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tmospheric lifetimes and traveling distances of airborne carcinogenic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1
作者 Siwatt Pongpiachan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7期830-837,共8页
Atmospheric lifetimes and traveling distances of 15 PAHs(Ac:acenaphthylene,Ace:acenaphthene,Ph:phenanthrene,MePh3:3-methyl-phenanthrene,MePh9:9-methyl-phenanthrene,MePh1:1-methyl-phenanthrene,MePh2:2-methyl-phenanthre... Atmospheric lifetimes and traveling distances of 15 PAHs(Ac:acenaphthylene,Ace:acenaphthene,Ph:phenanthrene,MePh3:3-methyl-phenanthrene,MePh9:9-methyl-phenanthrene,MePh1:1-methyl-phenanthrene,MePh2:2-methyl-phenanthrene,Ret:retene,B[a]A:benzo[a]anthracene,Chry:chrysene,B[b,j,k]F:benzo[b,j,k]fluoranthene,B[e]P:benzo[e]pyrene,B[a]P:benzo[a]pyrene,Ind:indeno[1,2,3-cd]pyrene,B[g,h,i]P:benzo[g,h,i]perylene)at Whitbourne,UK,were estimated by using the rate constants for reaction with OH,O3,and the first order rate constants of eight species of high molecular weight PAHs(i.e.B[a]A,Chry,B[b]F,B[k]F,B[a]P,Ind,B[g,h,i]P and Ret)as a function of humidity,solar intensity and temperature by using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The predicted atmospheric lifetime of Ac,Ace,Ph,MePh3,MePh9,MePh2 and MePh1 ranged between 11.42 h-79.12 h in cold period and 1/31 h-14.33 h in warm period respectively.The binary ratios of atmospheric lifetime of B[k]F/B[g,h,i]P,B[k]F/B[g,h,i]P,B[g,h,i]P/Ind and B[k]F/Ind displayed non-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old and warm period,indicating that high molecular weight PAHs are difficult to be decomposed by UV light and thus may be conveyed to the rural regions via long range atmospheric transportation(LRAT).The decreased level of the atmospheric lifetime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PAHs in summer can be attributed to an increased level of OH radical content and solar rad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大气 太阳能强度 臭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强爆炸热辐射传输及其波长敏感性研究
2
作者 张志远 郝建红 +4 位作者 张艺洁 张芳 赵强 范杰清 董志伟 《强激光与粒子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3-181,共9页
通过建立热辐射脉冲输运模型,结合无量纲化处理与数值模拟方法,量化不同时刻、不同波段及传输距离下的热辐射能量速率与累积能量。重点分析大气透过率与空气密度比对热辐射能量分布的影响,揭示了强爆炸热辐射在空间传输中的规律及其对... 通过建立热辐射脉冲输运模型,结合无量纲化处理与数值模拟方法,量化不同时刻、不同波段及传输距离下的热辐射能量速率与累积能量。重点分析大气透过率与空气密度比对热辐射能量分布的影响,揭示了强爆炸热辐射在空间传输中的规律及其对波长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时间维度上,热辐射累积能量随时间增加而增长,且增长速率逐渐降低,在火球复燃阶段时可见光波段热辐射累积能量占比略高,在火球冷却阶段则由红外波段占主导。空间维度上,随传输距离增长热辐射能分布规律为海拔越低热辐射能越小,直到一定传输距离后热辐射能空间分布趋于稳定。建立的模型可预测任意爆炸条件下特定位置的热辐射能量分布,为波长敏感材料的防护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爆炸 大气传输 数值模拟 大气透过率 热辐射脉冲输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激光大气传输的仿真研究进展
