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瓜LDC基因克隆及逆境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苗永美 宁宇 +5 位作者 沈佳 贾利 李季 娄群峰 翁益群 陈劲枫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14,共7页
利用RT-PCR技术从耐冷黄瓜品种‘Chipper’中克隆鉴定了1个赖氨酸脱羧酶(LDC)基因的ORF,命名为CsLDC,在GenBank中的登录号为KC202438。该基因ORF全长为645 bp,编码215个氨基酸的肽链,相对分子质量为23 625.2,等电点为5.99。BLASTp发现... 利用RT-PCR技术从耐冷黄瓜品种‘Chipper’中克隆鉴定了1个赖氨酸脱羧酶(LDC)基因的ORF,命名为CsLDC,在GenBank中的登录号为KC202438。该基因ORF全长为645 bp,编码215个氨基酸的肽链,相对分子质量为23 625.2,等电点为5.99。BLASTp发现该蛋白具有赖氨酸脱羧酶保守序列,与毛果杨的同源性最高,进化树分析表明CsLDC与矮牵牛LDC亲缘关系最近;该蛋白无信号肽但存在一个明显跨膜区,并存在多个蛋白质位点;SWISS-MODEL预测该蛋白的3D结构与拟南芥At2G37210基因编码赖氨酸脱羧酶蛋白2a33相似性为88.89%。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CsLDC是低温和盐快速响应基因,在处理4 h时表达量达峰值,分别是处理前的4.07和2.03倍,之后下降到原来水平,并长时间维持稳定;而干旱胁迫对该基因表达起到下调作用,24 h时又恢复到原来水平,推测CsLDC在黄瓜耐低温和耐盐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赖氨酸脱羧酶(ldc)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瓜LDC克隆、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烟草转化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简兴 苗永美 +4 位作者 隋益虎 边卓吾 陈存款 黄春景 李振兴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5-260,165,共7页
赖氨酸脱羧酶(LDC)催化赖氨酸脱羧形成尸胺。该研究采用RT-PCR技术从耐冷黄瓜‘Chipper’中分离到一段c DNA序列,利用DNAMAN6.0软件进行氨基酸序列分析,用BLASTp对蛋白的保守序列进行比对,用双酶切法和T4DNA连接酶构建了植物超表达载体p... 赖氨酸脱羧酶(LDC)催化赖氨酸脱羧形成尸胺。该研究采用RT-PCR技术从耐冷黄瓜‘Chipper’中分离到一段c DNA序列,利用DNAMAN6.0软件进行氨基酸序列分析,用BLASTp对蛋白的保守序列进行比对,用双酶切法和T4DNA连接酶构建了植物超表达载体p CAMBIA1304-LDC,通过在烟草不定芽诱导和生长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潮霉素(Hyg)以确定不定芽分化和生长的筛选压力浓度,同时优化了菌液浓度、侵染时间和预、共培养时间4个农杆菌侵染条件。结果表明:该序列的CDS全长具有648 bp,编码216个氨基酸,BLASTp结果显示该蛋白具有赖氨酸脱羧酶的保守序列,认为分离到的序列为黄瓜LDC基因,在Gen Bank中的登录号是KC202438;当在叶块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中添加10 mg·L-1的Hyg时,芽诱导率明显降低,为5.41%;当芽生长培养基中的Hyg浓度为20 mg·L-1时,芽苗成活率为33.33%,明显低于对照,因此认为10 mg·L-1和20 mg·L-1的Hyg浓度是抗性芽诱导和生长的筛选浓度;农杆菌侵染时,烟草叶盘不需要预培养,农杆菌OD600值为0.6,侵染5 min、共培养4 d时,侵染效果最好,能获得较高的抗性芽分化率。获得的抗性植株移栽成活后,叶片DNA经过PCR鉴定,获得了29株转化植株,转化率达93.55%。转化植株的获得为下一步基因功能分析提供了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赖氨酸脱羧酶 烟草 遗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豆子SaLDC密码子偏好性分析、优化及原核表达 被引量:7
3
作者 洪园淑 周玉梅 +1 位作者 李文娟 刘萍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29-435,共7页
