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7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ismic response of tunnel under normal fault slips by shaking table test technique 被引量:17
1
作者 FAN Ling CHEN Jie-ling +3 位作者 PENG Shu-quan QI Bin-xi ZHOU Qi-wen WANG F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4期1306-1319,共14页
Mountain tunnel crossing a normal fault in seismically active zone is easily affected by normal fault slip and earthquak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unnel dynamic response under action of normal fault slip and earthqu... Mountain tunnel crossing a normal fault in seismically active zone is easily affected by normal fault slip and earthquak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unnel dynamic response under action of normal fault slip and earthquake. In this paper, a three-dimensional normal fault sliding device was designed, and a shaking table test was carried out to study tunnel seismic performance under normal fault slip. The results show that peak acceleration of lining is dominated by an existence of fault and direction of seismic excitation, not normal fault slip. And the incremental strains of lining in critical zone with 1.7 times fault thickness and centered in faults induced by normal fault slip and seismic excitation are larger than ones only by seismic excitation. And the incremental strains in critical zone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normal fault slip magnitude ranging from 0 to 2 mm. And normal fault slip results in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overall tunnel stiffness subjected to an earthquake. These experimental results provide a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ment of tunnel damage under earthquake and normal fault sl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NNEL normal fault EARTHQUAKE fault slip shaking table test peak accele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luences of pre-existing fracture on ground deformation induced by normal faulting in mixed ground conditions 被引量:9
2
作者 蔡奇鹏 吴宏伟 +1 位作者 骆冠勇 胡平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2期501-509,共9页
Physical model tests have been conducted by various researchers to investigate fault rupture propagation and ground deformation induced by bedrock faulting. However, the effects of pre-existing fracture on ground defo... Physical model tests have been conducted by various researchers to investigate fault rupture propagation and ground deformation induced by bedrock faulting. However, the effects of pre-existing fracture on ground deformation are not fully understood. In this work, six centrifuge tests are report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pre-existing fracture on ground deformation induced by normal faulting in sand, clay and nine-layered soil with interbedded sand and clay layers. Shear box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develop a filter paper technique, which was adopted in soil model preparation to simulate the effects of pre-existing fracture in centrifuge tests. Centrifug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ground