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6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 of heating rate on reactivity and surface chemistry of chars derived from pyrolysis of two Chinese low rank coals 被引量:6
1
作者 Liang Dingcheng Xie Qiang +2 位作者 Li Guangsheng Cao Junya Zhang Ju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I CSCD 2018年第4期610-616,共7页
A series of char samples were derived from pyrolysis of two typical low-rank coals in China (Shengli lig- nite and Shenmu bituminous coal) at low, medium and fast heating rates, respectively, to the same pyrol- ysis... A series of char samples were derived from pyrolysis of two typical low-rank coals in China (Shengli lig- nite and Shenmu bituminous coal) at low, medium and fast heating rates, respectively, to the same pyrol- ysis temperature 750℃. Then these chars were characterized by means of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 with the aim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heating rate in pyrolysis process on gasification reactivity and surface chemistry of them. Besides, a homogeneous model was used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gasification reaction.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Shengli lignite and its derived chars behave higher gasification reactivity and have less content of oxygen functional groups than Shenmu coal and chars. Meanwhile, chars derived from Shengli lignite at 50℃/min and Shenmu coal at 200℃/min have the greatest gasification reactivity, respectively. The oxygen functional groups in Shengli lignite are easily thermo-decomposed, and they are less affected by the heating rate, while that in Shenmu coal have a significant change with the variation of heating rate. In addition, there is no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hange of oxygen functional groups and that of the gasification reactivity of the derived chars from pyrolysis at different heating r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YROLYSIS low rank coal Heating rateReactivity Kinetic parameter Surface chemist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istivity response to the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low rank coal 被引量:4
2
作者 Wang Gang Qin Yong +3 位作者 Shen Jian Hu Yuanyuan Liu Donghai Zhao L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6年第2期339-344,共6页
