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0篇文章
< 1 2 8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insorⅢ型微乳液提升高温高盐低渗透油藏采收率机理研究
1
作者 吕伟 薛芳芳 +3 位作者 何思娴 张荣 王怡文 陈海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0-177,共8页
WinsorⅢ型微乳液驱是解决高温高盐低渗透油藏动用程度低的有效手段,但针对WinsorⅢ型微乳液体系构建和提高采收率机理认识方面的研究欠缺。在模拟油藏条件下,通过对2类表面活性剂及其复配体系进行溶解性测试、油水界面张力测试和相行... WinsorⅢ型微乳液驱是解决高温高盐低渗透油藏动用程度低的有效手段,但针对WinsorⅢ型微乳液体系构建和提高采收率机理认识方面的研究欠缺。在模拟油藏条件下,通过对2类表面活性剂及其复配体系进行溶解性测试、油水界面张力测试和相行为测试实验,构建出具有耐温耐盐性能的WinsorⅢ型微乳液体系。通过岩心驱替实验、接触角测试实验和可视化岩心驱替实验探究了其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的可行性,并从润湿性改变和增溶乳化两方面分析其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醇醚羧酸盐表面活性剂ST 982-B在质量分数为0.3%~0.5%时可构建WinsorⅢ型微乳液体系;②该微乳液体系可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7.8%~9.7%;③该微乳液体系可有效改善岩石的润湿性,且体系增溶乳化后对油膜的“剥蚀”作用进一步提高了驱油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盐 低渗透油藏 WinsorⅢ型微乳液 表面活性剂 提高采收率 润湿性 增溶乳化 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lag-washing water of blast furnace power station with supercritical organic Rankine cycle 被引量:2
2
作者 肖松 吴淑英 郑东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3期737-741,共5页
Organic Rankine cycle(ORC) power plant operating with supercritical parameters supplied by low temperature slag-washing water(SWW) of blast furnace was investigated.A schematic of such installation was presented with ... Organic Rankine cycle(ORC) power plant operating with supercritical parameters supplied by low temperature slag-washing water(SWW) of blast furnace was investigated.A schematic of such installation was presented with a description of its operation and the algorithm of calculations of a supercritical power plant.Two typical organic fluids with sufficiently low critical parameters were selected as candidate working fluids in the plant to study the efficiency of the system with different organic fluids.An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operation of a plant was carried out.With the same temperature of slag-washing water,the specific work in turbine of fluid R143a is 45% higher than that obtained for the fluid R125,however,the specific work in pump of fluid R143a is approximate equal into that one of the fluid R1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critical cycle slag-washing water organic Rankine cycle power station low tempera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eological property of low-damage,ideal packing,film-forming amphoteric/sulfonation polymer drilling fluids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洪霞 鄢捷年 +1 位作者 舒勇 赵胜英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8年第S1期429-433,共5页