deformation mechanism in clay, sand and nine-layered soil strata is classified as a stationary zone, a shearing zone and a rigid body zone. Inclination of the strain localization is governed by the dilatancy of soil material. Moreover, the pre-existing fracture provides a preferential path for ground deformation and results in a scarp at the ground surface in sand. On the contrary, fault ruptures are observed at the ground surface in clay and nine-layered soil str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ifuge modeling pre-existing fracture ground deformation normal faulting EARTHQUAK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波形相似性的柔性互联配电网短路故障区段定位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陈继明 陈文淙 +2 位作者 仉志华 于馨玮 徐乾 《电力工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4,共11页
由于柔性多状态开关(soft normal open point,SNOP)复杂的控制策略及其弱馈特性,传统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法难以适用于柔性互联配电网(flexible distribution network,FDN)。因此,文中提出一种利用电流正序分量波形相似性进行FDN故障区段... 由于柔性多状态开关(soft normal open point,SNOP)复杂的控制策略及其弱馈特性,传统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法难以适用于柔性互联配电网(flexible distribution network,FDN)。因此,文中提出一种利用电流正序分量波形相似性进行FDN故障区段定位的方法。首先,针对SNOP的典型控制策略,分析FDN的短路故障特征。其次,计算配电网中不同故障位置电流正序分量的Tanimoto系数,通过对比不同位置的电流正序分量波形相似性,构建FDN短路故障定位判据,并通过Teager能量算子(Teager energy operation,TEO)实现故障时刻的精确定位,利用智能配电终端(smart terminal unit,STU)传递信息。最后,通过建模仿真对所提方法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对故障区段进行准确定位,不受故障位置、故障类型、过渡电阻、采样频率及通信延时等因素的影响,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互联配电网(FDN) 柔性多状态开关(SNOP) 故障分析 波形相似性 故障定位 电流正序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atches-CNN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
4
作者 吴玉虹 王建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4,共10页
深度学习在故障诊断中应用广泛,但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模型复杂度较高,难以在边缘设备上部署。针对该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故障诊断精度,提出了一种简单且轻量化的Patches-CNN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深度学习模型。首先,将输入... 深度学习在故障诊断中应用广泛,但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模型复杂度较高,难以在边缘设备上部署。针对该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故障诊断精度,提出了一种简单且轻量化的Patches-CNN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深度学习模型。首先,将输入的图像分割成patches,并通过Patches Embedding算子转换为词向量(tokens),作为ViT风格的同质结构的输入,利用轻量化算子GSConv进行特征提取和获取token之间的信息,可以有效地提高模型的故障诊断精度。其次,添加层归一化可以防止模型梯度爆炸和加快模型收敛,为了提升模型的非线性,采用GELU激活函数。最后,将Sallen-Key带通滤波电路和Four-Opamp双二阶高通滤波电路作为实验对象。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实现故障的准确分类与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电路 故障诊断 深度学习 同质结构 层归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断层影响下采空区注CO_(2)防灭火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嘉勇 吕祖欣 +3 位作者 崔啸 郭立稳 武建国 付京斌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7,共9页
