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季节内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对次季节-季节尺度大气可预报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胡榕 李建平 侯兆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5-100,共16页
利用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和条件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定量估计了季节内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IPCO)和实时多变量Madden-Julian指数(RMM指数)可预报期限,量化了季节内IPCO对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的贡献,深入研究了季节内IPCO演变... 利用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和条件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定量估计了季节内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IPCO)和实时多变量Madden-Julian指数(RMM指数)可预报期限,量化了季节内IPCO对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的贡献,深入研究了季节内IPCO演变下S2S尺度可预报期限空间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与RMM指数相比,季节内IPCO指数可预报性更强,可预报期限达到31天左右,比RMM指数高出2周以上;(2)印度洋-西太平洋区域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最强,可预报期限达到30天以上,其中季节内IPCO是该地区的主要可预报性来源之一,其贡献达到6天,占总可预报期限的25%以上;(3)随着季节内IPCO的演变,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区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有空间结构变化,表现为可预报期限异常的传播和振荡。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期限正负异常沿季节内IPCO传播路径,一支以赤道中西印度洋为起点北传至印度半岛,一支向东传播,经过海洋性大陆到赤道西太平洋后向北传播,到达日本南部。同时,可预报性异常的传播在在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表现出反向变化的特征,形成东西两极振荡,当季节内IPCO向正位相发展时,东印度洋具有更强的可预报性,西太平洋具有更弱的可预报性,反之亦然。季节内IPCO的发展(衰退)可使东印度洋(西太平洋)S2S尺度大气可预报性更强,表明模式预报技巧对此具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内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IPCO) S2S尺度可预报性 热带季节内振荡 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月北极涛动对北半球热带太平洋和大西洋对流活动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胡淼 龚道溢 +2 位作者 王璐 周天军 张自银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9-491,共13页
利用1979—2008年日分辨率的向外长波辐射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去除ENSO影响后,分析了1—3月北极涛动对热带太平洋和热带大西洋对流活动及降水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北极涛动偏强(弱)时,热带太平洋和大西洋对流活动显著偏强(弱)。北... 利用1979—2008年日分辨率的向外长波辐射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去除ENSO影响后,分析了1—3月北极涛动对热带太平洋和热带大西洋对流活动及降水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北极涛动偏强(弱)时,热带太平洋和大西洋对流活动显著偏强(弱)。北半球热带大洋冬季平均向外长波辐射与北极涛动指数的相关系数存在两个显著负相关区:一个位于中太平洋区,大致包括13°—20°N、160°E—170°W;另外一个位于热带大西洋,显著区覆盖的范围大体包括5°—20°N、15°—70°W。这些区域的降水量也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向外长波辐射、强对流面积指数、强对流强度指数、平均降水量等指标与北极涛动指数的相关均以冬季同期最高,随时间滞后相关迅速减弱。与此对应的对流层低层大气环流也有显著变化,850hPa风场的变化表现为热带太平洋有异常的气旋性环流,气旋中心区与显著强对流和降水异常区一致。而热带大西洋有显著的经向环流辐合和风切变,与异常对流和降水区吻合。海洋模式的模拟结果表明,与北极涛动有关联的海温分布,很大程度上与大气强迫有关,说明热带1—3月降水和对流活动与海温的关联较弱。北极涛动与热带太平洋、大西洋对流和降水活动之间主要是通过大气环流的变动产生联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涛动 对流活动 热带太平洋 热带大西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传播及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30
3
作者 杨辉 李崇银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5-156,共12页
