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4年中国矿产资源形势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5
1
作者 郭娟 胡容波 +3 位作者 周起忠 崔荣国 林博磊 赵云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5,共9页
2024年全球抗击通胀之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全球经济保持了韧性。全球矿业市场稳中有升,投资者对矿业市场的信心有所增强。随着全球供应链扰动缓解、紧缩货币政策抑制需求,大部分矿产品价格持续回调。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2024年中... 2024年全球抗击通胀之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全球经济保持了韧性。全球矿业市场稳中有升,投资者对矿业市场的信心有所增强。随着全球供应链扰动缓解、紧缩货币政策抑制需求,大部分矿产品价格持续回调。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2024年中国经济顶住压力、稳中有进。中国矿业市场发展持续向好,表现为:全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力度加大,地质勘查投资连续三年超千亿元,探矿权投放力度加大,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四年增长,采选业企业利润处于历史高位。主要矿产品生产平稳向好,铁矿石、十种有色金属等均保持增长。能源安全保供能力进一步提升,原煤产量创历史新高,原油和天然气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增长。能源绿色化清洁化效果进一步凸显,能源结构转型加快,清洁能源装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占一次能源比重不断提升,同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矿产品贸易保持增长,矿产品贸易总额占全国商品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大宗矿产品对外依存度处于高位,煤炭进口量再创历史新高,对外依存度首次突破10%,石油、天然气、铁矿石分别为72.1%、42.4%和79.7%。未来,中国经济将加速增长,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会增加。应克服矿业发展面临的ESG挑战,加大国内找矿力度,同时加强矿业国际合作,提高矿产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 地质勘查 能源结构 清洁能源 ESG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缘政治与战略资源产业链重构——以关键稀土矿产和材料为例 被引量:19
2
作者 杨丹辉 高风平 +1 位作者 刘思艺 弓宇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33,共15页
大国清洁能源转型尤其是快速扩张的电动汽车、风电等产业刺激了稀土等战略资源需求,稀土产业链成为中美地缘政治竞争的焦点领域。该研究基于法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从全球治理的经典范式出发,考察美国力推全球稀土产业链重构的深... 大国清洁能源转型尤其是快速扩张的电动汽车、风电等产业刺激了稀土等战略资源需求,稀土产业链成为中美地缘政治竞争的焦点领域。该研究基于法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从全球治理的经典范式出发,考察美国力推全球稀土产业链重构的深层动因及地缘政治影响,在美国地缘战略“产业链控制”与“联盟制华”两大特征下,揭示中美稀土产业链脱钩与全球“双链”格局、美国“三大法案”与清洁能源产业体系主导权、中美大国博弈与日本产业安全等重要政治经济关系之间的底层逻辑和战略呼应。研究发现:①在产业链控制方面,下游企业开展技术“去稀土化”与美西方“去中国化”的产业链布局导向相互加持,共同推动形成全球战略资源“双链”格局;②在与盟国联合制华方面,美国要求日本等盟国分担与中国地缘竞争的“缔盟”责任,而日本出于自身利益高度介入全球稀土产业链重构,由高度依赖中国稀土进口转向深度参与美国主导的全球稀土产业链;③美国出台“三大法案”是其一贯以国内法塑造地缘关系又一力证,背后的深层动机在于通过重塑战略资源产业链,掌控全球清洁能源转型的主导权。为应对日益升级的战略资源大国博弈,要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方面利用好产业链中前端的资源和产能优势,创新引领战略资源产业链自主延展;另一方面强化战略布局,整合全球关键矿产资源,丰富反制手段,不断增强稀土等重点产业链韧性,提升国家战略资源安全保障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能源 稀土 战略资源 产业链重构 地缘政治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废弃矿井地热资源再利用系统研究 被引量:31
3
作者 浦海 卞正富 +1 位作者 张吉雄 许军策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77-687,共11页
废弃矿井的再利用对矿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矿井废弃后仍赋存着丰富的资源,有潜在的积极用途,尤其是大量可再生地热资源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分析了国外废弃矿井地热资源开采与利用现状,提出了一种废弃矿井地热资源... 废弃矿井的再利用对矿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矿井废弃后仍赋存着丰富的资源,有潜在的积极用途,尤其是大量可再生地热资源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分析了国外废弃矿井地热资源开采与利用现状,提出了一种废弃矿井地热资源利用循环系统模型,该系统利用顶板垮落后采空区的储水优势,能够充分利用废弃矿井地热、水及空间资源,进行清洁能源的生产,避免了矿井废弃后资源的浪费与次生灾害的发生,同时可有效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污染。