为解决正断层地质构造下采空区遗煤自然发火的问题,利用程序升温氧化装置测定煤样的耗氧速率和放热强度,基于采空区多孔介质模型与气体组分运输方程,构建正断层影响下采空区进风侧压注CO_(2)数值模型,模拟工作面距断层位置变化对采空区... 为解决正断层地质构造下采空区遗煤自然发火的问题,利用程序升温氧化装置测定煤样的耗氧速率和放热强度,基于采空区多孔介质模型与气体组分运输方程,构建正断层影响下采空区进风侧压注CO_(2)数值模型,模拟工作面距断层位置变化对采空区自燃氧化带宽度的影响机制,并分析不同注CO_(2)位置和注CO_(2)流量下采空区内气体运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工作面与断层距离的增加,采空区氧化带宽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距断层70 m处时,氧化带宽度达到最大。随着CO_(2)注入位置的深入,氧化带宽度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当CO_(2)注入位置距工作面40 m时,氧化带宽度达到最小;随着CO_(2)注入量的增加,氧化带宽度呈负指数减小趋势,当CO_(2)注入量为1000 m^(3)/h时,且在工作面CO_(2)体积分数低于0.4%的安全前提下,氧化带宽度达到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正断层 CO_(2)防灭火 数值模拟 煤自燃 氧化带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山前固满背斜带弯矩正断层活动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6
作者 许建红 陈杰 +2 位作者 李涛 张博譞 邸宁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5-428,共24页
弯矩断层和弯滑断层是挤压构造环境下常见的2种褶皱相关断层。历史地震表明这些断层会同步活动,其地表陡坎蕴含着强震活动信息。西昆仑山前固满背斜带北部发育了众多壮观的弯矩正断层陡坎,坎高0.5~16.0m。文中以一段长约5.4km、宽约4.2k... 弯矩断层和弯滑断层是挤压构造环境下常见的2种褶皱相关断层。历史地震表明这些断层会同步活动,其地表陡坎蕴含着强震活动信息。西昆仑山前固满背斜带北部发育了众多壮观的弯矩正断层陡坎,坎高0.5~16.0m。文中以一段长约5.4km、宽约4.2km的断层陡坎带为研究对象,通过无人机摄影测量,获取了该区域0.2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并提取了739条跨断层陡坎地形剖面,计算了陡坎的高度、坡度参数,获得了沿断层位移和最大坡度的连续剖面及累积位移剖面。分析表明:1)弯矩正断层沿着背斜轴大体平行展布,将阶地面切成了多个条形地块。这些地块在断层活动过程中向背斜轴外侧掀斜,其掀斜程度和断层位移量受下伏背斜地层厚度和地层弯曲程度控制。研究区坡向N的弯矩正断层陡坎有十几条,仅在最北侧发育了1、 2条坡向S的陡坎,形成不对称的地堑,这可能与研究区地层整体向N倾斜和下伏背斜两翼不对称发育有关。2)单条、分组和累积断层位移剖面沿走向随阶地变年轻呈现“台阶”状降低,最大坡度与位移剖面变化的特征相似,表明研究区的弯矩正断层是长期活动的。不同阶地面上的累积位移量比值暗示,断层带活动可能先形成了框架断层,后穿插了一些新生断层。3)研究区的弯矩正断层为浅地表的次级断层,无根但长期活动,指示了下伏褶皱的背形断弯也是活动的,支持固满背斜为活动断弯褶皱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满背斜 褶皱相关断层 弯矩正断层 断层陡坎 挤压构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北部前陆构造叠加区正断层成因机制
7
作者 苏楠 陈竹新 +6 位作者 翟咏荷 潘颖 王丽宁 任荣 张宇轩 谢武仁 武赛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8-490,共13页
四川盆地北部侏罗系广泛发育正断层,但其在持续前陆盆地挤压背景下的成因机制尚不明确。通过不同构造位置三维地震断裂详细刻画和对比分析,研究了挤压背景下侏罗系正断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形成机制和多期叠加地质过程。研究表明:①四川... 四川盆地北部侏罗系广泛发育正断层,但其在持续前陆盆地挤压背景下的成因机制尚不明确。通过不同构造位置三维地震断裂详细刻画和对比分析,研究了挤压背景下侏罗系正断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形成机制和多期叠加地质过程。研究表明:①四川盆地北部侏罗系正断层是地层隆起过程中岩层弯曲拉张时张应变的结果,在平面上具有均匀分散的分布特征。形成了大量两条或多条对倾的小断距、短延伸正断层组成的地堑结构。②其发育的方向和数量受到周缘冲断带挤压方向和构造期次的控制,在各期次均发育与挤压方向垂直的正断层。③盆地内正断层是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陆内造山运动的响应。前缘隆起过程中地层褶皱控制了断层发育,构造叠加区多期次、多方向构造活动导致形成复杂正断层组合。④正断层不是挤压应力场的直接结果,而是挤压背景下隆起变形的伴生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应变 成因机制 正断层 叠加构造 前陆盆地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断层错动下地铁盾构隧道的合理避让距离研究
8
作者 张逸飞 康潇月 +5 位作者 王天强 代聪 姚超凡 杨文波 何川 吕林海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7-124,130,共9页
[目的]正断层错动极易导致地铁盾构隧道失稳和破坏,因此需研究正断层错动及其与断层破裂面不同相对位置下盾构隧道的力学特性,以确定合理的避让距离。[方法]建立了考虑基岩上覆土应变软化和管片接头刚度的数值模型,通过离心模型试验进... [目的]正断层错动极易导致地铁盾构隧道失稳和破坏,因此需研究正断层错动及其与断层破裂面不同相对位置下盾构隧道的力学特性,以确定合理的避让距离。[方法]建立了考虑基岩上覆土应变软化和管片接头刚度的数值模型,通过离心模型试验进行验证。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盾构隧道平行穿越正断层条件下隧道的力学特性。以地铁列车最不利工况下的倾覆风险为基准,讨论了正断层错动下盾构隧道的合理避让距离。[结果及结论]正断层错动作用下盾构隧道发生较大的转动和位移,且错动过程中隧道的围岩压力和内力均发生较大变化,其变化规律同隧道与自由场地破裂面的相对位置有关。盾构隧道使正断层破裂面拓展路径发生明显迁移。正断层错动下地铁盾构隧道的合理避让距离随埋深的增加而减小。在H 0/D(H 0为盾构隧道上覆土层厚度,D为隧道直径)≤1.0时,上盘侧合理避让距离≥1.2D,下盘侧合理避让距离≥1.0D;1.0≤H_(0)/D≤2.0时,上盘侧和下盘侧合理避让距离均≥0.9D;H_(0)/D≥2.0时,上盘侧合理避让距离≥0.7D,下盘侧合理避让距离≥0.9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盾构隧道 合理避让距离 正断层错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泥蠕变率对地震成核影响的实验研究
