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锚杆质量无损检测教学实验平台设计及应用
1
作者 唐建辉 王玉锁 周晓军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2-76,82,共6页
为了研究应力波在砂浆锚杆中的传播规律,明晰锚杆质量检测结果的评定方法,设计了一套室内模拟全长黏结锚杆质量无损检测教学实验平台。选用外径90mm的聚氯乙烯(PVC)管模拟锚杆孔,以螺纹钢筋模拟锚杆,利用珍珠棉泡沫管模拟锚杆锚固不密实... 为了研究应力波在砂浆锚杆中的传播规律,明晰锚杆质量检测结果的评定方法,设计了一套室内模拟全长黏结锚杆质量无损检测教学实验平台。选用外径90mm的聚氯乙烯(PVC)管模拟锚杆孔,以螺纹钢筋模拟锚杆,利用珍珠棉泡沫管模拟锚杆锚固不密实段,注浆材料则采用水泥砂浆。通过超磁致声波发射震源对锚杆质量开展检测,进而分析不同锚固密实度以及不同缺陷位置锚杆的波形特征。实验结果显示,锚杆检测结果与所设计的锚杆锚固密实度基本相符;干扰信号对锚杆质量检测信号影响较大,但若选择合适的频率范围实施数字滤波,便能获取较为理想的波形;当锚杆长度、缺陷位置难以确定时,可结合相位分析等方法进行综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锚杆 无损检测 锚固密实度 缺陷位置 教学实验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气轮机拉杆转子跨尺度接触界面建模与模态分析
2
作者 文思果 李德昊 +3 位作者 余沛坰 魏佳明 李浦 袁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3-143,共11页
针对燃气轮机拉杆转子接触界面刚度弱化和弧形端面齿磨轮加工与平面加工的统计差异性,提出了一种拉杆转子跨尺度接触界面建模方法,并分析了宏观几何参数和微观界面参数对界面效应的影响。首先,引入tLocation-Scale分布表征弧形端面齿面... 针对燃气轮机拉杆转子接触界面刚度弱化和弧形端面齿磨轮加工与平面加工的统计差异性,提出了一种拉杆转子跨尺度接触界面建模方法,并分析了宏观几何参数和微观界面参数对界面效应的影响。首先,引入tLocation-Scale分布表征弧形端面齿面微凸体高度分布,并基于实际弧形端面齿盘、齿面测量数据,印证了tLocation-Scale分布的合理性和优越性;然后,建立了考虑材料完整变形过程的弧形端面齿跨尺度接触刚度模型,通过端面齿接触等效材料法,开展了某实际燃气轮机转子建模和模态分析;最后,开展了国内某周向拉杆重型燃气轮机转子模态敲击实验,对比传统统计学模型和未考虑接触效应仿真模型与实验结果,所提方法的仿真结果与真实结果吻合较好,前四阶模态的相对误差分别为2.61%、0.63%、0.03%和4.78%,误差相较于未修正前,分别提升了1.25%、2.92%、1.72%和1.55%。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对于弧形端面齿接触界面建模优于其他模型,为弧形端面齿周向拉杆转子提供了一种高效、准确的跨尺度建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形端面齿 tlocation-Scale分布 接触刚度 拉杆转子 模态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方式对旱作玉米氮素利用以及土壤硝态氮分布、累积的影响
3
作者 高明该 张鹏飞 +4 位作者 解文艳 杨振兴 刘志平 贺丽燕 周怀平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110,共11页
[目的]高强度化肥投入导致的氮素失衡是影响农田土壤环境的重要因素,覆盖可抑制氮素淋失、提高作物氮素利用效率,但关于长期覆盖的影响还鲜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究能够合理提高氮素利用率、减少氮在土壤中的淋失的长期覆盖耕作措施。[方... [目的]高强度化肥投入导致的氮素失衡是影响农田土壤环境的重要因素,覆盖可抑制氮素淋失、提高作物氮素利用效率,但关于长期覆盖的影响还鲜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究能够合理提高氮素利用率、减少氮在土壤中的淋失的长期覆盖耕作措施。[方法]本研究基于山西省寿阳县宗艾村北坪旱塬地的15年长期定位试验,以明确无覆盖(CK)、秸秆覆盖(J)、普通地膜覆盖(P)、宽幅地膜覆盖(S)、宽幅地膜与行间秸秆覆盖(SJ)和普通地膜与行间秸秆覆盖(PJ)6个处理在种植第15年(2023年)对旱地春玉米产量、氮素利用率和土壤硝态氮剖面分布及累积的影响,以及种植第0、7、10、15年时不同覆盖方式下各处理硝态氮在土壤剖面中的年际变化。[结果]种植春玉米第15年,6个处理玉米产量从高到低为SJ>S>P>PJ>J>CK,氮素回收利用率为SJ>S>PJ>P>J>CK,氮肥贡献率为SJ>S>PJ>P>J>CK,土壤氮素依存率为CK>J>P>PJ>SJ>S,氮肥偏生产力为SJ>S>PJ>P>J>CK,表明SJ处理产量最高且能够有效提高作物对氮素的吸收效率。6个处理下硝态氮总累积量的77%~93%在200 cm以下的土层累积,可视为氮素的淋失,而SJ在200 cm以下土层的累积量占比小于其它覆盖措施,总量小于CK。在年际变化方面,6个处理土壤剖面硝态氮峰值明显下移,种植第15年与第7年相比,8年间土壤硝态氮峰值下移范围为80~180 cm,各处理均呈现出向500 cm土层以下淋洗的趋势;同时,SJ处理总迁移量显著小于CK以及其它覆盖处理。此外,土壤剖面硝态氮的阶段性迁移变化(年际变化)结合降水年型分析,发现经过多个丰水年份的硝态氮累积变化,与种植第7年和种植第10年的硝态氮峰值所在土层深度相比,种植第15年6个处理硝态氮峰值所在土层深度的下降幅度较大。