通过观测资料的分析,对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传播(移动)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揭示了热带大气ISO的纬向和经向移动的特征,以及热带大气低频动能的跨赤道传播特征。同时,通过对比分析还揭示了ENSO和热带对流加热场异常对热带大气IS... 通过观测资料的分析,对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传播(移动)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揭示了热带大气ISO的纬向和经向移动的特征,以及热带大气低频动能的跨赤道传播特征。同时,通过对比分析还揭示了ENSO和热带对流加热场异常对热带大气ISO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大气季节 内振荡传播 ENSO 对流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对流季内振荡强度异常特征及其与海表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9
4
作者 李丽平 王盘兴 +1 位作者 管兆勇 杨松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5-152,共8页
利用外逸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资料分析了热带对流季内振荡(ISO)强度的季节变化及年际异常特征,重点研究其与海表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最强的OLR季内振荡主要位于高海表温度(SST)区,即热带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洋区... 利用外逸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资料分析了热带对流季内振荡(ISO)强度的季节变化及年际异常特征,重点研究其与海表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最强的OLR季内振荡主要位于高海表温度(SST)区,即热带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洋区域,终年存在,冬、春季最强,振荡中心偏于夏半球。OLR季内振荡强度年际异常显著区域是热带中东太平洋区域、西北太平洋区域和西南太平洋区域,它与SST年际异常存在局地正相关关系,伴随环流的辐合辐散,并与ENSO事件关系密切。另外,El Ni^no事件发生之前,热带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区域OLR季内振荡增强,其中心随事件的发展逐渐东移,事件发生后这两个区域ISO减弱,这与OLR季内振荡强度年际异常显著的区域具有内在连贯性。海表温度是决定OLR季内振荡强度季节变化、年际异常的一个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内振荡 季节变化及年际异常 热带对流 海表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季节内振荡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6
5
作者 祝丽娟 王亚非 尹志聪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37-748,共12页
利用1949-2009年台风年鉴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热带季节内振荡(Iso)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主要结论包括:(1)针对南海地区定义了纬向风指数,经验证该指数能较好描述南海大气ISO的具体特征;(2)CPC120指数反映的对流空... 利用1949-2009年台风年鉴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热带季节内振荡(Iso)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主要结论包括:(1)针对南海地区定义了纬向风指数,经验证该指数能较好描述南海大气ISO的具体特征;(2)CPC120指数反映的对流空间尺度相对于南海小尺度海域太大,且不能很好判明南海地区气旋活动归属于活跃与否两类,这从反面证明了纬向风指数对南海地区热带ISO活动的适用性;(3)利用纬向风指数把热带ISO活动划分了8个位相,发现其位相变化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不活跃期(第4~6位相)时,气旋在南海生成和登陆均明显减少,而在活跃期(第7~3位相)时情况相反;(4)合成分析表明,热带ISO东传时,伴随对流中心位置的东移,南海气旋活动表现也不同,其活跃期以第2位相特征最明显,此时南海地区对应强对流和气旋式切变,同时副高强度较弱位置偏东,这些均有利于南海气旋的生成和发展;不活跃期则情况相反,以第6位相特征最明显;(5)迸一步从能源供应角度来探讨发现,南海地区的水汽凝结加热中心、强对流中心及水汽通量散度均配合一致.此外,活跃位相时整层热源垂直剖面均反映南海上空为强上升运动和中层加热;不活跃位相则情况相反.因此,热带ISO东传也会影响南海上空加热配置,从而影响热带气旋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大气季节内振荡(ISO) 南海 热带气旋 大气环流场 凝结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OLR季节内振荡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6
6
作者 王韶霞 刘秦玉 徐启春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8-83,共6页
利用卫星观测的OLR(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候平均资料(1979-1993年)分析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大气对流季节内振荡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35°... 利用卫星观测的OLR(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候平均资料(1979-1993年)分析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大气对流季节内振荡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热带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35°N-35°S,75°E-180°E)大气对流运动的季节内振荡在4个区域中表现较明显:(1)热带东印度洋大气对流季节内振荡信号最强,显著的振荡周期集中在6.5-12.5候;(2)澳大利亚西北洋面季节内振荡强信号主要周期表现为9.5-15.5候;(3)澳大利亚东北洋面振荡周期集中在6.5-9.5候和9.5-15.5候,南半球的大气对流活动季节内振荡显著区沿10°S呈纬向带状分布;(4)南海北部、吕宋海峡附近及日本群岛以南的西北太平洋区域。ISO振荡周期集中在6.5-12.5候,南海南部季节内振荡周期集中在6.5-15.5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 东印度洋 西太平洋 季节内振荡 厄尔尼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华南前汛期持续性降水异常与准双周振荡 被引量:18