9
作者 陈浩 陈建业 +3 位作者 李子鸿 卓燕群 宋春燕 陈顺云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0-987,共18页
地震发生之前的成核过程受到地震前兆研究的广泛关注,但是断层物质对成核的影响,尤其是与力学行为密切相关的断层泥蠕变率对成核的影响仍不甚清楚.本文使用蠕变率跨越5个数量级的断层泥,开展不同加载速率与正应力下的黏滑实验,探索断层... 地震发生之前的成核过程受到地震前兆研究的广泛关注,但是断层物质对成核的影响,尤其是与力学行为密切相关的断层泥蠕变率对成核的影响仍不甚清楚.本文使用蠕变率跨越5个数量级的断层泥,开展不同加载速率与正应力下的黏滑实验,探索断层泥蠕变率对成核的影响.结果显示:(1)成核持续时间随着断层泥蠕变率升高而增大,随加载速率升高而缩短;(2)临界成核尺度随蠕变率的升高而增大,随正应力增大而减小;(3)成核扩展速度随蠕变率升高而降低,随加载速率升高而增大;(4)成核位置位于正应力分布低值区;(5)预滑持续时间约为成核持续时间的10倍,是亚失稳持续时间的100倍.上述结果表明,断层泥蠕变率对成核的时间相关量有明显的影响,意味着地震前兆出现的早晚与断层带物质密切相关.并且,成核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地震立即发生,随之而来的亚失稳阶段对地震短临预测更具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泥蠕变率 地震成核 亚失稳 正应力分布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CC 注入信号归一化面积差的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永久性故障识别方案
10
作者 高超 侯俊杰 +3 位作者 樊艳芳 宋国兵 吴小芳 李鹏霄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4-29,共16页
为避免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重合于永久性故障对系统造成二次危害,提出一种基于电网换相型换流器(line commutation converter,LCC)注入信号的永久性故障识别方案。首先,利用LCC的故障控制能力,对LCC触发角施加附加控制策略实现信号注入... 为避免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重合于永久性故障对系统造成二次危害,提出一种基于电网换相型换流器(line commutation converter,LCC)注入信号的永久性故障识别方案。首先,利用LCC的故障控制能力,对LCC触发角施加附加控制策略实现信号注入,分析确定了注入信号的频率、时长、幅值,提出一种基于LCC的信号注入策略。其次,分析了不同故障性质下信号注入后电压在分布参数模型下的差异性,发现了不同故障性质下由于线路模型差异导致本端电压测量值与对端电压计算值幅值差异明显。最后,结合上述幅值差异性构造归一化面积差,实现永久性故障识别。结合PSCAD/EMTDC仿真结果可得,所提方案仅利用单端数据,不受数据通信影响,且无需仿真整定,能够可靠识别永久性故障,可以耐受400Ω过渡电阻和40 dB噪声干扰,适用于1500 km及以下长度线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 永久性故障识别 注入信号 幅值差异 归一化面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采速度对深部厚煤层正断层活化特征影响研究
11
作者 边华 赵毅鑫 +3 位作者 王渊 赵良辰 杨哲 郝建 《矿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0-510,共11页
为了探究回采速度对正断层活化特征的影响规律,以新巨龙煤矿8302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分析正断层上盘开采扰动下的活化机制,基于数值模拟方法探究回采速度和工作面到断层的距离对断层面活化倾向性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正断层高位岩层为断... 为了探究回采速度对正断层活化特征的影响规律,以新巨龙煤矿8302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分析正断层上盘开采扰动下的活化机制,基于数值模拟方法探究回采速度和工作面到断层的距离对断层面活化倾向性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正断层高位岩层为断层面活化的高风险区域,其活化倾向性指标(T_(s))受断层倾角(θ)和工作面回采速度(v)的共同影响,据此可将上盘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断层活化划分为准静态和活化2个阶段;随着v的增大,围岩应力峰值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v为3 m/d时应力峰值最小(28.12 MPa),可有效缓解围岩的应力集中;当工作面与断层距离为30 m以内时,断层面活化风险显著升高;而此回采速度下,断层面的活化倾向性最小,此时引发断层活化的距离减小至40 m,优于其他回采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采速度 深部特厚煤层 正断层上盘开采 断层活化 围岩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震及震后形变约束的2020年3月青藏高原南部定日M_(W)5.7地震发震构造
12
作者 杨九元 温扬茂 +1 位作者 许才军 杨见兵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92-1305,共14页
2020年3月20日,青藏高原南部申扎-定结断裂带附近发生了一次M_(W)5.7浅源地震,为通过现代卫星大地测量技术探究该研究程度较低区域的发震构造提供了机会。文中利用Sentinel-1A卫星升、降轨SAR影像获取了该地震同震及震后半年的地表形变... 2020年3月20日,青藏高原南部申扎-定结断裂带附近发生了一次M_(W)5.7浅源地震,为通过现代卫星大地测量技术探究该研究程度较低区域的发震构造提供了机会。文中利用Sentinel-1A卫星升、降轨SAR影像获取了该地震同震及震后半年的地表形变。同震模拟结果揭示地震成核于一条埋深于1.6~5.7km深度的之前未被识别的正断层。深入的震后分析表明震后余滑与同震滑动孕育于同一断层面,且位于其上倾0.8~4.8km深度处。该地震深部同震滑动及浅部余滑共同成像一条近完整的单平面地下发震断层。通过对反演结果、地形地貌及断层特性的分析,推断构造区域内较高的重力势能差可能是地震发生的主因。同震库仑应力模拟显示,申扎-定结断层带南、北分支断层表现较强的应力加载,应注意其破裂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南部 定日地震 同震形变 震后形变 平面状正断层 重力势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北部陆坡上缘沟的地形特征和成因探讨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阿成 郭伟其 +4 位作者 陈新玺 张杰 唐建忠 李嘉柠 秦威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0,共9页