Low-permeability dense reservoirs,including micro-fractured reservoirs,are commonly characterized by high content of clay substances,high original water saturation,high sensitivity to invasive fluids,high capillary pr... Low-permeability dense reservoirs,including micro-fractured reservoirs,are commonly characterized by high content of clay substances,high original water saturation,high sensitivity to invasive fluids,high capillary pressure,complicated structure and anisotropic,high flow-resistance and micro pore throats etc,.Generally they also have lots of natural micro fractures,probably leading to stress sensibility.Main damaging factors in such reservoirs are water-sensibility and water-blocking caused by invasive fluids during drilling and production operations.Once damaged,formation permeability can rarely recovered.Numer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damaging extent of water-blocking ranges from 70% to 90%.Main damaging mechanism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water-blocking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Also some feasible precaution or treating approaches of water-blocking were put forward.In a laboratory setting,a new multi-functional drilling fluid composed mainly of amphion polymer,sulfonation polymer,high effectively preventive water-blocking surfactants,ideal packing temporary bridging agents(TBA) and film-forming agents,etc.,were developed.New low-damage drilling fluids has many advantages,such as good rheological properties,excellent effectiveness of water-blocking prevention,good temporary plugging effect,low filtration and ultra-low permeability(API filtration≤5 mL,HTHP filtration≤10 mL,mud cake frictional coefficient≤0.14,permeability recovery>81%),can efficiently prevent or minimize damage,preserve natural formation and enhanc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investment effect in TUHA Jurassic dense sandstone reservoir formation with low-permeability,the only one developing integrated condense gas field.Some references can be provided to similar reservoir form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permeability dense gas condense reservoir AMPHION and SULFONATION polymer drilling fluid DAMAGE controlling water-blocking ideal packing theory(IPT) film-forming agent rheological proper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特征及高产主控因素 被引量:3
4
作者 钱永新 赵毅 +5 位作者 刘新龙 刘鸿 刘国梁 朱涛 邹阳 陈方文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5,共11页
