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5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 of overlying rock roofing structure in large mining height coal face and analysis of support resistance 被引量:2
1
作者 吴锋锋 刘长友 杨敬轩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2期3262-3272,共11页
The mining space of large mining height coal face is large,the range of movement and caving of rock strata is large and the stability of supports at coal face is low and damage rate of supports is high,which significa... The mining space of large mining height coal face is large,the range of movement and caving of rock strata is large and the stability of supports at coal face is low and damage rate of supports is high,which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safe and efficient production of coal mines.By similar simulation experiment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the mode of fractured roofing structure of large mining height coal face and the method of determination of reasonable support resistance of the support was evaluated.Analysis shows that the structural mode of "combined cantilever beam – non-hinged roofing – hinged roofing" of the large mining height coal face appears at the roofing of large mining height coal face.The supporting factor of caved gangue at the gob is introduced,the calculating equations of the fractured step distance of roofing were derived and conventional calculating method of caved height of roofing was corrected and the method of determination of the length and height of each structural area of the roofing was provided.With reference to the excavating conditions at Jinhuagong coal mine in Datong minefield,the dimensions of structural areas of the roofing of the coal face were determined and analyzed,and reasonable support resistance of the height coal face was acquired.By selecting Model ZZ13000/28/60 support and with procedures of advanced pre-cracking blasting,the safe production of large mining height coal face was assu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ge mining height roof structure roof model roof fracturing distance support resist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ew theory for determining large deformation area of roof at intersection and verification analysis
2
作者 WU Yi-yi GAO Yu-bing +2 位作者 MA Xiang ZHANG Xing-xing HE Man-cha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2期656-677,共22页
The intersection is a widely used traffic line structure from the shallow tunnel to the deep roadway,and determining the subsidence hidden danger area of the roof is the key to its stability control.However,applying t... The intersection is a widely used traffic line structure from the shallow tunnel to the deep roadway,and determining the subsidence hidden danger area of the roof is the key to its stability control.However,applying traditional maximum equivalent span beam(MESB)theory to determine deformation range,peak point,and