[结论]施用化肥用量一致的条件下,长期覆盖处理在减少硝态氮淋失和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其中宽幅地膜与行间秸秆覆盖相结合的覆盖方式相比其它覆盖方式效果更好,可显著提高氮素回收利用效率和氮肥贡献率,同时有效减少土壤氮素依存率、抑制土壤硝态氮的淋失,从而促进玉米产量的提升,具有优化作物生产、保护环境和促进土壤可持续发展的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方式 氮素利用 土壤硝态氮 旱地春玉米 长期定位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年长期施肥对潮土中微量元素演变及小麦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丁世杰 郭斗斗 +6 位作者 张水清 宋晓 张珂珂 郭腾飞 岳克 黄绍敏 周囯勤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58-1871,共14页
【目的】在华北平原典型潮土区,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全量与有效态铁、锰、锌、铜含量,以及小麦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为实现农田地力提升与作物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始于1990年,已连... 【目的】在华北平原典型潮土区,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全量与有效态铁、锰、锌、铜含量,以及小麦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为实现农田地力提升与作物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始于1990年,已连续进行了31年。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选取不施肥(CK),氮钾化肥(NK),氮磷钾化肥(NPK),氮磷钾化肥+秸秆还田(NPKS),氮磷钾化肥+有机肥(NPKM)5种施肥处理,分析每年土壤样品中全量与有效态铁、锰、锌、铜含量,以及作物秸秆与籽粒中相应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连续施肥31年后,各施肥处理土壤全量铁、锰含量与试验前无显著差异,全量锌、铜含量较试验前显著增加;NPKM处理土壤全量铁、锰、锌、铜含量均高于其它施肥处理。与CK相比,NPKM、NPKS与NPK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与阳离子交换量,降低了土壤pH值,有利于土壤中微量元素向有效态转化。NPKM与NPKS处理下土壤有效态铁、锰、锌含量显著高于其它施肥处理。NPK处理下土壤有效铁含量分别比CK和NK处理提高52%与49%;有效锰含量分别比CK和NK处理提高39%与11%。NPKM、NPKS与NPK处理下小麦地上部铁、锰、锌、铜吸收量与各微量元素收获指数显著高于CK与NK处理。但增产对籽粒中微量元素的稀释效应导致NPK、NPKS与NPKM处理下籽粒微量元素含量显著降低,其中铁、锌含量分别为推荐量下限的71%~74%、60%~63%。【结论】化肥与秸秆或有机肥配施有利于提高土壤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土壤全量与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的提高可促进小麦对微量元素的吸收,但增产对小麦籽粒中微量元素的稀释效应导致小麦籽粒中的铁、锌含量显著低于推荐量的下限。因此,在培肥潮土地力、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也要考虑优化施肥策略或筛选适宜品种,以提高小麦籽粒中铁、锌含量,消除铁、锌元素缺乏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 施肥模式 潮土 小麦 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狭窄库区滑坡涌浪特征分析及工程影响模型试验研究
5
作者 李鹏峰 荆海晓 +3 位作者 贺翠玲 吕庆超 诸亮 李国栋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18,共10页
为研究狭窄库区不同位置、体积滑坡涌浪对浪高及工程安全的影响,特以羊曲水电站库区H1滑坡体和1#变形体为例,建立1∶200的水工物理模型,研究失稳物质在体积100万、200万及500万m^(3)时产生的库区涌浪特征,进一步分析不同工况涌浪对特大... 为研究狭窄库区不同位置、体积滑坡涌浪对浪高及工程安全的影响,特以羊曲水电站库区H1滑坡体和1#变形体为例,建立1∶200的水工物理模型,研究失稳物质在体积100万、200万及500万m^(3)时产生的库区涌浪特征,进一步分析不同工况涌浪对特大桥及坝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库区滑坡涌浪波类型为线性波,滑坡发生地和建筑物前的首浪高度均和失稳物质体积成正比;滑坡位置对工程的危害不一定和距离成反比,还和滑坡所处的水域条件相关;H1滑坡体或者1#变形体失稳产生的涌浪对特大桥无影响,但H1滑坡体体积大于200万m^(3)或1#变形体体积大于500万m^(3)时,会在溢洪道处漫坝。研究结果可为羊曲水电站库区滑坡涌浪灾害预防及应急调控措施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窄库区 滑坡涌浪 滑坡体积 滑坡位置 波高 物理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铜污染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5年定位试验 被引量:16