Laojunmiao coal samples from the eastern Junggar basin were studied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al resistivity and the physical parameters of coal reservoirs under high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Specific... Laojunmiao coal samples from the eastern Junggar basin were studied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al resistivity and the physical parameters of coal reservoirs under high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Specifically,we analysed the relationship of coal resistivity to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via heating and pressurization experiment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oal resistivity decreases exponentially with increasing pressure.Increasing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s the resistivity.The sensitivity of coal resistivity to the confining pressure is worse when the temperature is higher.The resistivity of dry coal samples was linearly related to φ~m.Increasing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d the cementation exponent(m).Increasing the confining pressure exponentially decreases the porosity.Decreasing the pressure increases the resistivity and porosity for a constant temperature.Increasing the temperature yields a quadra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istivity and permeability for a constant confining pressure.Based on the Archie formula,we obtained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oal resistivity and permeability for Laojunmiao coal sample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confining press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low rank coal Resistivity Porosity Perme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压汞-液氮吸附-核磁共振法的中低阶煤孔裂隙联合表征
3
作者 刘佳佳 张云龙 +2 位作者 杨迪 高志扬 王丹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31,共13页
目的为深入研究中低阶煤中孔裂隙结构和孔径分布形态,方法利用压汞、低温液氮吸附和低场核磁共振试验,结合分形维数分别对新疆艾维尔沟1890煤矿低阶煤(XJ)和鹤壁八矿中阶煤(HB)的孔隙结构和孔径分布进行联合表征,并提出一种基于优势区... 目的为深入研究中低阶煤中孔裂隙结构和孔径分布形态,方法利用压汞、低温液氮吸附和低场核磁共振试验,结合分形维数分别对新疆艾维尔沟1890煤矿低阶煤(XJ)和鹤壁八矿中阶煤(HB)的孔隙结构和孔径分布进行联合表征,并提出一种基于优势区间的全孔径分形维数表征方法,即孔径r<140 nm时,使用低温液氮吸附法的FHH模型表征;140≤r<1000 nm时,使用核磁共振模型表征;r≥1000 nm时,使用压汞法的Menger海绵模型表征。结果结果表明:XJ的中/大孔主要由开放孔构成,微/小孔主要由封闭孔和半封闭孔构成,其中,大孔对孔容的贡献率最高,达到94%以上,中孔是孔比表面积的主要贡献者,贡献率为40.58%,微/小孔和中孔较发育,大孔几乎不发育,微/小孔的孔隙连通性较差,中大孔隙的连通性较好;HB孔隙主要由半封闭孔构成,其中孔容中大孔占比最高,占比达97%以上,孔比表面积主要由小孔贡献,贡献率为58.33%,以微/小孔发育为主,中孔、大孔和裂隙相对不发育,孔隙连通性较差;低温液氮吸附法的DFT模型可以得到XJ最发育的孔径为10~12 nm,HB最发育的孔径为1~4 nm;r<140 nm时,HB的内分形维数明显大于XJ的,此孔径范围内HB的非均质性比XJ的更强,孔隙结构更复杂;r>140 nm时HB的分形维数小于XJ的,此孔径范围内XJ的孔隙结构比HB的更复杂。结论研究结果揭示了中低阶煤储层孔隙分布规律,为中低阶煤层的裂隙扩展和瓦斯运移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阶煤 孔径分布 孔隙特征 分形维数 联合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the benzene ring of the dispersant on the rh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al-water slurry:Experiments and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被引量:6
4
作者 Lin Li Chuandong Ma +5 位作者 Shanpei Hu Meng He Hao Yu Qingbiao Wang Xiaoqiang Cao Xiaofang Yo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3期515-521,共7页
