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2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裂壶藻粉对肉种鸡生产性能、蛋品质、抗氧化功能及肠道健康的影响
1
作者 王钱保 黄华云 +4 位作者 李春苗 黄正洋 吴兆林 孔令琳 赵振华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684-3696,共13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裂壶藻粉对肉种鸡生产性能、蛋品质、抗氧化功能及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产蛋率和体重接近的33周龄肉种鸡母鸡32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5个重复,每重复16只鸡。对照组(Ⅰ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裂壶藻粉对肉种鸡生产性能、蛋品质、抗氧化功能及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产蛋率和体重接近的33周龄肉种鸡母鸡32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5个重复,每重复16只鸡。对照组(Ⅰ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0.5%(Ⅱ组)、1.0%(Ⅲ组)和2.0%(Ⅳ组)的裂壶藻粉。预试期1周,正试期8周。结果表明:1)与Ⅰ组相比,Ⅳ组的平均日采食量和产蛋率显著降低(P<0.05),Ⅱ组和Ⅲ组的平均日采食量和产蛋率无显著差异(P>0.05)。2)与Ⅰ组相比,Ⅱ组、Ⅲ组和Ⅳ组的蛋壳强度、哈氏单位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显著升高(P<0.05),不合格蛋率显著降低(P<0.05)。3)与Ⅰ组相比,Ⅱ组、Ⅲ组和Ⅳ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Ⅰ组相比,Ⅱ组、Ⅲ组和Ⅳ组的血清总抗氧化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4)Ⅰ组和Ⅲ组之间盲肠微生物Alpha多样性指数和Beta多样性无显著差异(P>0.05)。Ⅲ组的盲肠拟杆菌属、巨大孢菌属、乳酸球菌属和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Ⅰ组(P<0.05),盲肠链球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低于Ⅰ组(P<0.05)。标志物种中,添加裂壶藻粉对盲肠螺杆菌属、双歧杆菌属、金黄杆菌属的影响最大。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裂壶藻粉能影响肉种鸡生产性能,增加鸡蛋DHA含量,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增加盲肠有益菌相对丰度。本试验条件下,建议饲粮中裂壶藻粉添加水平为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壶藻粉 肉种鸡 生产性能 抗氧化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种鸽繁殖性能、营养物质表观利用率以及乳鸽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
作者 刘静 高启楠 +6 位作者 闫晨硕 朱利华 吕建国 周福辉 刘猛 安胜英 刘观忠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264-5278,共15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2+3”生产模式下粗蛋白质水平对种鸽繁殖性能、营养物质表观利用率以及乳鸽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120对产蛋时间和产蛋间隔相近的4岁健康银王种鸽,随机分为5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3对。试验... 本试验旨在探究“2+3”生产模式下粗蛋白质水平对种鸽繁殖性能、营养物质表观利用率以及乳鸽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120对产蛋时间和产蛋间隔相近的4岁健康银王种鸽,随机分为5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3对。试验饲粮采用“颗粒料+原粮+保健砂”的模式,Ⅰ、Ⅱ、Ⅲ、Ⅳ和Ⅴ组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4.50%、15.00%、15.50%、16.00%和16.50%。预试期14 d,正试期为2个繁殖周期,第1周期包括空巢期、18 d孵化期、28 d哺喂期,第2周期包括18 d孵化期、28 d哺喂期。结果显示:1)Ⅳ和Ⅴ组第1周期种蛋破壳率显著低于Ⅱ和Ⅲ组(P<0.05),Ⅲ和Ⅳ组第1周期种蛋受精率显著高于Ⅱ组(P<0.05),Ⅲ组第1周期入孵蛋孵化率显著高于Ⅴ组(P<0.05),Ⅱ、Ⅳ和Ⅴ组第2周期入孵蛋孵化率显著高于Ⅰ组(P<0.05)。2)Ⅲ组种鸽粗蛋白质表观利用率显著高于Ⅰ、Ⅳ和Ⅴ组(P<0.05)。3)Ⅲ和Ⅴ组第1周期乳鸽28日龄体重和平均日增重(ADG)均显著高于Ⅱ组(P<0.05),Ⅲ、Ⅳ和Ⅴ组第2周期乳鸽28日龄体重和ADG均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第1周期、第2周期哺喂期以及全期窝料重比(NFCR)均显著低于Ⅰ组(P<0.05)。4)Ⅳ组乳鸽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均显著高于Ⅰ和Ⅱ组(P<0.05),Ⅴ组乳鸽胸肌率显著高于Ⅰ和Ⅱ组(P<0.05)。