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3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ascular dysfunctions and platelet activations by arsenic: two major contributing factors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
1
作者 JH CHUNG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64-164,共1页
Arsenic in drinking water is a worldwide health problem that is associated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but the cause is currently unknown. In order to examine whether arsenic affects vasomotor tone in blood vessels, ... Arsenic in drinking water is a worldwide health problem that is associated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but the cause is currently unknown. In order to examine whether arsenic affects vasomotor tone in blood vessels,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arsenic on agonist-induced vasorelaxation and vasoconstriction using the isolated rat aortic rings in in vitro organ bath system. Treatment with inorganic arsenite (AsⅢ) inhibited acetylcholine-induced relaxation of aortic rings by inhibiting production of nitric oxide in endotheli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scular dysfunctions and platelet activations by arsenic two major contributing factors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瓦里关本底站大气颗粒物变化特征和来源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宝鑫 任磊 +5 位作者 朱雨薇 王剑琼 刘鹏 李明 娄海萍 央金拉姆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57-1767,共11页
为研究全球大气本底站—瓦里关站大气颗粒物的变化特征和来源,分析了站点2019年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并结合HYSPLIT模型、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对瓦里关本底站不同季节的大气颗粒物传输路径和潜在源区进行分析.... 为研究全球大气本底站—瓦里关站大气颗粒物的变化特征和来源,分析了站点2019年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并结合HYSPLIT模型、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对瓦里关本底站不同季节的大气颗粒物传输路径和潜在源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瓦里关本底站PM_(2.5)、PM_(10)年均值分别为(10.51±8.98)μg·m^(−3)、(28.11±26.47)μg·m^(−3),小于国家年均值一级标准和我国大部分区域本底站的研究结果;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在季节变化上呈现春季>冬季>夏季>秋季,PM_(2.5)/PM_(10)的比值夏季最高(0.58±0.20),春季最低(0.35±0.18),台站大气颗粒物水平受一定的人为排放和沙尘传输影响;大气颗粒物春季和冬季日变化不明显,夏季和秋季呈现“双峰双谷”,峰值分别出现在12时和20时,这与山谷风和东北方向上城市群污染传输有关;不同季节的大气传输路径较为一致,主要以西、西北方向上的中长距离和东、东北方向上的短距离输送为主;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潜在贡献源区分布在站点东至东北方向上的城市群和青海省海西自治州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的大范围沙漠戈壁地区,最远还受到印度和尼泊尔的强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大气本底站 大气颗粒物 季节变化 后向轨迹 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差预冷环境因子与蓝莓果实品质耦合效应研究
3
作者 王达 姚超阳 +5 位作者 邓秀丽 吴茂玉 孙占新 赵丽 郑涛 杨相政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0-97,129,共9页
针对易腐浆果蓝莓采后冷链中预冷环境因子与果实品质互作机制不明确的问题,本文提出预冷贡献率评价指标,研究延迟预冷时间(0、3、6 h)、环境风速(0.1、0.5、1.0、1.5 m/s)和环境温度(0、5、10、15℃)对蓝莓冷链品质的影响规律,开展以压... 针对易腐浆果蓝莓采后冷链中预冷环境因子与果实品质互作机制不明确的问题,本文提出预冷贡献率评价指标,研究延迟预冷时间(0、3、6 h)、环境风速(0.1、0.5、1.0、1.5 m/s)和环境温度(0、5、10、15℃)对蓝莓冷链品质的影响规律,开展以压差预冷为基础的蓝莓冷链周期内品质评价。结果表明:采后立即预冷可使冷链期间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升2.8个百分点(预冷贡献率为20.49%),商品化率提高6个百分点(预冷贡献率为6.74%),预冷实施越及时越有利于保持果实采后品质;环境风速改善可增强预冷效能,当预冷风速提升至1.0 m/s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商品化率分别增加1.75个百分点与4个百分点(预冷贡献率为15.15%和4.34%);预冷处理对果实质地特性具有双面效应,预冷阶段,低环温和高风速会降低果实弹性,增加运输损伤风险;贮运阶段,低环温和高风速有利于保持蓝莓弹性和紧实度,提高果实抗颠簸能力。最佳预冷参数为环境温度5℃,环境风速1.0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品质 环境因子 压差预冷 预冷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集成因子优选算法的面板堆石坝变形预测模型
