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2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航天器用机械泵驱动两相流体回路在轨测试性能分析
1
作者 孟庆亮 韦广朗 +3 位作者 于峰 杨涛 赵振明 朱许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78,共9页
机械泵驱动两相流体回路(Mechanically Pumped Two-phase Loop,MPTL)是通过流动沸腾过程中气液相变潜热的释放而具有极强传热能力的两相传热装置,其在航天器热控领域具有广泛的研究前景。为研究MPTL产品的在轨微重力环境下的工作性能和... 机械泵驱动两相流体回路(Mechanically Pumped Two-phase Loop,MPTL)是通过流动沸腾过程中气液相变潜热的释放而具有极强传热能力的两相传热装置,其在航天器热控领域具有广泛的研究前景。为研究MPTL产品的在轨微重力环境下的工作性能和稳定性,设计并研制了一套包含屏蔽式离心泵、两相控温型储液器和微小流道蒸发器的MPTL,并在某卫星上对其启动特性、相变传热特性、控温特性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微重力下MPTL展现了良好的传热特性。微重力下两相控温型储液器的控温性能达到±0.1K精度,被动冷却功能得到验证,降温速率达到1℃/min。微泵运转时,储液器气相和液相两个测点形成的温差在0.3~1.0K区间内。两个转速下,蒸发器的控温精度在±0.1~±0.3K区间内。回路发生相变过程时会出现过热现象,并导致蒸发器出口测温点温度高于储液器控温点7~8K。通过对比两个转速下的结果,发现过热时间和过热温度与转速相关。采用毛细结构的两相控温型储液器可以有效保证微重力下MPTL的高精度控温和高效两相流管控功能,气液两相转变特性与回路流量大小相关,蒸发器温度稳定性与其内部流体干度大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器热控 机械泵驱动两相流体回路(MPTL) 在轨测试 对流换热 微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互感与负载识别的AGV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闭环恒流与效率优化控制方法
2
作者 李小飞 蒋光利 +2 位作者 李志恒 戴欣 苏玉刚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4418-4430,共13页
为了解决自动导向车(AGV)无线充电系统中互感与负载变化导致系统输出电流和系统效率变化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互感与负载识别的AGV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闭环恒流与效率优化控制方法。首先,该文进行系统电路分析,给出互感与负载的识别原... 为了解决自动导向车(AGV)无线充电系统中互感与负载变化导致系统输出电流和系统效率变化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互感与负载识别的AGV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闭环恒流与效率优化控制方法。首先,该文进行系统电路分析,给出互感与负载的识别原理。其次,阐述了基于该互感与负载识别原理的系统闭环恒流与效率优化控制方法。在闭环恒流控制方面,对基于移相控制的闭环系统进行分析,说明该系统利用反馈检测电压进行输出电流闭环控制的基本原理;在效率优化控制方面,针对LCC-LCC和SS谐振补偿拓扑建立效率数学模型,对两种补偿拓扑工作模式下的效率负载临界点(即两种拓扑下系统效率相等时的临界负载取值)进行分析,给出可通过识别负载以优化系统效率方法的理论依据,得到基于互感与负载识别的系统效率优化控制流程。最后,搭建了实验装置样机平台,分别对互感与负载识别方法、系统闭环恒流控制方法和效率优化控制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了该文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导向车(AGV) 无线电能传输(WPT)系统 闭环恒流 参数识别 效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极膜制酸碱传质过程的数值模拟
3
作者 曾娟 张玉凤 +1 位作者 刘孟 余侃萍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28,132,共7页
