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A-CGAN的深反射地震数据随机噪声压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韩建光 王卿 +1 位作者 许媛 刘志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8-238,共11页
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数据噪声压制方法是当前地震数据去噪处理的重要方向。深度学习方法突破了传统滤波处理的局限,在对常规地震数据的噪声压制中表现出效率高、信噪分离效果好的特点。但针对深部弱有效反射数据,当前的深度学习方法特征... 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数据噪声压制方法是当前地震数据去噪处理的重要方向。深度学习方法突破了传统滤波处理的局限,在对常规地震数据的噪声压制中表现出效率高、信噪分离效果好的特点。但针对深部弱有效反射数据,当前的深度学习方法特征提取能力有限,难以取得较好的去噪效果。笔者等结合深反射地震数据特点,针对当前深度学习噪声压制方法在特征提取及对数据集依赖上的局限,提出了基于注意力循环生成对抗网络(Attention Cycle-Consistent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A-CGAN)的深反射地震数据随机噪声压制方法。借助循环一致生成对抗网络(Cycle-Consistent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Cycle-GAN)的域映射思想,降低对数据集的要求。为了构建适用于深反射地震数据的去噪网络,从3个方面对Cycle-GAN进行改进:在Cycle-GAN的生成器(去噪器)中加入残差结构和注意力机制,用于加深网络深度和提高其特征提取能力;在Cycle-GAN的鉴别器中使用块判决,提高鉴别精度和准确度;在损失函数部分加入感知一致性损失函数,提升网络模型恢复纹理细节信息的能力。通过合成地震数据和实际深反射地震数据测试,验证了优化算法的有效性,体现了良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反射地震数据 噪声压制 深度学习 借助循环一致生成对抗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沉积构造背景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吴昌荣 彭大钧 +2 位作者 庞雄 叶斌 舒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1-227,共7页
从深水扇系统的观点出发,主要基于对最近所采集的穿越整个白云凹陷的700余公里长电缆深反射(深达14 s)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结合南海大洋钻探的成果,对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沉积的构造背景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白云主凹在早中新世... 从深水扇系统的观点出发,主要基于对最近所采集的穿越整个白云凹陷的700余公里长电缆深反射(深达14 s)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结合南海大洋钻探的成果,对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沉积的构造背景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白云主凹在早中新世-中中新世期间(即大约距今25~10 Ma)是一个因坳陷期盆地基底的持续沉降及其相关断裂活动而形成的南海北部陆缘上的斜坡内盆地;白云主凹这个“斜坡内盆地”有别于世界上其它位于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中(如西非近海、巴西近海、墨西哥湾)的斜坡内盆地;海平面变化、沉积物通量变化、构造活动等地质营力都在斜坡内盆地的构造背景上对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重要影响.简言之,斜坡内盆地成就了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这为以后进一步全面深入研究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形成机制、演化过程、结构特征等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深水扇 白云凹陷 斜坡内盆地 长电缆深反射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城-涟水综合地球物理剖面 被引量:99
3
作者 杨文采 胡振远 +3 位作者 程振炎 倪诚昌 白金 方慧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06-217,共12页