4
作者 郑好 李登华 丁勇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8-186,共9页
面板堆石坝变形主要受外部荷载和内部材料蠕变影响,而影响因子过多会造成特征冗余,引起预测精度过拟合问题;因子过少导致信息表达不全,造成预测效果差,模型泛化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构建涵盖面广,可解释性强的因子集并从中优选格外重要.... 面板堆石坝变形主要受外部荷载和内部材料蠕变影响,而影响因子过多会造成特征冗余,引起预测精度过拟合问题;因子过少导致信息表达不全,造成预测效果差,模型泛化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构建涵盖面广,可解释性强的因子集并从中优选格外重要.针对上述问题,文中提出基于集成因子优选算法的面板堆石坝变形预测模型,使用ReliefF与沙普利加性解释(SHAP)算法通过权重集成获得因子贡献值排序,再分析因子累计贡献率差量阈值剔除非关键因子,获得关键因子.以新疆某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为例,以特征缩减率FRR、归一化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nMAPE、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误差MSE以及决定系数R^(2)为评价指标,试验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算法面对不同的预测模型都可准确地获得最佳因子,有效地提升了预测精度.相对于传统因子优选算法适应性更强,预测能力提升最显著,解决了影响因子冗余或者欠缺带来的预测能力较低的问题,提高了模型的泛化能力,为大坝安全监测研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因子优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坝安全监测 因子优选 SHAP理论 贡献度排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所有制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比较
5
作者 史丹 张国微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1-144,共14页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企业层面入手,分析比较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条件下不同所有制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敏感性因素,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找到更有针对性的举措。采用指标法,从要素投入...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企业层面入手,分析比较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条件下不同所有制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敏感性因素,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找到更有针对性的举措。采用指标法,从要素投入指数、产出形态指数和企业发展效果指数3个维度构建了新质生产力的指标评价体系,通过方差分析发现不同所有制企业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的差异,然后用生产函数法验算了不同所有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与指标法一致。通过敏感性分析找出不同所有制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敏感性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对不同所有制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得到3个结果。(1)中国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保持增长态势,不同所有制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差异由相同所有制企业内部和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差异共同组成。民企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贡献度逐年加大并超过了其他企业。(2)国企敏感性因素由大到小的排序是新技术、绿色效率、新型劳动资料和新型劳动者;民企敏感性因素由大到小的排序是新型劳动对象、绿色效率、新型劳动资料和新业态;外企敏感性因素的排序是新型劳动对象、新型劳动资料、绿色效率、新技术。(3)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中,市场化水平和区域位置差异对外企、民企的影响程度最大;对外开放度对国企的影响最大。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所有制企业 新质生产力 内部因素 外部环境 贡献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油茶增产格局及其贡献因素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严茂林 郭丹 +2 位作者 周晓亮 刘自搏 张洋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共11页
为更好地促进全国油茶产量提升,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利用LMDI模型对油茶产量公式进行分解,从全国和分区域两个角度,定量测算单产和种植面积在2010-2021年“十一连增”期间对油茶增产的贡献,并全面探讨我国油茶增... 为更好地促进全国油茶产量提升,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利用LMDI模型对油茶产量公式进行分解,从全国和分区域两个角度,定量测算单产和种植面积在2010-2021年“十一连增”期间对油茶增产的贡献,并全面探讨我国油茶增产的地域格局及贡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而言,我国油茶产量“十一连增”是由单产提升主导的;分区域来看,核心发展区的油茶增产主要源于单产水平的提高,增产幅度达到“超速增产”水平,而积极发展区和一般发展区油茶增产则主要得益于种植面积的扩大,增产幅度分别为“滞后增产”和“同步增产”水平。其中,单产提高对油茶增产贡献更大的有6个省(区、市),而种植面积扩大对油茶增产贡献更大的有8个省(区、市);增产超过20万吨的省(区、市)是油茶生产核心区的湖南、江西、广西,增产占全国油茶增产总量的75.6%;增产层次达到“超速增产”水平的有安徽、湖南、海南、重庆、四川和贵州等6省(区、市)。最后,对油茶增产显性贡献因素的背后成因进行挖掘,对制约油茶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总结,并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增产 LMDI模型 贡献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功能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邵国媚 乔琴 +6 位作者 张文婷 高馨婷 雷硕 林震宇 张梅娟 张泽乾 韩永伟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50,共12页