为明晰利用双极膜将盐转化为酸碱过程的传质规律并以此指导工业生产,以Na_(2)SO_(4)为原料,依据Nernst-Planck方程、泊松方程构建双极膜单元模型,采用COMSOLMultiphysics软件计算确定网格数、膜基团容量等关键参数,模拟计算了不同膜单... 为明晰利用双极膜将盐转化为酸碱过程的传质规律并以此指导工业生产,以Na_(2)SO_(4)为原料,依据Nernst-Planck方程、泊松方程构建双极膜单元模型,采用COMSOLMultiphysics软件计算确定网格数、膜基团容量等关键参数,模拟计算了不同膜单元电压、进料浓度条件下盐的转化率,并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双极膜单元网格数为30000、阴/阳膜离子膜基团容量为300mol/m^(3)时,获得的传质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度较高;在此基础上,计算获得了双极膜单元中电势分布、离子分布、离子迁移通量分布等传质过程数据,发现利用双极膜将Na_(2)SO_(4)转化为相应酸碱的传质效率及能效主要与跨膜压降、膜单元电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膜 传质 模型 数值模拟 离子交换膜 电渗析 膜分离 酸碱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闭环传递函数频率特性的宽频振荡稳定判据
4
作者 雷傲宇 汪林光 +2 位作者 梅勇 周挺辉 谢小荣 《电网与清洁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共9页
新型电力系统中高比例新能源和电力电子设备的接入会引发宽频振荡问题。然而,目前对于宽频振荡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尚缺面向实际工程系统宽频振荡分析的实用方法与工具。为解决该问题,首先,提出了基于闭环传递函数频率... 新型电力系统中高比例新能源和电力电子设备的接入会引发宽频振荡问题。然而,目前对于宽频振荡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尚缺面向实际工程系统宽频振荡分析的实用方法与工具。为解决该问题,首先,提出了基于闭环传递函数频率特性的宽频振荡稳定判据,并基于电力系统分析计算软件——动态仿真程序(dynamic simulation program,DSP)研发了电力系统宽频振荡分析模块,形成一套适用工程设计、系统评估的工具软件;其次,介绍了基于宽频阻抗网络的闭环传递函数矩阵构建方法;接着,提出了宽频振荡稳定判据;然后,基于所提理论设计了振荡分析软件架构并实现了软件编写;最后,将振荡分析软件应用到实际系统中。通过多种运行工况下与时域仿真的对比,结果表明,现有判据可能存在误判的情况,而所用判据能够准确分析稳定结果和振荡频率,验证了振荡分析软件在准确性和适用范围上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频振荡 闭环传递函数 稳定判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回路平板式环路热管热性能
5
作者 张亦鸣 杨鹏 +3 位作者 纪献兵 任纪星 张磊 苗政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8-1028,共11页
为解决高热通量电子元器件的散热问题,制备了一款尺寸为200 mm×150 mm×30 mm的新型多回路平板式环路热管,该热管采用多气液管路与微针肋阵列蒸发板耦合的设计,能够在有限空间内提高热量传输效率。研究了热通量、充液比和工质... 为解决高热通量电子元器件的散热问题,制备了一款尺寸为200 mm×150 mm×30 mm的新型多回路平板式环路热管,该热管采用多气液管路与微针肋阵列蒸发板耦合的设计,能够在有限空间内提高热量传输效率。研究了热通量、充液比和工质物性对环路热管传热特性的影响,测试了不同功率下环路热管的启动特性,并对单热源和多热源环境下的热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该新型环路热管启动迅速,300 W功率下启动时间仅为52 s,稳态后热源表面温度波动小于0.3℃。在3个热源同时加热,总输入功率为388.8 W(主热源热通量可达133 W/cm^(2))时,加热面的温度低于85℃,蒸发器内没有出现干烧现象,有效满足了大功率高热通量散热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路热管 针肋 相变 传热 气液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置级间导流板的二级气升式环流反应器的流动与传质规律研究
6
作者 潘涛 卢哲 +3 位作者 宋文杰 郑龙云 郭凯 刘春江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057-1068,共12页
