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l/Ni-WC复合涂层高温抗氧化性能与扩散分析
1
作者 李德元 孙继博 +2 位作者 李光全 张楠楠 祝成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7-204,共8页
【目的】碳钢因其较差的抗氧化性能,在高温工况下的使用受到了严格限制。Ni-Al金属间化合物由于具有较高的熔点和较好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在实际工业领域应用众多。针对含有Ni-Al金属间化合物的涂层,研究其高温抗氧化涂层的进一步应用,提... 【目的】碳钢因其较差的抗氧化性能,在高温工况下的使用受到了严格限制。Ni-Al金属间化合物由于具有较高的熔点和较好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在实际工业领域应用众多。针对含有Ni-Al金属间化合物的涂层,研究其高温抗氧化涂层的进一步应用,提高碳钢的高温使用寿命,拟在碳钢表面制备Ni-Al反应改性涂层。【方法】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在碳钢基体上制备Ni-WC涂层,随后在其上利用电弧喷涂制备Al涂层,在800℃不同时间扩散处理下使得涂层内的Ni-Al发生反应,以得到金属间化合物并增强其高温抗氧化性能。通过记录氧化增重曲线测试涂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结果】在高温氧化过程中Al/Ni-WC复合涂层在Al/Ni界面处原位生成了富铝的Ni-Al金属间化合物。Al/Ni-WC涂层经800℃扩散处理过程中,首先形成富Al的NiAl 3,且其表面Al原子与大气中的氧原子反应形成了Al_(2)O_(3)。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在Al/Ni界面形成的NiAl 3相转变为抗高温氧化能力更优异的Ni_(2)Al_(3)相,两种Ni-Al金属间化合物本身具有高熔点和高温抗氧化性能,且在Al/Ni-WC复合涂层表面形成的Al_(2)O_(3)减缓了氧原子的扩散过程。Al/Ni-WC复合涂层试件的扩散层厚度随着扩散处理时间的延长呈现类似线性增长趋势。经800℃扩散处理后,Al/Ni-WC涂层中NiAl 3层的增厚速率较快,且在加热10 h后原位反应生成了更厚的Ni_(2)Al_(3)层。经800℃扩散处理20 h后,经过原位反应得到了比NiAl 3层稍厚一些的Ni_(2)Al_(3)层。由于Ni_(2)Al_(3)层熔点更高且更稳定,因而经过800℃扩散处理后的Al/Ni-WC涂层具有更好的高温抗氧化能力。经900℃/50 h扩散处理后的Al/Ni-WC涂层经循环氧化后存在陶瓷相Al_(2)O_(3)、WC和NiAl相,在陶瓷相和NiAl相的共同作用下呈现较好的高温抗氧化性能。测得不同扩散时间下Al/Ni-WC涂层的扩散层厚度,得到了Ni和Al之间的扩散关系式,其扩散反应动力指数为0.79045,复合涂层对碳钢基体的保护作用明显提高。【结论】在氧化过程中形成的Ni-Al金属间化合物、Al_(2)O_(3)膜与涂层中原有WC相的共同作用下碳钢基体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得到了明显提升。通过氧化增重实验可知,在Ni层中增加陶瓷相以后,金属-陶瓷复合涂层的高温抗氧化能力明显优于碳钢基体,因而对碳钢基体的保护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弧喷涂 超音速火焰喷涂 碳钢 原位生成 Al/Ni-WC复合涂层 Al/Ni界面 高温抗氧化性能 Ni-Al金属间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湿低氧环境下人体生理指标敏感性试验研究
2
作者 孙佳琳 冯国会 +1 位作者 臧艳 李兆星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2,共8页
确定高温高湿低氧环境下作业人员的各项生理指标在不同工况下的敏感程度,降低安全隐患,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试验得出各项生理参数的极限值,分析环境参数与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确定人体各项生理指标在不同工况下的敏感程度,对各生理参... 确定高温高湿低氧环境下作业人员的各项生理指标在不同工况下的敏感程度,降低安全隐患,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试验得出各项生理参数的极限值,分析环境参数与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确定人体各项生理指标在不同工况下的敏感程度,对各生理参数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工况下,各项指标存在极显著差异;各敏感性生理指标对温度的敏感程度排序为:疲劳症状、心率、皮肤温度、热感觉、耳道温度,对相对湿度的敏感程度排序为:热感觉、疲劳症状、心率、耳道温度、皮肤温度;提出了人体生理综合评价指标。基于小样本试验得出了耳道温度、心率、皮肤温度、热感觉以及疲劳症状为敏感性生理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湿低氧环境 热应激 敏感性生理参数 生理综合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低氧以及高温低氧联合胁迫对刺参组织形态、抗氧化酶活性和HSP 70基因表达的影响