3
作者 周焕然 朱辰 +3 位作者 王超 李松山 吕坤鹏 贾佑权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69,共7页
激光大气传输的影响仿真对各种激光器的实际应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为激光器实际试验顺利开展提供重要保障。主要介绍激光大气传输仿真中大气衰减、湍流、热晕对激光束的影响仿真及相关工作,在大气衰减方面,通常需要计算大气透过... 激光大气传输的影响仿真对各种激光器的实际应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为激光器实际试验顺利开展提供重要保障。主要介绍激光大气传输仿真中大气衰减、湍流、热晕对激光束的影响仿真及相关工作,在大气衰减方面,通常需要计算大气透过率,目前已有成熟的仿真软件;在大气湍流方面,目前有相位屏法可以等效相位和折射率的扰动来模拟随机湍流,进行激光光束在湍流中的传输仿真,不能实际的对湍流进行仿真;在大气热晕方面,因热晕具有随机性和瞬时性,目前大多数学者只进行了稳态热晕研究。激光大气传输仿真还需要在湍流和热晕耦合以及对线性非线性效应联合建立仿真系统,激光大气传输仿真平台搭建等方面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大气传输 衰减 湍流 热晕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原地区近地面风场和大气输送特征分析
4
作者 刘书同 曹之炯 +3 位作者 蔡旭晖 胡洵 宋宇 康凌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6,共12页
使用太原地区2017年57个地面常规气象站的观测数据和NCEP/FNL资料,分析当地近地面风场和大气输送特征。使用CALMET风场诊断模式和轨迹计算方法,获取当地逐时近地面风场和逐日大气输送轨迹,并根据风场和轨迹分布特征,将当地风场分为天气... 使用太原地区2017年57个地面常规气象站的观测数据和NCEP/FNL资料,分析当地近地面风场和大气输送特征。使用CALMET风场诊断模式和轨迹计算方法,获取当地逐时近地面风场和逐日大气输送轨迹,并根据风场和轨迹分布特征,将当地风场分为天气背景型和局地环流型两类。天气背景型全年出现频率达66.3%,局地环流型全年出现频率为33.7%。局地环流型风场具有明显的山谷风日夜更替特征,而天气背景型风场在一天之内风速和风向都有较大的变化。以太原城区为源点的大气输送轨迹显示,天气背景型的轨迹分布季节变化较大,主要有偏东的寿阳以南山谷方向、偏西南的沿盆地走势方向和偏西北的山地方向。局地环流型的轨迹集中在太原市区及附近山地,影响范围小,不利于当地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易引发污染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地区 天气背景 局地环流 风场 大气输送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化学计量比铌酸锂晶体的孪晶缺陷研究
5
作者 郝永鑫 孙军 +4 位作者 杨金凤 赵晨成 刘子琦 李清连 许京军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6-204,共9页
铌酸锂(LiNbO_(3),简称LN)晶体因其优良的非线性、电光等效应成为最具应用价值的集成光子学材料之一。与同成分铌酸锂(Congruent Lithium Niobate,CLN)晶体相比,近化学计量比铌酸锂(Near-stoichiometric Lithium Niobate,nSLN)晶体的非... 铌酸锂(LiNbO_(3),简称LN)晶体因其优良的非线性、电光等效应成为最具应用价值的集成光子学材料之一。与同成分铌酸锂(Congruent Lithium Niobate,CLN)晶体相比,近化学计量比铌酸锂(Near-stoichiometric Lithium Niobate,nSLN)晶体的非线性、电光等性能更加突出,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利用扩散法能够制备组分均匀的实用化nSLN晶体,然而对大尺寸LN晶体进行扩散处理时,极易产生孪晶并导致晶片开裂。针对上述问题,本工作开展了扩散法制备大尺寸nSLN晶体的研究,对扩散后晶片上的孪晶缺陷进行表征,分析了孪晶的产生机制,并通过改进晶片放置方式制备了完整的4英寸(100 nm)和6英寸(153 nm)晶片,最后测试了晶片的组分和透过率。结果表明,晶片组分均不低于49.94%(摩尔分数),接近化学计量比,其透过率在600~3300 nm范围内均高于71%。扩散法制备的Z-cut和X-cut晶片上均出现了孪晶,同时Z-cut晶片上的孪晶两两相交时产生裂纹,而X-cut晶片上并未出现裂纹。分析表明Z-cut和X-cut晶片孪晶面为{0112},该孪晶属于形变孪晶。根据形变孪晶的产生机制,认为富锂原料不均匀形变是产生孪晶的主要驱动力。最终,通过改进扩散处理工艺,抑制了扩散孪晶的产生,提高了4英寸(100 nm)、6英寸(153 nm)nSLN晶片的成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化学计量比铌酸锂 扩散法 孪晶 富锂气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组网激光雷达的内蒙古沙尘事件时空特征与外源贡献分析
6
作者 董元柱 谷雨 +9 位作者 白雪椿 周兴军 潘颖 易子淮 王泽楠 范广强 穆溪 项衍 张天舒 刘文清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33-1843,共11页
