的渗吸动态特征;同层位、高黏油的样品达到稳定渗吸阶段无因次渗吸时间相较低黏油更短。以半径0.5µm作为大、小孔隙的分界线,煤油渗吸样品中半径小于0.5µm的孔隙渗吸换油贡献率平均为83.93%,占据主导地位,原油动用率平均为23.54%;半径大于0.5µm的孔隙渗吸换油贡献率平均为16.07%,相对较少,原油的动用率平均为8.50%,普遍较低,容易形成水锁。致密油渗吸样品在所有孔隙中的渗吸换油贡献率则相对均衡,半径小于0.5µm的孔隙原油动用率平均为14.82%,相对较低;而半径大于0.5µm的孔隙原油动用率平均为29.82%,在焖井过程中普遍会得到有效动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渗吸 焖井时间 黏度 压裂液 核磁共振T2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激发对粉煤灰混凝土强度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宋育鑫 邹春霞 +3 位作者 薛慧君 郭晓松 刘伟 卞子为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4-261,共8页
为探究常温条件碱激发对粉煤灰混凝土强度及其微观结构的影响,本研究利用1.2模数钠水玻璃激发不同掺量粉煤灰配制混凝土试件,通过抗压强度试验、核磁共振试验和红外光谱试验,结合分形理论研究其宏观力学性能与微观孔隙结构与物质组成的... 为探究常温条件碱激发对粉煤灰混凝土强度及其微观结构的影响,本研究利用1.2模数钠水玻璃激发不同掺量粉煤灰配制混凝土试件,通过抗压强度试验、核磁共振试验和红外光谱试验,结合分形理论研究其宏观力学性能与微观孔隙结构与物质组成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适量钠水玻璃有助于N-A-S-H凝胶生成,使微观结构更加致密、提高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碱当量4%、粉煤灰替代率40%的微观孔隙结构最优,28 d龄期抗压强度达46.45 MPa。基于分形理论建立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与其分形维数的关系,将碱激发粉煤灰混凝土微观特征量化。进一步,通过灰关联熵分析发现红外光谱分形维数D_(S)和0~0.02μm区间的孔隙是影响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此外,建立了GM(1,3)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模型,来反映碱激发粉煤灰混凝土的微观孔结构和化学生成物对其抗压强度的影响,为提高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利用率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激发 粉煤灰 核磁共振 红外光谱 分形维数 灰关联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俾路支褐煤有机结构特征及大分子模型构建 被引量:3
6
作者 任媛 莫文龙 +3 位作者 马亚亚 郭佳 魏贤勇 AKRAM Naeem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5-84,共10页
以巴基斯坦俾路支褐煤(BL)为研究对象,由元素分析得出BL化学式为C_(167)H_(130)O_(53)N_(2)S。经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BL有机结构中氧、氮和硫元素存在形式。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BL有机结构中主要官能团特征,-CH和-CH... 以巴基斯坦俾路支褐煤(BL)为研究对象,由元素分析得出BL化学式为C_(167)H_(130)O_(53)N_(2)S。经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BL有机结构中氧、氮和硫元素存在形式。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BL有机结构中主要官能团特征,-CH和-CH^(2)为BL脂肪族结构中主要官能团。BL中苯环主要取代形式为三取代和四取代。运用核磁共振光谱(^(13)C-NMR)探究BL有机结构碳骨架结构。BL分子结构中,芳香桥碳与周碳之比X_(BP)为0.21,碳主要由芳香碳和脂肪碳2部分构成,其中脂肪碳质量分数53.23%,芳香碳占比41.93%。芳香结构以苯环和萘环为主,氧主要以羧基、羰基、醚氧和酚羟基形式存在,而氮主要以吡咯氮形式存在,硫主要为噻吩。建立BL二维分子结构模型,通过Materials Studio对其进行加氢饱和,构建BL分子模型三维立体结构,进一步优化所得分子模型,空间效果显著,得到能量最低的BL三维结构模型,发现范德华能是BL分子结构稳定的关键因素。通过计算得到的BL模型结构^(13)C NMR谱图与试验所测谱图基本一致,验证了所构建BL结构模型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分子结构 核磁共振碳谱 红外光谱 X射线光电子能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损伤下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孔隙分形特征及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靖 何刚 王文飞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4-128,共5页