通过在二级气升式环流反应器的两级之间布置导流板以抑制级间液相返混,在反应器内形成级内全混流、级间平推流的流型是强化多相传递与反应过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对连续操作时不同表观液速下的布置级间导流板的二级气升式环流反应器内... 通过在二级气升式环流反应器的两级之间布置导流板以抑制级间液相返混,在反应器内形成级内全混流、级间平推流的流型是强化多相传递与反应过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对连续操作时不同表观液速下的布置级间导流板的二级气升式环流反应器内的流动与传质规律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实验测量获得了反应器内的气含率、气泡索特平均直径和体积氧传质系数.随后,建立了流动与传质过程的计算流体力学模型,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发现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气含率的分布规律也基本一致.考虑到反应器中流动状态的不稳定性,模拟误差可认为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同时确定了气液传质模型的模型参数.最后,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对不同表观液速下环流反应器内的流动和传质特性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显示随着表观液速增大,反应器内各级局部气含率、循环液速均增大,第1级内气泡平均尺寸减小,第2级内气泡平均尺寸基本不变.同时该反应器内级间形成明显的轴向浓度梯度,形成了级内全混流、级间平推流的流型.相比于间歇操作方式,连续操作时反应器的传质系数增加,且传质系数随表观气速的增加而增加,随表观液速的增加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流反应器 气液两相流 气液传质 计算流体力学 气泡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交流端口级联型电力电子变压器的配电网柔性合环方案
7
作者 李倩 赵军愉 +3 位作者 王胜楠 谢思哲 徐永海 闻宪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7-127,共11页
为保证工业生产和居民用电对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的高要求,配电网不停电合环负荷转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配电网合环通常需要借助额外的装置,存在经济性较差等问题,近年来,基于多交流端口电力电子变压器的研究逐渐得到关注并已实... 为保证工业生产和居民用电对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的高要求,配电网不停电合环负荷转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配电网合环通常需要借助额外的装置,存在经济性较差等问题,近年来,基于多交流端口电力电子变压器的研究逐渐得到关注并已实际应用,针对该应用场景以及不停电合环负荷转供需求,可基于电力电子变压器不同端口的控制实现柔性合环,拓展其应用功能。文中提出了基于多交流端口级联型电力电子变压器(multiple-AC-ports cascaded H-bridge type power electronic transformer,MAC-CHB-PET)的交流柔性合环方案。文章介绍了MAC-CHB-PET的结构;分析了合环冲击电流和合环稳态电流产生的内在机理,并根据选取的特征因素提出了一种基于MAC-CHB-PET合环调节的功率指令值计算方法;进而提出了不停电负荷转供的交流柔性合环方案,基于MAC-CHB-PET采用两个交流端口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协调控制进行交流母线电压调节,实现交流柔性合环;最后建立仿真模型,验证了所提出交流柔性合环方案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C-CHB-PET 交流柔性合环 有功无功协调控制 负荷转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路热管的某空间望远镜辐射制冷系统试验验证
8
作者 杨家良 黄勇 郭亮 《红外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72-976,共5页
空间望远镜为实现全方位观测,通常需要变换多个姿态,然而多姿态代表着多变的外热流,这对于舱内仪器的散热是极为不利的。环路热管作为一种具有远距离、大功率传热功能的部件,被广泛利用在航天领域。针对搭载了数台分布式安装的仪器设备... 空间望远镜为实现全方位观测,通常需要变换多个姿态,然而多姿态代表着多变的外热流,这对于舱内仪器的散热是极为不利的。环路热管作为一种具有远距离、大功率传热功能的部件,被广泛利用在航天领域。针对搭载了数台分布式安装的仪器设备且同时工作功耗高达1300 W的某空间望远镜,采用多根长达20 m、单根传热量最大400 W的环路热管进行散热。试验结果证明,环路热管能够实现400 W的传热,且温差为13℃,有效解决航天器内分布式热源的统一热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路热管 分布式热源 航天器热管理 长距离传热 辐射制冷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路热虹吸管的浸没式液冷实验
9