为揭示内蒙古地区沙尘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外源贡献,利用部署在内蒙古地区的七台三波段激光雷达,获取了高精度气溶胶垂直分布廓线.此外,进一步结合地面站点观测数据、大气化学模式、气象再分析数据及后向轨迹模型,深入分析了内蒙古... 为揭示内蒙古地区沙尘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外源贡献,利用部署在内蒙古地区的七台三波段激光雷达,获取了高精度气溶胶垂直分布廓线.此外,进一步结合地面站点观测数据、大气化学模式、气象再分析数据及后向轨迹模型,深入分析了内蒙古夏季沙尘暴的三维动态演变、大气环流结构及外来沙尘源区.研究发现,2014~2024年内蒙古地区的沙尘日数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春季为沙尘事件的高发季节,累计沙尘日数达到117d.近5年来,春季沙尘日数的变化相对稳定,但自2020年起,夏季沙尘出现日数开始呈增长趋势,5年增长率约为18.9%.2024年7月20~25日,内蒙古地区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沙尘暴事件.通过组网激光雷达,有效监测了沙尘暴从高空至近地面的动态演变过程.沙尘首先出现在阿拉善盟策克口岸,随后在低压槽后西北风及地表大风的共同作用下向东扩散.随后2d,沙尘强度有所减弱.然而,之后低压槽再次出现,槽后偏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南下,形成强风,迅速吹起地表沙尘,导致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起沙量普遍增加,并将沙尘通过槽后西北风向下游输送.此次沙尘事件中,中蒙边境成为沙尘天气PM_(10)的主要潜在源区,对PM_(10)质量浓度的贡献最为显著.这表明,中蒙边境地区正逐渐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沙尘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传输 组网激光雷达 大气化学模式 时空特征 外来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地形与水汽特征对“23·7”河北中部极端降水形成的影响机制
7
作者 刘姝 周煜 +5 位作者 王福侠 花家嘉 王振超 章鸣 高凌峰 王琼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8,共15页
利用国家基准站降水观测数据、ERA5(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Reanalysis v5)再分析资料和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中尺度数值模式,研究了水汽输送、收支及北段太行山地形对“23·7”河... 利用国家基准站降水观测数据、ERA5(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Reanalysis v5)再分析资料和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中尺度数值模式,研究了水汽输送、收支及北段太行山地形对“23·7”河北中部极端降水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偏北偏强的副热带高压西伸和大陆高压打通形成“高压坝”,阻挡减弱台风“杜苏芮”的北上,加之西北太平洋台风“卡努”东移的共同影响,建立了两条水汽通道(1000~700 hPa),一条为西太平洋水汽通道,水汽主要集中在1000~900 hPa;另一条为南海水汽通道,水汽主要集中在900~850 hPa。2)河北中部主要的水汽输入边界为南边界和东边界,且以南边界为主,主要的水汽输出边界为北边界和西边界。河北中部小时降水量与区域水汽通量净收支呈正相关,2023年7月30日河北中部的水汽通量净收支约为29日和31日的4.7倍,为极端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有利的水汽条件。3)太行山地形对此次暴雨的落区和强度有一定的影响。受到北段太行山的阻挡,远距离输送的水汽在山前迎风坡及山前平原堆积。地表至700 hPa,东北风/偏东风在山前迎风坡强迫抬升,且山前平原处稳定存在东南风与东北风的辐合,有利于山前迎风坡至山前平原一带稳定维持强盛而持久的垂直上升运动,这种较强且深厚的水汽辐合和垂直输送利于河北中部产生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7”极端降水 大气环流 水汽输送 区域水汽收支 太行山地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降水稳定同位素对印度洋季风的响应
8
作者 王钟毓 漆继红 +4 位作者 许模 李潇 易磊 梁敬沿 谭谣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9-237,共9页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印度洋季风输入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该地区特有的地形条件及水汽输送方式是此区域降水同位素组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分析青藏高原地区同位素高程效应规律以及同位素分馏特征,本文采集了2021—2022年的降水样品,运...