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investigation on anti-impact and penetration performance of basalt fiber composites with different weave and lay-up modes 被引量:1
1
作者 Hai-dong Fu Xin-ya Feng +3 位作者 Jin-xu Liu Zhi-ming Yang Chuan He Shu-kui L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4期787-801,共15页
The woven basalt fiber composites(WBFC) and the unidirectional [0°/90°/45°/-45°]s basalt fiber composites(UBFC) were prepared by hot-pressing.Three-point bending test,low velocity impact test,and b... The woven basalt fiber composites(WBFC) and the unidirectional [0°/90°/45°/-45°]s basalt fiber composites(UBFC) were prepared by hot-pressing.Three-point bending test,low velocity impact test,and ballistic test were performed to the prepared composites.After the tests,the specimens were recovered and analyzed for micromorphology.Three-point bending tests show that both the bending strength and stiffness of the WBFC surpass those of the UBFC.Low velocity impact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w velocity impact resistance to hemispherical impactor of the UBFC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WBFC,but the low velocity impact resistance to sharp impactor of the UBFC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WBFC.For the ballistic test,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ballistic property of the UBFC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WBFC. After the tests,microscopic analysis of the specimens was applied,and their failure mechanism was discussed.The main failure modes of the UBFC are delamination and fibers breakage under the above loading conditions while the main failure mode of the WBFC is fibers breakage.Although delamination damage can be found in the WBFC under the above loading conditions,the degree of delamination is far less than that of the UBF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woven basalt fiber composites The[0°/90°/45°/-45°]_s basalt fiber composites Low velocity impact Ballistic test DELAMIN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PU/Nano-ZnO复合改性沥青的性能研究及微观机制 被引量:2
2
作者 田小革 李光耀 +4 位作者 陈功 姚世林 黄雪梅 王俊杰 陆劲州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98-107,共10页
为促进聚合物/纳米改性沥青在耐久性路面中的应用,在实验室将不同掺量的聚氨酯及纳米氧化锌添加到A-70#基质沥青中制备了复合改性沥青。采用传统物理性能试验、动态剪切流变试验(DSR)、弯曲梁流变试验(BBR)研究了其物理性能与流变特性,... 为促进聚合物/纳米改性沥青在耐久性路面中的应用,在实验室将不同掺量的聚氨酯及纳米氧化锌添加到A-70#基质沥青中制备了复合改性沥青。采用传统物理性能试验、动态剪切流变试验(DSR)、弯曲梁流变试验(BBR)研究了其物理性能与流变特性,基于响应面法的优化设计来明确两种改性剂的最佳掺量。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试验(FTIR)对其微观改性机理进行探讨。采用高压紫外汞灯环境箱对改性沥青进行不同时间的紫外老化,分析其抗紫外老化能力,并基于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老化性能测试指标的显著性。