作者 王禹 马祥 +1 位作者 张永海 魏进家 《空间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8-476,共9页
将环路热虹吸管与服务器散热相结合,设计并加工出一种用于模拟服务器液冷的循环冷却系统.以HFE-7100作为工质,研究不同加热功率下服务器模拟热启动问题,并探讨不同注液率、汽路绝热段长度(箱体与冷凝器的高度差)对循环系统传热特性的影... 将环路热虹吸管与服务器散热相结合,设计并加工出一种用于模拟服务器液冷的循环冷却系统.以HFE-7100作为工质,研究不同加热功率下服务器模拟热启动问题,并探讨不同注液率、汽路绝热段长度(箱体与冷凝器的高度差)对循环系统传热特性的影响.此外还对实验过程中汽路内的流动状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低加热功率下(90~120 W),服务器箱体温度会出现先升高后降低随后逐渐平稳的现象,而高加热功率下(≥150 W)则会出现箱体温度先快速升高然后缓慢升高随后逐渐平稳的现象.热启动过程中的现象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过冷至蒸发,第2阶段循环系统初步建立,第3阶段系统循环完全建立.其中第2阶段热启动箱体最高温度会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系统达到稳定循环的时间会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加而增加.此外,注液率从65%增加到85%时,系统压差(箱体及储液箱内的压强差)提高34.7%,但是冷凝器效率降低,其出口过冷度会降低47.4%;当汽路绝热段长度从40 cm增加到80 cm时,系统压差提高26.6%,冷凝器效率提升,其出口过冷度提高12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路热虹吸管 浸没式液冷 启动特性 强化换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生图的纬编移圈提花针织物设计与三维仿真
10
作者 曹叶 蒋高明 +1 位作者 穆秀萍 李炳贤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6-133,共8页
为实现纬编提花移圈织物的快速设计与三维仿真,借助AI生成花型效果图,通过图像输入和解析、数据处理和转换,生成完整的编织工艺。根据织物的成品纵密和成品横密,将花型效果图进行网格化得到花型意匠图,构建花型意匠图模型、组织结构图模... 为实现纬编提花移圈织物的快速设计与三维仿真,借助AI生成花型效果图,通过图像输入和解析、数据处理和转换,生成完整的编织工艺。根据织物的成品纵密和成品横密,将花型效果图进行网格化得到花型意匠图,构建花型意匠图模型、组织结构图模型,并通过二者之间的变换关系得到织物的编织矩阵模型,将织物结构进行数字化存储。在深入研究纬编提花移圈织物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建立织物理想状态下的线圈结构基本模型,实现了对纬编提花移圈织物的仿真。该模型可提高产品的设计效率,增强产品设计的可视化,弥补纬编双面移圈织物设计方法复杂、设计周期长、生产效率低的不足,拓宽纬编移圈织物的市场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纬编 提花移圈织物 AI绘画 三维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感锦纶纬平针织物的接触冷暖感有限元模拟
11
作者 姚琳涵 郑晓萍 +2 位作者 姚岚 魏文达 刘成霞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64,共8页
为了快速、有效、低成本地指导凉感针织物的设计,预测织物的接触冷感系数和传热系数,文章利用有限元仿真模拟凉感锦纶针织物的热传递过程。以9块凉感锦纶纬平针织物为研究对象,在Pierce纬平针织物线圈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采取7个型值... 为了快速、有效、低成本地指导凉感针织物的设计,预测织物的接触冷感系数和传热系数,文章利用有限元仿真模拟凉感锦纶针织物的热传递过程。以9块凉感锦纶纬平针织物为研究对象,在Pierce纬平针织物线圈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采取7个型值点构建NURBS中心样条曲线描绘曲线路径,构建出贴近真实形态的织物线圈模型。首先将其导入Solid works软件中建立恒温发热板—织物—热检测板装配体,再依次对模型进行修正分割和空气层装配,最后在ANSYS workbench仿真软件中赋予材料属性、网格划分和提交求解。仿真结果显示,接触凉感系数和传热系数的平均模拟误差分别为2.4%、4.8%,表明该模型可有效模拟针织物热传递性,预测出针织物的接触凉感系数、传热系数,能用于指导凉感针织物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纶纬平针织物 线圈模型 接触凉感系数 传热系数 有限元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脸矫正恢复的课堂学业情绪识别算法