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属于防风固沙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分析其防风固沙功能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对于保障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RWEQ(修正风蚀方程)模型评估了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2000−2020年防风... 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属于防风固沙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分析其防风固沙功能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对于保障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RWEQ(修正风蚀方程)模型评估了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2000−2020年防风固沙功能的时空变化,同时运用偏导数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防风固沙功能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量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年均防风固沙量为3.71×10^(8)t,其中,最低值出现在2001年,为3.10×10^(8)t,2018年达到最大值,为4.32×10^(8)t,相较于2001年增加了39.35%。②从空间上来看,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量高值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和南部,低值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防风固沙量呈增加趋势的区域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4.23%,呈减少趋势的区域占25.76%,主要分布于巴林右旗等地区。③2000−2020年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量变化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导致防风固沙量增加的区域占49.08%;人类活动导致防风固沙量增加的区域占24.37%,主要分布在扎鲁特旗北部等地区。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对防风固沙功能影响较大,应继续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影响防风固沙功能的机制,科学制定防沙治沙措施,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固沙功能 气候变化 驱动因素 贡献分析 重点生态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徐彩瑶 曹露丹 +2 位作者 汪婧宇 孔凡斌 王宁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7-1153,共17页
京杭大运河承载着文化遗产传承、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系统保护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样板的多重使命,探明其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可以为新时代京杭大运河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以京杭大运河江苏... 京杭大运河承载着文化遗产传承、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系统保护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样板的多重使命,探明其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可以为新时代京杭大运河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以京杭大运河江苏段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InVEST模型、spearman相关系数、耦合协调度模型、障碍度模型以及贡献度模型,刻画2001-2020年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动态变化特征及其规律,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特征及其贡献/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生态系统服务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性,南北差异明显。(2)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生态系统服务关系的年际变化相对稳定,除生境质量与水源涵养关系由协同转变为权衡外,其余生态系统服务之间权衡系数逐渐减小或协同系数增大。(3)2001-2020年京杭大运河江苏段各县区域单元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水平整体变化不大,且由北向南逐渐增加,两极分化较为严重。2001-2020年京杭大运河江苏段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整体呈现逐步好转的趋势,且南段优于北段。(4)从系统层看,京杭大运河江苏段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水平对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的平均贡献度分别为0.74和0.27,平均障碍度分别为0.69和0.31。从指标层看,各区县的关键贡献因素和阻碍因素各不相同。据此提出推动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发展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耦合协调 贡献因素 障碍因素 京杭大运河江苏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流动教师持续智力资源贡献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