6
作者 赵江宁 王云霞 +2 位作者 沈春晓 杨连新 王余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073-2081,共9页
2006年选用清洁粘质壤土(对照,铜浓度32mg.kg-1)制备200mg.kg-1和400mg.kg-1铜污染土壤,在土培池群体栽培条件下,以"矮仔占"和"两优培九"为供试材料,进行持续5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水稻产量的年度变化规律及其可... 2006年选用清洁粘质壤土(对照,铜浓度32mg.kg-1)制备200mg.kg-1和400mg.kg-1铜污染土壤,在土培池群体栽培条件下,以"矮仔占"和"两优培九"为供试材料,进行持续5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水稻产量的年度变化规律及其可能原因。2007—2010年的测定结果表明:200、400mg.kg-1铜处理使前两年水稻成熟期平均分别推迟2~5d和6~7d,但后两年无明显变化。土壤铜污染抑制水稻分蘖的发生,抑制程度逐年减小,两品种趋势一致。200、400mg.kg-1铜处理使2007年水稻产量分别平均减少17%、24%,随着时间推移减产幅度明显下降,后两年处理间没有差异,两品种趋势一致。铜污染条件下水稻减产主要与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颖花数减少有关,而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无显著变化。相关分析表明,水稻成熟期土壤可交换态铜浓度与铜胁迫下对应生长季水稻抽穗和成熟期推迟的天数以及茎蘖发生、单位面积穗数、每穗颖花数和产量的下降幅度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以上结果说明,土壤铜污染抑制水稻分蘖的发生和生长,使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颖花数下降进而使水稻减产;土壤铜污染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逐年减小,这可能与土壤中可交换态铜含量持续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土壤铜污染 生长 产量 定位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DA技术与应用”实验与实践教学改革 被引量:17
7
作者 梁洪卫 高丙坤 +2 位作者 邸晓宇 王秀芳 阚玲玲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7-149,共3页
通过对"EDA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对"EDA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定位。针对目前高校EDA(electronic designautomation,电子设计自... 通过对"EDA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对"EDA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定位。针对目前高校EDA(electronic designautomation,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教学中的各种缺点,并结合实际的教学特点,提出几种改革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定位 实验教学 实践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稻草还田对紫色水稻土肥力和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83
8
作者 王玄德 石孝均 宋光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2-307,共6页
通过8年淹水条件下一季中稻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稻草还田以及稻草与不同化肥配合施用对紫色水稻土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与N、P、K化肥配合施用能维持或提高紫色水稻土的生产力和土壤肥力;水稻获得了持续高产,土... 通过8年淹水条件下一季中稻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稻草还田以及稻草与不同化肥配合施用对紫色水稻土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与N、P、K化肥配合施用能维持或提高紫色水稻土的生产力和土壤肥力;水稻获得了持续高产,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增加,速效钾与试验前基本平衡。纯化肥处理尤其是N、NP、NK处理水稻产量、土壤氮和钾含量逐年降低,不能维持系统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稻草还田对翌年水稻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8年平均稻草还田处理比对照增产39 5%,稻草的增产作用还随着稻草还田时间的延长而逐年升高。稻草还田携入的钾与化学钾肥具有相同的营养功效,稻草可替代部分化学钾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还田 土壤肥力 水稻产量 定位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定位连续施用生物炭对植烟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5