在穿过苏鲁地体的郯城-涟水剖面上进行了深反射地震和大地电磁调查,剖面全长139.5km,取得了高质量记录,一级品记录高达85%。结果表明:(1)苏鲁超高压-高压变质岩片向北西倾斜,表现为高速高阻岩片,并受到强烈的变形... 在穿过苏鲁地体的郯城-涟水剖面上进行了深反射地震和大地电磁调查,剖面全长139.5km,取得了高质量记录,一级品记录高达85%。结果表明:(1)苏鲁超高压-高压变质岩片向北西倾斜,表现为高速高阻岩片,并受到强烈的变形,反映了超高压岩片的俯冲与折返;(2)杨子克拉通向北俯冲在苏鲁地体之下,表现为常速、中低阻的挠曲板状体,内部有大量反映碰撞的反射楔形体;(3)嘉山-响水断裂带向南陡倾,低阻带直通浅地幔,具有燕山期裂谷的特征,估计有可能是与沂沭断裂带同期的中生代裂谷;(4)印支期俯冲扬子地壳的古Moho面与期后形成的新Moho面都有强反射,表明中新生代在地壳底部有强烈的岩浆活动与壳幔相互作用,促使新Moho面的形成;(5)超高压变质带下方有一组南倾的逆断层,与折返有关,在此处进行科学钻探对了解超高压变质带形成和折返机制很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反射地震 大地电磁 郯城-涟水剖面 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深部地壳结构——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 被引量:24
4
作者 王海燕 高锐 +6 位作者 卢占武 李文辉 郭华 熊小松 酆少英 李洪强 赵玉莲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913-2923,共11页
四川盆地位于扬子地块的西北部,被褶皱构造带所围绕,受周缘构造带的侧向挤压作用,盆地卷入了多期次和多边界的构造变形,为开展盆山耦合作用及多边界、多期次构造叠加与复合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理想野外实验室.为揭示四川盆地地... 四川盆地位于扬子地块的西北部,被褶皱构造带所围绕,受周缘构造带的侧向挤压作用,盆地卷入了多期次和多边界的构造变形,为开展盆山耦合作用及多边界、多期次构造叠加与复合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理想野外实验室.为揭示四川盆地地壳结构,本文通过对3条不同时间采集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进行拼接联线处理,获得跨越四川盆地的330 km深地震反射偏移成果剖面,揭示了四川盆地地壳上地幔细结构:沉积层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变薄,在龙门山前沉积层厚度超过15 km,在华蓥山下沉积层减薄到~8 km,且褶皱变形形成华蓥山薄皮褶皱冲断带;莫霍面出现在13~15 s(双程走时),埋深约40~45 km;并发现从下地壳延伸至地幔的东南向的倾斜反射,从13 s向下延伸至18 s,结合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其他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花岗岩同位素年龄等资料,我们认为这些倾斜反射层是扬子克拉通地台西北缘发生的新元古代俯冲的遗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深地震反射特征 数据联线处理 莫霍面 地壳结构 古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安新区地热地质模型探究:来自地球物理的证据 被引量:26
5
作者 王凯 张杰 +5 位作者 白大为 吴新刚 岳航羽 张保卫 王小江 张凯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53-1468,共16页
雄安新区内地热资源丰富,区内有牛驼镇地热田、容城地热田和高阳地热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较早,但是对其深部热源机制仍未形成统一观点。为了研究雄安新区内地热田深部热源机制,在新区及外围进行了深反射地震和长周期大地电磁探测,对取... 雄安新区内地热资源丰富,区内有牛驼镇地热田、容城地热田和高阳地热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较早,但是对其深部热源机制仍未形成统一观点。为了研究雄安新区内地热田深部热源机制,在新区及外围进行了深反射地震和长周期大地电磁探测,对取得的同剖面的深反射地震和大地电磁数据进行处理和综合解释,探明了研究区从地表至莫霍面范围内地质构造和电性结构。下地壳结构在深反射地震剖面与大地电磁剖面上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电阻率低值区对应着在深反射地震剖面上存在一系列反射同相轴,且同相轴可以延续到莫霍面,电阻率高值区对应着在深反射地震剖面上无明显连续反射同相轴,尤其是在莫霍面之上呈现地震反射近似“空白区”。结合区域地热资料构建了研究区深部地热地质模型,对新区内深部地热机制进行了解释。该模型为“二元”生热模型,其热源包含两个部分,深部地幔热源和地壳放射性元素衰变生热。放射性元素衰变生热占地表热流的接近30%,而幔源热流在地表热流中的占比可达约70%。在牛驼镇下方,莫霍面以上,由于地幔热物质上涌造成下地壳上隆,幔源岩浆底侵作用于下地壳形成了局部热异常,该热异常具有低速高导的地球物理特征,认为是牛驼镇地热田和容城地热田的深部热源;以区域断裂为热通道,大地热流由深部向上传导、扩散到牛驼镇凸起和容城凸起顶部,对碳酸盐岩储水层进行加热,形成地热储层;上覆新近系沉积地层是良好的热盖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地质模型 深反射地震 长周期大地电磁 地质调查工程 雄安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数据分析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地区构造形变及其构造成因独特性探讨 被引量:15