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岩心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产液剖面等实验分析测试资料,对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储层特征及页岩油高产主控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类... 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岩心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产液剖面等实验分析测试资料,对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储层特征及页岩油高产主控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类型可划分为砂岩类、白云岩类和泥岩类等,粉砂岩类储层以陆源碎屑沉积物为主,泥岩类储层以陆源-内源混积物为主,白云(灰)岩类储层以内源化学沉积为主;玛湖凹陷风城组粉砂岩类、白云岩类和泥岩类储层孔隙喉道尺寸依次减小,孔隙连通性依次变差。②玛湖凹陷风城组粉砂岩类储层含油性最好,其次是泥岩类储层,白云岩类储层含油性最差,孔径较大的孔隙和微裂缝中的游离油含量较高,孔径较小的孔隙中的吸附油含量较高。③玛湖凹陷风城组优质烃源岩和优质储层分别控制着页岩油的高产区域和高产层段,长英质矿物含量、有效孔隙度值、游离油孔隙度值、裂缝密度和脆性指数等均较高的储层是页岩油高产的有利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储层 低温氮气吸附 孔径分布 游离油 吸附油 裂缝密度 脆性指数 风城组 二叠系 玛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砂岩储层解水锁剂优选及效果评价——以鄂尔多斯盆地X气田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蒲万芬 侯帅 +4 位作者 沈超 杜代军 刘锐 郭健 徐东晓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57,共8页
为解决低渗透砂岩气藏特别是存在边底水的气藏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容易产生严重水锁现象的问题,利用表面张力测试、接触角实验、气驱液岩心驱替实验以及核磁共振技术等多种方法,从解水锁剂的优选和解水锁效果评价2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结... 为解决低渗透砂岩气藏特别是存在边底水的气藏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容易产生严重水锁现象的问题,利用表面张力测试、接触角实验、气驱液岩心驱替实验以及核磁共振技术等多种方法,从解水锁剂的优选和解水锁效果评价2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在约3倍模拟地层水矿化度条件下,以及在渗透率大于等于2.0×10^(-3)µm^(2)的岩心中,优选的0.3%(质量分数)配2+模拟地层水的解水锁剂体系仍表现出良好的降低水锁损害的效果;利用核磁共振T2谱测试实验和核磁成像技术对比单一模拟地层水与加入解水锁剂后的驱替效果,结果显示驱替结束后对应的峰面积相较于未加解水锁剂的峰面积明显减小,充分证实了优选的解水锁剂体系在降低水锁损害方面的良好效果。研究成果提供了一种有效优选及评价解水锁剂的方法,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优选的解水锁剂体系的解水锁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边底水气藏 水锁 解水锁剂 效果评价 核磁共振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亭子口水库坝前水温分层结构及坝下水温节律研究
6
作者 张旭 脱友才 +3 位作者 王刚 王耀雄 贾云霄 黄滨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2,94,共11页
为探究大型水库坝前水温分层结构及出库水温在坝下河道的演化规律,以亭子口水库为研究对象,于2021~2023年对水库坝前水温及下泄水温开展了高频原型观测。结果表明:①亭子口水库为季节分层型水库,夏季分层现象显著,7~9月出现稳定双温跃... 为探究大型水库坝前水温分层结构及出库水温在坝下河道的演化规律,以亭子口水库为研究对象,于2021~2023年对水库坝前水温及下泄水温开展了高频原型观测。结果表明:①亭子口水库为季节分层型水库,夏季分层现象显著,7~9月出现稳定双温跃层现象,2021年秋季入库流量的剧增加强了水体的垂向混掺,显著破坏水体热分层结构;②表层水温日变幅主要受气温影响,深层水体水温日变幅主要受温跃层内波影响,出流日调节引起的温跃层内波导致最大日变幅位置向深水处移动;③温跃层深度随季节发生变化,温跃层厚度变化趋势与深度相反,表层水温与分层稳定性指数(SI)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④亭子口水库运行后下泄水温及坝下苍溪水文站水温在4~6月表现出明显“滞温”现象,其余月份表现出“滞冷”现象,苍溪水文站水温较气温变化滞后约44 d,到达特征水温18℃时间较天然过程延迟16 d;⑤苍溪航电枢纽成库后减缓了亭子口水库出库水流的流动,对坝下水温恢复有正效应。研究成果可为优化水库调度和分层取水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温分层结构 温跃层 坝下水温 日变化 原型观测 航电枢纽工程 亭子口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酸化固体酸体系研究
7