In this study,low-rank coal-water slurry(LCWS)was prepared using polyoxyethylene dodecylphenol ether(PDPE)and polyoxyethylene lauryl ether(PLE),respectively.A combination of experiments and simulations was used to inv... In this study,low-rank coal-water slurry(LCWS)was prepared using polyoxyethylene dodecylphenol ether(PDPE)and polyoxyethylene lauryl ether(PLE),respectively.A combination of experiments and simulations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pulping properties and microscopic mechanism of the LCWS samples prepared using the two agents,so a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benzene ring on the performance of dispersant.The results of the LCWS preparation experiments revealed that the pulp-forming performance of PDPE exceeded that of PLE.When LCWS concentration is 62%,64%,and 66%,the apparent viscosity corresponding to PDPE is 247.80,504.17,and 653.10 mPa·s,and the apparent viscosity corresponding to PLE is 548.10,1470.61,and 1549.98 mPa·s,respectively.The C_(1000)(When the apparent viscosity is 1000 mPa·s,the corresponding concentration of LCWS is defined as C_(1000))values of PDPE and PLE are 67.60%and 62.95%,respectively.In addition to the van der Waals forces and hydrogen bonds between the PDPE and/or PLE molecules and coal,the benzene rings of PDPE presentπ-πstacking effect with the aromatic rings of coal.That could facilitate and strengthen the adsorption of PDPE on coal,which would be conducive to further improving the dispersion of coal particles.The two dispersants hav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ffect on the pyrolysis of LCWS.The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times for PDPE and PLE molecules to reach flat adsorption state on coal are approximately 290 and 565 ps,respectively.The self-diffusion coefficient(D)of the PDPE and PLE on coal is 3.16 x 10^(-6)and6.57×10^(-6)m~2/s,respectively,and their interaction energies with coal are 785.71 and 648.60 kcal/mol,respectively.The results of the simulation calculations demonstrated that PDPE adsorbed on coal easier than PLE,and its binding is more stable than that of PLE owing to theπ-πstacking effect,which is conducive to uniform dispersion of coal in solution.The simulation results confirm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rank coal low-rank coal-water slurry Benzene ring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分赋存的气流-离心场协同强化低阶煤脱水研究
5
作者 陈凡 宋文革 +1 位作者 肖雄 王大鹏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8-194,共7页