angle influence poses a challenge.Considering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intersection roof,the maximum equivalent triangular plate(METP)theory is proposed,and its geometric parameter calculation formula and deflection calculation formula are obtained.The application of the two theories in 18 models with different intersection angles,roadway types,and surrounding rock lithology is verified by numerical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METP structure of the intersection roof established by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each model successfully determined the location of the roof’s high displacement zone;2)The area comparison method of the METP theory can be reasonably explained:①The roof subsidence of the intersectio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intersection angle;②The roof subsidence at the intersection of different roadway types has a rectangular type>arch type>circular type;③The roof subsidence of the intersection with weak surrounding rock i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intersection with hard surrounding rock.According to the application results of the two theories,the four advantages of the METP theory are compared and clarified in the basic assumptions,mechanical models,main viewpoints,and mechanism analysis.The large deformation inducement of the intersection roof is then explored.The J 2 peak area of the roof drives the large deformation of the area,the peak point of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enter of gravity position of the METP.Furthermore,the change in the range of this peak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hange law of the METP’s area.Hence,this theory clarifies the large deformation area of the intersection roof,which provides a clear guiding basis for its initial support design,mid-term monitoring,and late local reinforc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adway intersection roof deformation equivalent span theory triangular plate structure numerical analysis stress partial tens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models for the whole process of 110 mining method roof structural movement 被引量:12
3
作者 BIAN Wen-hui YANG Jun +2 位作者 HE Man-chao ZHU Chun XU Dong-m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9期3106-3124,共19页
For the 110 mining method,it is challenging to accurately calculate the support resistance of the roadway due to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 movement of the overlying strata in this method.The consequenti... For the 110 mining method,it is challenging to accurately calculate the support resistance of the roadway due to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 movement of the overlying strata in this method.The consequential excessive support results in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cost of roadway support.The authors explored the overlying strata