作者 韦敏 胡亚男 +6 位作者 寸锡宏 朱骏蒙 任晓强 何云 穆停华 周大志 李年银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34-1738,共5页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存在地层温度高、孔洞缝发育、异常高应力等特点,常规酸压改造面临快反应、强腐蚀、低导流、高滤失等问题,制约改造效果。利用碳酰胺固化酸液,配合各类添加剂,合成了一种适用于碳酸盐岩储层增产的固体酸配方SA-G...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存在地层温度高、孔洞缝发育、异常高应力等特点,常规酸压改造面临快反应、强腐蚀、低导流、高滤失等问题,制约改造效果。利用碳酰胺固化酸液,配合各类添加剂,合成了一种适用于碳酸盐岩储层增产的固体酸配方SA-G(10%固体酸+2.0%曼尼希碱缓蚀剂+2.0%GLDA+1.5%酚醛树脂类型破乳剂+0.5%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可有效应对前述难题。SA-G以油基液体作为携带液,在能到达储层预定位置前保持惰性,维持缓慢释放深入储层,而且有近乎和HCl同优的溶蚀能力,酸蚀裂缝能在高闭合压力下维持20μm^(2)·cm以上的导流能力。同时由于固体酸具有极低的腐蚀速率,且可以对地层孔、洞、缝实现暂堵降滤,因而在高温深层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酸 酸压 碳酸盐岩 高温储层 缓蚀 降滤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中游梯级水库运行的水文效应
8
作者 虞美秀 金君良 +3 位作者 张建云 陈娟 陈求稳 何佳仪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5-435,共11页
高寒地区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使得雅鲁藏布江流域成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河流系统影响的理想场所。以雅江中游藏木-加查梯级水库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2年实测流量和水温数据,以藏木水库上游的羊村站为参考站,依据水库首... 高寒地区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使得雅鲁藏布江流域成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河流系统影响的理想场所。以雅江中游藏木-加查梯级水库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2年实测流量和水温数据,以藏木水库上游的羊村站为参考站,依据水库首部机组发电时间划分建坝前后研究时段,从时程变化、年内分配、水热关系3个方面系统剖析雅鲁藏布江中游藏木-加查梯级水库运行对河流水文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奴下站年、汛期与非汛期径流量及年最小流量在藏木建坝后增加,年最大流量微弱减少;建坝后奴下站年、汛期热通量增加,非汛期变化有限,水温变幅与羊村更加接近,该现象在加查运行后更加明显;奴下流量年内分配在建坝后较羊村有一定的坦化,而水温则更为尖瘦,上下游水温变化同步性增加,表现出升温期“增暖”和降温期“加冷”现象;11—12月、1—5月奴下较羊村增加的流量主要受水库调度影响,而6—10月流量增加同时受水库调度和冰川融水径流增加的影响;奴下和羊村上下游流量—水温相关性的异步性、水热关系的时滞性均随水库增加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情势 水温特性 梯级水库 时间尺度 雅鲁藏布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渗油藏高倍数水驱过程中水相渗透率变化特征
9
作者 马晓丽 毕永斌 +2 位作者 蒋明洁 李丹 顾潇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09,共7页
冀东油田G76断块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现注水井注入压力升高,注水难度增加等问题。为了分析注水过程中储层物性的变化规律,开展了基于二维核磁共振技术的岩心高倍数水驱实验。对目标油藏岩心进行激光粒度测试分析,获得岩心的粒度分布;进行... 冀东油田G76断块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现注水井注入压力升高,注水难度增加等问题。为了分析注水过程中储层物性的变化规律,开展了基于二维核磁共振技术的岩心高倍数水驱实验。对目标油藏岩心进行激光粒度测试分析,获得岩心的粒度分布;进行X射线衍射矿物含量分析,获得不同矿物含量占比;开展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高倍数水驱油实验,分析储层物性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岩心5-1和岩心6-1分别为含中砂粉砂质细砂岩和含粉砂中砂质细砂岩,其细砂、细粉砂和黏土矿物含量较多。水相相对渗透率及核磁孔隙度随着注水倍数的增加上升到某一高值后呈下降趋势,核磁T_2谱中随着注水倍数的增加,右侧端点值及中、大孔隙对应的曲线左移,二维图谱中自由水信号强度随着注水倍数的不断增加而增加。注入水由束缚水状态至累计注水倍数为500PV时,束缚水信号不断增加;累计注水倍数为>500~1 000 PV时,岩心5-1的束缚水信号持续增强而岩心6-1的束缚水信号发生减弱。研究认为:注水前期由于黏土矿物发生微弱的水化作用,注水后期因受到水的冲刷,细粉砂粒以及胶结物中的黏土矿物容易脱落运移至喉道处发生堵塞,对孔隙喉道产生一定损害,导致水相渗透率降低。研究成果揭示了中低渗油藏注水井出现注水困难和注水压力增大等问题的原因,对有效降低污染、进一步提升注水开发油藏开发效果提供一定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渗油藏 水相渗透率 高倍水驱 在线核磁 黏土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型稀土精矿低温浓硫酸焙烧-水浸过程有价元素的浸出行为
