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纵向岭谷区高速公路建设对沿线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42
1
作者 刘杰 崔保山 +2 位作者 杨志峰 董世魁 姚维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3-90,共8页
选定西南纵向岭谷区大保(大理-保山)和思小(思茅-小勐养)两段高速公路,按照地貌条件的不同(山顶和山腰),在垂直公路方向上对沿线各样点(距离公路分别为5m、20m、40m、80m、120m和200m)及其参照点处的各类植被(乔木、灌木和... 选定西南纵向岭谷区大保(大理-保山)和思小(思茅-小勐养)两段高速公路,按照地貌条件的不同(山顶和山腰),在垂直公路方向上对沿线各样点(距离公路分别为5m、20m、40m、80m、120m和200m)及其参照点处的各类植被(乔木、灌木和草本)的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对比分析了高速公路建设对沿线各样点处各类植物生物量的影响特征和强度;拟合了公路建设干扰下其沿线各类植物的生物量随距离公路远近而变化的回归方程,确定了公路建设的影响范围;对不同地貌条件下两条公路对沿线各类植物生物量的影响范围和强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高速公路建设通过影响绿色植物的数量和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对沿线植物生物量产生了影响,其影响类别有正负两种,乔木主要受负面影响,灌木和草本主要受正面影响;(2)高速公路沿线乔木层的生物量随距离公路远近变化的曲线呈“J”形。最大值出现在距离公路最远样点处,最小值出现在距离公路最近样点处;灌木和草本层生物量的变化曲线呈“单峰”形,最大值在距离公路20—50m范围,紧邻和远离公路的样点处均较小;(3)两条公路对沿线植物生物量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因路段、地貌条件和植被类型而不同,大保高速公路对沿线各类植物生物量的影响范围、对乔木层生物量的影响强度大于思小公路,对灌木和草本层生物量的影响强度小于思小公路;高速公路建设在不同地貌条件下的影响范围和强度满足:山腰〉山顶,对各类植物的影响范围满足:草本〉灌木〉乔木,影响强度满足:乔木〉草本〉灌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 植物生物量 高速公路建设 纵向岭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向岭谷区公路沿线土壤表层重金属空间分异特征 被引量:74
2
作者 朱建军 崔保山 +2 位作者 杨志峰 董世魁 姚华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6-153,共8页
以纵向岭谷区内云南省境内的丽江—景洪公路沿线作为案例研究区,根据路段所处的地理位置、公路等级、修建的时段,将其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通过公路沿线94个样点的土壤表层重金属全量分析,研究了土壤重金属沿公路的纵向、横向和垂向... 以纵向岭谷区内云南省境内的丽江—景洪公路沿线作为案例研究区,根据路段所处的地理位置、公路等级、修建的时段,将其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通过公路沿线94个样点的土壤表层重金属全量分析,研究了土壤重金属沿公路的纵向、横向和垂向分异特征性。在纵向上,Cu,Zn,Pb,Cr,Cd,As,Mg和Mn等8种重金属全量存在北段高于中段和南段的特征;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公路建设对铅、镉、锌的纵向差异存在一定影响。横向空间分异性显示,虽然在不同的土壤种类和利用方式下,土壤重金属含量值差异很大,但公路沿线重金属与公路距离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表明公路对横向的空间分异性存在决定性影响,影响带宽度约为50m;垂向分析结果表明,自然土壤中重金属的垂向分异性不如横向分异明显,仅显示在近公路处有重金属富集现象;而在公路施工区,受人工护坡等工程的局部影响,垂向分异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三向”分异特征 公路沿线 纵向岭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路网络扩展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以景洪市纵向岭谷区为例 被引量:45
3
作者 刘世梁 温敏霞 +1 位作者 崔保山 董世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3018-3024,共7页
道路网络的存在和扩展影响着周边景观的生态格局和过程,进而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定量表达道路影响域生态系统变化对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景洪市为研究区,利用缓冲区分析、对比分析和情景分析,研究道路与生态系统格局变化的关系... 道路网络的存在和扩展影响着周边景观的生态格局和过程,进而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定量表达道路影响域生态系统变化对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景洪市为研究区,利用缓冲区分析、对比分析和情景分析,研究道路与生态系统格局变化的关系,进而揭示不同道路类型对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0a研究区林地、灌丛有所减少,旱地和建设用地增加显著,而道路为显著的驱动因子。景观的多样性,均匀度,斑块密度和人工干扰指数也随着道路缓冲距离增加而降低。道路影响域内林地受道路影响最大,其次为草地,旱地或灌丛,而旱地的斑块数目受低等级道路影响最多,其他等级林地数目最多。情景分析表明,随着道路网络的扩展,生态系统分维数、斑块数目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少,显示破碎化程度加剧,而低等级道路对区域景观格局的变化贡献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网络 生态效应 景观格局 纵向岭谷区 景洪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龙湖湖滨带不同环境梯度下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 被引量:22