3
作者 徐萍 于婉莹 +1 位作者 夏斌 徐冬雪 《河北渔业》 2025年第4期17-21,共5页
为了解高温、低氧以及高温低氧联合胁迫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组织形态、抗氧化酶活性和HSP 70基因表达的影响,将刺参分别置于高温、低氧以及高温低氧共同胁迫的环境中进行试验,通过分析刺参胁迫后肠道组织切片,发现在高温、... 为了解高温、低氧以及高温低氧联合胁迫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组织形态、抗氧化酶活性和HSP 70基因表达的影响,将刺参分别置于高温、低氧以及高温低氧共同胁迫的环境中进行试验,通过分析刺参胁迫后肠道组织切片,发现在高温、低氧以及共同胁迫下,肠道组织出现明显的退化;通过测定多种抗氧化酶活性发现,环境胁迫对T-AOC、GR、G-SH和SOD活性有明显影响(P<0.05),且在联合胁迫组变化尤为明显;HSP 70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HSP 70基因在高温、高温低氧联合胁迫下出现显著升高(P<0.05),在低氧胁迫下无显著变化(P>0.05)。综上所述,刺参对环境胁迫下会出现组织学、抗氧化酶和HSP 70 mRNA水平的响应,并在高温低氧联合胁迫下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高温 低氧 组织切片 抗氧化酶 HSP 70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热处理对热障涂层寿命及静态氧化行为的影响
4
作者 王攀 苏庆 +3 位作者 王喆锦 段士昌 毛高翔 霍达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7-153,共7页
分别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和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在GH2747合金表面制备粘结层,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制备陶瓷层。通过等温热循环和高温静态氧化试验研究了不同工艺粘结层的热循环寿命及热生长氧化物层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使用超音... 分别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和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在GH2747合金表面制备粘结层,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制备陶瓷层。通过等温热循环和高温静态氧化试验研究了不同工艺粘结层的热循环寿命及热生长氧化物层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使用超音速火焰喷涂制备的粘结层致密度大于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制备的粘结层,经过1050℃×2 h真空热处理后,粘结层表面形成了0.3~0.4μm厚的Al_(2)O_(3)膜。对比高温静态氧化后的粘结层组织成分和热生长氧化物层厚度得出,粘结层表面预先形成连续致密的α-Al_(2)O_(3),可以有效减缓氧气的流入,降低热生长氧化物层的生长速率,抑制混合氧化物过早的生成。致密结构的粘结层内部的氧化速率更慢,超音速火焰喷涂制备的粘结层抗氧化性强于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制备的粘结层。在热循环过程中,热生长氧化物层增厚和混合氧化物生成是导致涂层失效的主要因素,粘结层抗氧化性能越好,涂层的热循环寿命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障涂层 真空热处理 高温氧化 等离子喷涂 超音速火焰喷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低氧低温环境下新能源建设人员的安全健康管理
5
作者 杨建明 郑志龙 李屹南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56-262,共7页
