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6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UMBAR SPINAL STENOSIS: A REVIEW OF BIOMECHANICAL STUDIES 被引量:2
1
作者 戴力扬 徐印坎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1998年第1期56-60,共5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biomechanical aspects of etiology,pathology, clinical manifestation, diagnosis and surgical treatment of the lumbar spinal stenosis. Methods’ A series of biomechanical methods, such as 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biomechanical aspects of etiology,pathology, clinical manifestation, diagnosis and surgical treatment of the lumbar spinal stenosis. Methods’ A series of biomechanical methods, such as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s. three-dimensional kinematic measurement, cadeveric evaluation, and imaging assessment was applied to correlate lumbar biomechanics and lumbar spinal stenosis. Surgery of lumbar spinal stenosis has been improved. Results. The stresses significantly concentrate on the posterolateral part of the annulus fibrosus of disc, the posterior surface of vertebral body, the pedicle, the interarticularis and the facet joints. This trend is intensified by disc degeneration and lumbar backward extension. Posterior element resection has a definite effect upon the biomechanical behavior of lumbar vertebrae. The improved operations proved satis- factory. Conclusion. Stress concentration in the lumbar vertebrae is of importance to the etiology of 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 and disc degeneration is the initial key of this process. Then these will be aggravated by backward extension. Functional radiography and myelography are of assistance to the diagnosis o f the lumbar spinal stenosis. For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the lumbar spinal stenosis, destruction of the posterior element should be avoid as far as possible based upon the thorough decompression. Maintaining the lumbar spine in flexion by fusion after decompression has been proved a useful method. When developmental spinal stenosis is combined with disc herniation, discectomy through laminotomy is recommend for decom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mbar vertebrae spinal canal stenosis BIOMECHAN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检查神经根沉降征诊断LSS患者的价值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李敏红 余林 +5 位作者 李志铭 谭理连 李汉文 列潮炜 利晞 梁杰峰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3-58,共6页
本研究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神经根沉降征(NRS)在腰椎管狭窄症(LSS)患者发生中的相关因素及其诊断学价值。选取接受腰椎MRI检查的262例(511个腰椎节段)患者进行研究,根据MRI结果患者腰椎节段分为狭窄组(172例患者,348个腰椎节段)和... 本研究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神经根沉降征(NRS)在腰椎管狭窄症(LSS)患者发生中的相关因素及其诊断学价值。选取接受腰椎MRI检查的262例(511个腰椎节段)患者进行研究,根据MRI结果患者腰椎节段分为狭窄组(172例患者,348个腰椎节段)和非狭窄组(90例患者,163个腰椎节段)。狭窄组硬膜囊面积(CSA)<100 mm^(2)患者占比、椎管正中矢状径(PDA)≤15 mm患者占比、侧隐窝矢状径≤5 mm患者占比、神经根沉降征(NRS)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非狭窄组(P<0.05);NRS诊断LSS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714;172例LSS患者,NRS阳性患者108例、NRS阴性患者64例,NRS阳性组的糖尿病率、硬膜囊CSA<100 mm^(2)患者占比、椎管PDA≤15 mm患者占比、侧隐窝矢状径≤5 mm患者占比均高于阴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囊CSA<100 mm^(2)、椎管PDA≤15 mm、侧隐窝矢状径≤5 mm是LSS患者发生NR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NRS对于诊断LSS具有较高的特异度,但是灵敏度一般,患者椎管狭窄越严重,其NRS发生的风险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神经根沉降征 腰椎管狭窄症 相关因素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骨针法改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疼痛及功能的临床研究
3
作者 韩昶晓 冯敏山 +6 位作者 高景华 尹逊路 刘广伟 温海宝 李静 彭博辰 朱立国 《中国骨伤》 2025年第2期152-156,共5页