4
作者 翟红娟 崔保山 +3 位作者 赵欣胜 刘世梁 胡波 姚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1-69,共9页
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生态系统的特征会发生明显的变异,土壤是其重要的表征要素。以纵向岭谷区红河流域异龙湖湖滨带为案例,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其不同环境梯度下土壤单个养分指标和土壤养分综合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 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生态系统的特征会发生明显的变异,土壤是其重要的表征要素。以纵向岭谷区红河流域异龙湖湖滨带为案例,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其不同环境梯度下土壤单个养分指标和土壤养分综合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北部湖滨坡地,海拔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而坡位对其影响较大;北部湖滨农田土壤,水分梯度对钾的影响较大,全氮和有机质则一部分受水分梯度影响,另一部分受径流作用的影响;异龙湖湖滨带土壤养分综合质量指数大小的排序为:南部湖滨农田>北部湖滨农田>北部湖滨坡地>南部湖滨坡地。还探讨了不同环境因子对单个土壤养分指标和土壤养分综合质量的影响,其中,气温、湿度、坡向和坡型对土壤中磷空间分布的影响较大,土壤含水量、坡度和海拔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钾的影响较大;土壤含水量即水分梯度对土壤养分综合质量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梯度 土壤养分 湖滨带 异龙湖 纵向岭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MIKE BASIN实现流域水资源三次供需平衡 被引量:36
5
作者 顾世祥 李远华 +1 位作者 何大明 崔远来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7年第1期5-10,28,共7页
三次供需平衡是现代水资源配置理论的核心,在系列年水资源供需平衡中,利用流域水资源规划管理工具MIKE BASIN,建立在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各个水平年流域水资源系统网络模型,及包括径流、蒸发、需水及水源工程调度特征的数据管... 三次供需平衡是现代水资源配置理论的核心,在系列年水资源供需平衡中,利用流域水资源规划管理工具MIKE BASIN,建立在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各个水平年流域水资源系统网络模型,及包括径流、蒸发、需水及水源工程调度特征的数据管理系统,通过模拟运算得到各种情景下的水资源配置结果。利用云南省境内元江-红河流域的1956-2000年系列径流、需水,结合节水挖潜、污水处理回用及水源工程建设规划方案,分析得到2000年、2010年、2020年、2030年4个水平年的三次平衡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配置 模拟 元江-红河流域 MIKE BASIN 纵向岭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江(云南段)河道生态需水量计算 被引量:14
6
作者 胡波 崔保山 +3 位作者 杨志峰 王娟 翟红娟 姚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3-173,共11页
综合分析澜沧江地理地貌、水文气象以及人类活动等现状特征,将澜沧江河道分为三区五段九大支流,并根据需水特征选取了上游旧州、中下游戛旧、下游允景洪3区作为研究区。在多年逐月实测径流量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生态现状的时空分析比... 综合分析澜沧江地理地貌、水文气象以及人类活动等现状特征,将澜沧江河道分为三区五段九大支流,并根据需水特征选取了上游旧州、中下游戛旧、下游允景洪3区作为研究区。在多年逐月实测径流量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生态现状的时空分析比较、数据资料的集中趋势以及离散程度分析等方法设定了河道生态需水等级系数;在通过对澜沧江径流量集中与离散程度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频度法进行生态径流量的计算;综合河道生态需水等级系数与生态径流量进行澜沧江河道生态需水的计算,并对澜沧江汛期与非汛期河道生态需水量进行了分析计算。通过综合分析比较,结果显示澜沧江河道最小、适宜以及理想河道生态需水量分别为161·77×108m3、278·22×108m3、358·82×104m3,占澜沧江多年实测平均径流量(567·76×108m3)的28·49%、49·00%、63·20%,占澜沧江多年径流量(765×108m3)的21·15%、36·37%、46·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需水量 河道 实测径流量 需水系数 频度 澜沧江 纵向岭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向岭谷区参考作物腾发量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被引量:12
7
作者 顾世祥 何大明 +1 位作者 李远华 李靖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29,共6页