为进一步降低低阶末煤的水分,在分析低阶煤末煤水分赋存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气流-离心协同强化脱水的技术思路。采用低场核磁共振、BET研究了低阶煤水分赋存特征,搭建了气流-离心场脱水试验平台,研究了力场环境和气流性质对末煤各粒度级孔... 为进一步降低低阶末煤的水分,在分析低阶煤末煤水分赋存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气流-离心协同强化脱水的技术思路。采用低场核磁共振、BET研究了低阶煤水分赋存特征,搭建了气流-离心场脱水试验平台,研究了力场环境和气流性质对末煤各粒度级孔隙水分脱除效果的影响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原料孔隙发达,以墨水瓶型和狭缝平板型中孔为主,水分主要赋存在中、微孔中,大孔中水分占比33.95%。单一离心力场可将产品水分降低至15.47%,且随着粒度减小,水分降幅逐渐降低,粗颗粒脱水效果优于细颗粒,主要脱除样品表面水分,大孔水分小幅降低;气流-离心场协同的情况下,表面水和68.08%大孔水分被脱除,末煤水分降低至13.08%,随着粒度减小,水分降幅逐渐升高,细颗粒表面水分充分脱除。气流-离心场协同脱水效果显著,气流主要通过打通、扩展物料层间的脱水通道和热效应有效脱除颗粒表面水与大孔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孔隙结构 水分赋存 气流 离心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lended coals for improved coal water slurries 被引量:2
6
作者 GU Tian-ye WU Guo-guang LI Qi-hui SUN Zhi-qiang ZENG Fang WANG Guang-you MENG Xian-liang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EI 2008年第1期50-54,共5页
Three coal samples of different rank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oal blending on the preparation of Coal Water Slurry (CWS). The results show that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wo kinds of coal, the coal concentratio... Three coal samples of different rank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oal blending on the preparation of Coal Water Slurry (CWS). The results show that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wo kinds of coal, the coal concentration in slurry made from hard-to-pulp coal can be effectively improved and increased by 3%–5% generally. DLT coal (DaLiuTa coal mine) is very poor in slurryability and the stability and rheology of the resulting slurry are not very good. When the amount of easily slurried coal is more than 30%, all properties of the CWS improve and the CWS meets the requirements for use as fuel. Coalification, porosity, surface oxygenic functional groups, zeta potential and grindability have a great effe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blended coal CWS. This leads to some differences in performance between the slurry made from a single coal and slurry made from blended co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rank coal coal water slurry coal blending SLURRYABILITY zeta potenti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阶煤热解提质技术研究进展
7
作者 侯佩良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25年第3期48-53,共6页
介绍了低阶煤热解反应机理,系统综述了原料预处理(溶胀、脱灰、低温、水热)、催化剂应用(碱/碱土金属、分子筛、天然矿石、炭材料)和热解条件(温度、气氛、升温速率、停留时间)等因素对热解提质的影响,并针对低阶煤热解提质技术存在的... 介绍了低阶煤热解反应机理,系统综述了原料预处理(溶胀、脱灰、低温、水热)、催化剂应用(碱/碱土金属、分子筛、天然矿石、炭材料)和热解条件(温度、气氛、升温速率、停留时间)等因素对热解提质的影响,并针对低阶煤热解提质技术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热解 预处理 催化剂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剂对煤热解焦油品质的调控及其表面积炭行为的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鲍卫仁 王倩 +5 位作者 李挺 田茜 王旎晨 闫伦靖 王美君 常丽萍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7-1082,共16页