10
作者 邓永春 王亮 +6 位作者 辛文彬 沈成 李文博 张小龙 姜银举 李健飞 李龙博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共8页
针对高温浓硫酸焙烧工艺处理混合型稀土精矿时存在酸用量大、有酸性气体逸出和放射性渣难处理等问题,开发了低温浓硫酸焙烧-水浸工艺,系统研究了焙烧时间、焙烧温度、酸矿比以及铁磷比对混合型稀土精矿中各元素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 针对高温浓硫酸焙烧工艺处理混合型稀土精矿时存在酸用量大、有酸性气体逸出和放射性渣难处理等问题,开发了低温浓硫酸焙烧-水浸工艺,系统研究了焙烧时间、焙烧温度、酸矿比以及铁磷比对混合型稀土精矿中各元素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焙烧时间60 min、焙烧温度300℃、酸矿比2.0、不调铁磷比的条件下,RE和Th浸出率分别达94.34%、95.05%,显著减少了放射性废渣的生成,但浸出液静置后会有白色沉淀生成,造成浸出液中RE和Th含量下降;通过加入Fe_(2)O_(3)调控焙烧原料中铁磷比至3.0,RE、Th浸出率分别为94.80%、71.20%,有效抑制了浸出液中焦磷酸稀土的析出。结合热力学分析可知,低温(≤300℃)条件下,硫酸与稀土矿物的反应更易进行,且能抑制SO_(2)、SO_(3)酸性气体的排放。相较于高温浓硫酸焙烧法,低温浓硫酸焙烧工艺兼具环境友好性与资源高效性,为混合型稀土精矿绿色提取提供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稀土精矿 低温浓硫酸焙烧 水浸 铁磷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东德水库水温结构时空演化特性及下泄水温时滞效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志成 张迪 +5 位作者 林俊强 夏继红 朱博然 彭期冬 任玉峰 靳甜甜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5-157,共13页
【目的】明晰高坝大库水温结构时空演化特性和滞温效应,可为叠梁门调度提供科学依据,是缓解低温水下泄,保护下游河段鱼类生存繁衍的基础性工作。【方法】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基于2020—2022年实测水文数据、水温数据、气象边界数据以及... 【目的】明晰高坝大库水温结构时空演化特性和滞温效应,可为叠梁门调度提供科学依据,是缓解低温水下泄,保护下游河段鱼类生存繁衍的基础性工作。【方法】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基于2020—2022年实测水文数据、水温数据、气象边界数据以及平水年设计运行资料,构建乌东德库区三维水温数值模拟模型,分析了水库运行后库区水温结构的时空演化特性和下泄水温的时滞效应。【结果】结果显示:(1)春夏季,乌东德水库垂向水温存在明显分层现象,温差可达11~12℃,汛期过后随着水体热交换程度的增加,垂向水温逐渐混匀,秋冬季节未发现明显的水温分层现象;(2)水库出流水温明显存在春夏季低温水,冬季高温水下泄问题,2020—2022年监测数据显示,5月下泄水温比坝址天然水温平均降低2.68℃,12月下泄水温平均升高4.78℃;稳定运行期模拟结果显示,3—6月,下泄月均水温比坝址天然水温降低0.91~4.09℃,12月—次年2月,下泄月均水温升高1.34~4.34℃;(3)蓄水后,各年份相比建坝前水温达到14℃、18℃的时间皆有不同程度的推迟,河段鱼类适宜产卵水温出现时间向后推迟30~50 d,推迟时间排序为:长鳍吻鮈>中华金沙鳅、四大家鱼、鲤、鲫>犁头鳅。【结论】结果表明:乌东德水库水温分层及其引发的低温水下泄问题对下游河段鱼类繁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需要科学采取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东德水库 库区水温结构 下泄水温 滞温效应 鱼类繁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开发引起的水温累积效应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光洋 杨中华 +3 位作者 白凤朋 任玉峰 马一鸣 李文晖 《湖泊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303,共11页
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群在流域水温调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对于梯级水库联合运行对下泄水温影响的认识仍然不够充分。本研究基于金沙江下游龙街(三)、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水文站长序列实测水温数据,从水温基线偏移、相位... 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群在流域水温调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对于梯级水库联合运行对下泄水温影响的认识仍然不够充分。本研究基于金沙江下游龙街(三)、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水文站长序列实测水温数据,从水温基线偏移、相位偏移和极值变幅3方面定量分析了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在不同运行阶段对沿程水温的累积影响。