movement and roadway deformation of the gob-entry retaining in the 110 mining method to solve this problem.First,the typical stages of the roof-cutting gob-side entry were defined.Second,the mechanical model and calculation formula of the support resistance on the roof were explored.Then,us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software,the starting ranges of the specific supports at different stages were verified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upport scheme was examined.Finally,combined with the field measurement data,the stress and the deformation of the gob roadway at different stag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wo mining processes in the 110 mining method were obtained.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obtained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field test results,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ecision support at different stages by the 110 mining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0 mining method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roof structure movement mechanical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厚硬顶板大采高综放工作面强动载矿压特征及机理
4
作者 张震 黄志增 +4 位作者 徐刚 刘晓刚 刘前进 赵铁林 蔺星宇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69-3387,共19页
针对榆神矿区特厚煤层多层厚硬顶板大采高综放工作面下开采液压支架立柱急剧下缩、工作面易压架等强矿压显现问题,采用立柱压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对工作面回采期间支架工作阻力、顶板下沉量进行了全程系统监测;对工作面矿压显现宏观特... 针对榆神矿区特厚煤层多层厚硬顶板大采高综放工作面下开采液压支架立柱急剧下缩、工作面易压架等强矿压显现问题,采用立柱压力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对工作面回采期间支架工作阻力、顶板下沉量进行了全程系统监测;对工作面矿压显现宏观特征、近远场覆岩运移与矿压的联动性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多层厚硬顶板大采高综放开采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得到了多层厚硬顶板破断的空间形态及覆岩结构演化规律;阐述了矿压作用机制,建立了考虑煤壁前方弯曲变形、多层厚硬顶板各层位间受力关联下的低、中、高不同层位覆岩结构力学模型,给出了不同层位岩层破断失稳判据及支架临界支护强度。结果表明:多层厚硬顶板大采高综放开采工作面除具有“来压区域性明显、来压急增阻、大小周期来压、周期性强动载来压”的特点外,还呈现出强动载来压期间多次连续性或短距间断性大周期来压的新特征;强动载期间连续性大周期来压矿压显现程度总体呈先增大后减缓的趋势,工作面周期性强动载来压呈不规律性,每隔4~10个小周期来压,间隔120.9~241.9 m,平均161 m发生1次强动载来压,强动载来压期间矿压显现异常强烈;上覆岩层呈现“低位悬臂梁+中位非铰接梁+高位联贯破断叠合铰接梁结构”,低位悬臂梁结构位于煤层上方20 m以内,该结构的周期性回转破断造成工作面小周期来压,中位非铰接梁位于煤层上方20~70 m范围,该范围内岩层的架前拉伸破断或架后剪切破断导致工作面发生大周期来压,高位岩层位于煤层上方70 m以上,中部厚硬岩层破断后,对高位铰接梁有效接触及支撑力减小,造成高位铰接梁相继破断失稳,继而导致工作面多次连续性或短距间断性大周期来压的强动载来压;中位非铰接梁结构破断失稳时支架合理支护强度为1.897 MPa,高位联贯破断铰接梁回转变形失稳对应的支架合理支护强度为2.470 MPa,滑落失稳对应的支架合理支护强度为3.180 MPa,现有的高强度支架难以对顶板的强矿压进行有效控制,须采取顶板弱化的手段进行采场围岩控制。研究成果对特厚煤层多层厚硬顶板开采围岩控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煤层 多层厚硬顶板 矿压显现特征 破断结构 矿压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舶钢结构舱室燃油火灾温升及安全防护研究
5
作者 王馨 武红梅 +3 位作者 姚圣姿 陈慧玺 张宇伦 王耀斌 《船海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8,共7页
通过搭建全尺度高大舱室和普通舱室火灾实验平台,设置热电偶串采集温度数据,并开展了多工况试验,在利用集总热容法建立热平衡方程后根据试验结果验证了顶棚钢结构温升模型,其计算值与实验值最大误差不超过20%;采用FDS软件建立仿真模型,... 通过搭建全尺度高大舱室和普通舱室火灾实验平台,设置热电偶串采集温度数据,并开展了多工况试验,在利用集总热容法建立热平衡方程后根据试验结果验证了顶棚钢结构温升模型,其计算值与实验值最大误差不超过20%;采用FDS软件建立仿真模型,对比试验与仿真结果,发现FDS模拟能较好重现火灾过程,相对误差在20%以内;此外研究硅酸钙板隔热特性,发现硅酸钙板受火时能保持完整,且在高大舱室中8 mm硅酸钙板防护效果好,普通舱室中30 mm硅酸钙板防护效果佳。该研究可为船舶防火设计中板材厚度选择提供参考,并有助于提升船舶防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舱室火灾 全尺度实验 FDS数值模拟 顶棚钢结构温度 热防护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板垮塌激励下多中段空区底板响应特征研究