9
作者 卢海丽 张立国 刘晓琳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6-63,共8页
优质教师资源的线上虚拟流动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保持虚拟流动长期活力的核心要素是输出端优质教师的持续智力资源贡献,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因此,有必要探究如何选择出合适的优质教师及影响教师持续智力资源贡献的... 优质教师资源的线上虚拟流动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保持虚拟流动长期活力的核心要素是输出端优质教师的持续智力资源贡献,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因此,有必要探究如何选择出合适的优质教师及影响教师持续智力资源贡献的因素是什么。借鉴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基于19名虚拟流动教师的访谈和课例等线上资源,经过三级编码得到教师持续智力资源贡献的影响因素,包括平台及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和心理所有权。再以此为依据提出选择合适教师、软硬协同优化、环境条件优化、集体氛围优化的“一择三优”策略,使“优质”的教师能够“选出来”并“送下去”,从而促进虚拟流动教师持续的智力资源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流动教师 持续智力资源贡献 扎根理论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四大林区森林碳汇计量监测分析
10
作者 王琼芳 赵方圆 +2 位作者 张璐 张华堂 张龙生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201,共11页
【目的】通过分析甘肃省四大林区(小陇山、白龙江、子午岭、祁连山)森林碳汇,为全面评价甘肃省森林碳汇潜力和如期实现碳中和目标制定森林保护管理措施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基于2016年、2019年甘肃省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数... 【目的】通过分析甘肃省四大林区(小陇山、白龙江、子午岭、祁连山)森林碳汇,为全面评价甘肃省森林碳汇潜力和如期实现碳中和目标制定森林保护管理措施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基于2016年、2019年甘肃省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数据,采用生物量扩展因子法和单位面积生物量法,估算并分析近3 a森林碳储量动态及碳汇特征。【结果】四大林区总碳储量表现为:白龙江(31334357.92~34118400.13 t)>小陇山(14082961.34~21314252.37 t)>祁连山(8719941.24~10087591.44 t)>子午岭(5669613.18~7333781.51 t);小陇山、白龙江、子午岭、祁连山乔木林年均碳汇分别为2406708.49、924818.22、550008.82、446350.68 t/a,碳汇贡献在97%以上,碳密度表现为:白龙江(47.06~51.38t/hm^(2))>祁连山(34.48~42.61t/hm^(2))>小陇山(20.64~31.38 t/hm^(2))>子午岭(17.10~21.83 t/hm^(2));天然林碳储量、碳汇、碳密度显著高于人工林,碳积累与人工林差异不明显;白龙江成熟林、过熟林占比较高,碳积累较慢,小陇山、子午岭、祁连山中龄林、近熟林占比高,碳积累较快;碳汇集中于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不同森林类型以混交林碳储量大,碳汇能力强。【结论】四大林区碳储量逐年增加,白龙江碳储量、碳密度最大,小陇山碳汇最大。加强人工林、幼中龄林的管理,优化树种组成和龄组结构,可有效提升碳储量和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扩展因子法 碳汇贡献 碳储量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甜瓜生产格局及其贡献因素分析
11
作者 李亮亮 夏咏 +2 位作者 王福红 郭冰心 赵兰兰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67-1577,共11页
为探究新疆甜瓜生产变化与增产格局,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优化经济作物结构,以新疆为研究区,采用重心模型和标准差椭圆、迪氏对数指标分解法(LMDI)等方法,在县域尺度分析2000—2021年甜瓜生产格局与贡献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 为探究新疆甜瓜生产变化与增产格局,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优化经济作物结构,以新疆为研究区,采用重心模型和标准差椭圆、迪氏对数指标分解法(LMDI)等方法,在县域尺度分析2000—2021年甜瓜生产格局与贡献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1年新疆甜瓜生产总体呈现显著增长趋势,种植面积和产量呈现“M”型波动,单产在2015年达到峰值后有所下降,并进一步影响了产量的整体变化。(2)增产县域数量与减产县域数量的比值为1.39:1,新疆甜瓜生产的重心逐渐从西南向东北方向回迁,显示出明显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3)种植面积和单产是甜瓜产量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但在2015—2021年由于单产下降,其对产量的负贡献率达到-124.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 时空格局 贡献因素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上中下游水沙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比分析
12