研究结果表明:倾向长度350 m,走向长度4000 m,高度6 m近水平工作面采空区的储水能力约为580000 m^(3),静态储能约为5200 MW·h;考虑不同地层采空区的温度特性,设置冷热源水库,整个系统运行时功率可达8.4 MW,年供能约24960 MW·h,可约为250000 m^(2)住宅空间进行有效的供暖或制冷。与传统化石能源煤炭相比,系统运行时每年可减少约为7812 t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系数仅为0.072 kg/(kW·h),降低了81%以上。此外,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废弃矿井的管理机构,提前做好矿井关闭前再利用计划。同时,矿业企业要做好再利用的技术储备与措施,实现废弃矿井的再利用,推动采矿区域环境恢复和经济复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井 资源再利用 地热资源 采空区 清洁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清洁能源的发展及其对策分析 被引量:29
4
作者 刘邦凡 张贝 连凯宇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0-83,92,共5页
发展清洁能源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一环,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是"低碳"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我国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清洁能源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对... 发展清洁能源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一环,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是"低碳"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我国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清洁能源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清洁能源认识不到位、技术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应用能力较差等。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从普及科学合理的清洁能源观、推进开发运用新技术、实现制度和政策保障和以经济结构调整带动能源结构优化、加强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调整思路,推进我国清洁能源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发展 清洁能源 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矿井地下空间反季节循环储能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郭平业 王蒙 +1 位作者 孙晓明 何满潮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93-2206,共14页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逐步下降,关停矿井数量逐年增多。直接关闭或废弃矿井不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还极有可能诱发一系列的安全、环境等问题,需要因地制宜的提出符合我国废弃矿井现状...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逐步下降,关停矿井数量逐年增多。直接关闭或废弃矿井不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还极有可能诱发一系列的安全、环境等问题,需要因地制宜的提出符合我国废弃矿井现状的剩余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基于此,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废弃矿井开发再利用现状,着重讨论了废弃矿井地下空间储能的利用模式,针对性的提出了废弃矿井反季节循环储能工艺系统,该系统充分考虑了废弃矿井地下空间资源、地热资源、水资源和地上可再生资源,通过在沉陷区布置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设备,为周边用户和整个系统提供电能,以井下恒温岩土体中的巷道群和采空区为储能空间,以矿井水为储能介质,通过太阳能集热和地热能资源为周边用户供热/制冷,在无需供热/制冷的季节将热能储存至矿井地下,实现反季节循环储能。阐述了废弃矿井地下反季节循环储能亟需突破的3个关键技术:多尺度空间热储评估方法、废弃矿井反季节循环储能井上井下整体优化设计方法以及反季节循环储能多源耦合的运行模式。最后,以京西王平村废弃矿井为例研究了该系统的节能减排效益,结果表明:与传统化石燃料相比,应用反季节循环储能系统供热制冷,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2781.1 t。若加入太阳能、风能集热发电系统,节能减排效果将更加明显。应高度重视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加大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科学问题的研究力度。相关部门和矿山企业应积极稳步推进废弃矿井绿色低碳开发利用,提高可再生清洁能源利用比例,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井 地下空间 反季节循环储能 地热资源 清洁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个替代”战略的甘肃新能源就地消纳模式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31
6
作者 李明 胡殿刚 周有学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991-2997,共7页