5)Ⅳ和Ⅴ组乳鸽血清总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Ⅰ和Ⅱ组(P<0.01),Ⅴ组血清球蛋白含量显著高于Ⅰ和Ⅱ组(P<0.05),Ⅲ、Ⅳ和Ⅴ组血清尿酸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和Ⅳ组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Ⅳ和Ⅴ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6)种蛋受精率、入孵蛋孵化率、种鸽粗蛋白质表观利用率以及乳鸽NFCR和全净膛率与种鸽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存在二次曲线关系(P<0.05),通过拟合方程估测达到最高种蛋受精率、最高入孵蛋孵化率、最高粗蛋白质表观利用率、最低第1周期哺喂期NFCR、最低第2周期哺喂期NFCR、最低全期NFCR和最高全净膛率的种鸽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5.64%、15.51%、15.41%、15.63%、15.81%、15.95%和15.65%。综上所述,种鸽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种蛋受精率、入孵蛋孵化率、种鸽粗蛋白质表观利用率以及乳鸽NFCR、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和部分血清生化指标有显著影响,结合二次曲线回归分析结果,推荐“2+3”生产模式下种鸽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在15.50%~16.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鸽 粗蛋白质 繁殖性能 营养物质表观利用率 血清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子参原原种氮磷钾推荐施肥量研究
3
作者 蒋元斌 林丛发 +2 位作者 郭慧慧 徐绍翔 任彦莲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3期64-68,共5页
为提高太子参原原种繁育产量,以柘参1号原原种为试验对象,采用“3414”肥料设计方案,探讨氮、磷、钾不同施肥量对太子参原原种繁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施肥改善了太子参原原种种参单株叶数、株高、茎粗、分枝数、株冠等地上部分农艺... 为提高太子参原原种繁育产量,以柘参1号原原种为试验对象,采用“3414”肥料设计方案,探讨氮、磷、钾不同施肥量对太子参原原种繁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施肥改善了太子参原原种种参单株叶数、株高、茎粗、分枝数、株冠等地上部分农艺性状和单株块根数、单株块根鲜重、最大块根鲜重、最粗块根直径、块根平均长度等地下部分产量性状。氮、磷、钾单因素对太子参原原种繁育的增产效果影响顺序为氮>钾>磷。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土壤中等肥力条件下太子参原原种繁育中纯N、P2O5、K2O的推荐最佳施用量分别为228.0、198.7、364.7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原原种 推荐施肥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种公鸡繁殖性能的因素及提升策略
4
作者 王海英 高佳滨 +6 位作者 庄长楠 李丹苏 潘庆君 左辉 刘宇 初春玲 梁云龙 《现代畜牧科技》 2025年第7期56-58,共3页
种公鸡的繁殖性能是家禽遗传改良和产业经济效益的核心驱动力。精液品质(包括精子活力、密度、形态及DNA完整性)和受精率直接决定了后代的生产性能和种质资源利用率。该文系统分析遗传与品种、营养因素、环境因素、疾病防控及管理因素... 种公鸡的繁殖性能是家禽遗传改良和产业经济效益的核心驱动力。精液品质(包括精子活力、密度、形态及DNA完整性)和受精率直接决定了后代的生产性能和种质资源利用率。该文系统分析遗传与品种、营养因素、环境因素、疾病防控及管理因素对种公鸡繁殖性能的影响,并综合近年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针对性的提升策略,为种公鸡繁殖性能的提升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公鸡 繁殖 精液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屈菜碱预混剂对肉种鸡生产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栋 陈璟怡 +3 位作者 李秋水 孙弟芬 符华林 舒刚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7,共8页
试验旨在探究白屈菜碱预混剂对肉种鸡生产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1500只健康180日龄天府肉鸡种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300只,每组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50只鸡。白屈菜碱预混剂1、3、5倍剂量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按照0.05、0.15、0.25 g... 试验旨在探究白屈菜碱预混剂对肉种鸡生产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1500只健康180日龄天府肉鸡种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300只,每组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50只鸡。