9
作者 刘卉 周清明 +2 位作者 黎娟 向德明 张黎明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2-188,共7页
为了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状,并探讨连续施用生物炭对植烟土壤物理性状的长期效应,以云烟87为试材,通过3年定位试验研究了连续施用生物炭对植烟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施用生物炭能明显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连续施用生物炭对201... 为了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状,并探讨连续施用生物炭对植烟土壤物理性状的长期效应,以云烟87为试材,通过3年定位试验研究了连续施用生物炭对植烟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施用生物炭能明显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连续施用生物炭对2015年烤烟生育各时期内土壤含水率均有促进作用,土壤含水率升高了3.243~3.983个百分点,且差异极显著,而在2016,2017年时,连续施用生物炭后在烤烟生育各时期内土壤含水率与对照比较或高或低,但差异均不显著;连续施用生物炭在2015年移栽后30 d时,土壤容重升高0.083个百分点,土壤孔隙度降低3.113个百分点,但差异均不显著,其他年份各时期为连续施用生物炭后土壤容重降低0.010~0.144个百分点,土壤孔隙度升高0.500~5.537个百分点,且以2017年移栽后30 d时生物炭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影响作用显著;连续施用生物炭对2015,2016年各时期的土壤固相比影响较小,主要能显著降低2017年移栽后30 d时土壤固相比。连续施用生物炭能极显著增加2015年各时期土壤液相比,降低2015年移栽后30 d土壤气相比,但对其他年份各时期的土壤液相比和气相比影响较小。不同年份各时期土壤物理性状各参数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连续施用生物炭后的土壤物理性状与对照差异较大,有利于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位试验 生物炭 土壤 物理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光谱法测定肥料施用26年土壤的腐殖质组分特征 被引量:26
10
作者 张玉兰 孙彩霞 +5 位作者 陈振华 李东坡 刘兴斌 陈利军 武志杰 杜剑雄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10-1213,共4页
采用红外光谱法探讨了有机肥以及有机肥与化学肥料配合施用26年对棕壤腐殖质及其组分富里酸和胡敏酸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采用红外光谱仪测定肥料施用对腐殖质及腐殖质组分富里酸和胡敏酸结构的影响是可行的。施肥26年后,不同处理肥料... 采用红外光谱法探讨了有机肥以及有机肥与化学肥料配合施用26年对棕壤腐殖质及其组分富里酸和胡敏酸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采用红外光谱仪测定肥料施用对腐殖质及腐殖质组分富里酸和胡敏酸结构的影响是可行的。施肥26年后,不同处理肥料施用后腐殖质具有基本一致的结构;在某些特征峰吸收强度上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反映了不同肥料处理对土壤腐殖质的结构单元和官能团数量及组成有明显的影响。不同施肥处理胡敏酸也存在一些差别。红外光谱解析表明,与CK相比,施用有机肥或氮磷钾配合施用后,土壤腐殖质中小分子糖类物质减少,芳族类物质增加。试验结果证实,施用有机肥可明显增加土壤水溶性有机物芳构化程度。利用不同肥料处理腐殖质的红外光谱,可以判断土壤有机质的演变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壤 定位试验 肥料 腐殖质 结构 红外光谱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向异性岩体破坏过程声发射测量及其定位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述红 张亚兵 +1 位作者 张楠 李正仁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033-1036,共4页