以Penman Montieth方程分析了西南纵向岭谷区大理、元江、保山、昆明、景洪站46~48年的逐日ET0及其余25个站1961~2000年逐月ET0系列.研究结果表明:日最高温度是年内ET0变化主导因素,年际变化主要受日照时数影响,个别站为最高气温或风... 以Penman Montieth方程分析了西南纵向岭谷区大理、元江、保山、昆明、景洪站46~48年的逐日ET0及其余25个站1961~2000年逐月ET0系列.研究结果表明:日最高温度是年内ET0变化主导因素,年际变化主要受日照时数影响,个别站为最高气温或风速,短期ET0变化与雾无直接关系.利用Mann-Kendall法对各站年际、年内分季节ET0趋势检验,56.7%站点的年ET0呈显著增加趋势,分布于澜沧江耿马-思茅-勐海一带以及横断山区维西、福贡等地.分季节逐日ET0变化趋势为,昆明夏秋季显著下降,景洪冬春季显著增加,元江、保山、大理有增有减.降水量增加、气温升高,蒸发和日照时数减少,导致80%的站ET0呈下降趋势,湿润指数普遍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岭谷区 参考作物腾发量 MANN-KENDALL检验 中国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纵向岭谷区道路网络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阈值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郑钰 李晓文 崔保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823-5831,共9页
云南纵向岭谷区由于受到人类活动,尤其是道路网络的影响,使得该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日益严重。通过云南纵向岭谷区路网密度与生态系统转换(1980~2000年期间)的多尺度空间相关分析,研究了路网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阈值。研究结果表明,路... 云南纵向岭谷区由于受到人类活动,尤其是道路网络的影响,使得该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日益严重。通过云南纵向岭谷区路网密度与生态系统转换(1980~2000年期间)的多尺度空间相关分析,研究了路网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阈值。研究结果表明,路网是导致有林地向疏林地、有林地向中覆盖度草地、灌木林地向疏林地转变的主要影响因子。路网导致有林地向疏林地转变的路网密度均值为0.8381~0.8800km/km2,导致有林地向中覆盖度草地转变的路网密度均值为0.6984~0.8124km/km2,导致灌木林地向疏林地转变的路网密度均值为1.2770~3.6426km/km2。随着尺度的增大,路网密度的变化不显著。路网影响阈值的研究,开始从定量的角度探索道路网络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对公路建设、规划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纵向岭谷区 道路网络 生态系统 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V指数的道路网络干扰效应空间分异研究——以云南省纵向岭谷区为例 被引量:9
9
作者 刘世梁 富伟 +1 位作者 崔保山 杨敏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0-54,共5页
不同尺度下道路网络干扰效应空间分布差异研究及其驱动因子识别,对进一步研究道路网络引起的生态系统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表示道路网络干扰效应的RV(Roadless Volume)指数,以云南省纵向岭谷区为案例区,在不同尺度上分析了道路网络干... 不同尺度下道路网络干扰效应空间分布差异研究及其驱动因子识别,对进一步研究道路网络引起的生态系统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表示道路网络干扰效应的RV(Roadless Volume)指数,以云南省纵向岭谷区为案例区,在不同尺度上分析了道路网络干扰效应的空间分布差异。结果表明,云南省纵向岭谷区道路网络干扰效应总体呈现中部高、两边低的趋势:地州及县域尺度上,干扰效应主要集中在昆瑞公路沿线的地州及县市;流域内部分区尺度上,各个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干扰效应较强;流域尺度上,红河流域相比其他流域干扰效应强。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道路网络干扰效应受生态承载力、道路密度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网络 RV指数 纵向岭谷区 干扰效应 多尺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纵向岭谷区河道生态需水计算方法 被引量:10
10
作者 崔保山 胡波 杨志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74-185,共12页
西南纵向岭谷区流域独特的地理地貌、气候气象、生态水文以及人文社会环境决定了河道生态需水计算的特殊性。时空尺度上的跨越性及梯度效应决定需要从时空以及频度尺度上进行河道生态需水量的界定,在进行区域生态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 西南纵向岭谷区流域独特的地理地貌、气候气象、生态水文以及人文社会环境决定了河道生态需水计算的特殊性。时空尺度上的跨越性及梯度效应决定需要从时空以及频度尺度上进行河道生态需水量的界定,在进行区域生态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径流-需水系数综合计算河道生态需水量模型;基于河道生态特征、功能、结构以及社会环境与河道生态需水量间的相互关系,构建了河道生态需水评估指标体系,包含生态需水特征分析指标、需水影响要素分析指标以及需水趋势分析指标3部分,为进行河道生态需水计算提供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依据;根据河流水文情势的周期性变化,提出变异系数与生态特征指数综合设定河道生态需水等级系数的方法;考虑到水文情势的自然摆动,提出了生态径流量的频度计算方法;本文并以澜沧江为例就有关的过程进行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需水量 河道 需水系数 频度 纵向岭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向岭谷区怒江健康流量阈值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耿雷华 杜霞 +1 位作者 刘恒 黄昌硕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42-44,60,共4页