目的研究苦豆子SaLDC密码子偏好性、优化及原核表达。方法运用EMBOSS在线程序中的CHIPS、CUSP和CodonW软件分析SaLDC密码子的偏好性,根据大肠杆菌密码子的偏好性对SaLDC密码子进行优化,并将优化后的基因命名为optSaLDC;构建重组表达载体... 目的研究苦豆子SaLDC密码子偏好性、优化及原核表达。方法运用EMBOSS在线程序中的CHIPS、CUSP和CodonW软件分析SaLDC密码子的偏好性,根据大肠杆菌密码子的偏好性对SaLDC密码子进行优化,并将优化后的基因命名为optSaLDC;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28a(+)⁃optSaLDC,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SaLDC蛋白表达,并对表达蛋白进行质谱分析。结果SaLDC有28个密码子的RSCU值>1.00,偏好使用以A/T结尾的密码子;SaLDC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与拟南芥最接近,与大肠杆菌差别最大。优化后的optSaLDC在大肠杆菌中最佳表达条件为IPTG浓度1.0 mmol/L,诱导温度15℃,诱导时间16 h。LC⁃MS/MS鉴定诱导得到的SaLDC蛋白分子质量为48990.51 Da。结论诱导获得的optSaLDC纯化蛋白可用于后续体外SaLDC酶活性分析,为深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豆子 赖氨酸脱羧酶基因(Saldc) 密码子偏好性 密码子优化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榈木生物碱合成关键酶基因OhpLDC和OhpCAO1的克隆与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佳琦 王欣 +1 位作者 邓小梅 吴蔼民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646-1657,共12页
花榈木是中国传统中药,其代谢产物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然而目前人们对花榈木的药用化学成分如生物碱合成并不清楚。本研究对花榈木不同组织进行了代谢组和转录组学分析,结果表明花榈木中含有的生物碱大部分属于喹诺... 花榈木是中国传统中药,其代谢产物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然而目前人们对花榈木的药用化学成分如生物碱合成并不清楚。本研究对花榈木不同组织进行了代谢组和转录组学分析,结果表明花榈木中含有的生物碱大部分属于喹诺里西啶类生物碱(Quinolizidine Alkaloids,QA)。进一步分析发现,QA生物合成的2个关键酶,赖氨酸脱羧酶(LDC)和铜胺氧化酶(CAO)在生物碱合成中起重要作用。结合花榈木转录组结果对其编码基因克隆,得到了1290 bp、2268 bp CDS序列,分别命名为OhpLDC和OhpCAO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OhpLDC和OhpCAO1编码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4.63×10^(4)和8.44×10^(4),均无跨膜区域和信号肽。OhpLDC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具有保守的底物结合位点Phe340,分析发现OhpLDC与豆科植物中的LDC基因在进化上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OhpCAO1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中具有保守结构域“NY-Y”,以及3个组氨酸保守位点,与狭叶羽扇豆的CAO1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结果为解析花榈木QA的生物合成途径提供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榈木 喹诺里西啶类生物碱 赖氨酸脱羧酶 铜胺氧化酶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赖氨酸脱羧酶发酵工艺及酶学性质 被引量:12
5
作者 蒋丽丽 吴晓燕 +2 位作者 刘毅 刘茜 焦庆才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60-1063,1067,共5页