应用改进后的声发射设备,实验测量了花岗岩试样在单轴压缩加载条件下变形破坏过程中声发射现象;讨论分析了该试样损伤破坏过程中的诱发微裂纹相互作用、积累等.同时采用对速度结构依赖较少的相对定位方法,对非均质岩石试验中的声发射事... 应用改进后的声发射设备,实验测量了花岗岩试样在单轴压缩加载条件下变形破坏过程中声发射现象;讨论分析了该试样损伤破坏过程中的诱发微裂纹相互作用、积累等.同时采用对速度结构依赖较少的相对定位方法,对非均质岩石试验中的声发射事件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相对定位方法可用于复杂试样和工程岩体的声发射事件定位,其可靠性及精度比以往有所提高,能够初步定量分析岩石在外载荷作用下的破坏过程的定位问题,对于工程岩体破坏问题分析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 实验 岩石 各向异性 定位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文 高尔明 +1 位作者 赵全志 杨青华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1999年第4期25-27,共3页
介绍了对作物栽培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 作物栽培学 实验课位置 实验教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年定位试验钾肥用量对双季稻产量和施钾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21
13
作者 鲁艳红 廖育林 +3 位作者 聂军 谢坚 杨曾平 周兴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98-605,共8页
通过5年定位试验(2008 2012年),研究不同钾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植株钾素含量、钾素积累量、钾肥利用率、土壤钾素含量、钾素平衡和钾肥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施钾量(K2O)从低到高设K0(不施钾)、K1(早稻84kg/hm2、晚稻105 kg/hm2)、K2(早... 通过5年定位试验(2008 2012年),研究不同钾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植株钾素含量、钾素积累量、钾肥利用率、土壤钾素含量、钾素平衡和钾肥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施钾量(K2O)从低到高设K0(不施钾)、K1(早稻84kg/hm2、晚稻105 kg/hm2)、K2(早稻120 kg/hm2、晚稻150 kg/hm2)、K3(早稻156 kg/hm2、晚稻195 kg/hm2)和K4(早稻192 kg/hm2、晚稻240 kg/hm2)5个处理。5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施钾能显著提高早、晚稻产量,在一定施钾量范围内,水稻产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施钾能促进水稻植株对钾素的吸收和积累,尤其是稻草对钾素的吸收和积累;早、晚稻的钾肥农学效应均以K2处理最高(早稻3.12 kg/kg、晚稻3.70 kg/kg);钾肥利用率以K1处理最高(早稻41.2%、晚稻76.4%),并随施钾量提高而降低;不同施钾量对土壤钾素含量有明显影响,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和土壤全钾均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且不同处理间土壤速效钾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连续种植5年10季水稻后,K0、K1和K2处理的土壤钾素亏缺(K 127.1 kg/hm2、58.3 kg/hm2和10.8 kg/hm2),亏缺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降低;K3和K4处理的土壤钾素盈余(48.0 kg/hm2和109.2 kg/hm2),盈余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经济效益上,早、晚稻产投比均以K2处理最高(早稻1.04、晚稻1.27)。综合考虑施钾的增产效应、经济效益和土壤钾素养分平衡等因素,建议该双季稻区早稻施钾量在K2O 120 156 kg/hm2、晚稻施钾量在K2O 150195 kg/hm2范围内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肥用量 双季稻 产量 施钾效应 定位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签到数据的短时间体验式路线搜索 被引量:21
14
作者 宋晓宇 许鸿斐 +1 位作者 孙焕良 刘俊岭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693-1703,共11页
路线搜索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基于位置的服务和旅游路线推荐等领域.现有的关于路线搜索的研究,通常只考虑景点之间路线的流行程度与用户的需求,因此提供的推荐路线并未考虑景点类别的丰富性,存在类别重复的现象.为了能使用户在短时间内体... 路线搜索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基于位置的服务和旅游路线推荐等领域.现有的关于路线搜索的研究,通常只考虑景点之间路线的流行程度与用户的需求,因此提供的推荐路线并未考虑景点类别的丰富性,存在类别重复的现象.为了能使用户在短时间内体验所在地区不同类别特色的景点,增强旅游体验效果,文中提出一种新的路线搜索:短时间体验式路线搜索(SERS).该路线搜索方法根据用户给定的查询位置vs、旅行时间限定t以及用户对景点类别选择的集合uc,找到一条非重复多类别且收益最大化的最优景点访问路线.为了有效处理SERS,提出一种预计算结点收益上界值的优化策略,设计了两种优化搜索算法:单收益上界剪枝搜索算法(SUB)和多收益上界剪枝搜索算法(MUB).优化的搜索算法利用收益上界值剪掉了不可能产生结果的分枝,提高了搜索效率.利用Gowalla和Foursquare社交网站真实的签到数据集进行了充分实验,评估了所提出的算法在不同参数设置下的搜索效率,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线搜索 短时间体验 签到数据 基于位置的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颜色与面积特征的方格蔟蚕茧分割定位算法与试验 被引量:16
