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管间两相流场频域相关性及激振力功率谱密度研究
1
作者 朱国瑞 蔺文静 +2 位作者 齐思久 韩佩泽 谭蔚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3-433,共11页
管壳式换热器内部管束长期受到气-水两相流冲刷容易发生磨损破坏,影响其使用寿命,因此准确计算两相流体力的功率谱密度对管束的磨损计算至关重要.由于缺乏两相流条件下的管间流场相关性实验数据,难以用激振力去直接计算其等效功率谱密度... 管壳式换热器内部管束长期受到气-水两相流冲刷容易发生磨损破坏,影响其使用寿命,因此准确计算两相流体力的功率谱密度对管束的磨损计算至关重要.由于缺乏两相流条件下的管间流场相关性实验数据,难以用激振力去直接计算其等效功率谱密度.为了探究管间两相流流场相关性,给出可靠的两相流激振力包络谱,设计搭建了两相水洞实验装置,创新性地将电子压力扫描阀引入两相流环境中,直接测量管表面的压力.对节径比为1.41的正三角形刚性管阵中单根弹性管在环境温度和压力下的横向流致振动进行了全面的实验研究.研究了直径为0.026 m、长度为0.237 m的柔性管在10%~90%含气率下激振力的频域特征并计算了相关长度,通过分析压力的变化、激振力自相关功率谱密度以及斯特劳哈尔数确定了周期性漩涡脱落现象的出现,获得了不同含气率下基于界面流速的激振力无量纲参考等效功率谱密度.结果表明,压力随界面流速大致呈抛物线形式增加,但涡流脱落会导致管周的压力骤降;管束内部激振力的相干函数在大范围内数值较低,相关长度不到1倍管径.使用1倍管径为相关长度计算了3种不同结构参数弹性管的激振力等效功率谱密度,采用基于界面流速的归一化因子进行了无量纲处理,给出了10%~30%含气率、40%~60%含气率以及70%~90%含气率时的激振力包络谱,其中激振力在40%~60%含气率下能量最高,70%~90%含气率次之,10%~30%含气率下能量最低.研究结果给壳程不同位置管束的磨损计算提供了符合工程实践的载荷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壳式换热器 管束 两相流 激振力 功率谱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蜂窝状模块化毛细管换热器换热与流动特性实验研究
2
作者 王钊远 谭思聪 +2 位作者 姜玉雁 郭聪 赵建忠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5-86,共12页
针对毛细管换热器插管困难以及毛细管弯曲强度低等问题导致功率受限、难以批量化制造,提出了一种应用仿蜂窝状结构设计的组装式毛细管换热器设计方案,通过芯体模块的标准化发挥其固有的低成本、高紧凑度、高换热系数等优势。换热器样件... 针对毛细管换热器插管困难以及毛细管弯曲强度低等问题导致功率受限、难以批量化制造,提出了一种应用仿蜂窝状结构设计的组装式毛细管换热器设计方案,通过芯体模块的标准化发挥其固有的低成本、高紧凑度、高换热系数等优势。换热器样件采用外径为3 mm、内径为2 mm的316L不锈钢毛细管,换热面紧凑度达到1073 m^(2)/m^(3),壳体紧凑度达到234.6 m^(2)/m^(3),高于同类型普通毛细管换热器。在搭建的水-水换热实验测试台上,壳程雷诺数在200~1400范围内时,测量了换热器的换热与流阻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毛细管换热器的壳程换热系数是常规管壳式换热器的5倍,模块之间的挡管对壳程换热性能具有重要作用,可防止模块间隙流体旁通;通过对内部结构的仿真与优化分析,有效降低了壳程流阻,壳程管束摩擦因子低于同类型普通毛细管换热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换热器 仿蜂窝状结构 壳程换热特性 壳程流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物性变化及壳体传热的新型板壳式换热器板程流动传热数值模拟 被引量:1
3
作者 孙超 艾诗钦 刘月婵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76-1689,共14页
板壳式换热器以优越的换热性能和耐温耐压性在化工生产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可实现k⁃ε湍流模型结合增强壁面函数,对一种新型板壳式换热器板程流动与传热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讨论了介质物性变化及壳体传热的影响,并与... 板壳式换热器以优越的换热性能和耐温耐压性在化工生产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可实现k⁃ε湍流模型结合增强壁面函数,对一种新型板壳式换热器板程流动与传热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讨论了介质物性变化及壳体传热的影响,并与已有实验进行验证。重点分析了不同波纹高度在不同入口流速下的流动传热特性,基于场协同理论揭示了速度场与温度场及压强场协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流动传热计算不能忽略流体介质物性变化及壳体传热的影响;增大波纹高度流态由曲折流向十字交叉流转变,板间流体分布趋于均匀,换热性能增大;沿沟槽形成连续的涡结构,在触点周围形成具有周期性和中心对称的高剪切涡量集中区,垂直于流动方向场协同呈现周期性变化,波纹高度越高周期性越明显;在波纹核心流域内因流动与热流相似,其协同程度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壳式换热器 波纹高度 三场协同 流动传热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流式换热器的结构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4
作者 吴金星 董其伍 +1 位作者 刘敏珊 魏新利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06-309,337,共5页