结果表明:聚氨酯与纳米氧化锌的共同作用提高了基质沥青的高温稳定性及低温抗裂性,两种改性剂的最佳掺量分别为5%、3%。根据FTIR结果,复合改性沥青的改性过程既存在物理共混,又有化学加成反应。聚氨酯及纳米氧化锌的加入在基质沥青紫外老化过程中能够抑制羰基、亚砜基等极性基团的生成,复数剪切模量、羰基指数、劲度模量及亚砜基指数对沥青紫外老化性能的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纳米氧化锌 复合改性沥青 宏观性能 微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载荷作用下煤岩复合结构宏-细观破坏特征及能量-损伤本构模型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凯 左晓欢 +3 位作者 杜锋 孙加智 鞠杨 丰程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67-784,共18页
煤炭深部开采过程中,周期性开采扰动行为会使邻近煤层的煤岩复合结构承受循环载荷的作用,因此,研究不同循环载荷作用下煤岩复合试样的力学响应行为及宏-细观失效特征具有重要工程意义。选取3种不同的加(卸)载速率,开展了2种循环加卸载... 煤炭深部开采过程中,周期性开采扰动行为会使邻近煤层的煤岩复合结构承受循环载荷的作用,因此,研究不同循环载荷作用下煤岩复合试样的力学响应行为及宏-细观失效特征具有重要工程意义。选取3种不同的加(卸)载速率,开展了2种循环加卸载路径下的单轴循环压缩试验(同步测定声发射信号),分析了煤岩复合试样的损伤失效特征;基于能量耗散原理,构建了煤岩复合试样在循环载荷作用下的能量-损伤本构模型,最后结合试验实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加(卸)载速率与复合试样的峰值强度呈正相关,当加(卸)载速率从0.05 mm/min增大到0.15 mm/min时,恒定下限逐步循环加卸载路径(路径I)、变上下限等幅循环加卸载路径(路径II)下,试样的峰值应力分别增加了22.44%和28.89%;高加(卸)载速率下,试样的内部裂纹扩展越快,煤岩复合试样中煤组分的破碎程度加剧,分形维数随之增大,试样的内部裂纹扩展越快;随着加(卸)载速率的增大,煤组分中沿基质破坏增多。循环分级跨度大的路径(路径I)有助于试样内部的应力传递,为试样内部裂纹的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对应试样的破坏程度更高。试验曲线和能量-损伤本构理论曲线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表明所建的能量-损伤本构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煤岩复合试样在循环加卸载过程中的变形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复合结构 循环载荷作用 加(卸)载速率 -细观特征 能量-损伤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_(0.75)Sr_(0.25)Cr_(0.5)Mn_(0.5)O_(3)-δ−Ce_(0.8)Gd_(0.2)O_(1.9) composite electrodes as anodes in LaGaO_(3)-based direct carbon solid oxide fuel cells 被引量:2
4
作者 CHEN Tian-yu XIE Yong-min +7 位作者 LU Zhi-bin WANG Liang CHEN Zhe-qin ZHONG Xiao-cong LIU Jia-ming WANG Rui-xiang XU Zhi-feng OUYANG Shao-b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6期1788-1798,共11页
Direct carbon solid oxide fuel cells(DC-SOFCs)are promising,green,and efficient power-generating devices that are fueled by solid carbons and comprise all-solid-state structures.Developing suitable anode materials for... Direct carbon solid oxide fuel cells(DC-SOFCs)are promising,green,and efficient power-generating devices that are fueled by solid carbons and comprise all-solid-state structures.Developing suitable anode materials for DC-SOFCs is a substantial scientific challenge.Herein we investigated the use of La_(0.75)Sr_(0.25)Cr_(0.5)Mn_(0.5)O_(3)-δ−Ce_(0.8)Gd_(0.2)O_(1.9)(LSCM−GDC)composite electrodes as anodes for La_(0.9)Sr_(0.1)Ga_(0.8)Mg_(0.2)O_(3)-δelectrolyte-based DC-SOFCs,with Camellia oleifera shell char as the carbon fuel.The LSCM−GDC-anode DC-SOFC delivered a maximum power density of 221 mW/cm^(2) at 800℃ and it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o 