目的:评估刺骨针法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疼痛与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并与常规夹脊针法进行对比。方法: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采用针刺治疗的腰椎管狭窄患者80例,根据针刺方法不同分为骨针组与夹脊针组。骨针组40例,男15例,女25例;年... 目的:评估刺骨针法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疼痛与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并与常规夹脊针法进行对比。方法: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采用针刺治疗的腰椎管狭窄患者80例,根据针刺方法不同分为骨针组与夹脊针组。骨针组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60.60±6.98)岁。夹脊针组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61.48±9.55)岁。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12周的Roland Morris残疾问卷(Roland 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RMDQ)、行走距离、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生活质量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估功能障碍、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80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5(3.62±0.59)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与各评分在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RMDQ评分在治疗后2、4、12周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在治疗后各时间点,骨针组较夹脊针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两组的腰部与腿部VAS在治疗后2、4、12周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在治疗后各时间点,骨针组腰部VAS均较夹脊针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两组腿部VAS在治疗后2、12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4周骨针组较夹脊针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两组的SF-36评分在治疗后2、4、12周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在治疗后各时间点,骨针组较夹脊针组的SF-36评分均升高更为显著(P<0.05)。在治疗后2周,两组的行走距离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12周骨针组较夹脊针组的行走距离提升更为显著(P<0.05)。结论:刺骨针法能一定程度改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功能障碍、疼痛与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常规夹脊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骨针法 夹脊针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疼痛 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大承气汤改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主观症状的分子机制研究
4
作者 甘叶娜 韩晟 +11 位作者 苑艺 薛丽娟 黄昊雯 李欢欣 张心慈 奎思怡 孟博斐 李奇霏 阿那古·吐地 刘志凤 秦灵灵 李多多 《中国药物警戒》 2025年第2期162-168,I0004-I0007,共11页
目的探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大承气汤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分子机制。方法检索建库至2024年7月10日,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 目的探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大承气汤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分子机制。方法检索建库至2024年7月10日,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获取大承气汤相关的化学成分及基因信息。对于TCMSP中未涵盖的中药或缺乏靶点基因信息的化合物,使用PubChem数据库获取相关化合物的分子式,并通过SwissADME数据库进行筛选。符合条件的化学物质通过Swiss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进行靶标预测,并使用UniProt数据库规范基因名称。检索建库至2024年7月10日GenCards、OMIM及DrugBank数据库获取DLSS相关疾病基因信息,并将其与药物靶点进行映射。将共有基因导入STRING数据库(Search Tool for the Retrieval of Interacting Genes/Proteins,STRING)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并导入Metascape数据库进行通路富集分析。使用Cytoscape 3.10.2软件绘制“药物-化学成分-靶标”网络图,并使用Net workAnalyzer工具对主要活性成分及靶点进行网络拓扑学分析。结果筛选获得了芦丁(Rutin)、5,7,4'-三甲基芹菜素(5,7,4'-Trimethylapigenin)、桉叶油素(Eucalyptol)等10个主要活性成分,以及环氧合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热休克蛋白β(Heat Shock Proteinβ,HSPCB)等10个主要靶点。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大承气汤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神经退行性病变途径、细胞活动等多个生物过程改善DLSS患者的主观症状。结论大承气汤不仅能够改善DLSS患者的便秘及便秘相关性症状加重,还可通过其相关化学成分、靶点及信号通路,对DLSS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及神经细胞组织修复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承气汤 芦丁 5 7 4'-三甲基芹菜素 桉叶油素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样化全程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干预在腰椎管狭窄症手术中的干预效果研究
5
作者 万利红 连娟 辛新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5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分析多样化全程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干预在腰椎管狭窄症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多样化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多... 目的:分析多样化全程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干预在腰椎管狭窄症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多样化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多样化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多样化全程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腰椎功能障碍状况[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疾病知识掌握情况、遵医率、心理弹性[Wagnild-Young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11,RS-11)]、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74,GQOL-74)]。