结果表明:(1)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建成后“热源效应”显著,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年均下泄水温逐年升高,年内水温变幅较天然水温最大减小4.1、2.4、1.6、3.2℃,沿程增温率由天然状态的0.348℃/100 km降至现阶段的0.256℃/100 km。(2)随着建库时间的增长,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水温累积程度逐渐增强,变化速度趋缓,至2022年四级水电全部投产运行后,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下泄水温比天然水温分别滞后19、58、49、65 d。(3)金沙江下游4个水库中白鹤滩对水温的影响最大,且不同类型水库在水温传递和累积方面呈现出独特的规律,混合型水库作为“龙头”水库时表现为正效应,稳定分层型水库表现为正效应,不稳定分层型和过渡型水库在不同阶段分别表现出正效应和负效应。本研究对于优化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电效益具有指导作用,同时为维护下游生态系统的健康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下游 梯级水库 水温 累积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南迦巴瓦构造结高硫酸盐地热水的形成机理探讨 被引量:1
13
作者 邓承东 张云辉 +3 位作者 袁兴成 王鹰 吕国森 李星泽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189,共17页
藏东南迦巴瓦构造结广泛发育高硫酸盐地热水,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但硫酸盐来源和形成机理缺乏研究。以南迦巴瓦构造结的温泉水和钻孔水为研究对象,通过水化学组分特征初步揭示离子来源,借助锶和硫酸盐硫、氧同位素综合分析地热水硫酸盐的... 藏东南迦巴瓦构造结广泛发育高硫酸盐地热水,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但硫酸盐来源和形成机理缺乏研究。以南迦巴瓦构造结的温泉水和钻孔水为研究对象,通过水化学组分特征初步揭示离子来源,借助锶和硫酸盐硫、氧同位素综合分析地热水硫酸盐的来源,并利用氘氧同位素探明地热水补给来源,最终查明深部热储的水岩平衡状态和热储温度,归纳总结南迦巴瓦构造结高硫酸盐地热水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地热水属于弱酸及弱碱-碱性水,溶解性总固体含量为130~3265 mg/L,水化学类型包括HCO_(3)·SO_(4)—Ca·Na、SO_(4)—Ca及SO_(4)·HCO_(3)—Ca·Na型;(2)水化学和锶同位素结果表明片麻岩硅酸盐矿物和蒸发岩硫酸盐矿物溶解是影响水化学组分的关键,^(34)S_(SO_(4))-^(18)O_(SO_(4))同位素表明SO_(4)^(2-)存在大气降水、土壤硫酸盐、黄铁矿和石膏多源供给;(3)氢氧同位素揭示温泉热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补给高程为2646~3045 m;(4)二氧化硅地热温标和硅焓模型计算得到深部热储温度为232~275℃,浅部热储温度约为180℃,冷水混入比例为74%~82%。研究揭示该区大气降水沿断裂破碎带或基岩裂隙等导水通道向深部运移,沿途溶滤土壤硫酸盐、变质岩及局部膏盐层,在深部被加热后升流,最终于近地表混入下渗冷水后出露成泉。研究初步建立了高硫酸盐地热水的成因模式,可为南迦巴瓦构造结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迦巴瓦构造结 高硫酸盐地热水 水岩作用 补给来源 热储温度 成因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及分形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琦 陈睿倩 +2 位作者 商斐 李玲 白昕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335,共13页
川东北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作为四川盆地页岩油重点勘探层段,因勘探程度较低,目前页岩储层特征尚不明确。利用X射线衍射矿物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高压压汞、低温氮气吸附等实验,深入探究其储集空间类型与分形特征。研究区凉高山组... 川东北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作为四川盆地页岩油重点勘探层段,因勘探程度较低,目前页岩储层特征尚不明确。利用X射线衍射矿物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高压压汞、低温氮气吸附等实验,深入探究其储集空间类型与分形特征。研究区凉高山组页岩矿物组成主要为黏土矿物(平均含量51.57%),其次为长英质矿物(平均含量47.11%),碳酸盐矿物极少(平均含量2.69%)。储集空间类型主要包括黏土矿物层间孔、石英与长石粒间孔以及微裂缝,低温氮气吸附曲线形态接近国际理论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页岩孔径划分方法中的Ⅳ类,指示狭缝型孔隙。按照压汞曲线形态及储层物性参数特征,将研究区页岩储层分为四类,从Ⅰ到Ⅳ类,排驱压力、中值压力增大,最大进汞饱和度减小,储层非均质性增强。