以催化剂为核心和焦油提质为目的的低阶煤热解技术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的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鉴于煤焦油品质调控和催化剂表面积炭行为的复杂性,阐述了金属、金属氧化物、天然矿物质、分子筛和炭基催化剂对煤和热... 以催化剂为核心和焦油提质为目的的低阶煤热解技术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的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鉴于煤焦油品质调控和催化剂表面积炭行为的复杂性,阐述了金属、金属氧化物、天然矿物质、分子筛和炭基催化剂对煤和热解挥发物的催化作用及其对热解产物分布和组成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各类催化剂的优缺点。探讨不同催化剂物理化学性质的区别及其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结合煤及热解挥发物中C—C、C—H、C=C、—OH、C=O、C—O和—COOH等化学键的断键行为,揭示了不同催化剂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针对催化过程中存在的焦油产率低及提质效果差的问题,提出了利用金属尤其是过渡金属改性催化剂活化热解体系中的内部小分子氢供体和外部固体/气体氢供体对重质组分裂解碎片原位供氢的方法,实现焦油产率的提高及焦油品质的改善。同时,针对催化剂易积炭失活问题,分析了积炭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组成以及积炭形成的原因。从催化剂设计及热解反应体系出发,分析了多种有效抑制积炭的途径,如多级孔与金属活性位点的组合效应、双金属改性调控Brønsted和Lewis酸性位点的比例、酸碱双功能催化剂的开发以及引入H_(2)O、CH_(4)、C_(2)H_(6)和CH_(3)OH等富氢小分子调控挥发物组成等,以期为低阶煤催化热解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热解 挥发物 催化裂解 焦油提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阶煤热解过程中铬的迁移释放特性研究
9
作者 周玲妹 熊坤 +5 位作者 郑浩 赵英杰 初茉 储立 覃晴 屈贝贝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154-161,共8页
我国低阶煤储量丰富,重金属在低阶煤热解过程中会迁移到热解产物和环境,既影响产物品质又污染环境。为研究低阶煤热解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特性,以新疆淖毛湖煤(NMH)和内蒙古高硫煤(GL)为实验样品,以重金属铬为研究对象,利用逐级化学提取... 我国低阶煤储量丰富,重金属在低阶煤热解过程中会迁移到热解产物和环境,既影响产物品质又污染环境。为研究低阶煤热解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特性,以新疆淖毛湖煤(NMH)和内蒙古高硫煤(GL)为实验样品,以重金属铬为研究对象,利用逐级化学提取研究了铬的赋存形态,对原煤进行热解,研究了热解终温和升温速率对铬(Cr)迁移行为的影响,利用逐级化学提取制备了单组份,并对它进行热解,研究了单组份Cr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NMH和GL中Cr的赋存形态主要包括硅铝酸盐结合态FC_(2)(34.8%和26.4%)、有机结合态FC_(4)(32.9%和35.7%)、碳酸盐结合态FC_(1)(29.8%和34.3%)、二硫化物结合态FC3(2.5%和3.6%)。热解过程中,Cr的释放率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大而增大;NMH中Cr在800℃的释放率为8.53%,远低于GL的25.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热解 重金属铬 赋存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气干法熄焦在低阶煤热解工艺中的应用研究
10
作者 吴鹏 戴航 苗文华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7期278-280,共3页
以烟气为干法熄焦介质,可以回收半焦热量用于原煤的干燥,从而提高热解系统热效率。通过中试考察了烟气流量、停留时间对半焦温度的影响,分析了热解工业装置冷却段运行数据。结果表明,采用烟气干法熄焦,半焦显热回收率达到93.8%,影响冷... 以烟气为干法熄焦介质,可以回收半焦热量用于原煤的干燥,从而提高热解系统热效率。通过中试考察了烟气流量、停留时间对半焦温度的影响,分析了热解工业装置冷却段运行数据。结果表明,采用烟气干法熄焦,半焦显热回收率达到93.8%,影响冷却效果的主要因素是烟气流量,其次是半焦入口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熄焦 低阶煤 分质利用 气固换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东低阶烟煤煤岩组分强化重力分选研究
11
作者 叶璀玲 李翊飞 +3 位作者 张学彬 韩宁 陶有俊 李延锋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7-177,共11页
为了更加有效地分离和富集煤岩组分,基于煤样的工业及元素分析以及煤样表面形貌分析,通过棒磨试验以及强化重力分选试验,研究了棒磨时间对于煤岩组分解离及富集的影响以及强化重力分选中各影响因素的效果,并对强化重力分选中的因素进行... 