作者 左超 常兴 +1 位作者 辛朋磊 张彦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4-191,200,共9页
基于2002-2022年黄河流域上中下游3个典型水文站(兰州、龙门和利津)的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数据,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Pettitt突变检验法、水沙关系曲线以及双累积曲线分析了其水沙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并计算了气候变化和... 基于2002-2022年黄河流域上中下游3个典型水文站(兰州、龙门和利津)的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数据,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Pettitt突变检验法、水沙关系曲线以及双累积曲线分析了其水沙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并计算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兰州水文站(汛期和非汛期)和利津水文站(非汛期)的径流量具有显著增加趋势且变化率分别为4.83、2.47和3.37亿m^(3)/a,龙门水文站输沙量在非汛期具有显著的减小趋势且变化率为-128.01万t/a;各水文站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的突变点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如汛期时兰州水文站、龙门水文站和利津水文站输沙量的突变点分别为2008年、2009年和2018年;兰州水文站(非汛期)和利津水文站(汛期和非汛期)的水沙关系拟合相对较好,其中龙门水文站(汛期)和利津水文站(非汛期)河道受径流侵蚀作用而使输沙量较大,兰州水文站(非汛期)和利津水文站(汛期)受到河道水流侵蚀能力最强;在非汛期人类活动对龙门水文站(径流量)和利津水文站(输沙量)的贡献率较大分别为94.69%和94.50%,降水对兰州水文站和龙门水文站输沙量的贡献率较大分别为99.54%和99.03%。研究成果可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的水沙合理调控及生态环境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水沙变化 驱动因素 趋势和突变分析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瓜生产波动特征及增产贡献因素研究
13
作者 王福红 夏咏 +3 位作者 丁宁 吕毅 郭冰心 袁瑞帆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33-244,共12页
厘清西瓜生产波动演化规律及增产动因有助于促进西瓜生产优化布局,提升产业发展效益。基于H-P滤波法、LMDI等模型分析了中国西瓜生产波动特征、贡献因素及动因。结果表明,(1)1978—2022年中国西瓜生产波动周期总体呈现波动周期加快、波... 厘清西瓜生产波动演化规律及增产动因有助于促进西瓜生产优化布局,提升产业发展效益。基于H-P滤波法、LMDI等模型分析了中国西瓜生产波动特征、贡献因素及动因。结果表明,(1)1978—2022年中国西瓜生产波动周期总体呈现波动周期加快、波动时长缩短、波幅缩小的特征;(2)2000—2022年西北产区和长江流域产区的西瓜增产量最为显著,西瓜生产呈现出了显著的区域化集聚特征;(3)全国层面西瓜增产的主要贡献因素是单产水平的提升,但在省域层面多数省域西瓜增产则呈现面积主导型特征。西瓜单产和种植面积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科技经费投入、农药化肥等要素的投入。未来西瓜产业发展需坚持以提升单产水平为主的内涵式增长路径,依托科技创新培育品种,改良栽培模式,减少对农药化肥的依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中国 生产波动 增产贡献 LMD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脑卒中照顾者自我护理贡献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14
作者 滕慧 李春梅 +3 位作者 田杨君 谈周 甄梦妮 舒庆霞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照顾者自我护理贡献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湖南省湘西地区4所三级甲等医院门诊复诊的277例脑卒中照顾者为研究对象,利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照顾者准备度量表、一般自我效能... 目的探讨脑卒中照顾者自我护理贡献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湖南省湘西地区4所三级甲等医院门诊复诊的277例脑卒中照顾者为研究对象,利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照顾者准备度量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及照顾者对脑卒中患者的自我护理贡献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运用随机森林模型和LASSO回归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和筛选。结果脑卒中照顾者自我护理贡献得分为(68.87±19.76)分、照顾准备度得分为(14.32±8.51)分、一般自我效能得分为(20.52±6.84)分、领悟社会支持得分为(49.39±18.36)分。领悟社会支持、照顾准备度、一般自我效能、患者年龄和照顾者年龄影响自我护理贡献(均P<0.001),共解释36.6%的变异量,其中领悟社会支持为首要影响因素。结论脑卒中照顾者的自我护理贡献水平处于中等偏下,医护人员可针对相关影响因素实施针对性干预,以提升照顾者的自我护理贡献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照顾者 自我护理贡献 随机森林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19年中国不同干湿气候区地表干湿变化特征及其归因分析
15
作者 徐金勤 肖潇 +1 位作者 朱平 邱新法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9-140,共12页