结果:干预后多样化组JOA、RS-11、GQOL-74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样化组疾病知识掌握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样化组遵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患者实施多样化全程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干预,能改善疾病知识掌握情况,促进腰椎功能康复,提高遵医率、心理弹性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教育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功能 遵医率 心理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微矫形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合并椎管狭窄的疗效
6
作者 陈家豪 范丽萍 +2 位作者 毛炜彬 钱佳敏 陈哲 《浙江临床医学》 2025年第2期193-196,共4页
目的研究后路微矫形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弯合并椎管狭窄的患者在冠状位矫形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7月期间在本院手术治疗的退行性脊柱侧弯合并椎管狭窄患者的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微矫形组和融合内固定组。比较两组... 目的研究后路微矫形术对退行性脊柱侧弯合并椎管狭窄的患者在冠状位矫形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7月期间在本院手术治疗的退行性脊柱侧弯合并椎管狭窄患者的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微矫形组和融合内固定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各个指标,包括冠状位L1至S1上终板面夹角、手术节段相邻上位椎间盘冠状位终板面成角、冠状位骨盆倾斜角、椎间隙与椎体高度比值、CT灰度值等。结果共纳入91例患者,微矫形组46例,融合内固定组4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数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矫形组在脊柱冠状位矫形和平衡效果,以及术后冠状位L1至S1上终板面夹角、冠状位骨盆倾斜角的维持方面,均明显优于融合内固定组(P<0.05)。从术后3个月开始,微矫形组在手术节段相邻上位椎间盘冠状位终板面成角上明显优于融合内固定组(P<0.05)。术后1年,微矫形组在维持椎间隙和椎体高度比值上优于融合内固定组(P<0.05)。两组在CT灰度值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微矫形术在脊柱冠状位矫正和维持效果方面优于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有助于患者姿势调整和体态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侧弯 腰椎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 后路微矫形术 脊柱冠状位平衡 椎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误诊分析
7
作者 杨占辉 王鹏 《临床误诊误治》 2025年第3期22-26,共5页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误诊原因,以提高临床医师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曾误诊的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因右小腿麻木、间歇性跛行、右足趾、小腿持续性疼痛、右足趾末...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误诊原因,以提高临床医师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曾误诊的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因右小腿麻木、间歇性跛行、右足趾、小腿持续性疼痛、右足趾末端感觉消失,多次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予相应治疗症状未见缓解反而加重,后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为右股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误诊时间3年。确诊后予相应治疗后坏疽停止进展,行人工血管移植转流和右侧前足截除术。术后3个月随访,症状消失,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搏动恢复。1例右下肢间歇性跛行,伴下腰部疼痛不适,行腰椎CT检查考虑腰椎间盘突出症,予相应治疗后,间歇性跛行症状进行性加重并出现右膝下皮肤溃烂坏死,行右下肢动脉造影术,术中见右侧髂总动脉及髂外动脉闭塞,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误诊时间1年。确诊后行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右股动脉及右足背动脉搏动恢复。术后1个月复查无下肢不适症状。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表现多样,误诊率较高,医师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认真详细询问病史及查体,重视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早期行特异性检查方法,以降低误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误诊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腰椎间盘突出症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下肢动脉造影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对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并优化治疗方案 被引量:2
8
作者 张阳 孙天胜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4期327-330,共4页
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是一种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腰腿痛和间歇性跛行[1-2]。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其发病率逐年增加,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3]。近年来,随着微创诊疗技术的进步... 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是一种常见的脊柱退行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腰腿痛和间歇性跛行[1-2]。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其发病率逐年增加,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3]。近年来,随着微创诊疗技术的进步以及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发展,LSS的诊断和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4-6]。然而由于对疾病认识的局限性,包括疾病的自然病史、临床症状与影像学的关系、病史与手术疗效的关系以及全身疾病与疗效的关系等均无定论,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导致了治疗方案多种多样、治疗时机选择不当、治疗效果参差不齐等问题。本文就本期刊出的相关论文及文献回顾,针对LSS的疾病特点和治疗趋势做一述评,以期加强对疾病的认识,优化LSS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自然史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椎间孔镜术后下腰痛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1
