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4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ocation and allocation problem for spare parts depots on integrated logistics support 被引量:4
1
作者 WEN Meilin LU Bohan +1 位作者 LI Shuyu KANG Rui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9年第6期1252-1259,共8页
In equipment integrated logistics support(ILS), the supply capability of spare parts is a significant factor. There are lots of depots in the traditional support system, which makes too many redundant spare parts and ... In equipment integrated logistics support(ILS), the supply capability of spare parts is a significant factor. There are lots of depots in the traditional support system, which makes too many redundant spare parts and causes high cost of support. Meanwhile,the inconsistency among depots makes it difficult to manage spare par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ransportation, the supply network has become more efficient.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upply-support work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the equipment system, building a system of one centralized depot with multiple depots becomes an appropriate way.In this case, location selection of the depots including centralized depots and multiple depots becomes a top priority in the support system.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location selection problem of centralized depots considering ILS factors. Unlike the common location selection problem, depots in ILS require a higher service level. Therefore, it becomes desperately necessary to take the high requirement of the mission into account while determining location of depots. Based on this, we raise an optimal depot location model. First, the expected transportation cost is calculated.Next, factors in ILS such as response time, availability and fill rate are analyzed for evaluating positions of open depots. Then, an optimization model of depot location is developed with the minimum expected cost of transportation as objective and ILS factors as constraints. Finally, a numerical case is studied to prove the validity of the model by using the genetic algorithm. Results show that depot location obtained by this model can guarantee the effectiveness and capability of ILS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cation problem spare parts depot integrated logis tics support genetic algorith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diction of Eukaryotic Protein Subcellular Location Using a Novel Feature Extraction Method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
2
作者 Zhang Shaowu Pan Quan +1 位作者 Wu Yonghong Cheng Yongmei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98-803,共6页