白屈菜碱预混剂1、3、5倍剂量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按照0.05、0.15、0.25 g/kg(以白屈菜碱计)添加白屈菜碱预混剂;博落回组在基础日粮中按照0.03 g/kg添加博落回散预混作为阳性对照;空白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从180日龄开始,至236日龄结束,共计56 d。结果显示:①产蛋性能方面,各白屈菜碱预混剂试验组平均产蛋率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白屈菜碱0.15 g/kg剂量组为最佳,且优于阳性对照的博落回组;各试验组平均蛋重有增长趋势,破蛋率有下降趋势,种蛋合格率均高于空白组,料蛋比均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以白屈菜碱0.15 g/kg剂量组为最佳,且除破蛋率外均优于博落回组。②孵化性能方面,各白屈菜碱预混剂试验组健雏率均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各试验组的死胚率也均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③蛋品质方面,白屈菜碱0.15 g/kg剂量组和博落回组蛋壳厚度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白屈菜碱0.15 g/kg剂量组、0.25 g/kg剂量组和博落回组蛋壳强度和蛋白高度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各试验组哈夫单位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以白屈菜碱0.15 g/kg剂量组为最佳。④血清生化指标方面,白屈菜碱0.15 g/kg剂量组、0.25 g/kg剂量组和博落回组丙二醛(MDA)水平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各试验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均高于空白组,阳性对照组最佳,白屈菜碱0.15 g/kg剂量组与之相当(P<0.05),白屈菜碱0.25 g/kg剂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各试验组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水平均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ALT、AST水平随着白屈菜碱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白屈菜碱0.15 g/kg剂量、0.25 g/kg剂量组血清中三酰甘油(TG)、尿素氮(BUN)水平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白屈菜碱0.15 g/kg剂量、0.25 g/kg剂量组血清中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添加适宜水平白屈菜碱预混剂能提高蛋黄色泽增强蛋品质,并且增强免疫功能、繁殖性能和抗氧化能力,降低肝脏运转负荷,减少脂类沉积,调节蛋白质代谢,从而改善肝脏和肾脏功能,以0.15 g/kg剂量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屈菜碱预混剂 肉种鸡 生产性能 抗氧化 孵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种鸡常用饲料原料中微量元素锌、锰、铜和铁含量普查
6
作者 武尚杰 宋彬 +7 位作者 张克英 丁雪梅 曾秋凤 王建萍 刘艳 玄玥 李姗姗 白世平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5-122,共8页
试验旨在研究我国肉种鸡常用饲料原料中锌、锰、铜和铁含量分布情况,为肉种鸡饲料中合理添加微量元素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从中国主要肉种鸡养殖企业采集13种353份不同饲料原料样品,包括谷物(玉米、小麦、糙米)、谷物副产品(麦麸、玉米DDG... 试验旨在研究我国肉种鸡常用饲料原料中锌、锰、铜和铁含量分布情况,为肉种鸡饲料中合理添加微量元素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从中国主要肉种鸡养殖企业采集13种353份不同饲料原料样品,包括谷物(玉米、小麦、糙米)、谷物副产品(麦麸、玉米DDGS、玉米胚芽粕、玉米蛋白粉)、植物蛋白饲料(豆粕、菜籽粕、棉籽粕)和矿物质饲料(石粉、磷酸氢钙、磷酸二氢钙),经微波消化后,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其微量元素锌、锰、铜和铁含量。结果显示:①锌含量:磷酸氢钙和磷酸二氢钙(平均值分别为177.0和160.2 mg/kg)显著高于石粉(P<0.05);谷物中小麦(平均值为74.17 mg/kg)与糙米、谷物副产物麸皮、玉米DDGS和玉米胚芽粕及植物性蛋白质饲料菜籽粕和棉籽粕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玉米(14.42 mg/kg)和玉米蛋白粉(P<0.05)。②锰含量:磷酸氢钙中(平均值为518.01 mg/kg)高于石粉、谷物中小麦和糙米、谷物副产物麸皮、玉米DDGS和菜籽粕(平均值为70.98),菜籽粕显著高于豆粕(平均值为38.83 mg/kg)、玉米胚芽粕和玉米(平均值12.23 mg/kg),玉米蛋白粉中锰含量最低(P<0.05)。③铜含量:麸皮、豆粕、棉籽粕、石粉和磷酸氢钙>糙米、玉米DDGS、玉米蛋白粉、菜籽粕、磷酸二氢钙(P<0.05),小麦居于麸皮和糙米之间;玉米胚芽粕和菜籽粕铜含量最低。④铁含量:矿物质饲料原料显著高于其他原料;玉米显著低于除小麦之外的所有原料(P<0.05)。⑤基于测定的饲料原料中微量元素含量,选用发表的肉种鸡典型基础日粮配方,计算出基础日粮中Cu、Fe、Zn和Mn含量,其中Cu和Fe含量可以满足产蛋期肉种鸡的营养需要(《NY/T 33—2004鸡饲养标准》);但Zn和Mn含量只能提供肉种鸡营养需要量的二分之一左右。结果表明:应根据饲料原料中微量元素含量科学补充肉种鸡饲粮微量元素,以降低饲料成本和环境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原料 肉种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鸡滑液囊支原体的分离鉴定及药物筛选 被引量:1