9
作者 梁雁冰 王云阁 艾彬彬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期97-101,共5页
目的分析退行性腰椎管狭窄(DLSS)患者椎间孔镜术后下腰痛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分析,纳入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DLSS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 目的分析退行性腰椎管狭窄(DLSS)患者椎间孔镜术后下腰痛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分析,纳入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DLSS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术后下腰痛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LSS患者椎间孔镜术后下腰痛发生的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风险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随访3个月,86例DLSS患者行椎间孔镜术后发生下腰痛患者21例,发生率为24.42%(21/86);发生组骨质疏松、术中清理椎间隙、术后椎管内无菌性炎症、首次锻炼时间与未发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术中清理椎间隙、术后椎管内无菌性炎症、首次接受锻炼时间均是DLSS患者椎间孔镜术后下腰痛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构建风险模型,验证模型显示C-index值为0.870,具有良好区分度,绘制标准曲线显示,校准曲线和Y-X直线相近,模型准确度良好;对模型预测效能进行验证,结果显示,风险模型评估DLSS患者椎间孔镜术后下腰痛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0,95%CI为0.779~0.961,P<0.001。结论DLSS患者行椎间孔镜术后下腰痛发生率较高,合并骨质疏松、术中未清理椎间隙、有术后椎管内无菌性炎症、首次接受锻炼时间延长均是DLSS患者行椎间孔镜术后发生下腰痛的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因素构建的风险模型对DLSS患者行椎间孔镜术后是否发生下腰痛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 椎间孔镜术 术后下腰痛 危险因素 风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管狭窄与马尾神经冗余关系的MRI形态学定量分析
10
作者 刘英 郭家川 +1 位作者 李旭雪 陈君蓉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9期123-126,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MRI分析腰椎管狭窄与马尾神经冗余(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临床诊断为腰椎管狭窄患者155例的MRI资料。根据矢状位T2WI马尾神经形态将患者分为RNRs阳性组和RNRs阴性组,测量并记录狭窄节段椎管... 目的探讨应用MRI分析腰椎管狭窄与马尾神经冗余(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临床诊断为腰椎管狭窄患者155例的MRI资料。根据矢状位T2WI马尾神经形态将患者分为RNRs阳性组和RNRs阴性组,测量并记录狭窄节段椎管硬膜囊横截面积及硬膜囊前后径,统计分析RNRs阳性组和RNRs阴性组之间硬膜囊横截面积、硬膜囊前后径、椎管狭窄程度的差异,进一步分析RNAs阳性组椎管不同狭窄程度间马尾神经冗余长度的差异。结果腰椎管狭窄患者中马尾神经冗余的发生率为34.2%。RNRs阳性组平均年龄大于RNRs阴性组,腰椎管最窄层面平均硬膜囊横截面积及硬膜囊前后径均小于RNRs阴性组,椎管狭窄程度大于RNRs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NRs阳性组女性发生率较男性稍高(56.6%vs 43.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Rs阳性组椎管不同狭窄程度间马尾神经冗余长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NRs是一种特殊的影像学表现,常见于较严重的腰椎管狭窄患者,能够被MRI清晰地展现,为腰椎管狭窄症的明确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 硬膜囊横截面积 马尾神经冗余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祛瘀复元方内服联合中药热熨在腰椎管狭窄症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11
作者 郭明柯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8期3433-3435,共3页
目的探讨祛瘀复元方内服联合中药热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LSS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内服祛瘀复元方治疗)和观察组(30例,内服祛瘀复元方... 目的探讨祛瘀复元方内服联合中药热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LSS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内服祛瘀复元方治疗)和观察组(30例,内服祛瘀复元方+中药热熨治疗),均持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3个月时临床疗效、疼痛程度及治疗前、治疗3个月时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瘀复元方内服联合中药热熨对LSS术后患者临床疗效较好,可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改善其腰椎功能,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祛瘀复元方 中药热熨 腰椎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痹汤配合拨筋调督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观察
12
作者 杨屾 李金学 肖慧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期58-60,共3页