基于试验研究不同温度损伤下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内部孔隙结构及力学性能变化规律,利用自加热核磁共振仪(NMR)及电液伺服压力机测量50℃、100℃、200℃、300℃温度下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孔隙结构及力学性能,并结合电镜扫描仪(SEM)观测高温后... 基于试验研究不同温度损伤下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内部孔隙结构及力学性能变化规律,利用自加热核磁共振仪(NMR)及电液伺服压力机测量50℃、100℃、200℃、300℃温度下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孔隙结构及力学性能,并结合电镜扫描仪(SEM)观测高温后试件内部微观结构。结果表明:试件T2光谱具有明显的三峰特征,温度的升高使其T2光谱峰值、孔隙率升高,温度从50℃逐渐升高到300℃时试件平均孔隙率由2.63%增至4.16%,孔隙结构分形维数随之降低,且D_(NMR)(min)变化幅度明显低于D_(NMR)(max),大孔隙的复杂性更容易受到热损伤下温度的影响。相较于50℃时试件强度,100℃、200℃、300℃时试样单轴抗压强度降幅为4.81%、16.53%、24.90%,抗拉强度降幅为8.51%、25.53%、42.55%,温度的升高使得试件孔隙度增大,抵抗外荷载能力减小,整体性降低。SEM试验结果表明高温后试件内部存在大量裂隙,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试件内部裂纹宽度变大,数目明显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纤维混凝土 核磁共振 T_(2)光谱 孔隙率 分形维数 力学性能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烯烃共聚物和均聚物性能对比
8
作者 郭融 赵帮岭 +2 位作者 付鹏 刘海洪 张赛扬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0-135,共6页
环烯烃聚合物具有高耐热性、高韧性、高透明性和高尺寸稳定性,已成为玻璃材料的理想替代品,并在光学和医疗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了揭示环烯烃聚合物化学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新材料的研发与定制奠定基础,通过体视显微镜... 环烯烃聚合物具有高耐热性、高韧性、高透明性和高尺寸稳定性,已成为玻璃材料的理想替代品,并在光学和医疗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了揭示环烯烃聚合物化学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新材料的研发与定制奠定基础,通过体视显微镜、接触角测试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凝胶渗透色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核磁共振波谱仪等对两种典型的环烯烃聚合物材料—环烯烃共聚物(COC)和环烯烃均聚物(COP)的性质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结果显示,COP的透光率比COC高,COP疏水性比COC的强,COC的重均分子量和数均分子量比COP的大,分子量分布稍宽;COP的红外特征吸收峰在920 cm^(-1)和815 cm^(-1)处,COC的红外特征吸收峰在1141,773,715 cm^(-1)处;COC和COP的初始分解温度和最大分解温度基本一致,且表现出一个玻璃化转变温度,没有熔融峰的出现,这说明COC和COP都是无定形的;核磁共振碳谱显示COC的化学位移δ在32~36以及46.5~50处出现特征峰,而COP的化学位移δ在51~52和46处出现特征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烯烃共聚物 环烯烃均聚物 光线透过率 分子量及分布 红外光谱 核磁共振波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常规岩心物性资料预测T2谱的方法
9
作者 许傲 何宗斌 +1 位作者 叶才骏 叶宇晗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70,共6页
核磁共振测井对于地层流体的综合评价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储层开采以及解释疑难井的重要手段。为了解决井下核磁共振测井作业的参数选取问题,提高并增强井下作业的速度和效率,考虑到岩石孔隙内各流体的不同弛豫机理,开发一种预测核磁... 核磁共振测井对于地层流体的综合评价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储层开采以及解释疑难井的重要手段。为了解决井下核磁共振测井作业的参数选取问题,提高并增强井下作业的速度和效率,考虑到岩石孔隙内各流体的不同弛豫机理,开发一种预测核磁共振T_(2)谱的测前设计软件。测前设计软件由T_(2)谱构造、回波生成加噪、反演生成以及参数建议4个模块构成,能够预测地层的T_(2)谱形态,对提前认识待测量地层有重要的意义。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软件操作简单、结果精确,可为核磁共振测井测前设计优化以及正反演等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测井 T_(2)谱 弛豫信号 回波串 反演生成模块 测前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低场核磁分析胡萝卜切片干燥过程的内部水分变化 被引量:119
10
