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元醇非常温爆炸极限的测定 被引量:5
1
作者 黄超 杨绪杰 +1 位作者 陆路德 汪信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1-54,共4页
爆炸极限是重要的物性参数。常温下爆炸极限数据已很充足 ,非常温下爆炸极限数据却很罕见。本文用约2 0L的爆炸容器 ,在 2 5~ 2 10℃范围内测定了甲醇、乙醇、正丙醇、正丁醇、正戊醇及醇水体系的LEL值和UEL值。并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得... 爆炸极限是重要的物性参数。常温下爆炸极限数据已很充足 ,非常温下爆炸极限数据却很罕见。本文用约2 0L的爆炸容器 ,在 2 5~ 2 10℃范围内测定了甲醇、乙醇、正丙醇、正丁醇、正戊醇及醇水体系的LEL值和UEL值。并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出各种体系爆炸极限随温度变化的规律。用本法在常温下所测数据与文献值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元醇 非常湿爆炸极限 测定 爆炸上限 爆炸下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O_2基半导体气敏元件低温特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郝魁红 王化祥 何永勃 《传感器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2-24,共3页
通过对某厂生产的SnO2基烧结型旁热式半导体气敏元件在-10~-40℃时气敏性能进行的实验研究,得到了其低温时的一些特性。实验结果拓展了其在低温情况下的应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SnO2基气敏元件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 SNO2 半导体气敏元件 低温特性 爆炸下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一次大范围的爆发性强浓雾过程研究 被引量:26
3
作者 严文莲 朱承瑛 +2 位作者 朱毓颖 刘端阳 濮梅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92-901,共10页
利用江苏省70个自动观测站和365个交通气象观测站资料,对2016年2月11日夜间至12日上午出现在江苏的一次大范围强浓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浓雾过程具有爆发性形成和加强的特征,大部分站点从1000m以上快速下降形成强浓雾,... 利用江苏省70个自动观测站和365个交通气象观测站资料,对2016年2月11日夜间至12日上午出现在江苏的一次大范围强浓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浓雾过程具有爆发性形成和加强的特征,大部分站点从1000m以上快速下降形成强浓雾,且部分站点存在多次爆发增强现象;夜间天空打开,长波辐射降温作用加强,是大范围强浓雾形成和爆发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雾前降雨为本次强浓雾的形成创造了基础条件,也是日出后部分站点由于水汽蒸发增强而导致雾爆发性增强的直接原因;另外,雾前和雾期间近地层强逆温的存在为雾的爆发性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大气层结条件,而逆温顶附近低空急流的形成,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逆温的维持和加强,利于雾的爆发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浓雾 爆发性发展 水汽蒸发 低空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3年初夏中国东部沿海爆发性气旋形成条件的数值模拟试验 被引量:2
4
作者 杨福全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1-48,共8页
文中利用 PSU/NCAR中尺度模式 MM4对 1 993年 6月初发生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次爆发性气旋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初夏季节在中国东部沿海气旋爆发性发展必须具备下面两个条件 :(1 )高空南北支急流中分别存在发展的低槽系统 ,北... 文中利用 PSU/NCAR中尺度模式 MM4对 1 993年 6月初发生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次爆发性气旋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 :初夏季节在中国东部沿海气旋爆发性发展必须具备下面两个条件 :(1 )高空南北支急流中分别存在发展的低槽系统 ,北部低槽伴有冷空气 ,南部低槽伴随有强暖湿空气 ,两低槽在中国东部沿海合并后形成一个深槽 ,引起地面气旋爆发性发展 ;(2 )东部沿海对流层低层形成一个强水汽通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发性气旋 南北低槽合并 强水汽通道 中国 形成条件 数值模拟 温带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2006年12月东北太平洋上一个爆发性气旋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雪贝 傅刚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22,共11页
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的对地观测系统的数据信息系统(EOSDIS)极轨卫星云图和气象卫星合作研究所(CIMSS)提供的GOES-EAST红外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06年12月23日—2... 本文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的对地观测系统的数据信息系统(EOSDIS)极轨卫星云图和气象卫星合作研究所(CIMSS)提供的GOES-EAST红外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06年12月23日—27日发生在东北太平洋上的一个爆发性气旋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了动力、热力因子在气旋爆发性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分析了高空急流、低空急流、位势涡度(PV)和水汽通量等物理量对爆发性气旋发展的影响。分析发现,在初始阶段,高空急流已经建立,高层的PV大值位于地面气旋上游,高层系统发展强盛,但低空急流较弱。冷锋后下沉运动区域内,高空动量下传促使低空急流逐渐加强,低空急流将暖湿空气输送到气旋内部,对气旋发展有促进作用。高低空共同作用促使爆发性气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发性气旋 天气形势分析 高空急流 低空急流 位势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