为提高高海拔地区新能源项目在低氧低温环境下的安全管理水平,以青藏高原某光伏项目为研究背景,通过样本人群血氧浓度、心率测试,调查初进高原、习服超过1个月后高原反应症状的变化,以及低温冻伤、感冒发生情况等,分析世居平原建设人员... 为提高高海拔地区新能源项目在低氧低温环境下的安全管理水平,以青藏高原某光伏项目为研究背景,通过样本人群血氧浓度、心率测试,调查初进高原、习服超过1个月后高原反应症状的变化,以及低温冻伤、感冒发生情况等,分析世居平原建设人员安全健康所受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建设人员在4854.5 m已处于轻度缺氧和心率异常状态;初进项目人员在入睡困难、头痛/头晕、难以进食/食欲明显下降方面发生人群比例超过80%,即使现场习服超过1月,仍有高达88.51%人群睡眠质量受影响;新增出现记忆力减弱、反应力降低影响人群在50%左右;平均温度低于5℃后,感冒发生人群超过50%;在有保护情况下,低温仍造成部分人员的手部、脚部、耳朵发生冻伤。高原低氧、低温环境已对建设人员安全健康造成影响,应加强进场控制、完善过程管理、提升应急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新能源建设人员 低氧环境 低温环境 安全健康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速火焰喷涂WC-10Co4Cr涂层对TC11钛合金耐磨性和耐蚀性的影响
6
作者 张玉霖 杨阳 +4 位作者 卢涛 杨中娜 崔丽颖 王添逸 徐志刚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74,共7页
采用超声速火焰喷涂(HVOF)工艺,在随钻仪器零件常用材料TC11钛合金表面制备金属陶瓷涂层WC-10Co4Cr,利用冲击试验机测量喷涂前后钛合金的冲击韧性,使用磨粒磨损试验机测定涂层的耐磨性,采用电化学测试分析涂层的耐蚀性。结果表明:HVOF... 采用超声速火焰喷涂(HVOF)工艺,在随钻仪器零件常用材料TC11钛合金表面制备金属陶瓷涂层WC-10Co4Cr,利用冲击试验机测量喷涂前后钛合金的冲击韧性,使用磨粒磨损试验机测定涂层的耐磨性,采用电化学测试分析涂层的耐蚀性。结果表明:HVOF工艺对TC11钛合金的组织和性能影响较小,与未喷涂的钛合金相比,界面处基体的显微组织和显微硬度没有明显变化,冲击韧性稍有提高;HVOF工艺稳定可靠,涂层呈片层结构,致密度高,涂层的孔隙率为2.55%,硬度达到1400 HV,涂层主要由WC和W2C相组成,其与基体结合良好,为机械结合;金属陶瓷涂层能够显著改善钛合金的耐磨性和耐蚀性,喷涂涂层钛合金的磨损量是未喷涂钛合金的1.56%,喷涂涂层钛合金的磨损机制是磨粒磨损,未喷涂涂层钛合金磨损机制是磨粒磨损+黏着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11钛合金 随钻仪器零件 超声速火焰喷涂(HVOF) WC-10Co4Cr涂层 组织与性能 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气/燃料比对超音速火焰喷涂WC-Ni涂层抗冲击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张书姣 朱小鹏 +2 位作者 苑菁茹 奚恒恒 雷明凯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93-200,222,共9页
目的研究超音速火焰喷涂工艺参数对WC-12Ni硬质合金涂层抗冲击性能的影响。方法依据氧气/燃料比(λO/F)调节工艺参数,以λO/F=1.1为基准点,分别固定氧气流量811 L/min、降低煤油流量,或者固定煤油流量22.7 L/h、增大氧气流量,均使λO/F... 目的研究超音速火焰喷涂工艺参数对WC-12Ni硬质合金涂层抗冲击性能的影响。方法依据氧气/燃料比(λO/F)调节工艺参数,以λO/F=1.1为基准点,分别固定氧气流量811 L/min、降低煤油流量,或者固定煤油流量22.7 L/h、增大氧气流量,均使λO/F增至1.2和1.3,制备了5组涂层,分析涂层组织及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研究柱-面接触大载荷冲击下的涂层抗冲击行为。结果λO/F对涂层组织及力学性质的影响并非已报道的单调变化规律。固定氧气流量、降低煤油流量使λO/F由1.1增至1.3时,涂层孔隙率由0.91%增至1.24%,硬度和弹性模量分别由10.1、344.0 GPa降至8.6、313.9 GPa;冲击坑体积由2.1×10^(-3)增至3.3×10^(-3)mm^(3),且损伤微观特征由WC颗粒剥落向涂层开裂发展。当固定煤油流量、增加氧气流量使λO/F由1.1增至1.3时,孔隙率降至0.85%,硬度和弹性模量分别增至10.8、382.5 GPa,冲击坑体积增至2.6×10^(-3)mm^(3),直到λO/F=1.3时涂层表面开始出现裂纹。结合涂层硬度和弹性模量分析结果可知,在H3/E2≤8.4 MPa时,涂层发生开裂损伤,裂纹长度随着H3/E2的增加而减小。在H3/E2>8.4 MPa时,涂层损伤以WC颗粒剥落为主,且随着H3/E2的增加而减轻。高H3/E2可提高涂层的抗冲击性能,当H3/E2由6.4 MPa增至8.7 MPa时,坑体积和WC剥落程度分别降低了36%、35%。结论超音速火焰喷涂WC-Ni涂层的H3/E2定量表征了其抵抗塑性变形和开裂的能力,决定了涂层的抗冲击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音速火焰喷涂 氧气/燃料比 WC-Ni涂层 力学性能 抗冲击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VOF喷涂CoCrWSi和Stellite-6涂层的结构与高温摩擦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基容 张进 +3 位作者 王伟 曹晓英 王勤英 袁豪贵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12-222,共11页