425 mW/cm^(2) after Ni nanoparticles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LSCM−GDC anode through wet impregnation.The microstructures of the prepared anodes were characterized,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anode in a DC-SOFC and the influence of catalytic activity on open circuit voltage were studied.The above results indicate that LSCM–GDC anode is promising to be applied in DC-SOF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rect carbon solid oxide fuel cells anode material La_(0.75)Sr_(0.25)Cr_(0.5)Mn_(0.5)O_(3)-δ−Ce_(0.8)Gd_(0.2)O_(1.9) composite electrodes Ni nanoparticl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铝复合结构制备工艺与界面微观组织研究
5
作者 赵朔 姜欣彤 +4 位作者 马一鑫 莫漓江 任宇航 杨光 王向明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60-67,共8页
本文首先采用激光选区熔融技术(SLM)制得钛合金骨架结构,通过填充铝合金粉末/块体进行熔炼,制得具有不同反应层厚度、不同晶体形态的钛–铝复合结构材料。研究发现,熔炼过程使Ti–6Al–4V强化骨架与Al–Mg–Sr–Zr合金基体界面间发生了... 本文首先采用激光选区熔融技术(SLM)制得钛合金骨架结构,通过填充铝合金粉末/块体进行熔炼,制得具有不同反应层厚度、不同晶体形态的钛–铝复合结构材料。研究发现,熔炼过程使Ti–6Al–4V强化骨架与Al–Mg–Sr–Zr合金基体界面间发生了明显的扩散反应,形成了致密的冶金结合,界面内析出相以TiAl_(3)、TiAl、TiAl_(2)及Ti_(3)Al_(5)为主,随着熔炼温度升高与保温时间延长,界面反应层厚度逐渐增大,经800℃–1 h时保温,反应层厚度达到600μm,表明复合结构界面形成了强结合。分别对强化骨架、铝合金基体及反应界面进行弹性模量测试,发现反应层弹性模量(1.2×10^(11) Pa)高于钛合金强化骨架(1.07×10^(11) Pa)和铝合金基体(7.1×10^(10) Pa)。研究结果为铝合金的空间可调控强化提供了理论基础,有望克服传统材料的强韧性倒置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材制造 钛–铝复合结构 真空熔化烧结(VFS) 界面组织调控 微/宏观强韧性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荷载下基于动力宏应变的组合梁损伤识别方法研究
6
作者 李运生 贺鼎 +3 位作者 贾晓远 崔春雷 荣学亮 张彦玲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3-463,共11页
为了实现基于分布式长标距光纤布拉格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传感器的钢-混凝土组合梁损伤识别,进行了冲击荷载下的组合梁模型试验和有限元分析,采用由动力宏应变频谱幅值构造的损伤评估指标β_(n)分别对钢梁截面损伤和栓钉连接... 为了实现基于分布式长标距光纤布拉格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传感器的钢-混凝土组合梁损伤识别,进行了冲击荷载下的组合梁模型试验和有限元分析,采用由动力宏应变频谱幅值构造的损伤评估指标β_(n)分别对钢梁截面损伤和栓钉连接件损伤进行了损伤识别。结果表明:将长标距FBG传感器沿纵向连续布置在钢梁下表面,钢梁损伤区域传感器的宏应变明显增大,根据评估指标β_(n)>0可判定该传感器范围内发生了钢梁截面损伤,且该指标对钢梁裂纹在腹板上的扩展高度较下翼缘上的扩展宽度更为敏感;对于栓钉损伤,可通过在结合面上、下成对布置长标距传感器,将对应的宏应变时程作差得到滑移宏应变时程,进而基于滑移宏应变频谱幅值得到的评估指标β_(n),并采用两阶段识别法,可较好地识别栓钉损伤位置。对分布式长标距传感器进行合理布置,可实现对钢-混凝土组合梁中各组成构件,尤其是属于隐蔽构件的连接件的损伤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结构 -混凝土组合梁 损伤识别 动力宏应变 光纤光栅传感器 冲击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宏细观模型的黏弹性复合材料层合板阻尼预测
7