15
作者 刘莫尘 许荣浩 +3 位作者 李法德 宋占华 闫银发 韩守强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3-50,共8页
蚕虫上蔟多采用纸板方格蔟,但纸板方格蔟在使用过程中会因扭曲变形导致方格分布不规则,而采茧机械对变形的方格蔟进行蚕茧采摘时,会对方格蔟造成损伤。为了提高方格蔟机械采茧的智能化水平,减少采茧设备对方格蔟的损伤,提出一种基于颜... 蚕虫上蔟多采用纸板方格蔟,但纸板方格蔟在使用过程中会因扭曲变形导致方格分布不规则,而采茧机械对变形的方格蔟进行蚕茧采摘时,会对方格蔟造成损伤。为了提高方格蔟机械采茧的智能化水平,减少采茧设备对方格蔟的损伤,提出一种基于颜色与面积特征的方格蔟蚕茧分割定位算法,实现对方格蔟中蚕茧的分割、中心点定位和位置坐标的视觉测量。首先采用图像空间的Brown畸变模型对方格蔟图像进行畸变矫正,减小径向畸变对视觉测量的影响;对矫正后的图像采用Mean Shift聚类算法进行预分割,消除光照及图像背景对蚕茧分割的影响;然后对阈值分割和形态学处理后的二值化蚕茧图像进行基于面积特征的连通域标定,得到每个蚕茧中心点位置;将连通域标定得到的蚕茧中心点坐标代入图像坐标系与世界坐标系转换方程,得到每个蚕茧在笛卡尔空间的三维坐标,经过视觉测量确定蚕茧在方格蔟中的具体位置,控制蚕茧采摘装置采摘方格蔟中的蚕茧。经过试验,该算法对方格蔟中的蚕茧检测正确率为96.88%,蚕茧坐标最大定位偏差小于6.0 mm,满足采茧装置对蚕茧采摘的定位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茧分割 图像处理 蚕茧采摘 定位算法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增产效应及对土壤肥力影响的定位研究 被引量:302
16
作者 刘杏兰 高宗 +1 位作者 刘存寿 司立征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38-147,共10页
本文根据13年的定位研究资料,较系统的阐述了不同量有机肥与氮、磷化肥配合施用,及关中灌区两熟制粮食产量、土壤肥力和养分平衡的影响。初步揭示了关中楼土的基本生产力持续时间较短;土壤的供肥能力是玉米高于小麦。作者认为采用... 本文根据13年的定位研究资料,较系统的阐述了不同量有机肥与氮、磷化肥配合施用,及关中灌区两熟制粮食产量、土壤肥力和养分平衡的影响。初步揭示了关中楼土的基本生产力持续时间较短;土壤的供肥能力是玉米高于小麦。作者认为采用有机肥与氮、磷化肥配施,才是该区粮田持续高产和土壤培肥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 有机肥 化肥 增产效应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紫色土无机磷形态演变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韩晓飞 高明 +2 位作者 谢德体 王子芳 陈晨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3-72,共10页
应用蒋柏藩-顾益初无机磷分级体系对22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紫色土0~100cm土层无机磷形态进行分级测定,研究了各形态的无机磷在土壤剖面的分布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学磷肥以及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土壤全磷、有效磷和各形态无... 应用蒋柏藩-顾益初无机磷分级体系对22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紫色土0~100cm土层无机磷形态进行分级测定,研究了各形态的无机磷在土壤剖面的分布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学磷肥以及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土壤全磷、有效磷和各形态无机磷均较试验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以猪粪+NPK(M+NPK)处理土壤增加最多,其中有效磷含量增加了6倍;不施肥(CK)和单施氮肥(N)的处理土壤有效磷、全磷和各形态无机磷出现了下降,其中有效磷含量分别降低了51.1%和53.5%。除了Fe-P和Ca_(10)-P含量下层高于上层外其余各形态无机磷都表现为耕层高于下层的特征。各处理Ca_2-P、Al-P、Ca_8-P、O-P等无机磷的剖面分布较为相似,均呈20~60cm下降比较迅速,80~100cm变化不大或者稍微上升的趋势,而Fe-P则表现为下层含量高于耕层。相关分析表明各组分无机磷对紫色土有效磷的贡献为Ca_2-P(0.9569)〉Al-P(0.9265)〉Ca_8-P(0.9100)〉Fe-P(0.8277)〉Ca_(10)-P(0.7449)〉O-P(0.7362)。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显著增加磷素在土壤中的累积,并能减少土壤对磷素的固定,增强其在土壤中的移动,促进土壤磷素向有效态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长期定位试验 无机磷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波传播速度原位试验及计算 被引量:14