目的提高F92耐热钢基体在600、630℃下的高温耐磨性能。方法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方法(High velocity oxy-fuel,HVOF)在F92表面制备CoCrWSi、Stellite-6两种涂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X射线衍射仪(X-ra... 目的提高F92耐热钢基体在600、630℃下的高温耐磨性能。方法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方法(High velocity oxy-fuel,HVOF)在F92表面制备CoCrWSi、Stellite-6两种涂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ion,XRD)分析涂层的表面、截面形貌和物相组成,通过显微维氏硬度计(HV-1000STA)、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UMT-TRIBOLAB)、二维轮廓仪(TencorD-100)测定其显微硬度、高温摩擦学性能和磨痕体积。结果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制备的CoCrWSi、Stellite-6两种涂层表面较平整,与基体结合紧密,内部组织均匀无裂纹,涂层的厚度约为200μm。XRD分析表明,CoCrWSi、Stellite-6涂层在室温下的物相都由γ(Co)、Cr_(7)C_(3)、CrSi_(2)组成。硬度及耐磨性能测试显示,CoCrWSi、Stellite-6涂层的维氏硬度相较于F92基体分别提高了3.12、2.68倍,F92耐热钢在600、630℃时的平均摩擦因数分别为0.87、0.86,体积磨损率分别为0.49×10^(-4)、1.11×10^(-4)mm^(3)/(N·m),其磨损机理主要为疲劳磨损、黏着磨损、氧化磨损。相较于基体,CoCrWSi涂层在2种温度下的平均摩擦因数分别降低了68%、71%,约为0.28、0.25,体积磨损率分别降低了约95%、97%,为0.20×10^(-5)、0.30×10^(-5)mm^(3)/(N·m),这主要归功于内部的Cr2O3、γ(Co)、Co_(3)O_(4)相在高温摩擦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润滑效果。Stellite-6涂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基体的高温耐磨性能,其平均摩擦因数为0.85、0.71,体积磨损率为0.32×10^(-4)、0.57×10^(-4)mm^(3)/(N·m)。2种涂层的主要磨损机理均为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结论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制备的CoCrWSi、Stellite-6涂层可以改善F92耐热钢在600、630℃下的耐高温滑动磨损性能,且CoCrWSi涂层的防护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CrWSi涂层 超音速火焰喷涂 高温摩擦 Stellite-6涂层 磨损机制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开燃油电磁阀高低温流场特性 被引量:3
9
作者 杨柳 韩宇 +3 位作者 高天雄 杜冉恒 张晋 陆畅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5,共7页
常开燃油电磁阀作为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的关键控制部件,研究启闭两种工作过程中,温度的高低变化对电磁阀流场特性的影响规律,在燃油阀材料的选择和结构优化设计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常开燃油电磁阀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并且利用Workbenc... 常开燃油电磁阀作为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的关键控制部件,研究启闭两种工作过程中,温度的高低变化对电磁阀流场特性的影响规律,在燃油阀材料的选择和结构优化设计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常开燃油电磁阀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并且利用Workbench建立热固耦合有限元仿真模型。其次,深入研究该燃油阀受高低温影响的形变规律,以及阀芯在开启和关闭过程中所受液压力的变化规律。