作者 张绪坤 祝树森 +3 位作者 黄俭花 徐刚 徐建国 李华栋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282-287,共6页
为研究胡萝卜切片在干燥过程中内部水分变化的特征,采用电热恒温干燥箱在40、50、60、70和80℃的条件下对胡萝卜切片进行热风干燥试验,应用低场核磁共振(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的横向弛豫时间(T2)反演谱分析胡... 为研究胡萝卜切片在干燥过程中内部水分变化的特征,采用电热恒温干燥箱在40、50、60、70和80℃的条件下对胡萝卜切片进行热风干燥试验,应用低场核磁共振(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的横向弛豫时间(T2)反演谱分析胡萝卜切片在干燥过程中内部水分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干燥过程改变了胡萝卜样品中水的结合状态,自由度高的水分向自由度低的迁移;随着干燥温度升高,干燥速率加快,但温度为80℃时,由于物料表面结壳阻碍了水分的外迁从而影响干燥速率。试验数据为果疏变温联合干燥工艺和干燥转换点的确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干燥 水分 横向弛豫时间 反演谱 胡萝卜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BrФnsted酸性离子液体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39
11
作者 吴芹 董斌琦 +2 位作者 韩明汉 左宜赞 金涌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027-2031,共5页
制备了五种对水稳定性好、带-SO3H官能团的磺酸类BrФnsted酸离子液体,用核磁共振(NMR)、红外光谱(IR)、电喷雾质谱(ESI-MS)、热重分析(TG)等表征手段对制备的离子液体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离子液体与预期设计的结构一致,离子液... 制备了五种对水稳定性好、带-SO3H官能团的磺酸类BrФnsted酸离子液体,用核磁共振(NMR)、红外光谱(IR)、电喷雾质谱(ESI-MS)、热重分析(TG)等表征手段对制备的离子液体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离子液体与预期设计的结构一致,离子液体纯度大于95%;热重分析发现离子液体具有高的热稳定性和较宽的液态范围,其分解温度均高于300℃;五种离子液体均存在四种离子存在形式,H+可以单独以离子形式存在,并不是通常所认为的仅有两种离子存在形式。另外,研究了离子液体在常用溶剂中的溶解性,发现制备的离子液体易溶于水、甲醇,不溶于乙醚、甲苯和乙酸乙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红外光谱 核磁共振 电喷雾质谱 热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低场核磁共振检测水稻浸种过程中种子水分的相态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41
12
作者 宋平 徐静 +3 位作者 马贺男 王成 杨涛 高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04-210,共7页
为研究水稻浸种过程中种子的水分相态及其分布特征,利用低场核磁共振快速、无损、准确的检测技术,通过硬脉冲回波序列CPMG(carr-purcell-meiboom-gill sequence)测量水稻种子横向弛豫时间T2,根据横向弛豫时间T2的差异区分种子内部的水... 为研究水稻浸种过程中种子的水分相态及其分布特征,利用低场核磁共振快速、无损、准确的检测技术,通过硬脉冲回波序列CPMG(carr-purcell-meiboom-gill sequence)测量水稻种子横向弛豫时间T2,根据横向弛豫时间T2的差异区分种子内部的水分相态及其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通过T2反演谱横向弛豫时间T2长短的差异,发现水稻浸种过程中种子内部水分存在结合水、自由水2种水分状态,同时可区分出内层水、中层水、外层水3种水分分层;二者均能通过回归方程合理的估测水稻在浸种过程中种子的吸水率情况;通过T2反演谱信号幅值大小的差异,发现水稻浸种过程中的种子总水含量不断上升,但由于判定依据及划分方式的不同,二者在水分的流动方式上略显差异。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对水稻浸种过程中种子内部的水分变化进行了直观的揭示,提供了一种高效的种子水分检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水分 核磁共振 低场核磁共振 弛豫时间 弛豫谱 自由水 结合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在岩石物性分析方面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6
13
作者 王志战 翟慎德 +2 位作者 周立发 邓美寅 王守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19-623,共5页