目的:探讨腰痹汤配合拨筋调督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 目的:探讨腰痹汤配合拨筋调督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2月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腰痹汤配合拨筋调督手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疼痛情况、中医证候积分、腰椎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日本骨科学会腰痛疗效评价标准(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JOA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痹汤配合拨筋调督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显著,可缓解患者疼痛,改善临床症状,提升腰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痹汤 腰椎管狭窄症 拨筋调整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腰汤颗粒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代远 高春雨 +10 位作者 李路广 杨克新 孙武 罗杰 冯敏山 李建国 李磊 冯蓬 伏敏睿 温海宝 高景华(指导)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59-163,共5页
目的观察转腰汤颗粒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设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104例DLSS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2例。试验组予转腰汤颗粒、甲钴胺片及塞来昔布胶囊模拟剂,口服;对照组予转腰汤颗粒模拟剂... 目的观察转腰汤颗粒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设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104例DLSS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2例。试验组予转腰汤颗粒、甲钴胺片及塞来昔布胶囊模拟剂,口服;对照组予转腰汤颗粒模拟剂、甲钴胺片及塞来昔布胶囊,口服。2组均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后1、3个月随访。于治疗前,治疗1、2、3周及治疗后1、3个月观察2组间歇性跛行距离、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腰痛疾患疗效评定标准(JOA)评分。记录2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试验组脱落5例、剔除2例,对照组脱落5例、剔除1例。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及随访各时点间歇性跛行距离、VAS评分、JO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及治疗1、2周比较,试验组间歇性跛行距离、VAS评分、JOA评分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3周及治疗后1、3个月比较,试验组间歇性跛行距离、JO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3周,试验组VAS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2例(4.4%),对照组不良反应5例(10.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转腰汤颗粒可有效缓解DLSS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相较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和甲钴胺片效果更优,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腰汤颗粒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间歇性跛行 随机对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或不伴马尾冗余征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竑洲 张玙 +3 位作者 肖良 赵泉来 刘晨 吴仲宣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4期345-351,共7页
目的:探讨伴或不伴马尾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采用斜外侧腰... 目的:探讨伴或不伴马尾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采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治疗的9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32例,女60例,年龄44~82(63.67±9.93)岁。根据冗余与否将所有患者分为RNRs阳性组和RNRs阴性组。RNRs阳性组38例,男15例,女23例;年龄45~82(65.45±10.37)岁;病程24.00(12.00,72.00)个月。RNRs阴性组54例,男17例,女37例;年龄44~77(62.42±9.51)岁;病程13.50(9.00,36.00)个月。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包括狭窄节段数、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硬膜囊面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背部和腿部疼痛评价,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障碍。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8(11.04±3.61)个月,随访期未见并发症。RNRs阳性组狭窄节段数(1.71±0.46)个,多于阴性组(1.17±0.38)个(P<0.05)。RNRs阳性组术前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VAS、腿痛VAS、ODI分别为(1.11±0.19)cm、(0.46±0.17)cm^(2)、(5.39±1.00)分、(5.05±1.01)分、(55.74±4.05)%;RNRs阴性组分别为(0.97±0.23)cm、(0.69±0.26)cm^(2)、(4.50±0.77)分、(4.00±0.58)分、(47.33±3.43)%。RNRs阳性组术后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VAS、腿痛VAS、ODI评分分别为(1.60±0.19)cm、(0.74±0.36)cm^(2)、(3.39±0.72)分、(3.05±1.01)分、(46.74±4.82)%;RNRs阴性组分别为(1.48±0.25)cm、(1.12±0.35)cm^(2)、(3.00±0.82)分、(3.00±0.82)分、(37.67±3.58)%。两组术后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腿痛VAS、ODI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前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腿痛VAS、ODI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差值、ODI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硬膜囊面积、手术前后硬膜囊面积差值、术后腰痛VAS、手术前后腰痛VAS差值、手术前后腿痛VAS差值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LIF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对于伴或不伴RNRs的患者均有较好疗效。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硬膜囊面积减小可能会导致RNRs的发生,伴RNRs的LSS患者症状更重。伴RNRs的LSS患者较不伴RNRs的患者手术疗效要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冗余征 腰椎管狭窄症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后路经皮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下Sublamina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的短期疗效 被引量:1