甘肃省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逐年增加,弃风弃光现象日益严重,如何提高新能源消纳比例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通过分析甘肃省高载能企业的可调度性验证了新能源就地消纳的潜力,介绍了智能园区作为就地消纳新能源的技术支撑的建设情... 甘肃省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逐年增加,弃风弃光现象日益严重,如何提高新能源消纳比例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通过分析甘肃省高载能企业的可调度性验证了新能源就地消纳的潜力,介绍了智能园区作为就地消纳新能源的技术支撑的建设情况及成果;总结了以"清洁替代"为主、以"电能替代"为辅的"两个替代"战略的实施模式及成果;对包含新能源发电机组、高载能负荷、热电联产、热储能负荷的智能工业园区进行建模,考虑机组运行成本、碳排放惩罚成本、新能源发电波动成本、需求响应补贴成本等,以电网侧的整体运行成本最低为目标进行源荷互动优化调度。通过算例的仿真,得到了各个机组的联合调度模式以及热电负荷之间的配合方式,证明了智能工业园区就地消纳新能源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替代 电能替代 新能源消纳 发电权交易 大用户直购电 智能工业园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筛机挖掘链闭式液压系统低压侧压力对系统输出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胡军科 周创辉 刘鑫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7-53,共7页
在解决国产某型清筛机使用时挖掘链闭式液压系统马达损坏问题的过程中,基于闭式液压系统的结构,在考虑低压侧压力变化的前提下建立闭式液压系统输出特性定性分析模型,分析马达负载的变化,并通过仿真和试验加以验证。结果表明:闭式液压... 在解决国产某型清筛机使用时挖掘链闭式液压系统马达损坏问题的过程中,基于闭式液压系统的结构,在考虑低压侧压力变化的前提下建立闭式液压系统输出特性定性分析模型,分析马达负载的变化,并通过仿真和试验加以验证。结果表明:闭式液压系统低压侧压力随着马达上外负载的变化而波动,而低压侧压力的波动会放大高压侧压力和流量的震荡,使马达高压腔活塞环受到高频高幅交变负载的作用,并在短时间内断裂;根据泵和马达的变量机构工作需要,低压侧压力的设置至少应满足泵或马达的最大变量要求;对于负载波动的工况,应考虑负载处于最大幅值时可能出现低压侧流量和压力不足的情况,合理确定补油泵、冲洗阀流量与系统油路流量的匹配;对于要求较高的闭式液压系统,应采用独立的恒压源向变量机构提供控制油;补油泵旁接的溢流阀的设定压力应不低于2MPa,并且在低压侧外接一排量为10mL.r-1的补油泵即可维持低压侧压力的恒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筛机 马达 闭式液压系统 驱动系统 油路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废弃物厌氧共发酵制氢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陈宏 吴军 +5 位作者 陈晨 涂智 禹丽娥 杨恩喆 杨敏 肖本益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40-450,共11页
化石燃料的消耗和有机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利用有机废弃物进行厌氧发酵制氢是可持续且环境友好的。为了克服单一底物厌氧发酵制氢存在的因营养元素不均衡、毒性抑制和微生物种类较少等导致氢气产率较低的局限性,不... 化石燃料的消耗和有机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利用有机废弃物进行厌氧发酵制氢是可持续且环境友好的。为了克服单一底物厌氧发酵制氢存在的因营养元素不均衡、毒性抑制和微生物种类较少等导致氢气产率较低的局限性,不同类型的底物厌氧共发酵制氢技术得以开发,然而现阶段仍然存在过程机理不清楚和关键工艺参数不明确等问题。本文综述了有机废弃物厌氧共发酵制氢的必要性、优点及主要影响因素,归纳了不同有机废弃物混合比、有机负荷、发酵温度、水力停留时间、初始pH以及固液比、搅拌方式和反应器类型等关键工艺参数特征及其范围,分析比较了不同有机废弃物厌氧共发酵体系的氢气浓度及产率、发酵液pH、氨氮和挥发性脂肪酸及其组成等工艺特性,总结了产氢功能菌群及其产氢特性及不稳定系统特征微生物。随后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对其在底物利用范围及其预处理、过程机理、技术完善及其综合评估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为有机废弃物厌氧共发酵制氢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能源 产氢菌 有机废弃物 厌氧共发酵 混合比 工艺参数 资源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原盆地岩溶地热系统的形成演化及其地热资源潜力 被引量:14
9
作者 汪新伟 王婷灏 +5 位作者 李海泉 张瑄 罗璐 刘慧盈 王嗣敏 向才富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16-731,共16页
【研究目的】太原盆地作为优质岩溶热储分布与城市供暖需求匹配良好的地区之一,其岩溶地热系统的形成演化与成因要素的研究对本区地热资源的整体开发以及断陷盆地型地热资源展布规律的认识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方法】本文在综... 【研究目的】太原盆地作为优质岩溶热储分布与城市供暖需求匹配良好的地区之一,其岩溶地热系统的形成演化与成因要素的研究对本区地热资源的整体开发以及断陷盆地型地热资源展布规律的认识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方法】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与最新54口地热井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太原盆地岩溶地热系统的热源、热储展布和水热动力学特征,并分8个单元评价了地热资源量。【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岩溶热储发育的层位主要为华北板块广泛分布的下古生界奥陶系,经历了早古生代末的表生岩溶、晚古生代的直接盖层沉积、中生代岩溶地热系统初始形成、新近纪的改造与第四纪最终定型等5个阶段。该地热系统的热源来自于新生代裂谷盆地产生的高大地热流(最高达79.12 mW/m^(2)),热传递方式可分为强烈对流型(盆地边缘)和热传导型(盆地内部)截然不同的两类。热储储集性能具纵向分层、平面分带特征。在纵向上识别出15~20层有效储集段,累计厚度160~180 m,可划分为3~4层主力含水段;在平面上有利储集带主要受NE向隐伏构造的控制,且主力含水层在运移过程中易发生“越流”现象。盆地中段的奥陶系热储因埋藏适中(约400~1900 m)、且储层温度较高(30~75℃),是最有利的勘探开发区。依据热储体积法评价出太原盆地岩溶地热系统可利用的静态地热资源量为83.03×10^(8)GJ,折合标煤2.83×10^(8)t。【结论】年开采地热资源量可满足1502万m^(2)的供暖面积。鉴于目前已开发资源仅占可开发的23.3%,开发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岩溶地热系统 形成演化 资源评价 洁净能源 地热地质调查工程 太原盆地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智能电网发展述评、展望与建议 被引量:10