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印度洋季风输入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该地区特有的地形条件及水汽输送方式是此区域降水同位素组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分析青藏高原地区同位素高程效应规律以及同位素分馏特征,本文采集了2021—2022年的降水样品,运用同位素分馏理论和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对大峡谷地区同位素高程梯度和氘盈余进行了研究,并得到了以下结论:1)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的大气降水线为:δ(D)=8.02δ(^(18)O)+13.21(δ(D)和δ(^(18)O)分别为水中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同位素高程梯度为-1.43‰/km,并通过模型进行了验证;2)研究区内的氘盈余分布呈自西至东缓慢增大的趋势,这是由于印度洋季风的影响逐渐减弱造成的,大峡谷地区的氘盈余显著高于季风输入和输出地区,显示出水汽在大峡谷中有一定的滞留过程;3)氘盈余分布特征与后向轨迹模型得到的水汽来源特征一致,即随着印度洋季风的向西移动,西风带和大陆气团水汽混入比例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大气降水 氢氧稳定同位素 氘盈余 水汽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西南部2010年代5~6月降水突变减少的成因分析
9
作者 韩迁立 肖子牛 陈权亮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50,共10页
5~6月是云南干季和雨季转换的关键期,其间降水量的多寡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也是雨季开始期早晚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1971~2022年云南5~6月站点观测降水资料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该区域5~6月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 5~6月是云南干季和雨季转换的关键期,其间降水量的多寡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也是雨季开始期早晚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1971~2022年云南5~6月站点观测降水资料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该区域5~6月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云南西南部5~6月降水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并在2009年发生气候突变,2010年之后显著减少。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热带西印度洋海温暖异常,会导致中南半岛北部和云南地区上空200hPa高层大气辐散和700hPa辐合减弱,不利于大气垂直上升运动和降水;还会导致中亚和孟加拉湾地区500hPa高度场正异常,使得中高纬地区东移南下的冷空气和南支槽前的西南气流减弱,不利于云南西南部地区降水天气过程的形成;同时,西印度洋海温暖异常也导致大气低层从南海海域到中南半岛形成异常反气旋环流,云南出现西北风异常,西南风的水汽输送减弱,进而造成云南西南部5~6月降水减少。热带西印度洋海温持续上升及其在2010年代末期的突变增暖,是导致云南西南部降水突变减少的关键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西南部 5~6月降水 热带西印度洋海温 大气环流 水汽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昆仑山北坡持续性暴雨的水汽输送及其大气三维结构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晶 周雅蔓 +5 位作者 李建刚 曾勇 仝泽鹏 江雨霏 杨莲梅 周玉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11-1727,共17页
利用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HYSPLIT_4轨迹模式,结合地基GPS-MET观测资料,对2019年6月24~26日中昆仑山北坡一次持续性暴雨天气大尺度水汽输送特征及水汽源地进行分析,阐明了干旱区强降水期间大尺度环流异常与水汽持续接力输送过程的关系。... 利用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HYSPLIT_4轨迹模式,结合地基GPS-MET观测资料,对2019年6月24~26日中昆仑山北坡一次持续性暴雨天气大尺度水汽输送特征及水汽源地进行分析,阐明了干旱区强降水期间大尺度环流异常与水汽持续接力输送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1)降水前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位置异常偏西,副高外围偏南气流造成高原增湿明显。强降水期间,副高继续向西北伸展,低纬度水汽沿印度夏季风环流向北输送,经青藏高原接力输送至暴雨区,与塔什干低涡前偏南气流共同构成了中昆仑山北坡持续性强降水的水汽输送通道,水汽持续接力输送造成暴雨区可降水量(PWV)出现两次急剧增湿过程,测站PWV峰值达到气候平均值近2倍。(2)300 hPa温度异常对于本次中昆仑山北坡持续性大暴雨天气水汽输送具有重要的作用。降水前和降水期间,300 hPa暖异常中心激发200 hPa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和经向风正异常中心,同时,在暖异常中心南侧(印度半岛北部)和西侧,激发500 hPa反气旋式环流异常中心和气旋式环流异常中心,反气旋式环流后部经向风正异常中心将低纬度地区暖湿气流向北输送,与气旋式环流东部偏南气流在暴雨区汇合,为持续性暴雨的发生提供充沛的水汽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昆仑山北坡 持续性暴雨 水汽输送 大气环流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大气环境模式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体健 李蒙蒙 +10 位作者 韩志伟 张华 周春红 谢旻 李树 庄炳亮 吴昊 曲雅微 傅宗玫 马丹阳 李亚松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921-5933,共13页