7
作者 许明清 汪建华 +4 位作者 刘晓钰 刘丹丹 李富金 徐怀英 李玉峰 《家禽科学》 2025年第1期37-43,I0007,共8页
为探究引起父母代种鸡腿部瘫痪、关节肿胀的病原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本研究收集山东省某肉种鸡场表现瘸腿、瘫痪症状的病鸡,采用改良Frey氏培养基成功分离与纯化了滑液囊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随后,利用PCR技术扩增了MS 16... 为探究引起父母代种鸡腿部瘫痪、关节肿胀的病原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本研究收集山东省某肉种鸡场表现瘸腿、瘫痪症状的病鸡,采用改良Frey氏培养基成功分离与纯化了滑液囊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随后,利用PCR技术扩增了MS 16S rRNA基因序列,并进行序列比对。同时采用MS野毒株PCR检测试剂盒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并测定不同抗生素对分离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药物的临床应用评估。结果显示,从山东省某肉种鸡场具有瘸腿、瘫痪症状的患病鸡中成功分离并鉴定出一株MS,命名为MS-17103株。该菌株具有典型的支原体菌落形态,经PCR鉴定为MS野毒株阳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MS-17103株对盐酸沃尼妙林(MIC为0.00076mg/L)和泰万菌素(MIC为0.00153mg/L)敏感。在感染过MS的种鸡场进行药物应用,结果显示两种药物均能有效降低鸡群感染MS的阳性率。本研究结果为后期该病的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鸡 滑液囊支原体 分离鉴定 最小抑菌浓度(M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羽肉鸡GF33A系产蛋连产性状的遗传特性分析
8
作者 朱涛 余洋 +4 位作者 蔡日春 陈智武 赵桂苹 崔焕先 郑麦青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36-2147,共12页
旨在探究连产性状的遗传特性并筛选适宜的指标改良肉种鸡繁殖性能。本研究以黄羽肉鸡GF33A系2个世代共计4273只母鸡作为研究群体,以连产性状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产蛋时间节点划分、遗传参数估计以及相对选择效率计算等方法,系统探究连... 旨在探究连产性状的遗传特性并筛选适宜的指标改良肉种鸡繁殖性能。本研究以黄羽肉鸡GF33A系2个世代共计4273只母鸡作为研究群体,以连产性状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产蛋时间节点划分、遗传参数估计以及相对选择效率计算等方法,系统探究连产性状的遗传特性及其与产蛋数之间的遗传关系,进而筛选出用于改良产蛋数的连产性状选育指标。通过对产蛋率变化趋势的深入分析,划分出4个关键的产蛋时间节点,分别为35、43、51和63周龄。基于上述产蛋时间节点,定义了4个产蛋时期,并对这4个时期的连产性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同时计算它们与63周龄产蛋数的相对选择效率。结果显示,第一时期间歇次数(NP1)、第二时期连产次数(NC2)和第三时期连产次数(NC3)这3个指标具有较高的遗传力,与63周龄产蛋数的遗传关系强,且相对选择效率高。NP1、NC2和NC3可作为母鸡产蛋数选育的候选指标,通过负向选择的方式,间接实现全期产蛋数的改善,为肉种鸡繁殖性能的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种鸡 连产性状 产蛋数 选育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蛋高峰期高低产隐性白羽肉种鸡盲肠微生物差异性分析
9
作者 章易培 王东贤 +8 位作者 朱焜炜 袁钊 王巧 李想 王子渲 郑矩梅 赵桂苹 刘铮铸 李祥龙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55-160,共6页
试验旨在筛查隐性白羽肉种鸡产蛋高峰期影响母鸡产蛋水平的关键盲肠微生物。试验随机选取产蛋高峰期(184~210日龄,共27 d)的15只高产鸡和14只低产鸡分别设为高产组(M)和低产组(L),采用16S rRNA法分析了高产组和低产组试验鸡盲肠微生物... 试验旨在筛查隐性白羽肉种鸡产蛋高峰期影响母鸡产蛋水平的关键盲肠微生物。试验随机选取产蛋高峰期(184~210日龄,共27 d)的15只高产鸡和14只低产鸡分别设为高产组(M)和低产组(L),采用16S rRNA法分析了高产组和低产组试验鸡盲肠微生物群落的组成情况。结果显示,在门水平上,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在高、低产组试验鸡盲肠微生物中相对丰度均为最高,其次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科水平上,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在两组中相对丰度均为最高,乳酸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和普雷沃菌科(Prevotellaceae)在高产组中相对丰度显著高于低产组(P<0.05);在属水平上,拟杆菌属(Bacteroides)在两组中的相对丰度均为最高,高产组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低产组(P<0.05)。进一步对两组试验鸡盲肠微生物的属水平进行随机森林分析,发现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是影响产蛋性状最重要的细菌属。研究表明,乳酸杆菌可能是影响母鸡产蛋高峰期产蛋水平的关键盲肠微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种鸡 产蛋高峰期 产蛋数 盲肠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鸡白痢沙门菌对肉种鸡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10