The rapidly increasing number of sequences entering into the genome databank has created the need for fully automated methods to analyze them.Knowing the cellular location of a protein is a key step towards understand... The rapidly increasing number of sequences entering into the genome databank has created the need for fully automated methods to analyze them.Knowing the cellular location of a protein is a key step towards understanding its function.The development in statistical prediction of protein attributes generally consists of two cores: one is to construct a training dataset and the other is to formulate a predictive algorithm.The latter can be further separated into two subcores: one is how to give a mathematical expression to effectively represent a protein and the other is how to find a powerful algorithm to accurately perform the prediction.To predict the subcellular location of eukaryotic protein,a systematic prediction approach comprised of a novel feature extraction method,an idea of combining this feature extraction method with 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 algorithm,and ’one-versus-rest’ & ’all-versus-all’ strategies have been proposed in this paper.Consequently,the total predictive accuracies reach 95.5% for four locations.Compared with existing methods,this new approach provides better predictive performance.For example,it is 13.5%,5.1% higher than Yuan’s and Hua’s methods respectively.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is new method and concept and possible improvement of prediction for the protein subcellular location.It is anticipated that the current approach may also have a series of impacts on the prediction of other protein fea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细胞蛋白质 真核状态 异常特征抽取 亚细胞位置 媒介支持仪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灾害情景下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优化布局研究
3
作者 王威 庄园园 +3 位作者 张略淼 郭聪 刘朝峰 马东辉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5-385,共11页
为了解决复合灾害情景下应急避难场所选址的不确定性,通过灾后避难人口预测和道路通行能力快速评估,构建了多情景地震-暴雨典型复合灾害影响场景。在此基础上,考虑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能力在多水准地震-暴雨复合灾害下受损概率影响,以加权... 为了解决复合灾害情景下应急避难场所选址的不确定性,通过灾后避难人口预测和道路通行能力快速评估,构建了多情景地震-暴雨典型复合灾害影响场景。在此基础上,考虑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能力在多水准地震-暴雨复合灾害下受损概率影响,以加权服务质量期望最大为目标建立了不确定失效情景下应急避难场所覆盖选址模型。以石家庄市为例,通过对应急避难场所覆盖距离、服务质量要求及服务能力等参数优化计算与讨论,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最小临界覆盖距离产生的影响较大,因此应注意最小临界距离的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灾害 应急避难场所 服务能力 临界距离 优化布局 选址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子群算法与有限元融合驱动的薄壁复合材料构件支撑布局优化
4
作者 王福吉 何青松 +3 位作者 付饶 邓俊 林永权 马兴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0-47,共8页
薄壁复合材料构件的支撑布局设计是抑制其加工振动及变形的重要方法,但多数支撑布局的优化过程中只考虑单一的振动或变形,并且忽略了吸盘吸附对工件的影响,与实际工况有较大偏差。本文提出一种粒子群算法和有限元融合驱动的薄壁构件支... 薄壁复合材料构件的支撑布局设计是抑制其加工振动及变形的重要方法,但多数支撑布局的优化过程中只考虑单一的振动或变形,并且忽略了吸盘吸附对工件的影响,与实际工况有较大偏差。本文提出一种粒子群算法和有限元融合驱动的薄壁构件支撑布局优化方法,综合考虑了工件吸附变形、支撑后工件固有频率与刀具激励频率有效分离、额外辅助支撑等因素,能够在保证最大变形量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支撑点数量及位置的优化。首先逐次在最大变形处增加支撑点直至满足变形要求,再在易产生共振的固有频率所对应振型的最大振幅处增加支撑点,直到满足频率要求,然后利用优化算法找到最小支撑点数量并进行最小支撑点数量下的支撑布局优化,最后开发了基于Abaqus和粒子群算法的支撑布局优化模块,进行了构件优化计算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保证频率及变形要求的前提下,有效减少支撑点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壁构件 支撑布局优化 有限元 粒子群算法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箱型结构加强筋分布及支撑位置的协同优化设计
5
作者 李简 丁晓红 +3 位作者 张轶杰 熊敏 王瀚 张横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7,共9页