6
作者 郭晓玉 高锐 +5 位作者 高建荣 徐啸 王海燕 黄兴富 李文辉 李洪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58-2067,共10页
青藏高原边缘是研究青藏高原构造生长的重要场所.然而,青臧高原各边界却呈现出不同的地貌形态响应.尤其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六盘山地区,与青藏高原东缘相比,它与邻近稳定鄂尔多斯地台之间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地形变化.青藏高原东边界所对... 青藏高原边缘是研究青藏高原构造生长的重要场所.然而,青臧高原各边界却呈现出不同的地貌形态响应.尤其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六盘山地区,与青藏高原东缘相比,它与邻近稳定鄂尔多斯地台之间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地形变化.青藏高原东边界所对应的龙门山构造带呈现出高陡的地貌形态:在100 km范围内,海拔高程从四川盆地的500 m陡升至临近的龙门山构造带的3500 m.而青藏高原东北边界所对应的六盘山构造带则与邻近的鄂尔多斯盆地表现为宽缓的地形变化.之前由于缺少高精度的数据资料,对造成这一地表形态差异所对应的地壳结构缺少必要的了解.在本次研究中,将着重利用前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地区所获得的165 km长高分辨率深反射地震数据,并结合在此区域所获得的航磁数据资料进行该地区地壳结构的综合解释,得出青藏高原东北缘一鄂尔多斯地块构造转换带的地壳结构变形模型.研究表明六盘山地区主要物质组成为构造增生楔,其两侧分别存在陇西火山岛弧和鄂尔多斯结晶基底.高原生长所产生的构造应力并不能使相对松散的构造增生楔无限制的抬高而是容易发生重力坍塌,从而造成六盘山地区比较宽缓的地形结构.同时本文还将此地壳结构研究结果与前人在青藏高原东缘所获得的地壳结构及变形机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这两个地区的构造变形模式,并找出两个地区的构造变形共性和差异.研究结果也将为了解青藏高原侧向构造生长过程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六盘山地区 深地震反射剖面 综合地球物理数据解释 构造变形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松潘—西秦岭—临夏盆地深地震反射剖面——采集、处理与初步解释 被引量:42
7
作者 王海燕 高锐 +5 位作者 李秋生 李文辉 侯贺晟 匡朝阳 薛爱民 黄薇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51-1461,共11页
由于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使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其形成不仅导致了亚洲大陆内部强烈的晚新生代构造变形,还对其边缘地区的地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的前缘部位,是印度与欧亚两大板块碰撞作用由近... 由于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使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其形成不仅导致了亚洲大陆内部强烈的晚新生代构造变形,还对其边缘地区的地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的前缘部位,是印度与欧亚两大板块碰撞作用由近南北方向向北东、东方向转换的重要场所.本文利用2004年和2008年完成的深地震反射剖面资料,采用关键处理技术和参数开展唐克-合作剖面与合作-临夏剖面联线处理,获得总长约40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完整揭示了西秦岭造山带及其两侧盆地的地壳结构和构造变形样式.结果显示西秦岭造山带下地壳向若尔盖逆冲推覆的深部构造特征;西秦岭下地壳北倾的强反射及其北侧南倾的强反射特征揭示出扬子与华北两个大陆板块在西秦岭造山带下的汇聚行为.Moho的埋深和起伏形态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经历了高原隆升后强烈的伸展减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剖面 青藏高原 松潘地块 西秦岭 临夏盆地 数据采集与处理 岩石圈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深反射地震资料处理 被引量:11
8