10
作者 黄训诚 和萍 +2 位作者 崔光照 史峰 耿斯涵 《轻工学报》 CAS 2016年第2期54-65,共12页
智能电网以其具有环保、安全、经济、友善等优点而成为未来中国电网的发展方向.中国提出了"坚强智能电网"的概念,基于现有资源与历史特点,中国智能电网发展的驱动力集中在能源结构与负荷逆分布、提高消纳清洁能源能力、推动低碳节能... 智能电网以其具有环保、安全、经济、友善等优点而成为未来中国电网的发展方向.中国提出了"坚强智能电网"的概念,基于现有资源与历史特点,中国智能电网发展的驱动力集中在能源结构与负荷逆分布、提高消纳清洁能源能力、推动低碳节能环保、提升供电可靠性需求及设备制造能力等方面.面对现阶段智能电网建设所面临的电力需求强劲增长、资源与环境压力增大、区域差异服务需求有待提高、电力改革尚未完善等问题,我国要进一步提高电网投资决策和规划水平、故障处理水平、资产运营维护和管理水平,加强需求侧管理与标准体系建设;既要考虑电网规划、建设、改造和技术升级等硬件提升,也要满足运行控制、资产管理、用户管理等方面的需求,通过电力流、业务流、信息流的一体化融合,实现多元化电源的灵活接入,以方便各阶梯电力用户的使用,加快实现整个电网在运行控制和管理维护上的智能化,最终建成具有中国特色、领先于国际的国家级智能电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 智能电网 资源配置 绿色环保 清洁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洁净燃煤发电技术全生命周期评价 被引量:21
11
作者 周亮亮 刘朝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14,共8页
采用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建立清洁燃煤发电技术的完整性生命周期清单,提出了一个新的全生命周期综合评价指标。对循环流化床、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和超超临界清洁燃煤电厂,从建设、运行、退役3个阶段的能源和资源消... 采用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建立清洁燃煤发电技术的完整性生命周期清单,提出了一个新的全生命周期综合评价指标。对循环流化床、增压流化床联合循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和超超临界清洁燃煤电厂,从建设、运行、退役3个阶段的能源和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生命周期成本进行评价,并对4种电厂进行了生命周期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超超临界发电的能源回报率高、环境影响较小、资源和成本低,其综合评价指标较好。最后提出我国发展清洁燃煤发电技术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燃煤发电 生命周期清单 资源与能源消耗 环境影响 生命周期成本 生命周期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前20年世界地质工作重大事件、重大成果与未来30年中国地质工作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31
12
作者 施俊法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044-2057,共14页
在21世纪前20年里,以页岩气、页岩油、天然气水合物和干热岩为代表的非常规能源勘查开发取得重大突破,美国因页岩气勘查开发取得突破实现了能源独立。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气候变化加剧和能源转型,对关键金属矿产的需求不断增加,世界各国... 在21世纪前20年里,以页岩气、页岩油、天然气水合物和干热岩为代表的非常规能源勘查开发取得重大突破,美国因页岩气勘查开发取得突破实现了能源独立。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气候变化加剧和能源转型,对关键金属矿产的需求不断增加,世界各国强势推出关键矿产清单,力求保障本国资源安全。深海探测、地球深部探测取得新进展。地球系统科学成为当代地质科学主题,形成了一批新概念,例如地质多样性、关键带、人类世、临界要素等,引领地质工作的转型。展望未来30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将面临资源、环境、生态的重大挑战,地质工作正处于重大转折时期。中国地质工作要突出清洁能源和深海资源勘探开发,要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的地质调查、监测、模拟与预测技术体系,开展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支撑服务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和修复及城市建设,促进地质工作转型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能源 自然资源综合调查 地球系统科学 地质工作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兰矿产资源及相关产业投资前景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仁华 倪善芹 +2 位作者 于汶加 张艳飞 钱孟轩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0-65,共6页