最后,采用Fluent流场仿真软件,研究阀口不同开度下,温度对燃油阀流量-压差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温度对阀口形变影响较小;在启闭两种工作过程中,阀芯所受液压力均呈先增加再减小的变化规律;在同一条件下,燃油介质温度越低压差越大。对燃油电磁阀高低温的仿真分析,在常开燃油电磁阀的初始设计阶段,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开燃油电磁阀 高低温 热形变 流量-压差特性 液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oNiCrCu高熵合金涂层对复合铸造Al/Mg双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远财 蒋文明 +3 位作者 李庆晴 牛言清 余令辉 樊自田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122,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厚度的FeCoNiCrCu高熵合金涂层对Al/Mg双金属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超音速火焰喷涂工艺在A356嵌体表面喷涂不同厚度的FeCoNiCrCu高熵合金涂层,采用消失模复合铸造工艺制备Al/Mg双金属,利用扫描电镜、EDS能谱及XRD... 目的研究不同厚度的FeCoNiCrCu高熵合金涂层对Al/Mg双金属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超音速火焰喷涂工艺在A356嵌体表面喷涂不同厚度的FeCoNiCrCu高熵合金涂层,采用消失模复合铸造工艺制备Al/Mg双金属,利用扫描电镜、EDS能谱及XRD衍射仪、维氏硬度测试仪和万能试验机对Al/Mg双金属界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未喷涂高熵合金涂层的Al/Mg双金属界面由共晶层和金属间化合物层组成,断裂位置主要位于金属间化合物层,裂纹从Al_(3)Mg_(2)扩展至共晶层结束,具有典型的脆性断裂特征,剪切强度仅为30.37MPa。当高熵合金涂层厚度为5μm时,Al/Mg双金属形成了Al_(3)Mg_(2)+Mg_(2)Si/AlxFeCoNiCrCu+FeCoNiCrCu+Al-Mg-Co-Ni混合相/δ-Mg+Al_(12)Mg_(17)共晶组织的复杂界面,断裂发生在高熵合金层与δ-Mg+Al_(12)Mg_(17)共晶组织的交界处,断裂面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塑性变形,剪切强度为48.46MPa,相对于无涂层的Al/Mg双金属提高了59.56%。当高熵合金涂层厚度为20μm时,铝侧生成了AlxFeCoNiCrCu高熵合金,镁侧则只生成了少量Mg-Ni-Cu混合相,断裂发生在高熵合金涂层与镁基体交界处,剪切强度为39.69 MPa。结论高熵合金涂层可以有效阻碍Al、Mg元素之间的扩散,从而显著抑制或完全阻止Al-Mg脆性金属间化合物的产生,大幅度降低界面层厚度。金属间化合物的减少和混合相对裂纹扩展的阻碍作用显著提高了Al/Mg双金属界面的剪切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oNiCrCu高熵合金涂层 Al/Mg双金属 超音速火焰喷涂 复合铸造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低温喷涂气固作用行为及喷涂系统研究进展
11
作者 马式跃 刘梅军 +1 位作者 杨冠军 李长久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14,共14页
高速低温喷涂是利用固相或含固相的低温粉末在高速度、高动能作用下碰撞基体表面沉积的喷涂方法,具有氧化轻微、结合牢固、组织致密、综合力学性能优异等潜在优势,在高性能金属或金属基复合材料涂层制备、增材制造和零件损伤修复等领域... 高速低温喷涂是利用固相或含固相的低温粉末在高速度、高动能作用下碰撞基体表面沉积的喷涂方法,具有氧化轻微、结合牢固、组织致密、综合力学性能优异等潜在优势,在高性能金属或金属基复合材料涂层制备、增材制造和零件损伤修复等领域获得广泛关注。以粉末低温高速碰撞沉积过程为主线,凝练现有冷喷涂和低温超音速火焰喷涂两种具体工艺的共性特征,阐明喷涂气流与粉末颗粒的气固两相交互作用规律,分析出合理调控颗粒温度和速度是改善沉积体性能的关键。其次分析高速低温喷涂设备系统的构成,详细讨论各核心部件的结构设计策略及对气固流动行为的影响,总结出通过调整工艺参数与喷枪结构,可以实现颗粒温度和速度的按需控制。最后,对高速低温喷涂工艺及设备系统发展目前尚存的关键问题进行展望。总结如何通过喷涂参数与装置设计,最终达成调控沉积体性能的目的,有助于深入理解高速低温喷涂的沉积机理,对研制高性能的喷涂设备系统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低温喷涂 固相 冷喷涂 低温超音速火焰喷涂 设备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e^(23+)离子束轰击低温工况下的无氧铜表面解吸性能研究
12
作者 焦纪强 蒙峻 +2 位作者 罗成 柴振 谢文君 《材料导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135,共5页