“FHH”模型显示孔隙表面分形维数D_(N1)大于孔隙结构分形维数D_(N2),表明孔隙表面的复杂程度高于内部;“含水饱和度法”计算结果显示大孔隙分形维数D_(1)平均值为2.9912,小孔隙分形维数D_(2)平均值为2.6792,大孔隙分形维数更接近于3且分布更集中,表明非均质性更强的大孔隙对储层的贡献更大。相关性分析显示,D_(1)与矿物组分含量(石英、黏土矿物)、孔喉结构参数存在相关性,证明大孔隙是研究区页岩储集与空间的主要贡献者。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对川东北地区凉高山组页岩进行储层评价,为后续该地区有利勘探层段评价与优选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低温氮气吸附 高压压汞 分形维数 储层非均质性 凉高山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砂岩油藏不同流体驱油效率实验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超 晏晓龙 +1 位作者 罗晓静 甄延明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3,共9页
准噶尔盆地东缘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开发中—后期,开发效果变差,含水率变高,需要新的有效开发手段,选取不同流体开展驱油效率实验。利用天然岩心组合成长岩心并模拟地层条件,进行全程水驱及水驱至油藏目前采出程度后转注N_(2)、CH_(4)和C... 准噶尔盆地东缘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开发中—后期,开发效果变差,含水率变高,需要新的有效开发手段,选取不同流体开展驱油效率实验。利用天然岩心组合成长岩心并模拟地层条件,进行全程水驱及水驱至油藏目前采出程度后转注N_(2)、CH_(4)和CO_(2)的驱油实验,并对不同流体注入前后,进行岩心核磁共振扫描及原油赋存孔隙直径反演。研究结果表明,CO_(2)驱可提高原油采出程度21.58%,驱油效率及原油动用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CO_(2)、CH_(4)、H_(2)O和N_(2)。N_(2)主要动用较大孔隙中的原油,动用孔隙直径下限为170.9 nm;CH_(4)主要动用中—大孔隙中的原油,动用孔隙直径下限为48.7 nm;CO_(2)可以动用各个尺寸孔隙中的原油,动用孔隙直径下限最低,为27.8 nm。油田现场建立CO_(2)驱先导试验区,注CO_(2)后产液量上升,含水率下降,产油量增加,研究成果在现场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砂岩油藏 水驱 气驱 CO_(2)驱 驱油效率 提高采出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深层低渗储层成岩相及可压裂性分析——以惠州-陆丰地区文昌组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丁琳 傅筱涵 +6 位作者 李晓艳 李小平 靳子濠 王宇辰 吴琼玲 杨佳颖 远光辉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8,共13页
珠江口盆地深层文昌组储层不同成岩相物性差异大,各类储层是否具备可压裂性及可压裂性的效果明显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的进程。以珠江口盆地惠州-陆丰地区文昌组低渗碎屑岩储层为对象,运用地质、工程“双甜点”识别方法以寻找可动用的高... 珠江口盆地深层文昌组储层不同成岩相物性差异大,各类储层是否具备可压裂性及可压裂性的效果明显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的进程。以珠江口盆地惠州-陆丰地区文昌组低渗碎屑岩储层为对象,运用地质、工程“双甜点”识别方法以寻找可动用的高产储层,通过划分主要成岩相类型、开展地层温压条件约束的岩石脆性验证实验等手段,明确了不同成岩相储层可压裂性,预估出压裂后储层增产效果,并提出各类储层下一步开发指导建议。结果表明:(1)惠州-陆丰地区文昌组储层可划分为中弱压实-弱胶结-弱溶解成岩相(Ⅰ类)、中等压实-弱胶结-中等溶解成岩相(Ⅱ类)、中强压实-弱胶结-强溶解(Ⅲ类)、中等压实-凝灰质高岭石(磷灰石)化-中等溶解成岩相(Ⅳ类)、强压实/强胶结-弱溶解致密成岩相(Ⅴ类)5类成岩相。(2)Ⅰ类成岩相储层孔隙结构较好,自然产能高,无需压裂;Ⅱ类、Ⅲ类成岩相储层中—大孔多,压裂后能够被裂缝有效沟通,压裂增产效果明显,下一步可优先压裂;Ⅳ类成岩相储层压裂造缝仅可以连通其周围的少部分微孔隙,大部分微孔隙并未有效沟通,压裂增产效果一般,可作为试点区域;Ⅴ类成岩相储层质量差,压裂意义不大,不建议动用。通过成岩相与岩石可压裂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筛选出增产效果明显的储层类型,对低渗油气层有效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低渗储层 成岩相 地层温压 可压裂性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三峡水库的水面蒸发模型 被引量:1
17
作者 彭玉洁 张冬冬 +3 位作者 徐高洪 王卫光 林涛涛 白浩男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3,共8页