纵流式换热器具有传热效率高、压降小、有效消除流体诱导振动等特点 ,因而在石化等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其结构的发展主要表现为高效换热管的应用和管束支撑物的变化。阐述了纵流式换热器的特点 ,介绍了高效换热管和管束支撑物的结构... 纵流式换热器具有传热效率高、压降小、有效消除流体诱导振动等特点 ,因而在石化等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其结构的发展主要表现为高效换热管的应用和管束支撑物的变化。阐述了纵流式换热器的特点 ,介绍了高效换热管和管束支撑物的结构及性能发展 ,指出了纵流式换热器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流式换热器 结构 研究进展 换热器 管束支撑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壳式换热器流体流动与耦合传热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5
5
作者 付磊 唐克伦 +2 位作者 文华斌 王维慧 付伶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384-2389,共6页
结合化工行业中使用的某型号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图和工艺参数,对换热器的结构进行了合理的简化,利用ANSYS参数化建模方法建立了管壳式换热器的参数化模型。在ANSYS FLUENT14.0数值模拟软件中对换热器的流体流动以及耦合传热进行了数值模... 结合化工行业中使用的某型号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图和工艺参数,对换热器的结构进行了合理的简化,利用ANSYS参数化建模方法建立了管壳式换热器的参数化模型。在ANSYS FLUENT14.0数值模拟软件中对换热器的流体流动以及耦合传热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管程和壳程流体的流速分布、压降情况、温度场变化的细节信息。该工作对于设计传热效率高、流体阻力小的换热器进行了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壳式换热器 流体流动 耦合传热 FLUENT14.0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壳式换热器壳程流动和传热的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45
6
作者 黄兴华 王启杰 陆震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97-302,共6页
提出了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壳程单相流动和传热的三维模拟方法 .用体积多孔度、表面渗透度、分布阻力和分布热源来考虑壳程复杂几何结构造成的流道缩小和流动阻力、传热效应 ,通过数值求解平均的流体质量、动量、能量守恒方程 ,得到壳程流... 提出了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壳程单相流动和传热的三维模拟方法 .用体积多孔度、表面渗透度、分布阻力和分布热源来考虑壳程复杂几何结构造成的流道缩小和流动阻力、传热效应 ,通过数值求解平均的流体质量、动量、能量守恒方程 ,得到壳程流动和换热的分布 .用该方法对一实验换热器进行了流动和传热的模拟 ,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良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壳式 换热器 数值模拟 流动 传热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纵流壳程换热器三维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 被引量:26
7
作者 王定标 胡祥报 +2 位作者 郭茶秀 董其伍 刘敏珊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2002年第3期13-18,共6页
针对目前弓形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采用分布阻力、容积多孔度等概念来计算壳程流体流动的方法 ,根据纵流壳程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和流动特点 ,探讨了大型纵流壳程换热器数值模拟的简化计算问题 ,提出了几何原型周期段模型简化计算法和四管模... 针对目前弓形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采用分布阻力、容积多孔度等概念来计算壳程流体流动的方法 ,根据纵流壳程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和流动特点 ,探讨了大型纵流壳程换热器数值模拟的简化计算问题 ,提出了几何原型周期段模型简化计算法和四管模型简化计算法 ,以解决大型纵流壳程换热器数值模拟问题 .并应用本文提出的简化计算法 ,应用通用CFD软件FLUENT对纵流壳程换热器不同结构参数时的流动与传热进行了数值模拟 ,得到了换热器流场与温度场的细观信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流动 传热 数值模拟 纵流壳程换热器 计算流体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壳式换热器壳程流动和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8
作者 吴金星 王定标 +1 位作者 魏新利 刘宏 《流体机械》 CSCD 2002年第5期28-32,共5页
介绍了管壳式换热器壳程流体流动和传热的数值模拟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 管壳式换热器 流体流动 传热 数学模型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杆栅支撑纵流壳程换热器壳侧流体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2
9
作者 董其伍 刘敏珊 赵晓冬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73-1078,共6页