核磁共振录井技术是利用油和水中的氢原子在磁场中具有共振并产生信号的特性,来探测和评价岩石物性。在实验样品类型、大小及钻井液浸泡对测量结果影响不大的基础上,对岩样的孔隙度、T2截止值、渗透率、可动流体饱和度、含油饱和度、孔... 核磁共振录井技术是利用油和水中的氢原子在磁场中具有共振并产生信号的特性,来探测和评价岩石物性。在实验样品类型、大小及钻井液浸泡对测量结果影响不大的基础上,对岩样的孔隙度、T2截止值、渗透率、可动流体饱和度、含油饱和度、孔喉分布、润湿性、原油粘度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应用研究和探讨,并阐述了所取得的认识。研究认为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实现了对岩石物性的快速测量和评价,对现场决策、完井及试油讨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弛豫 截止值 T2谱 岩石物性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岭石—莫来石反应系列:^(27)Al和^(29)SiMASNMR研究 被引量:42
14
作者 郭九皋 何宏平 +3 位作者 王辅亚 王德强 张惠芬 胡澄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50-259,共10页
根据对我国八个不同成因和特征的高岭土样品在450~1450℃热处理产物的MASNMR谱和XRD、IR、DTA等研究结果,结合有关资料讨论了高岭石-莫来石反应序列的几个重要问题:①变高岭石的结构,尤其是五配位铝;②980℃放热峰后的高温相是γ-... 根据对我国八个不同成因和特征的高岭土样品在450~1450℃热处理产物的MASNMR谱和XRD、IR、DTA等研究结果,结合有关资料讨论了高岭石-莫来石反应序列的几个重要问题:①变高岭石的结构,尤其是五配位铝;②980℃放热峰后的高温相是γ-AlO3而不是Al-Si尖晶石;③对于莫来石化过程,认为初始莫来石在850~950℃变高岭石形成,二次莫来石由分凝的SiO2T和γ-Al2O3在1200~1300℃反应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岭石 变高岭石 莫来石 核磁共振谱 铝27 硅2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计量学方法在石油分析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21
15
作者 褚小立 陈瀑 +2 位作者 许育鹏 李敬岩 田松柏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29-1038,共10页
化学计量学运用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理论和方法对量测数据进行处理和解析,最大限度地获取有用信息。随着石油分析迅速朝向分子水平表征和快速在线方向发展,化学计量学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化学计量学方法... 化学计量学运用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理论和方法对量测数据进行处理和解析,最大限度地获取有用信息。随着石油分析迅速朝向分子水平表征和快速在线方向发展,化学计量学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化学计量学方法在石油分析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包括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绩,并展望了化学计量学方法在石油分析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计量学 石油分析 近红外光谱 色谱 质谱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初始损伤下大理岩卸荷的核磁共振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周科平 苏淑华 +2 位作者 胡振襄 李杰林 杨泽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144-2150,共7页
为研究不同初始损伤下大理岩的卸荷特性,开展相同初始围压、不同初始轴压的常规三轴加-卸载试验,并进行加-卸载后岩样的核磁共振(NMR)特性试验研究,得到岩样孔隙度、应变、核磁共振图像及T2谱分布等参量。结果表明:(1)随着卸荷的进行,... 为研究不同初始损伤下大理岩的卸荷特性,开展相同初始围压、不同初始轴压的常规三轴加-卸载试验,并进行加-卸载后岩样的核磁共振(NMR)特性试验研究,得到岩样孔隙度、应变、核磁共振图像及T2谱分布等参量。结果表明:(1)随着卸荷的进行,岩样孔隙度增大,且当初始轴压为三轴抗压强度(TCS)的90%时,其卸荷过程比80%与70%时更加平稳;(2)初始损伤可以有效促进应变的增大,尤其对环向扩容效应影响显著,同时应变的增长能促进裂隙的发育;(3)初始损伤较小时,岩样经历弹性变形到塑性变形的转化,岩石的T2图谱中小孔隙谱峰先向左移,后向右移,大孔隙谱峰不断向右扩展,反映了卸荷初期产生新的小孔隙,卸荷后期主要是大、小裂隙的扩展、贯通。当初始损伤较大时,T2图谱只向右扩展,反映岩样以扩展大孔隙为主,岩样只经历塑性变形;(4)初始损伤越大,相同卸荷围压比的核磁共振图像白斑亮度和面积越大,岩样的孔隙度就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初始损伤 卸荷 孔隙度 T2谱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谱分解法识别流体性质 被引量:18
17
作者 钟吉彬 阎荣辉 +3 位作者 张海涛 冯伊涵 李楠 刘行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91-702,共12页
