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论最低潮面定义和算法的应用问题分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暴景阳 张明亮 +3 位作者 唐岩 许军 齐珺 孙新轩 《海洋测绘》 2009年第4期1-4,8,共5页
分析了理论最低潮面定义的可能最低潮面含义,研究了定义实现算法的差异,发现了长周期分潮改正公式的错误。验潮站深度基准面的重新计算结果与采用值比较表明,在多数验潮站二者存在明显差别。指出在数字化海洋空间信息构建过程中,重新确... 分析了理论最低潮面定义的可能最低潮面含义,研究了定义实现算法的差异,发现了长周期分潮改正公式的错误。验潮站深度基准面的重新计算结果与采用值比较表明,在多数验潮站二者存在明显差别。指出在数字化海洋空间信息构建过程中,重新确定各站意义一致的深度基准面具有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最低潮面 深度基准面 最低天文潮面 平均海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理论最低潮面定义算法的修订 被引量:11
2
作者 许军 暴景阳 于彩霞 《海洋测绘》 CSCD 2017年第4期11-14,共4页
在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对理论最低潮面定义算法中的长周期改正与浅水改正部分进行了修订。由中国沿岸86个验潮站,利用最低天文潮面对修订算法作了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修订算法与最低天文潮面的差异大部分在2cm内,两者具有最低潮意... 在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对理论最低潮面定义算法中的长周期改正与浅水改正部分进行了修订。由中国沿岸86个验潮站,利用最低天文潮面对修订算法作了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修订算法与最低天文潮面的差异大部分在2cm内,两者具有最低潮意义一致性;在个别浅水分潮较大的河口站,浅水改正不能充分组合出最低潮位,建议该类型站计算理论最低潮面时,应与最低天文潮面作对比。最后,分析了分潮数对最低潮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潮越多,组合出的最低潮面不一定越低,13个分潮是合适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基准面 理论最低潮面 最低天文潮面 海道测量规范 算法修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理论最低潮面与平均潮差关系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杨同军 王义刚 +1 位作者 黄惠明 袁春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57-562,共6页
基于理论最低潮面与平均潮差的内在联系,利用我国东部沿海17个验潮站连续369天的逐时潮位资料,进行调和分析得到相应的调和常数,并计算理论最低潮面。藉此,就理论最低潮面与年平均潮差及月平均潮差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理... 基于理论最低潮面与平均潮差的内在联系,利用我国东部沿海17个验潮站连续369天的逐时潮位资料,进行调和分析得到相应的调和常数,并计算理论最低潮面。藉此,就理论最低潮面与年平均潮差及月平均潮差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理论最低潮面与年平均潮差及月平均潮差之间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实际工程中可以利用此关系近似地确定当地理论最低潮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最低潮面 平均潮差 平均海平面 调和分析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基准面的最低潮意义不一致性问题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许军 王冬 于彩霞 《海洋测绘》 CSCD 2018年第3期9-11,16,共4页
因资料时长、算法实现等差异,长期验潮站的深度基准面L值存在最低潮意义不一致问题。通过对北方海区长期站的算法实现考证,表明最低潮意义不一致是普遍现象。从三个层次提出了解决方案:(1)对于一般测量作业单位,以不同传递方法的结果判... 因资料时长、算法实现等差异,长期验潮站的深度基准面L值存在最低潮意义不一致问题。通过对北方海区长期站的算法实现考证,表明最低潮意义不一致是普遍现象。从三个层次提出了解决方案:(1)对于一般测量作业单位,以不同传递方法的结果判断最低潮意义一致性,以保持L值空间连续分布为原则取值;(2)对于基础海洋测绘管理部门,应构建全海域的深度基准面模型,作为基础数据集提供查询与内插的公众服务;(3)对于国家层面的多部门统筹,应统一深度基准面的历元与算法实现,建立基准维持与调整的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基准面 长期验潮站 海域垂直基准 理论最低潮面 深度基准面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平均海平面及多年一遇极值水位的计算 被引量:5
5
作者 颜秀花 周良明 +1 位作者 林霄佩 王爱方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5-144,共10页
利用区域大气模拟系统(RAMS)大气模式给出的30 a风场资料作为上边界风应力强迫,用普林斯顿大洋模式(POM)对渤海的潮流和潮位进行了30 a数值计算。给出了M2,S2,O1,K1四个分潮的同潮时线和等振幅线,与环渤海19个验潮站观测的调和常数对比... 利用区域大气模拟系统(RAMS)大气模式给出的30 a风场资料作为上边界风应力强迫,用普林斯顿大洋模式(POM)对渤海的潮流和潮位进行了30 a数值计算。给出了M2,S2,O1,K1四个分潮的同潮时线和等振幅线,与环渤海19个验潮站观测的调和常数对比发现,M2分潮振幅的平均误差为4.5 cm,迟角的平均误差为4.2°。分析了渤海海域环流、风海流和潮流的基本特征,并与前人的结果进行比较,两者基本一致。计算了渤海1 000多个网格点的平均海平面高度,比较结果表明,其准确度较高。最后给出了渤海各点的最高和最低天文潮位以及百年一遇极值水位,比较结果表明,虽没有进行单独的风暴潮计算,但计算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渤海各种水位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RAMS大气模式 POM模式 理论深度基准面 平均海平面 多年一遇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低天文潮面的精度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力 孙新轩 +2 位作者 刘雁春 暴景阳 肖付民 《海洋测绘》 2009年第4期5-8,共4页
基于最低天文潮面的定义和算法,以中国沿海14个主要长期验潮站多年的潮位观测资料为依据,分析了最低天文潮面在中国沿海海区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沿海,最低天文潮面能够达到厘米级的稳定性,适用于作为中国海区的海图深度基准面。
关键词 深度基准面 最低天文潮面 理论深度基准面 平均海面 航海保证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四省市邻近海域深度基准面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墨起 许军 《海洋测绘》 CSCD 2020年第4期35-38,共4页
通过两步构建了覆盖中国北方四省市邻近海域、分辨率为1′×1′的深度基准面模型。首先以精密潮汐模型为基础,由理论最低潮面的定义算法构建了初步模型;其次设计了以略最低低潮面传递法为基础的订正算法,由历年测绘海图所用的179个... 通过两步构建了覆盖中国北方四省市邻近海域、分辨率为1′×1′的深度基准面模型。首先以精密潮汐模型为基础,由理论最低潮面的定义算法构建了初步模型;其次设计了以略最低低潮面传递法为基础的订正算法,由历年测绘海图所用的179个验潮站L值,对初步模型实施订正,构建了成果模型。43个长期验潮站评估表明,初步模型的中误差为5.4 cm。空间分布密集的验潮站点将深度基准面模型归化至海图的深度基准系统,达到了工程实用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测绘 深度基准面 理论最低潮面 深度基准面模型 潮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