作者 牛清 王晓亮 +3 位作者 齐新勇 周震祥 杨凯旋 王军亮 《上海农业学报》 2025年第3期110-117,共8页
运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探究鸡白痢沙门菌(Salmonella pullorum)感染对肉种鸡肠道微生物组成和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测序共获得4 916 095条原始序列,其包含40个门、1 019个属和5 044个OTUs。鸡白痢沙门氏菌阴性组(Salmonella pulloru... 运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探究鸡白痢沙门菌(Salmonella pullorum)感染对肉种鸡肠道微生物组成和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测序共获得4 916 095条原始序列,其包含40个门、1 019个属和5 044个OTUs。鸡白痢沙门氏菌阴性组(Salmonella pullorum-negative,PN)与鸡白痢沙门氏菌阳性组(Salmonella pullorum-positive,PP)的共有OTUs占OTUs总数的32.61%,PN与PP分别包含1 761和1 638个特有OTUs。PN与PP间样本沿PC1轴分开聚集,PC1值为37.8%,二者样本组成差异显著(P<0.01)。在属水平上,普氏菌属(Prevotell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罕见小球菌属(Subdoligranulum)等32个物种丰度对两组差异效果有显著影响,其中,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丰度在PP组显著富集。PP组在翻译、核糖体结构和生物合成、碳水化合物转运代谢以及防御机制微生物功能丰度上显著高于PN。综上,肉鸡感染鸡白痢沙门菌后在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同时,被感染鸡回肠菌群结构特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宿主可能通过调整自身肠道菌群组成和丰度发挥一定的功能作用,维持机体机能。本研究可为揭示抵抗鸡白痢的鸡肠道微生物特征以及未来探索该病的防控新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白痢沙门菌 肠道微生物 功能预测 肉种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素饲料对种鸡在高温高湿状态下生产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粟清乐 黄大洪 +4 位作者 孙小建 高奇 谢向萌 覃小柳 葛洪伟 《现代畜牧科技》 2025年第4期17-19,共3页
为研究酵素饲料缓解种鸡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抗应激的效果,随机选取同批次35周龄种用陶圩鸡的120只种公鸡和2400只母鸡进行为期4周的饲养对比试验。公母鸡群分别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公母鸡分别全程饲喂相应的基础饲粮,试验组的... 为研究酵素饲料缓解种鸡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抗应激的效果,随机选取同批次35周龄种用陶圩鸡的120只种公鸡和2400只母鸡进行为期4周的饲养对比试验。公母鸡群分别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公母鸡分别全程饲喂相应的基础饲粮,试验组的公母鸡则在进入正试期后,在各自相应的基础饲粮上添加1.5%酵素饲料。结果表明,在饲养试验的正试期,试验组种鸡受精率在第3周和第4周分别比对照组高出1.3%和2.2%;受精蛋孵化率在第4周比对照组高1.7%;健雏率在第4周比对照组高1.6%(P<0.05)。该试验设计的酵素饲料能显著缓解高温高湿状态下种鸡的应激反应,提高了种鸡的生产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 种鸡 应激 生产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粮添加染料木黄酮对产蛋后期种鸡子代骨骼肌发育的影响
12
作者 王肇千 黄振吾 +4 位作者 胡晨辉 陈淑 宁中华 石放雄 吕增鹏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3-61,共9页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添加染料木黄酮(genistein,GEN)对种鸡子代骨骼肌发育的影响。选用产蛋后期种母鸡18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GEN 20 mg/kg和40 mg/kg。种鸡饲喂第28天后,每处理收集8...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添加染料木黄酮(genistein,GEN)对种鸡子代骨骼肌发育的影响。选用产蛋后期种母鸡18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GEN 20 mg/kg和40 mg/kg。