作者 于常青 杨文采 +2 位作者 李学良 皮金云 瞿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32-1047,共16页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巴楚至塔中的12 s深反射地震资料的分析、处理表明,在南北方向上,由和3井经和田1井至和4井基底由北向南逐步抬升,和4井向南基底变深;东西向,巴楚隆起基底较浅,到塔中变深;通过处理可以发现,除了通常可以看到的T4-T9各...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巴楚至塔中的12 s深反射地震资料的分析、处理表明,在南北方向上,由和3井经和田1井至和4井基底由北向南逐步抬升,和4井向南基底变深;东西向,巴楚隆起基底较浅,到塔中变深;通过处理可以发现,除了通常可以看到的T4-T9各层反射结构外,在基底以下的深层,还能看到有效的反射;经初步解释和地质分析认为,所处理剖面同相轴连续性好,信噪比较高,归位准确,深层反射信息可靠,剖面所反映的构造形态清楚,规模较大,基本落实了所部署测线工区的地下构造,而且还揭示了一些以前尚未认识到的构造或构造显示,丰富了该区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深反射地震资料 构造 静校正 信噪比 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金属成矿区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处理技术实验研究——以庐枞矿集区为例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金凯 匡朝阳 +4 位作者 高锐 薛爱民 卢占武 侯贺晟 王海燕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561-2576,共16页
针对庐枞多金属矿集区地震资料特点及浅、深多重探测目标,对深地震反射数据进行了处理技术实验研究。在区域长剖面上,为了获得矿集区地壳与上地幔结构的精细图像,解释成矿深部过程,开展了循序渐进的常规处理技术实验和精细处理技术实验... 针对庐枞多金属矿集区地震资料特点及浅、深多重探测目标,对深地震反射数据进行了处理技术实验研究。在区域长剖面上,为了获得矿集区地壳与上地幔结构的精细图像,解释成矿深部过程,开展了循序渐进的常规处理技术实验和精细处理技术实验。在矿区剖面,为了获得了浅层精细结构,针对变观测系统接收等特点,进一步开展了特殊处理实验。经过区域剖面与矿区剖面的多重处理实验,集成了一套矿集区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处理方法与处理技术流程,为我国进一步的深部探测积累了技术与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剖面 庐枞矿集区 数据处理技术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晶岩地区深地震数据采集关键技术与方法 被引量:14
10
作者 陈明春 刘振东 +3 位作者 吕庆田 杨文平 严加永 赵金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544-4558,共15页
深反射地震是了解深部地质结构的主要手段,获取高品质的数据是给出合理地质解释的基础.在结晶岩地区,由于地层成层性差、非均质性严重,地震散射效应明显,导致地震波场复杂,同时结晶岩为非理想弹性体,不利于地震波能量转换,有效反射能量... 深反射地震是了解深部地质结构的主要手段,获取高品质的数据是给出合理地质解释的基础.在结晶岩地区,由于地层成层性差、非均质性严重,地震散射效应明显,导致地震波场复杂,同时结晶岩为非理想弹性体,不利于地震波能量转换,有效反射能量弱,信噪比低.加之深反射地震的目标层较深且受环境噪声干扰严重,高频信号衰减快,地震资料主频较低.这些因素使得在结晶岩区难以获得高品质的地震资料,为探索提高该类地区深反射地震资料质量的方法和技术,本文依托长江中下游成矿带2009—2014年深反射地震数据采集工作,在精细设计、严格施工的基础上,从激发和接收入手,开展了"轴向不耦合激发"、"宽频接收"和"宽线观测"等技术方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方法技术措施提高了下传弹性波能量,展宽了接收地震信号的频带,提高了覆盖次数和信噪比,有效改善了地震原始资料的品质和成像效果.研究结果对今后结晶岩地区深地震反射数据采集工作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晶岩 深地震反射 采集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激发 接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盆山结合部位深反射资料处理方法与初步地质认识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海燕 高锐 +5 位作者 马永生 朱铉 李秋生 李鹏武 匡朝阳 卢占武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42-148,共7页
盆山结合带地质条件复杂、地形起伏大,深地震反射资料具有信噪比低、各种干扰波严重以及速度横向变化大等特点。针对盆山结合部位深反射资料的特点,主要利用ProMAX处理系统对横跨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结合部位的二维深地震反射资料... 盆山结合带地质条件复杂、地形起伏大,深地震反射资料具有信噪比低、各种干扰波严重以及速度横向变化大等特点。针对盆山结合部位深反射资料的特点,主要利用ProMAX处理系统对横跨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结合部位的二维深地震反射资料(简称SP04-2剖面)进行折射静校正、叠前去噪、地表一致性处理、人机交互速度分析、剩余静校正循环迭代处理、地表基准动校正叠加和叠后去噪处理等方法试验研究,形成一套适应盆山结合部位深地震反射资料的处理方法和流程,最终得到SP04-2叠加剖面。该剖面首次揭示出若尔盖盆地—西秦岭造山带盆山结合部位的岩石圈结构,为研究盆山深部接触关系提供了可靠的地震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 盆山结合部位 资料处理 信噪比 去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深地震反射剖面联线关键处理成像技术与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海燕 高锐 +3 位作者 匡朝阳 李文辉 李洪强 赵玉莲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2-229,共8页