6
作者 姜立春 李金柱 +1 位作者 李萍丰 陈俊豪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6-929,共14页
为预防空场法空区顶板垮塌诱发其结构灾变响应问题,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综合采空区顶板垮塌对底板的冲击扰动行为,构建采空区冒落冲击底板结构响应模型,建立动力响应控制方程,研究采空区群底板结构响应特征及衰减规律,分析节理密度、厚... 为预防空场法空区顶板垮塌诱发其结构灾变响应问题,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综合采空区顶板垮塌对底板的冲击扰动行为,构建采空区冒落冲击底板结构响应模型,建立动力响应控制方程,研究采空区群底板结构响应特征及衰减规律,分析节理密度、厚跨比等因素对底板位移、应力响应的作用,揭示其结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在冲击荷载作用下,底板位移、应力均随距离的增加而衰减,衰减速率递减,响应大小受冒落位置、距离及围岩的共同影响,冒落空区越靠近中心,底板位移、应力衰减速率越小,对周边空区的影响及破坏范围越广;随节理密度的增加,底板刚度、振动频率、能量耗散速度均减小,位移及拉应力峰值呈递增趋势,抗冲击变形能力降低,稳定性下降;底板位移、拉应力峰值随厚跨比的增加均呈指数型递减,当厚跨比为0.6时出现明显的拐点,递减速率相差10倍以上,增加底板厚跨比,可缩短响应时间,减小位移、拉应力,提高底板稳定性。利用数值方法对比验证理论方法的可靠性。研究成果可为空场法矿山安全生产及灾害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群 顶板垮塌 多中段空区 结构响应 冲击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外浮顶储罐抗风载结构响应机制研究
7
作者 周一卉 蔡语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8-928,共11页
风载是导致大型外浮顶储罐结构失效的典型灾害性因素,为探究大型外浮顶储罐对风载的结构响应机制,以10万m^(3)大型外浮顶储罐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储罐罐体-双盘式外浮顶一体化全尺寸结构模型和风场模型。采用CFD方法获得了不同液位下罐体... 风载是导致大型外浮顶储罐结构失效的典型灾害性因素,为探究大型外浮顶储罐对风载的结构响应机制,以10万m^(3)大型外浮顶储罐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储罐罐体-双盘式外浮顶一体化全尺寸结构模型和风场模型。采用CFD方法获得了不同液位下罐体周向与外浮顶顶部风压分布。基于流固耦合算法,分别就外浮顶在低、中、高液位下的漂浮工况和外浮顶落底工况下罐-顶一体化结构对风载的响应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罐体周向风压不受液位影响,在迎风侧可达到最大风压1400 Pa;外浮顶顶部风压压差随液位升高而增大,在100%液位时可达到2410 Pa,导致外浮顶发生侧倾或不平衡升降的事故概率增加;外浮顶顶板在风载作用下沿竖直方向的最大变形差值在100%液位达到最大,为16.44 mm;极端落底工况下的外浮顶对风载的响应非常敏感,相比由储液支撑的外浮顶,其最大变形量提升幅度可达到528.3%,且每圈面板变形量比无风工况增加48%~77%,应高度重视支柱支撑与风载的耦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大型储罐 双盘式外浮顶 风载 结构响应 流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埋直角梯形巷道倾斜顶板变形破坏特征及支护技术
8
作者 于远祥 赵春朋 杨俊斌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6-251,共16页
针对直角梯形巷道倾斜顶板变形破坏后难以支护的特点,考虑垂直地层压力和水平侧压力的综合作用,构建了倾斜顶板等效力学计算模型,确定了倾斜岩梁最大挠度断面所在位置,讨论了倾斜顶板异形拱的形态及其最大矢高,构建了倾斜顶板“拱-梁”... 针对直角梯形巷道倾斜顶板变形破坏后难以支护的特点,考虑垂直地层压力和水平侧压力的综合作用,构建了倾斜顶板等效力学计算模型,确定了倾斜岩梁最大挠度断面所在位置,讨论了倾斜顶板异形拱的形态及其最大矢高,构建了倾斜顶板“拱-梁”锚固承载结构,对羊场湾矿130205工作面风巷倾斜顶板的锚杆(索)支护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倾斜顶板岩梁最大挠度截面不在巷道中线上,而是在偏离高帮侧的0.5 l 0~0.6l 0这一区间范围;倾斜岩梁最大挠度断面左右两侧具有不同的异形拱形态,异形拱最大矢高与岩梁跨度、倾角和所受侧压力大小密切相关;倾斜岩梁在异形拱内离层岩体碎胀压力下发生挠曲变形,“拱-梁”锚固承载结构对倾斜顶板非对称变形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优化设计后,监测断面顶底板累计相对移近量最大值为65 mm,两帮累计相对收敛量最大值为60 mm,顶板及两帮控制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角梯形巷道 倾斜顶板 异形拱 “拱-梁”结构 支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击暴流作用下大跨穹顶屋面开洞对风压特性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曲激婷 杨志杰 霍林生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9-178,共10页