种鸡饲喂第28天后,每处理收集80枚种蛋孵化。对应种鸡分组将子代肉仔鸡分为3个处理组,即CON组,L-GEN组和H-GEN组,饲喂相同基础日粮至28日龄。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L-GEN组和H-GEN组均显著提高13胚龄鸡胚重、体长、相对胚重和相对体长(P<0.05);显著提高子代1、8、15日龄和22日龄仔鸡体重,以及1日龄和28日龄仔鸡胸肌重(P<0.05)。组织学分析结果表明,GEN处理显著提高子代肉仔鸡1日龄胸肌纤维密度和28日龄胸肌纤维直径(P<0.05)。qRT-PCR分析表明,13胚龄时,L-GEN组和H-GEN组胸肌中MSTN的mRNA表达水平较CON组显著降低(P<0.05),而IGF-1R和Myf5的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L-GEN组胸肌ERα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H-GEN组胸肌MyoG的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1日龄时,L-GEN组和H-GEN组仔鸡胸肌中ERα、IGF-1R、MyoD和mTOR的mRNA表达水平较CON组显著提高(P<0.05),MuRF1和Atrogin-1的表达水平则显著降低(P<0.05);L-GEN处理显著提高胸肌中MyoG的mRNA表达水平(P<0.05);H-GEN组胸肌中ERβ、Myf5和Pax-7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结果提示,产蛋后期种鸡日粮中添加GEN能够促进子代骨骼肌发育,提高生长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木黄酮 种母鸡 子代 骨骼肌 肌纤维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电阻抗技术的肉种鸡母鸡腹部脂肪含量预测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健 吴锦辉 +2 位作者 祝鹏飞 陈威 滕光辉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95,共7页
为探究肉种鸡母鸡特征参数(阻抗幅值、相位角、体重、体斜长、胸围、周龄)与腹脂重之间的量化关系,实现腹部脂肪含量的快速检测,研究以70只不同周龄的Cobb500肉种鸡母鸡为研究对象,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为评价指标,确定肉种鸡母鸡阻抗的... 为探究肉种鸡母鸡特征参数(阻抗幅值、相位角、体重、体斜长、胸围、周龄)与腹脂重之间的量化关系,实现腹部脂肪含量的快速检测,研究以70只不同周龄的Cobb500肉种鸡母鸡为研究对象,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为评价指标,确定肉种鸡母鸡阻抗的最优测量点位,并以该测量点位下的阻抗幅值、相位角和其余特征参数(体重、体斜长、胸围、周龄)为特征输入,以腹脂重作为预测指标,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4种机器学习回归模型(随机森林回归模型、支持向量回归模型、BP神经网络、极限梯度提升模型)进行建模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机器学习回归模型的预测准确性普遍较高,其中极限梯度提升模型表现出最佳性能,在测试集上的决定系数(R^(2))、均方误差(MSE)、平均绝对误差(MAE)、解释方差分(EVS)分别为0.908 3、10.84、168.87、0.908 8。研究表明,极限梯度提升模型在预测肉种鸡母鸡腹脂重方面表现出优越性能,适用于肉种鸡母鸡养殖过程中腹部脂肪含量的预测,结果也为肉种鸡福利化养殖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种鸡 母鸡 生物电阻抗技术 机器学习 腹部脂肪 特征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老饲养员轮换对黔灵山动物园大熊猫行为规律的影响
14
作者 李达 代振江 +5 位作者 杨雄威 冯文武 李俊 王琦 肖图雄 粟海军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9-424,共6页
为探究新老饲养员轮换对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行为规律的影响,以贵阳黔灵山公园动物园大熊猫馆的2只圈养大熊猫(海浜和星宝)为研究对象,在2023年2—10月,采取焦点动物取样法和连续时间记录法在固定时间段对圈养大熊猫的... 为探究新老饲养员轮换对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行为规律的影响,以贵阳黔灵山公园动物园大熊猫馆的2只圈养大熊猫(海浜和星宝)为研究对象,在2023年2—10月,采取焦点动物取样法和连续时间记录法在固定时间段对圈养大熊猫的运动、采食、刻板和休息行为进行记录和分析,用以对比分析3种饲养员轮换类型(A组为3名老饲养员;B组为3名普通新饲养员;C组为3名专业新饲养员)对圈养大熊猫行为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B组饲养员会导致大熊猫刻板和运动行为显著增加(P<0.05),其中,海浜比星宝的刻板行为持续时间更长,B组饲养员会导致大熊猫采食和休息行为显著减少(P<0.05);大熊猫刻板行为的持续时间会随着与饲养员相处时长的增加而逐渐较少,A组饲养员基本不会影响大熊猫的刻板行为,C组较B组饲养员能更快地使大熊猫的刻板行为时间缩短,表明大熊猫的行为明显受饲养员轮换的影响,而专业饲养员比普通饲养员更能快速改善大熊猫的刻板行为。因此,非必要不应频繁更换动物饲养员,同时应尽可能提高饲养员业务水平,确保提升动物福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新饲养员轮换 刻板行为 动物福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对肉牛规模养殖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分析