箱型结构内部加强筋布局及支撑位置对结构性能有重要影响。提出一种箱型结构加强筋分布及支撑位置协同优化设计方法,引入独立的支撑单元和加强筋基结构,建立箱型结构加强筋和支撑位置协同优化数学模型。通过自适应成长法对箱型结构进行... 箱型结构内部加强筋布局及支撑位置对结构性能有重要影响。提出一种箱型结构加强筋分布及支撑位置协同优化设计方法,引入独立的支撑单元和加强筋基结构,建立箱型结构加强筋和支撑位置协同优化数学模型。通过自适应成长法对箱型结构进行加强筋优化设计,基于双向渐近结构优化方法对支撑位置进行优化,得到最优的加强筋分布和支撑位置。结果表明,相比于已知支撑位置的加强筋优化设计,协同优化得到的支撑位置和加强筋分布具有更优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箱型结构 支撑位置 加强筋分布 协同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区段煤柱下巷道分区支护技术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逸锟 刘伟 +3 位作者 冯建业 郑晓东 牛昆 杨长德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47,共7页
为研究近距离煤层区段煤柱下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综合采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的方法,得到了区段煤柱塑性区宽度及应力分布状态,研究了区段煤柱下不同层间条件时下部煤层应力分布规律,确定了下煤层回采巷道合理布置位置,分析了下部煤层回... 为研究近距离煤层区段煤柱下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综合采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的方法,得到了区段煤柱塑性区宽度及应力分布状态,研究了区段煤柱下不同层间条件时下部煤层应力分布规律,确定了下煤层回采巷道合理布置位置,分析了下部煤层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特征,提出了巷道非对称分区支护原则,计算了不同支护条件下的围岩变形量。研究结果表明:上煤层区段煤柱中部存在5.38 m弹性区,且产生应力集中现象;内错6 m布置下部回采巷道时,其所处应力环境良好,数值模拟表明,巷道顶底板、左帮围岩变形量均小于200 mm,需对煤柱帮加强支护;结合实际生产条件,确定了巷道非对称分区支护方案。研究结果可为具有类似地质条件的巷道支护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区段煤柱 巷道合理位置 非对称支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载荷下核级管路支架的多力学目标优化布置 被引量:1
7
作者 孙宇翔 陈丽 +3 位作者 龙波 王艳苹 刘诗华 贾坤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3,共9页
当前核级管路支架人工迭代调整的布置方式占据核电站设计周期的比例较大,且无法实现支架数量和位置的最优选择,难以兼顾经济成本和力学性能。为此,借助管路有限元力学分析和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提出一种面向三维空间核电管路... 当前核级管路支架人工迭代调整的布置方式占据核电站设计周期的比例较大,且无法实现支架数量和位置的最优选择,难以兼顾经济成本和力学性能。为此,借助管路有限元力学分析和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提出一种面向三维空间核电管路多力学目标性能的支架智能优化布置方法。2种典型核级管路支架设计示例表明:该智能布置方法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有效提高设计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不仅使管路最大应力皆小于RCC-M 《压水堆核岛机械设备设计和建造规则》规范限值,且仍有一定裕量,还能快速分析支架数量的影响,获得兼顾经济性和安全性的最优方案;该智能优化布置方法为核电管路系统支架布置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级管路 支架布置 多力学目标优化 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帽和Locator附着体种植覆盖义齿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9
8
作者 庄润涛 耿威 +2 位作者 李钧 聂颖 刘雅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41-545,共5页
目的:评价球帽附着体和Locator附着体应用于种植覆盖义齿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无牙颌患者67例,共植入150颗Straumann或Bego种植体,完成球帽式或Locator式种植覆盖义齿修复。定期随访复查,包括修复后生物并发症和机械并发症情况和患者... 目的:评价球帽附着体和Locator附着体应用于种植覆盖义齿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无牙颌患者67例,共植入150颗Straumann或Bego种植体,完成球帽式或Locator式种植覆盖义齿修复。定期随访复查,包括修复后生物并发症和机械并发症情况和患者满意度调查。采用SPSS 17.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完成随访58例,球帽组35例,Locator组26例,球帽改Locator组7例。生物并发症比较显示,球帽组的牙龈增生发生率明显高于Locator组(P<0.05);球帽组和Locator组的机械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Locator组各类机械并发症的发生次数少于球帽组,球帽组平均修理频次为1.9次,Locator组为0.9次;Locator组患者对咀嚼和固位的满意度高于球帽组,不同性别的患者满意度无差异,满意度与患者的年龄和随访时间无相关性。结论:Locator式种植覆盖义齿相比球帽式种植覆盖义齿,临床效果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覆盖义齿 球帽附着体 locator附着体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室结构布局对低龄小学生疏散效率的影响
9
作者 王珺 胡杨慧 +1 位作者 陈先锋 孙绪绪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70,共8页