从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分析了河流健康的内涵,论述了流量是河流健康的第一要素,如果没有流水,将不成其为河流。根据纵向岭谷区怒江的基本特性,从河流动力、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以及河床演变等5个方面,分析了怒江在... 从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分析了河流健康的内涵,论述了流量是河流健康的第一要素,如果没有流水,将不成其为河流。根据纵向岭谷区怒江的基本特性,从河流动力、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以及河床演变等5个方面,分析了怒江在考虑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的健康流量阈值,最终取其外包,纵向岭谷区怒江电站梯级开发的光坡电站应下泄533m3/s作为怒江健康流量的阈值。探讨怒江健康流量的阈值的意义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怒江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岭谷区 河流 健康流量 怒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线性复合模型在云南纵向岭谷区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向晖 高吉喜 董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1-86,共6页
应用非线性模糊综合评价——未确知测度复合评价模型(简称非线性复合模型),对云南纵向岭谷区的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非线性复合模型考虑到生态系统的非线性,引入了非线性合成算子,并利用置信度准则对评价样本进行识别与排序.结果表明:非... 应用非线性模糊综合评价——未确知测度复合评价模型(简称非线性复合模型),对云南纵向岭谷区的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非线性复合模型考虑到生态系统的非线性,引入了非线性合成算子,并利用置信度准则对评价样本进行识别与排序.结果表明:非线性复合模型既能反映某种指标的突出影响,又能把线性加权平均模型看作是它的特例;利用非线性复合模型对评价样本进行识别与排序,克服了使用最大隶属度方法进行排序的缺点.非线性复合模型在研究区中的应用得到了客观、合理的评价结果,表明其在多指标、多样本评价中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综合评价 未确知测度 非线性 纵向岭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河谷灌溉需水转折趋势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顾世祥 何大明 +2 位作者 李远华 崔远来 李靖5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2-360,共9页
基于元谋、宾川、东川、祥云、楚雄及昆明等6个站1960-2000年的逐月气象数据及作物种植、农业耕作等资料,采用Mann-KendaU法和R/S分析法研究了金沙江干热河谷近40多年来的干湿变化及农业灌溉需水量转折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整个河谷... 基于元谋、宾川、东川、祥云、楚雄及昆明等6个站1960-2000年的逐月气象数据及作物种植、农业耕作等资料,采用Mann-KendaU法和R/S分析法研究了金沙江干热河谷近40多年来的干湿变化及农业灌溉需水量转折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整个河谷内降水量增加、日照时数减少,气温却出现升高和降低两种趋势,气温在干热河谷内为下降,但在龙川江、鱼泡江、普渡河等支流的上游地区呈升高趋势,但ET0都显著降低,干湿指数、水稻及农业综合灌溉需水定额也都呈普遍下降的趋势;金沙江河谷及支流上游的气象因子、ET0、干湿指数、水稻灌溉及农业综合灌溉定额系列的转折变化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个时段,在降水量最小的宾川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金沙江 灌溉需水量 MANN-KENDALL检验 R/S分析 纵向岭谷 趋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怒江干旱河谷灌溉定额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顾世祥 何大明 +2 位作者 李远华 崔远来 谢先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4-59,共6页