作者 朱遂安 张鸿 +1 位作者 李湘萍 刘兵飞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3-80,共8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宏细观模型求解复合材料层合板模态阻尼的有限元方法。该方法以层合板的模态分析结果作为边界条件输入基体为黏弹性的单向纤维RVE模型,计算了具有频率依赖性与应变依赖性的各向损耗因子,并结合应变能法在宏观模型中引入... 提出了一种基于宏细观模型求解复合材料层合板模态阻尼的有限元方法。该方法以层合板的模态分析结果作为边界条件输入基体为黏弹性的单向纤维RVE模型,计算了具有频率依赖性与应变依赖性的各向损耗因子,并结合应变能法在宏观模型中引入符合实际分布的阻尼,借助有限元软件中复频率分析步求解层合板的模态阻尼。与已有的阻尼预测方法相比,本方法的计算结果变化趋势更接近实验数据,且只需定义细观组分的材料属性即可实现任意体积分数、任意铺层的复合材料阻尼预测,具有更加广泛的适用性,为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分析各类复合材料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细观模型 模态阻尼 有限元分析 应变能法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酚醛树脂-高铝水泥基无宏观缺陷材料的微结构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君达 吴科如 谈慕华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02-105,共4页
以热固性酚醛树脂和高铝水泥为原材料 ,采用双辊剪切混炼和二阶段热压养护等加工手段 ,制作了一类新型高强无宏观缺陷 (MDF)水泥基材料 ,采用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 (FT -IR)、X射线衍射谱 (XRD)
关键词 微结构 酚醛树脂 高铝水泥 抗水性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环境中振荡压电纤维致动柔性结构的水动力精密测量系统
9
作者 杨慕林 娄军强 +3 位作者 陈特欢 陈海荣 魏燕定 李国平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94-1001,共8页
本文建立了压电宏纤维(MFC)致动柔性结构的流固耦合动力学模型。提出了测量水下MFC致动柔性结构所受水动力的悬臂式测量机构,并给出设计指标。对悬臂式测量机构进行了实际参数标定,实验测量了MFC致动柔性结构在不同激励条件下所受水动... 本文建立了压电宏纤维(MFC)致动柔性结构的流固耦合动力学模型。提出了测量水下MFC致动柔性结构所受水动力的悬臂式测量机构,并给出设计指标。对悬臂式测量机构进行了实际参数标定,实验测量了MFC致动柔性结构在不同激励条件下所受水动力的动态变化过程,将获得的水动力分解为附加质量力和流体阻尼力分量,计算得到对应的惯性系数以及阻力系数随激励参数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当水下柔性结构振荡频率从2.5 Hz增大到其水下固有频率3.1 Hz时,其末端摆幅从3.67 mm增至最大值4.23 mm;相应地,其所受水动力载荷幅值从86.16 mN迅速增加到184.83 mN;而当振荡频率继续增大到4.0 Hz时,其所受水动力载荷的变化显著减小,变化幅度不超过15%。所提出的水动力测量方法以及实验结果为流体环境中智能柔性结构的设计分析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耦合振动 压电宏纤维 水下柔性结构 水动力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形量对Ag-20Cu形变宏观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耿永红 郭迎春 +5 位作者 毕珺 张吉明 王传军 陈松 管伟明 张昆华 《贵金属》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17,共5页
采用包覆-挤压-拉拔法制备了Ag-20Cu(质量分数,下同)形变宏观复合材料丝材。测试了不同变形量下Ag-20Cu复合丝材的极限抗拉强度、各相的显微硬度,扫描电镜测量了各相的尺寸,研究了变形过程中Ag-20Cu复合丝材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 采用包覆-挤压-拉拔法制备了Ag-20Cu(质量分数,下同)形变宏观复合材料丝材。测试了不同变形量下Ag-20Cu复合丝材的极限抗拉强度、各相的显微硬度,扫描电镜测量了各相的尺寸,研究了变形过程中Ag-20Cu复合丝材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由于形变引起复合材料内部各相发生不同程度的加工硬化和回复,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随变形量的增加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低应变阶段,由于各相的加工硬化和位错在复合界面处塞积,其力学性能随变形量的增大而增大;高应变阶段,主要由于基体Ag相的回复效应,其力学性能随变形量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形变金属基复合材料 宏观复合材料 大塑性变形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盐侵蚀-干湿耦合作用下玄武岩纤维混凝土腐蚀劣化试验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成 李曦彤 +3 位作者 葛广华 戎泽斌 李桢怡 薛山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5-83,共9页