为提高低龄小学生在教学楼的疏散效率,采用紧急疏散试验获取6~7岁学生的运动特征,并使用Pathfinder模拟软件研究课桌布局、教室门位置和出口位置对疏散的影响,通过控制试验和数值模拟优化教室结构。结果表明:对于单个教室,虽然缩短预先... 为提高低龄小学生在教学楼的疏散效率,采用紧急疏散试验获取6~7岁学生的运动特征,并使用Pathfinder模拟软件研究课桌布局、教室门位置和出口位置对疏散的影响,通过控制试验和数值模拟优化教室结构。结果表明:对于单个教室,虽然缩短预先行动时间可减少总体疏散时间,但无法改善由建筑结构造成的拥堵。适当的疏散路径和课桌布局可显著减少疏散时间,对于走廊一侧有教室的建筑,提高走廊宽度和出口宽度是提高疏散效率最有效的方法;对于走廊两侧有教室的建筑,建筑内疏散走廊的结构,包括走廊数量和走廊内的交叉口,是影响疏散时间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建议从不同方面制定优化教室疏散结构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室结构 低龄小学生 疏散效率 课桌布局 出口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hiffletree策略与耦合振动模型的随动支撑头点位布局优化
10
作者 董方方 刘钊 +2 位作者 赵晓敏 韩江 黄晓勇 《计算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2-368,共7页
在薄壁件的随动支撑加工中,支撑头的点位布局会对抑振效果产生显著影响。本文基于Whiffletree布局策略以及刀具-工件-支撑耦合振动模型,建立了以支撑点数和支撑半径作为决策变量的布局优化模型,其中优化指标为振动的幅值与均方根,并通... 在薄壁件的随动支撑加工中,支撑头的点位布局会对抑振效果产生显著影响。本文基于Whiffletree布局策略以及刀具-工件-支撑耦合振动模型,建立了以支撑点数和支撑半径作为决策变量的布局优化模型,其中优化指标为振动的幅值与均方根,并通过结构的干涉与边界条件确立变量范围。进一步地,为处理该优化模型中的偏微分方程约束、不等式约束以及混合整数等问题,制定了以粒子群算法为主导,辅以参数扫描与惩罚函数的复合寻解策略。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该寻解策略高效可行,同时得到了给定案例下的最优布局参数。该优化模型和寻解策略可给其他具有相似性的物理系统布局优化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动支撑 布局优化 粒子群 Whiffletree策略 耦合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振联合定位技术的GIL机械故障检测系统研究
11
作者 徐爱华 臧春艳 +4 位作者 李一硕 胡红波 许昊 徐圣博 郭海 《高压电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2-58,67,共8页
作为非电量检测手段,振动和噪声检测在电力设备故障诊断中因抗干扰能力强、准确度高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文中将振动和噪声检测技术联合引入气体绝缘金属输电管道GIL设备的机械故障检测与定位工作中,首先结合振动信号构建了一种GIL机械... 作为非电量检测手段,振动和噪声检测在电力设备故障诊断中因抗干扰能力强、准确度高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文中将振动和噪声检测技术联合引入气体绝缘金属输电管道GIL设备的机械故障检测与定位工作中,首先结合振动信号构建了一种GIL机械故障诊断模型,通过对试点GIL的上百组振动信号数据进行采集和时频域分析,然后采用海鸥优化算法(SOA)对传统向量机(SVM)进行了改进,构建了SOA-SVM训练数据集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最后结合噪声信号进行了GIL机械故障的定位研究,并设计开发了可视化的GIL机械故障检测系统,有望在未来得到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L 振动信号 支持向量机 故障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电池自支撑成膜技术专利分析
12
作者 圣冬冬 许丽 吴勇民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9-23,28,共6页
锂电池自支撑成膜是锂电池的关键技术,它可提升电池性能,如使固态电解质自支撑膜减薄,增加能量密度,稳定电极界面延长循环寿命,加快电池的充放电速率,改善倍率性能,推动锂电池的应用与发展,成为国内外锂电池研究的热点。介绍了锂电池自... 锂电池自支撑成膜是锂电池的关键技术,它可提升电池性能,如使固态电解质自支撑膜减薄,增加能量密度,稳定电极界面延长循环寿命,加快电池的充放电速率,改善倍率性能,推动锂电池的应用与发展,成为国内外锂电池研究的热点。介绍了锂电池自支撑成膜技术的发展现状,从专利申请趋势、专利申请区域、重要申请人、重要专利分析等方面对锂电池自支撑成膜技术专利进行了全面分析,以期为我国相关企业技术研发提供借鉴与参考,有助于推动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专利布局,避免潜在的专利侵权风险,提升我国企业在全球锂电池产业中的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 自支撑成膜 专利分析 专利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极近距离采空区下巷道布置及支护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白心愿 高登彦 陈建华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59,共8页