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运行时产生动态真空效应引起束流寿命缩短,需安装无氧铜束流准直器来降低该效应。为探究无氧铜材料在离子束轰击下的解吸性能,本工作设计并研制了满足低温工况的解吸率测试装置,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利用Xe^(2... 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运行时产生动态真空效应引起束流寿命缩短,需安装无氧铜束流准直器来降低该效应。为探究无氧铜材料在离子束轰击下的解吸性能,本工作设计并研制了满足低温工况的解吸率测试装置,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利用Xe^(23+)离子束完成了无氧铜温度在4.2 K、20 K、77 K和300 K,以及束流能量为0.58 MeV/u、0.96 MeV/u和1.3 MeV/u的在束试验。结果表明,离子束轰击无氧铜表面时解吸出最多的分子为H_(2),其次分别为H2O、CO、CO_(2)、Ar和O_(2);当温度为4.2 K、束流能量为0.58 MeV/u时无氧铜解吸出H2的比例为87.74%。在同一能量下,随着无氧铜表面温度的升高,解吸率呈增加趋势,能量为0.58 MeV/u时,4.2 K下无氧铜的解吸率仅为25 mol/ion,小于300 K时的600 mol/ion,表明温度越高其解吸产额越大。在同一温度下,随着束流能量的升高无氧铜表面解吸率增加,但增加趋势逐渐减缓,解吸产额趋向饱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流重离子加速器 无氧铜 低温工况 解吸率 在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氢燃料气瓶加压惰化排气陡降机制 被引量:3
13
作者 邓佳佳 庹中兰 +5 位作者 夏海山 薛大文 王薛人 赵文杰 吴硕 卢金树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6-175,共10页
为了提高惰化效率并确保高压氢燃料气瓶的安全应用,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评估加压惰化过程中的氧气体积分数变化特征。在加压注气过程中最大氧气体积分数位于氢燃料气瓶的底部区域,而在排气过程开始阶段发现最大氧气体积分数的陡降现象,设... 为了提高惰化效率并确保高压氢燃料气瓶的安全应用,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评估加压惰化过程中的氧气体积分数变化特征。在加压注气过程中最大氧气体积分数位于氢燃料气瓶的底部区域,而在排气过程开始阶段发现最大氧气体积分数的陡降现象,设计不同的模拟方案分析陡降现象的原因。结果表明:速度-压力耦合效应是排气过程开始阶段氧气体积分数陡降的根本原因,其中瓶内速度场的影响占主导地位,速度场的影响在未静置和静置方案中分别为91.4%和86.7%,而压力场的影响仅为8.6%和13.3%;排气反向冲量及排气低压向瓶内传递诱导流场,叠加加注形成流场共同促使气瓶底部区域内的流动再循环,使得瓶底区域的流动速度增加且速度场与氧气体积分数场协同效应加强,强化了对流传质形成陡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氢燃料气瓶 惰性气体 氧气体积分数 对流传质 速度-压力耦合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舰载涡扇发动机高低温起动试验与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邢洋 杨怀丰 +2 位作者 刘亚君 江井跃 张伟 《推进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6-242,共7页
为验证某舰载涡扇发动机在高低温环境条件下起动特性,基于高低温起动验证试车台,通过模拟高低温进气和保温条件,开展了采用RP-3燃油和RP-5燃油的涡扇发动机高低温起动性能对比试验。分析了不同环境温度下发动机起动点火性能的变化规律;... 为验证某舰载涡扇发动机在高低温环境条件下起动特性,基于高低温起动验证试车台,通过模拟高低温进气和保温条件,开展了采用RP-3燃油和RP-5燃油的涡扇发动机高低温起动性能对比试验。分析了不同环境温度下发动机起动点火性能的变化规律;对比了不同环境温度、燃油种类、转速上升率对发动机起动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大气温度由60℃下降到-20℃,主燃烧室供油到点着火时间延长约1~2 s;在-20~60℃内,采用RP-3和RP-5两种燃油,发动机起动性能基本一致;给定转速上升率降低0.1%/s,低温起动时间延长0.01~0.06(相对值),在高压换算转速n_(Hcor)=0.3~0.5(相对值)转速范围内,反馈转速上升率与给定上升率最大差异为28.2%;整个起动转速范围内,主燃油供油流量最高下降10.8%,燃油总管压力p_(f)与高压压气机出口压力p_(31)之差最高下降1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舰载涡扇发动机 高低温起动 起动性能 转速上升率 燃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晶器铜板表面HVOF喷涂NiCrCoBSi多主元合金涂层的高温磨损性能