华南大陆地质条件复杂、地形起伏大且地下构造复杂,深地震反射资料具有信噪比低、干扰强、振幅不一致、横向速度变化大等特点。为完整地揭示华南大陆深部细结构和构造变形样式,对重庆—邵阳、邵阳—漳浦2条深地震反射剖面(3套数据)进行... 华南大陆地质条件复杂、地形起伏大且地下构造复杂,深地震反射资料具有信噪比低、干扰强、振幅不一致、横向速度变化大等特点。为完整地揭示华南大陆深部细结构和构造变形样式,对重庆—邵阳、邵阳—漳浦2条深地震反射剖面(3套数据)进行了拼接联线处理。针对数据的特点,采用了多种处理系统相结合,使用数据拼接整合、复合多域去噪、精细速度分析与综合寻优剩余静校正、共反射面元叠加和偏移成像等关键处理技术,得到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成果剖面,为研究华南大陆形成演化过程提供了深部地震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剖面 数据处理 数据整合拼接 复合多域去噪 共反射面元叠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沙海域复杂海况下单源单缆长排列地震资料处理 被引量:3
13
作者 邢涛 詹文欢 +1 位作者 李福元 陈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1-99,共9页
大量研究表明南海北部东沙海域的中生界地层具有很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但中生界地层构造成像不清晰限制了该区域油气资源的准确评价。本文利用在该海域采用单源单缆长排列采集的三维地震数据,提出了对该类数据的优... 大量研究表明南海北部东沙海域的中生界地层具有很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但中生界地层构造成像不清晰限制了该区域油气资源的准确评价。本文利用在该海域采用单源单缆长排列采集的三维地震数据,提出了对该类数据的优化处理技术方案,以期获得中生界地层的清晰成像。处理过程主要包括各种噪音干扰和不同类型多次波的压制,尤其是比较严重的海洋湍流干扰压制,提高中深层反射信号信噪比;通过压制气泡和压缩子波提高地震反射的分辨率;同时利用高密度速度分析进行各向异性双谱非双曲线动校正,提高成像质量,使波组特征、振幅特征更为明显。针对密集二维采集数据特点,通过合理的面元规则化处理,使得覆盖次数均匀和横向分辨率提高,实现高精度三维成像。本研究针对噪音干扰较严重的单源单缆长排列加密地震资料,按照三维地震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处理后明显突出了浅、中、深各层的有效信息,特别是针对中生界的成像质量改善更为明显,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理流程,为今后邻近区块的勘探和资料处理提供了技术基础,也为东沙海域的油气勘探与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沙海域 单源单缆长排列 中生界 地震资料 数据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震源长缆深沉放地震采集技术在南黄海中古生代盆地的应用 被引量:21
14
作者 高顺莉 张敏强 陈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5-101,共7页
南黄海海域中古生代盆地具有原型盆地类型多样、成盆背景复杂、后期构造改造强烈等特点,导致地震资料品质一直是制约其油气勘探的关键问题。针对南黄海中古生代盆地开展地震采集攻关,以研究区内地震地质条件与地震物性条件的分析为先导... 南黄海海域中古生代盆地具有原型盆地类型多样、成盆背景复杂、后期构造改造强烈等特点,导致地震资料品质一直是制约其油气勘探的关键问题。针对南黄海中古生代盆地开展地震采集攻关,以研究区内地震地质条件与地震物性条件的分析为先导,剖析了该区地震勘探存在的关键问题:浅层强界面屏蔽、目的层内部阻抗界面弱、地震成像品质差,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相应的大震源长缆深沉放地震采集技术攻关实践,其震源能量超过6 180cu.in3,电缆长度10 050m,枪缆沉放深度分别为10和25m。实践证明,该新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增大向深部中古生界传播的低频地震分量,降低外源噪音干扰,增加目的层信噪比,使得地震剖面成像品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震源 长缆 深沉放 屏蔽层 采集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子库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立言 高锐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91-496,共6页