利用福贡、潞江坝、孟定等3个站1960~2000年逐月气象数据及作物种植、农业耕作等资料,采用Mann-Kendal法和R/S分析法研究了怒江干旱河谷区近40年来的干湿变化及农业灌溉定额的转折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怒江河谷内降水增多、气温下降、年... 利用福贡、潞江坝、孟定等3个站1960~2000年逐月气象数据及作物种植、农业耕作等资料,采用Mann-Kendal法和R/S分析法研究了怒江干旱河谷区近40年来的干湿变化及农业灌溉定额的转折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怒江河谷内降水增多、气温下降、年ET0有增有减,但整个河谷朝湿润化演变;水稻灌溉定额和农业综合灌溉定额大多呈减少趋势,只有潞江坝的水稻例外。怒江河谷内气象因子、干湿指数的转折点在20世纪70~90年代初都出现过,但ET0、水稻灌溉定额、农业综合灌溉定额没有转折变化。进一步分析发现了福贡、潞江坝站ET0变化的"蒸发悖论"现象,反映出西南纵向岭谷区受特殊地理环境的作用下,呈现气候环境和灌溉定额变化趋势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怒江 干热河谷 参考作物腾发量 灌溉定额 MANN-KENDALL检验 R/S分析 纵向岭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向岭谷区8月气温的年际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2
15
作者 姚平 曹杰 张万诚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9-54,共6页
将地表温度和向外长波辐射拓展成为综合因子后,应用主分置-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纵向岭谷区76个测站8月气温与前期和同期地表温度和向外长波辐射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7月及8月地表温度场和向外长波辐射场与云南纵向岭谷区8月温度... 将地表温度和向外长波辐射拓展成为综合因子后,应用主分置-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纵向岭谷区76个测站8月气温与前期和同期地表温度和向外长波辐射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7月及8月地表温度场和向外长波辐射场与云南纵向岭谷区8月温度场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前期及同期纵向岭谷区8月气温典型相关场的正、负值区分布情况大致相同,即纵向岭谷区北部怒江、澜沧江的上游流域和沿怒江、澜沧江、元江以西流域的8月气温与沿这3条河流以东的流域的同月气温为反向分布,其显著相关区位于3条河流以东和以西两个流域的德宏州、临沧市、思茅市、西双版纳州、大理州及楚雄州。菲律宾附近海域、中南半岛、南海及加里曼丹岛等区域是地表温度及向外长波辐射典型相关场中正、负值较大、较小的区域,也是影响纵向岭谷区8月气温的关键区域,同时印缅低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影响该区的关键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岭谷区 典型相关分析 地表温度 向外长波辐射 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向岭谷区农业水管理调控措施 被引量:1
16
作者 顾世祥 何大明 +2 位作者 李远华 崔远来 谢先红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24,共4页
为实现纵向岭谷区农业水管理调控,宏观上以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为基础,从需求入手,采取强化节水措施,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抑制需水的不合理增长,到2030年农田有效灌溉程度达到32%,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81,农业灌溉需水总量控制在89.8亿... 为实现纵向岭谷区农业水管理调控,宏观上以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为基础,从需求入手,采取强化节水措施,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抑制需水的不合理增长,到2030年农田有效灌溉程度达到32%,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81,农业灌溉需水总量控制在89.8亿m3,需水年均增长率仅0.52%,以MKIE BASIN模型的配置结果显示,各规划水平年能达到水资源供需平衡;微观上应建立数字流域工程,提高对流域雨水工情的实时监测。推行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制度,建立和完善包括实时灌溉预报、渠系动态配水、实时信息采集和预报修正、灌区空间信息管理等内容的流域单元农业灌溉用水及水资源的实时调度系统,利用水资源配置成果与短期实时调度相结合,实现流域单元的农业高效用水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管理 流域 实时调度 农业灌溉 水稻 纵向岭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纵向岭谷区水土保持对策研究——以怒江州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旺舟 董锁成 +1 位作者 武友德 罗仁波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33,67,共3页
怒江州地处滇西北纵向岭谷区,地质地貌、降水、土壤等自然因素有利于水土流失。受"通道-阻隔"作用的影响,人类及其经济活动沿河展布或分布于山间盆地,陡坡垦殖、砍伐森林以及毁林、毁草开荒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加剧了河谷区... 怒江州地处滇西北纵向岭谷区,地质地貌、降水、土壤等自然因素有利于水土流失。受"通道-阻隔"作用的影响,人类及其经济活动沿河展布或分布于山间盆地,陡坡垦殖、砍伐森林以及毁林、毁草开荒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加剧了河谷区和两岸山间盆地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对改善怒江州的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和能源安全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也面临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脆弱、贫困人口集中、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等严峻挑战。