根据杆栅支撑纵流壳程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对其进行简化,建立了周期性单元流道模型,应用CFD软件FLUENT对不同介质、不同Reynolds数、不同折流栅间距时的模型进行流动和传热的模拟、分析与比较,获得了流道内流体流动和传热的细观特征以及折... 根据杆栅支撑纵流壳程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对其进行简化,建立了周期性单元流道模型,应用CFD软件FLUENT对不同介质、不同Reynolds数、不同折流栅间距时的模型进行流动和传热的模拟、分析与比较,获得了流道内流体流动和传热的细观特征以及折流栅间距的最优取值范围,为纵流壳程换热器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器 数值模拟 纵流 折流栅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帘式折流片换热器强化传热数值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古新 董其伍 +1 位作者 刘敏珊 周雅宁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40-345,共6页
为解决折流板换热器壳程流体阻力过大和折流杆换热器低Re下传热系数较小等管壳式换热器的不足,提出了壳程流体"斜向流"的新概念,研制了新型高效节能管壳式换热器?帘式折流片换热器,其壳程传热系数高于折流杆换热器20%~30%,... 为解决折流板换热器壳程流体阻力过大和折流杆换热器低Re下传热系数较小等管壳式换热器的不足,提出了壳程流体"斜向流"的新概念,研制了新型高效节能管壳式换热器?帘式折流片换热器,其壳程传热系数高于折流杆换热器20%~30%,而壳程压力损失大幅低于折流板换热器。以场协同原理分析了斜向流的强化传热机理,指出在帘式折流片换热器壳程中流体速度场与温度梯度场间的夹角小于折流杆换热器,是其强化传热的重要原因。对帘式折流片换热器中折流栅间距、折流片倾角、折流片宽度等重要几何参数对传热和压降的影响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据此推导了壳程传热系数和流体阻力降准数关联式,为其工程设计和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壳式换热器 强化传热 流片 斜向流 场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壳式换热器壳程流体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 被引量:74
11
作者 付磊 曾燚林 +1 位作者 唐克伦 贾海洋 《压力容器》 2012年第5期36-41,共6页
利用ANSYS参数化建模方法建立了管壳式换热器的参数化模型,在ANSYS FLUENT 13.0模拟软件中对管壳式换热器的壳程流体的流动与传热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不同折流板间距及入口流速的情况下换热器壳程流体温度场、速度场和压力场,分... 利用ANSYS参数化建模方法建立了管壳式换热器的参数化模型,在ANSYS FLUENT 13.0模拟软件中对管壳式换热器的壳程流体的流动与传热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不同折流板间距及入口流速的情况下换热器壳程流体温度场、速度场和压力场,分析了折流板间距及入口流速对换热效率和流体诱导振动的影响,对换热器结构优化设计提出了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壳式换热器 ANSYS FLUENT 13.0 壳程流体 流动与传热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瓣孔板纵流式换热器的研发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吴金星 魏新利 +1 位作者 董其伍 刘敏珊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5-209,共5页
提高纵流式换热器在较低雷诺数下的传热效率,关键是改善换热器的管束支撑结构。为了解决现有杆式支撑流通面积大、扰流作用不足以及孔板式支撑结构复杂、加工困难的问题,在对折流杆和孔板支撑进行结构和性能分析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结... 提高纵流式换热器在较低雷诺数下的传热效率,关键是改善换热器的管束支撑结构。为了解决现有杆式支撑流通面积大、扰流作用不足以及孔板式支撑结构复杂、加工困难的问题,在对折流杆和孔板支撑进行结构和性能分析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结构相对简单的花瓣孔板支撑,并建立了纵流式换热器的试验模型和试验装置。通过对花瓣孔板与折流杆两种换热器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雷诺数Re=1900~7500范围内,二者的总传热系数K都随着雷诺数Re的提高而增大,花瓣孔板换热器比折流杆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K平均提高约40%,但压降稍大。可见,花瓣孔板换热器在较低雷诺数下具有良好的传热和压降综合性能,并且花瓣孔板的结构简单、制造方便。相邻两块花瓣孔板交错布置可实现换热管的全方位约束,因而具有良好的防振和抗振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流式换热器 花瓣孔板 折流杆 管束支撑 强化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MA-F型换热器壳侧油-气混合物两相流流动特性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小琼 王启杰 +2 位作者 王伟 李维 罗来勤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743-747,共5页