考察了蜂房哈夫尼菌(H.alveiAS1.1009)的L-赖氨酸脱羧酶对L-赖氨酸的脱羧作用,分析了培养基、温度、pH、激活剂等因素对酶活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适培养基成分为:ρ(蔗糖)=20 g/L、ρ(玉米浆)=20g/L、ρ(酵母膏)=5 g/L、ρ(牛肉膏)... 考察了蜂房哈夫尼菌(H.alveiAS1.1009)的L-赖氨酸脱羧酶对L-赖氨酸的脱羧作用,分析了培养基、温度、pH、激活剂等因素对酶活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适培养基成分为:ρ(蔗糖)=20 g/L、ρ(玉米浆)=20g/L、ρ(酵母膏)=5 g/L、ρ(牛肉膏)=3 g/L、ρ(蛋白胨)=10 g/L、ρ(氯化钠)=5 g/L、ρ(硫酸铵)=2 g/L、ρ(维生素B6)=5 g/L和ρ(L-赖氨酸)=5 g/L,100 mL发酵液中接种量为5 mL液体菌种。最佳转化工艺条件为:转化体系温度35℃、pH=5.0,ρ(菌体)=10 g/L,ρ(吐温-80)=0.15 g/L。L-赖氨酸脱羧酶在最适发酵和转化条件下比酶活可达7 984.43 U,底物转化率可达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房哈夫尼菌AS 1.1009 L-赖氨酸脱羧酶 L-赖氨酸 尸胺 发酵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生物耦合法制备D-赖氨酸 被引量:4
6
作者 刘毅 焦庆才 印晓星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2-34,共3页
L-赖氨酸经化学消旋反应后,应用蜂房哈夫尼菌(Hafnia alvei)AS1.1009对其进行生物转化,可制备D-赖氨酸,理论收率为56.6%。确定了在100℃下,以1.0mol/L氢氧化钠水溶液,用0.10摩尔比的水杨醛催化L-赖氨酸在4h内消旋,反应活化能为62187.86J... L-赖氨酸经化学消旋反应后,应用蜂房哈夫尼菌(Hafnia alvei)AS1.1009对其进行生物转化,可制备D-赖氨酸,理论收率为56.6%。确定了在100℃下,以1.0mol/L氢氧化钠水溶液,用0.10摩尔比的水杨醛催化L-赖氨酸在4h内消旋,反应活化能为62187.86J/mol;对生物转化中赖氨酸脱羧酶性质研究结果表明该酶最适pH为8.0,最适温度为37℃,吐温-80质量浓度0.5g/L,菌体质量浓度10g/L,底物质量浓度为30g/L时,最高比酶活为3840U。在此优化条件下转化时间为1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赖氨酸 脱羧酶 消旋 生物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固定化L-赖氨酸脱羧酶细胞制备1,5-戊二胺 被引量:5
7
作者 蒋丽丽 刘均忠 +2 位作者 沈俞 刘茜 焦庆才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080-1084,共5页
研究了4种固定化蜂房哈夫尼菌(H.alveiAS1.1009)菌体细胞的材料和方法,包括海藻酸钙包埋法、半透膜透析袋法、海藻酸钙-明胶交联包埋法和明胶包埋法。其中海藻酸钙包埋法稳定性最好,该方法最优转化条件为:在ρ(海藻酸钠)=30g/L的水溶液... 研究了4种固定化蜂房哈夫尼菌(H.alveiAS1.1009)菌体细胞的材料和方法,包括海藻酸钙包埋法、半透膜透析袋法、海藻酸钙-明胶交联包埋法和明胶包埋法。其中海藻酸钙包埋法稳定性最好,该方法最优转化条件为:在ρ(海藻酸钠)=30g/L的水溶液中,最适菌体质量浓度为ρ(菌体)=30.8g/L,100mL转化液中海藻酸钙球体体积为30mL,转化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5.0。用该方法转化测得比酶活可达1028.9U。重复性佳:第一批固定化细胞酶活可达游离菌体的98.62%,第四批可达第一批酶活的38.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钙 L-赖氨酸脱羧酶 1 5-戊二胺 固定化 生物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豆子赖氨酸脱羧酶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杨毅 陆姗姗 +1 位作者 刘萍 田蕾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8-135,共8页