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子库 (简称SB1) ,系国土资源部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库下属子库之一。经过需求分析、数据标准格式设计 ,采用MicrosoftAccess 97作为开发平台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子库 ,具备关系型数据库固有的一切功能。SB1由用户... 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子库 (简称SB1) ,系国土资源部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库下属子库之一。经过需求分析、数据标准格式设计 ,采用MicrosoftAccess 97作为开发平台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子库 ,具备关系型数据库固有的一切功能。SB1由用户查询、维护管理和报表打印等 3个子系统组成。SB1收录了 1996年以前 ,即原地质矿产部和国土资源部地球物理工作者执行深部地质计划和前沿科技计划等专项计划获得的大量深地震反射剖面调查原始记录、处理成果与解释成果。经调研数据分布和保存状况 ,依照“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入库技术规定”完成了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收集、整理及登录。迄今为止 ,SB1共收录国土资源部深地震反射资料累计测线 19条、剖面长度 85 9km与入库原始记录数据量 3 5 .8GB ;原始记录、数据处理等入库数据记录格式皆统一采用地震勘探专业通用的SEG Y格式 ;并采用通用的刻录格式ISO 9660共刻录数据光盘 3 0张。SB1管理系统的库文件及其用户指南、管理员手册、系统盘说明等文档也已刻录成系统光盘 ,为数据共享以及其它应用提供了方便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子库 MICROSOFT ACCESS97 数据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双曲线动校正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添才 谢玉洪 +2 位作者 李列 张宏兵 张兴岩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1-354,共4页
针对常规走时双曲线方程依据偏移距小于或等于反射界面深度的假设,以至于不适合长电缆的大偏移距和多覆盖次数采集方式的地震资料速度分析及时差动校正处理,提出了长排列非双曲线反射同相轴的动校正(NMO)方法,并且首次用于南海地震资料... 针对常规走时双曲线方程依据偏移距小于或等于反射界面深度的假设,以至于不适合长电缆的大偏移距和多覆盖次数采集方式的地震资料速度分析及时差动校正处理,提出了长排列非双曲线反射同相轴的动校正(NMO)方法,并且首次用于南海地震资料处理。该方法通过在常规时移双曲线方程引入2个NMO参数,即不均匀性参数s和各向异性参数η,使走时方程满足长电缆采集数据处理要求。模型试算及实际数据处理结果显示,大偏移距及陡倾角处的道集得到拉平,叠加后的剖面成像更清晰、信噪比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双曲线动校正技术 长排列非双曲线 同相轴 电缆数据采集 中深层地震数据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海深水长排列地震数据处理技术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添才 陈瑜 +4 位作者 葛勇 李列 许自强 吴耀乐 刘洋波 《海洋地质动态》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9-54,共6页
在Q海深水长排列地震数据处理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深水长排列地震数据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多次波压制技术、速度分析技术以及提高Q海深水成像效果的其他技术方法等等。通过系统研究和创新,进一步提升了Q海深水长排列地震数据处理水平... 在Q海深水长排列地震数据处理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深水长排列地震数据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多次波压制技术、速度分析技术以及提高Q海深水成像效果的其他技术方法等等。通过系统研究和创新,进一步提升了Q海深水长排列地震数据处理水平,取得了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数据处理 长排列 多次波压制 速度分析 成像 Q海深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变换的软阈值滤波在深地震反射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8
作者 曲中党 吴蔚 +1 位作者 贺日政 高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157-3168,共12页