东海陆坡上缘区处于东海陆架与冲绳海槽两大地貌单元的过渡带,对其地形特征及成因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两单元相互作用和晚更新世晚期的海平面变化有重要意义。多波束测深和浅地层剖面调查揭示了东海北部陆坡上缘沟,平均距离陆架坡折线约... 东海陆坡上缘区处于东海陆架与冲绳海槽两大地貌单元的过渡带,对其地形特征及成因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两单元相互作用和晚更新世晚期的海平面变化有重要意义。多波束测深和浅地层剖面调查揭示了东海北部陆坡上缘沟,平均距离陆架坡折线约7 km,走向为NNE-SSW,分为单沟和双沟(局部),宽约400~1600 m,沟深一般为20~25 m,单沟的等深线顺直,沟底地形平缓,双沟的地形比较复杂,发育顺坡次级沟、沟底频繁起伏等。浅地层剖面揭示上部10~15 m为向东倾斜的前积反射结构,属于晚更新世晚期的古长江三角洲前积层。静力触探试验表明海底表层为松散的粉砂质砂,往下3 m为粉砂/黏土与砂的互层。侧扫声呐影像显示海底沙波发育,波高约0.5 m,波长6~9 m。推断陆坡上缘沟的位置和走向受陆坡正断层的影响;结合沉积物~(14)C测年和海平面变化曲线,推测沟主要形成于17.4~14.5 kaBP,也就是末次盛冰期海平面回升的初期阶段,为滨浅海环境,受潮流的冲刷侵蚀所致,为断裂冲沟;双沟内复杂的海底地形与滑坡有关。实测200 m等深线主要位于陆坡上缘沟内,北部处于沟的东侧附近,与沟相交;两者走向相近,与区域构造的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坡 断裂冲沟 正断层 古长江三角洲 东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谱图小波变换在谐振接地系统故障选线中的应用
14
作者 覃渝文 吕思辰 +3 位作者 吕飞鹏 朱玉勇 王少雄 廖建权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8-216,共9页
谐振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电流较弱且故障条件复杂多变,以单一故障特征量为判据的选线方法存在失效的风险。在分析了健全线路和故障线路在高、低频段的不同阻抗特性,同时揭示了路图图频率与傅里叶频率的关系后,利用改进谱图小波... 谐振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电流较弱且故障条件复杂多变,以单一故障特征量为判据的选线方法存在失效的风险。在分析了健全线路和故障线路在高、低频段的不同阻抗特性,同时揭示了路图图频率与傅里叶频率的关系后,利用改进谱图小波变换对各线路的零序电流信号进行不同频段的多尺度分解,根据故障线路与健全线路在特征频段上分解成分的幅值、极性差异,提出了一种通过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融合2种故障指标的选线方法。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高阻接地、弧光接地等故障工况下依然能够准确选线,具有很强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图 图频率 谱图小波变换 正态分布 故障选线 故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维信息协同神经网络的轴承跨工况故障诊断
15
作者 李庆 周公博 +4 位作者 周坪 闫晓东 韩链锋 李强 马国庆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96-308,共13页
目前大多数域泛化学习方法的实现依赖多源域和有标签数据,然而,在轴承的复杂运行工况下,对机械进行完整的监测数据采集非常困难。针对不完备信息下的跨工况故障诊断任务,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维信息协同神经网络(multi-dimensional informat... 目前大多数域泛化学习方法的实现依赖多源域和有标签数据,然而,在轴承的复杂运行工况下,对机械进行完整的监测数据采集非常困难。针对不完备信息下的跨工况故障诊断任务,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维信息协同神经网络(multi-dimensional information collaborative neural network,MICNN)的轴承跨工况故障诊断方法。MICNN包括协同归一化(collaborative normalization,CNM)策略和多维时空特征融合模块(multi-dimensional spatiotemporal feature fusion module,MSTFF)。CNM通过集群和样本个体两种维度上的特征统一和信息融合来减少协变量偏移和过拟合现象;MSTFF通过通道和空间维度上的关键特征捕捉和信息交互来增强域不变特征的提取。所提方法在PU数据集、江南大学数据集和实验室自建数据集的6个不同跨工况任务中平均准确率分别达到了98.74%、96.59%和93.81%,与现有主流的方法相比,所提方法具有更好的故障诊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域泛化 故障诊断 归一化 注意力机制 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等参元示功图的往复式压缩机智能诊断
16
作者 吴斯琪 王维民 +3 位作者 曹颜玉 李启行 孟繁城 方志法 《振动.测试与诊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8-565,625,共9页