赖氨酸脱羧酶(lysine decarboxylase,LDC)基因是苦豆子中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MA)生物合成的第一个关键酶基因。根据近缘物种苦参的赖氨酸脱羧酶基因设计特异引物,同源克隆法克隆了苦豆子赖氨酸脱羧酶基因的蛋白质编码区序列,全长136... 赖氨酸脱羧酶(lysine decarboxylase,LDC)基因是苦豆子中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MA)生物合成的第一个关键酶基因。根据近缘物种苦参的赖氨酸脱羧酶基因设计特异引物,同源克隆法克隆了苦豆子赖氨酸脱羧酶基因的蛋白质编码区序列,全长1368bp,命名为Sa-LDC,GenBank登录号为KM249871。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aLDC编码区序列无内含子,与苦参和狗苦参的LDC序列一致性均达到97%;属于Ⅲ型5-磷酸吡哆醛依赖酶[typeⅢpyridoxal 5-phosphate(PLP)-dependent enzymes,PLPDE-Ⅲ]超基因家族,功能活跃。Sa-LDC编码455个氨基酸残基,其编码的肽链相对分子质量49.14kD,理论等电点5.63,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在其氨基酸序列中具有产喹诺里西啶生物碱的特征性保守位点Phe^(340);系统进化树将苦豆子与其他产喹诺里西啶类生物碱的植物聚为一类。qPCR和HPLC检测显示,苦豆子赖氨酸脱羧酶基因的表达和氧化苦参碱的积累均受干旱胁迫的影响,且基因的表达量与氧化苦参碱的积累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豆子 赖氨酸脱羧酶基因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氧化苦参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酶法合成1,5-戊二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9
作者 邓洁 高震 +2 位作者 高华 吴巧芬 蒋承建 《广西科学》 CAS 2017年第1期40-47,53,共9页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每年对聚酰胺、聚氨酯等多聚物产品的需求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1,5-戊二胺是合成聚酰胺等多聚物的重要单体,生物法合成1,5-戊二胺是一种具有潜在竞争力的绿色环保、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法。本文将从代谢途径中...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每年对聚酰胺、聚氨酯等多聚物产品的需求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1,5-戊二胺是合成聚酰胺等多聚物的重要单体,生物法合成1,5-戊二胺是一种具有潜在竞争力的绿色环保、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法。本文将从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大肠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以及甲醇芽孢杆菌中戊二胺代谢途径工程改造的最新研究进展4个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5-戊二胺 赖氨酸脱羧酶 大肠杆菌 谷氨酸棒状杆菌 甲醇芽孢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BJ3-2赖氨酸脱羧酶基因yaaO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唐雪 蔡传斌 +2 位作者 罗信旭 周景瑞 吴拥军 《中国酿造》 CAS 2014年第12期116-120,共5页
根据Gen Bank中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168菌株假定的赖氨酸脱羧酶基因(LDC)序列设计同源引物,提取枯草芽孢杆菌BJ3-2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并克隆至p GEM-T载体后测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Bacillus subtilis BJ3-2 yaa O基... 