基于湿润指数研究了1960~2019年我国四大干湿气候区的干湿状况变化特征,并结合偏微分方程法量化了主要气候因子变化对于湿润指数变化的具体贡献。结果表明:近60年来,我国干旱区整体上呈现显著变湿趋势,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的大部分地区... 基于湿润指数研究了1960~2019年我国四大干湿气候区的干湿状况变化特征,并结合偏微分方程法量化了主要气候因子变化对于湿润指数变化的具体贡献。结果表明:近60年来,我国干旱区整体上呈现显著变湿趋势,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的大部分地区呈现变干趋势,湿润区的大部分地区呈现变湿趋势。不同气候区干湿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差异较大,降雨量的显著增加(贡献百分数为54.3%)主导了干旱区气候变湿,平均气温显著增加(贡献百分数为-35.4%)是半干旱区气候变干的主要贡献项,相对湿度和降雨量的减少(贡献百分数之和为-45.4%)是半湿润区变干的主要贡献项,降雨量的增加(贡献百分数为34.0%)和净辐射的减少(贡献百分数为31.2%)主导了湿润区气候变湿。值得注意的是,净辐射、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等潜在蒸散量的影响因子在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对其干湿变化的贡献明显超过降雨量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气候变化 湿润指数 主导驱动因子 贡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最大化释放新型研发机构的要素潜在贡献率——基于股权-控制权优化配置视角
16
作者 赵荧梅 王文平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5-56,共12页
新型研发机构的股权与控制权动态优化配置,是激励政府、科研团队、市场主体间协同交互,释放财政资金、人才技术、社会化资本等要素深层创新潜能(即要素潜在贡献率),破解研发成果转化“死亡峡谷”的关键。为此,面向协同提升各主体要素潜... 新型研发机构的股权与控制权动态优化配置,是激励政府、科研团队、市场主体间协同交互,释放财政资金、人才技术、社会化资本等要素深层创新潜能(即要素潜在贡献率),破解研发成果转化“死亡峡谷”的关键。为此,面向协同提升各主体要素潜在贡献率的优化目标,利用合作博弈建模及数值仿真方法,选取股权-控制权为激励工具,分析其对各主体要素潜在贡献率的作用规律,以及股权-控制权动态优化配置结构特征。研究发现,“科研团队占大股和市场主体掌多权”是最优的新型研发机构股权-控制权结构配置;股权-控制权在科研团队与市场主体间的反向调节具有正向耦合叠加效应;单一调整控制权易产生资源及价值挤占效应,而悬殊型股权结构可放大控制权对各类要素潜在贡献率的调节作用。此外,政府股权转让与有序退出有助于增大对科研团队与市场主体的要素潜在贡献率的激励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研发机构 要素潜在贡献率 股权-控制权 非对称配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茶叶增产格局与贡献因素分析
17
作者 毛昭庆 张晓娇 +2 位作者 刘树芳 曾贞 伏成秀 《农学学报》 2025年第8期88-100,共13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茶叶产量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及其空间格局特征。通过分析1991—2022年中国各省域的茶叶种植面积、产量和单产数据,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模型,从全国、区域和省域3个层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增长数量来看...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茶叶产量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及其空间格局特征。通过分析1991—2022年中国各省域的茶叶种植面积、产量和单产数据,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模型,从全国、区域和省域3个层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增长数量来看,1991—2022年中国茶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均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茶叶种植面积增长前3位的四川、云南、贵州共贡献了茶叶种植面积总增长量的47.73%,茶叶产量增长前4位的四川、湖北、福建、云南共贡献了茶叶产量总增长量的59.53%,西南茶区是中国茶叶增产的主导区域。(2)从增长幅度来看,低于全国平均增速的“滞后增产”层级和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的“超速增产”层级的省份最多,均有6个省份,分别是浙江、安徽、重庆、湖南、江西、广东以及云南、湖北、贵州、陕西、河南、山东,西南茶区位于“快速增产”层级,江北茶区位于“超速增产”层级。(3)西南茶区的茶叶种植面积贡献最明显,华南茶区的茶叶单产贡献最显著,全国有16个省份的茶叶种植面积贡献较大,仅有3个省份的茶叶单产贡献较大,茶叶种植面积扩大对增产贡献极显著的省份有贵州、山东、甘肃、江苏和西藏,茶叶单产提升对增产贡献极显著的省份仅有海南。为提高全国茶叶生产能力和增长潜力,应加强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深化茶叶精深加工,提升茶叶品牌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茶叶 西南茶区 茶叶 增产 空间格局 贡献因素 LMD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昌市大气PM_(2.5)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18
作者 王鸿亮 褚润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1-269,共9页
【目的】以金昌市为研究对象,探究大气PM_(2.5)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及来源。【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器(GC-MS)测定2020年金昌市大气PM_(2.5)及其中16种优先控制多环芳烃(PAHs)的质量浓度,运用HYSPLIT模式模拟气团的后... 【目的】以金昌市为研究对象,探究大气PM_(2.5)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及来源。【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器(GC-MS)测定2020年金昌市大气PM_(2.5)及其中16种优先控制多环芳烃(PAHs)的质量浓度,运用HYSPLIT模式模拟气团的后向轨迹,通过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分析金昌市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并用特征比值法对PAHs的来源进行解析。【结果】金昌市大气PM_(2.5)中ρ(PAHs)平均值为冬季[(86.40±12.55)ng/m^(3)]>春季[(71.82±18.60)ng/m^(3)]>秋季[(61.54±17.48)ng/m^(3)]>夏季[(31.86±7.64)ng/m^(3)],相关性分析表明PAHs的浓度与温度和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AHs的浓度与风速和气压呈显著正相关,PAHs的浓度与风向相关性较差,特征比值法分析表明金昌市大气PM_(2.5)中PAHs主要来源于燃烧源和机动车尾气,轨迹聚类和PSCF分析显示,内蒙古西南部和南部以及河西走廊等地的气流对金昌市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大。【结论】2020年金昌市多环芳烃的污染源主要是燃烧源和机动车尾气,相关部门需加强机动车尾气及煤炭燃烧的管理与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后向轨迹 聚类分析 PSCF 特征比值法 污染特征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油料增产格局及其贡献因素研究