针对往复式压缩机在线监测以及智能化故障诊断预警实际需求,提出一种等参元归一化示功图预处理方法。首先,使用转换示功图坐标域的等参元方式归一化处理示功图;其次,将归一化后的示功图输入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分类识别,实现压缩机数据的... 针对往复式压缩机在线监测以及智能化故障诊断预警实际需求,提出一种等参元归一化示功图预处理方法。首先,使用转换示功图坐标域的等参元方式归一化处理示功图;其次,将归一化后的示功图输入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分类识别,实现压缩机数据的自学习与故障智能诊断;最后,针对部分易混淆故障类型,将融合阀盖振动频域信号作为模型附加输入,可显著提升模型的识别准确率。采用等参元方式归一化处理过的示功图,无需考虑工艺变化、环境改变等造成示功图图形改变的因素,处理后的样本有助于神经网络智能识别,有更高的准确率和普适性。经480个模拟仿真和实验台故障数据验证表明,未融合信号前模型的诊断准确率为97.99%,融合信号后模型的诊断准确率达到100%,可用于往复式压缩机的故障识别和健康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功图 归一化 往复式压缩机 智能故障诊断 振动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NST的柱塞泵转速信号故障程度识别方法
17
作者 刘佳敏 周新涛 +2 位作者 吴玉文 李翊宁 孟帅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92-200,234,共10页
液压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伴随着多域间的能量转换,尤其在变工况下呈现出非平稳性及非线性等特征,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带来难度。为了提高非平稳工况轴向柱塞泵故障诊断的性能,该研究提出采用既是运行参数又是状态参量的瞬时转速信号作为... 液压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伴随着多域间的能量转换,尤其在变工况下呈现出非平稳性及非线性等特征,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带来难度。为了提高非平稳工况轴向柱塞泵故障诊断的性能,该研究提出采用既是运行参数又是状态参量的瞬时转速信号作为轴向柱塞泵故障诊断的信息源。通过理论分析得出瞬时转速信号的波动成分中蕴含着元件健康状态信息。提出采用同步提取标准S变换(synchro-extracting of normal S transform,SNST)对其进行线通滤波处理。利用K-medoids方法将滤波重构后的瞬时转速波动信号角度域特征值进行聚类分析,并在机电液一体化平台上进行了变转速和变负载工况试验,实现了轴向柱塞泵配流盘在正常、轻微、严重磨损时的故障诊断。研究成果可为液压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提供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障诊断 瞬时转速 非平稳 同步提取标准S变换(SN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LSTM神经网络的充电桩故障诊断
18
作者 周锦 高天 +2 位作者 王强 殷张程 朱金荣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97-104,共8页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充电数据包括电压、电流、温度、功率等时序数据,这些数据具有前一时刻影响关联下一时刻的特点。利用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挖掘数据量中的关联特征,建立工作数据与故障之间的特征模型,可以进行充电桩故障诊断。但...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充电数据包括电压、电流、温度、功率等时序数据,这些数据具有前一时刻影响关联下一时刻的特点。利用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挖掘数据量中的关联特征,建立工作数据与故障之间的特征模型,可以进行充电桩故障诊断。但LSTM神经网络存在过拟合和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遗传算法(GA)优化LSTM神经网络的充电桩故障诊断方法。使用遗传算法,通过模拟生物进化过程来搜索最优解,选择适应度高的个体进行繁殖,并引入变异操作逐步优化超参数组合,提高LSTM模型的性能与效率。经与LSTM神经网络的实验结果对比,GA-LSTM神经网络数据预测结果的RMSE值降低56.7%,MPAE值降低60.3%,故障诊断的准确率提升3.2%。因此,GA-LSTM神经网络可以作为一种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充电桩故障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电桩 数据预测 故障诊断 遗传算法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归一化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trol of relay structure on mineralization of sedimentary-exhalative ore deposit in growth faults of graben systems 被引量:1
19
作者 奚小双 汤静如 +1 位作者 孔华 何绍勋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5年第3期340-345,共6页
Based on the study of ore deposits and orebody structures of two sedimentary-exhalative ore deposits, i.e., Changba and Xitieshan Ore Deposits, it is found that the structural patterns of metallogenic basin of seafloo... Based on the study of ore deposits and orebody structures of two sedimentary-exhalative ore deposits, i.e., Changba and Xitieshan Ore Deposits, it is found that the structural patterns of metallogenic basin of seafloor exhalative sulfide deposits in the ancient graben