波兰是中东欧经济和矿产资源第一大国,且地缘优势突出,是欧洲市场的重要窗口国家。本文通过对波兰的政治、经济、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政策法规、企业需求等综合分析,全面评价了波兰矿产资源及与其相关的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潜力,波兰... 波兰是中东欧经济和矿产资源第一大国,且地缘优势突出,是欧洲市场的重要窗口国家。本文通过对波兰的政治、经济、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政策法规、企业需求等综合分析,全面评价了波兰矿产资源及与其相关的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资潜力,波兰铜矿、煤炭开发投资合作前景良好,另外,中国企业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设施建设、煤制气技术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前存在明显优势。文章最后提出中国与波兰矿业及相关产业合作构想,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兰 矿产资源 投资前景 基础设施 清洁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源安全的煤炭清洁化利用国际动向与中国行动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世祥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3-58,共6页
综述国外主要国家在能源安全与煤炭清洁化利用领域的政策实践与动向,分析中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能源安全形势,提出基于国家能源安全目标的煤炭清洁化利用战略政策建议。研究表明,当今能源安全的新动向是关注能源使用安全,而且世界主要... 综述国外主要国家在能源安全与煤炭清洁化利用领域的政策实践与动向,分析中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能源安全形势,提出基于国家能源安全目标的煤炭清洁化利用战略政策建议。研究表明,当今能源安全的新动向是关注能源使用安全,而且世界主要煤炭大国注重以煤炭清洁化利用战略来促进本国能源安全。由于"多煤少油缺气"的能源资源禀赋特征和工业化带动下的巨大能源消耗需求,中国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国内,充分利用国内的煤炭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煤炭资源清洁化利用。这就需要政府将煤炭资源清洁化利用上升到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层面,并重点从完善煤炭清洁化利用技术政策、调整煤炭产业政策、创新能源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安全 煤炭资源 清洁化利用 战略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风电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探析——以甘肃省酒泉风力发电基地为例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强年 赵巧妮 聂龑 《电网与清洁能源》 2019年第10期75-81,共7页
以甘肃酒泉的风电产业为例,从政治、经济、技术、社会4个方面着手,利用层次分析法对风电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探析,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具体风电工程项目后评估,为构建风电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为促进我国风电产业的发... 以甘肃酒泉的风电产业为例,从政治、经济、技术、社会4个方面着手,利用层次分析法对风电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探析,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具体风电工程项目后评估,为构建风电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为促进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准则层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技术层面,其次是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属于次要因素,而政治层面所占的权重最小;方案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专业型人才、电网技术、法律法规、发电成本。在此基础上,基于评价结果,结合甘肃酒泉风电发展现状和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国情,提出了促进风电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产业 风能资源 清洁能源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发展西南模式”的思考与实施路径--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为例 被引量:14
16
作者 董焕忠 熊波 +3 位作者 王道成 李森圣 刘蔷 王富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9-155,共7页