7
作者 苗芮 温敏 张人禾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5-166,共12页
利用中国台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DOE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0年华南汛期降水异常的低频特征及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华南汛期降水异常呈显著的低频振荡特征,其中前汛期以10~20天振荡(准双周振荡)为主,后汛期以20~50天振... 利用中国台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DOE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0年华南汛期降水异常的低频特征及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华南汛期降水异常呈显著的低频振荡特征,其中前汛期以10~20天振荡(准双周振荡)为主,后汛期以20~50天振荡(季节内振荡)为主。重点讨论了准双周尺度上前汛期持续性降水异常与中高纬和热带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中高纬地区的低频环流可通过Rossby波能量沿着低频遥相关波列的频散影响华南低频环流的变化。波活动通量分析显示,西西伯利亚作为Rossby波源,其波能量沿着横跨欧亚大陆的低频遥相关波列向我国东部地区频散,引起该地扰动加强,从而引起华南低频环流及垂直运动的变化进而造成华南降水的异常。热带东印度洋的准双周振荡是影响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另一低频来源。当赤道东印度洋对流旺盛(抑制),其上空为强上升(下沉)气流,低层辐合(辐散)高层辐散(辐合),而华南上空盛行下沉(上升)运动,不利于(有利于)华南降水。来自中高纬和低纬的低频信号的叠加并配合低频水汽输送共同影响了华南环流异常的低频变化,从而引起华南的低频降水异常,有利于华南持续性降水异常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降水异常 准双周振荡 遥相关波列 热带低频对流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学的热带气旋气候学研究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建平 汪秋云 +1 位作者 李艳杰 张净雯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05-713,I0010,共10页
以西北太平洋为重点回顾了从能量学角度对热带气旋(TCs)活动和变化的气候学研究进展.从低层正压能量转化、斜压能量转化、非绝热加热等角度综述了能量过程对TCs发生频数、生成源地的影响.从现有的TCs强度的能量指标以及气旋的变性方面... 以西北太平洋为重点回顾了从能量学角度对热带气旋(TCs)活动和变化的气候学研究进展.从低层正压能量转化、斜压能量转化、非绝热加热等角度综述了能量过程对TCs发生频数、生成源地的影响.从现有的TCs强度的能量指标以及气旋的变性方面回顾了能量学在TCs强度变化中的应用.在回顾已有研究进展和分析存在薄弱环节的基础上,阐述了扰动位能(PPE)在TCs能量学研究的重要性,并以季节内尺度的印-太对流涛动(IPCO)为例探讨了其在TCs活动与变化研究的可行性.最后以此为契机对未来基于PPE的TCs活动与变化的相关能量学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学 热带气旋(TCs) 扰动位能(PPE) 印—太对流涛动(IPCO) 非绝热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夏季风场与对流场季节内振荡传播模比较 被引量:7
9
作者 林爱兰 Li Tim 李春晖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5-557,共13页
利用1979-2007年卫星观测日平均OLR资料以及NCEP/DOE第2套再分析资料中的风场资料,采用有限区域波一频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对比对流层高、低层风场与对流场所表征的热带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BSISO)各种传播模态谱分布气候特征及... 利用1979-2007年卫星观测日平均OLR资料以及NCEP/DOE第2套再分析资料中的风场资料,采用有限区域波一频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对比对流层高、低层风场与对流场所表征的热带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BSISO)各种传播模态谱分布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异常。结果表明:各要素反映的BSISO各种模态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变化存在一定差异,总体而言对流层低层风(850hPa纬向风或经向风)与对流比较一致。850hPa经向风(纬向风)所反映的纬向(经向)传播BSISO谱分布气候特征与对流情况最相似。在ENSO发展年,850hPa经向风反映的赤道东传波加强趋势与对流较为一致;850hPa纬向风、经向风反映的北传波变化趋势都与对流相似。在ENSO衰减年,850hPa纬向风(经向风)反映的赤道东传波(赤道外西传波)减弱趋势与对流较为一致;对流以及850hPa经向风、200hPa纬向风和200hPa经向风4种要素都能体现南海及周边地区北传波明显减弱这一特征。对流和850hPa纬向风所反映的北传波与印度洋偶极子模态之间关系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北半球夏季季节内振荡(BSISO) 各种传播模态 气候特征及年际异常 风场与对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夏热带西太平洋对流云团周期性西北传播与梅雨带的变动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亚非 山崎信雄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92-703,共12页