为探究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在复合盐溶液与干湿循环耦合作用下的腐蚀劣化规律,开展了不同体积掺量(0%、0.1%、0.2%、0.3%)的玄武岩纤维混凝土试件,在不同浓度(清水、基准浓度、5倍基准浓度、10倍基准浓度)的复合盐溶液(NaCl+MgSO4+Na2SO4)... 为探究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在复合盐溶液与干湿循环耦合作用下的腐蚀劣化规律,开展了不同体积掺量(0%、0.1%、0.2%、0.3%)的玄武岩纤维混凝土试件,在不同浓度(清水、基准浓度、5倍基准浓度、10倍基准浓度)的复合盐溶液(NaCl+MgSO4+Na2SO4)与干湿循环共同作用下的宏-微观腐蚀劣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玄武岩纤维的掺入提高了混凝土抗复合盐侵蚀的能力,纤维掺量为0.3%时,试件的相对动弹性模量波动最小,表现最稳定;(2)复合盐溶液侵蚀作用下,混凝土腐蚀产物主要为钙矾石(AFt)和石膏,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腐蚀产物不断增多,试件最终在物理腐蚀和化学腐蚀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破坏;(3)由不同腐蚀龄期的腐蚀产物分析发现,玄武岩纤维的掺入降低了混凝土内部Ca(OH)2的消耗速率,腐蚀产物的含量也相应减少,混凝土抵抗复合盐侵蚀的能力得以增强。研究成果可为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在新疆南疆盐渍土地区的工程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纤维混凝土 复合盐溶液 干湿循环 宏观性能 微观结构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孔/大孔TiO_2-SiO_2复合氧化物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俊升 李晓刚 +1 位作者 董超芳 张新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1-23,共3页
采用正硅酸甲酯和钛酸丁酯作为硅和钛的前驱体,在溶胶-凝胶过程中添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C16EO10作为结构导向剂合成双孔结构硅钛复合氧化物材料。扫描电镜(SEM)以及N2吸附/脱附法分析表明,材料具有三维连续大孔和骨架介孔的双孔分布结构... 采用正硅酸甲酯和钛酸丁酯作为硅和钛的前驱体,在溶胶-凝胶过程中添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C16EO10作为结构导向剂合成双孔结构硅钛复合氧化物材料。扫描电镜(SEM)以及N2吸附/脱附法分析表明,材料具有三维连续大孔和骨架介孔的双孔分布结构。通过骨架元素分析(EDS)和X射线衍射分析可知,制备过程中添加的钛可以全部进入凝胶骨架中,且钛在骨架中的分散性较好。采用Hammett指示剂法和吡啶吸附红外光谱法分析了材料表面固体酸性,结果显示,硅钛复合氧化物属于中强酸,酸强度H0在-5.6^-3.0之间的酸中心数大约为0.30 mmol/g左右。硅钛材料表面含有较丰富的L酸位和相对较少的B酸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模板剂 介孔/大孔 硅钛复合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宏纤维复合材料的泵喷导管振动控制研究
13
作者 乌德木 严斌 吴文伟 《船舶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8-299,共12页
泵喷推进器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结构噪声。常规材料加工的泵喷推进器往往结构重量大,难以进行尾部配重。而使用复合材料的泵喷推进器结构不仅可以大幅降低整体重量,还具备良好的耐腐蚀性与抗疲劳能力。本文围绕泵喷推进器复合材料导管结... 泵喷推进器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结构噪声。常规材料加工的泵喷推进器往往结构重量大,难以进行尾部配重。而使用复合材料的泵喷推进器结构不仅可以大幅降低整体重量,还具备良好的耐腐蚀性与抗疲劳能力。本文围绕泵喷推进器复合材料导管结构振动控制问题,开展基于宏纤维复合材料(Macro Fiber Composite,MFC)的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系统构建及验证的相关试验建模、算法优化设计、硬件平台搭建与试验等研究。将遗传算法应用于线性二次高斯(LQG)控制器优化设计中,通过试验对优化前后的算法控制效果进行对比。针对复合材料导管搭建模型辨识平台与主动控制试验平台,通过实验建模的方法获得控制模型并在空气环境中进行了谐波激励下的振动主动控制试验,尝试将基于MFC的振动主动控制推向应用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纤维复合压电材料 泵喷推进器 振动控制 LQG最优控制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企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增长——基于景气合成指数和MS-VAR模型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同斌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20,共9页