为了更加有效地分离和富集煤岩组分,基于煤样的工业及元素分析以及煤样表面形貌分析,通过棒磨试验以及强化重力分选试验,研究了棒磨时间对于煤岩组分解离及富集的影响以及强化重力分选中各影响因素的效果,并对强化重力分选中的因素进行了正交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棒磨时间的延长,0.500~0.250 mm粒级逐渐减少,当研磨时间增至30 min时,0.500~0.250 mm粒级逐渐减少至不再出现,同时棒磨产品中随着粒度减小而呈现出灰分降低的趋势,特别是低于0.045 mm粒级的灰分从14.81%减至8.62%;当棒磨过程进行到10 min时,密度级分别为低于1.35 g/cm^(3)和高于1.40 g/cm^(3)在产率和灰分中显示出较明显的变化,更有利于后续煤岩成分的有效分离和富集,且当研磨时间为10 min时,低于1.35 g/cm^(3)密度级中镜质组含量最高;旋转频率对R V和E V的影响更为显著,经效应面法(Box-behnken)正交试验对因素水平优化后,镜质组回收率和富集比分别可达71.61%和1.15,低阶煤煤岩组分强化重力分选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烟煤 煤岩组分 解离特性 离心分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阶煤不同宏观煤岩组分孔隙发育特征及甲烷吸附/解吸性能差异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卫波 李菲 +4 位作者 史利燕 周少伟 马东民 王传涛 陈跃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67,共11页
目的针对煤储层非均质性较强,不同宏观煤岩组分由于物质成分和孔隙结构差异导致煤层气吸附解吸性能和气水运移特征迥异的问题,方法以黄陇煤田彬长矿区延安组低阶煤为研究对象,采集并分离镜煤和暗煤组分,综合运用显微组分测定、元素分析... 目的针对煤储层非均质性较强,不同宏观煤岩组分由于物质成分和孔隙结构差异导致煤层气吸附解吸性能和气水运移特征迥异的问题,方法以黄陇煤田彬长矿区延安组低阶煤为研究对象,采集并分离镜煤和暗煤组分,综合运用显微组分测定、元素分析、压汞、低温液氮吸附、吸附解吸试验等测试方法,研究低阶镜煤和暗煤的孔隙发育特征差异和对甲烷吸附/解吸性能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1)镜煤的镜质组质量分数、挥发分及H,O,N,S元素质量分数高于暗煤的,而惰质组、壳质组、矿物、灰分、固定碳和C元素质量分数低于暗煤的。(2)煤样孔隙度为2.92%~10.29%,总体孔隙较发育,暗煤孔隙度略高于镜煤的,孔喉更粗,大孔更发育,连通性更好。镜煤BET比表面积和BJH总孔容均略大于暗煤的,微孔更发育,且多以半封闭型和墨水瓶型孔隙为主。(3)镜煤微小孔更发育,比表面积更大,吸附能力更强。结论煤中甲烷吸附/解吸过程普遍存在解吸滞后现象,暗煤孔隙连通性相对较好,解吸滞后程度低于镜煤的,理论解吸效率高于镜煤的。研究结果可为彬长矿区低阶煤煤层气储层物性认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陇煤田 低煤阶 煤岩组分 孔隙结构 吸附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低阶煤孔隙结构差异性及其对甲烷吸附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彩霞 禹艺娜 +3 位作者 李志军 吴健平 金涛 宋御冕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119,共7页
采集沁水盆地高阶煤、二连盆地低阶煤,采用氮气、二氧化碳吸附法对煤基质纳米级吸附孔隙进行测试,分析高低阶煤的储气特征,从而确定影响高、低阶煤煤层气开发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发现,高、低阶煤的比表面积相似,高阶煤的比表面积均值为... 采集沁水盆地高阶煤、二连盆地低阶煤,采用氮气、二氧化碳吸附法对煤基质纳米级吸附孔隙进行测试,分析高低阶煤的储气特征,从而确定影响高、低阶煤煤层气开发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发现,高、低阶煤的比表面积相似,高阶煤的比表面积均值为215.33 m~2/g,可吸附甲烷49.53 cm~3/g;低阶煤的比表面积均值为212.17 m~2/g,可吸附甲烷48.96 cm~3/g。高、低阶煤储气主要为吸附气,占总储气量的99%以上,高阶煤储气主要是微孔吸附气,占总储气量的99.71%;低阶煤不同孔隙均有贡献,微孔最多,占比47.33%,其次是中孔,占比32.644%,大孔最少,占比19.69%。地层水侵入对低阶煤储气量影响大于高阶煤,平衡水条件下,高阶煤可储气量43.46 cm~3/g,低阶煤可储气量33.89 cm~3/g;受微孔特性影响,高阶煤储层储气量较高,但易储难逸,因此煤层气开采的关键问题是疏导微孔吸附气;受中、大孔及亲水性强影响,低阶煤储气量较低,且易储易散,勘察储气聚集区是低阶煤煤层气开发的首要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阶煤 低阶煤 孔隙结构 气体吸附法 比表面积 储气量 煤层气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淖毛湖煤和棉秆共热解协同效应分析
14
作者 胡孟启 罗杰 +5 位作者 刘洋 钟梅 代正华 靳立军 亚力昆江·吐尔逊 李建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5-94,共10页
煤和生物质共热解过程中,填料方式会显著影响挥发分之间相互作用及产物分布。分析分隔放置(Case 1)、机械混合(Case 2)、煤在棉秆上层(Case 3)和煤在棉秆下层(Case 4)4种填料方式下淖毛湖煤(NMH)和棉秆(CS)共热解产物的分布、组成及性质... 煤和生物质共热解过程中,填料方式会显著影响挥发分之间相互作用及产物分布。分析分隔放置(Case 1)、机械混合(Case 2)、煤在棉秆上层(Case 3)和煤在棉秆下层(Case 4)4种填料方式下淖毛湖煤(NMH)和棉秆(CS)共热解产物的分布、组成及性质,并结合分形理论研究共热解半焦的孔隙特征,探究共热解协同效应。结果表明,NMH和CS协同作用因填料方式不同而变化,填料方式对共热解产物分布及性质影响大。用Case 4方式时,共热解焦油产率最高,为15.94%,较理论计算值增加3.89%,正协同效应最显著。此时,CS热解产生的富氢组分及时与NMH热解挥发物发生交互作用,导致H_(2)、CH_(4)和C_(2)~C_(4)产量较理论值降低,共热解焦油产率增加。不同填料方式对共热解焦油中轻油馏分均产生负协同作用。含氧化合物相对含量减少可能是因为共热解过程促进脱氧反应(如脱羧和脱羰基化等),进一步生成脂肪烃,减少含氧官能团发生交联反应;在共热解中,·H自由基与活性含氧基团产生正协同作用,促使焦油中O、N、S原子向固体或气体产物转移。由半焦分形结果可知半焦分形维数D_(1)和D_(2)均在2~3间,说明半焦粗糙度和孔结构均满足分形结构基本特征。对于Case 3和Case 4方式,位于下层样品半焦的表面更粗糙。用Case 3方式所得CS-C孔隙更小;而Case 4方式所得NMH-C孔隙更不均匀,孔结构更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棉秆 填料方式 共热解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秸秆制备热解型煤黏结剂的实验研究