本文针对我国大气环境模式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特点开展系统综述,并对大气环境模式的研究进行展望,提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气环境模式方面的发展和应用研究,历经输送扩散模式、酸沉降模式、空气质量模式、气候-... 本文针对我国大气环境模式的发展历史和主要特点开展系统综述,并对大气环境模式的研究进行展望,提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气环境模式方面的发展和应用研究,历经输送扩散模式、酸沉降模式、空气质量模式、气候-化学耦合模式、地球系统模式等不同阶段,自主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气环境模式,改进完善了国际先进的大气环境模式,在大气污染防治与管控、重大活动环境保障和气候变化应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形成机理在模式的应用研究、排放清单反演和动态源排放模式研发、多源观测资料与大气环境模式融合、集合预报技术研发、非结构网格系统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环境大模型研发,全面提升我国大气环境模式的整体性能,积极推进我国大气环境模式的开源化和国际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送扩散模式 酸沉降模式 空气质量模式 气候-化学耦合模式 地球系统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尺度温室气体排放反演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6
12
作者 胡诚 张俊清 +3 位作者 刘慧丽 史雪静 孙帆 肖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036-7045,共10页
城市是二氧化碳(CO_(2))和甲烷(CH_(4))排放的热点区域,占全球人为源总排放量的40%~50%,因此对其排放量的准确量化,直接影响着各国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虽然排放清单方法是当前核算排放量的最主要手段,但大量对比研究表明,温室气... 城市是二氧化碳(CO_(2))和甲烷(CH_(4))排放的热点区域,占全球人为源总排放量的40%~50%,因此对其排放量的准确量化,直接影响着各国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虽然排放清单方法是当前核算排放量的最主要手段,但大量对比研究表明,温室气体排放量在城市尺度上估算的不确定性依旧大于50%,因此亟需开展城市尺度上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准确核算,进而降低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而基于浓度观测和大气传输模型的反演方法,从2010年起逐渐被用于城市尺度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反演研究,但对浓度观测站点选取和排放量反演方法依旧存在认识的不统一与偏差.在我国制定“双碳”政策的战略背景下,本文系统梳理和综述了当前城市尺度温室气体排放量反演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该方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指出相较于国外已开展的研究,我国当前城市尺度的温室气体浓度观测网络依旧欠缺,限制了温室气体排放量时空格局和组分的有效拆分.而结合中精度浓度观测网络,并同时发展1km及以下空间分辨率的排放清单和气象驱动场,是未来准确解析城市尺度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及其时空格局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系统总结当前城市尺度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研究现状、进展及问题,以及未来潜在发展趋势,预计可为我国“双碳”战略的实施提供方法参考和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排放量反演 高塔 大气传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M_(2.5)浓度达标约束和区域联防联控的河南省地级市大气环境容量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硕迪 董欣宜 +3 位作者 苏方成 徐起翔 王克 张瑞芹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5-995,共11页