深地震反射原始单炮数据是非平稳的弱能量反射信号,信噪比较低.如何提高信噪比一直是深地震反射数据前处理中的一大难题.S变换是一种适用于分析非平稳信号的时频变换方法.同其他分析时变信号的方法相比,S变换的基本小波不必满足小波在... 深地震反射原始单炮数据是非平稳的弱能量反射信号,信噪比较低.如何提高信噪比一直是深地震反射数据前处理中的一大难题.S变换是一种适用于分析非平稳信号的时频变换方法.同其他分析时变信号的方法相比,S变换的基本小波不必满足小波在时间域均值为零的容许性条件,它的时频分辨率与分析信号的频率有关,且其在时间域的积分可以得到傅里叶频谱,其反变换也简单.因此,S变换容易表示深地震反射信号复杂的时频特性.本文在S变换的基础上,利用软阈值滤波方法对深地震反射数据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地提高了信噪比,压制了有效频带范围内的混频干扰,突出了弱反射信号,使得波组信息更加丰富,有利于连续追踪有效反射波组和识别薄地层,特别是提高了深部Moho界面反射层位的分辨率,为深地震反射剖面后续处理和准确解释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变换 深地震反射单炮 软阈值滤波 前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马衔山断裂带构造属性的综合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郭晓玉 高锐 +2 位作者 高建荣 徐啸 黄兴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60-569,共10页
左旋走滑的马衔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陇中盆地内部,呈北西—南东向伸展.宽约8~10km,长约115km.马衔山断裂带表面虽然局部已被黄土覆盖,但并不代表它的活动性不强.1125年的兰州MS_7.0地震就发生在马衔山断裂带北缘的西侧.前人对马... 左旋走滑的马衔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陇中盆地内部,呈北西—南东向伸展.宽约8~10km,长约115km.马衔山断裂带表面虽然局部已被黄土覆盖,但并不代表它的活动性不强.1125年的兰州MS_7.0地震就发生在马衔山断裂带北缘的西侧.前人对马衔山断裂带的研究基本上多依靠于地表地质和地球化学数据分析进行一般性讨论,而缺少对马衔山断裂带深部构造伸展的清晰认识.本文中,我们主要依靠一条横跨马衔山断裂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资料进行地壳尺度的构造解释.在此基础之上,对研究区所获得的重力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分析.最后辅助于马衔山断裂带两侧野外地表形变的观察和前人研究所获得的地球化学数据分析,我们的研究认为马衔山断裂带为一不同块体间的边界断裂带.它可能形成于早古生代祁连造山带东缘北部马里亚纳式岛弧和南部日本式岛弧的相互拼贴作用.该边界断裂带在随后的青藏高原东北缘物质逃逸过程中被激活,并且目前仍处于构造活动活跃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衔山断裂带 区域重力异常 深地震反射剖面 综合地球物理解释 块体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地区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20
作者 岳航羽 王小江 +2 位作者 王磊 王凯 张保卫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1-148,共28页
深地震反射剖面早已被国际上证实是一种地球深部探测的先锋技术,它利用比石油地震勘探更长的接收排列、更大的激发能量,探测上至地表,下达上地幔的精细结构和构造特征,现已被国内外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大陆及海洋地壳与岩石圈上地幔探测上... 深地震反射剖面早已被国际上证实是一种地球深部探测的先锋技术,它利用比石油地震勘探更长的接收排列、更大的激发能量,探测上至地表,下达上地幔的精细结构和构造特征,现已被国内外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大陆及海洋地壳与岩石圈上地幔探测上。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在揭示地球深部动力学过程,论述大地构造演化,确定盆山耦合关系,推测成矿成藏条件,分析地震灾害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系统地梳理和概括了国内外陆地地区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典型应用案例。在此基础上,从深地震反射野外数据采集、数据资料处理、剖面地质解译以及多方法联合探测4个方面,对地震反射剖面技术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在野外采集方面,研发不同激发、接收组合类型的采集技术、提升深地震反射数据采集质量,减少环境破坏,降低经济成本;在数据处理中,继续探究提高深地震反射剖面的信噪比与分辨率,定量监控深地震反射数据处理过程中振幅保真度的相对变化;在资料解译时,将深入挖掘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叠前、叠后潜在信息,降低单纯依靠深地震反射振幅解译的非唯一性;在综合研究上,从多学科、多角度、多尺度、多方法上相互补充印证,降低剖面的多解性,提高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 野外采集 数据处理 剖面解译 联合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