12
作者 刘帆 房建东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2-191,218,共11页
针对课堂教学场景数据存在着学生遮挡严重、姿态极端,及传统面部情感识别算法不适用课堂场景,且缺乏公开学业情绪数据的问题,构建学生课堂面部检测数据集和课堂情绪数据集,提出基于人脸矫正恢复的课堂学业情绪识别算法。基于构建实时课... 针对课堂教学场景数据存在着学生遮挡严重、姿态极端,及传统面部情感识别算法不适用课堂场景,且缺乏公开学业情绪数据的问题,构建学生课堂面部检测数据集和课堂情绪数据集,提出基于人脸矫正恢复的课堂学业情绪识别算法。基于构建实时课堂面部检测模型,获取学生面部信息;利用矫正恢复算法修复受损面容;设计双路学业情绪识别网络识别学业情绪。该方法相较传统方法大幅提升了学业情绪识别精度,强化了真实课堂中极端姿态和遮挡面容的情绪识别能力,系统模块集成后于课堂有限条件下实现了视频稀疏采样的实时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检测识别 人脸矫正恢复 情绪识别 迁移学习 稀疏采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交易背景下考虑回收量补贴的动力电池回收决策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峰 张丹露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6,共11页
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爆发式增长,动力电池的退役潮即将到来,废旧电池的回收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将碳交易政策与政府的回收补贴纳入闭环供应链模型中,通过构建制造商回收(模型M)、零售商回收(模型R)以及第三方平台回收... 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爆发式增长,动力电池的退役潮即将到来,废旧电池的回收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将碳交易政策与政府的回收补贴纳入闭环供应链模型中,通过构建制造商回收(模型M)、零售商回收(模型R)以及第三方平台回收(模型T),对比了碳交易价格、碳排放因子、政府回收量补贴、退役电池回收率对不同回收模型最优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尽管碳交易价格会抑制零售商低碳宣传努力水平,但在某些条件下,碳交易价格对制造商碳减排投资水平具有激励作用;当政府增加退役电池回收量的补贴时,模型M和模型R的最优定价降低,并且最优定价对补贴福利的敏感性程度取决于退役电池的回收率;新能源电池的最优定价会随着碳排放因子的提高而升高,最优定价对碳排放因子的敏感性取决于碳交易价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环供应链 动态碳减排 碳交易 政府补贴 新能源汽车 碳排放因子 电池回收率 动力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等效阻抗影响的对称双芯移相变压器仿真建模研究
14
作者 杨鹏 程慧琳 +3 位作者 赵娴 苗泽裕 隋璐 卢志刚 《高压电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82,共10页
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不断提高,配电网合环不停电转供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移相变压器(phase shifting transformer,PST)作为重要的潮流调节手段受到广泛关注。在现有对PST的建模与计算方法中,往往忽略等效阻抗对移相效果的影响,导致在某些... 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不断提高,配电网合环不停电转供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移相变压器(phase shifting transformer,PST)作为重要的潮流调节手段受到广泛关注。在现有对PST的建模与计算方法中,往往忽略等效阻抗对移相效果的影响,导致在某些情况下的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影响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为此,文中考虑了移相变压器功能的多样性以及结构的多变性,计及等效阻抗产生的电压降,建立了考虑等效阻抗影响的双芯对称型移相变压器模型,并且推导出相应的潮流计算模型,使得理论分析的结果更加准确。最后在PSDEdit中建立了仿真系统模型,结果表明PST的数学模型中是否考虑等效阻抗对稳态环境下线路传输有功功率以及暂态过程中系统受冲击程度的相关计算结果影响较大,考虑等效阻抗影响更有利于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芯对称型移相变压器 等效阻抗 潮流控制 合环转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U上基于环展开的RTL模拟加速技术研究