15
作者 党红艳 陈明胜 +6 位作者 刘晓华 赵琰 高迪 陈雅楠 高凡 王艳丽 贺新福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6期282-285,共4页
以生物质和低阶粉煤为原料制备热解型煤是实现低阶粉煤高效清洁分质利用的重要技术之一。该研究以小麦秸秆水解残渣(WSR)为黏结剂主要成分,分别复配3种无机黏结剂成分和5种有机黏结剂成分,考察了黏结剂组成对型煤落下强度、热强度和热... 以生物质和低阶粉煤为原料制备热解型煤是实现低阶粉煤高效清洁分质利用的重要技术之一。该研究以小麦秸秆水解残渣(WSR)为黏结剂主要成分,分别复配3种无机黏结剂成分和5种有机黏结剂成分,考察了黏结剂组成对型煤落下强度、热强度和热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优选了膨润土、碱性淀粉、腐植酸钠(HA-Na)等3种黏结剂成分,采用正交试验对复合黏结剂的组成进行了优化。在最优复合黏结剂配比(WSR 12.5%,膨润土3%,HA-Na 3%,碱性淀粉1%)条件下,制备的型煤落下强度为98%,冷压强度3 161 N/个,热强度1 231 N/个,热稳定性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解型煤 复合黏结剂 小麦秸秆 低阶粉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阶煤和生物质水热碳化特性及水热炭功能化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宋瑞珍 杨晓阳 +1 位作者 张鹏 王宝凤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85,共14页
低阶煤中大量含氧官能团赋予其强亲水性,导致孔隙表面吸收大量水分,从而增加运输成本,能源转化效率降低,因此低阶煤的清洁低碳高效转化备受关注。水热碳化反应能耗较低,可直接处理高含水率有机固体物质,是一种绿色低碳高效经济的低阶煤... 低阶煤中大量含氧官能团赋予其强亲水性,导致孔隙表面吸收大量水分,从而增加运输成本,能源转化效率降低,因此低阶煤的清洁低碳高效转化备受关注。水热碳化反应能耗较低,可直接处理高含水率有机固体物质,是一种绿色低碳高效经济的低阶煤提质技术;而生物质作为可代替化石燃料的可再生能源,水热碳化也可大幅提高其利用率。低阶煤与生物质共水热碳化时,二者会产生一定的协同效应,相较于单一水热碳化具有更高的产率和碳保留率。对水热炭进行功能化改性,可以进一步丰富其孔隙结构,增加材料表面的官能团,进而制备出性能优异的功能性炭材料,用于CO_(2)和SO_(2)等气体吸附。综述了低阶煤和生物质单独水热碳化及共水热碳化特性,分析生物质水热碳化主要影响因素;同时对水热炭活化改性和掺杂改性方法进行了总结,比较了氮、硫掺杂及硫氮共掺杂方式、掺杂机制及改性水热炭应用范围。此外,还对改性水热炭对CO_(2)和SO_(2)吸附性能等进行了综述,探讨了多孔炭表面吸附CO_(2)和SO_(2)的机理;最后对低阶煤和生物质共水热碳化以及水热炭低成本制备气体吸附剂等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生物质 水热碳化 水热炭改性 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烷气氛下铁基催化剂对低阶煤温和液化的影响
17
作者 马桂林 周亚笑 +4 位作者 吴诗勇 李超 黄峰 白金锋 徐静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CAS 2024年第3期40-44,共5页
针对煤直接液化的高温高压苛刻反应条件和高昂的氢气成本问题,通过降低煤液化反应温度、压力和更换供氢气氛等方法来优化工艺过程。选用四种铁基催化剂研究低阶煤在甲烷气氛下温和液化的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神华黑山长焰煤HS在温度35... 针对煤直接液化的高温高压苛刻反应条件和高昂的氢气成本问题,通过降低煤液化反应温度、压力和更换供氢气氛等方法来优化工艺过程。选用四种铁基催化剂研究低阶煤在甲烷气氛下温和液化的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神华黑山长焰煤HS在温度350℃、初始压力3 MPa的甲烷气氛下液化产物为轻质气体、液化油和沥青质;以FeSO_(4)为催化剂时沥青质的产率最高达到8.03%,并将煤液化的转化率提升了6.10%;以FeS为催化剂时油气产率提升了3.48%;助剂硫元素的加入对煤液化反应总转化率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Fe粉、Fe+S和FeS催化剂的加入有助于提升煤液化油中单环芳烃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铁基催化剂 温和液化 甲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府块煤干馏过程中颗粒破碎与无机矿物质赋存规律
18
作者 俞楠 邹冲 +3 位作者 李彦雄 李信 张哲 赵迁龙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27-134,共8页