针对浅埋极近距离采空区下长距离巷道掘进支护难题,选取活鸡兔井1-2煤层复合区1-2下205回风巷的掘进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计算、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极近距离条件下合理的层间距及支护参数的确定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基于... 针对浅埋极近距离采空区下长距离巷道掘进支护难题,选取活鸡兔井1-2煤层复合区1-2下205回风巷的掘进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计算、理论分析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极近距离条件下合理的层间距及支护参数的确定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基于FLAC 3D数值模拟对采空区下长距离巷道布置及支护结构进行模拟计算,对比分析了不同煤柱宽度、层间距及支护方式下巷道围岩变形情况及应力分布状态,考虑到安全系数确定巷道内错距为21 m;当层间距较小时,锚杆锚索支护效果差,掘进期间顶板处于拉伸破坏状态,顶板控制难度大,分析得出合理的层间距应大于3 m;现有支护条件下,巷道顶煤厚度为3.5 m时巷道顶底板位移变化较小,且不需要架棚。理论计算得出上分层对底板最大破坏深度为2.02 m,且当巷道顶煤厚度为3.5 m时,支护强度校核满足要求。通过现场工程应用及围岩变形实测,当顶煤厚度为3.5 m时,采用“锚杆-锚索-喷浆”联合支护方式,巷道顶底板位移变化较小,顶板最大下沉量为20 mm,顶板控制效果良好,巷道未发生大范围顶板冒落或帮部片帮现象,验证了巷道布置及支护方案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近距离 浅埋煤层 巷道布置 支护工艺 围岩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支撑布置对深基坑变形的影响
14
作者 杨承志 尹紫红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6913-6921,共9页
在深基坑工程中,常采用“钻孔灌注桩+内支撑”的支护形式进行基坑支护,但不同的支撑布置对基坑的支护效果不同。依托长治市某快速通道改扩建工程中一个基坑工程,利用ABAQUS对不同的钢支撑布置方案进行开挖全过程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内支... 在深基坑工程中,常采用“钻孔灌注桩+内支撑”的支护形式进行基坑支护,但不同的支撑布置对基坑的支护效果不同。依托长治市某快速通道改扩建工程中一个基坑工程,利用ABAQUS对不同的钢支撑布置方案进行开挖全过程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内支撑布置方案对基坑开挖周边地表土体的沉降、支护结构水平位移以及基坑坑底隆起的影响,并结合现场监测结果,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基坑开挖支护过程中基坑的变形规律和特性;内支撑布置深度较小时,对支护桩最大水平位移和坑外地表沉降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内支撑布置深度较大时,对坑底最大隆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增加内支撑的数量对减小支护桩最大水平位移和坑底最大隆起有不同程度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工程 内支撑布置 数值模拟 现场监测 变形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工频测量阻抗的新能源并网系统次/超同步振荡源定位方法
15
作者 徐衍会 李佳晏 +2 位作者 李文韬 田鑫 张玉跃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4601-4613,共13页
电力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宽频振荡事件频发,尤其是次/超同步振荡问题突出,严重影响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由于宽频量测装置尚未广泛应用,现有基于宽频量测信息的振荡源定位方法难以适用。因此,该文研究基于工频测量阻抗的次/超同步振... 电力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宽频振荡事件频发,尤其是次/超同步振荡问题突出,严重影响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由于宽频量测装置尚未广泛应用,现有基于宽频量测信息的振荡源定位方法难以适用。因此,该文研究基于工频测量阻抗的次/超同步振荡源定位方法,首先推导了次/超同步分量存在时工频电压电流的动态响应过程,揭示了次/超同步振荡发生时工频量的变化规律;然后针对振荡阈值难以准确获取的问题,构造多场景下的振荡训练样本集,基于支持向量机算法获取了振荡阈值的函数表达式,形成基于工频测量阻抗的次/超同步振荡源定位判据;最后依据新能源并网系统的典型拓扑结构搭建时域仿真模型,构建测试数据集并对所提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对不同运行工况有较好的适应性,在新能源并网系统中能够实现次/超同步振荡源的准确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超同步振荡 振荡源定位 支持向量机 工频测量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瓦斯矿井专用瓦斯治理巷布置与围岩协同控制技术
16
作者 樊海亮 李明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7-75,共9页
针对高瓦斯矿井回采工作面采用“U+U”通风方式下复用巷道存在维护成本高、工期长、安全风险大等问题,以王坡煤矿3号煤层开采为工程背景,研究典型复用巷道全周期矿压显现规律,分析其围岩变形破坏机理及控制原则,提出专用瓦斯治理巷新型... 针对高瓦斯矿井回采工作面采用“U+U”通风方式下复用巷道存在维护成本高、工期长、安全风险大等问题,以王坡煤矿3号煤层开采为工程背景,研究典型复用巷道全周期矿压显现规律,分析其围岩变形破坏机理及控制原则,提出专用瓦斯治理巷新型布置方案。结合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煤柱应力监测,论证15 m煤柱的合理性;在3307工作面开展工业试验,构建“主动支护—切顶卸压—动态调整”三位一体围岩控制技术并完成参数设计。结果表明,掘进专用瓦斯治理巷可有效规避复用巷道维护的不利影响,在施工工期、安全保障及经济效益等方面优势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巷道布置优化 瓦斯治理巷 全锚索支护 切顶卸压 煤柱留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SVR的薄壁回转壳体装夹布局多目标优化方法
17
作者 刘海波 赵九龙 +3 位作者 方锐 杨凯 赖小明 王永青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2-190,共9页