为研究以河南省为代表的受大气污染传输影响显著省份的大气环境容量,本文基于CMAQ模型,采用嵌套迭代模拟的方法,计算了在周边省份区域联防联控的前提下河南省PM_(2.5)浓度达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时17个地级... 为研究以河南省为代表的受大气污染传输影响显著省份的大气环境容量,本文基于CMAQ模型,采用嵌套迭代模拟的方法,计算了在周边省份区域联防联控的前提下河南省PM_(2.5)浓度达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时17个地级市SO_(2)、NO_(x)、一次PM_(2.5)和NH_(3)的大气环境容量.结果表明:①省外传输对河南省PM_(2.5)浓度的贡献率为50.29%,其中周边7个省份传输贡献率为36.19%,可见周边省份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是河南省实现空气质量达标的必要条件.②在省级PM_(2.5)浓度达标时,河南省周边7个省份SO_(2)、NO_(x)、一次PM_(2.5)和NH_(3)的大气环境容量分别为279.07×10^(4)、465.61×10^(4)、172.67×10^(4)和182.96×10^(4)t,超载排放量分别为243.13×10^(4)、402.79×10^(4)、143.63×10^(4)和142.54×10^(4)t.③在区域联防联控的前提下,全省PM_(2.5)浓度达标时河南省17个地级市的SO_(2)、NO_(x)、一次PM_(2.5)和NH_(3)环境容量分别为23.48×10^(4)、52.40×10^(4)、22.74×10^(4)和32.17×10^(4)t,超载排放量分别为48.43×10^(4)、106.78×10^(4)、45.84×10^(4)和61.63×10^(4)t.④河南省东南部区域的SO_(2)和NO_(x)排放以及西北部区域的一次PM_(2.5)和NH_(3)排放会对全省PM_(2.5)浓度变化有显著贡献.研究显示,河南省PM_(2.5)浓度达标时,4种主要大气污染物的环境容量的最大值为52.40×10^(4)t,超载排放量的最大值为106.78×10^(4)t.为实现河南省PM_(2.5)浓度达标,河南省周边省份均需要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同时河南省需要加大对东南部区域的SO_(2)和NO_(x)排放以及西北部区域的一次PM_(2.5)和NH_(3)排放的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AQ模型 空气质量达标 PM_(2.5) 区域传输 大气环境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土壤和牧草中的有机氯污染物:分布、来源和生态风险
14
作者 闫兴蕊 龚平 +5 位作者 王小萍 商立海 李一农 毛飞剑 牛学锐 张勃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8-438,共11页
三江源地区是“亚洲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复杂的大气环流可能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输入提供动力。在采集三江源地区土壤和牧草的基础上,获得该地区有机氯类污染物(OCPs,POPs的一类)的污染水平并进行来源解析,以期对POPs... 三江源地区是“亚洲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复杂的大气环流可能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输入提供动力。在采集三江源地区土壤和牧草的基础上,获得该地区有机氯类污染物(OCPs,POPs的一类)的污染水平并进行来源解析,以期对POPs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三江源地区土壤和牧草中滴滴涕(DDTs)的含量分别为低于检出限(BDL)-2.32×10^(4)pg·g^(-1)(平均3003 pg·g^(-1))和BDL-2.44×10^(4)pg·g^(-1)(平均3539 pg·g^(-1)),高于全球其他高海拔草地地区;而土壤和牧草中六氯苯(HCB)、六六六(HCHs)和多氯联苯(PCBs)的含量则与全球背景水平相当。2)三江源地区的OCPs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反向气团轨迹显示高含量的OCPs主要来自于三江源以东的地区。此外,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区具有相对高的OCPs含量,表明当地的零星地区可能存在OCPs使用/排放史。3)三江源地区土壤和牧草中的OCPs含量与年降水量显著正相关(P值分别小于0.05和0.1),而土壤DDTs与热力学温度的倒数(1/T)线性关系的斜率可达-9×10^(7)。降水冲刷和地气交换很可能是大气中OCPs向三江源地区地表介质输入的关键过程。4)三江源地区有机氯污染物在土壤-牧草间的平均生物浓缩系数为11,表明有机氯污染物在牧草中发生了富集。基于定性评价的效应区间低/中值法和危害商法的生态风险评估显示,三江源地区OCPs对生态系统的总体风险较小,但后续研究中仍需关注该地区东部城镇的DDTs生态风险。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传输 生物富集 生态风险 青藏高原 三江源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对流层大气能量变化特征及趋势
15
作者 孔琳琳 邹捍 周立波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5-390,共16页