为揭示大跨穹顶结构因下击暴流作用而开洞破坏后屋面风压的变化规律,基于壁面射流模型分析大跨穹顶开洞屋面的内外风压分布。首先,验证了平面壁面射流模型模拟出的下击暴流风场的准确性,并通过风洞试验进一步验证,接着,通过数值模拟研... 为揭示大跨穹顶结构因下击暴流作用而开洞破坏后屋面风压的变化规律,基于壁面射流模型分析大跨穹顶开洞屋面的内外风压分布。首先,验证了平面壁面射流模型模拟出的下击暴流风场的准确性,并通过风洞试验进一步验证,接着,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屋面在不同位置破坏开洞对大跨穹顶结构内外风压分布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屋面负压区不同开洞率和不同矢跨比对结构风压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屋面的负压区破坏开洞后,屋面风压作用得到降低;与封闭建筑相比,同一区域处开洞率为7.5%的外风压系数最大可降低31.8%;内风压系数的幅值随着开洞率的增大整体有减小的趋势,开洞率为2.5%时内压达到负极大值约为-0.51;屋面内外合风压系数由负值变为正值,大部分幅值明显减小,总体平均降幅约为140%;随着矢跨比的不断减小,屋面内外风压体型系数在不断减小,内风压体型系数的减小速率不断衰减。研究结果可为开洞屋面的大跨穹顶结构的抗风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击暴流 壁面射流 大跨穹顶结构 屋面开洞 风压系数 开洞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陕接壤区煤炭开采过程中矿井水来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建 李慧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63-1275,共13页
蒙陕接壤区作为我国能源安全的核心保障区域,同样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地带。该区域煤炭资源的高强度开采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尤其是对地表以下浅层第四系含水层的破坏。由于难以精确评估顶板各含水层的渗漏... 蒙陕接壤区作为我国能源安全的核心保障区域,同样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地带。该区域煤炭资源的高强度开采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尤其是对地表以下浅层第四系含水层的破坏。由于难以精确评估顶板各含水层的渗漏情况,这增加了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水采煤策略的难度。本研究基于对蒙陕接壤区地下水中环境同位素(D和18O)的检测与分析,应用同位素质量守恒原理,计算了矿井水水源的相对贡献量。研究发现,各含水层水中的环境同位素受地形地貌、地层结构和地下水赋存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区的第四系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具有快速的循环更替速度,表现为富含氚的现代水补给特征,其δD值和δ^(18)O值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相近。深埋区的白垩系与第四系水力联系紧密,循环更替过程较长,导致环境同位素值有所降低。白垩系和侏罗系地下水受垂向补给控制,循环更替速度减缓,δD值和δ^(18)O值逐渐降低,其中白垩系地下水的δD值为–80.2‰~–75.6‰,δ^(18)O值为–10.6‰~–8.7‰。浅埋区和中深埋区地层由于沉积时间长,成岩作用较好,加之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与第四系或新近系直接接触,接受第四系地下水补给,导致δD值和δ^(18)O值相对较高。而深埋区的侏罗系地层由于本身厚度较大,上覆有厚层的第四系和白垩系地层,地下水补给条件较差,地下水径流过程漫长且较为封闭滞流,因此δD值和δ^(18)O值相对较低。本研究利用地下水中的δD值,通过二元混合模型计算得出,在浅埋区的矿井水中,第四系水的比例有所不同:SGT和HLG煤矿的占比小于20%,而BLT和LSJ等煤矿的占比介于28.0%~57.0%,YBJ煤矿的占比则接近80%。在中深埋区,矿井水中第四系水的比例通常小于20%,但在开发较早、顶板存在保德组红土层“天窗”的HLW和SS煤矿中,第四系水的比例分别达到了37.05%和26.24%。在深埋区,矿井水中白垩系水的占比约为30%。IsoSource模型的计算结果显示,第四系水的贡献率在7.6%~9.3%间,白垩系水的贡献率在12.0%~17.1%间,而侏罗系上段水的贡献率在74.9%~80.4%间,且不同矿区的矿井水中各水源的贡献率相近。本研究准确识别了矿井水中各含水层水的来源比例,对于蒙陕接壤区的保水采煤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同位素 矿井水 煤炭开采 水源判别模型 顶板地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装式筒仓仓顶结构支撑平台的设计与施工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博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1,共7页
筒仓仓顶结构施工是筒仓工程的难点及关键环节。针对筒仓仓顶结构施工方法多样、各支撑体系不能通用、经济性差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组装式筒仓仓顶支撑平台,可以适合多种仓型仓顶结构施工的支撑体系。工程实践表明,该支撑体系构造简单,平... 筒仓仓顶结构施工是筒仓工程的难点及关键环节。针对筒仓仓顶结构施工方法多样、各支撑体系不能通用、经济性差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组装式筒仓仓顶支撑平台,可以适合多种仓型仓顶结构施工的支撑体系。工程实践表明,该支撑体系构造简单,平台桁架通过将标准节拼接不同长度的平台桁架,以满足不同直径筒仓仓顶结构施工的需要;中心柱采用分段式设计,承插对接、螺栓连接,将标准节拼接成不同高度的中心柱,以满足不同高度仓顶结构施工的需要。该体系采用组装式,具有总重轻、可周转、安全经济、施工快速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仓顶结构 组装施工 中心柱 钢桁架 平台支撑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采高坚硬顶板工作面关键层破断结构及强矿压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建辉 郑凯歌 +6 位作者 李军 王林涛 王雄 张彦军 蔡鹏 曲浩铭 樊建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69,共11页