针对目前水面蒸发模型对三峡水库狭长带状河道型的特点考虑不足的问题,分析三峡水库巴东站的水面蒸发变化规律,充分考虑饱和水汽压差、相对湿度、风速和水汽温差共4个主要因素对水面蒸发的影响,引入不同风速量级下的水汽温差函数,建立... 针对目前水面蒸发模型对三峡水库狭长带状河道型的特点考虑不足的问题,分析三峡水库巴东站的水面蒸发变化规律,充分考虑饱和水汽压差、相对湿度、风速和水汽温差共4个主要因素对水面蒸发的影响,引入不同风速量级下的水汽温差函数,建立适合于三峡水库的水面蒸发模型。结果表明:面向三峡水库水面蒸发模型能准确模拟出三峡水库的水面蒸发量,模型在率定期的模拟效果最优,相比于其他传统经验模型,纳什效率系数NSE由0.31提高至0.75,与实测值的误差大幅度下降。同时模型模拟的蒸发量经折算后与三峡水库其他5处站点的实测值能较好吻合,验证了模型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为三峡水库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面蒸发模型 机理分析 水汽温差函数 精度评估 水资源合理利用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位低通滤波的入库流量反推方法研究
18
作者 王鹏翔 殷兆凯 +5 位作者 张子平 许红断 马安国 黄迪 翟然 梁犁丽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4-143,共10页
【目的】准确的入库流量数据是水库调度运行及水文预报依赖的重要基础数据,但经由水量平衡法直接推求的入库流量过程通常呈锯齿震荡且存在大量异常负值,现有通用方法在平滑效果及适用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方法】从造成入库流量锯... 【目的】准确的入库流量数据是水库调度运行及水文预报依赖的重要基础数据,但经由水量平衡法直接推求的入库流量过程通常呈锯齿震荡且存在大量异常负值,现有通用方法在平滑效果及适用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方法】从造成入库流量锯齿震荡的直接原因入手,采用低通滤波方法,除去掺杂在水位数据中影响水位库容计算的高频噪声,减少其对入库流量推求的影响。【结果】结果显示:(1)对于整个流量过程,水位低通滤波方法计算所得入库流量数据中的负值占比仅为3.20%,负值均值仅为-29.76 m^(3)/s,平滑改善度为0.77,表现最佳,滑动平均法次之,五点三次法最差;(2)对于不同量级典型洪水过程,低通滤波方法在保证了较好平滑改善度的前提下减少了平滑处理对洪峰和峰现时间的影响。【结论】结果表明:基于水位低通滤波的入库流量反推方法计算原理简单,在保证了较好平滑改善度的前提下,大大减少了入库流量过程中的异常负值,同时对洪峰和峰现时间的影响较小,可以有效提升入库流量反推结果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库流量 数据平滑 低通滤波 水库水位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载絮凝-超滤工艺处理低温低浊水的效能研究
19
作者 李姣姣 张建林 +3 位作者 周志鹏 文刚 黄廷林 李凯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7-61,68,共6页
为探明加载絮凝-超滤工艺用于低温低浊水处理的效能,考察了聚丙烯酰胺(PAM)性质和投量、加载介质种类、沉淀时间等加载絮凝条件对出水水质和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超滤膜对胶体和颗粒态物质优异的截留作用,加载絮凝条件对组合工... 为探明加载絮凝-超滤工艺用于低温低浊水处理的效能,考察了聚丙烯酰胺(PAM)性质和投量、加载介质种类、沉淀时间等加载絮凝条件对出水水质和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超滤膜对胶体和颗粒态物质优异的截留作用,加载絮凝条件对组合工艺净化低温低浊水除污染效能影响很小,加载絮凝-超滤组合工艺出水浊度始终低于0.1 NTU,对COD的去除率稳定在80%左右;加载絮凝条件对膜污染影响显著,在实验原水条件下,以微砂为加载介质、采用高分子量PAM和适当的PAM投量(0.3 mg/L)与沉淀时间(5 min)能够使加载絮体在膜表面形成疏松的滤饼层,既能有效降低膜外部污染阻力,又能避免溶解性有机物进入膜孔形成内部不可逆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载絮凝 超滤 膜污染 低温低浊水 净水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流体作用下特低渗储层孔隙水赋存特征
20
作者 孙永鹏 徐曼露 +7 位作者 张海涛 刘文博 戴彩丽 王秀伟 赵文勋 曾思哲 辛岩 由庆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6,共9页
特低渗油藏注水压力高,纳米流体可以降低注水压力、提升注入能力。通过试验探究减阻型纳米流体吸附作用对改变多孔介质内流体运移能力的影响机制,分析可动流体饱和度演化规律、水相赋存特征,并进一步揭示微观流动特征。结果表明:与原始... 特低渗油藏注水压力高,纳米流体可以降低注水压力、提升注入能力。通过试验探究减阻型纳米流体吸附作用对改变多孔介质内流体运移能力的影响机制,分析可动流体饱和度演化规律、水相赋存特征,并进一步揭示微观流动特征。结果表明:与原始特低渗岩心相比,质量分数为0.05%纳米流体可使岩心中的可动流体饱和度提升7.7%;通过高温干燥方法分离可动水和吸附水发现,纳米颗粒吸附在孔喉壁面,有效改变40 nm以上孔隙可动水分布,可使等效束缚水膜厚度缩减2.25~10.25 nm;采用微通道可视化试验结合高速摄像分析发现,壁面纳米吸附层显著改变流速场分布特征,中心最大流速由0.022 m·s^(-1)提升至0.027 m·s^(-1),证实纳米流体通过降低壁面流动阻力实现减阻功能;研究从孔隙水可动性、束缚水膜厚度和微通道流速等多角度揭示纳米流体强化特低渗储层减阻增注作用机制,为特低渗油藏高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存特征 孔隙水 纳米流体 降压 特低渗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