在北极快速变化背景下,北极对流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不断增加,提示北极对流层大气基本状态可能发生变化。作为大气基本状态的度量,北极对流层大气能量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发生何种变化,是北极研究者关心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基于对北极对... 在北极快速变化背景下,北极对流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不断增加,提示北极对流层大气基本状态可能发生变化。作为大气基本状态的度量,北极对流层大气能量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发生何种变化,是北极研究者关心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基于对北极对流层大气地-气能量交换、侧边界能量交换和大气能量变化研究的简要回顾,给出了北极对流层大气能量变化及趋势的物理图像和基本数据。以上研究表明,(1)北极下垫面向对流层大气的能量输送不断增加,夏季中高纬度向北极对流层大气的能量输送也在增加,从能量收支的角度提示北极对流层大气能量增加的可能性;(2)采用再分析资料的最新研究也表明,近数十年来,北极对流层大气能量不断增加,大气基本状态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能量 地-气交换 能量输送 对流层 北极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夏季一次深对流过程对不同溶解度气体垂直输送的模拟
16
作者 吴敏凡 卞建春 +4 位作者 雒佳丽 王辉 李丹 王澜 白志宣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5-477,共13页
利用中尺度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对2012年7月21日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一次深对流过程中大气成分垂直输送过程进行了模拟,量化深对流系统对大气中不同溶解度气体成分再分布的贡献。将本次模拟个例与微波临边观测仪(Microwave Limb Sounder,... 利用中尺度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对2012年7月21日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一次深对流过程中大气成分垂直输送过程进行了模拟,量化深对流系统对大气中不同溶解度气体成分再分布的贡献。将本次模拟个例与微波临边观测仪(Microwave Limb Sounder,MLS)卫星数据的对比发现,数值模拟可以较好地再现深对流天气过程中大气成分CO和O_(3)的分布特征。在本次模拟个例中,从CO、O_(3)、SO_(2)和NH_(3)等不同溶解度气体体积浓度随时间和高度的变化特征发现:深对流可以将不同溶解度的气体输送到对流层上层,甚至进入到平流层下层;在对流层上层,不易溶的CO(O_(3)),其体体积浓度由对流发生前期的70 ppb(1 ppb=10^(-9))(220 ppb)增加(降低)到对流最强盛期的111 ppb(102 ppb),增加(降低)的百分比为58.6%(53.6%);而易溶的SO_(2)和NH_(3),在对流层上层,其体积浓度分别由对流前期的0.036 ppb和0.011 ppb增加到对流最强盛期的0.4 ppb和0.15 ppb,增加的百分比为1011.1%和126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成分 气体溶解度 深对流 垂直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山钢铁行业运输过程的减排潜力评估
17
作者 张英志 吕兆丰 +5 位作者 王冠淇 邓梵渊 石梦双 窦广玉 郝春晓 刘欢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48-1655,1661,共9页
基于企业调研和门禁过车辆次等数据,使用“自下而上”的方法,从用车企业端估算了唐山主要钢铁行业运输过程所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并评估了减排潜力。结果表明:2022年唐山22家主要钢铁企业上游铁矿石运输量为1.84×10^(8) t,下游... 基于企业调研和门禁过车辆次等数据,使用“自下而上”的方法,从用车企业端估算了唐山主要钢铁行业运输过程所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并评估了减排潜力。结果表明:2022年唐山22家主要钢铁企业上游铁矿石运输量为1.84×10^(8) t,下游钢铁产品运输量为1.18×10^(8) t,主要往来于唐山港。22家钢铁企业上、下游运输方式均以公路运输为主,清洁运输方式(电动货车、铁路运输和皮带通廊运输)的货运周转量占比在70%以上;从企业过车数据看,电动车的使用次数已超过传统燃料车辆;传统柴油车以国Ⅴ和国Ⅵ车辆为主,产生的氮氧化物(NO_(x))、CO、碳氢化合物(HC)、可吸入颗粒物(PM_(10))和细颗粒物(PM_(2.5))年排放总量分别为1 112.5、208.7、25.4、13.9、12.6 t。现阶段唐山通过重污染天气预警管控措施可使钢铁企业运输过程的NO_(x)排放强度下降25.7%。货运全面电动化升级可实现唐山钢铁行业运输过程NO_(x)排放进一步大幅降低,减排比例预估高达73.0%,下阶段应优先引导具备减排潜力的企业推进货运电动化,从而实现进一步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物 排放 减排潜力 运输过程 钢铁行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长城站周边土壤、潮间带沉积物和企鹅粪土沉积层中人工合成麝香的分布及生态风险 被引量:1
18
作者 吕建霞 华艺 +3 位作者 王司麟 王晨 王玲 尹晓斐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89-2597,共9页