以神东矿区鑫臻煤矿15103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对大采高坚硬顶板条件下强矿压灾害发生机理及控制技术进行研究。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实践等方法分析了坚硬顶板破断特征及破断结构,揭示了强矿压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定向长钻孔水... 以神东矿区鑫臻煤矿15103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对大采高坚硬顶板条件下强矿压灾害发生机理及控制技术进行研究。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实践等方法分析了坚硬顶板破断特征及破断结构,揭示了强矿压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定向长钻孔水力压裂超前区域弱化治理思路并应用于现场实践。研究结果表明,直接顶能够及时垮落,而基本顶滞后于直接顶垮落,坚硬顶板破断呈现“台阶岩梁”结构特征,且在直接顶垮落后与基本顶离层空间可达2.84 m,此较大离层空间也是工作面矿压强度大的主要原因,计算得到未弱化顶板条件下支架阻力为20.075 MN;基于坚硬顶板破断特征,提出了定向长钻孔区域弱化治理技术。实践表明,压裂区域支架强度范围最小在10 MPa左右,而在未压裂区域几乎未出现低应力区,压裂区应力集中范围降幅约47.6%;在集中系数大于1.02范围内,未压裂区域集中系数大于1.21的高应力集中区出现14处,而压裂区域出现7次,降低约1/2,压裂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硬顶板 大采高 强矿压灾害 顶板结构 定向长钻孔 水力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客站钢结构维护现状及改进策略
13
作者 翁凯 史宪晟 +1 位作者 杨强 余洋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7-154,共8页
铁路客站钢结构具有主体结构跨度大、围护结构复杂、跨线设施检修困难、列车风等作用影响显著等特殊性,系统调研12个铁路局集团公司不同气候、温度和湿度区域的客站钢结构维护管理现状,从腐蚀和损伤方面总结客站屋盖钢结构、跨线钢结构... 铁路客站钢结构具有主体结构跨度大、围护结构复杂、跨线设施检修困难、列车风等作用影响显著等特殊性,系统调研12个铁路局集团公司不同气候、温度和湿度区域的客站钢结构维护管理现状,从腐蚀和损伤方面总结客站屋盖钢结构、跨线钢结构、围护结构的病害类型、特征及病害成因。基于运营风险提前预防及实时可控的目标,从设计阶段和运营维护阶段提出加强和改进客站钢结构的维护建议。针对运维管理缺乏评价依据的现状,提出构建客站钢结构日常检查及评估标准体系,并验证其可行性。最后结合调研现状深度分析,对《铁路运输房建设备大修维修规则(试行)》中钢结构养护维修条文提出修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站钢结构 腐蚀 损伤 屋盖结构 围护结构 安全评估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阶段空场嗣后充填法凿岩硐室矿柱对顶板稳定性的影响
14
作者 向伟华 路燕泽 +5 位作者 刘志义 王社光 王立杰 甘德清 陈彦亭 杨志强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76,共8页
以河北钢铁集团沙河中关铁矿南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普氏地压理论和卡斯特纳方程构建凿岩硐室矿柱稳定性计算模型,探讨阶段空场嗣后充填法凿岩硐室各因素对顶板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分析了凿岩硐室内不留矿柱(方案1)与先留设矿柱后与... 以河北钢铁集团沙河中关铁矿南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普氏地压理论和卡斯特纳方程构建凿岩硐室矿柱稳定性计算模型,探讨阶段空场嗣后充填法凿岩硐室各因素对顶板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分析了凿岩硐室内不留矿柱(方案1)与先留设矿柱后与矿体一起崩落(方案2)条件下的顶板稳定性。结果表明:采场开采长度27~45 m时,方案2的凿岩硐室顶板失稳风险较大;采场开采长度大于45 m时,2种方案顶板均存在失稳风险;方案2会使凿岩硐室内应力集中,顶板和侧帮出现应力加速释放现象;方案1的凿岩硐室应力释放和分布较为稳定,破坏时间相对滞后;矿岩稳固性较差时,选择方案1更利于顶板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段空场嗣后充填法 凿岩硐室 矿柱 顶板稳定性 敏感性分析 采场结构 顶板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综合体上盖建筑振动传播规律测试与影响评价
15
作者 宋启宇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0-164,共5页