19
作者 赵明 任红燕 李惠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5期93-101,134,共10页
油料作为粮油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西省的粮油生产中也起到了积极的贡献。山西省油料在2015—2022年间实现了“七连丰”,通过深入探究其增产格局及背后成因,有助于为山西省油料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油料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优化农... 油料作为粮油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西省的粮油生产中也起到了积极的贡献。山西省油料在2015—2022年间实现了“七连丰”,通过深入探究其增产格局及背后成因,有助于为山西省油料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油料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优化农业结构、保障粮油安全提供思路。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LMDI)和GIS技术,从省域和市域2个角度出发,量化分析了2015—2022年山西省油料作物(包括大豆、油菜籽、向日葵)的增产状况、作物结构变化、增产的地域格局、贡献因素。结果表明:在省、市域层面,单产提升对总产量增长的贡献率高于种植面积扩大的贡献率;大豆、油菜籽、向日葵是山西省油料“七连丰”的主导因素,其中以油菜籽的增幅最显著,但大豆增产的贡献率和增产量最高,是“七连丰”的主要驱动力;大豆和向日葵的增产主要源于单产的提升,而油菜籽则源于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单产水平的提高;晋北地区总体上对于油料增产的贡献最显著,均达到超速增产水平,已成为山西油料增产的主力军。综上,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不断提高油料的单产,从而实现油料作物的可持续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料 增产 贡献因素 格局 LMDI分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南方红壤区土壤含水量长时序驱动及其预测分析
20
作者 李佳潼 吴华 +2 位作者 徐悦 李慧珊 谢雪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1-854,共14页
【目的】为确保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进行,明确影响土壤水分的关键驱动因子十分必要。通过深入研究驱动因子,提高土壤水分监测的准确性,从而更为精确地预测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此外,准确的水分监测和预测对于评估和... 【目的】为确保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进行,明确影响土壤水分的关键驱动因子十分必要。通过深入研究驱动因子,提高土壤水分监测的准确性,从而更为精确地预测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此外,准确的水分监测和预测对于评估和优化生态系统服务也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管理水资源,还能为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政策提供重要依据,最终实现对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明确影响土壤水分的驱动因子,提高土壤水分监测的准确性、预测土壤水分、评估和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对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及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方法】基于ArcGIS和Matlab平台,运用RF、ReliefF和MIC算法进行土壤含水量(SMC)的驱动因子选择及算法拟合度分析,同时引入LibSVM和BP神经网络跨步算法进行SMC长时序预测,分析预测模型适配性。【结果】1)综合模型适用性及误差分析,SMC驱动算法中RF模型测试集R^(2)、MAE和MBE分别为0.740、0.036、0.007,更适合南昌市SMC驱动因子的选择;SMC预测算法中LibSVM模型测试集R^(2)、MAE和MBE分别为0.617、0.050、0.0072,更适合SMC预测分析;2)月频率气象维度下,降雨量对SMC变化贡献最大。年频率综合维度下,降雨量、相对湿度和人为因素对SMC的演变贡献显著,气象因子总体贡献水平比人为活动贡献小;3)利用BP神经网络与LibSVM对SMC进行趋势预测,结果显示南昌市SMC未来将继续波动上升且存在异常点。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与SMC的变化具有不一致性,其中耕地占比最大但SMC最高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城乡用地。【结论】南昌市年际SMC与降雨、相对湿度和人为活动紧密相关,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土壤湿度在不同年份和季节之间出现波动,并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该研究创新应用RF、ReliefF和MIC算法于机器学习输入变量贡献度分析,探寻SMC驱动和预测的最优算法模型,细致考虑气象驱动因子对SMC的贡献性,并将气象因子与人为因子贡献度进行对比分析,为南昌市水文调查分析和未来趋势变化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长时间序列 机器学习 驱动因子 预测分析 贡献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