根据Gen Bank中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168菌株假定的赖氨酸脱羧酶基因(LDC)序列设计同源引物,提取枯草芽孢杆菌BJ3-2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并克隆至p GEM-T载体后测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Bacillus subtilis BJ3-2 yaa O基因开放阅读框(ORF)长为1 443 bp,获得基因登录号为KJ561349,BLAST比对与已报道枯草芽孢杆菌的yaa O基因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高达90%以上,对赖氨酸脱羧酶氨基酸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Bacillus subtilis BJ3-2的LDC与B.subtilis JS亲缘关系最近,SWISS-MODEL预测该蛋白的3D结构与鸟氨酸/赖氨酸/精氨酸脱羧酶蛋白相似性为39.22%,属于典型的III型磷酸吡哆醛(PLP)依赖型鸟氨酸/赖氨酸/精氨酸脱羧酶家族成员。yaa O基因序列分析及氨基酸保守结构域的分析,为有效控制水豆豉产品中尸胺含量过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赖氨酸脱羧酶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赖氨酸-尸胺反向转运蛋白cadB基因谷氨酸棒杆菌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云雁 黎明 +3 位作者 刘萌 孙昕 周丽颖 路福平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4-100,共7页
旨在提高谷氨酸棒杆菌合成尸胺的能力,将CadB克隆至谷氨酸棒杆菌中,与LDC共表达,在谷氨酸棒杆菌合成尸胺的同时,帮助尸胺转运至细胞外,解除尸胺的反馈抑制作用。谷氨酸棒杆菌能够高产赖氨酸脱羧酶的底物L-赖氨酸,但不含ldc和cadB基因,... 旨在提高谷氨酸棒杆菌合成尸胺的能力,将CadB克隆至谷氨酸棒杆菌中,与LDC共表达,在谷氨酸棒杆菌合成尸胺的同时,帮助尸胺转运至细胞外,解除尸胺的反馈抑制作用。谷氨酸棒杆菌能够高产赖氨酸脱羧酶的底物L-赖氨酸,但不含ldc和cadB基因,因而不能够直接合成尸胺。从E.coliK12中克隆出赖氨酸-尸胺反向转运蛋白基因,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融合构建成融合表达载体pXBG,并转化至谷氨酸棒杆菌进行诱导表达,结果表明表达的CadB蛋白可以正确的定位于谷氨酸棒杆菌的细胞膜上。将基因cadB连接到含有赖氨酸脱羧酶基因的pXMJ19-ldc上,构建成能够共表达赖氨酸脱羧酶和赖氨酸-尸胺反向转运蛋白的重组质粒pXLB,并转化到谷氨酸棒杆菌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尸胺 赖氨酸-尸胺反向转运蛋白CadB 谷氨酸棒杆菌 赖氨酸脱羧酶 共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赖氨酸脱羧酶分子改造及其催化合成戊二胺 被引量:4
12
作者 OSIRE Tolbert 杨套伟 +5 位作者 乔郅钠 孙杨 徐美娟 张显 邵明龙 饶志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14,共7页
1,5-戊二胺(戊二胺)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广泛应用在农业、医药以及工业等领域。赖氨酸脱羧酶可以催化L-赖氨酸生产戊二胺,为了提高赖氨酸脱羧酶催化合成戊二胺的效率,首先在大肠杆菌中克隆表达了粘质沙雷氏菌来源的赖氨酸脱羧酶(SmcadA... 1,5-戊二胺(戊二胺)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广泛应用在农业、医药以及工业等领域。赖氨酸脱羧酶可以催化L-赖氨酸生产戊二胺,为了提高赖氨酸脱羧酶催化合成戊二胺的效率,首先在大肠杆菌中克隆表达了粘质沙雷氏菌来源的赖氨酸脱羧酶(SmcadA)。生化特征表明,SmcadA最适催化pH为6.0,最适催化温度约为40℃。随后对SmcadA的第348位氨基酸进行了突变研究,筛选获得了催化效率显著提高的突变体Gly348Ala,主要原因是该突变导致蛋白中氨基酸残基和底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氢键数增加,从而影响其催化效率。最后,对重组菌株细胞进行了戊二胺合成研究,催化反应25 h,含有突变体Gly348Ala的重组菌细胞可以催化合成218.2 g/L戊二胺,野生型SmcadA重组菌仅能催化合成159.2 g/L戊二胺。该研究结果为工业化酶催化合成戊二胺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氨酸脱羧酶 分子改造 氢键 酶催化 戊二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豆子赖氨酸脱羧酶基因启动子在拟南芥中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陆姗姗 洪园淑 刘萍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59-167,共9页