15
作者 黄东保 周霆伟 +5 位作者 郁海涛 贾玺泉 徐震霖 何宜柱 董振启 张慧勇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5-287,共13页
针对连铸结晶器铜板在服役过程中的磨损失效问题,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HVOF)技术在结晶器铜板表面制备了NiCrCoBSi自熔性多主元合金涂层,以提高铜板的耐磨性能。利用XRD、SEM、TEM等方法研究了NiCrCoBSi涂层的微观结构;借助摩擦磨损设备... 针对连铸结晶器铜板在服役过程中的磨损失效问题,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HVOF)技术在结晶器铜板表面制备了NiCrCoBSi自熔性多主元合金涂层,以提高铜板的耐磨性能。利用XRD、SEM、TEM等方法研究了NiCrCoBSi涂层的微观结构;借助摩擦磨损设备对其耐磨性进行评价,并与市场化占有率最高的电镀NiCo涂层进行对比。结果表明:NiCo涂层为单相面心立方(FCC)固溶体结构,而NiCrCoBSi涂层的主要物相包括FCC固溶体、CrB和M_(23)C_(6)。与NiCo涂层相比,NiCrCoBSi涂层的硬度提高了95%,而断裂韧性只下降了5.4%。磨损测试后发现两种涂层的磨损机制均以黏着磨损、疲劳磨损为主,伴随着少量磨料磨损。NiCrCoBSi涂层表现出优异的耐磨性和较低的摩擦因数,其磨损率较NiCo涂层降低了81%。NiCrCoBSi涂层耐磨性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其较高的硬度、内部的各种硬质耐磨相以及磨损表层的加工硬化。这是因为在循环载荷作用下,涂层产生塑性变形,涂层的硬质相在塑性变形过程中被切割、旋转,导致碳化物及硼化物被细化和球化,从而提升了磨损表层的硬度。制备了具有优异高温耐磨性能的NiCrCoBSi自熔性多主元合金涂层,为长寿命铜及其合金涂层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音速火焰喷涂 多主元合金 铜板 涂层 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离网供电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华冲 鄂彬 +3 位作者 陈善平 李阳 崔红磊 魏伟 《电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43-149,共7页
针对石油管道监测、司法监控等领域存在的离网供电不足问题,设计了离网供电系统,将自研的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与太阳能电池、蓄电池等进行集成,用于实现离网设备的不间断供电。自主研制的DMFC具有较高的甲... 针对石油管道监测、司法监控等领域存在的离网供电不足问题,设计了离网供电系统,将自研的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与太阳能电池、蓄电池等进行集成,用于实现离网设备的不间断供电。自主研制的DMFC具有较高的甲醇燃料转化率;在低温-40℃、常温20℃、高温45℃的模拟环境试验中,DMFC起动正常且均能够稳定运行;高温、低温环境中电堆性能相比常温环境会有下降。在离网供电系统实际运行的3904 h内,DMFC经历了0~40℃的环境温度波动,电堆以160 mA·cm-2的电流密度运行了1491 h,其性能可保持为初始状态的94.7%。研究表明,DMFC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有利于提高离网供电系统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离网供电 无人值守 低温 高温 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音速火焰喷涂WC基抗空蚀涂层研究进展
17
作者 袁轩 刘伟 +4 位作者 魏鑫 王明明 张凯 张磊 陈小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64-569,共6页
在流体环境下工作的部件,由于空化导致的侵蚀、冲蚀和腐蚀会严重影响其服役时间。WC基材料由于其高硬度和化学稳定性,在这种条件下表现出高抗降解性。目前,WC基材料主要通过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沉积在组件上。涂层组分、原料粒径以及喷... 在流体环境下工作的部件,由于空化导致的侵蚀、冲蚀和腐蚀会严重影响其服役时间。WC基材料由于其高硬度和化学稳定性,在这种条件下表现出高抗降解性。目前,WC基材料主要通过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沉积在组件上。涂层组分、原料粒径以及喷涂工艺参数对这些涂层的性能有显著影响。本文综述了超音速火焰喷涂WC基涂层的抗空蚀性能与工艺因素、粉末尺寸及工况因素的关系,对超音速火焰喷涂WC基涂层抗空蚀性能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音速火焰喷涂 WC 空蚀 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硬质相材料Cr_(3)C_(2)-WC-NiCoCrMo热喷涂工艺研究