15
作者 阮立奇 陈惠国 +3 位作者 王玲 张伟 潘浩 胡劲涛 《中国内镜杂志》 2024年第1期79-84,共6页
目的评价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BE)下Sublamina入路腰椎椎管减压手术,治疗椎间孔区域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7例有典型根性症状,突出位于椎间孔区域,造成双根受压同时伴有... 目的评价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BE)下Sublamina入路腰椎椎管减压手术,治疗椎间孔区域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7例有典型根性症状,突出位于椎间孔区域,造成双根受压同时伴有椎管狭窄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L4/5间隙6例,L5/S1间隙1例,平均病程(8.6±2.5)个月。所有患者均通过UBE下Sublamina入路进行治疗。结果7例患者术后下肢症状明显缓解,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术前(8.6±1.3)分,术后2 d(2.1±1.1)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术前(10.1±2.4)分,术后2 d(17.3±1.8)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BE下Sublamina入路椎管减压手术治疗椎间孔区域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BE) Sublamina入路 椎管狭窄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庆瑞 钟远鸣 +3 位作者 付小鹏 叶伟权 邱伟 黄勇 《西部中医药》 2024年第8期87-92,共6页
总结目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辨证论治为主的中医内治法,中药外敷、针灸、针刀、推拿等为主的中医外治法,中药加外治、手术等中医综合疗法及腰椎功能锻炼等,认为中医综合治疗LSS... 总结目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辨证论治为主的中医内治法,中药外敷、针灸、针刀、推拿等为主的中医外治法,中药加外治、手术等中医综合疗法及腰椎功能锻炼等,认为中医综合治疗LSS可以有效减轻患者腰椎疼痛、肢体麻木等症状,改善腰椎功能,同时又可抑制血清中炎症因子的表达,减少术后血栓形成,加速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中医药 保守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入路脊柱内镜椎管减压治疗单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康 罗圆超 +1 位作者 杨富国 何仁建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4期338-344,共7页
目的:探讨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腰椎管减压术(interlamina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ecompression,IL-PELD)与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腰椎管减压术(transforamenal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ecompression,TF-PELD)在单节段... 目的:探讨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腰椎管减压术(interlamina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ecompression,IL-PELD)与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腰椎管减压术(transforamenal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ecompression,TF-PELD)在单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4月至2021年7月采用脊椎内镜椎管减压术治疗85例单节段腰椎侧隐窝患者,其中男44例,女41例,年龄49~81(65.5±8.3)岁;病程3~83(26.7±16.5)个月。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IL-PELD组和TF-PELD组。其中IL-PELD组47例,男28例,女19例;年龄50~80(66.7±9.3)岁;病程3~65(25.7±15.0)个月。TF-PELD组38例,男16例,女22例;年龄51~78(64.1±7.6)岁;病程4~73(27.9±18.3)个月。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于术前和术后1、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腰痛及下肢痛的程度、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function index,ODI)评估腰椎功能。末次随访时以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于术前和术后1周以侧隐窝矢状径评估责任椎间隙侧隐窝的减压程度。结果:两组均顺利完善手术,无血管损伤、硬膜囊撕裂、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时间14~53(27.0±9.4)个月。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椎间隙感染。IL-PELD组手术时间(69.3±19.3)min,多于TF-PELD组(57.5±14.5)min(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F-PELD组术中透视次数(8.8±2.6)次,多于IL-PELD组(4.8±1.2)次(P<0.05)。两组住院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PELD组术前腰痛、下肢痛VAS及ODI分别为(5.1±2.2)、(6.9±1.3)分、(71.4±12.6)%,TF-PELD组分别为(4.7±1.8)、(6.9±1.3)分、(68.4±13.9)%。IL-PELD组术后1、6个月及末次随访腰痛VAS为(2.4±1.5)、(1.6±0.8)、(1.4±0.9)分,下肢痛VAS为(3.0±1.2)、(1.6±0.7)、(1.5±1.0)分,ODI为(32.6±11.9)%、(17.4±6.5)%、(19.3±9.3)%;TF-PELD组术后1、6个月及末次随访腰痛VAS为(2.6±1.4)、(1.5±0.6)、(1.4±1.0)分,下肢痛VAS为(2.8±1.2)、(1.6±0.6)、(1.5±1.2)分,ODI为(32.0±11.2)%、(15.0±6.1)%、(20.0±11.3)%。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腰痛VAS、下肢痛VAS及ODI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分组交互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两组侧隐窝矢状径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但各时间点两组侧隐窝矢状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改良Macnab标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PELD和TF-PELD治疗单节段腰椎侧隐窝狭窄症均能扩大侧隐窝,并取得良好早期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管狭窄 内窥镜检查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管狭窄症的中西医微创治疗与思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彭斯伟 宋敏 +2 位作者 范凯 王凯 巩彦龙 《西部中医药》 2024年第7期76-79,共4页