赖氨酸脱羧酶(LDC)基因是苦豆子中氧化苦参碱(OMA)生物合成的第一个关键酶基因。在已有苦豆子赖氨酸脱羧酶基因(SaLDC)基础上克隆得到该基因上游1260 bp的启动子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Y038928,前期在苦豆子愈伤组织中的瞬时表达研究显... 赖氨酸脱羧酶(LDC)基因是苦豆子中氧化苦参碱(OMA)生物合成的第一个关键酶基因。在已有苦豆子赖氨酸脱羧酶基因(SaLDC)基础上克隆得到该基因上游1260 bp的启动子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Y038928,前期在苦豆子愈伤组织中的瞬时表达研究显示该启动子具有启动活性。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启动子区域除了拥有启动子区的基本顺式作用元件TATA-box和CAAT-box外,还具有多个与光信号、逆境应答等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为进一步研究SaLDC启动子的功能,构建了该启动子与β-葡萄糖苷酸酶(GUS)报告基因融合的植物表达载体并通过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拟南芥,同时对光诱导和聚乙二醇(PEG)胁迫的转基因拟南芥进行GUS活性染色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T2代转基因拟南芥幼苗的不同生长阶段和成株的各组织器官中均可检测到GUS酶活性,且随幼苗生长时间的延长,叶片中的表达活性下降;在成株叶片和花萼中的表达活性强于根、茎、花瓣和角果。光和PEG胁迫均能诱导转基因拟南芥中GUS的表达;GUS酶活性定量测定显示,短时间的PEG胁迫(1~2 h)GUS酶活性显著上调(P<0.05),而连续胁迫8 h时GUS酶活性下调至最低(P<0.01),比胁迫前下降了28.2%。以上结果表明SaLDC启动子既有时空表达特异性又有组织表达特异性,光诱导和干旱胁迫对结构基因的表达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豆子 赖氨酸脱羧酶 Saldc启动子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酶级联生物合成D-赖氨酸 被引量:2
14
作者 陆阳 吴四平 +3 位作者 张宏娟 刘茜 焦庆才 刘均忠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73-877,890,共6页
建立了氨基酸消旋酶和赖氨酸脱羧酶双酶级联高效生产D-赖氨酸的方法。利用氨基酸消旋酶全细胞催化消旋L-赖氨酸得到DL-赖氨酸,去除氨基酸消旋酶后再加入赖氨酸脱羧酶,将消旋产物中的L-构型脱羧生成1,5-戊二胺和CO2,剩下D-赖氨酸;最终,... 建立了氨基酸消旋酶和赖氨酸脱羧酶双酶级联高效生产D-赖氨酸的方法。利用氨基酸消旋酶全细胞催化消旋L-赖氨酸得到DL-赖氨酸,去除氨基酸消旋酶后再加入赖氨酸脱羧酶,将消旋产物中的L-构型脱羧生成1,5-戊二胺和CO2,剩下D-赖氨酸;最终,通过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洗脱得到D-赖氨酸。经考察双酶级联催化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40℃,0.2 mol/L磷酸钾缓冲溶液(p H=5.8),底物L-赖氨酸质量浓度为50 g/L,氨基酸消旋酶全细胞和赖氨酸脱羧酶全细胞质量浓度均为10 g/L,4 mmol/L磷酸吡哆醛,0.1 g/L Triton X-100,反应时间12 h,其中消旋反应2 h和脱羧反应10 h,最终D-赖氨酸收率达42%,对映体过量值(e.e.值)=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酶级联催化 氨基酸消旋酶 赖氨酸脱羧酶 D-赖氨酸 生物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盐胁迫的苦豆子种子生理特性和赖氨酸脱羧酶基因表达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玉梅 洪园淑 +2 位作者 李文娟 刘萍 田蕾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755-2759,共5页