铁路站场上盖综合开发被视为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和实现站城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广州白云站及上盖建筑开展振动测试,揭示列车在建筑物楼板上运行引起的站房及上盖建筑振动规律,研究适合站城一体开发的振动控制标准,评价列车... 铁路站场上盖综合开发被视为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和实现站城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广州白云站及上盖建筑开展振动测试,揭示列车在建筑物楼板上运行引起的站房及上盖建筑振动规律,研究适合站城一体开发的振动控制标准,评价列车振动影响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列车运行产生的振动在站台层、落客区的影响范围分布较广,Z振级在55~90 dB;在上盖建筑内部振动强度有所衰减,Z振级在55~80 dB。振动随着建筑高度的升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放大,Z振级在上盖建筑五层主要集中于70~75 dB,超过了振动目标控制值,需进一步采取减振措施设计。研究结果可为理解和控制铁路站城一体化开发中的振动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站房 振动 传播规律 上盖建筑 影响评价 现场实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采临空巷道顶板爆破预裂防冲机制及效果分析
16
作者 闫耀东 陈昆 +3 位作者 赵森 吕飞 郝电伟 史锐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3,共8页
为深入探讨临空巷道顶板爆破预裂对综采工作面回采期间冲击危险性的影响。以陕西某矿41109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推导和数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临空巷道实施顶板爆破预裂对于降低综采工作面冲击危险性的防冲机制及其卸压效果。得到... 为深入探讨临空巷道顶板爆破预裂对综采工作面回采期间冲击危险性的影响。以陕西某矿41109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推导和数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临空巷道实施顶板爆破预裂对于降低综采工作面冲击危险性的防冲机制及其卸压效果。得到以下结论:临空巷道顶板爆破预裂为良好的局部防治冲击地压的方式,利用该手段使得临空巷道侧向覆岩发生“长臂F→长臂L→短臂L”的结构转化,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具有较高冲击风险的工作面临空超前巷道附近煤岩体能量释放频度和强度,避免了高静载与强动载的叠加,从而降低了临空巷道的冲击危险性。在现场实际应用过程中,41109工作面在爆破前后相近时间相同推采距离内,微震事件能量下降12.7%,微震事件频次下降46.2%。截止目前,在所实施顶板爆破预裂区域内,临空巷道的整体围岩变形量减小,工作面超前采动应力影响范围下降;回采时未发生灾害性冲击显现,既验证顶板爆破预裂作为局部防冲手段的可靠性,又可为同类型矿井临空巷道的冲击地压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空巷道 顶板爆破预裂 冲击危险性 覆岩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硬顶板工作面过断层“裂-注-排-支”协同防控技术研究
17
作者 徐东 郑锐 李迎龙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33,共10页
针对厚硬覆岩顶板工作面回采过断层期间围岩稳定性控制难度大、动力灾害频发的工程难题,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工作面过断层过程中覆岩运移特征及围岩应力动态演化规律,提出了“裂-注-排-支”协同防... 针对厚硬覆岩顶板工作面回采过断层期间围岩稳定性控制难度大、动力灾害频发的工程难题,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工作面过断层过程中覆岩运移特征及围岩应力动态演化规律,提出了“裂-注-排-支”协同防控技术体系。研究表明:随着工作面与断层面间煤体尺寸减小,厚硬顶板沿断层面滑移失稳风险增大;断层面具有显著应力阻隔效应,导致上盘区域形成应力增高区(峰值应力达33.96 MPa)、下盘区域形成应力降低区;工作面过断层围岩应力演化可划分为断层静止期、活化期、运动期、应力释放期和稳定期5个阶段;通过在断层运动期前分阶段实施围岩卸压-加固协同防控措施(如水力压裂切顶、煤层注水软化、大直径钻孔卸压及锚杆索补强支护),可有效改善围岩应力分布状态,降低工作面周期来压强度35.8%~57.6%,减少冲击动载能量释放量,将巷道围岩变形量控制在388~589 mm范围内,显著提升断层区域围岩稳定性,实现了厚硬覆岩顶板综放工作面安全高效过断层的工程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硬顶板 断层构造 滑移失稳 应力演化 协同防控 断层活化 围岩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nd tunnel testing of wind pressures on a large gymnasium roof
18
作者 傅继阳 吴玖荣 梁枢果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2期521-529,共9页