为研究神府煤田低阶煤在内热立式干馏炉内干馏过程中的破碎特性和无机矿物质分布规律,分析了干馏用主力低阶煤的基础煤质特性和其中所含主要无机矿物质,研究了13家使用相同干馏工艺和规模的兰炭企业的内热立式干馏炉所产兰炭的粒度分布... 为研究神府煤田低阶煤在内热立式干馏炉内干馏过程中的破碎特性和无机矿物质分布规律,分析了干馏用主力低阶煤的基础煤质特性和其中所含主要无机矿物质,研究了13家使用相同干馏工艺和规模的兰炭企业的内热立式干馏炉所产兰炭的粒度分布、工业分析和无机矿物组成情况,并采用井式炉制备了不同温度热解兰炭,采用兰炭机械强度测定仪对兰炭进行机械破碎,分析了破碎后兰炭的粒度分布和不同粒度兰炭灰分产率情况。结果表明:神府煤田不同矿区原煤的基本组成、无机矿物质含量和热稳定性存在显著差异。SiO_(2)、CaO、Al_(2)O_(3)和Fe_(2)O_(3)是原煤灰分的主要成分,原煤灰分中SiO_(2)含量最高,随原煤中灰分升高,煤灰中SiO_(2)含量逐渐增高,CaO含量逐渐降低。中块兰炭和小块兰炭在干馏炉所产兰炭中占比最高,二者之和超过62%。块煤在干馏过程颗粒破碎程度主要由原煤本身属性和炉内机械作用决定,通过原煤的热稳定性可预测大致原煤在干馏炉内颗粒破碎的程度,基于原煤热稳定性T_(S+6)确定了工业生产时兰炭末质量占比预测公式。随兰炭粒度降低,兰炭灰分先降低后升高,兰炭灰分中SiO_(2)和Al_(2)O_(3)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而CaO含量先降低后升高,中块兰炭SiO_(2)和Al_(2)O_(3)含量最高,CaO含量最低,兰炭灰分产率由原煤灰分产率及兰炭在干馏炉内的反应程度决定。随干馏温度提高,受煤中挥发分析出和有机基团变化的影响,兰炭破碎程度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解 低阶煤 破碎 粒度 工业分析 无机矿物质 热解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煤的分子结构演化特征
19
作者 夏炎 许睿 +5 位作者 路学忠 郭伟勇 杨小兵 李焕同 何亮 毛兴军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4-933,共10页
以宁夏宁东、贺兰山、宁南和香山等四大煤田不同矿区典型煤样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对煤结构进行表征,结合分峰拟合来获取煤结构参数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低-中煤阶煤光学性质是各向同性的,芳香层片尺寸... 以宁夏宁东、贺兰山、宁南和香山等四大煤田不同矿区典型煤样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对煤结构进行表征,结合分峰拟合来获取煤结构参数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低-中煤阶煤光学性质是各向同性的,芳香层片尺寸较小,任意取向;随着煤级的增加,芳香层间距d002值以最快的速率减小,延展度La则加快增长,在Rmax大于2.0%后,d002值变化幅度减缓与堆砌度Lc值增大相对应;在d002<0.3480 nm,拉曼参数ID1/IG、AD1/AD1+G开始线性减小,煤的分子结构中芳香层片尺寸增大,定向性增强,光学性质在平行和垂直于芳香层片方向上呈现各向异性,结构有序化程度增大;随着煤化程度的增高,红外光谱显示脂肪结构含量较低,芳香结构吸收带显著,芳香度参数迅速增大,脂肪烃侧链快速脱落,生烃潜力参数‘A’变小;贺兰山煤田和香山煤田煤叠加了岩浆热作用,变质温度较高,导致芳香环缩合程度增强,芳香烃类物质增多。研究结果对煤的结构演化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煤阶煤 X射线衍射 拉曼光谱 傅里叶红外光谱 煤分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_(2)CO_(3)活化低阶煤和污泥共水热炭制备多孔炭及其对CO_(2)和SO_(2)吸附性能
20
作者 宋瑞珍 陈云霄 +3 位作者 杨晓阳 王嘉伟 王宝凤 赵瑞东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7-59,共13页
我国低阶煤储量大,低阶煤材料化利用是当前国家重大需求。另外,我国城市污泥排放量逐年增加,高含水率污泥资源化利用至关重要。低阶煤和污泥水热碳化可有效资源化利用原料内的硫氮元素,制备硫氮掺杂水热炭。水热炭孔隙较不丰富,对其进... 我国低阶煤储量大,低阶煤材料化利用是当前国家重大需求。另外,我国城市污泥排放量逐年增加,高含水率污泥资源化利用至关重要。低阶煤和污泥水热碳化可有效资源化利用原料内的硫氮元素,制备硫氮掺杂水热炭。水热炭孔隙较不丰富,对其进行活化造孔可丰富其孔隙结构,制备得到硫氮掺杂多孔炭。选用较为温和K_(2)CO_(3)作为活化剂,探究K_(2)CO_(3)活化不同次烟煤与污泥水热炭制备多孔炭材料的性质,并研究多孔炭对CO_(2)和SO_(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次烟煤和污泥水热炭经K_(2)CO_(3)活化改性后,硫氮元素含量相较于原来的水热炭均有所减少,多孔炭的比表面积由原水热炭的23.92m^(2)/g增至331.77m^(2)/g,孔体积由原水热炭的0.07cm^(3)/g增至0.23cm^(3)/g。制备的多孔炭对CO_(2)和SO_(2)具有一定的吸附效果,次烟煤与污泥质量比为7∶3,水热碳化温度为160℃时,经700℃K_(2)CO_(3)活化所制备的多孔炭在25℃下,对CO_(2)吸附量为1.56 mmol/g;次烟煤与污泥质量比为1∶1,水热碳化温度为160℃时,所制备的水热炭经活化后,其在吸附温度为120℃时,对SO_(2)的吸附量为52.2 mg/g,且随着水热碳化温度升高,其吸附量有所下降,共水热炭相比于单一水热炭对CO_(2)和SO_(2)的吸附性能更好。研究结果可为低阶煤和污泥清洁高效利用和低成本CO_(2)、SO_(2)吸附剂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阶煤 污泥 水热碳化 水热炭改性 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