15
作者 代丽芳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5-198,共4页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有助于深化节能降碳、清洁生产等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推动肉牛规模养殖户绿色生产转型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13—2023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和空...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有助于深化节能降碳、清洁生产等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推动肉牛规模养殖户绿色生产转型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13—2023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系统考察新质生产力对肉牛规模养殖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可正向驱动肉牛规模养殖户绿色生产转型;环境规制、养殖收入占比、契约农业参与、户主受教育程度均对肉牛规模养殖户绿色生产转型产生正向赋能效应;新质生产力对肉牛规模养殖户绿色生产转型的促进作用表现出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新质生产力能够在推动本地区肉牛规模养殖户绿色生产转型的同时,带动邻近地区肉牛规模养殖户绿色生产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肉牛规模养殖户 绿色生产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奶牛产犊间隔的因素分析
16
作者 汪影 孙稳平 《中国奶牛》 2025年第2期12-15,共4页
奶牛产犊间隔决定终生胎次和终生产奶量的高低,缩短产犊间隔对提高奶牛业的经济效益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最小二乘法分析陕西某奶牛场2022-2024年间,1153头胎次为2胎、3胎荷斯坦牛的生产和繁殖记录。结果表明,产犊季节对产犊间隔的影响... 奶牛产犊间隔决定终生胎次和终生产奶量的高低,缩短产犊间隔对提高奶牛业的经济效益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最小二乘法分析陕西某奶牛场2022-2024年间,1153头胎次为2胎、3胎荷斯坦牛的生产和繁殖记录。结果表明,产犊季节对产犊间隔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夏季产犊的产犊间隔最长,冬季产犊的产犊间隔最短;上一胎305d产奶量对产犊间隔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配种员的技术水平对产犊间隔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繁殖疾病对产犊间隔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犊间隔 产犊季节 上一胎305d产奶量 繁殖疾病 配种员技术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限饲模式下不同品系祖代肉种鸡生产性能差异性研究
17
作者 郭志有 赵晓冬 解红梅 《中国畜禽种业》 2025年第1期20-31,共12页
该文收集不同限饲模式下不同品系祖代肉种鸡生长性能相关数据,主要是肉种鸡体重、周采食量和周料重比,分析生产性能差异性,结果表明:限饲模式下,祖代肉种鸡各系的生产均变慢。在种公鸡体重变化方面,C系种公鸡前5周快于A系种公鸡,自第6周... 该文收集不同限饲模式下不同品系祖代肉种鸡生长性能相关数据,主要是肉种鸡体重、周采食量和周料重比,分析生产性能差异性,结果表明:限饲模式下,祖代肉种鸡各系的生产均变慢。在种公鸡体重变化方面,C系种公鸡前5周快于A系种公鸡,自第6周起A系种公鸡周增重高于C系种公鸡,在养殖的第9周两者之间的差距在逐至最小,随后完成体重反超,第26周时A系种公鸡比C系种公鸡体重要重140 g。在种公鸡采食量方面,A系种公鸡的总采食量比C系种公鸡的总采食量约少575 g。在种母鸡体重变化方面,整个育雏育成期,B系种母鸡的体重均大于D系种母鸡,第26周时B系种母鸡比D系种母鸡体重要重459 g。在种母鸡采食量方面,B系种母鸡总采食量比D系种母鸡多约1500 g。在料重比变化方面,不同品系肉种鸡随肉种鸡限饲模式变化和种鸡体重增加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随后又增大的趋势。结论:肉种鸡体重增加表现为:A系种公鸡>C系种公鸡>B系种母鸡>D系种母鸡,在总采食量方面:C系种公鸡>A系种公鸡>B系种母鸡>D系种母鸡,在全程料重比方面:D系种母鸡>B系种母鸡≈C系种公鸡>A系种公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品系祖代肉种鸡 不同限饲模式 生产性能 周增重 周采食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肉种鸡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2
18
作者 许明 张笛 +3 位作者 沈海玉 龚建森 徐步 窦新红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1-125,共5页