【目的】本文研究了盐胁迫下苦豆子萌发种子的生理特性和赖氨酸脱羧酶基因SaLDC表达量的变化。【方法】用NaCl溶液胁迫苦豆子种子,统计盐胁迫后种子的各项活力指标,测定子叶的PMP、MDA和Pro含量以及SOD、POD、CAT抗氧化酶活性。qPCR测定... 【目的】本文研究了盐胁迫下苦豆子萌发种子的生理特性和赖氨酸脱羧酶基因SaLDC表达量的变化。【方法】用NaCl溶液胁迫苦豆子种子,统计盐胁迫后种子的各项活力指标,测定子叶的PMP、MDA和Pro含量以及SOD、POD、CAT抗氧化酶活性。qPCR测定SaLDC表达量,HPLC测定Cad含量。【结果】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增加,种子的各项活力指标降低,相对盐害率上升。苦豆子能耐受NaCl溶液胁迫,保持种子正常萌发率达到50%的阈值为200 mmol·L-1。轻度盐胁迫(NaCl溶液≤100 mmol·L-1)时,POD酶起主要保护作用,在重度盐胁迫(NaCl溶液>200 mmol·L-1)下,CAT酶起主要保护作用;SaLDC在子叶中表达量最高,下胚轴中表达量最低,盐胁迫促使该基因表达上调;子叶中未检测到Cad,但在下胚轴和胚根中随NaCl溶液浓度的增加Cad含量降低。【结论】盐胁迫影响苦豆子种子的萌发和相关耐盐生理特性,SaLDC对盐胁迫的应答存在组织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豆子 盐胁迫 赖氨酸脱羧酶基因(Saldc) 尸胺 耐盐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辅因子NADPH水平对谷氨酸棒杆菌生长及产物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路平 徐建中 张伟国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4-57,共14页
由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分泌的初级代谢产物赖氨酸,其合成与胞内NADPH水平密切相关,但目前对谷氨酸棒杆菌中赖氨酸的生物合成与辅因子NADPH之间调节机制的理解仍然有限。作者以赖氨酸高产菌C.glutamicum XQ-5为出... 由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分泌的初级代谢产物赖氨酸,其合成与胞内NADPH水平密切相关,但目前对谷氨酸棒杆菌中赖氨酸的生物合成与辅因子NADPH之间调节机制的理解仍然有限。作者以赖氨酸高产菌C.glutamicum XQ-5为出发菌株,通过阻断磷酸戊糖途径构建了低NADPH水平的重组菌C.glutamicum XQ-5Δzwf::pgi,使胞内每1万个细胞的NADPH量从3.57×10^(-8)μmol降低至1.12×10^(-8)μmol。接着通过强化磷酸戊糖途径构建了高NADPH水平的工程菌C.glutamicum XQ-5Δpgi::(zwf-gnd),使胞内每1万个细胞的NADPH量从3.57×10^(-8)μmol提高至1.80×10^(-7)μmol。通过摇瓶发酵,不同NADPH水平下菌株的菌体生长情况、菌体量和胞内副产物积累明显不同。利用转录组学和其他实验,发现重组菌C.glutamicum XQ-5Δpgi::(zwf-gnd)中的panD基因表达水平明显提高。当panD基因被敲除后,重组菌C.glutamicum XQ-5ΔpanDΔpgi::(zwf-gnd)的赖氨酸质量浓度从41 g/L提高至55 g/L,比出发菌C.glutamicum XQ-5提高了14.3%。数据表明,通过过表达磷酸戊糖途径来提高NADPH水平导致赖氨酸水平下降的原因之一,是panD基因表达水平的提高。这为进一步探究辅因子NADPH对赖氨酸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提供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棒杆菌 NADPH L-赖氨酸 天冬氨酸-α-脱羧酶 辅因子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酶法制备D-鸟氨酸盐酸盐
17
作者 刘莉 刘毅 +2 位作者 樊迪 申伟松 陶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9317-9319,共3页