怒江州的水土保持对策是:大力发展林业及相关产业;结合林草植被恢复,加快畜牧业发展;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耕地粮食单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土地利用 纵向岭谷区 生态脆弱区 怒江州 滇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纵向岭谷区并流三江河相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魏全伟 王随继 谭利华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8年第4期40-45,共6页
河相关系研究做为河流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得到普遍的重视。本文基于滇西北纵向岭谷区并流三江典型水文站点建站以来至1987年历年实测水文泥沙资料,根据Loepo ld和M oddock由冲积性河流总结出来的河相关系经验公式对实测水文泥沙资料... 河相关系研究做为河流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得到普遍的重视。本文基于滇西北纵向岭谷区并流三江典型水文站点建站以来至1987年历年实测水文泥沙资料,根据Loepo ld和M oddock由冲积性河流总结出来的河相关系经验公式对实测水文泥沙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野外勘测河道形态资料综合分析,得出该河相关系经验公式能在滇西北澜沧江等冲蚀性河流适用,并且公式中河相关系特征指数能很好的反映了山区河流窄深的特性。此外,对河相关系特征指数演变的研究表明其主要受控于由洪峰流量所决定的过水断面形态。该研究着眼河相关系理论的扩展,并为滇西北纵向岭谷区并流三江的河道综合整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流三江 河相关系 河相关系指数 滇西北纵向岭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向岭谷区高速公路沿线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19
作者 刘杰 陈帆 +2 位作者 耿海清 仇昕昕 蔡斌彬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1-36,共6页
将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引入路边生态系统,选择纵向岭谷区大保(大理—保山)和思小(思茅—小勐养)两段高速公路作为案例工程,采用生态系统距离指数、协调指数和健康指数对高速公路沿线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进行了尝试性评价,进而分析了高速公... 将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引入路边生态系统,选择纵向岭谷区大保(大理—保山)和思小(思茅—小勐养)两段高速公路作为案例工程,采用生态系统距离指数、协调指数和健康指数对高速公路沿线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进行了尝试性评价,进而分析了高速公路建设对沿线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公路建设对沿线生态系统健康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其影响范围可能在200m内,且距离高速公路越近,其影响强度越大;不同地理位置和地貌条件下高速公路建设对沿线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强度不同,大保高速公路的影响作用强于思小高速公路(除山腰路段沿线0~50m),不同地貌条件下其影响程度的强弱比较满足:山腰>山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健康评价 高速公路沿线 纵向岭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百年云南纵向岭谷区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9
20
作者 万云霞 张万诚 肖子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83-188,共6页
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对近百年来纵向岭谷地区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区气温分布具有一致性,且温度、热量分布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自然的阻隔作用使得岭谷地区的年平均、冬季平均温度呈现出西高东低,大致具有经... 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对近百年来纵向岭谷地区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区气温分布具有一致性,且温度、热量分布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自然的阻隔作用使得岭谷地区的年平均、冬季平均温度呈现出西高东低,大致具有经向分布的特征;夏季平均气温表现出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澜沧江流域是年、冬季气温和热量发生变化的阻隔分水岭。纵向岭谷地区的气温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近百年来以增温趋势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岭谷区 气温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