为了解江苏省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流行情况,促进肉种鸡场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防控,研究通过细菌鉴定方法、PCR检测、荚膜血清学分型、致病性分析以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对分离自江苏省17个肉种鸡场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菌落形态、培养特性... 为了解江苏省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流行情况,促进肉种鸡场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防控,研究通过细菌鉴定方法、PCR检测、荚膜血清学分型、致病性分析以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对分离自江苏省17个肉种鸡场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菌落形态、培养特性、生化发酵、荚膜型、菌落荧光型、药敏性等生物学特性研究,并对部分种鸡场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共鉴定13株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所有分离株荚膜分型均为A型,菌落荧光观察均属于强毒株;分离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和氯霉素类药物具有一定的耐药性,而对β-内酰胺类药物高度敏感;确诊种鸡场阳性率显著高于未确诊种鸡场(P<0.01)。研究表明,江苏省部分地区肉种鸡场存在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流行,强毒株比例较高,但耐药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种鸡 多杀性巴氏杆菌 强毒 荚膜型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不同最小通风量模式对肉种鸡育雏育成期生长性能及环控能耗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礼 陈家磊 +10 位作者 彭涵 刘思洋 熊霞 余春林 胡陈明 邱莫寒 张增荣 夏波 宋小燕 朱师良 杨朝武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71,共7页
为研究冬季不同最小通风量模式对肉种鸡育雏育成期舍内环境、生长性能以及环控能耗的影响,试验测试了间歇式通风和连续式通风两种不同的最小通风量通风控制模式,分别比较了两种模式下鸡舍内主要环境质量参数、环控能耗、体重均匀度和抗... 为研究冬季不同最小通风量模式对肉种鸡育雏育成期舍内环境、生长性能以及环控能耗的影响,试验测试了间歇式通风和连续式通风两种不同的最小通风量通风控制模式,分别比较了两种模式下鸡舍内主要环境质量参数、环控能耗、体重均匀度和抗体效价。结果显示:第一周,连续通风温度高于间歇通风(P>0.05),相对湿度显著低于间歇通风(P<0.05),二氧化碳浓度显著高于间歇通风模式(P<0.05),第2~10周,连续通风温度极显著高于间歇通风(P<0.01),相对湿度极显著低于间歇通风(P<0.01),二氧化碳浓度极显著高于间歇通风模式(P<0.01),同时连续通风鸡舍内环境参数波动度小于间歇通风;试验期间连续通风环控总能耗(7036.01 kW·h)低于间歇通风(7633.02 kW·h),并且连续通风种鸡体重均匀度优于间歇通风;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抗体效价显著高于间歇通风(P<0.05),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抗体效价极显著高于间歇通风(P<0.01)。研究表明,冬季肉种鸡育雏育成期采用连续通风的最小通风量模式对比间歇通风的最小通风量模式,可以获得更加稳定的舍内环境,雏鸡生长性能以及免疫效果更优,且能源消耗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通风模式 肉种鸡 育雏育成期 生长性能 环控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粕源菌酶协同发酵饲料在肉种鸡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汝江 王淑英 +1 位作者 姜柏翠 肖发沂 《家禽科学》 2024年第8期1-6,共6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棉粕源菌酶协同发酵饲料对产蛋后期肉种鸡生产性能与氮磷排泄率的影响。试验选择42周龄罗斯(Ross)308肉种鸡群,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预试期1周,正试期16周。在试验过程中,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试验组... 本研究旨在探讨棉粕源菌酶协同发酵饲料对产蛋后期肉种鸡生产性能与氮磷排泄率的影响。试验选择42周龄罗斯(Ross)308肉种鸡群,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预试期1周,正试期16周。在试验过程中,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试验组用8%的棉粕源菌酶协同发酵饲料代替等量的基础日粮。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肉种鸡的产蛋率、合格种蛋数显著提高(P<0.05),死淘率显著降低(P<0.05),种蛋受精率有提高的趋势(P=0.057),氮排泄率显著下降(P<0.05),磷排泄率有下降的趋势(P=0.072)。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用8%的棉粕源菌酶协同发酵饲料代替等量的基础日粮可以显著提高肉种鸡生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粕源菌酶协同发酵饲料 肉种鸡 产蛋性能 孵化性能 氮磷排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