[目的]探索制备D-鸟氨酸盐酸盐的新方法。[方法]采用L-鸟氨酸(L-Orn)为消旋反应原料,经消旋反应得到DL-Orn,然后利用蜂房哈夫尼菌AS1.1009中的赖氨酸脱羧酶进行DL-Orn酶法转化,可同时获得D-Orn和腐胺,并以此作为生物转化底物,考察了在... [目的]探索制备D-鸟氨酸盐酸盐的新方法。[方法]采用L-鸟氨酸(L-Orn)为消旋反应原料,经消旋反应得到DL-Orn,然后利用蜂房哈夫尼菌AS1.1009中的赖氨酸脱羧酶进行DL-Orn酶法转化,可同时获得D-Orn和腐胺,并以此作为生物转化底物,考察了在水杨醛催化下,不同浓度NaOH水溶液对L-Orn消旋率和溶液中鸟氨酸总含量的影响。[结果]通过化学酶法制备的D-鸟氨酸盐酸盐,收率为46.1%。确定在回流条件下使用1.0 mol/L氢氧化钠水溶液,用0.10摩尔比的水杨醛催化L-鸟氨酸在3 h内可生成DL-鸟氨酸。对生物转化中赖氨酸脱羧酶性质的研究表明,添加5 mmol/L的Fe2+可将比酶活提高为6717 U。在此优化条件下,D-鸟氨酸可完全降解,最佳生物转化时间为16 h。[结论]该研究为制备D-鸟氨酸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鸟氨酸 消旋 赖氨酸脱羧酶 底物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赖氨酸脱羧酶的表达、纯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18
作者 何世霞 谢文鹏 +4 位作者 郭欣欣 吕育财 张文 杨潇 龚大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39-44,共6页
戊二胺可由赖氨酸经过赖氨酸脱羧酶脱羧生成,是生物基聚酰胺PA56的关键单体。该研究以pET-28a(+)质粒为载体,将来源于大肠杆菌K12 MG1655的赖氨酸脱羧酶Ldc基因,经过密码子优化后克隆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构建重组菌E.coli BL21(DE3)/... 戊二胺可由赖氨酸经过赖氨酸脱羧酶脱羧生成,是生物基聚酰胺PA56的关键单体。该研究以pET-28a(+)质粒为载体,将来源于大肠杆菌K12 MG1655的赖氨酸脱羧酶Ldc基因,经过密码子优化后克隆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构建重组菌E.coli BL21(DE3)/pET-28a(+)-Ldc,用Ni-Agarose柱分离纯化出带有His标签的目的蛋白,进行酶学性质研究。重组酶Ldc分子质量在81.2 kDa左右,比酶活力为0.56 U/mg,在pH 5.7~8.0稳定性较好,相对酶活力保持80%上;该酶在20~60℃稳定性很好,T_(50)值为72℃;金属离子对酶活力有一定的影响,在终浓度为5 mmol/L条件下,Cu^(2+)抑制作用最明显,其次是Ni^(2+),而Mg^(2+)和Ca^(2+)有微弱的激活作用;对赖氨酸脱羧酶的动力学参数进行了表征,该酶对赖氨酸具有较好的亲和力和催化效率,其K_(m)为0.011 mol/L,V_(max)值为0.643 mmol/(L·min),k_(cat)值为0.23 s-1。研究结果为赖氨酸脱羧酶Ldc分子改造和工业化生产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二胺 赖氨酸脱羧酶 大肠杆菌K12 MG1655 重组表达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赖氨酸脱羧酶单管试验在诊断EIEC中的效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谢树云 周彩珍 《南京医学院学报》 CSCD 1990年第4期289-291,共3页
从Falkow法(常规法)抽去基础培养基蛋白胨,代以氯化钠称单管法。56株EIEC血清型大肠菌用单管法和常规法对比赖氨酸脱羧酶试验(赖酶试验)。并以140-Md质粒(140-Md)检测和豚鼠角膜结膜炎试验(Sereny试验)分析三者关系。结果发现:凡140-Md... 从Falkow法(常规法)抽去基础培养基蛋白胨,代以氯化钠称单管法。56株EIEC血清型大肠菌用单管法和常规法对比赖氨酸脱羧酶试验(赖酶试验)。并以140-Md质粒(140-Md)检测和豚鼠角膜结膜炎试验(Sereny试验)分析三者关系。结果发现:凡140-Md(+)菌株,单管法赖酶试验均(-)。25株140-Md(-)株,两法均在24小时内脱羧。但常规法中8株140-Md(+)株3~4天内脱羧,其中5株Sereny试验(+)。作者根据EIEC血清型大肠菌140-Md(+)与单管法赖酶试验(-)一致性的结果,对少数140-Md(+)而Sereny试验(-)株应纳入EIEC范畴进行了诊断依据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氨酸脱羧酶 大肠杆菌 质粒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