A wind tunnel test was conducted for a large steel gymnasium structure. Simultaneous pressure measurements were made on its entire ellipsoidal roof in a simulated suburban boundary layer flow field. Special attention ... A wind tunnel test was conducted for a large steel gymnasium structure. Simultaneous pressure measurements were made on its entire ellipsoidal roof in a simulated suburban boundary layer flow field. Special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charaeteristics of fluctuating wind pressures in different zones on the roof. Some selected results are presented: 1) correlations between fluctuating wind pressures on both roof surfaces, 2) eigenvalues and eigenvectors of covariance matrices of the fluctuating wind pressures, 3)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s of the fluctuating wind pressures, and 4)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eak factor. Furthermor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quasi-steady approach is discussed in detail. Based on the results, an empirical formula for estimating the minimum pressure coefficients, using a peak factor approach, is presented. Comparison of the minimum pressure coefficients determined by the proposed formula and those obtained from the wind tunnel tests is made to examine the applicability and accuracy of the proposed formu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span roof wind pressure wind tunnel test gymnasium roo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力学模型构建的留巷切顶高度确定与围岩控制技术 被引量:4
19
作者 辛亚军 吴春浩 +2 位作者 杨俊鹏 田孟含 祝忍忍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26,共8页
以顺和煤矿2401运输巷道沿空留巷为工程背景,分析巷道围岩结构特征,基于巷道局部空间结构稳定性,分别构建了沿空留巷未切顶与切顶力学结构模型,并以巷道不同切顶高度进行物理相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巷旁采空区切落的矸石增加对关键块... 以顺和煤矿2401运输巷道沿空留巷为工程背景,分析巷道围岩结构特征,基于巷道局部空间结构稳定性,分别构建了沿空留巷未切顶与切顶力学结构模型,并以巷道不同切顶高度进行物理相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巷旁采空区切落的矸石增加对关键块的支撑力,同时弱化关键块对直接顶悬壁端部挤压,巷旁支护阻力减少35.78%;随着切顶高度增加,巷道顶板采空区侧端部悬臂由F型缓慢过渡到大I型,同时大保护结构具有向上平移趋势,相比于未切顶1巷,4 cm切顶2巷、8 cm切顶3巷与16 cm切顶4巷叠加应力峰值分别下降9.38%,28.13%,25.00%。结合巷道顶板岩性,最终确定切顶高度为8.2 m,留巷段采用三列单体液压支柱作巷旁支护,长短锚索超前补强,巷道围岩稳定,较好满足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空留巷 顶板结构 切顶卸压 巷旁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塑性基础边界两侧采空(留煤柱)基本顶板结构初次破断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冬冬 李子健 +5 位作者 谢生荣 何富连 罗昱 蒋再胜 马翔 李辉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95-2211,共17页
为了研究两侧采空留煤柱工程条件下基本顶板结构的断裂位态及工程指导意义,构建考虑实体煤弹塑性变形与两侧煤柱宽度及支撑能力弱化的基本顶板结构双塑化基础边界力学模型,基于有限差分算法与主弯矩破断准则系统计算了在非对称煤柱区和... 为了研究两侧采空留煤柱工程条件下基本顶板结构的断裂位态及工程指导意义,构建考虑实体煤弹塑性变形与两侧煤柱宽度及支撑能力弱化的基本顶板结构双塑化基础边界力学模型,基于有限差分算法与主弯矩破断准则系统计算了在非对称煤柱区和长边实体煤区的断裂线形态、区位属性及整体位态特征,并从7个层面、横纵向4对区域与传统模型对比,阐明新模型所得新结论及工程意义。结论如下:(1)两侧非对称煤柱参数对长边实体煤区域的基本顶主弯矩及破断位置影响小,但分别显著影响煤柱区的主弯矩大小、位置及断裂形态。两侧煤柱区(较强/宽煤柱区+较弱/窄煤柱区)基本顶断裂线形态有3类演化模式,随基本顶厚度及弹模增大而煤柱宽度、支撑能力及悬顶跨度减小,其变化规律为:非对称的“连续单弧形+连续单弧形”→“连续单弧形+开口间断双短弧形”→非对称的“开口间断双短弧形+开口间断双短弧形”。(2)长边实体煤区基本顶的断裂线主要有3类区位属性,随基本顶厚度及弹模增大而实体煤的塑性区宽度、塑化程度及悬顶跨度减小,其演变规律为:断裂线在塑性煤体区(C-S式)→弹塑性煤体分界区(C-TS式)→弹性煤体区(C-T式);(3)考虑断裂线区位属性,随基本顶厚度和弹模增大而煤柱宽度、支撑能力及悬顶跨度减小的基本顶全区域破断模式及演变规律为:C-S式的■→C-TS式的■→C-T式的■→C-T式的■→C-T式的■。针对研究两侧采空(煤柱)基本顶板结构破断的3类力学模型,从7个层面对比了3类模型的重要区别,从横向4个区域(开采区域的前方与后方、两侧煤柱区)与纵向4个区域(非对称遗留煤柱下伏、下伏开采空间出/进煤柱/体)阐明了其重要工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留煤柱 基本顶 两侧采空 弹−塑性基础 板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