本文基于景气合成指数方法构建了中央企业与宏观经济的一致合成指数,在分析中央企业与宏观经济波动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央企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增长的内在关联。结论认为,总体而言,除中央企业改革年份之外,中央企业与宏观经济景气波动... 本文基于景气合成指数方法构建了中央企业与宏观经济的一致合成指数,在分析中央企业与宏观经济波动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央企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增长的内在关联。结论认为,总体而言,除中央企业改革年份之外,中央企业与宏观经济景气波动具有一致性。中央企业与宏观经济的线性和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影响关系。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向量自回归(MS-VAR)模型中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结果显示,中央企业对宏观经济具有先增强后减弱的正向冲击效应。通过"全产业链"循环和协同发展机制,中央企业对其自身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对宏观经济的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企业 宏观经济 合成指数 非线性Granger检验 MS-VA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型侧板加强型组合节点宏观模型的框架抗震性能
15
作者 熊清清 周筱淋 +2 位作者 张旺 吴文博 刘奥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6879-6889,共11页
为实现对新型侧板加强型连接组合节点的高效分析,提出梁-柱-板组合节点宏观力学模型,确定楼板与钢梁连接的最优实现方法,验证了组合节点宏观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立6层3跨的传统侧板加强型梁柱连接节点框架模型(TSP)、新型侧板加强... 为实现对新型侧板加强型连接组合节点的高效分析,提出梁-柱-板组合节点宏观力学模型,确定楼板与钢梁连接的最优实现方法,验证了组合节点宏观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立6层3跨的传统侧板加强型梁柱连接节点框架模型(TSP)、新型侧板加强型梁柱连接节点框架模型(FBSP)和新型侧板加强型梁柱连接组合节点框架模型(CJ-FBSP),对3种考虑实际节点性能的框架模型开展了弹塑性时程分析,获得不同框架模型在地震波作用下的顶点位移时程曲线、层间位移角、塑性耗能及塑性铰分布等。结果表明:根据所提的弹簧刚度计算方法,可以很好地模拟TSP和FBSP裸钢梁节点的性能;同时,考虑栓钉剪切滑移和抗拔性能的连接方法,可准确地模拟组合节点的受力性能;3种节点框架模型的层间位移角均未超过规范限值(1/50);FBSP框架模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小于TSP框架模型但大于CJ-FBSP框架模型,且塑性耗能能力最强;CJ-FBSP框架由于有楼板的加强作用,塑性铰出铰率最小,塑性耗能能力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侧板加强型连接组合节点 宏观力学模型 层间位移角 弹塑性时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秸秆发酵产β-葡萄糖苷酶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敏 王颉 《河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期80-83,94,共5页
为了高效利用废弃的农作物秸秆,优化康氏木霉固态发酵秸秆生产β-葡萄糖苷酶的发酵参数,首先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对影响生产β-葡萄糖苷酶的参数麸皮添加量、(NH4)2SO4添加量、培养温度、培养时间、料水比、装料比、浸提液p H值进... 为了高效利用废弃的农作物秸秆,优化康氏木霉固态发酵秸秆生产β-葡萄糖苷酶的发酵参数,首先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对影响生产β-葡萄糖苷酶的参数麸皮添加量、(NH4)2SO4添加量、培养温度、培养时间、料水比、装料比、浸提液p H值进行了主要影响因子的筛选;然后再利用Center Composite Design响应面分析对产酶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是影响固态发酵生产β-葡萄糖苷酶的主要因素;经CCD优化后,得到产酶最适条件为培养时间6.6 d、培养温度27℃,该条件下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为77.68 IU/m L。验证试验证实,预测回归方程的预测值与试验值之间具有较高的拟合度。本研究结果可为农业秸秆资源的再利用和纤维素酶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葡萄糖苷酶 PLACKETT-BURMAN CENTER composite Design 康氏木霉 秸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利-对数正态联合衰落下多跳宏分集的性能分析
17
作者 程卫军 李育红 胡健栋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7-250,共4页