薄壁回转壳体刚性弱、易变形,合理的装夹布局可有效提高加工精度。多变量、多目标的装夹布局优化需要大量迭代计算,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黑翅鸢算法改进支持向量回归(black-winged kite algorithm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BKA-SVR)与... 薄壁回转壳体刚性弱、易变形,合理的装夹布局可有效提高加工精度。多变量、多目标的装夹布局优化需要大量迭代计算,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黑翅鸢算法改进支持向量回归(black-winged kite algorithm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BKA-SVR)与多目标粒子群算法(multi-objec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MOPSO)的薄壁回转壳体多点支撑装夹布局优化方法。首先,以支撑位置与夹紧力为优化变量,建立了虑及装夹变形、加工变形与振动的薄壁回转壳体装夹布局优化模型。其次,利用最优拉丁超立方抽样(optimal Latin hypercube sampling,OLHS)获取样本集,构造了BKA-SVR代理预测模型。再次,基于MOPSO获取Pareto前沿解,利用CRITIC权重法确定最优装夹布局。最后,以密封舱体为研究对象,针对焊缝加工求取了多点内撑夹具的最优布局,通过铣削试验表明优化后的多点支撑能满足壁厚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壁回转壳体 装夹布局优化 代理预测模型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 多点内撑夹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机动站交叉定位系统精度分析及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先登飞 程旗 +2 位作者 汪小林 朱弋 甄体智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3-88,共6页
针对多机动站交叉定位系统观测站具有机动能力的应用特点,从测向交叉定位技术的定位原理入手,分析了影响定位精度的因素,以4站交叉定位系统为例,按目标大致分布区域已知且布设阵地条件不受限制、基于任务需求观测站需机动的随机布站两... 针对多机动站交叉定位系统观测站具有机动能力的应用特点,从测向交叉定位技术的定位原理入手,分析了影响定位精度的因素,以4站交叉定位系统为例,按目标大致分布区域已知且布设阵地条件不受限制、基于任务需求观测站需机动的随机布站两种典型应用场景,提出了根据目标分布区域优化布站阵型、根据既定阵型优化数据处理算法两种定位优化方法。在不额外增加观测站的条件下,有效提升定位精度、增大有效定位区域。该方法成本代价小、技术难度低、定位效果好,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向交叉 多站定位 定位精度 布站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兼顾新能源消纳与频率电压支撑的电池储能系统优化规划 被引量:8
19
作者 胡泽春 蔡福霖 冯建洲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12,共10页
随着新能源发电占比的逐步提升,电力系统消纳新能源发电的难度和压力增大,电网的频率和电压稳定性面临巨大挑战。通过在电网中配置电池储能系统,不仅可以提升新能源的消纳能力,还可以提升系统频率和电压的支撑能力。因此,研究电池储能... 随着新能源发电占比的逐步提升,电力系统消纳新能源发电的难度和压力增大,电网的频率和电压稳定性面临巨大挑战。通过在电网中配置电池储能系统,不仅可以提升新能源的消纳能力,还可以提升系统频率和电压的支撑能力。因此,研究电池储能系统优化规划方法,考虑储能在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用于新能源消纳,在紧急情况下对频率和电压进行快速支撑,从而提高储能利用率,降低系统成本。建立了考虑新能源消纳的电池储能系统协同规划模型,可得到输电网中集中式电池储能系统和配电网中分布式电池储能系统的选址定容结果。提出了一种兼顾频率和电压支撑的电池储能系统规划方法,分别对储能位置、无功功率容量、有功功率容量和能量容量进行优化规划。综合考虑储能的多重功能,构建其支撑系统调频调压的约束,建立了兼顾新能源消纳与频率电压支撑的电池储能系统优化规划模型,得到电池储能系统的最终选址定容结果。基于IEEE 24节点输电网和IEEE 33节点配电网设计算例系统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储能系统 选址定容 新能源消纳 频率支撑 电压支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市场需求对企业布局的诱致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涛 王昊 谭乃榕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9-40,共12页
随着市场分工的不断深化,城市市场逐渐成为功能完备的独立市场单元。企业布局的区位选择是遵循利润最大化做出微观决策的空间分布结果,在不同城市市场中呈现差异化的布局特征。以2000—2021年304个城市的新注册企业与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随着市场分工的不断深化,城市市场逐渐成为功能完备的独立市场单元。企业布局的区位选择是遵循利润最大化做出微观决策的空间分布结果,在不同城市市场中呈现差异化的布局特征。以2000—2021年304个城市的新注册企业与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城市市场需求对企业布局的诱致影响、作用机制及区域异质性,并实证检验需求距离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需求规模大的城市市场更有利于吸引新企业进入布局。机制分析表明,劳动力“蓄水池”、中间品共享和技术溢出效应是城市市场诱致企业布局的三个重要渠道。大规模城市、省会城市、东部城市及高度市场化城市的市场需求对于企业进入布局的诱致作用更强,具有典型的路径依赖性。针对此类城市,除招商优惠政策外,地方政府更需要考虑城市市场正外部性的综合理念提升市场环境,亟须防范新企业因模仿与重复布局导致的市场效率降低。需求距离的调节效应表明,城市市场需求中心对企业的诱致作用在6公里范围内显著。企业邻近城市中心的布局方式有利于要素获取,从而显著提高企业生存概率,但应注意防范城市市场的“拥挤效应”。因此,实施差异化的市场准入政策有利于各地城市市场发展的协调性与均衡性,有利于扩展城市市场需求规模以及推行招商优惠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市场 企业布局 需求诱致 距离衰减效应 区位选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