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腰椎管狭窄症的中西医微创治疗进展进行梳理总结,包括脊柱内窥镜技术、显微内窥镜技术、微创融合技术、介入技术、计算机导航辅助技术、针刀治疗技术等,并针对微创手术的优缺点、手术适应症、并发症与管理、是否需要... 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腰椎管狭窄症的中西医微创治疗进展进行梳理总结,包括脊柱内窥镜技术、显微内窥镜技术、微创融合技术、介入技术、计算机导航辅助技术、针刀治疗技术等,并针对微创手术的优缺点、手术适应症、并发症与管理、是否需要融合、术后护理的问题进行思考与探讨,以期为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微创 手术 针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微创与常规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在腰椎管狭窄症中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1
19
作者 袁灵恩 亢军义 曹臣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6期98-100,共3页
目的 观察微创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与常规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在腰椎管狭窄症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我们收集了淮阳楚氏骨科医院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的10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资料。根据随机对照数字表,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n=50)... 目的 观察微创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与常规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在腰椎管狭窄症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我们收集了淮阳楚氏骨科医院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的10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资料。根据随机对照数字表,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比较了两组患者在以下手术观察指标方面的差异: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伤口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同时,我们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来评估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腰部和腿部疼痛程度以及腰椎功能情况。我们还统计了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情况。结果 察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术中透视次数和手术持续时间均多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通过治疗后腰腿VAS评分,OD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时腰腿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拆(P=0.617)。结论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作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式,具有创口小、恢复周期短的优势能显著提升腰椎的功能性,缓解腰腿部的疼痛,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 常规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 腰椎管狭窄症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通道内镜下单侧椎板切开术进行双侧减压术式在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患者中的早期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涛 张斌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2期1153-1157,共5页
目的:探讨单通道内镜(Delta)下单侧椎板切开术行双侧减压术(unilateral laminoto 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ULBD)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采用脊... 目的:探讨单通道内镜(Delta)下单侧椎板切开术行双侧减压术(unilateral laminoto 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ULBD)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采用脊柱内镜ULBD治疗的腰椎融合术后ASD 24例,男10例,女14例;年龄54~77(59.2±3.6)岁;L_(2,3)2例,L_(3,4)16例,L_(5)S_(1)6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3、6个月记录下肢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采用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损伤、硬膜损伤脑脊液漏,手术时间(90.3±11.8)min,术中出血量(35.3±5.3)ml,住院时间(14.4±2.1)d。24例患者均获得6个月的随访。ODI、VAS分别由术前的(51.25±5.48)%、(6.88±1.23)分改善至术后1周的(9.29±1.76)%、(1.13±0.95)分(P<0.05);术后1个月ODI、VAS(9.17±1.90)%、(1.67±0.82)分较术后1周改善(P<0.05)。术后1、3、6个月ODI及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照改良MacNab标准,优8例,良13例,可3例。结论:单通道内镜(Delta)下ULBD手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ASD患者,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术 邻椎病 脊柱内镜 腰椎管狭窄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