在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T2)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信号分析方法分解T2谱,提出了利用T2谱分解法识别流体性质的新方法。由于T2谱在横向弛豫时间轴上满足对数正态分布的特征,采用高斯函数对T2谱进行拟合,可将T2谱分解为2~5个独立的分... 在核磁共振横向弛豫时间(T2)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信号分析方法分解T2谱,提出了利用T2谱分解法识别流体性质的新方法。由于T2谱在横向弛豫时间轴上满足对数正态分布的特征,采用高斯函数对T2谱进行拟合,可将T2谱分解为2~5个独立的分量谱。通过分析原油和地层水自由弛豫响应特征以及岩心油水互驱的动态响应特征,明确了各分量谱的岩石物理意义。T2谱可以分解为黏土束缚水分量谱、毛细管束缚流体分量谱、小孔隙流体分量谱和大孔隙流体分量谱。依据目标区原油性质,确定含油储集层T2分量谱峰在T2时间轴上的分布范围为165~500 ms。据此可准确识别流体性质,对于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集层中复杂油水层的识别,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自由弛豫 横向弛豫时间(T2)谱分解法 拟合T2谱 分量谱 流体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T_2谱奇异值反演改进算法 被引量:14
18
作者 林峰 王祝文 +2 位作者 刘菁华 丁阳 李长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50-1155,共6页
通过分析最佳奇异值保留个数与信噪比的关系,改进了传统的SVD反演算法,提出了一种新的实现非负约束的迭代方案。数值模拟实验和实际应用表明,改进的奇异值分解算法可以适用于低信噪比(5<SNR<100)的T2谱反演,在信噪比极低时仍能较... 通过分析最佳奇异值保留个数与信噪比的关系,改进了传统的SVD反演算法,提出了一种新的实现非负约束的迭代方案。数值模拟实验和实际应用表明,改进的奇异值分解算法可以适用于低信噪比(5<SNR<100)的T2谱反演,在信噪比极低时仍能较好地保持弛豫谱分布的真实性,具有解算速度快和T2谱分布连续等优点,解决了传统SVD反演算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计算量大和T2谱分布不连续的问题,可以满足核磁共振测井工作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T2谱 核磁测井 奇异值分解 地球物理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储层可动流体核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39
19
作者 郑可 徐怀民 +1 位作者 陈建文 王永宏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10-718,共9页
以低磁场核磁共振岩心分析技术为主,辅助以岩石薄片、环境电镜扫描、高分辨率CT、成像测井等常规测试手段,对国内3种不同岩性的典型低渗储层共计277块基质岩样进行可动流体评价研究,分析储层可动流体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计算可动流体的T... 以低磁场核磁共振岩心分析技术为主,辅助以岩石薄片、环境电镜扫描、高分辨率CT、成像测井等常规测试手段,对国内3种不同岩性的典型低渗储层共计277块基质岩样进行可动流体评价研究,分析储层可动流体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计算可动流体的T2截止值和孔喉半径下限值。研究表明:低渗储层可动流体参数变化范围较宽;岩样渗透率越高,其与可动流体参数的相关性越强;低渗透砂岩储层可动流体百分数与孔隙度、渗透率之间相关性均较好,利用非线性最优化方法得到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很好;微裂缝的发育程度、孔径分布、粘土矿物含量及其充填程度等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是低渗储层可动流体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储层 核磁共振 T2谱 可动流体 孔隙类型 弛豫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氢润滑油基础油结构组成与氧化安定性的关系Ⅰ.加氢润滑油基础油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组成 被引量:15
20
作者 王会东 李建明 +2 位作者 薛卫国 王爱勤 李桂云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3-97,共5页
采用柱色谱、质谱1、H NMR1、3C NMR和DEPT13C NMR等手段详细分析了6种不同基属原油生产的加氢润滑油基础油和1种聚α烯烃(PAO-6)的物理性质和烃类组成。结果表明,各种基础油的S、N含量很低,饱和烃含量很高,芳香烃含量很低;基础油碳类... 采用柱色谱、质谱1、H NMR1、3C NMR和DEPT13C NMR等手段详细分析了6种不同基属原油生产的加氢润滑油基础油和1种聚α烯烃(PAO-6)的物理性质和烃类组成。结果表明,各种基础油的S、N含量很低,饱和烃含量很高,芳香烃含量很低;基础油碳类型含量的分布和基础油烃类结构组成影响其黏度指数。正构烷烃和亚甲基含量高的基础油黏度指数高,而支链甲基和次甲基含量高的基础油黏度指数低;支化度与基础油黏温性能有负的相关性,支化度越大,黏温性能越差,黏度指数越低。不同基属原油生产的润滑油基础油烃类结构符合相应原油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润滑油基础油 烃组成 质谱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