systems are controlled by relay structures in normal faults. The shapes of metallogenic basins are composed of tilting ramp, fault-tip ramp and relay ramp, which dominate migration of gravity current of ore-hosted fluid and shape of orebody sedimentary fan in the ramp. By measuring and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 of length-to-thickness ratios of orebody sedimentary fa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occurrence of the ramp has a remarkable impact on the shape of orebo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halative ore deposits growth fault in graben systems relay ramp in normal faults metallegenesis of basi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NOZOIC FAULTING ALONG THE SOUTHEASTERN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N THE YANYUAN AREA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20
作者 Wang Erchie 1, Burchfiel B. Clark 2 2 Department of Earth, Atmospheric and Planetary Sciences, MIT,Cambridge, MA 02139,UK)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69-269,共1页
The southeastern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marked by several thrust sheets trending roughly in E\|W direction. The Yanyuan thrust sheet is bounded by three arcuate thrust belts, marked by high mountain ranges wit... The southeastern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marked by several thrust sheets trending roughly in E\|W direction. The Yanyuan thrust sheet is bounded by three arcuate thrust belts, marked by high mountain ranges with the Jinhe belt on the north, the Qianhe belt on the south and the Ninglang belt on the west. Within the Yanyuan thrust belt are sedimentary cover rocks of the Yangtze platform, with ages ranging from Sinian to Triassic. In the north, the thrust sheet is overlain by the Muli thrust sheet along the Jinhe belt, while in the south, it is underlain by the Kangdian paleoland along the Qianhe belt. The youngest rocks on the foot wall are late Eocene to Oligocene in age, indicating that the thrusting occurred in the late Tertiary. The top of the Yanyuan thrust belt is truncated by a flat erosion surface similar to that on the plateau to the north. Along a north\|dipping normal fault bordering the Yanyuan basin on the south, the erosion surface is tilted to the south against Triassic rocks. The basin is filled with coal\|bearing clastic sediments of Pliocene and early Pleistocene age, which gives the timing of the normal faulting. Based on the faulting pattern, we propose that the southeastern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underwent a large amount of N\|S shortening and uplift along the Yanyuan thrust sheet in the late Tertiary, while the subsequent normal faulting that had occurred along the Yanyuan basin during the Pliocene and Pliocene can be interpreted to have accommodated gravitational collapse of the cr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astern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Yanyuan thrust shee t CRUSTAL SHORTENING and UPLIFT normal faultING gravitational collap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