18
作者 周伍喜 史顺亮 +2 位作者 向新 黄维 雷勇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3-109,共7页
采用团聚-烧结法制备了双硬质相材料Cr_(3)C_(2)-WC-NiCoCrMo热喷涂粉末,并利用超音速火焰(HVOF)喷涂技术制备了涂层,研究了粉末微观结构和热喷涂氧燃比(λ)对涂层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烧结温度升高,喷涂粉末的松装密度... 采用团聚-烧结法制备了双硬质相材料Cr_(3)C_(2)-WC-NiCoCrMo热喷涂粉末,并利用超音速火焰(HVOF)喷涂技术制备了涂层,研究了粉末微观结构和热喷涂氧燃比(λ)对涂层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烧结温度升高,喷涂粉末的松装密度和流动性增加,微观结构趋于致密;在热喷涂氧燃比固定为1.09的条件下,当喷涂粉末的烧结温度为1 295℃时,制备的涂层综合性能较好,显微硬度为(1 135.8±40.7)HV_(0.3),孔隙率为1.1%±0.1%;在喷涂粉末的烧结温度固定为1 295℃的条件下,当热喷涂氧燃比为1.0时,制备的涂层综合性能最好,其显微硬度为(1 145.8±39.6)HV_(0.3),沉积效率为48.8%,孔隙率为1.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喷涂材料 Cr_(3)C_(2)-WC-NiCoCrMo粉末 烧结温度 超音速火焰喷涂 氧燃比 显微硬度 孔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火焰喷涂VC-CuNiCr涂层的耐腐蚀性能
19
作者 SINGH Vikrant BANSAL Anuj +1 位作者 SINGLA Anil Kumar KUMAR Vijay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385-1397,共13页
本研究采用高速火焰喷涂(HVOF)沉积技术,将碳化钒(VC)和铜镍铬(CuNiCr)复合涂层应用于SS316不锈钢上,以解决不锈钢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问题。在室温环境下,在3.5%氯化钠溶液中进行电化学腐蚀,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量色散光谱(EDS... 本研究采用高速火焰喷涂(HVOF)沉积技术,将碳化钒(VC)和铜镍铬(CuNiCr)复合涂层应用于SS316不锈钢上,以解决不锈钢在海洋环境中的腐蚀问题。在室温环境下,在3.5%氯化钠溶液中进行电化学腐蚀,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量色散光谱(EDS)对有涂层和未覆涂层样品的表面形貌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涂层内由铜(Cu)、镍(Ni)和铬(Cr)组成的金属间黏合剂在氯化钠介质的影响下发生变质,从而导致出现衬底间的局部点蚀现象。有趣的是,在涂层配方中加入碳化钒(VC)显著地增强了表面的耐腐蚀性能,从而阻止了密闭腐蚀凹坑的出现。在不同类的涂层中,加入VC的效果最好,最小的腐蚀速率为72.38×10^(-3)mm/a,相比之下,SS316基底的腐蚀速率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火焰喷涂 碳化钒 铜镍铬 电化学腐蚀 氯化钠溶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低氧燃烧条件下氮氧化物的生成特性 被引量:45
20
作者 祁海鹰 李宇红 +2 位作者 由长福 苑皎 徐旭常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7-22,共6页
高温低氧燃烧原理是高温空气燃烧技术赖以发展的基础 ,使得高温燃烧条件下的氮氧化物的生成与排放受到大大抑制。为了掌握这种非常规燃烧现象及污染物生成的基本规律 ,采用扩散燃烧模型、热力 NO生成模拟与湍流 N - S方程 ,数值研究了... 高温低氧燃烧原理是高温空气燃烧技术赖以发展的基础 ,使得高温燃烧条件下的氮氧化物的生成与排放受到大大抑制。为了掌握这种非常规燃烧现象及污染物生成的基本规律 ,采用扩散燃烧模型、热力 NO生成模拟与湍流 N - S方程 ,数值研究了燃烧空间中空气氧浓度对燃烧特性和氮氧化物排放浓度的影响 ,再现了高温与低氧两种条件相结合 ,形成的稳定的低氮氧化物排放的燃烧特性。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 ,为发展高温空气燃烧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低氧燃烧 氮氧化物 排放浓度 数值模拟 扩散燃烧 湍流N-S方程 生成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