基于多跳传输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多跳宏分集。以3个基站构成的六边形宏分集为模型,分别在纯阴影和联合衰落信道下研究了上行链路最大比合并(MRC)的DPSK误码率。分析表明,新系统的性能要优于传统单跳宏分集系统,多跳中继能增强系统性能随... 基于多跳传输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多跳宏分集。以3个基站构成的六边形宏分集为模型,分别在纯阴影和联合衰落信道下研究了上行链路最大比合并(MRC)的DPSK误码率。分析表明,新系统的性能要优于传统单跳宏分集系统,多跳中继能增强系统性能随移动终端位置变化的鲁棒性,对改善无线链路的可靠通信较有好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跳中继传输 多跳宏分集 瑞利-对数正态联合衰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QR的宏微复合驱动器宏动控制策略
18
作者 喻曹丰 张奇龙 +1 位作者 魏益军 陈志全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119,共7页
为提高宏微复合驱动器宏动部分的驱动控制精度,基于电磁力驱动原理,建立了宏动部分的动力学模型,并设计了线性二次型调节器(linear quadratic regulator,LQR)控制器和三闭环PID控制器。通过数值仿真和实验对比验证了LQR控制器的优越性... 为提高宏微复合驱动器宏动部分的驱动控制精度,基于电磁力驱动原理,建立了宏动部分的动力学模型,并设计了线性二次型调节器(linear quadratic regulator,LQR)控制器和三闭环PID控制器。通过数值仿真和实验对比验证了LQR控制器的优越性。实验结果显示,在无负载、定位行程为10 mm时,LQR算法控制下定位误差约为1μm,而三闭环PID算法控制下定位误差约为9μm;在负载为1 kg、定位行程为10 mm时,LQR算法控制下定位误差约为1μm,而三闭环PID算法控制下定位误差约为3.2μm。研究结果表明,LQR算法相较于三闭环PID算法,具有更高的定位精度、更小的超调量、更强的稳定性和更好的鲁棒性,能更好地满足宏微复合驱动器的宏动控制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微复合驱动器 LQR控制器 PID控制器 控制策略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序大孔-介孔Au-T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1
19
作者 江广兰 贺高红 +3 位作者 李祥村 高梦娇 刘丹 高秋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6-139,共4页
为提高TiO2的光吸收和光催化能力,采用原位水热还原法将Au沉积到有序多孔TiO2上,制备了有序大孔-介孔Au-TiO2复合材料。材料的光催化活性以在紫外光和可见光辐射下降解罗丹明B来评价。漫反射吸收光谱显示Au-TiO2复合材料在400-800nm有... 为提高TiO2的光吸收和光催化能力,采用原位水热还原法将Au沉积到有序多孔TiO2上,制备了有序大孔-介孔Au-TiO2复合材料。材料的光催化活性以在紫外光和可见光辐射下降解罗丹明B来评价。漫反射吸收光谱显示Au-TiO2复合材料在400-800nm有较强的吸收。在紫外光和可见光辐射下,Au-TiO2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活性优于TiO2。在紫外光下Au-TiO2-1.9是最高效的催化剂,3h内罗丹明B的降解率达84%,其表观速率常数K是TiO2的2.8倍。这主要是因为沉积Au纳米粒子能有效促进电荷的分离,提高光催化效率,但过量的Au成为表面电子-空穴复合的中心,反而降低其光催化能力。在紫外光下,罗丹明B的降解反应属于准一级动力学反应,光生空穴是主要的活性物质。阻抗测试显示Au-TiO2的圆弧半径小于TiO2,表明电荷传递效率提高,有利于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和光催化性能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序大孔-介孔TiO2 Au-TiO2复合材料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ZT-5H基压电纤维复合材料低频传感性能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加红 周静 +2 位作者 沈杰 田晶 周晶晶 《压电与声光》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37-542,共6页
随着地震勘探的深度越来越大,地震反射波不断向低频段发展,迫切要求开发低频传感器。该文设计制备了PZT-5H基压电纤维复合材料(MFC)悬臂梁式传感器,并将其应用于低频传感领域。通过有限元仿真模拟,力-电耦合分析探明了MFC悬臂梁结构中... 随着地震勘探的深度越来越大,地震反射波不断向低频段发展,迫切要求开发低频传感器。该文设计制备了PZT-5H基压电纤维复合材料(MFC)悬臂梁式传感器,并将其应用于低频传感领域。通过有限元仿真模拟,力-电耦合分析探明了MFC悬臂梁结构中基板材料及结构尺寸参数对MFC电输出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而优化结构参数,研制了低频振动监测用MFC悬臂梁传感元件。对其传感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测试结果表明,MFC悬臂梁可很好地感知低频振动加速度的变化,在低频段(5~190 Hz)时加速度灵敏度可达205 mV/g(g=9.8 m/s^(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纤维复合材料 悬臂梁 有限元模拟 低频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