为了了解来自低纬度的气象因素对梅雨带季节内变化的影响 ,文中对 1 985年和 1 986年6~ 7月份的个例进行了细致诊断 ,并针对有关问题用历史资料做了统计和合成。发现 (1 )梅雨雨带的向北位移与 1 0~ 1 5°N/ 1 4 0°E附近的... 为了了解来自低纬度的气象因素对梅雨带季节内变化的影响 ,文中对 1 985年和 1 986年6~ 7月份的个例进行了细致诊断 ,并针对有关问题用历史资料做了统计和合成。发现 (1 )梅雨雨带的向北位移与 1 0~ 1 5°N/ 1 4 0°E附近的热带对流云团向西移动有连带关系 ,当热带对流云团向西北移动时副热带高压也向西北扩张 ,顺次由东向西影响梅雨带北抬。(2 )低纬度向西北方向移动的对流云团具有准 8,1 8以及 30 d周期。 (3)中国江淮梅雨的入梅也与 6月份第一次出现这种对流云团周期性 (8,1 8以及 3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对流云团 梅雨带 低频振荡 TBB场 环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形对大气低频振荡影响的数值研究
11
作者 张勤 朱育峰 +1 位作者 倪允琪 林武银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335-341,共7页
使用五层全球谱模式研究地形对月、季尺度低频振荡的影响。该模式为三角形截断,截断波数为10,并含有较为完整的物理过程参数化,对分别用有地形和无地形模式来模拟的低通滤波资料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地形强迫产生的月、季... 使用五层全球谱模式研究地形对月、季尺度低频振荡的影响。该模式为三角形截断,截断波数为10,并含有较为完整的物理过程参数化,对分别用有地形和无地形模式来模拟的低通滤波资料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地形强迫产生的月、季尺度低频波列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北半球夏季由地形影响产生的热带热源是南北半球低频波列的源。模拟结果进一步指出北半球地形强迫产生的波列扰动可以引起赤道纬向流的异常,这种纬向流的瞬变强迫可以在南半球产生新的波列,从而完成北半球波列的越赤道传播,引起南北半球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谱模式 地形影响 低频振荡 热带对流 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阶全球谱模式中地形对季节内振荡的影响
12
作者 张勤 倪允琪 林武银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275-282,共8页
使用三角形截断,截断波数为10的五层全球谱模式研究地形对季节内振荡的影响。分析了有地形和无地形模式模拟的一年带通滤波资料。结果表明,地形的作用在于加强了热带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对流活动,从而加强了热带对流热源、汇的振荡强度;也... 使用三角形截断,截断波数为10的五层全球谱模式研究地形对季节内振荡的影响。分析了有地形和无地形模式模拟的一年带通滤波资料。结果表明,地形的作用在于加强了热带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对流活动,从而加强了热带对流热源、汇的振荡强度;也加强了中、高纬季节内振荡的强度。还讨论了地形影响季节内振荡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 季节内振荡 热带对流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风期间南海对流活动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霍利微 郭品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1-110,共10页
利用1979-2008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NOAA的OLR逐日资料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资料,分析了夏季风期间南海(105~120°E,5-20°N)对流活动的季节内振荡(ISO)特征及其对西北太平洋TC的生成及路径的影响,并采... 利用1979-2008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NOAA的OLR逐日资料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资料,分析了夏季风期间南海(105~120°E,5-20°N)对流活动的季节内振荡(ISO)特征及其对西北太平洋TC的生成及路径的影响,并采用TC路径模式从大尺度环境场角度初步探讨了ISO对TC运动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夏季风期间的南海对流活动存在活跃期、不活跃期交替更迭的ISO现象,与之对应的季风环流型存在显著差异:南海对流活跃(不活跃)表示南海夏季风活跃(不活跃),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强(弱)且向东伸展(向西撤退),副热带高压偏东(西),季风环流强(弱)。(2)南海夏季风活跃(不活跃)期,TC生成频数多(少)且生成位置偏西(东)。(3)针对西行进入135°E以西,25°N以南的这类西北太平洋TC(WNP-TC),在活跃期,多以偏西或西北路径直行进入南海;而不活跃期时,多转向北上不进入南海。(4)路径模式模拟结果显示:南海季风活跃(不活跃)时,大尺度环境场的引导作用有利于WNP-TC直行进入南海(转向北上,不进入南海)。同时,WNP-TC的生成位置越偏西越有利于WNP-TC进入南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热带气旋生成和路径特征 南海对流活动 季节内振荡 季风槽 路径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