15
作者 田茜 李暾 +2 位作者 程悦 皮彦 邹鸿基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199,共9页
随着开源和敏捷硬件设计方法学的发展,为其提供高效的RTL模拟支持变得日益重要。GPU的并行能力使得利用RTL模拟的结构级和激励级并行性加速RTL模拟成为可能。然而,由于时序设计中存在反馈环,如何实现单个Testbench内的数据级并行仍然是... 随着开源和敏捷硬件设计方法学的发展,为其提供高效的RTL模拟支持变得日益重要。GPU的并行能力使得利用RTL模拟的结构级和激励级并行性加速RTL模拟成为可能。然而,由于时序设计中存在反馈环,如何实现单个Testbench内的数据级并行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提出了一种新的利用GPU加速RTL模拟的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技术是RTL设计中反馈环的识别与展开,以及基于此的RTL电路划分技术。电路划分和环展开从单个Testbench内的结构并行和数据并行2个方面,发挥了基于GPU的并行能力来加速RTL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GPU加速RTL模拟方法,相比传统的基于GPU的RTL模拟方法得到了1.2~107.1倍的加速,相比目前最快的RTL模拟器ESSENT得到了2.2~14倍的加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TL模拟 GPU加速 PyRTL 硬件构造语言 环展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电液驱动机器人能量传递和效率特性研究
16
作者 夏球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5-112,共8页
为提升轮式机器人关节执行器的能量传递效率,提出基于四象限控制原理的电液执行器。该装置的电液压驱动和能量回收两种模式集成到轮式机器人关节中,在采用具有高力重比的高效电液执行器时,轮式机器人的里程和稳定性得到显著改善。为分... 为提升轮式机器人关节执行器的能量传递效率,提出基于四象限控制原理的电液执行器。该装置的电液压驱动和能量回收两种模式集成到轮式机器人关节中,在采用具有高力重比的高效电液执行器时,轮式机器人的里程和稳定性得到显著改善。为分析能量输出特性,根据力和速度特性建立电液执行器运动和能量转换机制的数学模型,采用试验和参数识别验证了电液执行器方案的可行性,并获得数学模型中的未知参数。通过实验研究电液执行器的效率性能,结果表明:所提电液执行器的驱动效率和能量回收效率分别高达87%和88%,明显高于传统的执行器驱动效率和能量回收效率,其能量损耗主要来自液压回路内的压力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式机器人 电液作动器 能量传递 能量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含子闭环并联机构的四自由度并联机构及尺度优化
17
作者 唐博文 邵华 冯洋洋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9-16,共8页
四自由度并联机构作为一类典型并联机构,其构型设计创新及运动学性能提升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针对这两点,提出一种由两级组成的3T1R四自由度并联机构,其中第一级为两个对称竖直放置的P-Pa-RRR两自由度平面并联机构;第二级中每个第一级机... 四自由度并联机构作为一类典型并联机构,其构型设计创新及运动学性能提升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针对这两点,提出一种由两级组成的3T1R四自由度并联机构,其中第一级为两个对称竖直放置的P-Pa-RRR两自由度平面并联机构;第二级中每个第一级机构的末端通过一个(SR)2支链与动平台两端相连,从而实现X、Y、Z三维平动以及绕Y轴旋转。利用机构在Y、Z方向解耦的特点,通过几何分析和闭环矢量法对机构进行运动学分析,得到机构的位置解析解。采用力/运动传递指标对机构进行尺度参数优化,针对机构参数较多的问题,提出分级优化的方法,将第一级P-Pa-RRR并联机构作为第一级优化目标,第二级2-(SR)2机构作为第二级优化目标。该方法有效提高了优化过程中的计算效率。最后,对优化结果进行展示与分析。通过与预设的一组机构杆长参数的运动学性能进行对比发现,优化后机构末端的运动性能传递得到较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构 子闭环 运动/力传递性能 尺度优化 四自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工业釜乏汽与电窑废气余热驱动的氯化铵干燥系统设计及理论分析