18
作者 王进强 姜福兴 +1 位作者 吕文生 王存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059-2063,共5页
采用本质安全型微震监测系统,在煤矿深部采场的顶底板中布设微震监测台网,对测区内的校验炮微震信号进行了原位采集实验。分别采用组合法、走时残差优化法、定位误差优化法、定位残差优化法和联合反演法进行了地震波速度的优化计算。通... 采用本质安全型微震监测系统,在煤矿深部采场的顶底板中布设微震监测台网,对测区内的校验炮微震信号进行了原位采集实验。分别采用组合法、走时残差优化法、定位误差优化法、定位残差优化法和联合反演法进行了地震波速度的优化计算。通过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认为定位误差优化法计算结果最可靠,定位残差优化法计算结果是不可靠的;这一结论对于缺少校验数据情况下的速度选取具有重要意义,也证明了在存在速度误差的情况下,走时残差最小并不能保证可靠的定位精度;在缺少原位试验数据情况下,速度和震源参数的联合反演结果,对速度参数的选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顶、底板地震波传播速度分析计算,认为煤层和巷道是造成底板地震波平均速度较低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速度 原位试验 微地震监测 震源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室声发射三维定位软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培洵 刘力强 +1 位作者 陈顺云 扈小燕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74-679,共6页
简要介绍了地震动力学实验室新一代声发射定位软件的主要功能、定位算法的实现方案以及定位效果的评测结果。新软件配有多种通用数据库接口,具有与设备无关的处理能力。它除了可以进行三维定位之外,还可以进行面定位与线定位。定位时,... 简要介绍了地震动力学实验室新一代声发射定位软件的主要功能、定位算法的实现方案以及定位效果的评测结果。新软件配有多种通用数据库接口,具有与设备无关的处理能力。它除了可以进行三维定位之外,还可以进行面定位与线定位。定位时,可以给定样品的波速,也可以把波速当未知数求解。定位算法的主要改进有两个方面:1)以稳健的走时绝对偏差最小作为定位目标函数;2)方程组求解优化过程采用了模拟退火法直接搜索目标函数的全局最小值。新软件显著提高了定位的精度,同时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数据处理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发射 三维定位算法 岩石力学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外源铜形态的动态变化:5年定位试验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江宁 王云霞 +2 位作者 沈春晓 杨连新 王余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26-933,共8页
土壤铜污染的危害性不仅取决于总量,还与其在土壤中的形态有关。选用未受污染的粘质壤土,设置对照(32mg·kg-1)、200、400mg·kg-1铜处理模拟土壤铜污染,进行持续5年(2006—2010年)的稻/麦轮作土培试验。参照Tessier的方法测定... 土壤铜污染的危害性不仅取决于总量,还与其在土壤中的形态有关。选用未受污染的粘质壤土,设置对照(32mg·kg-1)、200、400mg·kg-1铜处理模拟土壤铜污染,进行持续5年(2006—2010年)的稻/麦轮作土培试验。参照Tessier的方法测定小麦和水稻成熟期土壤中不同形态铜含量,研究耕作层土壤中各种形态铜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试验期内清洁土壤中总铜以及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残渣态铜含量变化均很小,铜处理使上述参数均大幅增加。(2)污染土壤各形态铜含量随时间推移而变化,其中可交换态浓度持续下降最为显著,5年分别累计下降66%(200mg·kg-1)、67%(400mg·kg-1)。(3)土壤处于旱作条件有利于碳酸盐结合态和有机物结合态铜向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转化,淹水条件下转化方向相反。(4)铜处理改变了土壤中铜元素的形态分布,清洁土壤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平均占57%),污染土壤中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铜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合计平均占58%)。本研究表明,外源铜进入土壤后,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可交换态浓度持续大幅降低,其他形态则因不同年度和不同耕作方式而相互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赋存形态 定位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