人工合成麝香(Synthetic musks,SMs)具有内分泌干扰效应并且其挥发性强,能够通过大气传输到达偏远地区.本文测定了中国南极长城站沉积物、土壤和企鹅粪便中四种SMs的含量,并分析了其生态风险.佳乐麝香(Galaxolide,HHCB)和吐纳麝香(Tonal... 人工合成麝香(Synthetic musks,SMs)具有内分泌干扰效应并且其挥发性强,能够通过大气传输到达偏远地区.本文测定了中国南极长城站沉积物、土壤和企鹅粪便中四种SMs的含量,并分析了其生态风险.佳乐麝香(Galaxolide,HHCB)和吐纳麝香(Tonalide,AHTN)是样品中的主要SMs,二甲苯麝香(Musk xylene,MX)和酮麝香(Musk ketone,MK)未在样品中检出.有87.50%的样品检出HHCB,含量为ND—18.35 ng·g^(−1)dw(干重),平均值为4.56 ng·g^(−1)dw;有81.25%的样品中检出AHTN,含量为ND—21.47 ng·g^(−1)dw,平均值为6.41 ng·g^(−1)dw.企鹅岛山顶的粪土样品中SMs含量最高,说明SMs可能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并通过排泄物排出.南极长城站污水口和俄国站垃圾处理厂的两个点位也含有较高含量的SMs,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人类的活动引入的SMs的污染.有研究表明AHTN比HHCB更容易通过大气进行远距离传输,而在本研究中,分析HHCB和AHTN的含量比发现,大部分样品中AHTN含量都高于HHCB,说明大气沉降是南极地区SMs的主要来源.而长城站污水口和俄国垃圾处理厂两个点位HHCB的含量高于AHTN,进一步说明这两个点位SMs主要来源于科考人员的活动.对沉积物进行风险评估,检出的两种SMs的风险熵值均小于0.1,表明从理论上来说这两种污染物不会对南极生态环境造成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合成麝香 南极 大气传输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团来源和云雾过程对华南高山背景区亚微米气溶胶数谱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淑婷 龚道程 +8 位作者 张诗炀 张庆祖 王文路 刘小婷 张涛 周炎 王伯光 陈多宏 王好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6,共9页
在南岭国家大气背景站(南岭站,海拔1690m)采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SMPS)对亚微米气溶胶的数浓度及粒径谱分布进行了观测.结合同期常规污染和气象数据,分析了不同来源气团与气象条件下气溶胶数谱分布的特征,探讨了典型云雾天气条件下... 在南岭国家大气背景站(南岭站,海拔1690m)采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SMPS)对亚微米气溶胶的数浓度及粒径谱分布进行了观测.结合同期常规污染和气象数据,分析了不同来源气团与气象条件下气溶胶数谱分布的特征,探讨了典型云雾天气条件下气溶胶数浓度及谱分布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南岭站气溶胶的平均数浓度为1.14×10^(3)个/cm^(3),低于国内外大多数高山背景站,云雾天气多是造成南岭站气溶胶数浓度低的重要原因;气溶胶主要以爱根核模态和积聚模态为主,二者占总数浓度超过95%;气溶胶数浓度呈现下午高于上午的规律,峰值出现在下午14:00时左右.在途径珠三角的南部气团(占比66.2%)和途径湖南地区的北部气团(占比33.8%)影响下的气溶胶数谱分布均为双峰模态,但南部气团影响下的气溶胶数浓度约是北部气团(7.9×10^(2)个/cm^(3))影响下的2倍,且40~300nm粒径段的粒子数浓度明显升高.云雾时段的核模态和积聚模态气溶胶数浓度明显低于非云雾时段,总气溶胶数浓度下降幅度可达80%,说明云雾对气溶胶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云雾发展过程中,气溶胶数浓度粒径分布变化规律呈现双峰型-单峰型-双峰型,谱宽不断收窄,且峰值粒径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岭 国家背景站 细颗粒物 粒径谱 气团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硫输送和沉降量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杨新兴 高庆先 +4 位作者 姜振远 任阵海 陈复 柴发合 薛志刚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7-34,共8页
介绍了我国排放的硫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输送规律,给出我国各省(区)1992,1993和1995年高架源和低架源平均硫沉降量、总沉降量及其来源省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证明,由于我国疆域辽阔,排放的大气酸性污染物有90%以上沉降... 介绍了我国排放的硫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输送规律,给出我国各省(区)1992,1993和1995年高架源和低架源平均硫沉降量、总沉降量及其来源省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证明,由于我国疆域辽阔,排放的大气酸性污染物有90%以上沉降在本国大陆地区和领海海域内。在日本和周边国家的沉降量不超过其本国沉降量的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污染物 大气输送 硫沉降 环境气象学 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