18
作者 汤永智 陈琪 +1 位作者 陆琳 冯青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57,共9页
现有企业受自身发展、生产技术的影响,存在低温余热回收难度大、回收效益低的问题。为此,根据氯化铵干燥特性并结合企业低温余热资源设计出一种基于工业釜乏汽与电窑废气余热为热源的干燥系统,重点在利用干燥特性合理分配不同干燥时间,... 现有企业受自身发展、生产技术的影响,存在低温余热回收难度大、回收效益低的问题。为此,根据氯化铵干燥特性并结合企业低温余热资源设计出一种基于工业釜乏汽与电窑废气余热为热源的干燥系统,重点在利用干燥特性合理分配不同干燥时间,设计不同干燥方式对干燥过程的热利用率及热损比进行理论分析。研究表明:此设计满足干燥所需热量,可回收废气中15.04%的热量。工业釜乏汽以及电窑废气外排温度平均降低41.13℃,解决了企业废气外排温度过高的问题,不仅可利用干燥氯化铵创造经济价值,还可可节省干燥气体的花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式窑 数值模拟 温度场 速度场 还原气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因火灾通风网络风量风质失效模型与数值解算方法
19
作者 李伟 刘彦青 张浪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6-212,共17页
为了尽可能复现火灾时期通风网络内风量波动、风流逆转、风温异常、有毒有害气体蔓延、氧气体积分数降低等灾变过程,构建了外因火灾通风网络风质风量失效物理模型,采用时序化分析方法进行了解耦处理。通过风阻、火风压、风流密度关键通... 为了尽可能复现火灾时期通风网络内风量波动、风流逆转、风温异常、有毒有害气体蔓延、氧气体积分数降低等灾变过程,构建了外因火灾通风网络风质风量失效物理模型,采用时序化分析方法进行了解耦处理。通过风阻、火风压、风流密度关键通风参量计算模型,将基于质量流量守恒的通风网络回路风压平衡方程、通风网络风流-围岩热量交换-传播控制方程、有毒有害气体弥散-扩散控制方程、氧气消耗-运移控制方程进行联立,构建了外因火灾通风网络“风量风向-风温-有毒有害气体体积分数-氧气体积分数”非稳定多场耦合数学模型。采用回路风量牛顿法求解通风网络风量风向变化,采用迎风离散格式的有限差分法求解通风网络内风流传热-传质过程,建立了火灾时期全风网“节点-分支-网络”风量风质失效多物理场耦合解算方法,构建了多物理场间接耦合解算流程,编写了解算程序。通过在角联结构试验巷道内开展外因火灾试验,初步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与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分别模拟了进风区分支与用风区分支火源位置情况下复杂通风网络内风量变化、风流逆转、风温异常、有毒有害气体蔓延、氧气体积分数波动的动态变化过程。模拟结果表明:火源位置在进风井条件下风量显著变化分支达到通风网络分支总数的61%,风流逆转分支数量占通风网络分支总数的11%,风温显著变化分支数量达到通风网络分支总数的76%,CO侵入分支数量达到通风网络分支总数的84%,氧气体积分数显著变化分支数量达到通风网络分支总数的41%,进风井分支发生外因火灾造成的灾害影响范围和影响强度均明显大于其他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风网路 回路风量法 风流质量流量守恒 有限差分法 传热传质 节点元素 分支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量测模型的开环模式谐振风险判定
20
作者 张星亮 杜文娟 王海风 《电力工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0-149,共10页
开环模式谐振理论是解释直驱风机并网引发系统失稳机理的重要理论成果,但其理论研究中基于黑箱量测模型的开环模式谐振风险判定鲜有介绍。以往开环模式谐振风险的判定依赖于精确参数化模型,而实际应用中往往难以获取直驱风机的详细参数... 开环模式谐振理论是解释直驱风机并网引发系统失稳机理的重要理论成果,但其理论研究中基于黑箱量测模型的开环模式谐振风险判定鲜有介绍。以往开环模式谐振风险的判定依赖于精确参数化模型,而实际应用中往往难以获取直驱风机的详细参数,无法建立系统精确参数化模型。为此,文中提出基于量测模型的开环模式谐振风险判定方法。首先,将待研究直驱风机视为黑箱模型,通过扫频法注入电压扰动测量其频率响应;然后,采用矢量拟合技术对量测模型的频率响应进行拟合后得到阻抗传递函数矩阵,进而转化为时域状态空间模型接入闭环系统,利用基于量测模型的开环模式谐振通用分析方法判定系统失稳风险;最后,通过仿真算例演示开环模式谐振风险的分析与判定过程。结果表明:基于量测模型亦可以进行开环模式谐振风险的判定,且所提方法无须获取直驱风机内部详细参数,具有较高的工程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环模式谐振风险 量测模型 直驱风机 传递函数矩阵 矢量拟合 系统辨识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