1 弓I言 近年来国内外对管壳式壳侧两相流动的研究正在逐步开展’‘-‘’,但现有的研究均以具有单程壳体的TEMA-E型换热器为对象,尚末对石油化工中使用的TEMA-F型换热器(具有1个纵向折流板,把壳体分为2个壳室)进行研究.本文在较宽广... 1 弓I言 近年来国内外对管壳式壳侧两相流动的研究正在逐步开展’‘-‘’,但现有的研究均以具有单程壳体的TEMA-E型换热器为对象,尚末对石油化工中使用的TEMA-F型换热器(具有1个纵向折流板,把壳体分为2个壳室)进行研究.本文在较宽广的实验参数范围内,对空气-柴油两相混合物在TEMA-F型理想换热器模型中的流动特性进行了较系统的实验研究.2 实验装置、测试系统及实验方法 在空气-油两相流动特性试验台上进行实验,实验系统见图1.试验用理想换热器模型示于图2,模型中换热管与横向折流板、横向折流板与壳体之间无间隙,为防止边壁的旁通泄漏,还安装了非整圆假管.当纵向折流板垂直放置时,换热器左右对称,故图2中试验元件只给出整个换热器的一半(见图中实线部分),试验元件用有机玻璃制造.在前、后端面上观察流型.平均截面含气率用快速关闭阀门法测量. “PAsTg 123 4 图1 实验系统 图2 换热器模型立体图 Fig.IExperlmental flow loop Fig.2 Heatexchanger model 1一空气压缩机;2一空气稳压器;3一空气冷却器;l一壳;2一纵向折流板;3一横向折流板;4一换热管 4一油箱;5一气液分离器;6一油流量计;7一试验 段;8一空气流量计;9一油稳压计J一油泵3 实验结果及讨论3.l 两相流型及其转变3.1.1 流型划分 在本文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侧 两相流 流动特性 换热器 油气混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壳式换热器流场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付磊 唐克伦 +1 位作者 李良 王维慧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6-72,共7页
对单弓形折流板式换热器的结构进行合理简化,利用ANSYS参数化建模方法建立了管壳式换热器的参数化模型,在ANSYS FLUENT 14.0数值模拟软件中对其温度场和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将定壁温假设方法与同时考虑壳程和管程流体的两流程耦合计算方... 对单弓形折流板式换热器的结构进行合理简化,利用ANSYS参数化建模方法建立了管壳式换热器的参数化模型,在ANSYS FLUENT 14.0数值模拟软件中对其温度场和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将定壁温假设方法与同时考虑壳程和管程流体的两流程耦合计算方法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同时考虑壳侧和管侧流体流动与传热,更有助于揭示换热器局部温度场变化的实际情况,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能够为管壳式换热器结构优化设计提供更好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壳式换热器 数值模拟 方法研究 ANSYS FLUENT 14.0软件 流动与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内纵向涡强化换热的阻力特性 被引量:7
15
作者 杨泽亮 罗福生 +1 位作者 栗艳 杨承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6-19,共4页
为探讨管内纵向涡强化换热的阻力特性,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分析了管内雷诺数以及涡发生器的安放位置、间距、高度等参数对管内阻力的影响,得到了管内阻力的拟合公式.并列出图表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得到了管内纵向涡发生器强化传热的... 为探讨管内纵向涡强化换热的阻力特性,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分析了管内雷诺数以及涡发生器的安放位置、间距、高度等参数对管内阻力的影响,得到了管内阻力的拟合公式.并列出图表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得到了管内纵向涡发生器强化传热的规律和阻力特性.结果表明:在同一雷诺数下,阻力系数随间距的变化呈一次线性关系;间距相同时,较高的发生器高度对雷诺数较大时的传热有更显著的强化效果;小于纵向涡影响区域的间距设置对于强化换热是不可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涡发生器 强化换热 阻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心环支承轴流式换热器壳程流体阻力系数 被引量:4
16
作者 罗小平 邓先和 邓颂九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30-135,共6页
壳程轴流式换热器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换热器,其显著特点是流体阻力低,传热效率好,在大流量的场合较适用.实验结果表明,该类换热器阻力系数与管子的种类及排列方式等因素相关[门。
关键词 换热器 壳程 轴流式 阻力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流式换热器壳程层流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7
17
作者 吴金星 王定标 +2 位作者 董其伍 刘敏珊 魏新利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15-18,76,共4页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和数值传热学方法 ,对纵流式换热器的运行工况进行简化和假设 ,建立了壳程层流流动与传热的数学模型。为改进收敛性和提高计算精度 ,用算子分裂法和二阶时间精度离散格式等改进算法 ,用三维等参单元导出了离散化非线性...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和数值传热学方法 ,对纵流式换热器的运行工况进行简化和假设 ,建立了壳程层流流动与传热的数学模型。为改进收敛性和提高计算精度 ,用算子分裂法和二阶时间精度离散格式等改进算法 ,用三维等参单元导出了离散化非线性控制方程组 ,编制了数值模拟程序。对纵流式换热器壳程的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得到换热器内流体流动状态和热流分布 ,并分析了支撑结构的参数变化对流体流动和传热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程 传热 数值模拟 纵流式换热器 层流流动传热导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板壳式换热器壳程物流分配特性的模拟与优化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家瑞 赵巍 +1 位作者 黄晓东 张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569-3576,共8页