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油气生产企业,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以下简称西南油气田)正在加快天然气增储上产的步伐、推进以建成国内最大的现代化天然气工业基地为目标的“三步走”战略。为了应对上述过程中所面临的更好地满足区域内清洁用... 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油气生产企业,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以下简称西南油气田)正在加快天然气增储上产的步伐、推进以建成国内最大的现代化天然气工业基地为目标的“三步走”战略。为了应对上述过程中所面临的更好地满足区域内清洁用能需求、能耗和碳排放量刚性增长以及向绿色能源综合服务公司转型难度大等多重挑战,亟须探索天然气规模上产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协同的“绿色发展西南模式”之路。为此,分析了川渝地区清洁能源资源禀赋及发展条件,明确了天然气产业在清洁能源发展中的定位与作用,梳理了天然气生产企业保障能源安全及清洁生产面临的挑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绿色发展西南模式”的总体思路:以川渝地区天然气、水力、风力、太阳能、地热等清洁能源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天然气清洁低碳、灵活调峰、综合利用效率高的独特作用,以及西南油气田在天然气产业链的资源、管网和市场优势,聚焦内部清洁替代和外部融合发展两个方面,发展5个“天然气+”(天然气+水风光电、天然气+余压发电、天然气+氢能、天然气+地热、天然气+CCS/CCUS)的“绿色发展西南模式”,把西南油气田建成“气、水、风、光、电、热、氢”深度融合发展的低碳/零碳示范区,努力将其建设成为“业务多元、产品多样”的绿色能源综合服务公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渝地区 中国天然气工业基地 清洁能源资源禀赋 天然气产业 5个“天然气+” “绿色发展西南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能减排审计实施背景、技术支撑与治理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勋 赵选民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7-90,共4页
节能减排审计作为一种对企业节能减排效果的评价与问责机制,具备客观独立、操作规范与结果直观等内在优势,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审计类型。梳理节能减排审计实施背景,诠释节能减排审计技术支撑,提出节能减排审计治理机制,从而为监管... 节能减排审计作为一种对企业节能减排效果的评价与问责机制,具备客观独立、操作规范与结果直观等内在优势,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审计类型。梳理节能减排审计实施背景,诠释节能减排审计技术支撑,提出节能减排审计治理机制,从而为监管部门、投资者与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审计 技术支撑 绿色经济 低碳能源 生态经济 清洁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煤层气资源分布及勘探开发前景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朝栋 《中国工程科学》 2005年第S1期275-277,共3页
云南煤炭资源量达439×108t,煤层气资源约为45×1010~50×1010m3,占全国总量的1·85%,广泛分布于21个聚煤区内,其中14个煤区和7个煤田,但其分布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分析云南煤层气资源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根据煤层气地... 云南煤炭资源量达439×108t,煤层气资源约为45×1010~50×1010m3,占全国总量的1·85%,广泛分布于21个聚煤区内,其中14个煤区和7个煤田,但其分布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分析云南煤层气资源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根据煤层气地质构造选区条件,通过优选提出恩洪盆地、老厂—圭山盆地、镇雄盆地、昭通盆地等煤层气勘探方向,并分析和展望了云南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资源 勘探 洁净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明发展与能源结构清洁化转换
19
作者 孙家驹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9-74,共6页
文明的发展水平越高,所耗费的能量就越大。全球石油产量在20年内达到顶点,然后沿休伯特曲线下滑,且化石能源在使用中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能源结构的清洁化转换已成了当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前能源利用新技术的研发正不... 文明的发展水平越高,所耗费的能量就越大。全球石油产量在20年内达到顶点,然后沿休伯特曲线下滑,且化石能源在使用中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能源结构的清洁化转换已成了当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前能源利用新技术的研发正不断取得进展,人类有能力开创文明发展的新纪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发展 能源结构 石油短缺 全球升温 清洁能源 新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中国煤地质与勘探展望 被引量:10
20
作者 叶敦和 尹善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B05期9-15,共7页
中国煤炭资源量49000余亿t,实际探明储量6000余亿t,其中可供建并使用的精查储量390亿t。由于油气资源有限,加上近年煤炭在降低成本。减少污染方面取得进展,21世纪初可望成为廉价、洁净和可靠的能源,在能源构成中重居领先地位。煤... 中国煤炭资源量49000余亿t,实际探明储量6000余亿t,其中可供建并使用的精查储量390亿t。由于油气资源有限,加上近年煤炭在降低成本。减少污染方面取得进展,21世纪初可望成为廉价、洁净和可靠的能源,在能源构成中重居领先地位。煤炭在中国化石能源资源中约占95%,在能源构成中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煤田地质工作直加速东部勘探,突出西部找水,提高勘探程度和煤矿地质研究精度,为煤炭开发、洁净煤技术提供可靠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 煤矿床 地质勘探 地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