以一种板壳式换热器壳程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几何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各流道的流量偏差和相对标准差的计算,分析了壳程物流分配的特性,并总结了物流分配特性对换热器的传热效率、整体效能以及压降的影响。模拟与分析结果显示:换... 以一种板壳式换热器壳程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几何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各流道的流量偏差和相对标准差的计算,分析了壳程物流分配的特性,并总结了物流分配特性对换热器的传热效率、整体效能以及压降的影响。模拟与分析结果显示:换热器壳程存在严重的物流分配不均匀现象,这种现象会造成换热器整体效能的下降,同时造成压降的大幅升高,但是对于传热效率的影响很小,总换热量偏移不足3%。为了改善物流分配带来的影响,提高换热器的性能,通过在入口处设置封头和圆弧状条纹板对换热器壳程来进行优化设计。优化分析结果表明:该设计可以改善换热器物流分配不均匀性,并能使换热器效能下降明显降低,压降相对减小,可以为板壳式换热器的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壳式换热器 物流分配 传热 数值模拟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折面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流动传热性能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斯民 肖娟 +2 位作者 王家瑞 简冠平 文键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537-4544,共8页
针对现有平面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相邻折流板与壳体间存在的三角漏流区,提出了一种折面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基于实验研究分析了折面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螺旋角和搭接度对流动传热性能的影响,并拟合了壳程对流传热和阻力系数的实验关联式。... 针对现有平面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相邻折流板与壳体间存在的三角漏流区,提出了一种折面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基于实验研究分析了折面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螺旋角和搭接度对流动传热性能的影响,并拟合了壳程对流传热和阻力系数的实验关联式。结果表明,当壳程体积流量相同时,随着螺旋角的减小,折面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壳程总压降增加,壳程管束压降增加,壳程膜传热系数提升,综合性能增强;相同壳程体积流量下,随着搭接度的增加,壳程总压降也增加,壳程膜传热系数增加,综合性能提高。实验研究表明螺旋角18°、搭接度50%的折面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流动传热性能最佳。将折面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螺旋角和搭接度作为修正因子拟合到了实验关联式中,对比发现实验值与Nu实验关联式计算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13%,与f实验关联式的平均相对误差为6.84%,说明了拟合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研究结果为折面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面螺旋折流板换热器 流动 传热 三角漏流区 实验验证 实验关联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状孔板纵向流换热器壳程流体流动及换热的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翠华 张平 +1 位作者 吴剑华 张先珍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932-1936,共5页
利用Fluent软件对网状孔板纵向流换热器壳程流体流动及换热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得到了壳程流体温度场、速度场及压力场等细观信息。根据模拟的结果,揭示了网状孔板强化壳程流体换热的机理,分析了壳程流体沿轴向流动及换热的性能,总结了... 利用Fluent软件对网状孔板纵向流换热器壳程流体流动及换热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得到了壳程流体温度场、速度场及压力场等细观信息。根据模拟的结果,揭示了网状孔板强化壳程流体换热的机理,分析了壳程流体沿轴向流动及换热的性能,总结了近壁区流场及温度场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流换热器 网状孔板 强化换热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